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等大众化教育

高等大众化教育

[摘要]美、中两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之路在进程、资金来源、承担主体和立法上各有特点。作为先行者,美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给中国以宝贵的经验与借鉴。本文认为今后我国高等教育的重点是: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的多元化办学体制;优化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大力发展专科层次的社区学院;实行多样化的入学途径和方式;建立以政府为主的多元教育投资体制;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比较;启示

Abstract:U.S.andChinahavetheirowncharacterintheprocess,financialresources,bearingbody,lawsofhighereducationmassification.Asapredecessor,thehighereducationmassificationinU.S.canprovidevaluableexperiencetoChina.Weshouldputemphasisonthediversificationofhighereducationsystem,thecommunitycollege,thediversificationofenrollmentsystem,thediversificationoffinancialsystem,andthemodernlong-distanceeducation.

Keywords:highereducationmassification;comparison;enlightenment

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MartinTrow)在总结了西方若干工业化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为精英高等教育阶段,15%~50%以内为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50%以上为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美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国家,它的大众化模式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其他国家的大众化之路。

从1998年到2006年我国高校本专科招生从104.8万人增加到540万人,研究生招生人数从1998年的7.3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39.8万人[1]。可以看出1998~2006近8年的时间,我国高等学校本、专科和研究生招生都增长了4倍以上,创造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奇迹,为新世纪的教育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为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两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之路的比较

1.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比较

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由来已久。1900年,各类高等学校在读大学生不到25万人,约占18~24岁适龄人口的4%[2]。之后,高等学校学生入学比例经过了一个数量上的飞跃,1945年入学总数为167.75万人,1954年这两项数字分别增加到244.6万人和16.2%。接着又从1958年的322.4万人和22.0%猛增到1966年总人数639万人,达到30.7%。然后相对稳定地增长到1997年的36.9%[3]。由此可以看出,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适龄青年毛入学率由10.0%到30.7%,花了21年的时间,招生人数率平均增长率不到13.4%。

我国高等教育从1999年开始扩招,在校学生1998年为643万,2002年为1600万,1998~2002年4年间,我国适龄青年毛入学率增长了5.2个百分点,在校学生翻了一倍多,学校平均规模扩大了一倍。2004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000多万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19%。2005年,这一数字增加到了2300万人和21%[1]。从1998年到2006年,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500万人,毛入学率为22%[4]。8年间平均增长率为36.1%。

由此看来,我国和美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相比速度太快,应该看到我国的人均GDP与美国大众化时期的水平相比的差距,“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势必受到综合国力整体水平的制约,也受到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5]。而且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初衷是为了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这与美国高等教育是适应经济发展而后开始大众化是有所不同的。因此在未来的几年中,对于大众化的进展速度我们要有一个谨慎的态度。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周济部长在教育部2007年工作会议上就提出:今后高等教育的发展要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6]。

2.高等教育大众化资金来源的比较

美国高等教育具有民间办学的传统。从美国建国到20世纪以前,私立教会大学在美国高等教育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办学主体也主要是私人和私人性质的团体。然而,在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化的阶段,美国高等教育的办学力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成了以联邦、州、地方政府办学为主,民间团体、私人捐赠等为辅的办学体系。一方面,公立高校(州立大学、赠地学院、社区学院等)负责向国民广泛提供接受大众高等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由私立大学特别是一些老牌私立大学承办精英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办学经费上,联邦、州、地方政府是主要的出资者。特别是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联邦、州和地方政府的拨款逐年增加,到1967~1968年度己接近全美高校总经费的一半。在占据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半壁江山的公立社区学院,联邦、州、地方政府的投入则达到了一半以上。1945~1965年,全美高校学生中公立高校学生的比例从49.7%升到67.0%[7],以公立高校为主导的高等教育体系业已形成。可以说,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主要是通过政府大力发展公立高等教育机构而实现的。

