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研究性学习以及创新成果

研究性学习以及创新成果

研究性学习以及创新成果

研究性学习以及创新成果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创新人才;本科教育;研究性学习;校社企联合;产学研一体

一、研究背景

国外现代教育实践表明,学生成才重要因素不一定在于学校教师所教,而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年龄相近的年轻人自己结队自主地、探索性地学习,去批判性地学知识和创造知识([瑞士]M.L.古茨克米德,未来大学应有新的教育模式,2000;杨颉,我看日本大学的教学制度和教育方法,2000),这是国外学者的一般共识。一方面,教师运用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索性地学习,学生不仅培养了自学能力,也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和研究人员与学生共同规划开发,可以在那些朝气蓬勃、富于想象、热情洋溢的本科生的交流中获取新的刺激和新的创造力(史朝,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八、九十年代本科生教育的经验及启示,2000)。

国外研究成果还集中于研究性学习引导的规范即制度的作用方面。美国等国家的教育学者强调要尽早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应保证在大学一年级有实习机会,让学生通过实践客观地评估自己适应未来就业市场所需能力和水平,找出不足,更有针对性地学习理论知识(丁彦华,加拿大教育实习的特点及启示,2009;顾维勇,英、法、德、美教师教育中教育实习模式的比较及启示,2007)。另外国外尤其是西方国家没有直接以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为内容的研究成果。许多西方国家职业教育中的职业实践基地大体类似于我国大学生实践基地,不同的是除了直接以职业为目标的大学教育如师范教育等极少数外,西方国家的职业实践教育主要针对职教生而非以研究为目的本科生(罗朝猛,立法:国外职业教育发展基石,2007;曹丽萍,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与启示,2009;高月春,英国“以中小学为基地”教育实习模式的特点及启示,2007)国内教育界对“研究性学习”的探讨成果不少,研究成果呈现出如下特点:

1.1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性成果较少,但有了一定的学理深度(李雯,教育的四根支柱,1998;方静雨,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2007;张华,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本质,2001;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究,2001;庞维国:论研究性学习,2002)。

1.2研究性学习及其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应用性成果丰富,既涉及到不同的专业,也涉及到实践基地建设的组织、原则、目的等方面(王中琪等,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探讨,2004;陈爱民,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新载体―以梧州学院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建设为例,2009;徐礼超,基于制的高校专业实习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淮阴工学院为例,2009)。

1.3不足的是从学理角度探讨校社企合作的研究性学习实践平台的成果较少,张楚文等,对项目实践教学与研究性学习互动的教育模式进行了研究(2004);张中对政产学研合作平台模式进行探索研究(2009);姜生元等分析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与运行(2007)。根据我们的检索,目前国内几乎没有专门研究产学研一体化目标下校社企共建研究性学习实践平台的文献和著作,运用研究性学习实践基地引导学生尽早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创业实践也不多。 而产学研一体化目标下校社(政)企共建研究性学习实践平台的研究与实践在象我国当前创新型国家和教育改革战略背景下,其意义十分深远。

二、优化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1通过尽早使学生成为研究性学习和互动式教学的主体,充分实现教与学的互动,避免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脱节,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割裂现象。高校普遍按国家统一要求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脱节,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割裂,最终培养的人才创新素质不高,协调沟通能力不足,不适应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要求。许多学生在毕业时都修过了所要求的一系列课程,但仍然缺乏一种对知识的整体把握,或者是对一类信息与其他信息的联系一知半解。他们直至毕业也不知道如何才能有逻辑地思考、清楚地写作、严谨地演讲和高效地合作。大学能给他们超出一个文凭之上的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太少了。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同龄人手中有了和他们一样的文凭,文凭本身也在贬值,直接他们面临的就是失业的困窘和就业的不适应。而在社区信息化项目实践教学过程中,社区、企业、教师、学生共同规划研发,引导学生运用课内所学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社区、企业、教师、学生的知识能力融合并得以提升。

2.2解决大学生特别是商科院校学生较强的研究性学习的欲望与研究性学习实践教育基地缺乏之间的矛盾,尽早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第一,高校特别是商科院校专业复合性的居多,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其边缘性、综合性更强,按教育部专业目录,跨管理科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三个学科,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的主要困惑有:⑴专业学科范围宽泛,我所学各门专业课程知识如何融合?⑵就业面宽泛,我毕业后从事什么岗位工作?学生既可从事IT技术开发,又可从事技术管理;既可继续深造,又可直接进入就业市场,或作为经营者从事商业活动。本科教育普遍采用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操作、职业技能相脱离的传统模式,没有将实践教学尽早地和理论课程学习结合起来,即学生首先在大学里学量的理论课程,在毕业前才有机会接触实际,即所谓“实习”。第二,广大社区可为入校后的大学生提供大型研究性学习实习基地。企业能为大学生提供的实习基地有限,社区信息化建设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研究性学习实践平台。

