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民族地区高校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思路

民族地区高校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思路

内容摘要:自国家大力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学校艺术教育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就,“开齐开足艺术课程”也成为了很多学校教育的硬性指标。由于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乡二元化问题突出,少数民族地区的艺术教育发展相对困难。尤其是民族地区的乡镇中小学校,由于缺乏专业对口的艺术教师,艺术教育质量较低,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也普遍较弱。想要改变这一现状,民族地区的高校应该主动承担起培养本土艺术教师的任务和使命,文章基于此,提出了关于高校艺术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路研究。

关键词:艺术教育本土艺术教师人才培养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同时也孕育了五千年丰富多彩的艺术成果。民族文化作为人类艺术的瑰宝更应该得以保存和弘扬,民族地区的艺术教育也应当扎根于本土文化。2020年是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一年。“脱贫”一词涵盖了吃、穿、住、医疗、教育等多个方面,而义务教育,尤其是处于弱势地位的艺术教育,也是目前应重点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艺术教育与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

(一)基本概述

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重要的精神活动之一[1]。艺术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与人类文明相伴相生,它是人们延续文明、继承文化最好的方式;同时,它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是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也由此得以凸显。对于青少年来说,通过艺术教育涵养美感、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尤其是对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极为重要,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当今世界,创新型人才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而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必须依赖这样的人才。

(二)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

纵观国际上艺术教育的发展历程,美国的艺术教育发展一直处在领先和优势地位。早在1994年,美国政府通过立法程序制定《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首次将艺术确定为核心学科与学校其他基础学科并列,而后在联邦政府的干预下又出版了美国学校艺术教育有史以来第一套《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并在2014年又颁布了《国家核心艺术标准》[2],致使美国在这二十几年间艺术教育飞速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涌现出了大批的艺术人才,还包括许多科学家和学者,国民的艺术素养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借鉴美国艺术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20世纪末,我国也进行了艺术教育方面的改革,制定出版了2001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且在10年后又出版了2011版本,2016年制定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审美情趣的培养列为其中之一。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对学校艺术教育的逐步重视,为改变艺术教育在基础学科中的弱势地位一直在积极努力,学校艺术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民族地区乡镇学校艺术教育现状

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处在偏远的山区或边疆地带,交通不便,经济文化发展较为落后,教育资源很难与一线城市看齐。因此,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乡镇学校一直是国家重点关注和扶持的对象。自2015年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以下称《决定》)以来,国家一直大力推行此项决定,安排专人专项、落实到户,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县毛南族为例,2020年5月已实现了整族脱贫。《决定》提出的目标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3]。所以脱贫攻坚战不仅要从经济上实现脱贫,增加民族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时,学校的基础教育也要实现同步发展,而艺术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薄弱环节,更应该在乡镇学校中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基本的保障。

(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是民族地区艺术教育的首要问题

教育资源是影响一个地区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以及民众文化素养的重要因素,包括优质的教育师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国家的政策倾斜、财政拨款等。当前民族地区乡镇学校艺术教育实施的困境在于缺乏专业对口的艺术教师,学校很难招聘到专门人才胜任音乐、舞蹈、美术、手工等艺术课程的教学。只懂音乐或只懂美术的部分单科教师也存在着自身局限性,难以满足学生艺术学习多样性的需求,教师的教学质量也难以达标。而《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艺术课程”也就成了空架子,难以落地。因此,目前急需解决的就是民族地区乡镇学校的艺术课师资问题,这个缺口从哪里补足呢?必须培养从事艺术教育的专业人才——艺术教师。那由谁培养呢?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人才输送的主要阵地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尤其是民族地区的艺术院校更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优势与多艺术学科的专业优势。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开展,许多民族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升。一些乡镇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教学设备焕然一新,盖起了新教学楼、修建了新操场,互联网也进入了校园,硬件设施几乎已基本满足教学所需。如学校配备了可以开展各种艺术活动的教室,专用的教学钢琴、各种简易的打击乐器、先进的多媒体播放设备等。虽然硬件设施已经达标,但教师的职业素养显然没有跟上变化的脚步,他们依旧按照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模式进行艺术教学,不愿意学习使用新的设备、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更加缺少大胆创新、另辟蹊径、拥有创造性思维的艺术人才,而长期处于这种教育环境下,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也难以真正提高。