自1999年始,我国的高等教育开始实现超常规发展,仅用短短几年时间,就完成了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完成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发展之快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所罕见。在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也进入新一轮发展高峰。但是高等教育投资也面临着风险与危机,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必须以一定的资金投入为支持,扩大招生规模需要大幅度地提高教育投资。但目前而言,我国高教资金中的政府财政性投入严重不足。据统计,近年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长期以来不到3%,最低年份1996年只有2.7%,低于1995年世界平均水平4.9%,也低于1995年的发展中国家的3.9%,且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2001年才有些回升,近3.2%。而政府拨款比例呈逐渐下降趋势,1990年为87.7%,1991年为86.9%,1992年为81.8%。另外,目前的政府拨款方式对高校间竞争机制的引入激励不足,政府拨款起到的基本上是输送血液的作用,而对高校提高成本效益、提高自主融资能力的激励不够。同时,政府拨款在缩小高校间固有的地区差距和历史背景造成的不平衡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也不够。政府拨款制度的改革应当在努力提高财政预算拨款比例的同时,考虑如何保持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平衡。可以说,政府拨款机制的改革是我国今后几年高等教育大众化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3.高等教育大众化承担主体的比较

在向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进军的过程中,美国大众化的重心既未放在研究生教育上,也未放在四年制本科教育上,而是放在专科教育上。大力发展两年制公立社区学院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显著特征。同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赠地学院一样,社区学院是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创新。作为中学后教育机构,社区学院属于专科性质的短期高等教育机构,处于美国高等教育体系的最底层。它接受所有能从中获益的学生入学,既提供学术性课程,又提供职业性课程;既为准备上四年制本科高校的学生提供预备教育,又为未能上大学的人提供职业训练机会。而像哈佛、耶鲁这样的精英大学,尽管规模也有所扩大,但总体上看,大众化职能的主要承担者是两年制学院。由此可见,两年制社区学院在大众化进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社区学院以“人人能入学,为人人服务”为宗旨,特别适合大众化需要,在招生总数中所占比例一直处于上升趋势。

中国高校自1999年开始扩大招生,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招生数都急剧上升。普通高校中,综合性大学招生数占总招生数的比例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专科教育的发展较为平缓,高职高专类教育一直处于萎缩状态。成人高等教育在每年的招生总数中占的比例虽然较大,但是处于下降趋势。特别是随着原来办学水平较高的专科学校一窝蜂地升本,专科教育的状况更加令人担忧。这表明中国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比较单一,这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比较落后的表现。而一个国家的经济、科技高度健康发展,就要求教育结构多样化、多层次化。因此,大力发展我国的两年制学院、民办学院和专科学校是今后几年的重中之重。

4.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立法比较

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能够顺利实现,得益于政府推进大众化的一系列高等教育立法。1944年的《士兵权利法案》使二战后大批退伍军人由政府出资补贴进入高校学习,1945~1956年累计达549.6万人。1958年的《国防教育法》把高等教育提升为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宣布要保证所有有能力的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去高等教育机会,这促使联邦政府大量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吸引大批年轻人到高校深造,到1969年有150万人靠国防学习贷款上完了大学,1.5万人完成了博士学位学习。1963年的《高等教育设施资助法》使高校获得大批补助金和贷款,使高校的教学、研究的各种设备彻底更新,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1964年的《民权法案》使60年代中期以后高校中黑人和少数民族学生的增长速度逐年提高。1965年的《高等教育法》确立了联邦政府对全国公立和私立高校长期的全面资助,以及向贫困大学生和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奖学金和无息贷款,以保证高等教育不断改革和发展。1968年修订后的高等教育法又进一步扩大了联邦政府向高校提供资助的范围和规模。短时期内频频出台的高等教育法令和由此激增的高等教育投入,切实保障了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健康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法》也规定:“公民依法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国家采取措施,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和经济困难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高等学校必须招收符合国家规定的录取标准的残疾学生入学,不得因其残疾拒绝招收。”对于高等教育拨款也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使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相适应。”不过,相应的配套法规并不健全。

二、今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重点

1.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的多元办学体制

建立多元办学体制是美国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条成功经验。因此,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借鉴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加大政府的干预力度,促进多元办学体制的建立。通过改革、改组和改制,大力增加民办高校数量。对现有的民办高校给予政策支持,加快民办高等教育立法进程,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初级阶段,适当放宽民办高校的设置标准,使现有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尽快成为有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办学实体。规范高校-企业联合办学体制,鼓励有条件的办学水平高的四年制本科院校和当地有实力的企业联合办学,引进市场机制,探索“一校多制”的办学模式。充分发挥企业办学的主体作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企业集团或行业组织投资高等教育,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的高校-企业合作办学机制,企业、行业组织办学的促进机制。在实践中,应该注意以下两个问题:首先是探索各类办学主体的实现形式,即如何体现办学主体的主体地位,如何划分举办者、管理者和办学者的权利和各自应承担的义务。其次是探索各类投资的方式和存在形式,特别是探索将经济组织的股份制、合作制等方式移植到办学组织中的实现形式。

