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

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

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

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 研究性教学 应用分析

一、绪论

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展开研究性教学,就是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近似研究的方法或情境, 以特设的主题作为载体, 引领学生团结自主的进行钻研、探知性的学习, 从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一套教学方案。

二、研究性教学的应用原则

1.紧密结合实际的原则。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融入研究性学习一定要密切结合实际, 创设的研究性问题应该是平时社会生活里最为普遍的,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而且还有利于增强学生积极的进行针对性及可实践性的研究性学习。

2.形式多类化的原则。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融合的过程, 必须注意研究活动方法的多样性。依据新教材的规定, 搜集有关资料编辑论文、组织社会调查并作调查报告、演讲比赛等形式的活动都能够借用。此类活动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对活动的积极性, 还能促使学生积极的参与活动。

3.评价标准自主化原则。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融入,主要的目的是运用改变学生以往的学习方法及教师以往的教学观念,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提高,所以,对于评论研究性教学时, 时常不太关注研究出的成果价值, 而是把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过程作为重点。因此,其评论准则必须是自由自主的、不能由教师自定单项答案。

三、研究性教学的的实践方式

1.熟知教材。熟知教材是开展研究性政治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出发点, 也是对以后研究学习时正确选择主题及确立主题有着很大的影响。熟读教材的时侯能够根据内容特性使用不同的方式。像平时在朗诵或表演、图片的展现等等。通过熟悉教材, 让学生首先对教材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然后,也可以协助学生明确政治教材当中的疑点及难点,从而为确立研究课题打下坚定的基础。如引领学生多留意教材中的插图(漫画) 及课本页面底部或顶部上的注解, 诱发学生发挥想象思考或让他们自主讨论书本上栏目、引文、图表里隐含的知识点。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特意出示一些实例来引导学生进行推论、思考和感悟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2.创设课题。创设课题是开展研究性课堂教学的关键阶段, 影响到课堂研究性学习成绩的标准和质量。普遍来讲, 每一章教材内容的研究方向都有所不同,不能统一而论,课题的设立,取决于教师进行教学之前对课文的梳理和掌握的程度,也取决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学生成长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感染。在实践当中, 教师指导学生确立目标, 以学生的角度创设课题。

3.指导研究。指导研究是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团结自主的进行研究性学习。第一, 要求学生设立自己的学习目标。第二, 要设立学习方案。第三, 尝到学生自主研究学习。如教材“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这一章, 其学习重点包括: 明确性质及作用; 认知公民有向国家定期缴税纳税的义务; 培养学生学习调查探究的能力。

4.成果展现。成果展现是活动的最后一个阶段,可由教师提出问题并作已评价,认可学生自主得出的成果。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再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加以评析、指导。如在学习“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这篇内容时, 以学习小组的形式采用自我推荐或推选代表在课堂上进行发言讨论的形式分享学习成果。这种形式让发言者在教师与同学的充分认可及恰当纠正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反思活动中自己的疏漏及不足, 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继续对知识进行探索与创新。

四、结论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是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其主要是让学生以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重点是培养学生发掘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在以往高中政治教学中,注重学生按部就班的背诵和记忆,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和实践却是非常匮乏的。所以,我们必须把高中政治课堂研究性教学做好,是提升学生对政治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成绩的重要方式,把研究性教学和高中政治教学进行紧密的联系。

参考文献:

[1]胡兴松.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2(Z1).

[2]梁明院.高中思想政治课开设研究型课程初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1(10).

[3]严久.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于研究性学习的若干问题[J].全球教育展望.2001(02).

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范文第2篇

关键字研究性学习电子信息专业课创新性

1引言

当前信息社会发展与国内素质教育改革要求大学生能够灵活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与创造新知识,并且具备相当的终生学习能力。传统的教师传授、学生接受式的教学与这些要求是有距离的,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在高年级的选修课中到课率普遍不高,其原因在于经过低年级基础课程的教学,学生对学习已经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并且具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表现欲望,因此不再满足于学习内容在师生之间的机械移位。帮助他们利用已有的专业基础知识去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是改善教学效果的重要渠道。

所谓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是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与以往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电子信息产业来说,技术创新更是产业保持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因此电子信息专业课教学应以培养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它强调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对研究性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后基于问题解决模式,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电子信息技术学习有关的实际问题。

