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学的困惑

心理学的困惑

心理学的困惑

心理学的困惑范文第1篇

青少年心理困惑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压力大

其主要表现:1、学业上:目前,学校课业负担繁重,学习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有很多学生不知如何做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苦闷、烦恼、忧愁、甚至是气愤充满头脑。

2、厌学:厌学是目前学生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差的同学不愿学习,对强迫他学习的老师表现了强烈愤懑,就连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

3、作业:学生现在的作业很多,有许多学生,因完不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怕受到批评指责而担忧害怕。

二、人际关系问题紧张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的困感和烦恼。教师是学生的公正代表 ,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爱与理解。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关心指导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与老师之间产生隔阂。

2、与同学的关系: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 ,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 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以至于内心痛苦不安。

3、与父母关系的问题:主要是因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或家庭关系不和,学生造成的心灵伤害。

三、生理变化带来的情感类问题

1、早恋问题 :青少年时期是花的季节,在这一阶段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此时,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当然也会伴随着出现许多情感的困感。

2、情绪波动不定: 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青少年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隐藏。一个微笑可以使情绪飞扬,彻夜兴奋。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四、挫折适应能力低

中小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上的,有生活中的,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他们的反应方式有消极的与积极的。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形成习惯,也就有可能转化为较严重的心理问题了。

五、网络带来消极影响

网络游戏中充满色情暴力,中学生一旦沉迷于网络,则忘记了时间观念,将学业、友情、亲情抛到九霄云外,完全沉迷在游戏之中,情绪变化无常。有的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教师在日常生活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以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1、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做好个别教育。教师发现学生的问题,要正确引导,不压制,要善于以各种方式来触动学生,教育学生要学会用理智来驾驭感情。

2、请家长配合做好工作。教师要通过家长会、家访等方式与家长建立密切联系,请家长注意子女平时看的书籍、报刊、听的歌曲等,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与教师联系。共同把问题子女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3、对中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心理调节技术。教给学生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

4、允许学生用电话或书信方式向老师咨询。这种方式对一些尚不善于进行面对面谈话的学生十分方便,而有些话又是碍于颜面的,所以电话和书信可省去害羞的忧虑。

心理学的困惑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新生 心理困惑 教育辅导

1 新形势下大学新生心理困惑的成因

1.1 大学新生对大学环境,大学教学模式以及管理模式的不适应

大学新生经过激烈的高考后进入到大学生活,而大学生活以及学习环境与他们以往所经历的高中生活学习环境大有不同,在新的学习内容、大学教学模式以及管理模式中,大学新生难免会有诸多的不适应,从而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迷茫的困惑,由于对学习以及生活的自主性掌握得不够好,从而导致学生对生活学习逐渐丧失了兴趣,让学生难以从困惑的心灵阴影中走出来。

1.2 新生在生活上自我独立意识淡薄,难以摆脱对家庭的依耐性

大学新生在情感上依旧处于对家庭极其依赖的阶段,不能独自挑战并克服困难,在生活上缺乏自我独立的意识。面对陌生的大学生活环境,不能摆脱对家庭的依耐性,于是容易表现出自我封闭,心理上严重的不安全状态。

1.3 人际交往障碍导致大学新生心理上的孤独感

大学新生在高中生活中终日处于学习高度紧张的状态,学生集体活动少,在人际交往方面缺乏锻炼,因此当他们走入大学校园,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让大学新生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如大学生大都是自主性学习,师生之间很少有学习以及生活上的交流,大学新生难以接受这种冷淡的师生关系。同学之间的矛盾以及师生之间的冷漠,大学新生难以有效地处理好,容易导致大学新生心理上的孤独,若得不到适时适当的引导,将对大学新生以后的大学生活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1.4 大学新生自我认知能力弱,自我价值系统受社会影响颇为深刻

