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文化传承论文:民族文化流逝与继承研究

文化传承论文:民族文化流逝与继承研究

本文作者:乌日力嘎作者单位:兰州大学

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鄂温克族人凭借他们的智慧和勤劳创造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然而,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这一古老而优秀的文化却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其正在不断地走向消亡。这样不仅会使鄂温克人感到失落、痛苦,同时也是我国文化事业的一个重大损失,今日鄂温克族人正面临着如何在现代化社会中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挑战。因此,鄂温克族应加强传统文化传承建设,在文化传承中突出保护森林的重要性,并加强对先进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努力推动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保护森林,重构文化传承载体

不同的民族因生活环境的不同,其塑造出来的文化也不尽相同。传承文化需要相应的载体,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演变最终导致了鄂温克族文化的变迁。有人说浩瀚而神秘、绵延千里的大兴安岭是个天然的民族学、人类学“博物馆”;有人说从事游猎生产的鄂温克族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残存至今却极少有的尚能观察到的“活化石”。从生产的角度看,有人说他们是狩猎民族;从生活环境的角度看,有人说他们是森林民族;从鄂温克族与白桦树的关系上看,有人说他们是白桦民族,而我们看到的鄂温克族文化正被不断地重新整合和消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明显感觉到,有些鄂温克族人,尤其是年轻人,对现代社会比较熟悉,而对古代、近代的往事比较陌生,他们已经失去了(或即将失去)不少森林民族的文化特质。传承鄂温克族文化,应该注重对文化载体的保护与再造,尊重鄂温克族人与白桦、野兽、森林相互依存的规律和情结,通过科学管理与规划等方式,让鄂温克族人参与到森林生态的保护与开发,这对鄂温克族文化调适与传播具有特殊意义[3]。

重新挖掘民族文化,创新民族文化

鄂温克族传统文化在与主流文化的融合与碰撞中,应对其传统文化进行适当地调整、改造与创新,以适应文化的发展需求。新中国成立以来,鄂温克族社会发生了两次历史性变革。新中国成立初期,鄂温克族仍保留着原始氏族公社制度,党和政府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采取“慎重稳妥”的方针,使其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并通过举办医院、学校、文化站、科技站等方法,为其注入了新的文化因素。鄂温克族民间文学、歌舞艺术、工艺美术和雕刻绘画,具有浓重的人性化、情感化及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特征。如何保持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传承民族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

节日是全体社会成员参与社会文化的行为,是各个民族在特定的时间举行的盛大纪念活动和庆祝活动,能增强民族凝聚力、满足民族群众精神生活的需求,并且可以较好地继承民族传统文化、宣传民族特色、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在民族传统节日中,各民族积淀已久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都可以很好地展现出来。鄂温克族的传统节日具有独特的文化体征,这种独特的文化体征显现出特定时期的物质民俗现象,因此传承和弘扬鄂温克民族节日即是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在传承和开发民族节日文化时,应注重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整理,特别是对濒临消亡的传统文化的抢救性创新。

鄂温克民族文化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各民族文化在相互交融的过程中,民族文化趋同日益明显,鄂温克族的民族文化也正面临着威胁与挑战。因此将那些为我们所忽视的少数民族文化重新唤回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并通过挖掘、整理、保存和传播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