2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及积极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生活及社会实践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同时,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重心是学习而不是研究。学校毕竟不能等同于科研机构,没有必要的研究设施和科研经费,只要通过研究性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

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在于促使学生通过与研究相类似的认知方式和心理过程来进行学习,其根本目的不是预期的研究成果,而是预期的学习结果。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的综合知识、综合能力能得到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得到培养,因此可以说研究性学习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重学科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缺陷。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并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我国近10年来进行的主体性教育实验证明了学生发展的核心是他们主体性的发展。培养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就成了教学的重要目的。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可以自己选择课题,自己设计研究方案,自己调查并得出研究结论,体现出他们是教学的真正主体。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使人类主体的智力资源转化成个体的智力资源。以什么样的方式认识世界,与学生时代所形成的学习方式是密切相关的。我国传统教育的学习方式是接受学习,不能很好地将人类智力资源转化成个体的智力资源,研究性学习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从实践方式看,传统教学主要是演练式、实验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主动认知、主动实践的学习活动,是一种认识—验证—体验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主动、愉快、积极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学生是否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是否学会了学习;是否具有健康的社会感情;是否具有创造性精神。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这三种能力的形成。

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治学之道、知晓做人之理。治学之道与做人之理是紧密相关的一个问题。学生的做人之理的形成需要他们治学之道的支持。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良好作风。

3研究性学习是高等教育的内在需要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的弊端在于:因材施教的原则,在班级集体教学活动的前提下难以实施;以语言讲述为主的表达方式,使得某些教学信息的传输与接收遇到困难;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作用,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没有创造力;传统课堂教学,教师总是在进行重复性劳动,教学强度非常大。这样教师就无法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脱身来进行研究工作。

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肩负着中华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如何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质量及取得创新性成果,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表明,实行加速创新的研究性学习是必由之路。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要求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扎实的专业技能,更应具有发现问题、解决实际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能力。这光靠知识的传授显然是不能实现的。而且把科学研究引进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对大学生的科学研究训练,这是高校教学的特点。研究性学习有助于教学和科研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大学生在模拟“问题情景”中通过研究和探索去获取新知识,产生创造性成果。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和多元化,强调系统性的实践,在科研实践中发挥自主性潜力,因而满足了形成创新精神和产生创新成果的主要因素。研究性学习对创新的形成起催化促进作用,大学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现实舞台。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策略中还包含有课题组研究的形式,强调课题组集体的合作和配合,这种协作精神的锻炼对后续的科学创新有积极的影响。研究性学习不仅能让学生在研究中学到知识,而且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的锻炼是传统学习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弥补大学生的先天不足,可以给他们一方容量极大的“用武之地”,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极大地发掘学生科学研究的潜质。通过参与研究,学生的思维方式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被动思维发展到主动思维;从单一思维发展到多元思维;从平面思维发展到立体思维;从静态思维发展到动态思维;从封闭思维发展到开放思维。因此,学生敢于面对挑战,勇于提出独立见解,潜能会得到充分挖掘和开发,为进行科学创新奠定基础。

研究型教学使得考核结构发生了变化,适当分离基础内容考核和创造性的考核是必要的科学的考核制度,有利于公平的办法都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支持。目前研究型教学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欢迎。在解决了认识问题以后势必有更多的学校、老师会去作进一步实践。在打破一校一课的局限以后,如何因人而异、因地而异摸索出合适的形式,确定合理的目标和工作量是我们乐意看到的。可以相信研究型教学将会对教学质量的实质性提高起示范作用。

4电子信息专业课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设计

(1)学习目标的设计。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从电子信息专业所涵盖的通信信号处理、图形图像处理、语音信号处理、多媒体技术以及DSP技术等领域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研究性学习中,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涉及多种知识,这些知识的选择、积累和运用完全以问题为中心,呈现横向的、相互交叉的状态。

研究性学习是课程教学的互补,专业课程教学重视学生对电子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研究性学习则不以系统电子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传授为追求,它是以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以电子信息学科教学欠缺和研究性学习自身所长为主要追求。