对于大学新生来说,他们从对大学充满了理想化的期望,同时对自我能力的认知也是非常高的。但是当他们走入大学,意识到大学并非如他们想象中的那般完美,理想与现实的落差给大学新生的心理蒙上了一层失望的阴影。而大学又是云集人才的地方,曾经在高中的辉煌到了大学突然被这么多的人才给掩埋了,让大学新生被自卑心理所困惑,对自我能力的重新认知和评估,对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在当前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时期,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重塑的重要时期,网络的发达以及物质等各个方面的诱导使得大学新生处于心理迷茫时期。

1.5 学习动力的缺乏

大学新生高中时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是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进入大学之后,新生的学习目标的缺失以及学习动力的乏力让学生的学习处以一种漂移的状态,大学新生对自己的专业知识的不了解,于是难以提起学习的兴趣。学习动力的缺乏阻塞了大学新生前进的道路,延缓了新生前进的步伐。

2 大学新生心理困惑调适合对策建议

首先辅导员对大学新生的引导和适应性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大学新生与朋辈之间的交流互动,引导大学新生逐步有理、有利、有节地适应大学环境,大学教学模式以及管理模式。新生入学后对于大学生活的适应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因此可以通过开展新老生交流活动,让高年级的学姐学长们把自己的生活学习经验传授给新生,让新生对大学生活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并能进一步增强自我的角色意识。同时高年级的学生可以把大学的学习方法同时适当的途径传授给新生们,引导新生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学习方法,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减少学习的盲目性,有效地减轻学习的心理压力,使自己的自学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从而不断地适应大学的教学模式以及管理模式。

通过一些学校文化活动的举行,增强入学新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在新生入校前期,学生处、团委、学院学工办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举办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给新生发放一些学校的基本吃、行、住的情况,进行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开展新老生的交流活动,鼓励同学之间互助合作,让学生能够在这个校园大家庭中感受到家的温暖,并逐步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提高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

人际交往引导。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逐步构建一种团结友爱、和谐共处的校园氛围,在学校范围内形成一种强烈的群体凝聚力,通过各类体育文艺等活动开展,促进同学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网络。同时应该引导大学新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态度,时时刻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用“移情”的方法去交流,处处考虑到他人以及集体的利益,让自己在校园生活圈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建立一个有效的大学新生心理教育机制,帮助新生塑造一个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大学生能够健康成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心理健康关注的不仅仅是当前某个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关注大学生入校前、入校中以及入校后各个时期的心理健康变化问题,因此学校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建立一个动态有效的新生心理教育机制。首先对大学新生构建一个心理健康历史以及动态型档案,可以为科学诊断以及通过各种合理的教育方式来为新生做好心理教育方面的辅导提高可靠的依据。其次可以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和心理讲座等等,让新生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所了解,从而能够进行自我调节或者配合学校的心理问题治疗。同时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宣传心理教育以及做好充分的心理咨询工作,鼓励新生正视自己的心理困惑并能努力重塑健康的心理。

通过心理辅导,引导新生提升自我认知能力,增强自我心理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调节能力,构建大学新生长期的人生奋斗目标。首先心理辅导员应该引导新生重新构建自己的学习目标,由从前的被动读书为了升学过渡到主动读书为了求知,通过对自我能力的准确定位,挖潜自己的潜能从而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同时可以让新生参与一系列的心理学讲座等,在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方面给予新生一个正确的指引方向,预防新生的思想受到社会黑暗面的影响,让新生学习自我选取人生观,调整自我的价值观,从而塑造一个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参考文献

[1]坚瑞.浅谈大学新生适应期心理不适原因及对策[J].丝绸之路,2009(16):108-109.

[2]贾玉霞.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11):91-92.

[3]刘欣.当代大学新生常见的心理困惑及其对策[J].医学教育探索,2009(6):688-689.

