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研究图书馆管理理念的实践运用

研究图书馆管理理念的实践运用

1不同图书馆管理理念的内容、意义、典型应用案例

1.1知识管理理念

知识管理理念是指一方面要对图书馆馆藏知识资源进行组织和管理,另一方面要运用图书馆的集体智慧开展业务活动,提高图书馆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图书馆知识管理是对现有信息管理的形式与手段继承,是增添图书馆自身活力和增强自身实力的有效途径。知识管理产生于企业管理领域,该理论主要强调对显性和隐性知识的管理,为组织创造知识共享环境,以知识管理为出发点提高组织的竞争能力。图书馆引入知识管理理论时,因图书馆与企业的内部管理组织流程有一定区别(柯平较早提到要区别企业知识管理与图书馆知识管理),所以主要是应用在知识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建设等领域。开展知识管理,可让图书馆革新知识资源的建设及组织方式,深化服务内容,以最大限度实现知识信息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如美国有部分图书馆不是单纯的提供文献或数据,而是具有知识中心的职能,提供更高层次的知识服务,协助知识创新。此外,开展知识管理,能促进馆员改变自身角色定位,更新服务模式,让馆员成为可带来图书馆增值的资本。华人图书馆学家李华伟博士曾提到图书馆的研究要上升到知识管理的高度,“我个人始终认为图书馆员应该把自己看成是知识管理者”。发扬知识管理理念的案例典型的如国家科学图书馆正在探索形成面向问题解决的信息及其分析驱动的知识发现机制,推动从学科馆员到“信息专员+情报专员+信息策略师”的服务模式转变。

1.2法治管理理念

法治管理理念是指通过制定图书馆相关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构建有利于图书馆良性发展的法治环境,使图书馆事业的建设有法可依并规范图书馆行业发展。从法治管理理念看,不能以为单靠一部“图书馆法”的制定,就可彻底解决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问题,而是要争取构建保障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这样才有助于为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法治环境”。在国外,不少国家都已制定图书馆法,为图书馆的法治管理奠定坚实基础。其中,美国的法律体系最为健全;欧盟国家一体化发展后,促进了成员国的法治管理理念推广;国际图联组织也重视图书馆法律的相关问题,如设置有专门的著作权与其他法律问题委员会。此外,近年来国外一些图书馆还专门设置了“版权馆员”岗位。目前我国的法律体系建设处于发展状态,但图书馆人一直在积极探讨法治建设问题。2008年我国文化部召开了《公共图书馆法》立法工作会议,推动国家立法规划;2012年3月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提出要“加强文化法制建设,研究制定公共图书馆法,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图书馆法治管理可保障读者从图书馆获取信息、享受服务;可细化读者权利和图书馆义务的法律规定;可推动公共图书馆理念的培育。尤其是我国图书馆事业经历过历史低潮期,推动依法治馆的理念,成了众望所归的整体行业需求。

1.3集成管理理念

集成管理理念是指把图书馆内的多个独立单元,如人员、技术、资源等融合起来,形成一股远远大于独立成分的叠加力量,通过这种整合的力量来扩大图书馆的管理视野,提高管理效率,增加管理对象间的融合,从而提高图书馆的整体管理水平。集成管理最早是用在计算机应用的概念术语体系下,之后才被借用到管理学科。图书馆应用集成管理理念,可方便采用系统论的思想,将整个馆的资源统一集成在一起集中管理,如对文献资源的管理对象不去区别,让信息技术去整合;可方便图书馆将管理要素包容的更宽泛,促进不同要素之间的资源补充;可方便图书馆以整体发展的要求,紧盯对集成系统有益的机遇。而且,图书馆之间若要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实现资源的互补,增加团结后的力量发挥,也需要应用集成管理理念,如构建图书馆联盟可发挥“集团优势”。图书馆与信息技术关系密切,较早体验过集成化管理的益处,今后,图书馆还可将此管理理念加以发展,预计会有良好的管理效益。

1.4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理念是指根据客户的需求和期望值,运用科学方法和工具,对获得的各种数据认真加以分析,以开展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的全方位经营管理,也鼓励馆员主动参与图书馆服务全过程中去的管理理念。我国图书馆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源于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模式,之后到本世纪初才逐渐广泛关注。在研究进展上先介绍欧美国家开展全面质量管理的应用情况,再探讨实施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目前逐步深入到内涵、内容和实践的研究。从发达国家图书馆的实践情况看,全面质量管理在图书馆内也是切实可行的,可消除内部不同部门、不同人员的沟通障碍、克服互相推诿的弊端,增强馆员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促使每个馆员参与质量管理,最终提高服务质量。20世纪90年代清华大学图书馆通过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构建了一个以读者为中心的一体化服务体系;海南大学于2005年启动“全面质量管理”,是国内第一家以图书馆为独立单位获得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资格认证机构。

