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市域农场经济模式和策略

市域农场经济模式和策略

本文作者:胡兴兵钱学文作者单位:安徽省皖河农场

一、皖河农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安徽农垦皖河农场地处长江中下游北岸,行政区划在安庆市大观区(安庆西郊),距城区18公里,东临长江,北倚皖河。农场占地总面积77.1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800公顷,林地300公顷,水面200公顷。总人口2.61万人,劳动力资源充裕,是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农场。由于以场带队的历史和人多地少的客观原因,职工在长期生产经营中片面追求实物产出量和经济效益,忽视了经济、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农业的稳定、持续发展。农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农业自然资源的局限。皖河农场耕地资源相对紧缺,人均耕地面积只有2.2亩,人地矛盾突出,无论是种植还是养殖业,发展的空间受到限制。农业设施简陋,而且2/5的地块(沿河片)仍是高低落差大、平整度低的中低产田。农业用水量大,3/4以上的是灌溉地生产,农业季节性干旱突出,目前一半地区仍然采取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约为0.5,渠系利用系数只有0.4~0.5。土地资源相对紧缺、资源质量下降和基础设施落后已成为农场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

2.经营管理机制的制约。一方面,长期以来“大农场套小农场”的承包或承租管理经营制度,削弱了国有农场组织化、机械化、集约化、规模化的优势,农场统一经营主体地位与功能弱,循环经济技术难以得到应用。另一方面,现行土地租赁政策租期过短,承租人对土地的长期预期较差,不利于调动家庭农场对土地长期投入的积极性,掠夺性经营现象严重。加之农场人多地少,传统的常规生产模式经营比较效益低,农业收入可持续增长面临障碍。

3.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农场内部的小河、湖、塘淤塞严重,大部分处于干枯状态,调蓄能力极低;农药、化肥、农膜、动植物激素、动物抗生素等农业化学制品大量使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重;长期偏施化肥,造成土壤营养成分的大量流失,使土壤酸化、板结,养分供应不协调;农田林网率低,给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排泄物和污水严重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

4.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认识不足。一是劳动者素质不高。农场经济基础薄弱,难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而现有农技队伍年龄老化、人员不稳定、推广农技的主动性不强。大部分青壮劳力外出务工,留下来的妇女老人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传统生产经营方式根深蒂固,接受新品种、新技术、新生产方式的能力较差。由此造成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对农业资源进行掠夺性使用,生产效率较低,呈现明显的高投入、高消耗、低质量、低效益的特征,严重制约了循环型农业的发展。二是认识跟不上,管理不到位,基层管理人员和农工对发展循环农业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刻,尚未形成积极支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良性氛围,以至于服务形式不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组织化程度低,市场适应能力差,综合效益没有得到发挥。尽管农场在发展循环经济中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总体来看有利因素正在增多,机遇大于挑战。一是中央高度重视循环经济的发展,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和许多相关政策。二是近几年来土地复垦、土地治理和农机补贴等财政项目的实施,农场的农业基础设施有所改善、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三是农工外出务工,积累一定资金,很多在积极寻求新的创业机会。四是城郊农业优势凸显,安庆市需求拉动显著,皖河农场已被安庆市政府列入城郊经济板块圈,围绕市民“菜篮子”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蔬菜种植、养殖和垂钓休闲农业,增加职工收入,促进自然、人、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已成必然。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和模式

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是在农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的新型农业模式,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根据农场人多地少的实际,应积极树立绿色生产理念,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农业发展与环境协调、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统一作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目标。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提高资源产出率为核心,因地制宜,积极构建种植、养殖及休闲观光有机结合的循环经济链,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共赢与提升。农场行之有效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有:

1.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将种植、养殖生产有机结合,促进农业系统内资源高效、良性利用,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一是推广“农—猪—肥—渔”的循环经济模式,引导和支持养殖户转向立体养殖,延伸养殖业的产业链。如农场养殖户陈庆文承包30亩鱼塘,塘埂种鱼草,池塘养鱼垂钓,在塘边建猪场,年饲养生猪200~500头,猪粪发酵喂鱼,年收益10万元以上。二是推行“农—牛一沼一肥”和“牛—菌—沼—肥”模式,创建一定规模的生态养殖场,利用清洁生产的理念和方法,达到保护环境和资源永续利用的目的。如三益回民分场利用民族政策,结合生产实际,改肉牛散养为集中圈养,建设1000头养殖规模的肉牛标准化养殖小区,通过玉米和水稻清鲜秸秆充分利用(或饲料种植),发展肉牛养殖,过腹还田,以牛粪入池发酵产生沼气,沼液(渣)返田种菜种粮等途径,完成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利用,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回民收入。三是形成了“农—渔—禽—藕”的循环经济模式,目前农场莲藕生产已取得无公害认证,借助丰富的水资源优势,对荒湖洼地进行了连片综合开发利用,养鱼、养藕、养鸭。四是发展“资源—产品—休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利用农场连片农田、水面等自然资源,打造蔬菜、养殖标准化示范园,建立科技农园、天然垂钓观光园等,发展农业科技与旅游观光相结合的休闲农业,构建生产、消费环节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产出率。