(2)学习内容的设计。研究性学习主要不是学习书本知识,而是强调动手动脑的实践过程,特别是电子信息专业更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它不能依靠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与过程。当前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是接受性学习,它适用于事实性知识、技能性知识、规律性知识的掌握,但对于策略性知识、价值、态度和情感类知识的学习往往不能奏效,这些知识的学习只有通过自主性学习,才能内化成学生自身的经验体系。在研究性学习中,正是通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内容便可以在相当宽泛、相当灵活的范围之内加以选择,这符合电子信息专业覆盖范围广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具体选择和设计,主要是体现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原则,没有一定要达到的绝对标准和程度,而是视学生和学校的具体条件灵活处置把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在通信信号处理、图形图像处理、语音信号处理、多媒体技术以及DSP技术等领域中选择方向,这些选择都是合理的,都能够有效地体现和达到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没有高低之分。

(3)学习策略的设计。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主要包括:自主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分工、活动方式和方法选择研究或调查对象;进行查询资料、操作与制作等活动;汇集、交流学习成果等。实现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自主性,不仅要求教师要从思路、活动空间和时间上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以实现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安排、自己组织学习活动的目的,同时还要求教师不必拘泥于课堂教学或其他程序规则的限制,自主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

(4)学习评价的设计。评价是为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指,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系统地收集信息,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对学习中所引起的学生认知行为上的变化,在定性、定量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为研究性学习的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

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总是呈现出种种阶段性结果,它们既是总结果的分支,同时又是学生在学习中预测总结果的反馈体。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就非常重视阶段性结果评价,即在研究性学习的各个阶段,设定考查学生的不同能力:在课题设定阶段,考查学生设定课题的能力;在收集相关资料、调整研究方案阶段,考查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在开展课题研究阶段阶段,考查学生的课题探究能力;制作成果检查,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性、创造能力;在自我评价阶段,考查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总结、汇报、交流阶段,考查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等。

5结语

电子信息专业学生正在面对迅速变化和激烈竞争的市场,需要他们具备创新能力和良好的终生学习能力,在专业课中通过设计基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教会学生学习,特别是学会思考问题以及分析和处理教室以外的实际问题,会使他们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安桂清.研究型课程控微[J].课程·教材·教法,2000(3)

2钟文芳.研究型课程的定位、特点及实施中的难点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00(12)

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创新能力;专业选修课;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7-0045-02

一、创新能力培养与选修课教学结合的意义

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目前大学教育中一个的重要方向,是大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一线高校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当前我国各高校大学本科学生知识体系中,专业选修课是必要组成部分,此类课程注重学生具体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对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探讨如何通过专业选修课教学进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从专业选修课教学效果方面来说,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科技创新相关内容也可以调动学生对选修课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可切实提高学生专业选修课教学效果,使学生在专业选修课中真正有所提高。选修课知识内容与专业方向联系紧密,以长春理工大学应用物理学专业来说,主要开设了《纳米物理与技术》、《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及《低维结构测试技术》等多门课程。文章以应用物理学专业本科生《纳米物理与技术》课程教学与国家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相结合为例,对科技创新与选修课结合的思想渗透到教学中的可行性进行了一定的论证,形成了教学改革方面的一些建议。

二、创新能力培养与选修课教学结合的措施

(一)利用绪论课教学激发学生科技创新兴趣

从学生学习心理角度来说,绪论课能否引起学习兴趣对于之后具体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在《纳米物理与技术》绪论课中,尝试将部分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研究成果插入恰当的位置,以多媒体手段进行展示及讲解。比如,用学生自己独立实验获得的氧化锌、金、氧化铁等多种纳米结构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及高分辨透射电镜照片来说明人工合成纳米材料。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科技创新活动并不是遥不可及,又可以通过直观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把学生对新奇的纳米世界的了解与身边同学的研究成果结合在一起,极大的增强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信心。教师也可以从学生总结上交的专业选修课相关的科学问题研究背景调研资料中抽出一些素材,应用于教学,以此来激发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兴趣。例如,绪论课中以碳元素相关纳米材料作为典型纳米材料进行简单介绍,旨在使学生了解科学家们从事科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及对科学问题的敏感性,其中相关素材完全来源于学生在专业选课中对石墨烯材料调研的资料。诺贝尔物理学奖背后的故事及纳米相关多媒体视频资料的展示,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更可以实现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