2.3最大限度地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以形成研究性学习指导的合力机制,解决校政企合作共赢问题。到广大进行社区信息化实践及服务型社区建设,既可最大限度地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以形成研究性学习指导的合力机制,使学生通过实践整合所学专业知识,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与社会资源“聚焦”,提高学生的社会商、德育商,又能帮助社区打造和谐社区,提高社区公众的幸福指数。

三、产学研一体的校社企联合的研究性学习平台建设目标和实践形式

3.1通过产学研结合经济和高效地建立研究性学习平台,尽早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实践。项目组与政府及社区信息化承建商合作共建“‘两型’社区信息化建设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践基地”,解决学生尽早参加研究性学习的基地缺乏问题。学生通过基地参与研究性学习提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途径如下。第一,校政企合作研发和推广社区信息化项目。项目组通过参与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开发,根据一至四年级学生对研究性学习实践不同层次需要,组织学生对此平台进行维护,并深入广大社区帮助各社区利用此平台提供的网站创建系统,便捷地申请二级域名,进行即建、即见、即得式的网站部署、架构调整、栏目管理、内容、文件管理、状态监测等,选配自行建设相应模块并入整个体系等,还可组织学生进行社区信息资源的调研挖掘,为社区管理、服务及商务提供支持信息;培训社区工作人员使用和管理社区信息系统后台;为社区辖区内商家作宣传推广、开发社区商家网上黄页及其实体电子商务运作等。第二,进行社区服务人员的双向培训。企业和政府、社区先对学生进行社区信息化建设、社区网格管理理念、社区服务等系列内容培训,学生再深入广大社区对每个社区信息员、社区网格管理员及其他社区服务人员进行信息技术、社区网格管理,以及“服务型”社区创新等培训。第三,直接参与社区信息化服务或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

3.2产学研相结合、校社企联合创新共建研究性学习平台,实现校社企多赢,建立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如我国社区信息化建设大多是采取的“政府主导、社区主体、企业运作”市场运作模式,特别是作为长株潭“两型”社会改革实验先导区、全国社区信息化试点区的长沙市岳麓区,积极提供政策支持、业务指导和监督,基层社区居委会、省市民政、计生等部门的全力支持,保证了资料取得和社区信息化建设资金到位。社区信息化主要由企业投资进行商业化运作,而企业缺乏大量人力资源,高校通过提供技术指导和社区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和推广所需的大量人力资源,通过校企合作开发此平台并进行维护,因此企业政府与我项目组拥有长期合作动机。

3.3利用研究性学习平台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和就业能力。即通过组织大学生挖掘社区潜在差异需求,为其寻找创业商机。如我国“两型社区”先导实验区长株潭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开发与推广将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并对相关产业发展有很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社区服务市场巨大,例如据我们调查,长株潭地区约有1000多家社区,1300万人口,岳麓区就有10个街道办事处、1个管委会,共104个社区(村),社区服务项目需求可分为16大类100小类286项具体业务,包括社区居民、商户、服务商及服务和管理者等,其中居民就有243项服务需求,还有大量的差异服务需求还潜在社区内部,等待我们去挖掘和实现。

四、产学研一体的校社企联合的研究性学习平台建设与实践的要点

产学研一体的校社企联合的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实施应注意如下几点。

4.1将系统科学研究方法引入尽早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机制建立。运用“超循环”等自组织理论,形成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共同提高的机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研究性学习以及创新成果范文第2篇

关键字研究性学习电子信息专业课创新性

1引言

当前信息社会发展与国内素质教育改革要求大学生能够灵活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与创造新知识,并且具备相当的终生学习能力。传统的教师传授、学生接受式的教学与这些要求是有距离的,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在高年级的选修课中到课率普遍不高,其原因在于经过低年级基础课程的教学,学生对学习已经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并且具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表现欲望,因此不再满足于学习内容在师生之间的机械移位。帮助他们利用已有的专业基础知识去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是改善教学效果的重要渠道。

所谓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是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与以往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电子信息产业来说,技术创新更是产业保持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因此电子信息专业课教学应以培养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它强调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对研究性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后基于问题解决模式,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电子信息技术学习有关的实际问题。

2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及积极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生活及社会实践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同时,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重心是学习而不是研究。学校毕竟不能等同于科研机构,没有必要的研究设施和科研经费,只要通过研究性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