2.农牧复合农业循环模式。在同一土地管理单元上,把作物栽培和动物养殖进行合理组合进行土地利用和技术综合。如推广“稻鸭共生”技术,该项技术在农场示范取得成功经验,在毗邻的望江县已大面积推广应用,发展生态有机稻米和绿色肉鸭,通过秸秆还田、鸭粪肥田、鸭子除草除虫,有效减少化肥、农药等物质使用量和使用强度,降低土壤、水体等污染程度,改善水稻生产环境,提高粮食品质。

3.立体种养农业循环模式。在农业生产的棚架作业区域内,适量养殖禽类(如鸡),能起到生物防虫、补充有机肥、提高土地利用率、向市场提供无公害农产品、增加单位面积收入的多重效果。如推广吊瓜(食用籽瓜蒌)—土鸡立体生态养殖。目前农场瓜蒌种植近2000亩,以种瓜养鸡结合为基础,种养加一体化开发,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控制面源污染,提高单位面积效益。

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发展观念、发展模式的革新,是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紧迫要求。针对农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面临的问题和难得机遇,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1.提高认识,营造全民参与的社会氛围。一是研究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采取有利于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取向,尽快改变传统农业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二是加大循环农业的宣传力度,要广泛开展循环经济知识教育培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循环经济理论知识,普及资源综合利用的科学知识,大力开展群众性的循环经济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等活动,把节约资源、循环利用、提高资源产出等变成广大职工的自觉行动,逐步形成节约资源、提高效益、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2.规划布局,科学构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根据农场土地资源、产业基础和城郊区位的优势,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城郊型农场的目标,科学构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一是在产业定位上,以生态农业的发展理念为总则,大力发展优质粮油种植业、都市农业(蔬果种植、精品畜牧养殖、生态水产养殖)、现代农业服务业(农产品贸易、休闲农业)等。二是在区域布局上,按照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模式,确定优质粮基地、绿色蔬果种植、精品畜禽养殖、生态水产养殖等市郊现代农业产业空间布局,构建农业循环经济链,促进农场现代农业发展。三是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上,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优质稻米、畜禽产品(生猪、肉牛、蛋鸡、青年鸭)和水产(黄鳝、莲藕)等,开展种养结合,推行立体养殖,发挥资源最大效益。

3.培育示范园区,推进农业循环经济的产业化经营。由于技术和规模的限制,职工家庭农场一家一户进行资源循环利用的成本高、效率低。培育示范园区,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合理利用资源、发挥区域优势的原则,加强园区设施农业技术的组装配套,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和高效化生产,注重农产品良种、良法配套,完善农产品高效、优质、高产生产综合技术体系。重点培育一个肉牛标准化养殖小区(牛—菌—沼—肥模式),两个土黑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农—猪—渔—肥循环模式),三个千亩大棚设施蔬菜标准园(立体种植—入园收菜、摘果、参与生产活动的展现科技和休闲模式)。通过园区建设,逐步培植农业公司、合作社等循环型龙头企业,建立和完善农业循环经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在一定区域内开展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使之具有一定规模,降低成本,提高资源产出率,使循环型农业技术在经济上具有可行性。

4.注重投入,强化农业循环经济的基础建设。一是加强科技人才队伍体系建设。循环经济发展,要有先进理念和技术支撑。农场要加大技术人才引进力度,加大科研和技术推广资金投入,要创新农技推广机制,发展农业公司、专业合作组织为主的多元化农技服务组织,优化农技推广队伍结构,形成农业技术研究、推广和普及的网络体系,并建立一套激励机制,激励技术人员创新,激励农工采用生态农业技术,充分发挥科技示范园区、科技示范户的带动作用,全面提高发展循环经济的科技水平,提升职工科技文化素质。二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场尚有2万余亩中低产田、3000余亩的荒地荒水,积极争取政策项目,开展土地整理工作,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挖掘现有耕地资源的潜力,优化农用地开发利用结构,积极提高土地资源质量。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节水灌溉、河渠整治、设施栽培等;积极调整农用地内部结构,发展高优农业和生态农业,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增强耕地的承载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加强品牌建设,农场现有一定规模的蔬菜、土黑猪、肉牛、莲藕等优质、效益较好的农产品基地,许多职工长期进城务工,有一定资金积累,有先进生产理念和回乡创业愿望,通过制定配套激励措施完善土地经营制度,积极招商引资,吸纳民间资本,高标准建立“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园区,树立特色品牌,使优质品牌成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有效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