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7篇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7篇

第一篇

一、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建设的现状及问

1.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消极面对为主要原则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产生一种非常不好的现象,就是这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往往是以一种消极的引导方式来不断提升和完善高校心理课程的建设,这种课程的不足之处就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往往都是在一些不好的现象发生之后再进行所谓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还有一种现象就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关注的是那些学生感觉相对比较不容易接受的地方再进行心理健康课程的学习,相对比较容易得是导致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满意。在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往往所使用的教学例子和教学的内容都是相对比较消极的内容,这种消极的内容往往容易导致学生不能够真正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目的所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存在表面化倾向

由于高校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相对较少,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就容易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导致的就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表面化的现象,这样容易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只存在于课堂上,容易使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感觉与自己的实际生活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所以就容易产生两种现象。这两种现象主要表现在了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不够深入,另外一个就是教师在进行心理课程的引导过程中存在着表面化的现象。

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就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的现状来看,一般都是采用大课堂的形式进行讲解,好一点的学校是两个班级在一起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差一点的学校都是一个系的学生集中到一起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种粗放型的健康教育往往导致当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够真正的落到实处。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样的话对于教师的需求往往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这种缺陷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够深入下去的最重要原因所在。另外,目前的高校心理学教师当中,往往缺少的是心理学专业毕业的教师,由于他们对于高校心理教学的不重视,导致了教学效果相对比较单一。

4.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缺乏合理的评估以及反馈方法

对于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目前都是一种粗放型的方式来进行心理教学课程的安排,在这个过程中缺少的是必要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估方法,不能够清楚认识到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实质性的内容所在。从这个角度上可以清楚看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仅需要好的教育教学方法,同时还需要有的是建立起一套能够对于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评估的方式和方法,这样的话才能够促进目前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建设,不断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只有这样才能够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开展下去,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不断深入发展。

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心理健康课改的途径

1.以学生的心理需求为出发点,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目标

从过去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看,在进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放到了具体的、反面的内容上,这里重点进行的就是一些情绪的困扰、行为的失调以及适应困难的个体上,关注的对象往往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小部分,对于大多数的学生的心理状况是不了解的。积极的心理学所倡导的高校心理学教学的课程所指代的就是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相对巨大的,这里就要求教师应该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身的存在。教师还应该在学习心理学的整个历程当中,不断地完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内心互动式的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提升之间的亲切感。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对于学生内心感受的认识,要让学生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自己所需要的是什么。同时还要关注学生自身的那种追求日常心理健康的心理需求所在,让人们能够在自身的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目标建设朝着更加积极的角度开展。

2.将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深入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积极心理学要求在进行心理教育和疏通的过程中,应该关注的是所有的学生,不仅仅要关注的是那些有问题的学生,同时还要关注的是那些在心理上不存在问题的学生,只有全面的都进行关注了才能够将积极心理学所要求的教育内容深入下去,同时还能够促进这种积极的心理健康课程的健全。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提升对心理健康内容教育的拓展和完善,关注的是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仅要促进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内容的拓展和完善,提升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有效的一个方面,要从多方面、多角度的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内容。

3.用启发式的教学模式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对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来说,要求在进行日常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日常教育过程中的互动环节,让教师和学生能够拥有独立的思考能力,从这种思考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得到学习心理课程的乐趣所在。同时还要让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够产生一种积极的探索心理成长的机制,让高校大学生不仅仅在互动过程中拥有健康的心理,而且还能够在不断地学习过程中养成一种健康的学习方式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将外在的心理教育方式转变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身的体验上。用启发式的教学模式不仅仅能够将学生的内心深处的所思所想,清清楚楚的了解,而且还能够在这种互动的教学过程中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状况,从而能够达到在教学过程中的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的建设,不断提升高校心理学教育新的未来发展方向。

4.构建更加多元、动态的评价体系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发展

从目前高等学校的心理教学的现状来看,缺少的不是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往往最缺少的是对于心理学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那种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良性的评估过程,这种评估过程的缺失往往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知识反馈的一种不足之处。从目前的高校积极心理学的教学的现状来看,对于这门课程所需要的是一种积极的、多元的评价方式,评估、反馈有利于一门课程体系的完善与优化。但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内隐性、个人化等特点,很难制定硬性、统一的评估反馈体系;另外,作为学生的心理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的过程,很难用具体的尺度来量化学生的心理和品质。因而要从教师、家长、学生之间多角度、多方面的评价结合起来,在评估形式上可以采用自评、他评、互评多种形式,对学生的考察可以延伸到离开校园到社会后,做一个持续跟踪与反馈。多元评价有利于全面、发展地认识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可以对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完善、优化提供第一手资料。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就可以有效提升和完善高校心理学课程教学的科学化水平,从这个角度来不断提升和完善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从而促使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积极心理学的视野下有效的开