2.优化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大力发展专科层次的社区学院

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结构中的各级教育,一般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三级。在我国的高等教育系统中,存在着层次比例不合理和各层次教育缺乏特色的问题。首先,片面追求高层次,高等教育的中心偏高。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的比例失调,难以满足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化中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也不能体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中承载主体的优势。其次,各层次在办学方向、办学模式上缺乏明确的目标定位,缺乏特色。研究生层次质量不高,管理松弛,缺乏必要的质量监控与评估;本科生层次人数膨胀,规模增长过快,造成生师比过大,生均资源不足,就业和入学压力加大;刚升本的院校和一些地方本科院校一味追求综合性、研究型,脱离实际,把原有的特色办学抛之脑后等等,而经济、社会急需的专科层次教育却基础薄弱,形式单一,规模偏小。因此,当务之急是合理发展各级高等教育,优化高等教育层次结构。

根据美国的经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承载主体是专科层次的社区学院。并且,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专科层次教育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首要之选。专科院校不仅要提供学历教育、职业教育,还要提供服务于本地区的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这才是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持续增长的保证。

3.实行多样化的入学方式和途径

由于高校处在不同的层次和类型,因此,对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应按不同的入学要求,采用多重质量标准,实行不同的入学方式。这也是大众化阶段国外招生制度的典型特征。

首先是高考评价标准的多样化和入学标准的多元化。要将活动课程加入到高中课程当中,并在入学考核中有所体现;逐步完善高考科目设置方案,进一步补充高考内容;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其次,考试组织形式多样化。国家统一考试和大学的自主考试应配合进行,进一步加大自主招生的力度和范围。第三,扩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权,采取多样化形式,如分层考试分层录取的招生形式,将统考统招与单考单招形式相结合,将统一考试与自主考试相结合。重点高校要不断增加招生自主权,推进多样化的招生录取试点;一般本科院校可按现行招生录取办法,稳步推进;专科院校要适应市场化要求,试行自主招生,逐步实现开放入学。

4.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多元教育投资体制

政府应该继续加大投资力度,提高政府投资在高校经费中的比例,同时打通融资渠道,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办学。教育作为一种公益事业和特殊产业,完全不营利是不现实的,除非能充分满足教育经费要求。特别是民办高校,完全不营利,就不可能发展。社会对教育的投入如果完全没有回报,也就不可能吸引社会资金。因此,要确立教育产业观念,运用市场机制,制定融资政策,促使社会资金流向教育产业,允许投资者从中获得适当的回报。高校要建立筹资办公室,配备专业人员,负责筹集和管理从政府主管部门、其他政府部门、工业和其他私人组织获得的资金。一旦资金来源多元化,大学便可建立并保持资金产生的良性循环。

5.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

现代远程教育是指根据一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平台,在交互式、虚拟化的远距离的教学环境中,完成教与学的过程的一种教育形式。它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集现代教育思想、微电子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多媒体网络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于一体,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时空限制,使有限的教育资源无限扩散,跨地区乃至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国外早已建立了“网上大学"、“虚拟大学",我国已在清华大学等高校进行试点。目前,我国的现代远程教育正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共有31所普通高校和广播电视大学经批准进行现代远程教育试点[8]。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由于它是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这个平台之上,能快捷、经济、适时,开放地为适龄青年乃至所有公民提供教育的机会,而且其费用不到全日制教育费用的一半,因而市场前景很好,是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条重要措施,也是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大众化体系的一项教育工程。

[参考文献]

[1]1998-2005年教育发展统计公告[EB/OL].

[2][美]纳尔逊•曼弗雷德•布莱克.美国社会生活与思想史(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499.

[3]项贤明,葛岳静,李艳玲.大众化过程中高等教育结构的变迁——美国的经验与我国的发展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01,(2):1-6.

[4]2006年教育事业统计快讯[EB/OL].

[5]桑爱友.论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D].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6]扎实推进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周济部长在教育部2007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

[7]杨学新,刘卫萍.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经验述评[J].中国高教研究,2003,(3):72-73.

[8]王艳玲,王凌.美、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经验及启示[J].云南教育,2002,20(30):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