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咨询师论文

心理咨询师论文

心理咨询师论文

心理咨询师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心理咨询;高校;应对

随着我国第一部心理咨询师职业规范标准——《中国心理咨询师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我国的心理咨询工作走上了专业化、正规化和职业化的发展之路。

一、心理咨询历史嬗变考评

西方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社会发展和人文主义思潮影响下,心理咨询在对青年进行职业指导的浪潮中应运而生。开心理咨询先河者首推美国职业指导者帕森斯(F.Pasenons)。他在1909年出版了《选择职业》一书,此书可谓世界上第一部有关心理咨询的著作。他通过研究个人、职业两方面的特点,对个人求职和发挥个人潜能给求职者以帮助。同年,比尔斯发起成立了美国全国心理卫生委员会,其宗旨在于维护人的心理健康,预防和矫治心理疾病。一战后,随着心理测验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心理测验为基础的临床指导性心理咨询模式,其领军人物是明尼苏达大学威廉逊教授。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初,由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适应上、尤其是情绪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加之由于战争的创伤性影响,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为人们所重视,使心理咨询得以空前发展。至今,美国心理咨询方兴未艾,无论其理论还是实践技术上,日趋完善,其专业化、职业化、法律化水准,在当今世界心理咨询领域是领先的。20世纪60年代后,心理咨询在世界上许多国家起步。尽管从业者来自不同的职业背景和领域,开展活动的形式、规模与质量参差不齐,但就其推动整个世界的心理咨询活动,构成心理咨询链条不可或缺的环节而言,其成就依然可圈可点。

反观我国,虽然引经据典可以考证出心理咨询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心理咨询思想在从先秦到明清浩如烟海的医学典籍中,熠熠生辉[1],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些散见于古代典籍中的心理咨询思想与实践,仍然是零碎的、不系统的或不自觉的,还称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咨询理论。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人们的心理问题在巨变的时代背景中逐渐突出,于是在一些医疗部门,如中山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首钢医院等开设了心理咨询门诊,心理咨询才日益为人们所关注,开始在人们的心理生活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但是,由于缺乏一定的行业规范,缺乏必要的监督与约束,以及政府的引导和管理滞后,我国的心理咨询一直处于范围广泛但良莠不齐的非职业化状态。我国于1985年在浙江省湖州师专成立了第一个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咨询中心后,高校心理咨询也呈现星火燎原之势。面对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在社会大环境影响下的心理特殊性,高校心理咨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活动,在预防和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同时,客观上也推动了我国心理咨询事业发展。目前,全国一千余所高校中约有近40%以上的学校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活动或心理教育,北京地区则达到了70%以上,形成了一定规模[2]。当然,其中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可以相信,随着《标准》出台并付诸实施,得以净化和规范化的心理咨询,作为一种能够提供有效心理援助的专业活动,必将成为现代社会中一个重要的职业领域。

二、高校在心理咨询职业化中的应对

很显然,心理咨询在我国成为一种职业,是以竞争和创新为特征的时展的必然结果。心理咨询发展为职业不仅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必需。另外,无论从数量或质量看,我国心理咨询人才的匮乏也是一个严峻的社会现实。大量的专业人士需求与匮乏的专业人才状况正是我国心理咨询行业尴尬的现实。所以,规范、净化、管理、监督心理咨询业,使之专业化、职业化和正规化,就成为维护人们切身利益,提高大众身心健康的当务之急。这里,我们需要反思和回答的是,高校在心理咨询职业嬗变的过程中,该作何应对呢?

1.意识上求变

观念转变是高校应对心理咨询职业化的首要任务。目前,高校中将心理问题思想化和德育化的观念还有着极大的市场,心理咨询生理化和心理咨询治疗化的认识误区也不同程度地存在[7]。这给心理咨询职能和作用的发挥造成了很大麻烦,使我国高校心理咨询的发展步履维艰,甚至沦为应付上级检查和评估的一种装饰。《标准》的出台,为高校重新认识与理解心理咨询职业,搭建起了平台。高校应该以《标准》出台为契机,切实扭转过去的陈旧观念,从职业化和专业化角度,把握心理咨询作为职业所体现的内涵和外延,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化地来理解心理咨询这一全新职业,消除偏见、误区和神秘感,重构其新的符合时代特征的观念、概念及文化,使肩负着以维护人类内心安宁为使命的心理咨询首先在高校真正生根、开花和结果。要以高校为发展平台,让更多的人认识心理咨询,走进心理咨询,使心理咨询走出高校,走向社会,成为提升人类心理生活质量的不可或缺的援助力量。