三、结语

综上所述,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改革,对于高校以及学生和教师而言,都是一次机遇和挑战,在面对这次机遇和挑战的过程中,应该从多个角度清楚认识到心理学在高校当中的发展状况,从而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有着清晰的思路,不断推进当前高校心理教育的课程改革,从而为高等学校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高质量的大学生奠定心理健康的基础,从而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增砖添瓦。

作者:冯惠单位: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

第二篇

一、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的组成及分工

校级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指导和组织者,负责学校总体心理健康工作布置、学年度具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新生心理普查、团体辅导指导、个体咨询等。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一般又称为二级心理辅导站,二级心理辅导站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发现具体问题的实施者,一方面,根据校级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的部署开展具体工作,如配合做好新生普查、具体实施新生“破冰”团体辅导、心理剧演出等;另一方面,学院或者系部二级心理辅导站最为重要的任务是及时跟踪掌握二级学院学生心理状态,在此基础上,结合学院学生特色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班级心理委员、朋辈辅导员和宿舍心理观察员一般是大学生朋辈心理互助团体的组成成员,班级心理委员或宿舍心理观察员位于三级网络的最底层,也是一手资料的获得者。他们通过日常观察、访谈和活动互动等方式获取班级同学心理状况,并将其汇总后及时报告给辅导员和二级心理辅导站指导老师等,以便老师能够及时掌握情况和及时采取合适的处理方案。如何超出了二级学院的处理范围,相关老师将及时上报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形成一个上下通达、良好反馈的三级网络系统。

二、高职院校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的现状

21世纪初期,教育部等部门开始专门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文,旨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造就拔尖创新的人才。不难看出,心理健康教育是个新生事物。十多年来,我们一边摸索一边前进,也不可避免的遇到很多阻碍。学校资金投入少、管理体制不完善,是各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工作面临的普遍性困难。目前,在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的构建层面,各高校已经初具雏形,但在具体功能的实现上还有诸多尚待改进的地方。高职院校由于面临师资力量相对不足、学生意志力薄弱等困难,在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的建设上就显得更加困难。首先,高职院校校级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的建设方面,面临人员配置不足、经费保障不到位、课程建设难和运作不良等困难。一般来说,学校心理健康中心隶属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体系,职位职数有限,人员配置方面难以达到学生需求。本科院校在政治等级、科研氛围、学术实力和薪资待遇方面都比高职院校略胜一筹,这就加大了高职院校人才引进的困难。

心理测试软件购买、个体咨询室和团体辅导室建设、人员培训和继续教育等都需要大量的经费,高职院校大多采用逐年建设的方法达到硬件上标准,却往往忽视了人员的培训和培养。由校级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牵头,诸多高职院校已经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但是,专业心理人员有限,该课程的授课老师主要为辅导员。辅导员是老师当中接触学生最多的一类人,担任该课程的授课老师是非常理想的。辅导员大多是非心理专业,缺乏相关的理念和技巧,教学效果尚待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纵然有交集,但更重要的是有区别,“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简单延伸。由于经费不足,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相关人员难以得到专业的培训。在开展实际工作时,高职院校多向走在前头的本科院校学习。必须要看到的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和本科院校的学生有诸多的不同,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以学生为本,一味照搬本科院校的运作模式,必然不能有效服务学生。二级学院或者系部成立二级心理辅导站并不难,难得是如何让二级心理辅导站实至名归。首先,指导老师是专职还是兼职并不重要,重要的应该具有心理学的理念和知识,懂得如何处理有心理个案或者心理危机,懂得如何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员配置不足的问题不可以避免的延伸到二级心理辅导站指导老师的配置上面。二级心理辅导站,一般不属于分团委或者学生会等学生组织,性质上更像一个社团。优秀的学生通常更愿意成为学生会或者分团委的干部,这就加大了二级心理辅导站在学生干部选拔和培养的困难。二级心理辅导站组织开展的活动,难以和学院学生专业或者特点有机结合,心理导向不明确,和一般的学生活动没有差别。心理委员、心理观察员,作为一类新型的学生干部,面临职责不清、归属感不强、积极性不高的尴尬局面。同样,心理委员在心理理念和知识技巧等方面的培训也不够规范,有所欠缺。

三、高职院校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的发展方向

一是高职院校由于校园文化和历史积淀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校园生态尚未形成;二是心理教育起步晚,尚在摸索之中;三是与专业教育相脱节,没有形成全员参与的局面;四是心理教育缺少心理专业支撑,思维封闭;五是师资力量较弱,心理教育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不足,经验也较为缺乏。]高职院校要想形成完整有效的符合职业院校特点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校级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应根据学校和学生特色做好总体导向。相对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而言,高职院校的学生中旷课、迟到、早退、不做作业等现象更为严重;(2)漠视社会规范,据有关调查显示,高职院校中学生发生不文明行为、违纪甚至违法现象的几率都要高于普通高等院校;(3)以自我为中心与从众,相对而言,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缺乏合作的能力与意向,缺乏关于社会和人生问题的深度交流和探讨;在行为选择上,他们更倾向于跟随大众传媒和周围人群的一般做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学生,因此,高职院校校级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决不能简单照搬本科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而是应该重点研究本校学生的特点,并作为开展工作的依据,形成总体的工作思路和方案。在成立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以后,要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不能只对二级心理辅导站提要求而缺乏配套的培训和技术支持。通过以上努力,三级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的顶层领导才能方向明确、效果明显。

