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域文化论文

地域文化论文

地域文化论文

地域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一)地域文化能够突显广告品牌设计个性

作为广告传播的切入点,地域文化中所包含的习俗、传统、生态以及民俗等特征都是广告鲜明的个性,因而地域文化也就成为了品牌与受众之间的沟通纽带。如伏特加的广告“城市系列”就是以世界上不同国家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作为视觉符号来设计的,这一设计灵感结合伏特加酒瓶透明、短颈和圆肩的包装,通过地域文化极其巧妙地渲染了品牌的个性。从中不难发现,当下现代广告设计的发展与创新的一大关注点应该投放在地域文化这一广告视觉平台之上。

(二)地域文化能够帮助广告捕捉受众注意

21世纪是读图的时代,人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各式各样的图像,大家对于信息的获取有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于图像。尤其是在视觉信息更新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在广告中运用图像能够更为迅速地引起人们的注意,同时也便于不同语言、不同环境的人们对于广告内容进行更好地理解。读图时代的进步让人们开始通过图片来争取和吸引更多的关注。因而,广告中的地域文化也应当以图片为基础,通过图片传播广泛的特征,并将广告文化与视觉信息巧妙地整合在一起,从而对地域文化中的视觉资源进行充分挖掘,以此实现广告设计的新理念与新策略。

(三)地域文化能够增强现代广告设计的特色

尽管广告设计的商品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但通过设计的语言都能够互相进行沟通与理解。设计的语言还能够使不同文化背景的商品体现出自身独特的内在追求。如德国的广告设计就十分重视整体风格的把握,无论是在色彩运用还是图形文字上都给人一种浓厚的严谨意味。又如美国的广告设计则多通过吸收外来文化,并注重个性特征的表达,其设计风格就格外张扬和简洁,充满文化韵味。这些具有十分明显的地域特色的广告设计也从侧面说明了在地域文化背景下,突出自身地域文化特色将会加深人们对广告的印象,并提高广告的传播度。

二、地域文化给现代广告设计带来的启示

不同的地域文化具有不同的外在呈现形式以及多元化的内在结构,其给现代广告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设计素材与能量。

(一)创新地域文化,以形传意突出文化特征

在现代广告设计当中,地域文化元素的运用应当要能够与设计对象所传递的信息相贴合,保证信息传达的准度。因此,设计需要选用有代表性特征的对象,并适当的添加新颖的形式作为载体来体现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同时通过受众对图像元素的联想心理来选择适当的图形符号,达到以形传意的目的。此外,地域文化中推崇的顺应自然的理念也影响到了现代广告的设计,如贵州古井贡酒的广告就配了一首《桃花曲》,并呈现出古井贡酒采用无极之水和原酒精华、纯手工酿造等特征。其中的“桃花曲”“无极之水”“手工酿造”等都是同归自然的一种体现,从而突出了古井贡酒源远流长的酒文化。

(二)贴合地域文化,以义达言产生文化共鸣

广告设计必须与民族传统价值观相吻合才能够得到长远的发展。一个民族的传统价值观是一种具有文化色彩、判断好坏是非的标准。广告设计本身是对商品的解释过程,也是对文化的一种深度验证,受众通过广告接收到信息,并通过自身感知来验证这一信息,从而产生共鸣并达到互动的效果。如果在广告中选用共性的元素,以义达言,则更容易拉近不同地域文化带来的差异隔阂,使受众对广告中的元素产生共鸣。如高炉家酒的广告就通过竹的“宁折不屈、高风亮节”的内在含义来体现产品“以天下为公”的文化内涵。广告设计中竹子的形态所要表达的除了产品,还传达了做人要以家、国为重的追求。又如云南制药厂的广告语“捧出一片爱心,献给千万老人,这是云南制药厂的奉献”。这条广告语中的“药”所表示的不仅是单纯的商品,更多的是表示人的情感融为一体,传达出对于老人的关爱之情,同时还体现与弘扬了儒家文化中的“仁爱”精神。

