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小学美术审美教育

小学美术审美教育

【摘要】学生对美术的欣赏能力,在实际绘画创作中的思维能力以及学生最终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都取决于学生的审美标准。因此,小学美术的审美应该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把握,培养学生从认识美到体会美再到创作美。本文通过对传统欣赏教学和绘画教学的总结,对小学审美教育进行了初探。

【关键词】小学审美教育

1美术教育的人文缺失

1.1应试教育的无心艺术的经典产生于哲学,而哲学中几乎所有的流派,都非常强调人文教育。而应试教育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却一层不变的死板框架,扼杀了一切创造性的灵魂。而艺术的美感来源于什么?是来源于教学中老套的条条款款,还是天马行空的创新真谛?艺术本是没有定性的东西,在艺术创作中,感受往往从四面八方袭来,让创作者的心为之震撼,为之感动。而艺术的应试教育,把这颗心毫不留情地掠夺掉。随之而来的是,老师的“无心”,学生的“无心”,无心的教育和学习只会有一个结果,艺术被扼杀于摇篮,取而代之的是利益。

1.2美术远离人文精神尽管当前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但是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在我国人文素质的地位并不高。“人文素质”是指人在人文科学知识和人文氛围滋养、熏陶下建立的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精神收获的总和。人文素质涉及的是人自身如何处理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社会属性方面的问题。它通过观念意识、品德情操、心理性格的价值取向和文化修养的外显而展示个人,它的核心是人文精神。

美术的良好艺术氛围是教学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受社会不良思潮的荼毒,艺术没有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炒作和学术造假屡见不鲜,美术已经不知不觉远离了人文精神。

1.3教师人文素养有待提高“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美术教师要在具有人文性质的美术课中进行教学,就需要具备一定程度的人文素质,才能给予学生以人文精神的感召,才能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尊重学生的本质,学生的利益,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多种创造和发展的可能性。当前很多教师在小学的美术教育中,只重视绘画技巧,忘记了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中间,感性的智慧占主导地位,往往远离了人性化教学的顺其自然、因材施教。“名师出高徒”,作为艺术类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身正为范。

2.欣赏教育中审美能力的培养如何引导学生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从自然环境中发掘美好事物,了解形式美的初步概念是欣赏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只有学生丰富了他们的美感经验,才能提升他们的审美评价能力。如何从不同角度、不同元素、不同心情去“读”懂美术作品中的美感和内涵是欣赏教学的重要方法和策略。

2.1从色彩美到线条美色彩是美术作品中最直观最鲜明的审美形式。如小学美术教材中的一幅名为《开国大典》的画,首先油画的气势,构图和设色,作者运用浓郁的传统民族艺术表现手法,借鉴传统的工笔重彩画法,色调的单纯,对比与强烈,采用大红、金黄和碧蓝的大块色彩,调配得既融合又强烈。黄色菊花与金灿灿的灯穗相呼应,使人感到既富丽堂皇,又热烈亲切。让学生了解到色彩在绘画中的重要性,可以举例:一个熟练的纺织工人,可以辨认出几十种黑色的布,而一个绘画经验丰富的画家,从单一的黑色中寻找出几十种刻画和表现方法。徐悲鸿《奔马》只有不多的色彩,但是为什么能抓住人们的眼睛?进而又引申出线条美。粗犷有力的线条,展示出奔马风驰电掣的动态,也蕴含一种奋勇进取的激情;郑板桥画竹的线条,抑扬顿挫,变化莫测,尽托出作者超脱不俗的高雅情趣。这些都是美术作品中基础的审美因素。从色彩的从简到繁,由浅入深,从分到合;再从线条的曲折张弛,运用自如,不同风格的美产生于不同的手法和作品基调。