2.专业上求新

心理咨询作为职业已经走进了人们视野。但是,人才需求数量和人才培养的数量之间的巨大缺口,则是不争的事实:一方面心理咨询领域人才匮乏几近告急;另一方面则是该领域充斥着大量的滥竽充数的人。另外,在该领域之外还有数量不可低估的,怀着不同目的、心态的人,试图进入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领域。所以,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净化心理咨询市场,提高咨询质量,维护心理咨询荣誉,高校负有责无旁贷的责任。高校应充分利用其人才培养上的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目标,在有条件的高师院校或综合性大学的心理系、教育系、哲学系、社会系、管理系、人力资源系等相关学科基础上,筹办心理咨询专业或者开拓心理咨询方向,调整或重建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在掌握理论基础后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的养成,使该专业大学生完全具备心理咨询人员资格认证的资质。同时,如果条件许可,还可以考虑在硕士或者博士这一层面上,新开心理咨询专业或培养方向,鼓励更多的硕士或博士参加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这对于规范心理咨询市场,重建心理咨询声誉,进而推动该领域发展,无疑会起到表率和引导作用。所以,高校须以《标准》颁布为切入点,将心理咨询作为专业来发展,不仅会为心理咨询事业提供发展的原动力,也使得高校在应对心理咨询职业化过程中,能拓宽专业路径,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为心理学发展找到一个极具生命力的生长点。

3.师资上求全

心理咨询人员资格认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取得资质前的专业培训是极为重要的环节,它事关咨询人员的从业水准、从业能力和从业道德。《标准》中规定:从事心理咨询师培训的教师必须具有心理学及相关专业副高职以上职称、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满3年者,或取得高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3年以上者,经心理咨询师执教培训后,可担任心理咨询员或心理咨询师培训教师;具有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正高职称,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满3年者,可担任高级心理咨询师的培训教师。上述执教师资标准向高校师资提出了挑战。高校固然名师云集,人才荟萃,但能否应对挑战,却是必须审慎思考的问题:一方面,高校师资应该转换角色,积极参加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获取心理咨询师资格;另一方面,高校师资应把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与心理咨询职业化紧密联系起来,以强化的师资条件为基础,将培训咨询师作为提高自己专业素养的契机,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心理咨询师培训拓展自身专业视野,养成心理咨询职业化意识。

4.咨询主体素质上求高

尽管我国已有近40%的高校在为大学生进行着心理咨询或心理教育活动,但以笔者所见,在这一近乎蓬勃发展势头背后,隐藏的却是效能的日渐萎缩,其中的从业者素质堪忧:有些缺乏心理咨询理论和技能且身份复杂的所谓咨询员,二十余年来,一直把持着心理咨询在高校的低效运转。从一定意义上而言,这是使高校心理咨询裹足不前的严重羁绊之一。心理咨询绝非是任意行为,也绝非是什么人都可以涉足的,那种认为心理咨询无非就是安慰、劝说的观点行为,实事证明,只能给心理咨询带来灾难。心理咨询是一项严肃行为。它之所以可能,在于这是专业领域,在这一专业领域从事活动的人是专业人士,他们一般要具备《标准》中规定的各种专业能力。咨询人员的知识水准、从业能力、人生阅历、实践经验、道德水平、人格魅力、学历水平等资质,对于高校从事这一行业的人而言,缺一不可。高校咨询人员要以《标准》为准绳,积极参与资格认证,以切实改变目前高校心理咨询的尴尬局面。心理咨询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不断检视自己,不断修正,不断前进。

5.理论上求原创

我国心理咨询二十余年来一直蹒跚而行,没有实现超越性和突破性的进展,根本原因之一就是缺少心理咨询理论创新。由于心理咨询根植于西方的文化背景而非生长于中国的文化土壤,它的中国化问题一直是困扰着我国学界的难题。当某些心理咨询理论、技术或是量表在为解释西方人的心理现象发挥作用时,它为中国人解惑答疑时却是那样牵强,甚至是无能为力。这就是我们心理学界长期以来专于模仿,少有创新,专于引进,少有其理论反思所付出的代价。如果我们仍对心理咨询原创性理论无动于衷,那么,我们所做的将依旧是为西方的心理咨询是否具有普遍性提供佐证。高校是学术创新和知识生产的沃土。高校拥有大量的专家、学者以及科研优势;高校有着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和可贵的学术传统;高校面临着心理咨询职业化的难得的发展契机。因此,高校应该从过去的研究模式的禁锢中解脱出来,在引进西方前沿性、前瞻性理论和技术的同时,反思其文化品质,在本土文化背景中,积极修正,勇于原创,进而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适合国人的具有创新性和本土文化品格的心理咨询模式、技术乃至理论,这是我国高校在心理咨询成为一种职业时所面临的最为困难的抉择,也是最深层次的问题。惟有如此,才能解决心理咨询原创性不足的问题,因为这是建构我国自己的心理咨询的根本。

参考文献:

[1]车文博.心理咨询与治疗实用手册[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2]樊富岷.我国大学生心理咨询之发展[J].大众心理学,1995(6).

[3]张俊仁,等.咨询心理学[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7.