(二)通过学生的创新实验数据阐明基本物理问题

《纳米物理与技术》课程包含对纳米尺度物理现象基本理论,包括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库仑堵塞效应等。教学中发现,如果能够适度地引入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数据结果,以相关理论进行分析,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并且可使课堂教学更丰富多彩,同时开发学生思维进行创新。例如,纳米半导体超细微粒量子尺寸效应导致能隙变化的问题,将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中纳米尺度氧化锌材料的吸收光谱和发光光谱等数据引入教学中来分析量子尺寸效应对具体材料的性质的影响。再比如,可以借助学生创新实验获得的半导体/金属纳米复合物能带结构分析结果,来讲解纳米尺度电子结构问题,说明纳米尺度电子传输问题。不仅使学生明确了相关教学内容的具体含义,还可明确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方法,由此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科学研究与学习过程中主动提出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目前,普遍认为大学的研究性学习是能体现大学本质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与传统的重“教”不同,研究性学习更注重“学”,使得学习的主体转换为学生,这种学习方式使得传统的学习模式发生改变,也会给学生掌握知识,创新学习的能力带来崭新的变化,这种方式于高等教育而言是必不可少的[1]对于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途径方面,现在研究人员普遍认为学生自我主动学习意愿及能力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先决条件[2]王琴琴等人认为认知需求的高低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力与态度。所以在影响学生研究性学习中,任知需求占着很大的一部分比例[3]也有很多研究者指出,教师对学生有效的指导是学生能够顺利开展研究性学习起到关键的作用[4]。比如《纳米物理与技术》中对于纳米尺度下各种物理性质影响问题,较适宜采用教师启发式教学与学生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此种方法可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可以让学生明确进行科技创新所必要的文献调研等基本过程。我们针对学生是否愿意以研究性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及学生是否具备文献资料调研基本能力问题进行了调研。表1给出了对应用物理学专业0801221班26名学生调研的数据结果。结果表明学生对文献资料查阅及分析方法的匮乏严重影响了研究性学习在大学学习中的运用。发现学生对如何有效利用文献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很清楚,对相关实践技能了解不深入,缺乏自信等典型问题。而且大多数学生对如何从文献中获取创新性见解及方法并不是很清楚,因此也更不知道如何发现关键科学问题。因此,为促进研究性学习的应用,针对学生开展文献调研及相关专业技能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期间,教师可采用启发式方法,引导学生抓住主要矛盾,以组织分组讨论的形式达到让学生找到所涉及学习内容的关键问题的目的。最终发现这种“注重前期调研—围绕关键矛盾启发提问—耐心反馈鼓励”的创新能力培养方案可以有效促进大多数学生自己发现关键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教师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专题教学内容。之后,围绕其中某个专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自主学习,学生可以自由确定具体问题并展开文献调研及资料整理。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期刊信息资源信息更新快、资源广、学科信息足够专业的特点进行文献资料整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可最终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教师给予适当指导意见,对学生学习起到激励作用,也可使学生感受到获得研究成果并与他人交流的喜悦。

三、结束语

总之,促进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的选择、多媒体等信息资源体系相关硬件建设均是支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客观条件,需要全体高校教师的努力。当然,学生们分组讨论及交流中也可以很好地锻炼协作探究的能力,彼此竞争彼此合作也可促进学生对课程学习及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上述经验可以应用于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指导、专业实验教学、科研训练及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中,促进高等学校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利荣.大学研究性学习理念及其实现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2]邹峰.大学生研究性学习满意度评价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0.

[3]王琴琴,王有智.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认知需求,创造性人格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12:1496-1498.