(二)民族地区学校、教师、家长对艺术教育认识层面的问题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地区的人民生产生活水平决定了该地区的思想文化观念。民族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多民族聚居等因素,交通较为闭塞、对外交流较少、经济发展落后,从而导致思想观念传统、保守,新的观念难以传达。就对教育的认识层面来说,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对教育依旧保持着功利性的观念,学校在意的是升学率,教师只抓“应试教育”的重点课程,而家长在乎的是孩子学习成绩是否优异,至于学生的艺术素养好坏、高低,从他们已有的认知来看似乎很难上升到重要的高度。有些乡镇学校的校长虽然对艺术教育有一定的认识,积极响应国家的相关政策,但着眼于当地教育的实际情况和艺术师资力量,也很难贯彻实施下来。归根结底,解决民族地区乡镇学校艺术师资问题以及建设艺术教师人才队伍是当前最主要的目标。

三、高校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思路

高校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以及社会服务型人才的主要场所,肩负着育人与服务社会的多重使命。因此,在研究艺术教师培养模式方面,如何找准办学定位、如何设定教学目标、如何统筹教学计划、如何合理设置课程结构,都应立足于当前民族地区乡镇学校的现实需要,实现高校培养人才与社会所需人才的顺利衔接,解决当前严重的供需失衡问题。民族地区的高校,尤其是艺术院校拥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位置便利且拥有丰厚的本土艺术资源,应该主动承担起培养本土艺术教师的任务和使命,大力推进该区域内的艺术教育发展。可以形成由区域内高校牵头、政府支持、乡镇学校配合的联动机制,共同致力于该民族地区艺术教育师资紧缺问题、本土艺术资源传承问题以及艺术教育的长远发展问题。

(一)根据实地调研情况,找准办学定位

高校可以成立艺术教育调研组,选取区域内具有代表性的几个乡镇中小学校进行为期几个月的实地调研,如已实现整族脱贫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县毛南族的中小学校。通过对当地艺术教学课堂的观摩记录、师生的调查问卷、校长及当地教育行政人员的人物访谈、乡镇居民及学生家长对艺术教育的认识和看法沟通等,充分了解当地中小学校艺术教育的实施情况,以获得第一手资料,最后对调查内容进行分析和统计,得出一定的结论。基于以上调研成果,以乡镇学校的现实需要及当地学生艺术素养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剖析艺术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掌握哪些方面的内容,学会什么样的技能,以此明确艺术教育专业的办学定位及教学计划,合理设置教学课程。

(二)组建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共探艺术课程融合问题

想要培养具备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综合艺术能力与教学实践能力的艺术教师,必须组建一支拥有综合艺术教育视野且能够教授综合性艺术课程的教师队伍。以民族地区艺术院校为例,其拥有众多的艺术学科门类,且大多数都开设了进行民族音乐学研究的民研所,这对组建跨学科艺术教育教师队伍提供了天然优势。因此,可从音乐、舞蹈、美术等二级学院抽调一批除了精通本专业知识技能外,对其他一种或几种艺术形式有一定了解、涉猎或感兴趣的年轻专业教师,组成一支结构合理、敢于尝试、大胆实践、充满干劲的跨学科教师队伍。由于艺术教育专业在我国仍然是一门新兴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更是摸着石头过河,上至国家教育机构,下至学校领导,都应给予这些教师更多的财政支持与鼓励,让他们坚定信念与初衷,继续前行。对这些艺术教师来说,也应该放低自己的姿态,向其他艺术门类的教师虚心学习。在进行教师队伍建设的初期,可以实行“教师互帮互助制”,不同专业的教师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以两人为一组,可以是音乐教师与舞蹈教师的组合、音乐教师与美术教师的组合、美术教师与舞蹈教师的组合等。每组教师先进行一定时长的跨专业学习,学习小组内另一教师专业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后对两门单科艺术课融合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进行探讨,整合两种艺术门类的培养方案后进行实际的授课,根据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即时反馈进行反思与调整。并定期举办交流研讨会,由不同组合的教师分享融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取得的成果与不足,共同探讨、评价和总结。以两门单科艺术课的融合为基石,逐渐扩展为三种、四种甚至是五种的艺术门类融合的综合艺术课程教学。