(三)展现地域文化,以情动人激发文化情结

广告在人们生活中所起到的不仅仅是刺激消费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们的习惯。因此,广告品牌在投放社会过程中还可以采用新颖的形式,标新立异地来突出展现地域文化情结,进而达到宣传的目的。尤其是对于在地域背景中根植的民俗民风和生活习惯,若能够对其进行再设计必然能够出现新特性来唤醒消费者的情绪。而关于利用标新立异的方式展现乡土情结这一做法,KFC无疑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从极具中国风味的老北京鸡肉卷到广东地区口味的咕咾鸡肉卷,从奥尔良烤翅到新疆自然烤翅等,KFC从未停止过产品的创新,并针对国人口味不断推出刺激味蕾的新产品。特别是早餐系列的推出,更是让人感觉到KFC似乎要通过全方位的渗透来融入中国人的生活当中。如早餐油条的广告中通过年轻男子的视角到江南水乡中走街串巷地寻找记忆中的美味这一创意,就极其巧妙地指出了在国人生活中地域文化情结的重要性。

三总结

地域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产业集群 地域文化 企业家精神 根植性

基金项目:湖南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项目

产业集群发展是区域经济的腾飞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对地域文化与产业集群之间关系认识不清,导致了我国一些地区产业集群不能很好融入当地文化环境,文化因素对集群影响甚微。鉴于集群与地域文化之间关系密切,本文通过对地域文化与集群关系的深入探讨,就集群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

一、地域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不断向广延度和深刻度拓展的概念。关于文化的定义,较为著名的有英国文化学家泰勒于1971年在《原史文化》中下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生活里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罗柯亨认为:“文化是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我国《辞海》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为“文化”下了定义:“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本文研究的是狭义的文化,即包含社会系统和意识形态系统两个子系统。社会系统包括各种社会制度和组织机构,主要表现为各种人际关系,如社会关系、亲缘关系、经济关系、伦理关系、政治关系、军事关系、教会关系、职业关系、娱乐关系等;意识形态的系统由思想、信仰、知识构成,它们是以清晰的言语或行为倾向形式表现的。地域文化就是指某个特定的地域以上各种关系和意识形态的总和,其重要特点是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既具有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相对稳定性,又具有随时间和空间变换而变化的动态性。

二、地域文化对产业集群的影响

产业集群的发展遵循着生命周期规律,即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在各个时期,地域对产业集群产生不同的影响,对集群的形成具有不同程度的塑造作用。一般来说,集群由成长期过渡到成熟期时,集群便深深地根植于当地的文化环境中,地域文化对产业集群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便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地域文化对产业集群产生的影响:即地域文化与产业集群的萌芽期、地域文化与产业集群的成长期、地域文化与产业集群的根植期。

(一)地域文化与产业集群的萌芽

产业集群是一个历史的范畴,纵观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它们的分布具有典型的空间性:以高科技为主要特征的产业集群一般分布在学术思想活跃,创新能力强的地区,如美国“硅谷”;而以劳动力数量需求为主要特征的产业集群多分布在人口密集,收入水平较低的地区,如我国江浙,广东,福建等地区的产业集群。影响产业集群空间分布的动力因素有四类:社会资本优势、外部经济性、价值链分工、集群网络效应。其中,社会资本优势所包含的企业家资源,信任合作,创新文化,以及当地的制度(包括政府的政策、商业习惯和竞争文化),都是属于地域文化的范畴,是形成产业集群不可或缺的条件。中国的产业集群首先出现在珠江三角洲、浙江宁波、温州等地区,与地域文化息息相关。

地域文化加给人群特定的经济和商业元素,表现在特定地域的人群上就是一种精神气质。产业集群的行为主体是企业家,在产业集群萌芽阶段,企业家的首创精神和政府的政策对集群能否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制度是推动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力,随着产业的发展而逐步转化为内生力量。企业家的精神和气质培育来源于具有历史传承性的地域文化。不同地域的人群在经济活动中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地域个性,如江浙人具有现代素质和经营思想,表现出观念开放、精明灵活、乐于纳新、尚富重利、有文化涵养等特色。岭南人则表现为创业欲望强、敢于冒险、追新求变、崇尚实利等特色。不同的地域文化造就了不同地域群体的个性特征,使人性文化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任何经济现象、经济模式的生成背后总有某些历史、文化因素在起作用,历史文化传统影响着一定地域人们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观念,由此催生着各种经济现象的形成。