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范文第4篇

(一)问题的提出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21世纪人才的核心素养,世界各国政府均把其作为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

学校教育教学变革的需要――在“创客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做”中进行的,需要做出具体的设计,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理论,然后得出新的结论,再应用于探索创造中,全面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研究意义

前瞻性、推广性――“创客教育”有利于培养发现问题、鉴定问题、解决问题、自我指导、社会责任感、民主协商等能力。

实践性、指导性――在创客空间里,突破“被动接受式”学习方式,实现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结合,真正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

创新性、探索性――“创客教育”所引发的课程内容改革,必然也会导致评价机制变革。

二、理论基础与依据

理论依据:做中学――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 在制作中学习――建造主义。

政策依据:总理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国发〔2016〕43号)《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

三、核心概念界定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从而在新领域创造一种新生态。

创客培养――为希望成为创客的人提供一切条件,促使其顺利成为真正的创客。

模式――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那就是模式。

四、同类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比较多,从不同侧面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支持。但是,还没有任何组织或个人就“中职学校创客培养模式”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因此本课题开展的“中职学校基于‘互联网+’的创客培养模式研究”具有填补空白的作用。

五、本研究的创新及研究假设

(一)本研究的创新

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学习分析技术在学校中的应用, 是较前沿的研究方向,有效促进学校教学变革。

(二)重要假设

中职创客培养模式与大学等创客培养模式应该是不一样的,当前还没有成熟的可供复制的中职创客培养模式,当前中职学校创客培养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

六、研究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目标

使更多中职生成为真正的创客,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满意度;培养一支基于“互联网+”的优秀“创客教育”师资队伍; 研究并开发出一批中职学校基于“互联网+”的“创客教育”教学资源及教材; 研究并制定中职学校基于“互联网+”的众创空间建设标准及建设方案;研究并制定中职学校基于“互联网+”的创客培养方案。

(二)研究内容

中职学校基于“互联网+”的“众创空间”建设实践研究, 基于“互联网+”的中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策略研究,中职学校基于“互联网+”的优秀“创客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中职学校基于“互联网+”的“创客教育”资源开发研究,中职学校基于“互联网+”的创客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七、研究对象及范围

(一)研究对象

本课题以具有招生资格的普通中专、职业高中的创客培养方式、方法和途径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范围

中职学校基于“互联网+”的创客培养方案的制定,中职学校基于“互联网+”的众创空间建设标准的制定。

八、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主要思路

“调查研究、理清现状,构建模型、典型先导”。

(二)研究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

九、研究计划及步骤

课题研究准备阶段(2016年4-8月):酝酿、调查、论证,确定课题的申报,完成并提交申报材料。

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16年9月-2018年5月): 学习培训、调查分析、实证研究、总结推广。

课题研究结题阶段(2018年6月―9月),撰写研究报告,整理结题资料,申请结题。

成果推广阶段(2018年9月以后):将课题研究的成果在中职学校进行推广。

十、预期成果

(一)成果形式:研究报告、研究论文。

(二)使用去向:在CSSCI上发表5篇以上系列论文。

十一 、课题组构成及分工

建立组织:为了使课题的研究出成果,成立专家顾问组、课题领导组、主研组,并建立完善课题研究责任制。

研究成员分工:姜迪辉负责课题领导、协调及经费保障,李云负责课题设计、制定开题报告、实施方案和研究报告,张建川负责课题的组织实施,廖瑞兰负责成员的培训工作,李绪寨负责撰写阶段总结。

十二、课题经费预算

本课题经费预算20000元。

总之,我们将严格按照《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细则》的规定,认真做好课题的管理和研究工作,高质量地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参考文献:

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创新性研究性;实践教学;教学模式探索

我国计算机教育在近30年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成为我国高校名副其实的第一大专业。然而,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却出现了培养的人才无法适应社会实际需要的问题,毕业生由于解决实际问题及实践能力差被拒之门外[1-2]。

国内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方法一直沿用过去的做法[3-4],多数实验是按照具体指导书进行验证性的实验,课程设计也主要是按设计指导进行模仿性设计,学生对待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以及编程实践环节同完成课堂作业一样,是被动的,很难激发出学生的内在动力和热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应丰富和拓展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动手研究问题的能力。

1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国外高校根据企业和公司对创新性研究性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要,相应调整了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培养方法和计划。国内虽然也正在结合社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培养实用型人才,但在计算机专业创新性实践教学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5]。