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在于促使学生通过与研究相类似的认知方式和心理过程来进行学习,其根本目的不是预期的研究成果,而是预期的学习结果。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的综合知识、综合能力能得到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得到培养,因此可以说研究性学习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重学科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缺陷。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并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我国近10年来进行的主体性教育实验证明了学生发展的核心是他们主体性的发展。培养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就成了教学的重要目的。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可以自己选择课题,自己设计研究方案,自己调查并得出研究结论,体现出他们是教学的真正主体。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使人类主体的智力资源转化成个体的智力资源。以什么样的方式认识世界,与学生时代所形成的学习方式是密切相关的。我国传统教育的学习方式是接受学习,不能很好地将人类智力资源转化成个体的智力资源,研究性学习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从实践方式看,传统教学主要是演练式、实验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主动认知、主动实践的学习活动,是一种认识—验证—体验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主动、愉快、积极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学生是否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是否学会了学习;是否具有健康的社会感情;是否具有创造性精神。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这三种能力的形成。

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治学之道、知晓做人之理。治学之道与做人之理是紧密相关的一个问题。学生的做人之理的形成需要他们治学之道的支持。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良好作风。

3研究性学习是高等教育的内在需要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的弊端在于:因材施教的原则,在班级集体教学活动的前提下难以实施;以语言讲述为主的表达方式,使得某些教学信息的传输与接收遇到困难;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作用,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没有创造力;传统课堂教学,教师总是在进行重复性劳动,教学强度非常大。这样教师就无法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脱身来进行研究工作。

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肩负着中华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如何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质量及取得创新性成果,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表明,实行加速创新的研究性学习是必由之路。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要求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扎实的专业技能,更应具有发现问题、解决实际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能力。这光靠知识的传授显然是不能实现的。而且把科学研究引进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对大学生的科学研究训练,这是高校教学的特点。研究性学习有助于教学和科研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大学生在模拟“问题情景”中通过研究和探索去获取新知识,产生创造性成果。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和多元化,强调系统性的实践,在科研实践中发挥自主性潜力,因而满足了形成创新精神和产生创新成果的主要因素。研究性学习对创新的形成起催化促进作用,大学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现实舞台。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策略中还包含有课题组研究的形式,强调课题组集体的合作和配合,这种协作精神的锻炼对后续的科学创新有积极的影响。研究性学习不仅能让学生在研究中学到知识,而且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的锻炼是传统学习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弥补大学生的先天不足,可以给他们一方容量极大的“用武之地”,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极大地发掘学生科学研究的潜质。通过参与研究,学生的思维方式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被动思维发展到主动思维;从单一思维发展到多元思维;从平面思维发展到立体思维;从静态思维发展到动态思维;从封闭思维发展到开放思维。因此,学生敢于面对挑战,勇于提出独立见解,潜能会得到充分挖掘和开发,为进行科学创新奠定基础。

研究型教学使得考核结构发生了变化,适当分离基础内容考核和创造性的考核是必要的科学的考核制度,有利于公平的办法都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支持。目前研究型教学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欢迎。在解决了认识问题以后势必有更多的学校、老师会去作进一步实践。在打破一校一课的局限以后,如何因人而异、因地而异摸索出合适的形式,确定合理的目标和工作量是我们乐意看到的。可以相信研究型教学将会对教学质量的实质性提高起示范作用。

4电子信息专业课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设计

(1)学习目标的设计。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从电子信息专业所涵盖的通信信号处理、图形图像处理、语音信号处理、多媒体技术以及DSP技术等领域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研究性学习中,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涉及多种知识,这些知识的选择、积累和运用完全以问题为中心,呈现横向的、相互交叉的状态。

研究性学习是课程教学的互补,专业课程教学重视学生对电子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研究性学习则不以系统电子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传授为追求,它是以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以电子信息学科教学欠缺和研究性学习自身所长为主要追求。

(2)学习内容的设计。研究性学习主要不是学习书本知识,而是强调动手动脑的实践过程,特别是电子信息专业更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它不能依靠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与过程。当前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是接受性学习,它适用于事实性知识、技能性知识、规律性知识的掌握,但对于策略性知识、价值、态度和情感类知识的学习往往不能奏效,这些知识的学习只有通过自主性学习,才能内化成学生自身的经验体系。在研究性学习中,正是通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内容便可以在相当宽泛、相当灵活的范围之内加以选择,这符合电子信息专业覆盖范围广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具体选择和设计,主要是体现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原则,没有一定要达到的绝对标准和程度,而是视学生和学校的具体条件灵活处置把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在通信信号处理、图形图像处理、语音信号处理、多媒体技术以及DSP技术等领域中选择方向,这些选择都是合理的,都能够有效地体现和达到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没有高低之分。

(3)学习策略的设计。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主要包括:自主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分工、活动方式和方法选择研究或调查对象;进行查询资料、操作与制作等活动;汇集、交流学习成果等。实现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自主性,不仅要求教师要从思路、活动空间和时间上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以实现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安排、自己组织学习活动的目的,同时还要求教师不必拘泥于课堂教学或其他程序规则的限制,自主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

(4)学习评价的设计。评价是为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指,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系统地收集信息,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对学习中所引起的学生认知行为上的变化,在定性、定量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为研究性学习的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