(一)建设一支专业化的队伍

逐步的配置合适比例的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职人员。经费合理分配,不能单单重视建设个体咨询室、团体活动室等硬件设施,更重要的投入应该放在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包括学生和老师)的培训上面,对专兼职心理老师-二级心理辅导站指导老师-心理站学生干部-心理委员、心理观察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培养,打造一支较为专业的工作队伍。通过以上努力,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和心理委员开展工作才能更有针对性,更有实效。

(二)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相应的课程建设

在课程建设方面,首先学校应有规范的教学大纲和进度安排,还可以通过集中培训、集体备课、相互听课和教学交流讨论等方式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生动有趣的教学能将健康的思想理念和生活方式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成长出自己处理、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

(三)给学生活动涂上心理色彩,形成良好的心理导向

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排头兵,但心理站开展的活动也多以文体活动为主,缺乏心理引导作用。高职院校二级心理辅导站应该根据学生学习动力差、意志力薄弱、无聊等心理状况开展团体辅导或者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成良好的心理导向,营造积极向上的大环

作者:秦源

第三篇

一、合理构建心理健康三级防护网络

(一)院系二级防护

二级网络防护工作是学校二级学院班级辅导员或班主任共同承担,负责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工作。积极做好心理问题高危人群的预防和干预工作,建立危机预警小组,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担任组长,全体学管人员和学院学生骨干为成员,建立事故处理快速通道,还建立常规值班制、周末加强值班制和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制。各学院学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深入学生,及时了解学生信息,对学习压力大、经济困难、情感受挫、单亲家庭、违纪学生和言行异常学生进行谈话谈心,建立重点学生档案,逐一排查,发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可以建议由学院专业心理辅导老师进行专业疏导或心理咨询中心寻求专业老师帮助。

(二)班级三级防护

三级防护网络预警是班级(重点)。加强班级建设,营造互助互爱的良好氛围,形成了“一人有难,人人帮助”的良好风尚,为学生建立心理支持系统。网络成员由班级心理委员、寝室心理信息员组成。在上级网络精神指导下有征对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通过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受教育,心灵得到净化熏陶和洗礼从而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充分发挥同学们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教育作用。同时将在班级同学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的异常心理问题及时反馈至学院辅导员或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以防范于未然第一时间发现和干预学生心理障碍问题,避免由于心理疾病导致恶性伤害事件发生,做到提前实施监

二、强化学校心理健康危机干预系统三级网络工作的重要意义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预防胜于治疗”,因此,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应当牢牢把握预防关。三级网络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早期预警、危机干预、后期回访等各个阶段都发挥着重要功效。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教育是建立在三级网络教育的平台,将密切结合两者实施的基础上,是提升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效性,成功实现危机干预作用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三、三级防护网络在心理健康危机干预中的作用

(一)校心理健康中心在三级网络中的全局性作用

几年来,我校通过积极探索与实践,逐渐构建起了较为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搭建了三个平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指导平台,培训平台及媒体平台),三级预防的实施(宿舍、班级心理健康委员,辅导员、大学辅导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的工作模式。平时除了接待来访学生面谈咨询、开展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测量服务、指导学生心理社团外,尤其是在长期的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实践中,我们深深地意识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预防胜于治疗”,因此,我们牢牢把握预防关,为此不断地积极探索,在实践中摸索出几项切实可行、积极有效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预防工作方法,体现出了我们的工作特色。

1.建立心理危机教育机制全程关注学生成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由经验丰富的心理专家组成,定期督导开展业务,通过课堂教学、个别辅导和小组辅导等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研讨会、网站和其他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氛围,为我们的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并有计划地开展生命教育,危机应对教育,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心理危机,自杀的学生如何进行干预,有助于改善心理危机预警有效性并及时地进行预警。

2.充分利用资源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一级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网络建立筛查、干预、跟踪、转介等一系列机制。每年工作中都进行了学生心理健康中心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对筛选出的学生有心理问题邀请参加会谈沟通等,开展心理问题预防和干预工作,并建立从学生、辅导员、心理健康中心老师联动的高校快速危机反应机制。同时,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每年举办一次,“心理健康月”等活动,通过专家报告、心理电影展评、心理知识讲稿、心理行为训练、心理和其他形式的沙龙,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并积极营造“人人呵护心理健康”的气氛为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成长平台。