[4]钱铭怡,等.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心理咨询师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心理咨询;高校;应对

随着我国第一部心理咨询师职业规范标准——《中国心理咨询师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我国的心理咨询工作走上了专业化、正规化和职业化的发展之路。

一、心理咨询历史嬗变考评

西方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社会发展和人文主义思潮影响下,心理咨询在对青年进行职业指导的浪潮中应运而生。开心理咨询先河者首推美国职业指导者帕森斯(f.pasenons)。他在1909年出版了《选择职业》一书,此书可谓世界上第一部有关心理咨询的著作。他通过研究个人、职业两方面的特点,对个人求职和发挥个人潜能给求职者以帮助。同年,比尔斯发起成立了美国全国心理卫生委员会,其宗旨在于维护人的心理健康,预防和矫治心理疾病。一战后,随着心理测验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心理测验为基础的临床指导性心理咨询模式,其领军人物是明尼苏达大学威廉逊教授。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初,由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适应上、尤其是情绪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加之由于战争的创伤性影响,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为人们所重视,使心理咨询得以空前发展。至今,美国心理咨询方兴未艾,无论其理论还是实践技术上,日趋完善,其专业化、职业化、法律化水准,在当今世界心理咨询领域是领先的。20世纪60年代后,心理咨询在世界上许多国家起步。尽管从业者来自不同的职业背景和领域,开展活动的形式、规模与质量参差不齐,但就其推动整个世界的心理咨询活动,构成心理咨询链条不可或缺的环节而言,其成就依然可圈可点。

反观我国,虽然引经据典可以考证出心理咨询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心理咨询思想在从先秦到明清浩如烟海的医学典籍中,熠熠生辉[1],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些散见于古代典籍中的心理咨询思想与实践,仍然是零碎的、不系统的或不自觉的,还称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咨询理论。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人们的心理问题在巨变的时代背景中逐渐突出,于是在一些医疗部门,如中山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首钢医院等开设了心理咨询门诊,心理咨询才日益为人们所关注,开始在人们的心理生活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但是,由于缺乏一定的行业规范,缺乏必要的监督与约束,以及政府的引导和管理滞后,我国的心理咨询一直处于范围广泛但良莠不齐的非职业化状态。我国于1985年在浙江省湖州师专成立了第一个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咨询中心后,高校心理咨询也呈现星火燎原之势。面对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在社会大环境影响下的心理特殊性,高校心理咨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活动,在预防和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同时,客观上也推动了我国心理咨询事业发展。目前,全国一千余所高校中约有近40%以上的学校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活动或心理教育,北京地区则达到了70%以上,形成了一定规模[2]。当然,其中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可以相信,随着《标准》出台并付诸实施,得以净化和规范化的心理咨询,作为一种能够提供有效心理援助的专业活动,必将成为现代社会中一个重要的职业领域。

二、高校在心理咨询职业化中的应对

很显然,心理咨询在我国成为一种职业,是以竞争和创新为特征的时展的必然结果。心理咨询发展为职业不仅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必需。另外,无论从数量或质量看,我国心理咨询人才的匮乏也是一个严峻的社会现实。大量的专业人士需求与匮乏的专业人才状况正是我国心理咨询行业尴尬的现实。所以,规范、净化、管理、监督心理咨询业,使之专业化、职业化和正规化,就成为维护人们切身利益,提高大众身心健康的当务之急。这里,我们需要反思和回答的是,高校在心理咨询职业嬗变的过程中,该作何应对呢?

1.意识上求变

观念转变是高校应对心理咨询职业化的首要任务。目前,高校中将心理问题思想化和德育化的观念还有着极大的市场,心理咨询生理化和心理咨询治疗化的认识误区也不同程度地存在[7]。这给心理咨询职能和作用的发挥造成了很大麻烦,使我国高校心理咨询的发展步履维艰,甚至沦为应付上级检查和评估的一种装饰。《标准》的出台,为高校重新认识与理解心理咨询职业,搭建起了平台。高校应该以《标准》出台为契机,切实扭转过去的陈旧观念,从职业化和专业化角度,把握心理咨询作为职业所体现的内涵和外延,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化地来理解心理咨询这一全新职业,消除偏见、误区和神秘感,重构其新的符合时代特征的观念、概念及文化,使肩负着以维护人类内心安宁为使命的心理咨询首先在高校真正生根、开花和结果。要以高校为发展平台,让更多的人认识心理咨询,走进心理咨询,使心理咨询走出高校,走向社会,成为提升人类心理生活质量的不可或缺的援助力量。

2.专业上求新

心理咨询作为职业已经走进了人们视野。但是,人才需求数量和人才培养的数量之间的巨大缺口,则是不争的事实:一方面心理咨询领域人才匮乏几近告急;另一方面则是该领域充斥着大量的滥竽充数的人。另外,在该领域之外还有数量不可低估的,怀着不同目的、心态的人,试图进入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领域。所以,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净化心理咨询市场,提高咨询质量,维护心理咨询荣誉,高校负有责无旁贷的责任。高校应充分利用其人才培养上的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目标,在有条件的高师院校或综合性大学的心理系、教育系、哲学系、社会系、管理系、人力资源系等相关学科基础上,筹办心理咨询专业或者开拓心理咨询方向,调整或重建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在掌握理论基础后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的养成,使该专业大学生完全具备心理咨询人员资格认证的资质。同时,如果条件许可,还可以考虑在硕士或者博士这一层面上,新开心理咨询专业或培养方向,鼓励更多的硕士或博士参加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这对于规范心理咨询市场,重建心理咨询声誉,进而推动该领域发展,无疑会起到表率和引导作用。所以,高校须以《标准》颁布为切入点,将心理咨询作为专业来发展,不仅会为心理咨询事业提供发展的原动力,也使得高校在应对心理咨询职业化过程中,能拓宽专业路径,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为心理学发展找到一个极具生命力的生长点。

