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建筑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浅析

建筑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浅析

【内容摘要】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先进的技术和设计理念被运用到实际项目中来,而高职建筑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还是比较传统。分析高职建筑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发现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无法适应当前环境,教学的内容存在滞后性,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师资力量不足。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了高职建筑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优化策略,主要应用了MES教学模式来改革当前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建筑专业;课程教学;MES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建筑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两个部分,而专业基础课程又包括了建筑技术类和艺术设计类两个部分,建筑实际是工程技术和人文艺术交叉的学科,因此高职院校建筑专业课程教学中不仅存在工程技术内容,还存在与建筑相关的人文艺术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很多新兴技术和设计理念开始运用到建筑学中,尤其是生态低碳技术的引入[1],使得建筑学科发生着重大的改变,然而高职院校建筑专业课程的教学普遍还是传统的模式和方法,这就导致高职院校建筑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着一些滞后性和落后性。

一、高职建筑专业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目前高职院校建筑专业普遍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以教师的讲授为主,配合实验和实践为辅的教学模式,大部分高职院校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是处于被动的位置,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虽然目前高职院校建筑专业课程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实践课程,但是实际课程的开展状态并不理想,大部分院校的实践课程还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讲授式为主[2],没有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参与实践课程的积极性也普遍不高。很多建筑学的新兴技术和理念则是无法通过传统教学方式来传授的,因此需要高职院校转变教学理念,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打破,开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

(二)教学内容普遍滞后。高职院校建筑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普遍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教材的滞后性,高职建筑专业教材普遍比较陈旧,而建筑学的发展十分迅速,一些建筑新技术和新方法在教材中并没有及时更新。二是教学内容和实际工程的结合不够,建筑学实际是一门侧重实践的学科,但是高职教学中普遍与实际建筑工程项目的结合力度不够,学生无法真实感受到实操项目的经验,虽然都会设置有实践课程的部分,但是与实际工程离得还是有距离。三是教学的方法具有滞后性[3],大部分高职还是采用理论讲授和闭卷考试的方式来开展教学,而这种单向的培养方式是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的。教学内容的滞后性会导致高职建筑专业课程教学跟不上技术的进步,从而导致人才培养与实际市场人才需求出现偏差。

(三)课程体系不完善。高职建筑专业课程体系普遍不完善,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课程体系中的重点不突出,建筑专业课程主要以技术类和艺术类两大类为主,而在课程设置上有的院校侧重于艺术部分,有的院校则侧重技术部分。而对于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设置就更加不合理,大部分院校仍然以理论讲授课程为重点,实践课程学分低。二是课程与课程之间不连贯,建筑专业的有些课程具有很明显的独立性,而有的课程又具有很高的技术难度,因此整体的建筑专业课程并不协调,课程之间的连贯性不够[4],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不适应和突兀的感觉。三是没有形成成熟的课程体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形成系统的知识架构,课时的压缩导致很多课程学时缩短,也导致很多课程的教学任务加重。

(四)师资力量不足。高职建筑专业师资力量不足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缺乏高学历高职称的学科牵头教师,导致学术和科研氛围不浓厚,同时学科缺乏带头人和领头人,建筑专业师资队伍的结构也普遍不合理,在年龄、职称、学历等设置上或多或少存在不合理,有的院校缺乏年轻教师,有的院校则缺乏经验丰富教师。二是缺乏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大部分建筑专业教师都是没有经历实际的建筑工程经验的,这就导致教学与实际工程可能出现脱节的情况,另外很多院校的师资队伍中以年轻教师力量为主,而年轻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经验都相对偏少,教师对于建筑专业知识的掌握并不深入。三是缺乏实践课程教师,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实践课程都是由配套的理论课程教师来教授,而理论课程教师其实并不具备有实际的工程经验,实践课程很少有专门的教师来承担教学任务。