(二)教学学院辅导站

在危机干预中的直接作用二级网络是由教学学院心理辅导站辅导员组成。辅导员老师与学生接触最频繁,关系最密切,不仅在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中处于桥梁作用,而且在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1.预防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心理调适

在对学生心理健康基础知识教育方面应当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指导下进行普及,让学生在广泛的环境适应、情绪管理、人际关系、爱情和性、学习适应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教育,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二课主题活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进取的态度,形成团结和谐、互助和良好的人际环境。辅导员老师们的精心呵护能更好有助于他们心灵健康成长,如经常下宿舍了解同学们实际生活,与他们促膝谈心,和风细雨般化解他们在心底的困惑。

2.在危机干预过程中及时做好危机预防和转化工作

当学生出现因心理危机引发的自伤、他伤等突发事件时,二级学院辅导员老师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并立即报告给校心理健康中心,紧急情况下可在报告之时尽快将学生送往医院治疗,如经权威性精神病院诊断确认有严重心理疾病者,由家长带回家去医院接受专业治疗以使其病情稳定且恢复。家长与学生在大学的安全责任移交之前,辅导员老师对学生密切关注全天候特别监护,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心理疾病的损害程度。根据学生问题的严重程度和学生及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我们通常也同时对家长进行心理辅导,纠正他们的一些不合理观念以及对子女不切实际的期望,并传授一些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有关的心理知识以及一些科学合理的做法,来最大限度地配合学生的心理康复,受到学生家长的欢迎。

(三)三级网络中的朋辈心理互助团体自我服务作用

三级网络成员来自于大学生群体中,同学朋友在一起易于沟通与交流,大家敞开心扉诉说心里话,而且大家彼此也很好掌握同学之间的心理变化,所以心理援助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影响力是不可替代

1.朋辈团体在心理预防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通过班级开展有征对性的主题心理活动,引导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运用专家学者支招进行心理调适。在日常生活中做有心人,给有心理困难的同学排忧解难,及时帮助他们渡过心理困惑期。为营造良好的学风、班风,促进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尽心尽责做好健康心灵的爱心大使。在早期的防预过程中,可以密切关注身边同学心理异常状态的变化,及时将本班级或本寝室同学的心理不良情况向辅导员上报,为各级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准确、迅速、主动处置心理异常学生赢取时间。

2.在危机处置过程中的悉心配合

寝室是同学们最亲密的交往场所和生活空间,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状况大家都彼此关注和了解,如寝室同学在心理危机时期寻求帮助时,心理信息委员或寝室心理信息员第一时间可以对该生进行心理陪护,稳定和缓解当事人不良情绪。并且及时了解该生的心理与行为状况,对该生进行安全监护,且将其现状第一时间向辅导员上报进行有效处置。在后期的跟踪反馈中,心理信息员在帮助院系有关部门掌控心理危机后续回访学生的康复情况也是有着积极作用。可以适时帮助其尽快恢复心理平衡,以尽量减少负面影

四、通过三级网络搭建五大发展平台,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

(一)开设必修课,搭建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大平台

通过心理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实际教授学生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特征和理论知识,结合马加爵、刘海洋、林森浩等大学生和其他心理犯罪刑事案例进行课堂互动,并在课堂教学上进行“我的心理过程”情景教学经验,“换位思考模拟训练”等多种形式行为训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可以推出“案例研究”、“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能够很好增进同学们与老师们之间的情感交融已达到心领神会的心理效果,同时又加强了课堂的生动有趣和吸引力,让同学们寓教于乐,在轻松的氛围下愉快地学习心理健康知识。

(二)有计划举行心理会谈,搭建宣传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的大平台

有计划地开展新生适应、情感解惑和人格塑造、环境适应、网瘾戒除、就业调适等心理指导。针对每年新生,侧重开展情感和人格修养回收、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心理指导。这些主题活动内容涵盖五个主题:健康的心态--如何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素质;让你的心到达彼岸--新生环境适应指导;你未来的成功之路--毕业生职业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做一个受欢迎的你--人际交往技能培训;大学生爱情花开--恋爱与性心理健康指导;创造一个更好的自我--健康人格指导。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教育,提高学生和家长的心理健康意识,消除社会上对精神疾病学生和反感药物治疗的歧视现象,及时引导学生和家长应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每个学院设置专职女生辅导员,负责女生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在学院开展“三创一争”(创文明学院、文明班级、文明寝室,争创文明学生)文明创建活动中,在女生中特别推进“创三个文明”(文明行为、文明语言、文明礼仪)工作,每年5月和10月在全院女生中开展“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四自”思想教育的大会和征文活动,同时还举办主题为“女生恋爱心理和行为”、“女生生理和保健知识”、“婚姻观与家庭观”的讲座,全面呵护女生身心健康,取得良好效果,几年来无一例影响大学生形象和学院形象的案件发生。