(二)地域文化与产业集群的成长

产业集群的成长需要集群拥有强大的吸引力,能够吸引大量的供应商、用户和专门人才,并逐步形成培训、金融、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出口分配等职能所形成的网络化体系。在此基础上,集群内部各企业之间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竞争使得各企业激发出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而合作与交流带来的知识外溢效应使得集群的整体层次不断提高,获得外部经济和范围经济,竞争优势得到强化,竞争地位得到巩固。在这个阶段,创新与协作成为集群成长的决定性因素。

1.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是集群成长的动力

谁是创新的主体?熊彼特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按照熊彼特的观点,企业家是推动经济增长的“灵魂”,是“创新”和“经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和推动者。“企业家之所以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于企业家具备一种不同于常人的品质,即‘创新精神’,亦叫做‘企业家精神’。所谓企业家精神,主要包括:(1)企业家的‘首创精神’和甘冒风险的大无畏精神;(2)企业家的‘成功欲’;(3)企业家甘冒风险,以苦为乐的精神;(4)企业家的精明理智和敏捷;(5)企业家的事业心。企业家本身的素质决定了他自始至终是实施创新的人。正是在他们的支配作用下,不仅有创新能力的企业能够发展壮大,而且通过其影响产生了一批追随者和模仿者,从而带动区域经济从低水平的均衡陷阱中摆脱出来,从传统的自然经济走向现代的工业经济”。可见,企业家创新精神是推动产业进步最主要的动力,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性要素。企业家创新精神来自何处?20世纪初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指出,每个时代和地域的“精神” ,都与其特定社会的文化传统存在着某种内在的渊源关系。

2.社会资本能有效促进集群协作

产业集群形成和正常运转的内在机制是产业集群内部的人文环境,而这种人文环境的核心是以企业管理者之间的信任和承诺为主要内容的协作精神,因此,人文因素是产业集群成长的深层内因。

由于地缘的接近性,产业集群环境有利于知识和技术的传播与扩散,为集群内企业的协作提供一个基础平台,从而促进创新的发生。虽然编码化的知识易于在更大的地理空间上交流与扩散,但是,大部分决定创新能力的是隐含经验类知识,这种隐含类知识蕴藏于人的大脑之中,具有较强的个人属性,而集群内企业、机构人员通过地理接近性和相似的地域文化,有利于利用私人交流等形式建立稳定和持续的关系,为隐含经验类知识准确、迅速地传递与扩散提供了基础条件,从而有利于提高协作效率和创新速度,克服了正式交流渠道时滞性的缺陷。此外,基于共同地域文化背景之上的人文关系网络的形成,对于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信用风险,促进专业化分工都有积极的作用。如广东东莞作为著名侨乡,与台商在历史、文化上具有亲和性,亲缘、乡缘等社会关系网络为台商在大陆投资以及台湾企业家与大陆企业家的交流奠定了文化基础,使之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脑信息产品生产基地和我国最大的国际性对外加工基地。

3.地域文化有助于营造良好的集群商业文化氛围

地理、文化、制度上的相似性将导致特殊的门路,更亲密的关系、更好的信息、有力的激励措施和其他生产率和创新优势(波特,1998)。集群中有限的地理空间中人与人、人与企业、企业与企业的互动形成了一定的文化氛围。商业文化氛围是由企业家精神、乡土文化、家族制度与政府政策等方面共同营造的,良好的商业文化氛围有利于集群内企业在同一文化氛围中长期运营与合作,有助于群内知识转移主体之间开放性和诚实性的提高。相应的制度安排和政府采取的产业政策对产业集群成长的作用主要是提供环境和氛围,包括创新的制度环境,加强创新的原动力,以及促进互动的氛围。

