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小学德育实效性浅谈

小学德育实效性浅谈

小学德育教学的新课程改革,并非简单改变教学内容,更是将教学目标定在了在学习知识过程中注重全面发展学生的道德品质。这样一来,德育教学是否切实有效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必须对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德育教学实效性进行可行性分析。

一、小学德育课教育实效性现状

(一)重智商轻德育

很多小学德育教师在德育教学课堂上素质培养不到位,教学内容的讲授仅仅是围绕着考试而来进行的。家长也不够关注对孩子德育的培养,教育的关注点也仅仅在于考试成绩是否理想上。这一现状,显然不利于教育实效性的提高。

(二)师生互动性差

在德育教学课堂上,往往存在着教师一味的进行填鸭式教育,但与学生交流不足的现象。单方面的说教会使得教学工作空泛无力,教学效果不佳。

(三)家庭与社会支持度不佳

目前的德育教学工作,往往存在着社会及学生家长支持力度不足的现象。如果学生只是在学校上德育课,课后缺乏良好环境促进其道德品质的形成的话,一旦离开学校、走入社会,就很容易产生迷惑、不利于正向思想观念的形成。(四)评价手段单一现在的德育教学工作中,评价体系不健全、评价手段比较单一。不管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还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均缺少科学指标及具体方案。评价体系的不健全,不利于对德育课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监督。

二、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德育教学实效性建议

(一)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德育课的教育观

1.“人本”德育观。

该德育观强调“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致力让学生人格得到良性发展。因德育课自身的综合性、复杂性,教师应当在德育课堂上尽量丰富学生体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尽快形成自主学习德育知识的习惯。

2.“生活”德育观。

“生活”德育观,指的是德育教育不可脱离生活实践,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将“德育课”学习的知识实际运用出来。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多结合社会时事、生活现象讲授德育知识,让学生能够很快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切实提高他们思想水平。

3.“整合”德育观。

为实现德育课“培养全面人格、成为遵纪守法、有崇高理想的一代新人”的教育目标,教学工作中应当对德育课各项要素进行有机整合。为此,教育工作者应当整合课程内容、学科内容,教学资源,使得教学实效性进一步得到提高。

4.“发展”德育观。

接受德育教育的学生,正处在一个身心飞速发展、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因此,德育教师应当意识到该阶段学生的特点,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让他们能够通过德育课的学习真正获益。而且,德育课的教学工作也应当不断与时俱进。这就是“发展性”的德育教学观念。

5.“关怀”德育观。

该教育观源于西方的伦理学理论,“责任感及情感关怀”是其主要关注点,“实践性”是突出特征。教师要在德育课堂上为学生树立榜样、以情育人,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注、体会责任感。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关怀学生情感,有利于让他们全面发展、学会关爱。

6.“生态”德育观。

“人与周围环境的和谐互动”是“生态教育”的重点内容。教师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让他们拥有爱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生态”教育观念,有利于学生养成主动道德行为习惯,促进文明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增强德育教学实效性的具体方法

1.合理分层教学目标。

德育课的教育目标设定,应当符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及接受能力。具体来说,可将德育目标分为几个层次,对不同阶段学生进行不同的德育教学。在目标分层时,应当注意:首先,将学生学习水平划分为几个阶段,针对不同阶段情况设定教育目标;其次,注意教学目标的细化及具体落实。

2.德育内容。

教学实践中,教育内容不可过于空泛、脱离学生实际生活需要。首先,教师应当从小事展开教学,使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其次,德育教学应讲究“知行合一”,利于学生道德习惯的形成;再次,注意教学内容尊重不同阶段学生的特征;最后,注意德育课堂的活跃性,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3.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德育教学工作者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引导和启发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意识,让他们更好的适应生活实践活动。学生的个人情感、需求得到尊重,在有道德困惑的时候得到及时引导,有助于他们的快速成长。教师可注重于学生的情感交流、并对学生多加鼓励及启发,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4.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

德育评价系统的建立要注意评价的公正性、客观性、全面性、发展性,评价手段确定注意协调好精确及模糊的关系、定性及定量的关系,评价内容要做到实践性强、详实具体及行为归因,促进学生的积极反思和不断完善。

5.营造良性德育氛围。

德育课教育应当营造良好风气,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全面发展。为此,教师应当有意识创设正向环境,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思考、加强体验,形成健康正向价值观念;同时,教师应当与学生家长、社会紧密合作,使整体教育环境便于学生的品格发展。

三、结论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德育课教学,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营造良性氛围、对不同学生用不同方式进行教学,并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监督教学效果是否优良。此外,学校、家长及社会还应当加强合作,创设优良环境使学生道德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作者:李福 杨春艳 单位:武都区石门乡枣川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