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总是呈现出种种阶段性结果,它们既是总结果的分支,同时又是学生在学习中预测总结果的反馈体。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就非常重视阶段性结果评价,即在研究性学习的各个阶段,设定考查学生的不同能力:在课题设定阶段,考查学生设定课题的能力;在收集相关资料、调整研究方案阶段,考查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在开展课题研究阶段阶段,考查学生的课题探究能力;制作成果检查,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性、创造能力;在自我评价阶段,考查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总结、汇报、交流阶段,考查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等。

5结语

电子信息专业学生正在面对迅速变化和激烈竞争的市场,需要他们具备创新能力和良好的终生学习能力,在专业课中通过设计基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教会学生学习,特别是学会思考问题以及分析和处理教室以外的实际问题,会使他们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安桂清.研究型课程控微[J].课程·教材·教法,2000(3)

2钟文芳.研究型课程的定位、特点及实施中的难点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00(12)

研究性学习以及创新成果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本科毕业设计;创新能力培养;PBL;实施模型

作者简介:陈金丹(1983-),女,安徽望江人,南京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江苏 南京 210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南京邮电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问题导向的本科毕业设计环节中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G00113JX3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5-0155-02

在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下,创新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大学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基础,担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而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极大影响了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目标的实现。因此,如何改进本科毕业设计环节中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是目前本科教育环节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而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模式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的“提出问题—查找资料—讨论研究—总结反思”探究式教学模式。[1]PBL的实施使学生在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等方面的能力,拓宽创新思维,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笔者将探索本科毕业设计环节中实施PBL模式的可行性及其实施模型,并讨论在此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PBL模式在本科毕业设计环节中实施的可行性

本科毕业设计致力于培养学生应用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独立解决某一专业问题的能力。它是对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程度和应用能力的直接检验,也是高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其重要性早已为教育界所认识。从流程上看,本科毕业设计过程是线性过程,它是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的一系列学习和研究活动,包括查阅文献、选题、提出方案、研究、得出结论、结论分析、撰写论文、答辩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学习和研究的主体,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并通过与教师之间的平等交流学习教师的科研经验;教师主要的职责是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可以看出,本科毕业设计过程是典型的研究性学习过程,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以科学研究的范式来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2]

研究性学习过程有多种模式,包括以兴趣为导向的学习模式、项目研究的学习模式,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模式(PBL)等。其中,PBL是一种以问题为切入点的主流研究性学习模式,它以解决问题为核心,以培养学习者的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的技巧以及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3]鉴于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的“研究性”特征,实施PBL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该教学环节中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质量,并有利于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PBL模式在本科毕业设计环节中的实施模型

PBL模式在西方研究和实践了四十多年,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实施模式。目前比较流行的是Schmidt提出的“七步跨越”模型,主要包括描述问题、定义问题、分析问题、确定学习目标、自主学习、评价和分享等实施阶段。[4]笔者基于“七步跨越”模型并结合本科毕业设计的基本流程,将PBL的实施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1.提出问题

问题既是PBL的核心,也是学习的起点。[5]在这一阶段中,学生需完成毕业设计的选题工作,并在相关背景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描述问题、定义问题。题目选择可以以教师的科研项目为依托,可以来源于对现实的分析,也可以以就业为导向。与此同时,教师需引导学生完成研究准备工作,包括在对学生的知识结构、研究兴趣、研究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进行充分了解的基础,结合学生的自主选择,给出难度不同的研究任务,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

2.形成目标

在这一阶段中,学生需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已有知识分析问题,制定详细的研究方案,形成具体的学习和研究目标。对于学生而言,必须大量阅读、消化、吸收相关文献和参考资料,并在此基础上撰写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清晰阐述可行研究方法、研究路线和研究步骤。对于教师而言,必须根据具体问题和研究目标,指导学生形成可行的研究方案。

3.自主研究

PBL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能力,包括自主决策、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在这一阶段中,学生需根据学习和研究目标,从多种渠道收集所需资料,整理资料,自主选择研究方法分析资料得出结论,并将结论在小组内充分交流并加以完善。教师需管控学生的研究态度、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方案的实施情况,指导学生学习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反思所得结论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4.分享与评价

这一阶段主要包括表达成果、交流成果、组织评价和引导反思四项工作。首先,学生需正确清晰地表达成果,形成书面和口头报告材料。其次,用报告、研讨等各种形式进行交流,以促进学生间的相互学习。再次,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组织人员进行评价。最后,虽然毕业设计是一个线性过程,但学生的学习和研究是无止境的。因此,在分享与评价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具体问题,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促进学生毕业之后学习和研究的深入开展。

三、基于PBL的本科毕业设计环节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由于PBL模式关注于知识发现与构建,因此它不仅适用于本科毕业设计过程,同时还有利于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应结合我国高校本科毕业设计的现状实施PBL模式。

