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马克思古典经济学论文

马克思古典经济学论文

一、人类群体划分的异同

古典经济学是从生产领域研究人口与经济的关系问题。在对人口的划分中,重农学派代表魁奈认为凡是生产“纯产品”的人口为生产性人口,而其余的人都是非生产性人口,非生产性人口不宜过多,否则会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实则,魁奈认为的“纯产品”也就是剩余价值,所以,魁奈是从资本主义生产的角度来区分生产性人口和非生产性人口。并且,魁奈是最早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社会人口的阶级构成的经济学家,他将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口划分为三个阶级,即“生产阶级”(从事农业、捕鱼业、采矿业等人口)、“不生产阶级”(从事商业、工业等社会经济事业的阶级)、“土地所有者阶级”(地主、贵族、官吏等收取地租、赋税的阶级)。配第同样把人口分为生产人口和非生产人口,即创造财富和不创造财富的人口。配第认为生产性人口的增加有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而对于非生产人口可适当控制和减少,并提出了人口价值的概念,即人口的自然数量和社会数量。自然数量也就是人口的数量,而人口社会数量则指人们通过技术、文化等劳动创造的财富数量。配第认为:“一个人,如果技艺高超,可以和许多人相抗衡。”所以,要提高人口的价值,则要重视人口的社会数量也就是人口素质的提升。亚当•斯密从劳动价值论和生产劳动的观点来区分生产人口和非生产人口,即从事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的人口为生产人口,否则是进行无用劳动的,也就是非生产人口。斯密认为“有用的生产性劳动者人数,无论在什么场合,都和推动劳动的资本量的大小及资本用途成比例。”斯密的另一大贡献则是把资本主义人口分为三个阶级,即工人阶级、资本家阶级、地主阶级,这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口阶级构成做出的正确分析。马克思经济学中对人口划分的重点放在阶级关系上。马克思在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特有人口经济规律的同时,分析和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相对过剩人口的三种主要形式,即:流动的、潜伏的和停滞的过剩人口。更为重要的是,他把相对过剩人口规律与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结合起来考察,从而揭露了资本积累和无产阶级贫困化的内在联系,充分论证了工人贫困和相对过剩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尽管马克思和古典经济学派对于人口的划分问题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两者都强调人口质量的重要性,认为人口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马克思赞同魁奈等认为人口与财富、生活资料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比例,否则将阻碍经济发展。他们都看到了人口与经济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故而应该积极干预和引导人口增长。

二、对过剩人口问题论述的差异性

马尔萨斯提出的是“绝对”过剩人口,他的两个级数原理认为人口增长的速度要远远超出土地生产的能力,而资本主义社会一切贫困和罪恶的根源就在于人类如同整个生物界一样生来就具有超速繁殖力,因此要采取一定的人口抑制措施。李嘉图继承了马尔萨斯的土地收益递减的思想,但他认为人口过剩的解决办法是加速资本积累,而非减少人口。同时,李嘉图认为,机器最终排挤了工人,机器的使用虽然增加了国家财富,但也可以使人口过剩。马克思因此对李嘉图有着高度评价,认为李嘉图不仅把机器看作是生产商品的手段,还把它看作是生产过剩人口的手段。西斯蒙第认为,国家繁荣的标志是财富与人口的比例适当。只有“各个阶层都能得到温饱,财富才是一件好东西;只有每个人都能通过劳动得到适当的生活,人口才是一个优点”。同时西斯蒙第继承了李嘉图的机器替代工人造成失业的思想,他认为机器本身不会损害工人,而机器使用的资本主义性质才是罪魁祸首,为此,列宁认为西斯蒙第指出了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的矛盾性,这是极大的进步。但他最终并没有追究到根本原因即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马克思认为由于资本积累,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可变资本相对减少,劳动者最终被驱逐出生产的过程,也就导致相对过剩人口,所以,相对人口过剩实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工人的失业、贫困也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结果。然而,对于当前各国发展情况来看,过剩人口并不是资本主义国家才有的,失业问题在社会主义国家同样存在,所以相对过剩人口不再是马克思经济思想中分析的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人口规律。

三、人口与生产力、生产方式关系问题研究的比较

古典经济学基本上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分别从人口与财富、收入、资本等方面对人口与经济的关系进行研究。但古典经济学谈到的人口的生产,仅限于人类自身繁衍的自然过程,并不包括社会物质生产方式。马尔萨斯最先把人口与经济的关系归结为人口与生活资料之间的关系,在其人口法则中提出了“两个公理”,并认为食欲和情欲是人类“本性的固定法则”,把人口增殖看成是人的本性而为,是纯粹的自然现象,与社会经济制度无关。马克思则提出了两种生产理论,即人类自身生产必须与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通过劳动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活动,也就是对自身生命的生产过程,而人类自身生产是人类通过生育繁衍后代,即对他人生命的生产过程,这就解释了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自始至终都是同时存在的,而且包括了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言:“人们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同时也就间接地生产着他们的物质生活本身。”在人口与生产力的关系问题上,马尔萨斯等人坚持土地收获递减规律,看到了人口对土地、资源的压力,强调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生活资料生产的威胁,但没有看到人口与生产力之间的相互作用。李嘉图曾对马尔萨斯抹杀社会生产方式对人口发展的决定作用进行过批判和反驳,但也没有真正地认识到社会生产方式的不同所产生的特有的人口规律。马克思强调人口经济规律的历史性和阶级性,并通过分析人口与生产力的关系,提出了“人口压迫生产力”和“生产力压迫人口”的理论。

四、结语

综上所述,马克思和古典经济学的人口经济思想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马克思在人口与经济的关系问题上,首先看到社会的阶级属性,将政治与人口、经济联系起来,通过分析人口经济规律,认为资本主义制度造成了工人的贫苦和悲剧。故而,他是在具体的经济社会制度框架内进行探讨,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变化过程。古典经济学的人口经济思想更强调社会问题,将人口作为一个变量因素,考察人口的变动对国家财富积累、经济发展的影响。但它剥离具体的社会制度对人口经济的影响,认为人口经济规律是普遍适用的、是永恒的,其目的是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但这并不是否认古典经济学在人口经济思想上的成就和产生的积极影响。如斯密对人口与财富关系的研究,分析了分工对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作用,其对人口增加与资本积累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和一定的创新性。通过对两种人口经济思想进行比较、分析,有利于正确认识我国人口经济规律,发展人口经济理论,并用理论指导实践。目前,中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并且通过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我国的人口也已得到有效控制,但同时人口老龄化、高龄化水平不断上升,随着老龄化的加深,人口红利逐步达到临界点,为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适时调整人口政策将非常必要(申秋红,2013),同时性别比失衡、劳动力就业问题、人口与资源、环境失调等人口问题日益凸显。面对新问题,需要适时微调人口政策,重视教育和人口素质提高,以马克思人口思想为理论之本,吸收古典经济学人口经济思想的合理成分,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逐步提高人口质量,使高技能劳动人口占绝大部分份额(祝灵敏,2013),推动我国人口结构、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协调发展,我们必须使得这种劳动力人口结构和人力资本结构发生逆转,保障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王雅丽韩鹏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