欧美和日本非常重视创新性研究性实践教学环节,并给予一定保证。英国伯明翰大学非常注重学生作为未来工程师在综合创新研究方面的能力培养,对计算机等专业的学生开设了“全面设计项目”,即生产和制造系统的设计项目(PAMS,Product and Manufacturing Systems Total Design Project)。在这个独具特色的课程模块中,学生分组进行市场调研、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概念创新性设计和详细方案设计,借用计算机技术完成系统设计。在美国,大学实践环节的主角是学生,教师只给一定的启发和指导,如麻省理工学院通过“学生研究计划”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另外日本也很重视创新性实践教育,东京工业大学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专门开设了“创新理念设计”综合课程,整合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通过项目产品开发的综合系统实践及设计创新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学习、实验、设计、创新的主体,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在国内,华南理工大学从2005年起,在参考MIT实践教育模式的基础上[6-7],也开设了“学生研究计划”。但由于国内大学开展计算机专业研究性教学的实践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上,许多还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整体上国内的计算机专业创新性实践教学与国外先进的教学状况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还需借鉴国外发展起来的研究性教学方法。项目组研究成员为了大力推进计算机专业研究性实践教学改革,在国内针对实践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了有意义的探讨,并把这些研究成果用于实践教学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实践教学改革内容与方法思考

我国大学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除课堂理论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研究性能力外;在实践教学过程,还需要认真研究并大力推行创新性研究性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内容阐述于以下几个方面。

2.1开展创新性研究性实践教学的组织过程

科学合理的组织教学过程是保证、提高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效果的前提。项目组研究人员近年来对计算机专业研究性实践教学改革不断进行探索与试验,在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研究性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研究性实践教学的一般组织过程,该组织过程可以分为计算机实践教学准备、分组研究、汇报交流、调查反馈4个阶段。

2.2开展创新性研究性实践教学的具体方法

传统的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主要是指知识验证,而创新性研究性实践教学主要指向知识研究和知识创造,这就决定了研究性实践教学与传统的实践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应有很大的区别。在探索创新性研究性实践教学过程中,项目组研究人员认为以下3种方法是基本的实践教学方法。

1) 问题解决型方法。

该方法具体表述为:学生在教师指导帮助下到计算机或信息公司等实习单位进行调研,提出几个关于计算机理论和算法研究课题,学生按照兴趣小组对所承担的课题进行文献资料研究,学生带着问题到实习单位进行实践,在全面情况熟悉的前提下搜集科学事实,探求改进后的新算法和途径,通过编程和调试验证结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问题解决型方法中的创新研究课题既可以是到实习单位调研得出的课题,也可以是实习单位正在研究的课题,还可以是指导教师正在承担的横向研究课题。

2) 自主创新性研究性方法。

自主创新性研究性方法就是让学生独立从事和完成实习企业或公司单位的整个计算机课题研究过程,包括提出问题,确定研究课题,开展创新研究,最后提交研究成果。该方法的具体做法是:学生按照小组下到实习单位,学生在实习中发现问题,小组分析、确定研究题目,小组对所选择的课题进行研究,另辟蹊径探索解决方法,同样编程和调试验证结论,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3) 案例创新性研究性方法。

该方法不同于课堂教学中教师所采用的计算机课程案例教学法,而让学生将公司、企业的相关管理系统和算法研究作为一个个具体的案例,对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从中梳理出成功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所剖析的案例进行高度概括。案例创新性研究性方法不仅有利于培养实习学生发现问题与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让教师收集到很多鲜活的教学案例,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以上3种基本的创新性研究性实践教学方法,其实质是以“问题研究创新”为中心开展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是以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创造以及知识共享为动力机制的教学过程。在选题、探索创新实验、形成研究结论过程中,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2.3制定激励措施

高校的具体院系应制定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开展研究性实践教学研究的课题和项目,制定研究性实践教学的实施规范与评价、考核标准。对开展研究性实践教学并取得成效的教师和学生进行表彰与奖励,对研究性实践教学成果进行认定,对停留在落后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差、学生反映大的教师进行鞭策,使创新性研究性实践教学方法转化为广大教师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

3实践教学改革评价体系

传统的计算机教学评价只强调以成绩为标准,重在知识方面的量化,忽略过程量化和创新量化。实际上,计算机是一门创新性的应用技术课,强调学习过程与能力素质方面的合成,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要把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研究素质培养的计算机实验评价指标体系。因此,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对规范实践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评价指标体系需根据计算机实验课程教学特点和评价目标进行设计。它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促进教师与学生在评价中的协调发展,即评价时要关注学生创新能力、实验研究能力以及个性发展,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不仅关注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发展,还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