(三)地域文化与产业集群的根植性

产业集群具有地方根植性,其含义是经济行为深深地嵌入于社会关系之中。地方根植性的存在会逐步孕育区域社会资本,增强区域的凝聚力和归宿感,使已有的企业深深扎根于当地区域,并驱使外来企业本地化,保证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可以说,产业集群的绩效大小,稳定性的高低,可持续发展的程度,主要看其根植性的强弱。

1.产业集群的社会关系网络镶嵌于地域文化网络之上

产业集群社会关系网络的基础是企业的社会关系网络,而具有生存和竞争能力的企业必须凭借当地文化网络构建其竞争优势。文化将相同文化背景的人连接成“一张网”,这张网既是网内行为主体实现资源再组合的工具,又使其行为无法超然网外,因为一旦超脱,那就意味着他将要放弃这一宝贵的社会资本。企业被锁定于特定的网络结构中,文化成为集群优势的根本,文化的性质成为地区产业和集群发展的最深层的原因。同时,非正式的人际关系(社会资本)在经济活动中是一种具有稀缺性的经济资源,又是一种具有要素配置功能的特殊资源,在中国这样一个由人缘、地缘、亲缘关系交织而成的网络社会中,这种社会资本在经济活动中显得尤其重要。因此可以说,本地文化和社会资本与企业的关系资本交融在一起,共同促进本地的繁荣。

2.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能力构筑在产业集群社会关系网络根植性的基础之上

本文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是指:集群在其成长过程中,沿着特定的方向产生并演化,依靠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形成的,与集群的技术、结构、文化、价值观等独特性质有关的,呈现出独特性、衍生性、学习积累性和路径依赖性等特征的互补性、整合性知识体系。它是指集群内企业组织和相关机构在社会网络体系中对学习能力、知识积累、社会资本、整合能力、创新能力的有机融合所产生的一种特殊能力。一个产业集群具有竞争力实质上是产业集群拥有深厚根植性的外在表现。

三、产业集群对地域文化的影响

地域文化并非一成不变,它就像常规和惯例一样,在冲突和斗争中不断地得以创造和再创造。产业集群根植于地域文化这一母体,在其成长过程中与母体进行着持续的信息交流,改变着对方元素的组合。积极的企业文化和集群文化能给地域文化注入新鲜的营养,潜移默化地滋养并提升着集群地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创新精神等意识形态,从而改变着人们的经济和社会行为,甚至使当地社会网络体系发生改变。同时,企业文化和集群文化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引导、改变当地的政府行为,促使政府制定更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政策,使地域环境得到优化。

四、结论

地域文化与产业集群是两个深层联系,相互贯通,相互增强(弱化)的系统,这使我们在思考经济发展问题的时候,必须考虑相关的社会发展的问题,反过来也是如此。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是人类文明和人类自身进步的重要方面和保障(按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途径,社会发展是终极目标和归宿)。具体到我国现阶段的产业集群发展和地域文化建设,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四点启示:

减少产业集群的强制性培育,培育产业集群必须结合当地的社会文化背景,给产业集群以准确的定位;积极搭建起产业集群经济体与当地社会关系网络密切联系,经常流的网络和平台,鼓励交流,协作与创新,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集群主流文化氛围。

政府和文化部门要积极发展和优化当地文化:一方面要弘扬现有文化中积极和先进的部分,改造和摒弃落后的部分;另一方面要使当地文化的发展与时俱进,吸收积极的时代元素,为经济活动创造出既具有吸附力,又具有“营养”供给力的优质“母体”。

企业和集群在进行文化建设时必须考虑到地域文化的特殊性,要实现与地域文化的有机融合,促进产业集群的地方化过程,以增强产业集群的根植能力。

和谐社会的建设必须在尊重各区域特有文化传统和文化现状的基础上来进行。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其具有本民族特点的传统文化以及由此形成的意识形态,因此,建设和谐社会的具体方式和做法应该因地而异,因人而异。只有在人与人和谐的前提下,经济与社会才会出现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胡惠林,李康化著,文化经济学[M],太原:书海出版社,2006