(三)开展心理咨询,构造学院危机干预与学生主动寻求帮助的平台

利用有效资源展开心理测评及咨询工作,对测评分值达到预警值的学生要建立咨询档案,并及时关注重点高分值学生,筛选需要寻求帮助需要干预的对象进行有效干预。每年开学一个月内,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应当组织全体学生开展SCL-90心理测量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及时筛查积极干预学生。

(四)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搭建学生自我教育的大平台

心理健康协会每月出版一期《心苑心语》报纸、宣传展板,并利用学院公告栏、橱窗、广播、谈心等其他方式方法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带领引导学生参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以此通过活动分享来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在心灵洗礼中凝聚正能量抵御外界重重困难阻力增强内心承载能力。在不定期开展的心理健康团体游戏辅导活动中,同学们能从团队合作氛围中体验内心情感成长经历,从而提升心理素质,达到助人自助的健康目的。

(五)建设三支队伍,平衡人力资源平台的合理结构建设

心理专业教师队伍,辅导员队伍和宿管员队伍,学生队伍(心理信息员和心理协会成员),这三支队伍是提升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水平的重要保证。为使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这就需要有高素质的教师进行心理引导及调适。学院应当制定出心理健康培训计划,通过培训、监督、研究、辅导的形式,提高专业能力,让辅导人员学习认识抑郁症、精神病、自杀前兆和其他情感性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及时干预。不定期选派思政干部、辅导员、心理健康教师参加省教育厅举办的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与有经验的同行进行督导交流,相互学习提升识别心理疾病及咨询能力。也可以在学校定期举办宿舍管理人员、教学楼管理员、教师、学生干部、其他相关工作人员和其他相关信息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人员进行集中学习,学会辨别学生在痛苦中的行为和神态的变化,以便于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救治。总之,三级网络顺应了学生教育之趋势和心理问题增强之需要,以应有的方式在高校行之有效地展开,使得学生存在的一般心理问题得以化解,从而避免了严重心理问题的出现。但由于它的建立与运行还需要各级部门的共同着力,我们各级部门应当予以充分关注,不断推动问题进行卓有成效的研究。

作者:田涛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学院

第四篇

一、我国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工作现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不理想。近几年来,我国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渐渐形成了由学校、院系、班级组成三级管理体系,并专项经费的形式基本上保证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费。学校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测试,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办心理咨询室,举办心理健康专题讲座、集体游戏等心理健康体验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和水平。但是,有调查研究表明,仍有83.33%的大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满意度为一般或不满,这表明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存在着众多不足和问题,导致了这项工作难以取得理想成效。

二、当前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缺乏吸引力

大部分高等学校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开设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其中面向全体高等学校的教育模式是我国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模式。但是单方向的课堂讲授方式,非专业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导致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参与性、互动性、实用性,无法满足高等学校学习和心理健康知识应用的实际需求,导致学生对待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像对待其他所学课程一样,为了获取学分而去参加考试,不能达到开设这门课程的真正目的。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兴趣和满意度也无法提升。

(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团队力量薄弱

大多学校专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往往只有少数几名,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而且,当前高等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大多是由非专业人员兼职的,专职的、高水平的心理学专业教师、心理咨询师十分缺乏。这种状况造成大多负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心理学及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不足,又缺乏足够的专业训练,使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甚至有的还给学生增加了心理负担,误导了该工作的发展方向;[5]还导致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没有什么学术性研究成果,仅仅停留在经验积累的层面上。

(三)心理健康教育经费、条件相对不足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等学校的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都挂靠在校学生工作室,由其直接管理,同时还建立了相应的心理健康专项经费制度。但相比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费投入与工作水平相对不足。大多高等学校由于领导不重视和经费投入有限等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仅有一间办公室和一块牌子,为大学生服务的机构与咨询场所缺乏。

(四)学校间发展不均衡,缺乏校际资源共享交流机制

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不同高等学校间因受领导重视程度、学校层次、有无相应学科为基础等因素影响,其发展水平也十分不均衡的。领导越重视的学校,经费投入越多,工作发展越好;“985”和“211”工程院校工作水平比较高;本科院校比高职高专相对较好;有心理学科专业的学校比没有心理学科专业的学校工作开展的质量要高。由于缺乏校际资源共享交流的相应机制,导致丰富优质的资源很难交流到资源薄弱的学校,难以形成有效的合作的机制。

三、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协同创新的探索

(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协同创新进行发展的必要性

进入21世纪以来,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协同创新是实现自我突破的重要工作模式,是提升高等院校创新能力的战略选择,是破解现实发展难题的根本途径,是实现高水平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要求。在现在的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下,高等院校必须建立相适应的教育方式,树立全新办的学理念和办学的思路,保证教学效果的实现,在各项实践之中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协同创新”理念,确保在大学生培养、教育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能够进行必要的创新,着重在办学理念中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在办学思路上强调“协同”的作用。高等院校要促进创新要素的有机融合,必须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协同创新,全面提升高水平教育质量,推进各个学校间资源共享,提升高校创新精神,提升学生创造能力,提升高科技技术的创新水平,从而达到推进我国高水平教育快速发展和转变的目的。