1.5战略管理理念

战略管理理念是指图书馆要充分研究图书馆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然后开展一系列规划活动,并对规划实施动态控制,以期图书馆获得长期发展与进步。一般可分为图书馆事业战略规划、个体图书馆战略规划。因人们通过预测认为未来数十年后,图书馆生存的环境会发生巨变,因此认为需要制定出具有科学发展观的战略发展规划。为了让图书馆能长期生存,优化发展、规避各种风险,就要充分考虑图书馆机构的特殊性,对发展阻力能做出敏锐反应,实施对应策略,这是图书馆从过程管理转变为战略管理的一种发展方式。近年来柯平教授在其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重点项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图书馆战略规划模型与实证研究”课题中,提出要编制《图书馆战略规划编制指南》。从理论而言,战略上的指导性规划文件能对行动产生纲领性的指导作用,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当前的战略规划研究还未能充分转化为实践,如应用研究较为薄弱。而且不少图书馆管理人员只顾眼前,缺乏未来规划,导致缺失战略发展观念。2002年上海图书馆才确定了我国公共图书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战略目标体系;2002年东莞图书馆制定了《东莞图书馆新馆建设与发展规划纲要(2002-2010)》;2011年广州图书馆制定了《广州图书馆2011-2015年发展规划》。再如馆藏发展政策,实际也是一种战略规划性质的指导文件,20世纪末才逐渐加以重视,直至2007年才出版有《文献资源发展政策研究》(戴龙基主编)一书。

1.6危机管理理念

危机管理理念是指图书馆管理者要针对图书馆运行中可能会出现的危机因子和危机事件,主动进行预测防范,危机出现时要从发生到消亡进行全程全面监控处理,减轻危机的损失。图书馆的危机管理研究一般是先借鉴企业危机管理的成功理论与案例,再移植应用在图书馆。从以往的事例看,图书馆不论遭受自然灾害,还是社会事件都会引起社会大众的强烈关注及争议。如2004年德国某个图书馆遭受火灾,让6万多册古籍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媒体则报道说,这次火灾摧毁了“德国精神”。我国图书馆界对现代危机管理理论的研究不多,因此面对突然而来的危机时常措手不及,直至2005年“图书馆危机管理”才被引荐到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申报指南里。目前,图书馆的危机管理包括基于馆藏保护、防灾减灾的自然灾害防范控制,也延伸到图书馆日常内部事务管理、对外公关管理等问题。一般各个图书馆都应根据本馆的性质、工作流程、建筑特点、馆舍环境、馆舍布局等具体情况,考虑危机出现的可能等级、发生频率、损失程度来采取适合自己的危机分类及危机应对方法。图书馆将危机管理纳入日常的常态管理中,可树立危机管理意识,时刻保持警惕,对可能发生的危机有物质和思想的准备;将危机教育纳入馆员的业务培训环节,可让馆员具备危机处理的基本意识,增强对危机发生时的应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将危机处理纳入对外宣传的信息沟通机制下,可避免危机事件的舆论报道走向不利于图书馆危机处理和恢复形象的方向发展。

1.7学习型组织管理理念

学习型组织管理理念是指图书馆要形成让馆内不同岗位、职位馆员都全心投入工作并不断学习的职场氛围,让每个馆员都能从工作中感悟生命的意义,为实现组织内的共同目标,获取竞争优势,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形成学习型组织,可让馆员们在拥有共同发展愿景基础上,提高自主管理能力、学习能力,不断开拓、创新。美国图书馆界在1990年后就开始利用学习型组织理论来指导图书馆的管理,我国近10年来也有图书馆开始引入实践。理论上而言,每个图书馆都有自己的特殊特点,需要因地制宜的采用合适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并不断调整管理模式。目前有的图书馆采用“工作日志”制度来探讨学习型组织的应用;有的图书馆则采用鼓励馆员申请科研项目,申请在职学习;有的专门制定管理制度如2004年浙江长兴县图书馆出台了《长兴县创建学习型图书馆改革方案》,这些都是在营造学习型组织的氛围。在学术期刊上还出现有介绍某一图书馆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的实践案例,如广东东莞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

2结语

从前文看,当前图书馆的主要管理理念大多是注重吸收国内外管理学理论与实践的精髓、学术成果,并积极适时应用(个别管理理念还处于起步阶段,个别理念讨论的多实践的少)。这样有利于图书馆的管理思想、具体实践都能沿着科学的方向发展。本文只是从方法论层面去梳理现代图书馆建设中现有不同管理理念的要点、意义、典型案例,以便于勾画出现代图书馆管理理念的体系,便于总结实践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全面促进并提高图书馆业务管理和行政管理的水平。

作者:张映芳单位:广东药学院医药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