(三)实行单科艺术基础课与综合艺术课并举的教学模式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杨立梅在“全国高校艺术教育专业教学成果展演及教学经验交流研讨会”中指出,“整合的艺术学科并不是单科艺术门类的简单相加,而是跨科目、跨领域的打通、渗透和关联,在多个碰撞中,激活、开拓想象力和思维。”[4]因此,在对艺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上也必须实现多种艺术学科的互通、渗透和关联。当然,音乐、美术、舞蹈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是基础,如钢琴、声乐、视唱练耳、舞蹈基训、素描基础、手工艺术、民歌课等,可放在大一、大二进行集中学习与训练。由于涉及艺术门类较多,学生学习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想要全部学好、学精,将会给学生造成巨大的课业压力。艺术教育专业的目标定位也并不是为了培养某一学科的艺术精英。实施的是整体教育、综合教育,是以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综合发展”为总目标的教育,是对综合素质和艺术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无需对各个艺术门类进行高、精、尖的掌握,所学知识与技能的程度能满足民族地区乡镇中小学校艺术课教学或当地艺术教育发展所需即可。除了在大一、大二对学生进行艺术单科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与训练外,还应该穿插综合艺术课的教学。可以选定某一人文主题,如歌颂“爱”的主题,可以是“爱国”“爱民族”“爱人”等,通过创设这些特定主题的情境,让学生在此情境下充分调动自身的艺术素养,从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艺术门类中,选取最适宜的艺术形式来表达该主题。学生既可以从已有的知识储备中提取某首音乐作品、某一幅图画、某一段舞蹈、某一部电影,也可以根据需要自主创编一段身体动作、绘制一幅简笔画、创作一首曲调等。让学生敢于用多样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让他们在综合艺术课的整体氛围中感受到各个艺术门类的相通与不同、优势与劣势,对艺术学科之间的关联性有更清晰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培养综合的艺术思维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四)通过田野采风,在立体的人文环境中感受民间艺术

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丰厚的艺术文化资源和多样的民间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魂与根,应充分对其加以了解、挖掘和传承。只有教师真正热爱当地的文化、喜欢当地的民间艺术,才会“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真正扎根于乡镇学校、甘于奉献,才会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让学生也更加热爱自己家乡的文化、喜爱家乡的艺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田野采风是让学生接触当地民间艺术、了解当地民俗文化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学生能在立体的人文环境中感受最真实、最原本的艺术形式。少数民族歌舞、民间手工、民族服饰、建筑风格、民俗庆典活动等,无不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文化资源[5],是各种艺术种类完美结合的最佳体现,充分展示出了我国诗、歌、舞、画一体的“乐教”传统,也让学生的整体艺术思维在此情境下得到进一步的熏陶与培养。

(五)给予艺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充分锻炼展示的平台

民族自治区教育厅可以举办区级的“艺术教育专业教学技能大赛”,给该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展示、交流、学习的平台,评选出优秀的综合艺术课课例以供借鉴和模仿,通过这些比赛激发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提高自己的艺术专业素养与综合教学能力。高校还可与当地乡镇中小学校互通互联、密切合作,安排该专业大四学生去当地教育机构见习或顶岗实习,帮助学生快速实现角色的转换,增强教学实践能力以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同时也能查缺补漏发现某方面能力的不足,回校后进一步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

结语

本文基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时代要求,以民族地区乡镇中小学校艺术教育为出发点,深入分析当前艺术教育实施状况与成因,指出艺术教育师资力量不足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面对此缺口,积极倡导民族地区高校承担起培养本土艺术教师的任务和使命,形成区域内高校牵头、政府支持、乡镇学校配合的联动机制,共同推动当地艺术教育快速发展。基于此,笔者分别从前期调研、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模式等方面阐述了高校设置艺术教育专业及其人才培养的思路,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李雷鹏.美国艺术教育的特征及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2017(23).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EB/OL].

[4]汤晨.全面发展,先博后渊——“全国高校艺术教育专业教学成果展演及教学经验交流研讨会”综述[J].艺术教育,2011(10).

[5]李志雄,张小梅.广西地区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广西艺术学院艺术教育专业为例[J].艺术教育,2016(12).

作者: 李思颐  单位: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