(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协同创新进行发展的步骤

调动和激发教师、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人才教育的根本,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作用才能确保高水平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协同进行有效的创新。我国教育规划改革发展纲要中对中远期目标明确提出:学校教育要以人为本,教学活动中的主导是教师;学校教育要以人为本,学生也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院校担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创新型大学生的责任,必须紧紧依靠并牢牢抓住两个“主体”,在大学生的培养中注重发挥好自身的独特作用,以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同时发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达成思想行动上的共识,促使学术大师和拔尖人才的不断涌现、学术研究水平不断提高的良好局面。

(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协同创新进行发展的载体

大学生培养、教育研究、文化传承、社会服务是高等院校进行创新等四大主要功能,高等院校的根本是传播知识、培养人才。这四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同、相互配合,在各个方面发挥着自己的作用,缺一不可,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大学生培养是高等院校工作的首要任务,将教育研究引入教学过程,大力推进科教结合,通过高精尖的科研攻关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用高水平的教育研究支撑高质量的人才教育将是现代大学要进行的重要工作。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用“五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将各种资源构建到一体,着力发挥自己师资队伍建设、平台建设、教育研究、高层次大学生培养和国际合作等方面的优势,以科研支撑来培养顶级的研究型人才,创新教学方法,强化以实践育人、以科技育人,不断探索教育研究在大学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对人才培养的机制进行有效的创新。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在科研中进行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他们的创新本领,实现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和奉献。

(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协同创新进行发展的路径

高等院校必须站在世界学科发展前沿,面对全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和国际化的发展大趋势,必须不断强化开放办学的创新意识和教育态度,广泛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进行学术交流。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策略,建立产学研基地,联合开发研究中心,共同开展国际合作研究,采取其他大学的教育优势,对本学校的学生培养、教育研究、社会服务水平进行改进,将自己打造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高水平院校。要依托学科、专业优势,借助校所、校企、校地、国际合作等,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协同创新战略同盟,在国内外推进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实质性合作,承担重大联合攻关项目和国际合作研究计划。建立高水平的国际或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大学生培养基地,激励师生更多参与,不断密切与国内外一流科研院所的联系,充分利用国内国际市场和资源拓展发展空间,做到优势互补,通过开放、集成、高效的协同组织管理,对国际学术体系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为自身的发展建立一个强的平台。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工作平台设计

依照教育部2011年2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方案标准(试行)》文件精神,不断探索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途径,针对已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不足和缺陷,设计了一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协同工作平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区域同盟。

(一)同盟平台的性质与特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区域同盟旨在通过搭建一个学习、交流、培训、提高的平台,建立长效机制,实现资源共享,相互合作,不断提升某一区域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水平,以达“区域牵手、互帮共助、合惠多赢、共同提高”的目标。因此,区域同盟的根本性质是各成员高等学校协同创新的合作交流平台。它的最大特点是资源共享、互助合作。

(二)同盟平台的架构设计

同盟各高等学校地位平等、协作互惠、共同发展,所以,同盟的架构是“扁平化”结构。

(三)同盟平台运作机制

1.同盟主席轮值机制。同盟运作实行主席轮值制度,每年由一所高等学校担任同盟主席,负责召集会议、主持协商、组织研讨;负责协调落实当年度各高等学校之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合作共建的相关事宜,安排活动,承办同盟年会。

2.同盟成员帮扶互助机制。同盟各成员高等学校由于学校性质、类型不同,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师资队伍、环境条件、工作经验各有特点且不均衡。帮扶互助机制要求各成员高等学校利用自身优势相互帮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心理健康辅导员与学生心理委员培训、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讲座、资源与信息共享等方面起到优势互补,整合优质资源,提高区域各高等学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3.同盟成员研讨交流机制。利用协同合作的同盟平台,建立研讨交流机制,开展教学观摩与研讨、学术讲座、研究项目合作等,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效果,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和规律,合作申报研究课题,以达成同盟成员共同发展之目的。

作者:方黛春

第五篇

一、研究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意志

意志是控制研究生日常行为活动的准则,当遇到学习困难和生活困难时,心理意志会决定研究生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坚强、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意志会带动研究生做出正确的反应。通常情况下,研究生的行为表现能力会受到消极、顽固、畏惧等心理的影响产生波动。

2.人格

人格从狭义上讲,也可以被称之为人的行为准则,研究生属于成年人,已具有健全的人格,但是当其心理出现问题时,其人格会出现部分缺失,造成其行为的不连贯性和不一致性。心理素质过低的研究生的人格很容易受到伤害,人格的不完整会直接影响其理想、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

