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学校内审美教导

学校内审美教导

第三次全国教导工作会议更加明晰地确定了审美教导的地位和作用,这对培养21世纪全面发展的人,意义十分重大。审美教导的重要作用是由来已久的,这与美育的根本宗旨关系密切。审美教导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触力、鉴赏力和创造力,即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因此,美育的根本宗旨是培育学生的人格和心灵。这是提高受教导者全面素质的重要方面。

一、正确认识美育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认为,教导应分心育与体育两大领域,心育应包括智育、德育、美育三个方面。他说:“真者智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导之事起。教导之事亦分三部,智育、德育、美育是也。”所以,在我们看来,真善美不仅是相互区分,而且还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着的;智育、德育和美育三者处于和谐统一的状态。因此,缺少美育的教导,是不完善的教导。美育不仅与智育、德育、体育相辅相成,而且还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在整个教导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古代大教导家孔子就曾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认为树人育人的初始阶段和终极阶段,都是以美育作为主要手段实施的。美育包括艺术教导,不但是人格修养的入门途径,而且能使学校教导更顺畅地达到成熟的、高级的境界。今天,我们的学校教导,只有从培养“备真善美之三德”的“完全之人物”的高度来认识美育的根本宗旨,才能充分尊重美育的规律,从而正确地施行学校的审美教导,进而正确地完善全面素质教导。长期以来,在应试教导的影响下,我们的学校教导只重知识传授,忽视了育人的大目标。美育没有地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美育。因为美育的范围不是整洁划一、呆板的,不能由教师单向灌输,更不能惟一以考试分数来检验成果。所以,要实施真正的美育,就必须从应试教导的习惯中脱离出来,果断地向素质教导转变。

目前,有的学校把美育搞成了特长教导、技术教导,其原因有三:一是在观念上还没有实现由应试教导向素质教导的转变,以致于把美育变成了只针对少数学生的精英教导,或者仅仅停留于知识技能的传授上。二是对美育的作用缺乏认识。进行艺术教导固然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但是仅仅停留于技能的传授和特长的培养上,就达不到美育对受教导者进行人格培育和心灵建造的目的。三是对美育的特点、规律和功能缺乏正确的了解。因此,在实践过程中不知道该如何正确地实施审美教导。

二、正确理解美育

美育的过程,一方面是教导者用美的对象来教导人,另一方面体现在受教导者要对美有感知或感动的过程。也就是说,在美育的过程中,受教导者伴随着强烈的感情活动,这与其他教导区别很大。比如,智育的任务主要是传授知识,让学生了解客观世界及各种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智育的过程多表现在理智的思索,教学双方都较为清醒,在一般情况下没有强烈的感情活动。例如,教师和学生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都必须进行抽象的理论思维,却并不一定伴随喜怒哀乐等感情活动。但是,美育则不然,比如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音乐,师生都会陶醉于缠绵徘侧、哀怨动人的音乐之中。在教学过程中,双方都是动情的,因为音乐的美使学生始终处于美感的享受和欣赏之中。梁启超也曾说过:“人之读一小说也,往往既终卷后数日或数旬不能释然,读《红楼》竟者,必有余恋有余悲,读《水浒》竟者,必有余快有余怒。”可见,美育引起强烈的感情活动,使人处于美感的持续状态之中。正是这一特点,使美育的情感教导作用得以发挥。

人的情感对他的社会行为和态度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人的情感也需要教导。梁启超指出:“情感的作用固然是神圣的,但它的本质不能说都是善的、美的。它也有很恶的方面,它也有很丑的方面。它是盲目的,到处乱碰乱进,好起来好得可爱,坏起来也坏得可怕。”这充分说明了情感需要培养和教导的道理。

情感的培养,一方面,要防止卑鄙丑恶的东西腐蚀人们美好的情感,另一方面,则要用美的事物对人们进行情感教导。柏拉图就强调过,要防止青年们“在丑恶事物的影像中培养起来……以致日久就不知不觉地把四周许多坏影响都铭刻到心灵的深处。”达·芬奇也警告说:“假如所爱好的对象是卑鄙的,它的爱好者也就变成卑鄙的……”现在有些低劣、卑俗甚或色情的文艺作品,给人以丑恶、低级的感官刺激或颓废、变态的迷乱情感,这对青少年的心灵具有很坏的腐蚀作用。对于这种情感腐蚀,我们要果断加以抵制。同时,我们更要用美的事物去滋养青少年的心灵,使他们不断地、长久地被美的情感所感化,从而“将情感善的美的方面尽量发挥,把那恶的丑的方面渐渐压制下去”,以实现情感教导的目的。