1.在提出问题阶段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源于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在提出问题阶段,教师需要给学生创造较大的选题空间,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基础上把好学生的选题关。具体来说,可以采用双向选择与开放模式相结合的选题方式。前者是指教师依托自身科研项目或根据自身判断划定选题范围,指导学生在该选题范围根据自身兴趣和知识结构进行选择,并最终结合具体情况将题目落实给学生;后者是学生根据自身对现实问题的提炼或结合自己的就业方向自主选择合适的毕业设计题目。采取双向选择和开放模式相结合的选题方式有利于实现科学选题,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在形成目标阶段培养创新能力

制定研究方案是毕业设计选题确定之后的第一步。根据PBL的实施原则,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应用专业知识、他人研究成果及相关知识分析问题,制订合理可行的研究方案。其中,对他人研究成果和相关知识的获取、分析和挖潜能力是该阶段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创新都是渐进式的,具体到毕业设计过程中是指学生在前人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只有了解和掌握其他人在你所研究的领域做了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存在哪些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实现渐进式的创新。

3.在自主研究阶段培养创新能力

PBL着重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能力,因此自主研究阶段是PBL实施的核心阶段。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到切入点,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为创新提供冲动源。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指导不能过于松懈,否则对学生的指导将会演变成空泛而谈和放任不管。教师也不能针对所有问题都具体指导,否则会使学生养成依赖心理,不利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认真听取学生的思路和想法,采取平等、公正的态度与学生交流,根据既定的研究方案定期检查,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4.在评价与分享阶段培养创新能力

毕业设计成果的评价需优先考虑学生的创新,要将创新能力作为一个重要指标列入成绩考核中,在评分规则中加大创造性得分权重。当然,本科生的知识结构相对狭窄,加之毕业设计时间较短,要求其取得实质创新的可能性不大。教师应着重评价学生在创新思维和方法的表现。与此同时,PBL的评价方式灵活,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互评及教师评价等,注重过程而非结果。据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交流和分享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式对成果进行评价,并组织学生回顾整个毕业设计过程,反思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结果,以期激发学生新一轮的创新过程。

四、结论

创新是在激情驱动下的直觉思维,而以问题为切入点的PBL模式强调学生主动参与者的地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激情和主动性,有利于在本科毕业设计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分析,笔者认为PBL模式在本科毕业设计环节中的具体实施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形成目标、自主研究和评价与分享四个阶段。在提出问题阶段,教师应采取双向选择和开放模式相结合的选题方式,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形成目标阶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应用专业知识、他人研究成果及相关知识分析问题,制定合理可行的研究方案,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自主研究阶段,教师应采用适当的指导方式,促进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在评价与分享阶段,学校与教师应优先考虑创新指标,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对成果进行评价,并在分享与引导反思的过程中激发新一轮的创新。

参考文献:

[1]王志军.用PBL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6).

[2]童绍玉,李秀寨,刘荣.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途径研究:基于大学研究性学习的视角[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0,(3).

[3]李其龙,张可创.研究性学习国际视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研究性学习以及创新成果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研究性教学 创新型人才 中国地理 教学路径

2006年我国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渠道。研究性教学是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高等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研究性教学的内涵与特征

(一)研究性教学的内涵。

对于研究性教学的内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大学研究性教学是一种旨在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以发展其主体性的教学观[1]。有人认为,研究性教学是基于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以先进教学理念为先导,以师生共同参与互动为手段,以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目标,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新型教学模式[2]。也有人认为,研究性教学是教师以培养学生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教学过程的研究性,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从而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3]。

笔者认为,研究性教学就是基于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是一种研究意识贯穿教学始终,研究活动渗透教学过程,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内容,师生互动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

(二)研究性教学的特征。

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具有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显著特征,主要表现在:(1)教学时空的延展性。研究性教学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其教学时间从课内向课前和课后延伸,教学空间也相应突破教室这一空间范围,向自习室、图书馆、实习实践基地甚至网络空间扩展。(2)教师角色的多元性。在研究性教学活动中,教师兼具教学流程的设计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加者、教学情境的创设者,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者[4]等多元角色。(3)教学内容的设计性。研究性教学的教学内容应以现有教材内容为蓝本,引进本学科最前沿的研究理论,结合社会实践热点,进行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与取舍,构建科学的教学内容体系。(4)教学过程的研究性。研究性教学以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为线索,将研究意识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由教学过程体现研究性。(5)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研究性教学要灵活运用讲授法、启发提问、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课程论文、社会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6)师生活动的互动性。研究性教学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使知识传授体现生成性,学习过程呈现探索性,通过师生互动,实现“教学相长”。(7)教学评价的综合性。对教师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应综合考虑教学过程是否具有足够的研究性质,教学结果是否使学生获取了基本的知识和能力,教学整体是否培养了学生必要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5]。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应综合考查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研究意识和团队意识的提高、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等方面。