3.师资上求全

心理咨询人员资格认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取得资质前的专业培训是极为重要的环节,它事关咨询人员的从业水准、从业能力和从业道德。《标准》中规定:从事心理咨询师培训的教师必须具有心理学及相关专业副高职以上职称、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满3年者,或取得高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3年以上者,经心理咨询师执教培训后,可担任心理咨询员或心理咨询师培训教师;具有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正高职称,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满3年者,可担任高级心理咨询师的培训教师。上述执教师资标准向高校师资提出了挑战。高校固然名师云集,人才荟萃,但能否应对挑战,却是必须审慎思考的问题:一方面,高校师资应该转换角色,积极参加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获取心理咨询师资格;另一方面,高校师资应把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与心理咨询职业化紧密联系起来,以强化的师资条件为基础,将培训咨询师作为提高自己专业素养的契机,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心理咨询师培训拓展自身专业视野,养成心理咨询职业化意识。

4.咨询主体素质上求高

尽管我国已有近40%的高校在为大学生进行着心理咨询或心理教育活动,但以笔者所见,在这一近乎蓬勃发展势头背后,隐藏的却是效能的日渐萎缩,其中的从业者素质堪忧:有些缺乏心理咨询理论和技能且身份复杂的所谓咨询员,二十余年来,一直把持着心理咨询在高校的低效运转。从一定意义上而言,这是使高校心理咨询裹足不前的严重羁绊之一。心理咨询绝非是任意行为,也绝非是什么人都可以涉足的,那种认为心理咨询无非就是安慰、劝说的观点行为,实事证明,只能给心理咨询带来灾难。心理咨询是一项严肃行为。它之所以可能,在于这是专业领域,在这一专业领域从事活动的人是专业人士,他们一般要具备《标准》中规定的各种专业能力。咨询人员的知识水准、从业能力、人生阅历、实践经验、道德水平、人格魅力、学历水平等资质,对于高校从事这一行业的人而言,缺一不可。高校咨询人员要以《标准》为准绳,积极参与资格认证,以切实改变目前高校心理咨询的尴尬局面。心理咨询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不断检视自己,不断修正,不断前进。

5.理论上求原创

我国心理咨询二十余年来一直蹒跚而行,没有实现超越性和突破性的进展,根本原因之一就是缺少心理咨询理论创新。由于心理咨询根植于西方的文化背景而非生长于中国的文化土壤,它的中国化问题一直是困扰着我国学界的难题。当某些心理咨询理论、技术或是量表在为解释西方人的心理现象发挥作用时,它为中国人解惑答疑时却是那样牵强,甚至是无能为力。这就是我们心理学界长期以来专于模仿,少有创新,专于引进,少有其理论反思所付出的代价。如果我们仍对心理咨询原创性理论无动于衷,那么,我们所做的将依旧是为西方的心理咨询是否具有普遍性提供佐证。高校是学术创新和知识生产的沃土。高校拥有大量的专家、学者以及科研优势;高校有着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和可贵的学术传统;高校面临着心理咨询职业化的难得的发展契机。因此,高校应该从过去的研究模式的禁锢中解脱出来,在引进西方前沿性、前瞻性理论和技术的同时,反思其文化品质,在本土文化背景中,积极修正,勇于原创,进而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适合国人的具有创新性和本土文化品格的心理咨询模式、技术乃至理论,这是我国高校在心理咨询成为一种职业时所面临的最为困难的抉择,也是最深层次的问题。惟有如此,才能解决心理咨询原创性不足的问题,因为这是建构我国自己的心理咨询的根本。

参考文献:

[1]车文博.心理咨询与治疗实用手册[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2]樊富岷.我国大学生心理咨询之发展[j].大众心理学,1995(6).

[3]张俊仁,等.咨询心理学[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7.

