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大学英语教学观察思考

大学英语教学观察思考

摘要:教学贵在得法,如何有效地开展大学英语教学工作,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大学英语教学努力的方向。文章就现代大学英语教学,从分级教学体制实施的利弊、优化课程设置、创新课堂教学形式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索一条新时代的大学英语教学途径。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分级教学体制;课程设置;教学形式

语言教学是一个国家教育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无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抑或国与国之间的对话,都离不开语言。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英语作为一门世界语言的作用日益凸显。同时,中国和世界对英语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因此,具有良好的英语表达能力已经成为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成为当代大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大学基础英语的教学工作中,旨在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基本语言技能,而且要培养他们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如何有效地开展大学英语教学工作,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大学英语教学要思考的问题。

一、分级教学体制的实施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体制的实施,一直以来都饱受争议。很多人认为,分级教学是一种差别对待,会使英语水平差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分级教学体制的实施加重了师资队伍的负担,同时也加大了教学管理的难度,因此分级教学在高校英语教学的实施一直发展缓慢。实际上,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是本着因材施教和提高教学效果的原则,根据学生实际英语水平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等级,进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案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体制。[1]分级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分别进步。这有利于教师开展针对性教学,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置得更加个性化,从而更加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一)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优势

我国幅员辽阔,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教育水平的发展也不均衡。地域差异和城乡差异造成了大学生入学时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把这些良莠不齐的学生安排在同一班级授课,教师难以根据学生的水平和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往往造成好生“吃不饱”,差生“吃不消”,打击了差生的上进心,同时又影响了好生的进步。显然,这种一锅粥式的授课制度,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人们语言习得的唯一途径就是获得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2]也就是说,如果教师传授的语言知识远远高于或者低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或理解范畴,都不能进行有效的知识传递。只有最适当的知识输入,才能最好地被学生理解和掌握。在这种混合式的授课体系中,如果教师偏向好生进行授课,差生就无法跟上,从而灰心挫败,失去继续学习的动力。如果教师侧重于差生,又会使好生觉得上课毫无新意、索然无味,孰重孰轻,难以把握。所以,根据学生英语水平的个体差异进行分级教学,使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有助于学生获得最符合他们需求的知识输入,在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增长知识,获得技能。

(二)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瓶颈

在高校实行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体制,普遍存在以下两方面的困难:其一,在师资储备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进行分级教学体制无疑加重了教师队伍的负担,难以保障教学质量。近年来,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普及高等教育,高校不断扩大招生力度,许多院校师资严重不足。据不完全统计,以每班50人为单位计算,很多英语教师每周的授课量在14—16节,有的甚至达20多节。如此高负荷的工作量,已经超出了教师的承受能力。如果再进行分级教学,班级容量变小了,那意味着每个老师需要承担更多班级的授课任务,还有可能跨级教学,这无疑使本来就严重不足的师资力量变得更加捉襟见肘。教学工作量的加大、教学负担的加重,必然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其二,分级教学体制也加大了学校管理的难度。这主要体现在学生管理、教学排课、教材征订和学生考试等方面。就学生管理和教学安排而言,分级教学无疑使得学生上课时间更加分散和复杂,这就需要更加科学、合理和有效的方法对学生实施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此外,既然采用分级教学体制,相对应的教材、考试制定也必须做相对应的分级配套调整,这也是一个耗资巨大的工程。分级教学体制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是一个需要不断实践、不断摸索和不断完善的过程。[3]同时它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关系到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只有相关部门紧密配合,才能顺利运行。分级教学体制作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新事物,还需要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们继续实践和总结。

二、优化课程设置

一直以来,大学英语作为高校的公共基础课,普遍采用的是综合教程进行授课。也就是一门集阅读、听力、语法、写作为一体的多种技能综合课程。其优点可以全方位的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能力;缺点在于多而不精,每一种技能都训练不到位。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往往因为教学内容和训练技能繁多,教学安排顾此失彼,每种技能都没有得到充分的练习,从而影响教学质量。这种杂糅式的综合课程已不符合时展的要求,高等教育着眼于培养高精尖人才,因此按照技能模块设置课程无疑是优化课程体系一个很好的途径。我们可以把综合教程拆分为四门课程分别在大学的四个学期开设。

(一)听力和情景模仿

听力和情景模仿是一门训练学生听说技能的课程,它着重培养学生两方面的能力:一是学生通过听情景对话记录下关键信息进而理解和掌握语篇内容的技能;二是学生根据听力中展现的情景对话,进行口头复述和模拟表演的技能。情景对话尽量选取最生活化、最实用的主题内容,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到的知识是生活中最需要的,学而即用,从而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二)观点陈述和课堂讨论

