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地域性气候对民俗文化的影响和建议

地域性气候对民俗文化的影响和建议

根据所学专业和教育部规划项目“多元视域下的西南民族文化与和谐教育研究”的子课题实施计划,笔者在2011年7~8月,对安宁河谷流域的冕宁县、西昌市、德昌县以及攀枝花市境内的米易县等流域地段,进行了实地调查。在2012年1~2月,对冕宁县泸沽镇的梳妆台、西昌市的太和镇、佑君镇、黄水乡、德昌县的阿月乡、王所乡等河谷流域地段的气候特征和民族习俗文化,进行了实地调查,随访了当地村民。2011年7月以来,结合所学专业,查阅了有关安宁河谷流域以及相邻地区螺髻山脉(西昌市、普格县境内)的部分气象、水文资料,走访了凉山州气象领域的资深人士,就地域性气候特征、副高压形成等进行了探讨,并到凉山州图书馆、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阅读相关资料。在考察中,数次到不同民族的农家,品尝了“建昌板鸭”、“裕隆板鹅”、“荞麦粑”、“苦荞茶”、“坨坨肉”、“杆杆酒”的滋味,烤过彝族农家特有的“火塘”,穿戴过彝族姑娘的“察尔瓦”和“百褶裙”。在考察中,就安宁河谷地域性气候与不同民族习俗文化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与感悟。

1安宁河谷地域性气候的特征

1.1河谷概况安宁河全长326km,流域面积11150km2,随横断山脉呈南北流向。安宁河发源于冕宁县东小相岭记牌山,有两源,东源称“柯别河”源于拖乌乡小相岭中段海拔4470米的山峰,西源“北基河”源于四川省甘孜州九龙县海拔5267m的万年雪山,两源在拖乌乡汇合后称“安宁河”。成域后,安宁河先后流经凉山州的冕宁县、西昌市、德昌县和攀枝花市的米易县,在米易县与盐边县两县交界处转向西南,与雅砻江汇合,注入金沙江上游,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水系之一。安宁河谷系形状略似条带,形成典型的羽状水系,河谷气候呈现亚热带气候的特征。河谷主要沿南北走向深度断裂发育,是一典型的地堑谷。安宁河谷中段,河面比较宽阔,流速平缓,河谷东部有小相岭、螺髻山,西部有磨盘山、牦牛山,走向大致平行,形成很宽的槽形谷地,经长期侵蚀堆积,形成宽阔的阶地与河滩。在安宁河谷上段,以山地、宽谷为主,间有盆地,阡陌纵横。

1.2地域性气候特征分析

1.2.1气温特征昼夜气温变化:安宁河谷位于云贵高原东侧,由于高原地区的空气稀薄、干燥少云,使白天地面接收大量的太阳辐射能,近地面层的气温上升迅速,而晚上地面散热极快,地面气温急剧下降。因此,一天当中的最高和最低气温之差较大,白天烈日当空,晚间和清晨气温较低。季节气温变化:远离安宁河谷的两侧山地为干湿季分明的西南季风气候,除干湿季明显外,其余季节气温变化均表现出不明显的特征。河谷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在此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出现典型特征的四季不分明、冬暖夏凉的特征。垂直方向气温变化:由于受地理纬度和地貌的影响,气候的地带性和垂直方向变化同样明显。在河谷流域则为垂直分布的山地气候,气温垂直变化明显,同一地区山上阴湿而气温低,接近河谷地区气温高,往往山头白雪,山下绿茵,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由于地壳的强烈上升和河流的迅速下切,致使山脉连绵,地表此起彼伏。由于河谷构造特征,使得大气气流的局部气温高出当地0.5~1.0℃,年均气温在12~20℃之间,凉爽宜人。河谷在德昌县、米易县显得深切,河床狭窄,水流湍急,年均气温在16~26℃之间。

1.2.2降雨差异特征受到纬度位置的影响,安宁河流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由印度洋暖湿流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交替控制,该地带冬春干燥少雨,夏秋高温多雨。对于安宁河流域两侧的高原山地,与河谷的大气环流综合以后,形成高原山地气候。由于大气压低,空气中水分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空气湿度降低,使大气随海拔的升高而越来越干燥。在夏秋季节,年平均降雨量1133mm,每年5~10月为雨季,降雨量占全年90%以上,多大雨、暴雨和夜雨。安宁河谷洪水大多出现在6~9月,夏季降雨量偏大,洪水发生的时间、历时和大小,与全球大气环流中此地处于副热带高压带、受高空西风大气环流、西南季风等影响因素相关。在安宁河谷海拔较低的地区,如西昌市、德昌县、米易县等地,6~10月降水集中,暴雨多,强度大,季节性降水差异显著。但近年来气候有所变化,表现在降水量方面,冬春与夏秋的季节性降水悬殊有所减小。笔者认为,这可能与10余年来“天保工程”的实施、附近溪洛渡大型水库以及安宁河流域梯级水库建设、安宁河谷城镇化建设这3个因素直接相关。安宁河谷中段季节性降水差异(△p)与时间(t)的变化趋势估值图,如下:

1.2.3日照特征大气气流的速度和方向在交汇处、梳妆台及其上游地段发生突然变化。在泸沽镇先锋村、五一村一带气流平缓,方向东南,流经梳妆台处受南山营山麓的阻挡,大气气流形成局部高压、副高压,气流速度出现短暂性减缓(当地村民称之为“无风铺子”“曾经是随军宿营的皇公主梳头、盥洗之处”,是为安宁河谷流域的海拔变化在1000~4500m之间,如此大的海拔变化,是影响河谷流域日照时间长短的一个重要因素。冬春半年日照充足,夏秋半年日照少,年日照为2000~2600小时。安宁河流域南段河谷的热量资源最为丰富,光照时间与强度,明显优于北段。正因为气温宜人、阳光辐射充足,丰富的日照加上昼夜悬殊的气温,造成了安宁河谷流域物产丰富,农作物光合作用对CO2的利用率高,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少,这“一多一少”是安宁河谷的粮食、蔬菜、果品的含糖量偏高的主要原因。安宁河谷流域土地肥沃,在海拔、大气环流的影响下日照时间长,热量充足,物产丰富,被誉为“川西南的粮仓”,是凉山州最重要的农业区。

1.3植被引起的空气湿度与积温变化特征安宁河谷植被覆盖率高,自1998年代以来,国家“长江中上游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局部河谷流域的生态植被恢复比较快,当年植下的杉树苗、日本松苗等速生树种,如今大都生长到5~7m高,郁郁葱葱,生机盎然。植被的恢复给安宁河谷地域性气候带来的变化是明显的,突出表现在:空气湿度增加,积温变化不明显。印度洋热带季风达到河谷,大气中的水分被植被吸收了一部分,河谷地段的空气湿度增加;河谷流域的大气气流速度减缓,风沙现象减弱;四季分明的气候现象出现不鲜明趋向,据2008年以来的局部记录,冬季的“干风天”时间缩短了10~20天。

1.4梳妆台地域性气候考证在泸沽镇地段,由于安宁河与泸沽河两河交汇,且在南山营(当地地名)山麓面前受阻,长约550m的安宁河河床显得狭窄,最窄处约11m,平均宽度23m。因此,安宁河在径流量不变的条件下流速加剧,同时造成交汇处上游的梳妆台地段河床抬升,水流湍急。“梳妆台”名称由来之一说)。在两河交汇处形成气流高压而速度加剧,在两河交汇后气流的高压释放,速度突然加剧,方向由南折转,偏西环流,再随河谷走向正南方,且气流速度回归正常。

2地域性气候对民族习俗文化的影响

在安宁河流域居住生活着汉、彝、回、蒙、藏、傈僳等20余个民族,其地域性气候影响着当地的生产建设和生活行为,长期的生产与生活行为就逐步形成了当地住民的习俗文化,形成了地域性民族心理特征。

2.1地域性气候生成了大量的气象谚语气象谚语是当地住民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积累的认识自然的经验,构成了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内容。这些气象谚语经过长期的实践观察和修订,概括成了简明、动听、易记的气象谚语,在住民中广泛流传下来。例如,动物相关类气象谚语——鹰飞天晴,燕飞雨淋。该谚语反映出与地域性气候相关的原理是:岩鹰和雨燕都有感知大气压、空气流速的能力。能见度大,高空大气压小,气流活动平缓,这有利于岩鹰飞翔;低空大气压高则空气湿度低。根据气象学原理,这表明:近一两天内没有降雨的可能性。而雨燕的食物主要是飞行昆虫,当大气压降低,空气湿度大,小虫子就飞不高、飞不快,这正好是雨燕捉拿小虫子的好时机,于是飞临低空捕食。如此的“大气压降低,空气湿度大”,就预示着很快就要下雨了。当地住民的理解是:岩鹰是安宁河谷流域常见的一种留鸟,在上空盘旋,必然是天高云淡,岩鹰飞过天空,天晴继续;雨燕是安宁河谷流域的候鸟,在农历节气秋分时节,雨燕飞离北方,秋冬时节到达安宁河谷流域地区,如雨燕在低空飞翔,则很快就要下雨了。

2.2地域性气候对行为心理的影响安宁河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该流域的大部分区域冬暖夏凉,日照长,热量资源丰富,四季区分不明显,多为干湿季分明的西南季风气候。河谷两侧为垂直分布的山地气候。其中南段河谷热量资源丰富,雨季长、雨量多,全年为农耕期。这样特别的地域性气候条件,形成了当地住民的生活行为习惯。——在行为取向上,人们的生活节奏放慢,按照太阳运行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活动行为并不追求速度;——在心理取向上,与人、遇事显得心理宽容,在面临生活利益纷争时,人们的心理是“大家都能过得去”,矛盾就自行化解;——在利益取向上,心理悠然自得,如果价值太低,“不做就作罢了”,一般不与人过多地计较、论争;——在季节规律上,半年劳作,半年休闲。在冬季,劳作基本停止,人们喜爱聚集一起,到房外墙根处晒太阳、闲谈,享受融融的冬日阳光等等。究其原因,这与安宁河谷流域地域性气候条件优越,气温适宜,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丰富直接相关,使得物种多样、物产丰富、物质充裕度高。由于这些因素,人们生存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比较容易得到实现,心理满足感强,用不着过多地、过度地去争取。