[2]鲁开垠著,增长的新空间--产业集群核心能力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钟坚著,世界硅谷模式的制度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地域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语文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应该把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地域文化”的分析联系起来,将地域文化渗透在教学的具体细节之中,渗透在整个语文教学之中,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有意识地、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语文教师应该以教材为媒介,灵活运用教材内容,通过语文教学来弘扬地方文化,激发学生们热爱家乡、热爱家乡的文化的情怀,实现语文教学的观念、内容、方法的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思维能力。白驹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宋代的范公堤穿镇而过,是元末明初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首义之所,也是文学巨匠施耐庵著作《水浒传》的挥毫之处、新四军、八路军会师圣地。是江苏省文化名镇,镇内的施耐庵纪念馆和新四军八路军会师纪念碑是盐城市重点旅游景点。那在八年级第一单元《长征》专题中,带学生去会师塔看看,或请老红军干部给他们讲讲以前的故事。再如,读名著《水浒传》时,也带学生去施耐庵纪念馆和张士诚的故居看看,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了解文本内涵,也激发了学生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打造乡土文化育人底色

收集地方资源,作为教书育人的底色素材,积极探求地方文化同作文教学、习惯养成的结合点。指导学生留意身边的资源,如家乡的变化、农务农活农趣等,白驹具有地方特色的串场河和施耐庵、新四军等人文景观。捕捉到优势资源后,再充分考虑作文课程与地方文化资源的整合,兼顾作文教学中题材、内容、指导的需要,把地方文化和作文课程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家乡名人的故事、革命者的事迹,学习做人的道理,培养良好的品性、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请老一辈革命者、老红军到学校来给学生开讲座,将革命故事。

三、构建地域文化校本平台

编写校本课程资源读本,如《藿场丰碑》《白驹采风》,并开设文化阅览课,为学生提供各种阅读的条件,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激发阅读兴趣,从而加深学生的文化底蕴。利用节假日带领学生根据校本课程,有选择地寻访、考察家乡优美的自然景观、民俗风情和文化名人的故居及其他人文景观。引导学生了解家乡,了解家乡的文化,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立足地方,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的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让同学走出校门,亲身感悟体验传统文化的灿烂悠久。如三腊菜,因何得名,翻开白驹的镇志,原来它是因主要原料野麻菜的麻辣,芥子的辛辣,腊月天制作最佳,而辣与腊同音,由此而名,等等。

四、拓展地域文化育人阵地

地域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地域文化是一种经过了长期的历史沉淀才逐步形成的且具有一定特色的地方文化。这种文化常常成为该地区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独特资源,被运用于文化、经济等领域。地域文化包含了地域和文化两个词语,其中地域是对文化的一种空间限定,使得地域文化被限定在特定的空间范围之内。这种被限定在特定区域内的文化,常常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历史文物、传统风俗、方言文化等方式存在,并影响这一地区的人群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这种以历史文化为主体,包含一定的以现实文化为基础的形式,被称为地域文化,而这些有形的和无形的地域文化综合在一起,就成为一种资源。在现实中,这些地域文化常常被当做一种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涉及的范围包括城市经济建设、教育教学研究、文化发展研究等多方面。各个地区在开发、利用地域文化的同时,也显露出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对地方文化资源的保护和综合利用上。对于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到底应该采取什么形式,如何将其应用到相应的领域中,并发挥其最大价值,这些都是很重要的研究课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做好地方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工作,这些资源就会像一座宝藏发挥无限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二、设计教学中地域文化资源的借鉴与应用

在设计教学中,无论是课程的设计还是课题的研究,常常会涉及选题方向的问题。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地域文化则是一个不错的选题方向。在设计教学中,如何将课程设计和课题研究与地域文化结合起来,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下面笔者先谈谈设计教学中引入地方文化资源的几种方式和意义。