3.社会能力

人类是群居动物,所以会面临着很多社会交际的考验。研究生面临的社会在校园和大众社会之间,校园的处事规则和大众社会的处事规则截然不同,所以研究生能够积极应对这种社会交往环境的变化落差,完全取决于其心理是否健康。认清自己的社会位置,在交往过程中懂得与人为善,在生活中能够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是研究生社会能力的重要体现。

二、硕士研究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原因分析

本文以2013年北京某高校302位研究生为研究对象,经过调查分析可知,我国研究生存在焦虑、人际敏感、敌意、恐惧、抑郁、偏执等心理问题,其具体调查数据如表1。1:没有;2:很轻;3:中等;4:较重;5:严重;即五级计分制。通过对上表进行数据分析可知,引发的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压力

研究生学习阶段和大学有很大的差别,不仅要具备创新能力,还需拥有坚实的专业知识。据统计,我国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的研究论文数量很少,只满足高校的硬性规定,同时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完成学生目标。在从事研究工作过程中,研究生会将所有精力都用在研究工作中,很少参加社会活动,单一、枯燥的生活不仅会影响研究生的心理环境,还会逐渐降低研究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2.就业压力

就业是高校研究生面临的主要压力,据统计,全国有56.34%的研究生就业压力很大;36.23%的研究生认为,就业是他们日常考虑的重要问题。就业压力不但会跟研究生心理造成心理压力,还会引起焦虑、强迫、偏执等不良情绪。这些情绪会对研究生的日常生活和科研工作带来巨大的影响,让他们很难在高压下获得真正的科研成果,提升专业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3.社会环境压力

研究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家庭、学校、职场等都会带给他们压力,研究生既是学生,又是社会人。由于年龄、社会环境等问题,在读期间不可避免的要考虑到职场、家庭以及情感等复杂外界因素。考虑过多外界因素,使其难以专注、认真的进行科研工作。有些研究生长期在校园里工作生活,缺乏与社会的联系,在社会环境下与人合作和交流的能力有待提高。人际交流不畅会让一些研究生处在一个相对闭塞、孤独的环境下生活,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给潜心进行科研工作带来外部压力。

三、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研究

1.转变观念,保持愉快心情

据专家研究发现,心理问题不仅会引起学生的情绪变化还会降低其学习中的创新能力,所以研究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情绪,懂得如何通过情绪调节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在遇到困难时应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也可以到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或社会上的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心理健康咨询,通过老师和专家的帮助,让自己尽可能的处在一种愉快的环境中。

2.改变自己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研究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仅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还应制定自己的生活目标,切记不要将自己全部的生活重心放在科研工作上,通过参加一些学校活动或社会活动让自己的课外生活丰富起来。在参加课外生活过程中,研究生能够有效地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可以大大提高研究生的心理承受能力。3.专注生活细节,提高生活质量社会环境压力是研究生面临的主要生活压力,研究生应努力培养自己的生活能力,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在企事业单位实习,多进行社会实践。一方面,积累工作经验;一方面,为自己积累必要的生活经验,加深与社会的联系与理解,研究生在科研工作中会更加专注,其研究质量和研究效率也会有明显提高。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养成,主要依附于生活赋予给他们的生活信息,研究生应对社会环境保持一种积极阳光的态度,通过一些生活细节了解社会上具有正能量的情感因素,尽量避免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

四、结论

研究生的学习压力很大,面临的社会环境比较复杂,如果不能正确地处理好这些关系,长此以往,研究生的心理会受到强大的冲击,呈现“亚健康”状态。所以,研究生应主动寻求一种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利用自身的优势,让自己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人。

作者:齐颖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第六篇

1、小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构建中存在问题

1.1心理档案内容不完善档案。大多数心理档案没有包含人格特征分析,学习心理分析、学习能力分析等。档案涉及到个人隐私,一些学生故意隐瞒真实情况,不愿意正确地对待心理问题。由于有限的人力和物力,造成搜集的数据缺乏科学性和全面性,不能对学生心理状况作出全准确的分析。

1.2心理档案管理不到位。心理档案管理工作离不开规范的制度。想要做好小学生心理档案构建工作。必须要有相应的管理机制。完善管理心理健康档案制度是开展心理健康工作的关键。调查发现,心理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很多的问题。一些心理档案管理中,缺乏完善的保管,造成心理档案遗失和心理档案内容泄露,给当事人心理带来巨大的打击。档案缺乏及时的更新,起不到跟踪和记录小学生心理变化历程的作用。

1.3专业心理教师缺乏。一些学校虽然设有心理教师,但是都不是专职教师。教师一边管理教学工作,一边辅导学生心理,可能因为精力不足而不能二者兼顾。一些学校根本没有配备心理教师,心理档案、教育工作都有教务处管理,这将影响心理教育工作的质量。