[4]钱铭怡,等.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心理咨询师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咨询教师培训;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6-0119-02

一、高职院校心理咨询教师培训的存在问题

1.培训机构较为混乱

2002年,国家首次将心理咨询师列入《国家职业大典》,这对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心理咨询行业也被誉为“阳光职业”、“钻石职业”。社会各行各业对心理咨询师的旺盛需求,引起相应的培训机构纷纷“粉墨登场”,涌现出了一大批由高校、学会、个人或社会其它组织举办的心理咨询培训机构,颁发诸如心理咨询师、国际注册心理咨询师、注册心理师等各类各级培训证书。2001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曾颁布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但这个标准由于对心理咨询培训机构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缺乏统一的认证制度,这也导致了各种培训机构“鱼目混珠”,培训质量良莠不齐。

2.培训师资力量薄弱

我国高职院校心理教育工作起步较晚,心理咨询教师严重缺乏,许多高职院校每万名学生只有一名专职心理咨询人员,而且这些教师多数还是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校医务工作等岗位转调而来的,仅有教育、医学或其它专业背景,缺少心理教育专业的系统培训。尽管近年来有部分高校心理专业毕业生充实到了高职院校心理咨询教师行列,但对照国家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各高职院校的心理咨询教师无论是师生配比还是教师专业水平普遍不符合要求。

3.培训内容不够科学

第一,培训内容偏重心理问题方面,缺少发展性咨询内容。“心理咨询师是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和方法,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专业人员”[1]。《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中对“心理咨询师”的定义,很容易使人产生错觉,即认为心理咨询就是要与有心理问题的来访者打交道。其实,心理咨询,特别是高职院校心理咨询还具有发展性的功能,即帮助来访者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上提供指导和建议,例如学习方法指导、生涯规划制订、潜能开发等。而在目前心理咨询培训内容中,绝大多数是关于心理障碍的诊断、处理等知识培训,很少涉及到发展性咨询的培训内容。

第二,培训内容偏重咨询理论和技术的提高,而忽视了人格因素,尤其是一些“未完成事件”对培训学员的影响。心理咨询师培训不应只针对个人理论和技术方面的提高,还应该适当关注和考虑学员个人的人格特点、个人精神成长方面可能对培训效果及其个人专业发展造成的影响[2]。

第三,培训内容缺乏“中国特色”。由于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中西方人在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表现形式以及对心理问题的理解和体验上均存在明显区别。比较国内心理咨询师的培训教材,主要介绍心理咨询的西方理论与技术,缺少了本土化的内容,这种完全“拿来主义”的做法,往往使学员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践中闹出一些啼笑皆非的笑话。这就造成了国内心理咨询中的一个滑稽事实:一个中国人用西方人的头脑来帮助另一个中国人[3]。

4.培训方式单一

现有培训机构对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大部分是面授教学,也有开设远程网络或函授学习的,培训时间平均两至三个月,多数都是围绕考试而培训,实行题海战术,缺乏心理学专业知识和心理咨询专业技能的系统培训。心理咨询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都是以知识灌输、死记硬背形式进行的,很少有咨询实践和案例引导等,培训方式成为清一色的理论讲授,学员只要通过考试就可拿到相应的咨询师证书,几年后便可继续申报更高一级的证书。这种培训方式直接导致了心理咨询教师专业素养不高的问题。张宁教授的调查表明,我国现有心理咨询师真正合格的仅占43.09%,存在问题较为突出的依次为:不普及,质量和效果不好,不方便等[4]。

5.督导制度不完善

咨询督导是心理咨询师培训或实习阶段必经的过程。所谓督导,是指在有经验并具备一定资历的督导者对初学者或经验欠缺的咨询师在临床咨询中通过观察、反馈和协助的方式进行指导和评估的过程。英国在关于咨询的“伦理和执业规范”中明确规定,咨询者在从事咨询前必须获得相应的能力水准,必须维持经常的专业进展,同时必须接受常规的督导。而我国心理咨询师经培训并考试合格即可获得资格证书,很少经过督导的培训过程,缺少了“督导下的临床实习”这一重要环节,这对心理咨询教师培训来说是一个严重的缺陷。

二、高职院校心理咨询教师培训的对策

1.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教师培训制度

首先,加强对心理培训课程的政策指导。英国在心理培训课程的鉴定上,明确规定所有的培训课程都必须含有九大要素,即入业政策、理论、技能、个性发展、职业发展、咨询实践、督导、测查和评估。正是这样的指导方针推动和调整着英国心理咨询实践的良性发展。

其次,加强对心理咨询培训机构的资质鉴定。相关主管部门要加大监督管理力度,整顿心理咨询培训机构,规范培训机构的教学、督导等培训行为。同时授权权威机构及学术组织,对培训机构开展资质鉴定。

再次,加强对培训师资的资质审查。学界专家指出,心理咨询培训师资需要有相应学位、专业资格和执业执照,在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实践、培训工作,并在业内有一定的学术地位。因此,对于培训师资的资质要求必须予以明确,并开展相应的认定或注册工作。

心理咨询师论文范文第4篇

彭丹(1989-),女,汉族,重庆人,教育学硕士,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方向:教学论。

仲福丽(1988-),女,汉族,甘肃酒泉人,教育学硕士,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方向:教学论。

摘 要:当今社会进入网络的时代,网络心理咨询也应运而生。网络心理咨询有便捷、匿名等诸多优点,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目前网络心理咨询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咨询的资格、保密原则、知情同意等。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需要相关部门严格的监管制度,其次要求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最后要求加强对网络心理咨询师的培训。