二、高职建筑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优化策略

(一)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显然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需要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亟需打破高职建筑专业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转变成以学生为主体。可以运用MES教学模式来改革高职建筑专业教学,其中“E”表示的就是环绕式的教学方式[5],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来,并且辅以体验式的实际工程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的工程项目中学习到更具有实用价值的知识,也使得建筑专业的教学更加贴近实际的工程项目。环绕式教学方式要求课程与课程之间、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具有连贯性,使得学生可以融会贯通,并且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更深刻地理解建筑专业的技能和技术。以学生为主体不仅要求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还要求教师转变传统观念,从思想和行动上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忽视学生主体的思想理念,采用传统的管束式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显然已经不适用当前环境,因此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要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是一项潜移默化的艰巨任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可以定期举行相关主题的培训和学习,通过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知识,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教学素养和职业素养,从而促进教师更能理解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需要注意的是,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学习不能只是流于形式,需要注重内容和效果,可以采取考核的形式促进培训效率,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第二,可以加强相关知识的宣传工作,比如举办公益性的讲座,不仅是教师参与讲座,学生也可以参与进来,让学生更加真实体会到主体地位。还可以举办一些相关的大型活动,比如全校性的主题活动,让学生来策划和主持,突出学生地位,教师作为引导角色关注活动的安全性。第三,可以开创多元化的活动形式,主旨是以培养教师队伍的综合素养和职业素养,形式需要多元、创新。

(二)更新建筑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近年来建筑行业的发展十分迅速,随着节能环保、生态低碳等新设计理念在建筑行业的兴起,高职建筑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应当及时更新,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更新教学内容。一是更新建筑专业课程的配套教材,更新陈旧的教材,将新建筑技术、新设计理念融入到教材中去,同时可以引入一些数字化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好互联网的教育资源,扩宽课程体系的深度和广度。二是需要丰富教学形式,打破传统的课堂讲授的固定模式,多引入教育新技术,比如慕课、微课等教学形式,建立线上线下结合的建筑专业学习平台,打造线上精品建筑专业课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是要建立多元化的培养目标,MES教学模式中的“M”便是多元化的培养目标[5],根据学生的层次和基础,设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和教学目标,改变传统单一的培养目标。

(三)完善建筑专业课程体系。高职建筑专业课程分为技术类课程和人文类课程,技术类课程普遍实践性强,因此在完善建筑专业课程体系时,需要把握好技术类课程的设置,课程体系的完善也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入手。一是以阶梯式教学层次来设置课程板块,MES教学模式中的“S”是指阶梯式的教学层次[5],需要由浅到深地来划分好建筑专业的课程,一般是采用三个阶梯来设置,第一阶梯是基础知识模块,第二阶梯是模拟实践模块,第三阶梯是就业连接模块,这样递进式的课程设置,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同时又注重就业和实际工程项目。二是要突出课程体系中的重点,可以根据不同培养目标来设置不同的重点,从而可以达到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要求。三是要协调好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改善传统高职建筑专业课程之间的不连贯,使得整个课程体系更加完整和统一。(四)加大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高职建筑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进行,一是积极引入实践型教师参与教学,可以引入社会中具有丰富实际工程项目经验的人才作为外聘教师,参与到建筑专业的实践和实习课程教学中来,而实习课程的开展则可以是校企合作的形式,让学生真正进入到企业中去。二是要加强现有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不仅要定期组织一些实践性的培训,还需要对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进行适当的考核,从而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6]。三是要设置合理的师资队伍,从教师的年龄、职场、学历等多个方面考量队伍是否合理,并且积极引入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参与教学工作,营造良好的科研和学术氛围。

三、结语

高职建筑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优化需要从多个方面和多个维度入手,打破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转变单一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多元化的培养目标,以现有的课程建设为基础,完善建筑专业课程体系,充分利用好互联网教学资源,扩展建筑专业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坚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形成系统化的建筑专业课程教学模式。高职建筑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优化并不是短期的任务,需要经过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长期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在发挥现存高职建筑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高度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模式,促进高职建筑专业朝着新时代的方向发展。

作者:廖玲 单位:永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