2、小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构建的方法

2.1完善档案内容。为了建立完善的心理档案,应该把能力状况、学习心理、人格特征、咨询记录等方面反应在档案中。能力状况的分析主要指个人智力水平、特点以及能力倾向等。在了解能力差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化发展。人格特征分析包括学生性格特点、气质类型等。了解兴趣、人际关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学习成绩影响学习心理健康。调查发现,学习差的学生受到来自家庭和学校的责备,承受巨大压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心理素质差缺乏自信,心理健康水平低。心理档案构建中,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动机意志力给予辅导,利于培养健康的学习心理。记录咨询情况,目的在建立个性化档案,弥补一般调查问卷的不足,一般情况下,接受心理咨询的学生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心理问题,所以针对这些人开展个性化指导和记录,对于完善心理档案至关重要。

2.2强化心理档案的管理。心理档案的管理要引起必要的重视,因为心理健康档案涉及个人隐私,若管理不当,会给学生生活和学习上带来麻烦。强化心理健康档案的管理,要坚持以下的原则:一是保密性原则。学校要制定规范的心理档案管理制度,有专人负责保管档案。在未受侵权的情况下,任何人都不能私自查看、泄露学生的心理档案的信息;二是动态性。人的心理是发展变化的,所以心理健康档案也要及时更新。小学生心理具有可塑像,会随外在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例如,一些学生之前存在心理问题,在学校和家庭的正确指引下,走出心理阴影,这些都要及时记录在档案中。要定期测评心理,跟进和记录学生心理变化,及时更新档案,发挥档案指导教育的作用。

2.3学校应该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学校心理教育工作、心理档案管理都需要专职心理教师。心理教师经过专业的培训,能够很好的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走出误区。心理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学校要配备专业教师,缺乏专业教师,心理教育工作都不能开展。学校即使发现学生有心理问题,由于缺乏专业心理教师,不能从专业角度给予学生心理指导。教育部门给学校安排专职心理教师,这将大大提高心理教育工作的质量。学校应该定期组织心理教师参加培训,提高专业知识和心理干预技巧。心理教师也应该每月开展组织宣传活动,让学生客观公正地看待心理教育工作,正确认识自我,勇于接受心理健康指导。

3、结语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有重要的意义,学校可以指导学生加强自我认识和不断完善心理。通过心理档案加强对学生心理的干预,如心理咨询可以有效反映出小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影响到小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心理档案建设为进一步开展心理教育工作提供支持,提高心理素质,提早预防和干预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由于我国小学生心理教育存在不足,缺乏相关经验,所以我们还需大量研究和探索。

作者:邵义萍单位:遵义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第七篇

一、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队伍建设情况。从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主要有:一是精神医学、心理学方面的专业人员,主要负责处理学生的心理疾病、人格障碍等较为严重的问题;二是思想政治方面的任课老师,主要开展全校性的教育课程;三是辅导员,主要负责在日常工作中及时发现需要进行心理辅导的学生。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一是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二是心理咨询工作形式。其中,面谈与团体辅导是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常用形式。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大学生适应性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情绪及压力控制问题等一些方面。通常是学生不能通过正当、科学的途径宣泄、释放处理所遇到的问题,进而产生各类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

二、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初步形成了一套科学规范的模式,在高校教育工作中也显示出了一定的作用和成效,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隶属关系对工作的开展带来了阻碍。目前普遍采用的党政机关模式将心理健康教育直接纳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使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混为一谈,这样容易将心理健康教育当成思想政治教育来做,将咨询关系当作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来处理。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大打折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不完善。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从业人员已开始要求至少具有必要的心理学知识,至少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至少能运用一些基本的心理测量工具。但实际工作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兼职较多,职责划分不明确、工作定位不清,部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实践经验不足,这样的情况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其名却少其实,效果差强人意。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问题人群”。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缺乏全面理解,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对心理咨询的认识仅停留在心理疾病的治疗上,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以解决心理疾病为己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集中在对少数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咨询、治疗上,教育的对象和范围有很大局限性,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发挥。

(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重障碍咨询,轻发展咨询。障碍咨询是为各种有障碍性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心理援助、矫正、治疗;发展咨询则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帮助不同阶段的学生更好的完成各自心理发展课题,妥善解决心理矛盾,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心理咨询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我国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从心理咨询工作开始的,但更多的却是从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入手的。

三、改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我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未来劳动者素质和民族素质的重要举措。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和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一)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逐步构建“教育、咨询、学生社团、宣传、讲座”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宣传模式,“知识宣传、心理普查、心理教育、心理干预”全方位的服务体系。进行多途径、多渠道的心理干预,充实和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二)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职责,严格落实由具有专业心理学知识的人员负责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统筹和管理,负责具体课程的教学任务,负责指导学生心理社团开展活动。加强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取得相应资质。

(三)转变原有观念,丰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形式。通过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为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使大家都能够逐步转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提高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转变为关注每一个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成长,扩大教育对象和范围,真正发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综上所述,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经过多年的努力,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和完善。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十分重要,我们要以预防为主,关注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以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健康心理素质为最终目的。

作者:郭金汤单位: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