二、《中国地理》课程特点决定了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

(一)综合性。

《中国地理》是地理专业中自然及人文各分支学科知识在中国这一地理区域的综合再现,涉及自然地理过程、社会经济过程及其综合规律,并充分体现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对《中国地理》课程进行研究性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区域性。

《中国地理》区域分析部分将全国分为8个综合区,分区阐述各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经济发展特点,以及开发利用的问题及区域发展方向[6],直接体现区域性、地域性的特点。通过对《中国地理》实施研究性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区域分析能力。

(三)现实性。

《中国地理》教学内容涉及的问题、现象,我们经常可以听到、看到、感受到,因此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对《中国地理》进行研究性教学,将最新的研究理论和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内容,能更好地阐释中国及各区域的现实问题。结合社会热点及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以致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中国地理》研究性教学路径

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目标出发,笔者在《中国地理》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方面对研究性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加强引导,重塑理念,培养研究学习意识。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学生是研究性学习的主体。因此,一要在开课之初,引导学生重塑学习理念。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首先要告诉学生本门课采用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目的、意义,告诉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怎样去做,使学生在心理上接纳这种教学模式。二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研究学习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发学习兴趣,点拨研究思路,不断激励、推动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使学生享受通过研究学习获得知识的乐趣,进而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意识。三要通过考核评价强化研究学习意识。通过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教学参与程度、自主学习能力、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核,作为评定学生成绩的依据,进而强化学生研究学习的意识。

(二)认真谋划,科学制定研究性教学实施方案。

为了保证研究性教学的顺利实施,在开课之前,教师首先要认真谋划,科学制订研究性教学实施方案,包括:(1)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设计课堂教学、讨论课、野外考察、社会实践、研究成果展示等各环节分别占有的课时量,并为每一章节内容安排所需课时,对教学进程进行总体安排,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和研究性教学目标的实现。(2)确定章节教学目标。对每一章的内容进行仔细研究,设计每一章节的知识掌握目标、技能训练目标和能力培养目标。(3)选择教学方式方法。对不同性质的教学内容,拟定课堂讲授、学生自学,课堂启发提问、案例分析、课下讨论、课外学研等不同的教学方式。(4)设计教学训练载体。依据课程内容主线,结合社会热点,如中国环境问题、人口问题、区域发展问题等,合理设计专题问题,设计研究性教学的训练载体。(5)筛选自学参考资料。广泛搜集相关教材、期刊、网络资源,进行筛选,优中选优,列出每一章节的参考书目和教辅材料,供学生拓展学习。(6)设计课程考核体系。从研究性教学培养目标出发,确定课程考核的形式和标准。

(三)因材施教,探索灵活多样的研究性教学方法。

根据《中国地理》的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授是为促进研究性学习服务的,应着重讲授地理概念、地理演变过程、地理规律、地理特征等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以及方法性知识、知识之间的联系、地理知识的实践运用、学科前沿知识等。(2)自学辅导法。对于那些一看就懂、一看就会的内容,可采用自学辅导法。教师可先给出思考题目,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这样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3)问题探究法。对于逻辑性强的地理问题,如学习我国气候特征及分布规律、景观地域分异规律等内容时,可以采取问题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而分析问题,最后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4)案例教学法。如环境问题,可通过视频呈现我国环境问题的典型案例,然后进行讲解,使学生身临其境,真切地认识到我国环境问题的严峻形势,提高保护环境的认识。(5)实践教学法。利用地理专业野外实习的机会,进行相关内容的讲解,使学生巩固加深已学知识,提高学生在现实过程中的观察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6)课堂讨论法。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学生有兴趣但认识尚有分歧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从而使学生拓展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7)课题研学法。模拟课题研究的形式,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相关地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撰写研究报告,进行研究成果展示,现场质疑辩论与评价,从而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基本研究方法,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提高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注重能力提高,改革课程考核及评价体系。

研究性教学对学生学业的评价,应由原来的单一性知识测评转向对学生综合技能的测评,课程评价的主体应由单一的教师主体转向教师、学生本人、同学等多元化评价主体,尤其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学间的互相评价。考核方式可采用期末考试和平时测评相结合的方式,《中国地理》课程总成绩可由如下几部分构成:期末考试占70%,创新论文(包括小组成绩和个人成绩)占10%,平时作业占10%,平时表现(包括随堂提问、课堂讨论、社会调查、自学情况)占10%,从而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水平。

四、结语

总之,在《中国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中国地理》的学科特点,遵循研究性教学规律,制订科学合理的研究性教学实施方案,采用灵活多样的研究性教学方法,改革相应考核及评价体系,进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求实创新、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乔南.《城市发展史》课程研究性教学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60-62.

[2]赵新平.研究性教学中教师角色的重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61-62.

[3]姚利民,史曼莉.大学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06):62-65.

[4]赵新平.研究性教学中教师角色的重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61-62.

[5]顾沛.把握研究性教学推进课堂教学方法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9(7):31-33,38.