关键词:网络心理咨询 问题 应对策略

一、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改变的同时也使传统的人际互动模式受到挑战,面对现代社会的各种压力,人们对自己的心理健康逐渐重视起来。网络因其“可能为需要心理辅导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调节、改善适应不良困扰的新界面”[1]而逐渐成为现代人解决健康问题的重要手段和技术平台之一。

二、网络心理咨询的定义与特殊性

目前,国内外学者尚未有关于“心理咨询”含义的统一界定[2],与传统心理咨询相比,网络心理咨询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从业人员及服务专业性的不确定。虽然大多数研究者和研究协会都使用了“专业”这个词对网络心理咨询人员及其提供的心理服务加以修饰,但是目前在网上提供心理服务的人员除了咨询师和治疗师之外,还有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心理学爱好者和社会人员等等。(2)“治疗关系”的特殊性,在缺乏非言语线索的条件下,一种自然、亲密关系能否在互联网上建立并且加深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而且这种在缺乏非言语交流情况下所建立起来的治疗关系,实质上是否真的等同于面对面条件下建立的治疗关系,即“咨询人员和来访者是否真的进入一种治疗关系中”[3],还有待讨论探究。

网络心理咨询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咨询模式有很多特点,随着网络心理咨询实践的逐步展开,其潜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开始显露出来。

三、网络心理咨询涉及到的问题

(一) 咨询资格和能力

由于网络心理咨询是一种非面对面的、非接触性的咨询方式,来访者通常不知道对方的真实身份,也没有办法对咨询师的资格进行验证[4]。在现有条件下,来访者难以通过网络对咨询师的身份和资格进行有效认证,并且也难以判断咨询师所提供的信息是否真实有效。同时由于咨询者与来访者可能分属不同的地域,而且各个地方的法律对网络心理咨询的相关规定可能是不一致的,一旦出现纠纷,难以给来访者提供有效的保障。

(二) 知情同意

知情同意是指咨询师在咨询前应该将网络心理咨询的相关特性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告知来访者并获得其认可。除了应对网络心理咨询的特征、形态、保密的程序、相关的限制加以说明之外,还需要把咨询人员的专业资格、收费方式等信息事先告知接受咨询服务的当事人。当网络来访者为未成年人时,咨询师还应获得其家长或监护人的同意。但网络的匿名性使得咨询师要获得来访者或其监护人的真实同意变得异常困难。

(三) 保密原则

网络通信和资料的保密与安全是网络心理咨询所面临的重大问题[4]。网络心理咨询提供者不仅应该严守保密的原则,还必须有适当的安全措施来维护当事人的隐私。与传统心理咨询不同的是,网络心理咨询中可能出现的泄密与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都有关系。因此资料的保密在传统心理咨询中主要是咨询师的责任,而在网络心理咨询中来访者也具有一定的保密责任。此外,网络心理咨询往往是建构在商业网站的基础之上,一些非常私密的或敏感的信息很容易被截取。

(四) 保护的职责

保护的职责即是咨询师有责任保护无辜的第三者。在保密原则与保护的职责相冲突的情况下,首要的是实施保护的职责。但网络心理咨询师要做到这一点非常困难,因为在网上他们难以判断来访者言语的真实性,无法得到诸如语气、表情、体态等来访者的有关信息。因为网络本身允许一定程度的匿名,这样咨询师就难以提醒无辜的第三者。由于网络的非接触性,网络心理咨询难以对来访者进行有效的保护,如果来访者在网络上出现自伤、他伤、自杀等意图时,咨询师的干预手段也非常有限。

四、网络心理咨询现存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 需要严格的监管制度

网络心理咨询机构应以严格的验证方式限制其计算机使用者的身份与资格,使不具备心理咨询资格的人无法使用该台计算机或进入网络心理咨询的系统。比如,可采用“电子签名”的方法来获取来访者的知情同意或者传输有关咨询师的认证信息等。

(二) 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

提醒来访者网络心理咨询中可能会出现的泄密方式,根据来访者的上网方式和计算机使用情况提出有效的保密建议,特别应提醒来访者一些可能的泄密渠道,以保证其隐私[5]。对于咨询师一端的计算机,应该有严格的安全措施,这些措施包括:(1)严格的验证制度,确保有资格的咨询师和有足够资格的来访者使用咨询服务;(2)完整的网络技术,如咨询信息和文件传输中的加密与解密、咨询信息的存储与备份等。

(三) 加强心理咨询师的培训

这包括对心理咨询师信息素养的培训和心理咨询伦理道德规范的培训。网络心理咨询师应有足够的计算机使用和网络技术,能处理简单的、突发的计算机和网络故障,确保在线咨询的顺利进行。由于网络心理咨询地点的可移动性以及咨询信息的电子化都使得资料泄密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所以有必要规范和强化咨询师的基本伦理道德意识,防止咨询资料的随意存放和保管。

