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民工成长型继续教育探究

农民工成长型继续教育探究

一、现有城市农民工继续教育的不适应性

1.农民工两难的身份导致城市农民工融人性继续教育目标悬置

当前,由于我国实行的城乡差别的二元户籍制度,农民尽管进城打工,却依然保持农民户籍身份,不被其工作地的城市所接纳。农民工群体被边缘化,其存在的时空被城市人完全漠视。另外,这种户籍制度也导致农民工工作地与其预期的生活消费地即农村的家乡分离。他们像风筝漂浮在城市上空,引线深深扎根在农村,工作方式与生活分离。对于“80后”、“90后”后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农村陌生而遥远。在打工地,他们的公民权利被普遍忽视,不能享受与城市人同等的福利政策;在农村,他们不肯像父辈那样安心从事农业。因此,在城市,农民工继续教育的先天不足致使教育目标悬置,二元户籍制度的存在决定了,不论农民工怎样接受继续教育,通过教育获得身份的改变是不可能的。然而,不论何种教育,其目的都在于使人获得精神、物质与社会地位的提升,实现社会学意义上的人的社会地位的正向流动。尽管研究城市农民工继续教育的文章很多,也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政策建议,但基本上都回避了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与探索。从传授技艺与技术层面研究对城市农民工进行教育,只能是临时性的补救式教育,没有形成统一合理的教育体系,目标与目的不明确。

2.旧的证书式规格化教育的惯性使融人性继续教育转型艰难

在社会与人的发展中,纯粹的学习掌握技术是关键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一个人的成功没有决定因素,只有很多关键因素。成功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合力的结果,主要在于观念的、创意的、文化思考的层面,而绝非仅技术因素使然。城市农民工要在城市生存与发展,同样也必须具备一种自身的综合全面的素质。在对农民工继续教育上,仅从技术层面提高其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优势是远远不够的。旧有的技术至上的证书规格化继续教育技能培训模式,往往只会使人的肢体技能发展片面化、工具化。从长远看,最终他们将失去在激烈多变的市场竞争中生存的能力,即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失去发展的机会。任何将人工具化的做法,如同将人作为非人格的奴隶一样,都是非人性的行为。在市场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一些继续教育、职业教育机构演变成以出售文凭和证书的批发机构。社会性的考证热一浪热过一浪,功利性太强。上岗证、技工证、厨师证等,五花At],不一而足。社会责任感、价值感、道德感的教育在功利化的继续教育背景下普遍弱化。过度重视技术操作训练,忽视人格养成和道德发展,继续教育导致了人体的工具化。而那些文化程度偏低又性格内向的城市农民工,在这样的考证继续教育面前极容易受到挫折、伤害,在无法取得入门的证书时,常常会自我封闭。如果外界不加以干预,他们就容易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如果没有一套有效的社会干预和救助机制,极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导致一些极端事件的出现,进而影响社会稳定,影响城市和谐。

二、构建城市农民工融入成长型良性发展的继续教育新体系

1.改革城乡户籍制度,打通城乡双向流动的通道从制度层面改革当下的户籍制度,承认农民工本应享有的与城市市民同等的基本自由和权利,为城市农民工打开上升之门,是解决城市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的前提条件。只有这样,农民工才有可能从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摆脱身份的限制,实现良性发展;才能匡正城市农民工继续教育教育的目标,使原有的悬置教育目标落到实处;才能使农民工所受到的教育,不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能发挥作用,实现人力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城市与乡村对立问题,不论对于城市建设还是新农村建设,意义都是非常重大的。

2.构建合理分层的创业成长型教育目标体系,建立城乡双向型培育新模式依据不同群体,分层构建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年轻的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目标是:根据他们年富力强,知识水平较高,易于接受新事物的特点,制定城市创业继续教育培训目标,使其思想行为“城市化”,由农民变为市民,实现身份的转变。现在,一些城市的户籍改革为这种转变打开了方便之门,如深圳实行的居住证制度等。这种继续教育目标,不应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教育,应是全方位的教育,重在理想创业教育培训,培养他们适应市场竞争能力,抗风险创业能力,使他们具有扎根城市生存的能力。只有确立这样的教育目标,才能加速城市化进程,才能加速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才能避免“用工荒”、“用工难”局面的发生。当下,我国这种季节性的农民工的无序流动,很难使城市的内涵得到提升,企业竞争力得不到加强,缺乏内涵发展的后劲。对于季节性流动强的农民工进行短期技能培训,重在为新农村建设培育新型农民,让他们把在城市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带到农村,有助于改变农村落后闭塞的面貌,为农村建设输入新鲜的血液。应加强他们在农村创业的意识,以提升农村产业结构为支撑点,使他们成为连接城市与农村的纽带。这对于消除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和进行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

3.构建创业成长型继续教育新体系,实现职业技术教育可持续发展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协调发展是人类发展的目标。以职业培训为手段的城市农民工继续教育,必须关注农民工精神层面的教育,重视人的精神世界的建构,重视人的文化底蕴的充实。人的行为受思想观念的支配和制约。旧有的技术至上的继续教育与技能培训不但解决不了思想问题,还有可能给社会和他人带来负面影响。现在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和谐因素,值得我们深思。因此,城市农民工继续教育必须摈弃那种单靠技能输送的老路。人不是工具,必须把“人’当“人”对待。因此,必须努力构建充满人文情怀的继续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新体系,必须加强“城市融人”的思想教育,包括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教育以及法制教育等,使他们的思想和生活态度“城市化”。他们在享受城市的温暖与友好的同时,也为自己为这座城市付出的汗水与力量而感到自豪与骄傲。要使他们获得一种城市的归属感,不再把城市视为一座熟悉而又陌生的暂时寄住地,必须从以下三个层面推进教育。(1)健全基层党团教育。吸收他们加入城市党、团组织,使之锻炼成为思想健康的新型产业劳动者。要开阔其眼界、视野,克服其狭隘的传统思维方式,提升其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成为现代化城市的建设者与参与者以及现代城市文明的传播者。(2)抓好基层社区教育。城市社区要创造条件,建立服务于本社区农民工的教育体系,做好引导与帮扶工作,关心他们的诉求与成长,将其纳入日常的服务与管理中,给他们以市民平等的待遇。(3)落实企业文化教育。在效率优先的同时,重视人文关怀,根据实际塑造本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建设目标。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劳资互利”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加强企业的凝聚力与吸引力。只有建立这样的农民工继续教育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城市化进程与水平问题。关注城市农民工继续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为企业培训合格的技术工人的层面上,应该为社会经济发展培育可持续发展的力量,为人与城市的整体素质的提升而加强农民工继续教育。此外,需要加强行为指导。既指导城市农民工自立自尊地生活,关心社会与他人,也引导城市人平等地关注帮助他们,不能漠视他们的处境与存在。在这个技术至上的年代里,真情依然是重要和必须的。

4.探索城市农民工融人城市的规避风险机制,构建全方位、常态化的继续教育救助保障机制针对农民工抗风险能力弱的特点,建立城市街道、社区教育帮扶救助一体化体系,实现救助功能常态化。建立和启动慈善救助常态化机制,能够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体现人文关怀。所谓慈善救助常态化机制,就是将慈善救助行为转化为一种能够及时救助慈善救助对象的工作机制,使之能够随时发挥慈善救助功能。该机制建立后,能够使慈善救助由被动变为主动,由静态变为动态。同时,要建立慈善救助情报网络,为城市农民工这一弱势群体的生存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