研究性学习以及创新成果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创新性研究性;实践教学;教学模式探索

我国计算机教育在近30年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成为我国高校名副其实的第一大专业。然而,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却出现了培养的人才无法适应社会实际需要的问题,毕业生由于解决实际问题及实践能力差被拒之门外[1-2]。

国内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方法一直沿用过去的做法[3-4],多数实验是按照具体指导书进行验证性的实验,课程设计也主要是按设计指导进行模仿性设计,学生对待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以及编程实践环节同完成课堂作业一样,是被动的,很难激发出学生的内在动力和热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应丰富和拓展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动手研究问题的能力。

1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国外高校根据企业和公司对创新性研究性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要,相应调整了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培养方法和计划。国内虽然也正在结合社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培养实用型人才,但在计算机专业创新性实践教学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5]。

欧美和日本非常重视创新性研究性实践教学环节,并给予一定保证。英国伯明翰大学非常注重学生作为未来工程师在综合创新研究方面的能力培养,对计算机等专业的学生开设了“全面设计项目”,即生产和制造系统的设计项目(PAMS,Product and Manufacturing Systems Total Design Project)。在这个独具特色的课程模块中,学生分组进行市场调研、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概念创新性设计和详细方案设计,借用计算机技术完成系统设计。在美国,大学实践环节的主角是学生,教师只给一定的启发和指导,如麻省理工学院通过“学生研究计划”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另外日本也很重视创新性实践教育,东京工业大学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专门开设了“创新理念设计”综合课程,整合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通过项目产品开发的综合系统实践及设计创新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学习、实验、设计、创新的主体,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在国内,华南理工大学从2005年起,在参考MIT实践教育模式的基础上[6-7],也开设了“学生研究计划”。但由于国内大学开展计算机专业研究性教学的实践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上,许多还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整体上国内的计算机专业创新性实践教学与国外先进的教学状况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还需借鉴国外发展起来的研究性教学方法。项目组研究成员为了大力推进计算机专业研究性实践教学改革,在国内针对实践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了有意义的探讨,并把这些研究成果用于实践教学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实践教学改革内容与方法思考

我国大学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除课堂理论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研究性能力外;在实践教学过程,还需要认真研究并大力推行创新性研究性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内容阐述于以下几个方面。

2.1开展创新性研究性实践教学的组织过程

科学合理的组织教学过程是保证、提高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效果的前提。项目组研究人员近年来对计算机专业研究性实践教学改革不断进行探索与试验,在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研究性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研究性实践教学的一般组织过程,该组织过程可以分为计算机实践教学准备、分组研究、汇报交流、调查反馈4个阶段。

2.2开展创新性研究性实践教学的具体方法

传统的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主要是指知识验证,而创新性研究性实践教学主要指向知识研究和知识创造,这就决定了研究性实践教学与传统的实践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应有很大的区别。在探索创新性研究性实践教学过程中,项目组研究人员认为以下3种方法是基本的实践教学方法。

1) 问题解决型方法。

该方法具体表述为:学生在教师指导帮助下到计算机或信息公司等实习单位进行调研,提出几个关于计算机理论和算法研究课题,学生按照兴趣小组对所承担的课题进行文献资料研究,学生带着问题到实习单位进行实践,在全面情况熟悉的前提下搜集科学事实,探求改进后的新算法和途径,通过编程和调试验证结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问题解决型方法中的创新研究课题既可以是到实习单位调研得出的课题,也可以是实习单位正在研究的课题,还可以是指导教师正在承担的横向研究课题。

2) 自主创新性研究性方法。

自主创新性研究性方法就是让学生独立从事和完成实习企业或公司单位的整个计算机课题研究过程,包括提出问题,确定研究课题,开展创新研究,最后提交研究成果。该方法的具体做法是:学生按照小组下到实习单位,学生在实习中发现问题,小组分析、确定研究题目,小组对所选择的课题进行研究,另辟蹊径探索解决方法,同样编程和调试验证结论,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3) 案例创新性研究性方法。

该方法不同于课堂教学中教师所采用的计算机课程案例教学法,而让学生将公司、企业的相关管理系统和算法研究作为一个个具体的案例,对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从中梳理出成功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所剖析的案例进行高度概括。案例创新性研究性方法不仅有利于培养实习学生发现问题与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让教师收集到很多鲜活的教学案例,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以上3种基本的创新性研究性实践教学方法,其实质是以“问题研究创新”为中心开展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是以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创造以及知识共享为动力机制的教学过程。在选题、探索创新实验、形成研究结论过程中,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2.3制定激励措施

高校的具体院系应制定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开展研究性实践教学研究的课题和项目,制定研究性实践教学的实施规范与评价、考核标准。对开展研究性实践教学并取得成效的教师和学生进行表彰与奖励,对研究性实践教学成果进行认定,对停留在落后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差、学生反映大的教师进行鞭策,使创新性研究性实践教学方法转化为广大教师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