2.2意境美到心灵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句话体现的正是一种意境,美术和文学分不开,写意和抒情也分不开。欣赏美术作品身临其境的产生联想,才能体会到线条,色彩这些形式所表现出的意境美。《奔马》为例,马的躯体远小近大,马尾、马鬃粗犷,激荡,表现奔腾之势,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理解其深刻的寓意也就是见其意境的美。《文心雕龙》中说:“窥意境而运斤。”意境美是一种内涵的美,许多画家把它看作衡量作品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心灵美指的是在欣赏过程中一种内心的共鸣,那是一种与美术作者感同身受的同情,是绘画审美表现的最高要求。技法易学而心法难学,掌握心灵审美规律的能力正是产生美术艺术造诣的核心内容。

2.3从教育价值到审美价值很多人认为审美的最终目的是教育,因此所以美术欣赏才具有其特殊的教育价值。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两种价值都是客观存在并互相影响的,而且在笔者来看,教育的目的是在于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一幅优秀绘画作品,本身包含着作者的情感和态度,对丑恶现象的批判和对正义力量的歌颂,都可以帮助欣赏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丰富的正义感。正如徐悲鸿的《奔马》,我们美术教师首先应该就是爱国主义教育,只有学生们了解了历史,读到了作者徐悲鸿的思想,才能在审美中获得更多的感受。新美术教学课程标准中提供的欣赏内容,基本上需要涉及古今中外众多的优秀美术作品。通过对学生外国文化方面的教育深入,他们的眼界才会真正开阔起来,美术领域的认知也才会不断增强,最终实现艺术审美能力的提高。然后把这种能力运用在自己的创作中去,诞生出好的作品。

3绘画创作中审美能力的培养绘画是更加主观的操作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但要完成积累创作经验的任务,更要促进创作思维的形成。我们应该从一些细节入手,陪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1从涂鸦到图画小学的学生们刚刚过了涂鸦期,这是最良好的绘画启蒙时期,这一时期的孩子对绘画兴趣最浓,喜欢画画是孩子们的天性,如果培养得好,兴趣就会越来越浓,他们会自如地运用绘画手段来表现自己的意愿。4-8岁的孩子画起画来最没有顾虑,创造性最强,我们把这一时期寓为创作的黄金时代。美校的教学也以发展孩子的创作能力为主要教学任务,这一时期创造性方面的培养在孩子一生中是很重要的,它往往会成为终生成就的奠基。这一时期孩子的绘画特点是,他们喜欢随心所欲地去画,不愿意接受技法的限制,没有比例空间的概念,为了表达自己的意思,可以随意夸张某一部分。例如:孩子想让自己画的小朋友拾到地上的玩具,他会把胳膊画得特别长。如果想画出屋内的情景,他们会把房子画成透明的,等等。作为老师,要保存孩子们这种主观的意志和夸张的手法,切不可用大人的标准去压制他们,要敏感的发现他们创作思维的“闪光点”,引导他们自由思索,大胆想象,让他们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涂鸦是一种原始表达愿望的潜意识体现,而图画则更进一步,包含了绘画的技能和技巧。如《奇妙的海底世界》,先用多媒体放幻灯片让学生们观看海底各种各样的鱼,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然后引导他们用老师提供的图形拼合出各式各样的鱼,这样他们拼出来的鱼就不是单一形状了,有了椭圆身体三角形尾巴的鱼,还有正方形身体心形尾巴的鱼等,为他们创设施展能力的平台,从而提高观察、想象等各种能力。

3.2从鸡蛋到名画观察和积累是学生提高绘画创作水平的手段,教师引导学生多探索,多发现,鼓励他们多看、多听、多做、多想,从点滴的微小事物,从细节的感知认识中发掘审美价值也是提高学生创作基础的策略。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例子,达芬奇的老师最后说的那句:1000个鸡蛋里从来没有两只形状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个蛋,只要观察的角度不同,照射的光线不同,它的形状也不一样。老师应该帮助学生从观察和把握形象的方面入手,鼓励他们谈谈自己的亲身经历,同学与同学间交流自己的绘画经验,让学生在户外活动日常生活中留意细节,最终从体会基础元素的单一性发展到领悟艺术价值复杂多样本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