美育的规律,基本上就是对美的欣赏的规律。美感并不神秘,从根本上说,产生情感的直接原因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判定与评估。面临一种事物,假如它大致符合并能丰富主体已有的认识,能满足主体的需求和渴望,主体就会对它发生肯定的情感;反之,则发生否定的情感。情感还具有强烈的主观体验性。例如,快乐的情感活动,往往是盼望目的达到后继之而来的解除紧张的主观体验。快乐的程度取决于满足愿望的意外程度,且有满足、舒畅、欢乐、狂喜之别。因此,虽然情感的源泉是客观现实,但是,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事物也可能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所以,有人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为一个人的情感能够反映出他的精神世界和个性特征。这种反映越深刻、越全面,情感也就越高级。美感的反映性,应是相称深刻和全面的。它能唤起主体的认识系统,激活主体的观察力、感悟力和想象力,并能超越个人实际的物质功利欲求而上升到较高的精神层面。正如蔡元培所说:“植物之花,所以成实也;而吾人赏花,决非作果实可食之想。善歌之鸟,恒非食品;灿烂之蛇,多含毒汁,而以审美之观念对之,其价值自若。”这时主体由于认识和愿望系统得到满足及发展,便会产生对美的感动,发生舒畅感、满足感、赞赏感、幸福感等肯定性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有时非常突出,以至主体全身心为这强烈的美感所浸润、所充盈,感到精神健朗、感悟通灵、思想活跃,好似顷刻间悟到人生真谛,获得精神上的极大满足,就会直接冲击和改变主体原有的情感或情感倾向。譬如,一个人原来正因为一点小利与别人口角,但当欣赏到歌曲《让世界布满爱》时,就会被那种“爱人者人恒爱之”的博爱思想所打动,甚至改变今后对于人际关系的看法和待人接物的态度。假如我们能够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范围,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地对学生实施美育,并把美育融人整个教导活动之中,使他们不断地得到美感的陶冶,那他们就会逐渐形成自觉地认识美、热心地追求美的事物的习惯,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逐渐树立起美的理想,养成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所以,正确认识和实施学校美育就必须尊重美育的特点和规律。

三、正确实施美育

1.引导学生知美赏美。美育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引导学生自我教导的过程。这种自我教导是否有效,都取决于学生是否发生情感。美感不能强加于人,却可以引导。首先,帮助学生感知对象的美。例如,带领学生欣赏徐悲鸿的画,也需要让学生了解徐悲鸿以及他的生平,还要了解绘画艺术的相关知识,包括流派和技巧;否则,他们也很难感触到作品的艺术美。其次,培养和发展学生对于美的观察力、感悟力、理解力和想象力。但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运用一些相关知识去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这些能力。正如马克思说的那样:“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他来说不是对象。”再次,要从多方面帮助学生进人欣赏心理。例如,根据美的对象的特点,创造适当的环境等就有积极的意义。当学生进人美感心理之后,也可以采取一些方法帮助他们深化美感。如介绍前人的经验,同学之间互相启发等都是有益的。不过,要充分尊重美感的个性差异性,不要简朴地推广美感的样板,更不要搞强加于人或千篇一律。对美感教导效果的期望和检验不是短期行为可达到的,切忌急功近利;应当相信,只要美育持之以恒,一定会获丰收。

2.依据受教导者的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美育。只有学生感悟的对象是美的,才能使受教导者产生美感。同时,还要注重美的对象情况的复杂性。因此,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和选用适当的教导素材是比较重要的。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依年龄和受教导程度的不同而因材施教,做出适当的计划,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也是保证正确实施学校美育教导的客观基础条件之一。

3.要把美育融入整个教导活动之中,实施多方位、多层次的审美教导。我们的艺术教导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教音乐、美术课,还可以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课余文娱活动,使学生把对于美的感触化成与实际的详细教导活动的律动结合,使学生全身心地感触和固化所体验到的美的感知,真正的领悟美带来的身心愉悦。只有这样,才能使美育如春雨般细腻无声地潜人他们的头脑,培植真正美之花朵。另外,我们还可以把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很好地结合起来,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般的融会贯通,所谓“三位一体”才是学校教导的重要形式。还有,学校的环境建造和师德师风建造等,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方面。

学校教导实施美育的天地相称广阔。只要我们正确认识和实施学校审美教导,走出认识上的误区,不违背美育自身的规律和宗旨;只要我们教导工作者潜心研究,真心对待,悉心实践,那么,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将不再是一个梦想,那样,真正素质教导的春天将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