心理学的困惑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生干部;心理困惑;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240-02

高校学生干部是具有学生身份的特殊的领导者、教育者和管理者,同时又是具有领导者、教育者和管理者角色的学生。他们不同于学校领导和教师担当的角色,也不同于普通学生和学生中的意见领袖,他们是学校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纽带。关注学生干部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学生干部工作的顺利开展,促使其身心健康成长,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一、高校学生干部面临的心理困惑

1.“学习任务”和“工作职责”之间的冲突。不论是学生干部的纳新还是换届,面试时都会被问到同一问题“如果学习与工作时间相冲突,你怎样处理?”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学生干部。实践证明,优秀的学生干部能很好地处理工作和学习的关系,工作学习兼顾,但这毕竟是众多学生干部中的少数。实际上,部分学生干部因为兴趣广泛,加入了太多部门、社团或协会等,各项活动接踵而来时显然措手不及,再加上业务不熟悉则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从而耽误了学习。频繁的会议和活动压力使他们注意力分散,因注意力长期处于分散状态,进入学习状态困难,面对各种考级考证时他们常常感到焦虑不安。尤其是末考分数甚至低不及格,他们更加自责、烦恼和不安,长期周旋在学习与工作的矛盾冲突之中,易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如果没有得到较好的缓解,很容易影响学习和工作,甚至个人的身心健康。

2.“实践角色”与“理想角色”之间的冲突。对于每一个刚刚踏入大学的同学来说,大学生活是充满浪漫色彩的。在各学生会、社团、协会纳新之时,很多学生都怀着一颗积极上进的心去竞选。在通过层层考核获得学生干部这一头衔时,大家都信心满满,决心要做一名出色的学生干部,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一番成绩。学生最初都是揣着各种想法加入学生干部队伍之中,有的为了扩大眼界,锻炼各方面的能力,为毕业后找工作打好基础;有的为了培养某种兴趣,实践自己的特长,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有的为了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希望能够结识更多优秀的朋友;有的则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从内心深处获得满足;也有的是为了实现个人目的,为入党推优、评奖评优等做好夯实的准备。实际上,学生会各部门、社团、协会都是分类别、有层次的,岗位不同,所承担的责任也不同,站的高度也不同,活动范围也不同。部分学生干部的自我定位不明确,一直停留在事情的表象上面,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在学生干部内部也隐藏着各种较量和紧张的人际关系,个别同学过于社会化,在职谋私,挑拨离间,排除异己。例如,在组织活动中,把工作安排给与自己走得近的同学,忽略关系较远的同学,导致有些忙得不可开交,有的没事可做,没有得到均衡锻炼,还影响着其他同学对学生干部队伍的正面评价。也有干部利用自己学生干部的身份拉帮结派,私底下进行不正当竞争,导致学生干部队伍内部关系不纯洁,关系紧张,给部分学生干部造成不良心理。

3.“学生角色”与“干部角色”之间的冲突。学生干部的角色首先是学生,然后才是干部角色。他们身上兼着双重角色,既要像一般同学那样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又要积极参与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还要想着如何把自己塑造成一名出色的学生干部。学习成绩、工作完成情况、师生的评价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干部的心理。作为一名各种被期待的“同学”,在完成上级领导布置的任务过程中,时常左右为难,满足了同学们的需求,却又得不到上级领导的认可,经常感到身心疲惫,长期处于自我谴责的状态中。老师眼中优秀的学生干部要求更加社会化,价值观更加多元化,与其本身所有的价值观相悖,从而产生心理矛盾。另外,学生干部更换频繁,每年必举行一次换届选举,每届干部的任期都是固定的,经常是原有的角色任务刚上手,新的角色任务又出现了,很多学生干部不能较好地由普通干事过度到负责人这个角色,工作思路打不开,工作方法不恰当,导致工作效果不佳,自然也就影响着学生干部的情绪,易出现心理障碍。