五、总结与展望

就网络心理咨询现有的发展而言,并不能算作是严格意义上的心理咨询,相关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在线心理治疗师也曾在他们的主页中指出,网络心理咨询不是传统心理咨询的代替品[6]。网络心理咨询若想在心理咨询的领域中逐渐占据重要的位置,需要将服务的性质不断地向专业化和规范化的方向推进。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克服网络心理咨询在安全性和缺乏非言语线索等方面的局限。此外,还需要建立类似美国心理咨询和资格认证制度[7],设置专门的机构负责对网络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考核,以培养有专业素养和遵循咨询伦理规范的网络心理咨询员,这对网络心理咨询发展前景起着决定性作用。

参考文献:

[1] 林世鸿.大专生电子邮件协商中个案特性与协商满意度之分析[D].国立台中师范学院,2003

[2] 张小乔.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操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 杨晶,余林.网络心理咨询实践及其存在的问题[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1):140-145

[4] 吴岚,张大均,余林.试论网络心理咨询中的伦理问题及其应对策略[J].西南大学学报,2006,32(4)

[5] 崔丽霞.网络心理咨询的疗效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2):350-357

心理咨询师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专业;咨询心理学;校本课程建设

咨询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咨询的理论、咨询过程和咨询技术的科学。作为一门心理学专业的重要课程,咨询心理学在不同学校的建设中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但也有很大的差异性。为了适应不同高校的办学特色及人才培养的目标,其课程设置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必然有其特殊性。探索符合我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咨询心理学特色课程建设,是研究者的核心任务。

咨询心理学课程建设的依据

符合中国实践的需要目前,咨询心理学课程中所介绍的理论和方法多以西方文化与主流价值观作为依托,对心理咨询结果的解释常常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就使得西方的理论与技术在应用于中国时,往往不能很好地解释中国人的心理问题,存在明显的局限与不足。通过课程内容的调整与完善,在咨询实践中,增加并融入中国文化色彩,培养出能解决中国人自己心理问题的人才是该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之一。

学校办学特色的需要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面向全国培养职业教育师资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始终坚持服务职教的办学定位,以特色兴校,坚持“动手动脑、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这就意味着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办学目标应该服从学校整体办学特色的要求,面向职业教育,培养能够在职业技术学校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因此,在课程实践中,将服务对象定位为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在教学内容上应考虑如下内容:各年龄段职教学生的心理特点,常见的心理问题,影响学生心理问题的成长环境,适合于该年龄段的心理咨询会谈语言与治疗技术等等。

应用心理学专业发展的需要从学科性质来看,咨询心理学不仅仅是一门理论性课程,而且也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应用课程。因此,从专业整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应该改变原先心理咨询课程重理论、轻应用的现状,加快培养心理咨询类的应用型人才。从学科发展的外部环境来看,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经济发展、社会变革迅速,各类人群都面临着极大的社会压力,对心理咨询师的需求增长迅速。为了适应这种发展趋势,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1年确立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加快了我国心理咨询职业化的发展。在社会对心理咨询专业从业者需求旺盛的大环境下,正是加快应用心理学专业发展的大好时机。综合内外因素,课题组认为突出操作性和应用性是本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把心理咨询课程建设和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结合起来,探索适合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是该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

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作为咨询心理学这门课程的受体,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对课程的建议和需要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采纳。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讨论,总结出学生两方面的主要需求。首先,希望改变枯燥的课堂听讲和理论学习方式,融入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和实践操作环节,提高心理咨询的应用能力。足够的信息量,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提高应用能力,是该课程建设不可或缺的环节。其次,通过咨询心理学课程的学习,能够解决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困惑,提高应对压力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个人发展和成长,形成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和谐融洽的氛围。学生的需求与课程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在培养心理治疗师过程中,自我成长是不可缺少的内容,通过课程学习,帮助学生深刻了解自我心理,包括个人心理动力特点、价值观念及行为模式等,应该成为该课程建设的依据之一。

咨询心理学课程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意图和指向。结合咨询心理学这门课程自身内容与课程建设的四大依据,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咨询心理学课程的培养目标是:通过系统学习心理咨询理论和原理,使学生灵活掌握心理咨询的方法和技术,促进学生个人自我发展和成长,成为面向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能够解决他们实际心理问题的、理论与应用并重的、全面健康发展的优秀心理咨询人才,获得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

咨询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

从心理学课程建设的依据出发,立足于课程培养目标,课题组讨论认为咨询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的设置应该满足三个条件:(1)除完成常规的教学任务外,还应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2)探讨心理咨询的本土化教学,借鉴国外咨询理论的同时,介绍其在中国的应用和本土化状况;(3)适当增加实践环节的比重,重视心理咨询技术的掌握和应用。具体教学内容为:

理论课包括心理咨询概论、心理咨询简史、心理咨询对从业者的基本要求、精神分析理论的咨询与治疗、行为疗法、认知心理咨询与治疗、交互作用分析的心理咨询、来访者中心疗法、心理咨询的过程与技术、心理咨询对从业者的要求等。此外,教学内容还增加了日本教授森田正马所创建的“森田疗法”,中国心理治疗专家钟友彬先生首创的中国式精神分析疗法“认知领悟疗法”以及对中国人“权威倾向、专家倾向”等思维方式的讨论。