1.设计教学中引入地域文化资源的方式

设计教学过程中经常涉及具体的图形、图像,要学习和研究这些具体的图形、图像,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准备相关的资料。虽然现在信息技术非常发达,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轻松检索并访问所需要的资源,但很多时候有些资料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被直接获取,有的甚至无法检索。这就给学生课程的学习带来一定阻碍。在设计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引入地域文化资源,利用区域优势,为教学实践提供丰富、便利、快捷的教学资料,将大大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其一,在设计教学中,常常要列举一些与课程相关的案例,教师可以使用教材上提供的基本案例或者前人使用过的案例。但是由于很多原因,有些教材中提供的案例有的过于陈旧,有的与实践契合得不是很好,这就对设计教学工作者提出了改革的要求。教材固有的陈旧图形有碍学生的深入研究,那么如何解决课程教学中的案例问题?很多时候,在我们身边就存在很多可以利用的资源,这些资源正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如老建筑、人物、服装等素材资源,特别是有的地方还拥有自己的博物馆或者文化馆等主题性较强的机构,这些机构中有许多可以利用的资源,这些资源都是值得引入设计教学的资源。其二,当设计教学中涉及命题设计时,大多时候教师只是较为随意地挑选一些课题给学生思考,而这些课题与设计实践的联系性较小,并且学生对与课题相关的研究资料的获取也不充分。这就导致学生只能从面上进行设计思考,最终设计作品的深度必然与预期的效果产生一定的差距。如果在命题设计教学中教师能够结合地域内的文化研究课题,将其变成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设计课题,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会让设计调研工作容易许多,并且能够促进地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其三,很多设计课程教材中一般只有简单且少量的教学案例,由于教学安排等各种因素影响,学生在学习期间无法从空间上直观地认知与分析这些教学案例,但是往往一些地域文化资源中就有这类可以利用的资源。地域文化资源中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大宝库,其中的很多资源都具有非常高的参考与研究价值,甚至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应该灵活引入、应用这些具有很高研究价值的资源,不应拘泥于书本中的既定案例,这有助于学生直观、系统地进行课题相关知识的学习。

2.设计教学中引入地域文化资源的意义

在设计教学中引入地域文化资源,对于学校、学生以及地方都是一件利好的事情。笔者将在设计教学中引入地域文化资源的意义基本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在设计教学中引入相应的地方文化资源,有助于培养设计专业学生的民族审美情趣和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对象,由于受到社会经济结构与文化产业的一些限制,目前的设计教学中显露出一些不足之处,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在日常设计教学中,一些学校将图形及图像的视觉设计作为教学重点,缺乏对学生思想及文化层面的关注,这种现象导致了设计教育中缺乏传统人文精神的熏陶。一个没有文化思想内核的教育过程,必然导致设计教学环节中人文根基的缺失。其二,在设计教学中引入相应的地方文化资源,有助于丰富和优化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的联系。设计教学要强调设计的应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是一味地纸上谈兵,就会导致教学活动与社会实践完全脱节;适当地引入一些地域文化资源,针对设计教学内容开展研究与讨论活动,不但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优化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针对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多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自然会得到锻炼并提高。这些不但加强了教学与实践的联系,还提高了学生的就业、择业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其三,在设计教学中引入相应的地方文化资源,有助于促进设计专业学科建设个性化的形成,推动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目前国内开设设计专业的学校比比皆是,它们在学科设置与教学改革上互相借鉴,这就导致一些学校的设计专业出现了同质化的现象;一些学校的设计教学活动实际上停留在职业教育层面,忽视了具有地域性质的教学内容,导致教学缺乏专业特色。其实,在设计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重视地域文化资源研究与应用,挖掘这种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利用设计教学课题对地域文化进行解读与研究,不但可以推动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更可以改变目前设计专业同质化的问题。教师应利用当地多元化的文化背景,在教学中探索设计专业学科建设的问题,使设计专业在教育行业乃至更大的范围内成为独树一帜的特色学科。这不仅能提高设计教学水平,而且能大大提升学校的影响力。