二、对策研究

1.学生干部要学会自我调适。当一名大学生主动地积极参加竞选学生干部时,就要根据该角色的期望与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更好地适应其特有的干部角色的需要。提高自我修养,学会自我调整各种状态,勇于面对挫折。担任这一职位就要积极主动地适应这一工作环境,学会自我调适。无论工作中遇到什么困难,产生何种情绪,都要学会冷静处理,分析不良情绪产生的根源,积极应对,保持心理平衡。学生干部一定要有群众基础,想同学所想,才能更好地开展活动,在活动中还能增进友谊,把老师的期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其他同学,更好地起到带头作用。

2.完善选拔任用机制、教育机制、干部考核机制。学生干部的选拔任用无论是“任命制”还是“选举制”都应做到真正的民主、公正、公开,这样选出来的学生干部才可能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上级领导和上届学生干部不得过分干预,这样也可以保证更多的学生干部享有同等的竞争上岗机会,也可以避免学生干部染上各种恶习,影响学生干部的凝聚力。学生干部的教育机制环节不能仅仅停留在条例文字上,在学生干部开展工作的方法和艺术方面也应加强指导,不能只停留在干部本身的工作悟性上。利用党校、团校、培训班等形式开展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加强实践锻炼,培养遇事处变不惊的沉稳,迅速反应、尽快处理的能力;扩大对外交流,本着“拓宽视野、增进友谊、共同进步”的原则,加强与其他高校的联系,在交流中获得更多、更新的想法和创意,积累学生干部组织活动的经验,丰富学生干部的人脉资源;加强对学生干部的指导和监督,建立完善的制度,不定期检查工作,营造民主生活氛围。建立学生干部科学考核制度,形成竞争、激励机制。学生干部工作进行评价和考核可以使其更好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有助于学生干部工作能力的提升和学生组织整体的水平提升。在考核过程中,有效结合日常表现与突出贡献、教师的评价与同学的评价、自我评价与群众评价、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动机评价与效果评价,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实施考核,形成竞争机制。鼓励先进,宣传先进,为其他同学提供效仿的榜样,建立激励机制。

三、结语

学生干部处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他们是学校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纽带。学生干部能够把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情况准确地向学校反映,把学生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及时反馈给学校相关部门,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这是不可替代的。而学生干部队伍的状态是学生工作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学生干部心理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给有心理困惑的学生干部提供有效的缓解途径,才能更好地为广大师生服务。

参考文献:

[1]王莹,孙金胜.高校高年级学生干部告退现象分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7):86-88.

[2]吴玲芳.浅析高校学生干部角色冲突的表现及其对策[J].新西部,2011,(21):171-172.

心理学的困惑范文第4篇

一.课题意义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各行各业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做为医疗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行业的工作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由原来的以病人为核心逐步向以人为核心的模式转变,人们对医疗护理需求越来越高,作为高等专科学校护理专业的学生面对着巨大挑战与机遇,因此,如何解决学生的生涯发展的困惑,成为医疗护理专业的必要课题。

二、学生生涯发展的困惑

通过对不同班级学生的走访调查,总结出了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在生涯发展方面存在三大困惑,以下通过数据说明:

(一)自身认知不足

自身认识是将来职业发展的基础,但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学生对自身认知严重不足,三个不同年级中,有超过65%的学生根本不清楚自身的兴趣、爱好,有72%的学生不清楚自身的个性、特长,有41%的学生不确定自身的能力,这对自身的职业生涯是巨大的缺陷,试想,一个连自己都不了解的人怎么能在工作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

(二)面对专业的困惑

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认知是职业发展的基石,通过走访调查所得的数据分析,发现学生对于护理专业的认识严重不足,面对为何选择护理这一问题时,超过一半的学生是害怕当今的就业压力,此专业就业形势比较好,听从父辈们的建议选择专业,而不是因为自己兴趣还好,在这种条件下,大部分学生都不太清楚自己所学专业的知识构造、课程体系,对于这个专业将来的职业发展规划、发展前景等等相关的问题都没有明确的认知。

(三)职业发展前景的困惑

对职业发展前景的认知是职业发展生涯的重要因素,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学生们对于职业发展规划同样缺乏认识,超过80%的学生不清楚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具体性工作,部分学生甚至从未考虑过这些问题,不清楚、不明白自己的工作是怎样的性质,又如何能够很好的规划自己将来的职业发展呢?