观点陈述和课堂讨论课是一门让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课堂展示的课程。高校课堂应该给学生的个人展示创造条件和提供平台。学生针对某一主题在课堂上发表演讲,阐述自己的见解,这不仅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既能够促进学生纠正错误发音,又能够锻炼学生逻辑思维和自我展示的能力。同时,其他学生认真倾听演讲,并就演讲内容提出问题,大家共同交流与讨论。学生在这种自由热烈的课堂氛围中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积极讨论,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教师在主题内容的选取方面必须多下功夫,精心设计,最好是时下贴近学生生活的热点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创造学习的动力和在交流体验中激发语言表达能力的潜能。

(三)英文读写

英文读写课是一门帮助学生训练读写技能的课程。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大量的英语语篇的阅读,进而理解和掌握中等难度的一般题材的英文资料或通用的实用文字材料。同时,能借助辞典完成一般性题材和对外交往中实用文体的撰写和翻译工作。在这门课程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很重要。教师要勇于创新,不拘泥于对语篇字、词、句的讲解,以及拼命地灌输给学生写作技巧和写作规范。而应该采取小组作业和研讨式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阅读环节为例,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3人一组,共同完成文章一个自然段的阅读理解任务。3人分工如下:第一个人首先朗读一个自然段,第二个人提出问题(可以是字词理解的问题,也可以是语篇内容的问题),第三个人回答问题。下一个自然段学生交换角色,第二个人朗读文章、第三个人提问、第一个人回答问题,以此类推。学生在朗诵、倾听、发问和回答的多次循环中,对文章的理解逐步加深,进而完全掌握语篇的中心思想和文体结构。同理,这种小组作业的运作模式也会使背诵单词变得不那么枯燥乏味。教师也可以将学生分为2人一个小组,一个人读单词,另外一个人说中文意思,下一轮次,角色互换。学生在这种你来我往的互动模式下,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充分发挥个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四)跨文化教学

语言和文化是一个有机整体。大学英语的教学,除了对大学生进行传统英语教育外,还要让学生了解英语背后的文化。学生只有了解语言的文化内涵才能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跨文化教学这门课程的开设,目的就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英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从而培养跨文化意识和克服跨文化障碍,最终取得跨文化交际的成功。因此,大学英语的教学绝不应只停留在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培养上,而应以交际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不仅传授语言知识,还要传播文化理念。[4]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国家需要面向世界,同时对对外交流人才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应该重视跨文化教学。

三、创新课堂教学形式

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经过了十余年的改革和发展,早已跳出了单一的固有模式。新时代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新时代的大学生对大学英语的教学方式也有了新期待。教师们应该有能力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出个性化的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研讨式教学和浸入式教学是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新型教学形式,它在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的同时,力求为学生创造一种自由平等的学习环境和生机勃勃的学习氛围。

(一)研讨式教学

研讨式教学是一种在系列问题引导下,在大量阅读基础上,在教师主导下的以生生讨论和师生讨论为主要教学推进手段的模式。研讨式教学是教学范式的重大变化,即由过去的讲授式变为教授、讨论二元结构模式,它促使文科教学向学生自主型学习的方向发展。[5]这种教学方式能促使学生花更多的时间在自主研究和参与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上。研讨式教学的课堂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场所,而是师生互相交流启发、碰撞思想、解决问题的平台。教师授课不拘泥于一种或几种教材,学生的学习也不仅仅是拘泥于课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和积极探索,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交流圈。各种思想的火花在交流圈里碰撞,激发出智慧的结晶。

(二)浸入式教学

浸入式教学是指让学生浸泡在第二语言中,深刻地感受上下文语境,获得语言输入,语言习得的过程。这种浸入式的语言学习模式就在于语言输入假设。该假设认为,人们习得某种语言的条件是理解高于自己能力的语言输入,而这种理解依靠上下文语境。[6]大量的目标语语境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认知支架,促进了目标语的习得。[7]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各种资源积极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以浸入式教学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例如,举办英语戏剧节、英语配音节、圣诞晚会、英语文化艺术展览等活动。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进入了第二语言的真实环境,从视觉、听觉和触觉都受到了感官刺激。学生运用英文思维,配合丰富的肢体语言,用英语与伙伴交流,在这种实际英语环境中使用语言,达到语言习得之目的。这些活动可以由学生会或者英语协会负责组织和实施。教师可以选择性地参加部分活动,并结合这些活动的主题,在课堂上设计丰富的教学任务以深化和拓展相关的知识和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以上就如何准确地把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进行匹配,如何科学有效地优化课程设置,如何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做了一些分析。其目的是找到既有效地开展大学英语教学,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又符合时展要求的最佳方案,探索出一条新时代的大学英语教学之路径。

作者:张蕾 单位: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