3实践教学改革评价体系

传统的计算机教学评价只强调以成绩为标准,重在知识方面的量化,忽略过程量化和创新量化。实际上,计算机是一门创新性的应用技术课,强调学习过程与能力素质方面的合成,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要把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研究素质培养的计算机实验评价指标体系。因此,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对规范实践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评价指标体系需根据计算机实验课程教学特点和评价目标进行设计。它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促进教师与学生在评价中的协调发展,即评价时要关注学生创新能力、实验研究能力以及个性发展,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不仅关注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发展,还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

为此将评价的一级指标确定为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能力。其中,学业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实验操作、实验考核等二级指标;而综合素质能力则包括实践创新能力、探索研究问题的实践活动能力和协作能力等二级指标。虽然整个评价包括学习结果、课外研究性课题创新及其他学科的综合应用,但在课题组的研究中更多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适应公司和企业等社会需求的能力,侧重学生就业率的考核。

4研究成果实际应用和比较分析

项目组成员把上面的研究成果推广到实际的实践教学中,用于指导信息学院2005级计算机3个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学生的创新性研究性实践教学,在实际中与软件学院的学生作对比,已经初步显示了这一研究成果有着巨大作用。

信息学院2005年本科生3个专业的招生计划如表1所示,都是理工类,共390人。软件学院2007年4个专科专业(网络系统管理、软件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图形图像制作)招生计划如表2所示,包含理工类和文史类,共394人。

信息学院2005年本科生和软件学院2007年专科生都是2009年毕业,两个学院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对比如表3所示,虽然没有直接可比性,但从两个不同层次学生的毕业就业情况的间接比较还是能发现一些值得思考的现象。通过表3可以看出,信息学院2009年毕业生的就业率在84%上下浮动(这些数据不包括考研率,如把考上研究生也看作是就业,就业率将会超过90%);软件学院2009年毕业生的就业率在78%左右变化。显然通过研究成果来指导信息学院计算机3个专业的学生进行创新性研究性实践教学,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提高,在应聘中得到公司和企业的较高评价,赢得社会认可,使学生在就业中得到实惠、获益非浅。

另外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从2003年到2009年的就业率统计比较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到2003年到2005年学生的就业率有小幅攀升,2005年到2008年学生的就业率又逐渐降低,2008年到2009年学生的就业率突然爬升。

2005年是转折点之一,这是因为2004年刚刚进行合校,学校进行了大力宣传,知名度在省内及周边省份有了一定的提高,所以2005年学生的就业率出现了可喜的增长。到了2008年降到低谷,一方面受金融危机前潮的影响;另一方面是部分学生的创新动手能力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可。比如,在北京某软件公司的招聘会上,让学生现场编程,在程序中出现了死循环的结果;让学生用Photoshop处理创意性图片,得到的结果却差强人意。整体上2003年到2008年的变化都是在小范围内波动。

然而在金融危机当年,即2009年,学生的就业率不仅没有降低,反而大幅度提高,达到84.9%,这是对2005年的新生从入学后就开始实施计算机专业创新性研究性实践教学的结果。通过这一计划,学生积极参与老师或公司的项目,针对具体软件编程问题,查阅资料,积极探索新的解决方法,在方案设计到具体实施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另外,许多学生还在老师或公司人员的指导下把实践结果进行总结,写出研究性文章,进行学术交流。这再次证明项目成员的实践教学研究成果,对提高学生的创新和研究能力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使2009年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就业寒流中独当一面。

5结语

计算机专业是创新性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它不仅需要实用型人员,还需要大量创新性人才。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开展科研能力培训,使学生的科研素质和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提高了多方面的能力,如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实践操作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完善了他们的知识结构,使其创新能力也得到磨练。

同时开展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主动研究,并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研究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因此,开展设计性与创新性实践教学内容的研究,构建创新性实践教学环境和平台,能够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均衡发展,让计算机专业人才获得社会的真正认可。

参考文献:

[1] 林峰,赵育卉,黄晶晶,等.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新模式探索与实践[J]. 高等农业教育,2009(1):89-92.

[2] 曾辉. 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 中国成人教育,2008(2):141-142.

[3] 王传新.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41-142.

[4] 张晓娟.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创新性教学的实施原则[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8):146-146.

[5] 顾学雍. 联结理论与实践的CDIO:清华大学创新性工程教育的探索[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1):11-23.

[6] 陈丽春. 以实践教学为主体创新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J]. 中国高等教育,2007(10):50-51.

[7] 李敏,刘红英. 研究性教学方法在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中的运用[J]. 当代教育科学,2008(7):62-64.

Pattern Study of Creativity-research Practical Teaching for Computer Majors

JIANG Hua-wei, YUAN Xiu-zhen, LI Lin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Engineering,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450001,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