实践课实践课环节主要设置了一些咨询实战及心理游戏体验,包括箱庭疗法、粘贴画疗法、朋辈心理咨询、典型案例分析、心理咨询电影赏析、信任练习、破冰练习、交朋友小组训练等。

咨询心理学的教学模式

归纳国内外多种心理课教学模式,可以总结出两种典型的教学模式,即认知模式与体验模式。认知模式是以传授学生心理学知识,发展学生心理能力为目的,根据心理学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确定教育内容,主张用高度理性化的方法进行教学;体验式教学模式则根据学生需要确定教学内容,注重情境的感染力和榜样的作用,用高度理性化的方法进行教育。深入分析咨询心理学课程特点,课题组认为,综合利用两种教学模式,将两种教学模式贯穿于整个课程学习中,取长补短就是最好的教学方式。

咨询心理学的主要教学原则

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意味着整个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为出发点,确立学生在咨询心理学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主体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暴露真实想法,努力探索问题解决的办法。

开放性原则开放性原则不仅包括学生心态的开放,而且包括教学内容上的开放。咨询心理学课堂应该是一个开放、安全的课堂,学生的心态应该是开放的,不受压抑的,用于个人成长和自我探索的;同样,教学内容也不应拘泥于课本知识,而应该立足课本、高于课本,关注一些现实的心理问题,启发学生学以致用。

活动性原则心理咨询不仅仅是一门理论性的课程,更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应用课程。活动性原则正是契合了咨询心理学的学科特点,教学中应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最好的学习。 转贴于

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要求咨询心理学课程设计时要着眼于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发展性问题,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充分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发掘每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体验。

反思性原则反思性原则要求学生对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能够做到边学习,边反思,辩证地看待,形成自我监控的能力。

咨询心理学的主要教学方法

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是一种对角色进行模仿与观察的学习方法。在咨询心理学教学中应用角色扮演法,即围绕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扮演来访者和咨询师,将咨询过程进行情境再现,从而让学生亲身体验咨询过程。使用角色扮演法对学生进行训练时,首先应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制定详细而具体的计划;然后,由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咨询师和来访者,其他学生进行观察;“咨询”结束后,咨访双方可进行反馈,由全体学生讨论其优点和不足之处,教师做出必要的总结和指导。每次演练时间控制在50分钟左右,与一般咨询时间相同,力求做到与真实场景相仿。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学者使用案例,以团体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撰写案例等方式增进成员之间的对话,引发参与者省思,增强实际练习的经验,以及引导学习者使用某种特别的思考方法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在教学中援引案例,一般包括案例原始材料的收集、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对案例进行总结和反思这样几个过程。

讨论、辩论法讨论、辩论法也是心理咨询课程中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主要在班级进行,班级成员根据资料与经验,对大、中、小学生中一些共同问题进行深入讨论。讨论的方法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分组讨论、陪席式讨论、论坛式讨论、论辩式讨论等。在学生论辩时,教师最好不要参与论辩,静观其变,最后可做一些总结,但总结应是开放式的,没有最终答案。

行为训练法当前,大学生较为普遍地存在人际交往不良、自信心不足及考试焦虑等问题,因此,心理咨询课堂上可以针对大学生这些常见问题进行相应的行为训练,如系统脱敏训练、自信训练、交友训练、信任训练等,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安全、没有威胁感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开放自我,克服不良心理,完善健全人格。

朋辈心理咨询朋辈心理咨询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互相给予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提供一种心理咨询功能。可以理解为非专业心理工作者作为帮助者在从事一种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活动。虽然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尚未达到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水平,但可以尝试同学之间进行朋辈心理咨询,尽可能地运用自己所学到的咨询知识互相咨询,互相帮助,在共同学习的同时促进彼此心理发展。

团体咨询法团体咨询或称集体咨询,是心理咨询的一种重要形式,即咨询工作者帮助一类人(两人以上至几十人)解决其存在的共同心理问题的形式。在咨询心理学课程中创设出一种支持性的氛围,引导学生共同体验、探讨、训练,解决学生生活中常遇到的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让学生之间互相交往,互相启发,增进大家咨询实践体验的同时,促进个人及团体的发展。

咨询实战法本着实践中学习的原则,教师可以在课下为学生创造各种咨询活动的机会。如可以让学过心理咨询课程的高年级学生担任助手,协助咨询教师为本校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可以联系中职院校学生做心理辅导,担任兼职心理辅导员,进行学习或工作;或者到学校的实习基地,进行实地学习与观摩等。

具体到咨询心理学课程中,研究者将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具体见表1。

参考文献:

[1]张冬梅.应用心理学专业咨询心理学课程建设初探[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13(2):23-26.

[2]孙越异.心理咨询课程中学生的个人成长[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9):186.

[3]林慧莲.心理咨询课程建设初探[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报),2005,25(1):4-6.

[4]杨敏毅,鞠瑞利.对拓展型心理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8,(8):81-85.

[5]杭荣华.角色扮演法在咨询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4):750-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