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

内容摘要:我国前些年通过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于1996年成功地实现了经济上的“软着陆”:即不必以经济的大幅度下滑来纠正经济连年超高增长的结构失衡和通货膨胀。而在西方经济学中则有一条铁律:只有扩张性政策才有可能推动经济的增长。因此,有人得出结论说:西方经济学不适合中国国情。当前我国的宏观经济走势,有人认为过热,有人则认为是一轮黄金增长周期的开始。反思软着陆时期我国的货币政策及其效果,有助于央行针对当前的宏观经济走势,执行合理的货币政策。

关键词:货币政策扩张紧缩

西方经济学的中国悖论

从1993年开始,我国经济出现高增长—高通胀并行,针对这种情况,政府采用了被称之为“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并且成功地于1996年实现了“软着陆”:即不必以经济的大幅度下滑来纠正经济连年超高速增长的结构失衡和通货膨胀。紧缩的货币政策实现了中国经济的适度增长,同时还降低了通货膨胀率,被称为“中国的奇迹”。而在西方经济学中,无论是IS-LM模型,还是AD-AS模型,缺少了扩张的货币政策,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实现低通货膨胀下的经济增长的。我国1993年至1998年间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具有浓郁的紧缩意味,有学者得出西方经济学不适合中国的结论。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有待商榷。

我国货币政策的深层次分析

表1列出了从1992年至2002年我国各层次的货币供应量,从中不难看出,我国从来没有实行过真正意义上的紧缩政策。所谓“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从来都是“适度从松”,即使从年增长率上来讲,也有1/4的年份中,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是较上年递增的。

为什么我国政府会把所实施的货币政策称之为紧缩的呢?笔者认为:这是人们把政策的方向与力度混淆在一起造成的结果。绝大多数国家在绝大多数时期的货币政策在方向上都是扩张性的,所不同的只是扩张的力度问题。正由于这样,我国已经在其货币政策中默认了扩张这个大前提,在此前提下,才有扩张力度的“适度从紧”。具体说来,1992年以后,全国经济出现过热,因此,中央政府有意适当降低经济的增长率,但与此同时,我国的现实经济增长率还低于潜在增长率(对我国潜在的经济增长率,有学者估算大致在8%~10%之间),因此我国事实上没有必要实施严格的紧缩政策。因此,中国人民银行提出了“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这样的概念,但实际上实施的却是“适度从松”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供应量的适度增长。简言之,单纯紧缩的货币政策是决不可能实现经济的增长。

从西方经济学的角度,扩张与紧缩有两种划分方式。一种是绝对量意义上的扩张与紧缩,是方向性的。另一种划分方式则是相对量意义上的扩张与紧缩,也就是比较各年增长率的变化,如果当年的增长率较去年的增长率低,就称之为紧缩,反之则称为扩张,这也是我国所采用的说法。但就习惯上,西方经济学所说的紧缩与扩张都是指绝对量意义上的,而且这种提法也很符合近几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经济运行和货币总量上都呈现一个增长的走势。还有,我们在提到GDP或是其它经济指标的时候,通常都是将当年的数值与上年度的数值进行比较,而不是将增长率的变化值当作是增长或是下降的标准。由此,我国的货币政策给人的印象是:始终缺乏方向感,明明一直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却被冠以“适度从紧”,而近些年更是改为“稳健的货币政策”,何谓积极,其含义很不明朗。笔者认为,可以模仿消费价格指数(CPI)的划分模式,将货币政策首先划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然后再按照一定的区间,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划分为温和的(一位数的年增长率)、高速的(二位数的年增长率)和超级的(三位数的年增长率)。

结合我国国情的模型说明

在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其经济在基本达到或接近达到充分就业的基础上运行,因此,经济增长率较低。而对我国而言,经济正处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当中,这一转轨过程所释放出来的生产力是相当巨大的,此外,我国还存在着相当多的失业人口,现实经济增长率还明显低于潜在的经济增长率。

下面结合图1进行分析,使用AD-AS模型,针对我国“软着陆”期间的发展实际情况,以M1的增长率变化为例,对适度从松的货币政策效果做一说明。

假设最初我国经济在A点处于均衡,总产出为Y0,低于潜在总产出Y*,价格水平为p0。1994年中国人民银行实施适度从松的货币政策,M1的增长率从1994年26.84%下降到1995年的22%,减少了约5个百分点,而同期经济增长率从1994年的12.7%下降到1995年的10.5%,零售物价上涨率也从21.7%下降到14.8%,在图1中则表现为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使AD和AS曲线发生移动,由AS0和AD0分别移动到AS1和AD1位置,从而总产出从Y0增加到Y1,价格水平从P0上升到P1,在B点取得新的均衡。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继续推行适度从松的货币政策,M1的增长率进一步降低到18.9%,而同期中国实际的经济增长率从1995年的10.5%下降到1996年的9.6%,零售价上涨率从14.8%下降到6.1%。在图中表现为AS和AD曲线虽然继续向右移动,但明显移动距离减少,仅移动到AS2和AD2位置,从而在C点达到新的均衡。此时,总产出由Y1增加到Y2,价格水平从P1上升P2。总体而言,我国经济走出了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轨迹(在图中用Lt来表示)。

从上述结合我国经济实际的分析可得结论:在“软着陆”后,我国所执行的适度从松的货币政策,能够推动经济每年保持适度的增长,同时使通货膨胀率控制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走势,执行“适度偏紧”(即“适度从松”)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发展也有一定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钱小安.中国货币政策的形成与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魏永芬,王志强.货币总量度量方法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金融研究,2003

3.安休富.积极财政政策的"淡出"必要性、条件与对策.当代财经,2003

4.余永定.新形势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探讨.新金融,2004

5.周肇光.稳健货币政策不等于没有适度弹性.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4

6.多恩布什,费希尔,斯塔兹.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