2.3地域性气候对彝族节日“火把节”的影响彝族火把节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白、纳西、拉祜等族也过这一节日。火把节是形式隆重、场面壮观、参与人数多、很富有浓郁民族特征的节日。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为什么火把节要定在这一时期?为什么如此隆重?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地彝族住民的“日照追寻因素”(源于对火把节的由来的一种说法),生活在川西高原(包括安宁河谷流域)的彝族得益于这里长日照的晴朗天气,对于灿烂、暖融融的日照体验,怀有特别的追寻感,六月二十四与农历“夏至”相隔不远,是临近全年日照最长的时间。

2.4地域性气候与彝族服饰的关系安宁河谷地域性气候与彝族服饰的相关性,表现在:一是适应性强:要对付不良气候条件,适应在安宁河谷的强烈日照、紫外线辐射、较强的河谷风等条件下生存。同时,又由于河谷的昼夜温差大,最高气温在白天,夜间凌晨2:00左右气温最低,这需要一种穿戴行为便捷、既能生产劳动又方便休息饮食起居的通用服饰,才能更好地适应生产、生活。经过漫长时间的行为选择,这一通用服饰就成为了今天彝族同胞喜爱的、常年皆着的察尔瓦。二是服饰变化少:安宁河谷流域气候宜人,气温四季变化不大,所以彝族服饰的季节性不强,随季节而变化的样式不多。三是色泽鲜艳:这源于长期在地域性气候环境中形成的色彩心理背景有关。在彝族女子的服饰上,常常能看到有代表日、月、星等天象的图样;在阳光照射下,积云分布不均匀所反射出的鲜艳色泽、雨后低空大气含水量与阳光照射角度所形成的彩虹等,彝族住民以服饰图样、色泽予以了反映。同时,这与彝族文化传承的天文历法有关,彝族对天文气象的观测有比较久远的历史,以彝族的先祖创造的一套历法为代表,这是民族瑰宝的一部分。在妇女服饰中,古老的天文图像变成了美丽庄重、色彩鲜明装饰物。

2.5地域性气候对彝族民居建筑的影响由于受到安宁河谷地域性气候条件的影响,彝族民居在建筑风格和使用布局上,有自己的特色。在安宁河谷两侧,从1000~3000m的斜坡上都可见到彝族村寨,随着海拔高度的不同,其居住建筑的形式也有很大变化。在海拔较高的地方,温寒带气候影响明显,大气环流的方向和速度的变化都比较大,房屋就一般低矮、封闭,且层高一般较小。外墙建筑采用土墙,墙面上一般不开窗,而是用正方形或三角形的小孔解决室内通风问题。这主要是为了防御高山的寒冷气候,为满足室内保温和安全的原因。在安宁河流域的平原或是山谷地居住的彝族居民有些采用同汉族居民房屋相同样式的构造,这种样式比较适合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在海拔较低的河谷腹地,彝居则相对高大开敞,是为了透风、散热,保持气温凉爽,以适应河谷流域的光热辐射量大。采用木板建筑,民居屋面一般由一块较长和一块较短的木板互搭而成,这是由于较强的河谷风,需要用石块压在上面保持稳定。

3村寨旅游:根据地域性气候特征发展民族文化的建议由于安宁河谷特殊的地域性气候环境,当地住民形成了独特的生活习俗,这些生活习俗经历了时间的选择,固化为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文化。其中,彝族因其封闭的生活环境与地域性气候作用,逐渐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彝族文化,就最具代表性地反映了地域性气候因素与民族习俗文化的关系。建议:发展河谷旅游文化,从安宁河谷村寨旅游的开发入手,在地域性气候特征上寻找特色,不失为文化产业、旅游产业都很有开拓前景的一个入手点。在安宁河谷流域村寨的住民,在颇具特色的地域性气候环境中,形成了优秀的民族习俗文化,其村寨旅游资源价值丰富,“这里得天独厚”(邓小平1965年考察攀枝花、安宁河谷流域后题词)。充分利用地域性气候这一资源,一些村寨的民族习俗文化经过整理、打磨、再造,去粗取精,再整体推出,将具有经济、旅游、文化的多元价值。例如,以安宁河谷流域为轴线,布局5~7个综合了民族习俗文化、生态观光、地域性气候特色的旅游景观,发展以集亚热带河谷气候为基础的旅游文化,必将进一步促进安宁河谷流域的经济繁荣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