通过以上所述,对自我认知不足,对自身所学专业认识不足,对自己将来的职业发展不清楚,是学生生涯发展的困惑,如何解决这些困惑?

三、解决高等专科学校护理专业学生生涯发展的困惑的措施:

解决学生生涯发展困惑不仅仅是学生的任务,也是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可从以下两方面实施措施:

(一)院校方面

学校是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们职业生涯发展有着不可推卸的首要责任。在课程安排上,应加入职业发展规划课程,配备专业的职业人才,在学生由入学开始的初级阶段,至踏入社会的前期,合理安排有关职业发展规划课程,由教师全程指引,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护理专业、护理行业的相关知识,为毕业后更好适应职业环境保驾护航;再者,在学生们面对专业、职业的相关困惑时,及时沟通、耐心引导,做到老师与学生的沟通无障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也是最重要,校方应多安排学生至医院、卫生院等医疗单位参加培训,培养技能,让学生对未来工作环境、具体性质有更深的了解,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是很有重要的。

(二)学生方面

学生是高校护理专业的培养对象,对与生涯发展的困惑问题,应通过措施提高的自我认识与自我解惑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应对:

1.转变思想:面对问题与困惑,老师当然有义务为其解惑,但不可能什么都老师,把老师当做依靠,应树立自我意识,面对问题、面对困惑,转变思想,树立以自我为核心的概念,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提升自身解惑能力。

2.提升自我认识、职业认知,不论哪种行业,想要得到好的发展,自我认知与职业认知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只有充分对自我、对职业有认识,在学习专业知识、职业发展过程中,才能在的面对各种问题与困惑过程中,及时找到解决方案。

3.合理的规划职业,面对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对自身职业发展应设计多种方案,俗语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应及早适应,这样才能在将来职业发展过程遇到的机遇与挑战,冷静面对。

心理学的困惑范文第5篇

第一:来自学生问题的困惑

学生是教师的首要工作对象,学生问题也正是大多数普通教师主要困惑的来源。我们每天都在与学生进行着大大小小的对话。但是,我们的工作对象是一个最为特殊的群体――待成熟体。既然是“待成熟体”,自然会爆发出各种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是学生成长过程的必须。对这些问题的处理不仅考验教师的管理能力,更考验教师的教育能力。使用强制性管理手段,上手快,见效也快。但是,好像又与最初的教育理想相去甚远,年轻老师因此痛苦不已。“越来越不喜欢自己,不喜欢当班主任,越来越感觉自己成为学生时代最不喜欢的那种老师。”很多人这样感慨,而理想中的教育方式,又颇感苍白无力。是啊,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等待,需要足够强大的内心。特别是青年教师,越是想快速地站稳讲台,证明自己,就会越发地感受到教育的无力。一位新疆的中学老师向我表达了这样的困惑:

梁岗老师,今天听上六年级的女儿说,老师发现有个同学做小动作,老师直接让他滚出去。我听到有点心痛。老师还说他们能不能考上初中和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我更诧然,小学、初中、高中的老师怎么都在这么说呢?我该怎么办?我带班也出现了问题,我和善治班,结果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等方面问题不断,这些让我难过、无助,我该怎么办?我有这份教育心,也去用心做(教育),效果不好,我累了,感觉自己很弱小,真的累了……