为此将评价的一级指标确定为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能力。其中,学业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实验操作、实验考核等二级指标;而综合素质能力则包括实践创新能力、探索研究问题的实践活动能力和协作能力等二级指标。虽然整个评价包括学习结果、课外研究性课题创新及其他学科的综合应用,但在课题组的研究中更多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适应公司和企业等社会需求的能力,侧重学生就业率的考核。

4研究成果实际应用和比较分析

项目组成员把上面的研究成果推广到实际的实践教学中,用于指导信息学院2005级计算机3个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学生的创新性研究性实践教学,在实际中与软件学院的学生作对比,已经初步显示了这一研究成果有着巨大作用。

信息学院2005年本科生3个专业的招生计划如表1所示,都是理工类,共390人。软件学院2007年4个专科专业(网络系统管理、软件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图形图像制作)招生计划如表2所示,包含理工类和文史类,共394人。

信息学院2005年本科生和软件学院2007年专科生都是2009年毕业,两个学院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对比如表3所示,虽然没有直接可比性,但从两个不同层次学生的毕业就业情况的间接比较还是能发现一些值得思考的现象。通过表3可以看出,信息学院2009年毕业生的就业率在84%上下浮动(这些数据不包括考研率,如把考上研究生也看作是就业,就业率将会超过90%);软件学院2009年毕业生的就业率在78%左右变化。显然通过研究成果来指导信息学院计算机3个专业的学生进行创新性研究性实践教学,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提高,在应聘中得到公司和企业的较高评价,赢得社会认可,使学生在就业中得到实惠、获益非浅。

另外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从2003年到2009年的就业率统计比较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到2003年到2005年学生的就业率有小幅攀升,2005年到2008年学生的就业率又逐渐降低,2008年到2009年学生的就业率突然爬升。

2005年是转折点之一,这是因为2004年刚刚进行合校,学校进行了大力宣传,知名度在省内及周边省份有了一定的提高,所以2005年学生的就业率出现了可喜的增长。到了2008年降到低谷,一方面受金融危机前潮的影响;另一方面是部分学生的创新动手能力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可。比如,在北京某软件公司的招聘会上,让学生现场编程,在程序中出现了死循环的结果;让学生用Photoshop处理创意性图片,得到的结果却差强人意。整体上2003年到2008年的变化都是在小范围内波动。

然而在金融危机当年,即2009年,学生的就业率不仅没有降低,反而大幅度提高,达到84.9%,这是对2005年的新生从入学后就开始实施计算机专业创新性研究性实践教学的结果。通过这一计划,学生积极参与老师或公司的项目,针对具体软件编程问题,查阅资料,积极探索新的解决方法,在方案设计到具体实施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另外,许多学生还在老师或公司人员的指导下把实践结果进行总结,写出研究性文章,进行学术交流。这再次证明项目成员的实践教学研究成果,对提高学生的创新和研究能力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使2009年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就业寒流中独当一面。

5结语

计算机专业是创新性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它不仅需要实用型人员,还需要大量创新性人才。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开展科研能力培训,使学生的科研素质和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提高了多方面的能力,如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实践操作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完善了他们的知识结构,使其创新能力也得到磨练。

同时开展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主动研究,并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研究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因此,开展设计性与创新性实践教学内容的研究,构建创新性实践教学环境和平台,能够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均衡发展,让计算机专业人才获得社会的真正认可。

参考文献:

[1] 林峰,赵育卉,黄晶晶,等.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新模式探索与实践[J]. 高等农业教育,2009(1):89-92.

[2] 曾辉. 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 中国成人教育,2008(2):141-142.

[3] 王传新.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41-142.

[4] 张晓娟.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创新性教学的实施原则[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8):146-146.

[5] 顾学雍. 联结理论与实践的CDIO:清华大学创新性工程教育的探索[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1):11-23.

[6] 陈丽春. 以实践教学为主体创新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J]. 中国高等教育,2007(10):50-51.

[7] 李敏,刘红英. 研究性教学方法在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中的运用[J]. 当代教育科学,2008(7):62-64.

Pattern Study of Creativity-research Practical Teaching for Computer Majors

JIANG Hua-wei, YUAN Xiu-zhen, LI Lin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Engineering,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450001,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