三、结语

地域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一、印象设计与地域文化

在全球化的21世纪,国际式的设计充斥着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在体现了国际式的设计的先进文化观念的同时,不免过于泛滥。起初,工业时代的到来让人们脱离了时空的束缚,人们的生活半径得以扩大,随后在全球化的推动下,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在利益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共识,这有力推动了国际式设计的流行。有广泛影响的地域文化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需要岁月的锤炼,同时体现出强烈的地域特点。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侵蚀,这引起了各个国家和地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因此,如何让做到地域文化和国际式设计的合理共存,是设计者值得研究的方向。独树一帜的闽文化就是文化和地域文化相融合的典型案例,其民居建筑在中国建筑界堪称一绝,当你在小巷中看到山墙,像波浪般磅礴的时候,在闽南看到那红彤彤的红砖民居,高高翘起的屋脊,你会为脚下这片土地所体现出来的特有文化而受到感染。地域文化是否能与现代技术保持同行;能否在达到通用新技术、新材料的要求的同时,使人们更好地感受这一特有的文化魅力,这也是设计者所需要达到的目标所在。采用全新的技术,实现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以独特的地域文化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以进一步丰富,以便使两者可以融合在一起,并发生交互作用,以进一步丰富设计工作,这也是未来创作实践工作的重点所在。总起来看,现代设计中要引入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以及采用全新的西方设计理念,以使本土的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使设计更能体现我国的特色。而且也只有这样,才可以使设计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融合在一起,才是以人为本设计的综合体现。

二、地域性印象设计和传统文化

文化指的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文明成果。而传统文化是以某个时间节点来划分的,在此时间节点之前,谓之传统。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昨天相对于今天,是传统;今天相对于明天,是传统。随着时间的推移,好的传统文化被保留下来,而传统文化里落后的部分被人类选择性淘汰。而得以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类历史的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代设计受到了现代艺术和现代科技的双重影响,然而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主要体现在民族性、地域性、历史性和社会性。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但仍无法脱离传统文化的踪影。以欧洲海洋文化为例,海洋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即是全方面扩张行为,既有经济贸易的全球扩张,亦有政治军事的扩张布局,进而为文化的全球扩张奠定基础。扩张文明可谓西方的传统文化,而现代社会“全球化”理念亦是西方扩张文化延续。纵观历史,各地域艺术设计亦深受根植于本地区的传统文化所影响。在欧洲,积淀了数千年的欧洲文化,对现代设计产生的影响,并不亚于对现代艺术的影响,它的标志性参照物就是伦敦的水晶宫、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和著名的香榭里舍大道。在美国,虽然没有象欧洲那样厚重的文化积淀,但是殖民文化、移民文化,统而言之的商业文化,对于现代设计的影响也随处可见。在文化与艺术的演进岁月里,人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情景:生命力持久而繁荣的文化,都对原有历史文化取积极传承和阐扬态度的文化,譬如古希腊文化对于古埃及文化和两河文化;罗马文化对于古希腊文化,欧洲文艺复兴对于古希腊—罗马文化;中华民族文化数千年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其原因很简单,因为人们总生活在传统文化构筑的世界里。艺术设计的生命源于创新,作为地域性印象设计者,一方面要不断创新设计作品,另一方面应怀有继承发展的理念,艺术设计创新根植于传统文化,而非颠覆否定传统文化,如果割裂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的联系,那么,现代艺术与设计也将黯然失色,甚至会自我窒息而亡。现代地域性印象设计逐渐趋向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汇融合,地域性印象设计的运用是根据设计对象所要表达的主题或设计人员所偏重的风格的不同而不同的。需要设计者注意的是,现代地域性印象设计对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并非机械化的简单拼凑,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结合是借鉴传统图形或现代符号将它们用在某个主题上,通过对感情思想的表达来达到设计者的初衷。在这一过程中地域性印象设计者对传统文化与现念的把握并非完全均衡的,既可以突出传统为主格调的设计,亦可将现代思想的创新行融入地域印象设计中,并将传统图形用现代的手法和技巧加以演绎。地域性印象设计所根植的传统文化是人们在一个地域长期生活和发展的文化积淀,设计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层次把握是其设计作品立足至根基,有助于在传统文化基础之上更好地用现代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丰富印象设计的表现能力,使其拥有更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者:翟金英 李春郁 单位:长春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