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小学离异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离异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中国离婚人数在迅速增长,父母离异不可避免地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灵创伤。做好离异儿童的心理健康辅导,不仅是保障社会安定,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本文对当前小学离异家庭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辅导措施等进行了探讨。

一、小学离异家庭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

1.自卑心理

主要表现为怕别人从中了解家事;做事、回答问题等没有自信;对别人的态度特别敏感,总感觉别人瞧不起自己。

2.孤独心理

主要表现为待人处事时喜欢独来独往,不愿与他人之间进行感情交流、沟通,少有朋友。

3.渺茫心理

主要表现为不知自己该干什么,没有行动的方向和目标,在学业上也盲目应对,对未来没有信心。

4.逆反心理

主要表现在接受教育和指导时,总是向消极的方向理解和处理。特别对父母、老师、同学在心理上有排斥感。

二、小学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辅导措施

离异家庭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解决,他们的人生将是令人堪忧的,不仅无法健康成长,也无法成为社会稳定的积极力量。如果社会、家庭、学校都高度重视,就会使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们早日走出阴影,和其他孩子有一样都能茁壮、健康成长,拥有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

(一)学校创造和谐的教育氛围

学校是学生每天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所进行的各种教育对离异家庭学生具有重要的补偿作用。教师的关爱、同学的友情,会使离异家庭学生感到春天般的温暖。

1.学校制定相应措施

离异家庭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对他们给予关注和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推脱的责任和义不容辞的义务。学校应要求教师主动和离异家庭学生家长保持联系,重视对离异家庭学生家长教育方法的指导和定期走访制度。并通过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咨询室,“心语信箱”、“知心电话”,及时对离异家庭学生产生的问题进行心理指导、学习辅导、生活关照、行为矫正,使离异家庭学生早日摆脱困境。

2.班级创造和谐气氛

班级是离异家庭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和交往的主要场所,教师要善于对离异家庭学生进行随机教育,创造和谐的班集体。发动全班同学和他们交朋友,通过同学与同学、小组与小组的互帮互助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通过举办生日会、节日庆祝等,用集体的关爱温暖他,在同伴互助友爱的氛围中忘掉烦恼。集体的温暖,是消除离异子女的自卑孤独心理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家长营造温暖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理想的启蒙教育场所,也是未成年人生活时间最长的,最重要的环境。因此,优化家庭环境可以重塑离异家庭学生的健康心理。

1.高度的教育责任感

在父母离异后,要给予孩子温暖的情感支持,将离婚对孩子的影响降到最低。不论孩子与谁生活在一起,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双方都应该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并且应当亲自抚养并教养孩子,让孩子加强与父母之间的亲密感,减少孩子对父母的抵触情绪以及严重的被抛弃感。只有家长真正关爱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营造温暖的家庭氛围,并及时与孩子沟通,才能不断矫正孩子成长过程中在心理上出现的偏差。

2.科学的教育方式

离异对孩子的影响,并不取决于离异本身,而是来自于父母双方对于离异的态度和应对策略以及离异之后父母对于生活的态度。那么作为家长本身,不应长期陷入离婚的烦恼和痛苦,必须树立一个好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态度,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给孩子做一个榜样,引导孩子也树立一个乐观的生活态度。只要父母正确的引导,鼓励孩子多去交往,与不同类型的人们交往,相信孩子一定可以自信、健康的成长。

(三)学生树立自信自强的信念

人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如何面对现实将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因此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是一切心理辅导的最终目的。

1.培养坚强独立的人格

在平时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多注意孩子的言行,及时主动找他们谈心,及时进行疏导,引导孩子正确对待父母离异的现状。无论是单亲状态,还是新组建的家庭,家长要帮助孩子适应新的环境。让孩子明白当熟悉的生活被打破时,每个人都可能出现一段时间的不适应,也会伴随某种程度的焦虑、抑郁等。随着新生活的不断渗透,要让孩子相信他会慢慢适应的,从而才能很好地接受新的环境。

2.树立自信自强的信念

教师和家长要发现这些孩子的特长、优势、闪光点,安排他们在各项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能。用激励的方法,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能有效打消人的自卑感,唤起人的进取心。同时向这些单亲家庭的子女讲述一些在单亲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名人故事,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电影演员史泰隆等,有利于他们对自我的肯定。总之,对于离异家庭学生,我们更应该多一分鼓励,少一分指责;多一分关爱,少一分冷漠。关注离异家庭学生的成长中出现的问题,缩小他们同完整家庭学生之间的差距,使他们健康成长,最终成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不懈的追求。

作者:季浙玲 单位:浙江省义乌市绣湖小学教育集团绣川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