无论是这位老师,还是她女儿的小学老师,事实上都在面临着困惑――如何来教育学生才科学有效。那位小学老师之所以如此对待做小动作的学生,根本原因在于她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于是采用了这种近乎威胁的强硬管理手段。新疆的这位中学老师,一心想以和善的方式进行教育管理,结果却不理想,相信也遭遇了来自周围老师、家长等方面的压力,所以感到了累,也出现了困惑与迷茫,根本原因在于她并未认识到和善教育与规范并不排斥,碰壁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学生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关乎教师的根本性成长,对学生的教育乏力是各种困惑的根本原因。试想,如果一个老师理念科学,信念坚定,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升,其教育环境就会得到根本改观,在工作中自然游刃有余。

第二:来自学校管理的困惑

教师面临的第二大困惑来自学校管理层面。学校的管理制度、管理策略、领导管理方式等,青年教师不明白或者不理解。学校为何要制定一些看似“无理”的制度、策略或者领导方式?他们常常发出这样的质疑。例如,学校检查手写教案时,认为电子教案方便记录、修改和批注,抱怨都什么年代了还必须手写教案!如,曾经一个学校的老师向我表达了这样的困惑:

学校不能总是侵占教师的时间,只要求老师奉献而不给老师提供学习和成长的平台和机会。我都到学校十五年了,总共出去学习了两次,最远的一次就是到省城了。我们给学校提意见和建议,领导不但不接受,还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威胁我们说:“现在找一份工作非常不容易,有多少区县老师和大学生、研究生盼望着能来我们学校,如果老师们不珍惜就会被淘汰。不要总想着给学校提要求,真心愿意学习的老师即使不走出去也能学习,身边那么多的学习榜样……”

我劝解这样的老师不要对领导说这样的话感到恐惧,相反地,可以为领导感到难过,因为领导已经表现得很焦虑了。领导之所以会说这样的话,正是领导缺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能力和领导力。于是,就只有说这样的话来制造恐怖气氛,以教师的生存危机威胁老师。如果教师身处这样的气氛中,就更要努力提升自己,不是去抱怨,更不能懈怠,只有自身的专业水平过硬了,才可能离开或改变环境,进入更适合自身发展的环境中。同时,一个心智成熟的老师是不会为此感到困惑的,因为心智成熟的老师一定会看到困惑背后问题的本质,并做出恰当的调整来健康成长。一个老师真要冲出重围,走出迷茫,是学校的制度和大环境无法阻拦的。我见过很多名师,都是从那些窘迫甚至恶劣的学校环境中走出来的。当然,更高明的老师,一定会理性分析身处的环境,整合各种资源(其中一定包括学校资源)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从迷茫与困顿中走出,难道不是最好的成长吗?

第三: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困惑

不少老师总感到工作与生活是矛盾的存在。客观地讲,从事任何一项工作,包括那些看上去所谓家族事业的人,也存在工作与家庭极难兼顾的时候。河南的一位老师在写给我的信里表达了这样的困惑:

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我是不完整的、被迫分离的。当我在家面对至亲至爱的人,对生活充满着无尽的热爱和激情,我全心全意地付出,用心呵护我的付出,从而收获我的幸福,因而我是乐观的、积极的、幸福的、快乐的。但当我来到学校的岗位上,我将我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深深遮掩。我只将教师看作我的职业,我用职业的微笑、职业的道德来维护我的工作,我没有从内心中找到一种成就,更加体会不到教学给我带来的幸福和快乐。我的身心被自己无情地分离,使自己不再完整,也不再真实,成为一个整日被面具压垮的痛苦的自我。

其实,这样的矛盾多半是职业认同感不够造成的。教师应该具有职业认同,实现自身完整。通俗地讲,也就是教师是否以真实的自己投入到教育实践中。职业身份认同感不高的班主任会陷入自我设限中,他们没有正视自己的职业,自然很难正视教育对象,也就难领悟教育的真谛。这样的老师在学习优秀班主任的先进经验时,会下意识怀疑:自己能否驾驭经验中的技巧和方法,或者自己的学生能否达到和优秀教师的学生一样的水平。于是,他们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怀疑上,自己设定障碍限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