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回顾及展望

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回顾及展望

一、对近些年高等教育改革的回顾

从这几年改革的进展情况看,我们认为,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总的形势是我们多年以来或者建国以来最好的时期之一。有三点理由:

1.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或者说突破性进展。

2.教学改革到了一个收获的阶段。在“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基础上,教育部出台一个新世纪教改工程,工程的意思就是在原有计划的基础上,使改革成果推广见效。

3.教育思想、观念的改革进入到一个深入的阶段。以上是我用三句话来概括一下当前改革的形势,下面分别讲一讲这三个方面的情况。

(一)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1992年的“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工作会议”,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简称《纲要》),1994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及《纲要》的实施意见都把体制改革作为关键问题提出来。现在,一个新型的、适应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高等教育体制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雏型已具,曙光在望。高等教育体制分为五个方面。

第一,管理体制。就是学校由谁来领导管理。这一点后面着重讲。

第二,办学体制。实际上就是“举办体制”,就是谁来举办,现在有国家举办,还有民办,民办近几年有很大的发展。这个办学体制的目标模式是以政府举办为主,多种形式办学。现在大体朝这个方向走,但走得很艰难,还有一些争论比较大的问题,比如民办大学要不要以盈利为目的。按国际上惯例,不管什么大学都不能以盈利为目的,高等教育法、教育法都是这么阐述的。但究竟我们国家的民办高等教育如何办,理论上如何探索,仍需继续研究和实践。我认为,民办大学跟国外的私立大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之所以称民办大学,是因为能比较确切地反映出现在的多种形式办学。国外的私立大学不是私有,“立”的意思是指有些教育内容、教育方针可由董事会自主决定。国际上私立大学多种多样,比如美国、日本,私立大学很发达,像美国的哈佛大学,日本的早田稻田大学都是很有名的私立大学。欧洲的私立大学很少,英国只有一所,可能也是一种象征性的。我认为中国是一定要办民办大学的,根据中国的国情,完全依靠国家来举办会有很多困难。私立大学在国际上是有成功的成熟的经验的,所以中国完全可以走这条路子。但是我们现在的民办大学还有一些问题,比如法律不太健全,老百姓不太认同,我们政策上的支持也还不够,今后我们应该积极鼓励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我们有1000多所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其中有30多所学校被批准可颁发国家承认文凭。

第三,经费的筹措体制。过去学校几乎全部是由政府投资,改革的目标模式是财政性拨款为主,多种渠道筹措资金。这几年发展比较快,多种渠道筹措资金的格局应该基本形成。据全国统计,靠学校自己筹措的资金大概占40%,国家拨款占60%。大体上是这样。大的学校远比这个数字高,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大概80%是靠自己筹措的,当然,这里包括国家的科研投入,但它是靠教师自己的努力争取过来的。资金的来源有很多方面,包括学校校办产业。对校办产业的看法还有分歧,世界上也有分歧,但是,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大学都搞点产业,包括日本,日本过去是绝对不准许的,医学院的收入都是要上交的,上交完了,国家再返回,现在日本也在开始研究大学自己搞点产业,英国也有一些学校这样做。因为在教育三个功能中有一个就是直接为社会服务,搞产业主要是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这也是直接为社会服务的一部分。中国也算走得比较快的、早的,但究竟对不对呢,要经过长期的实践来考查。

第四,招生就业体制。就业方面,过去曾经提过我们的就业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自主择业”,经过近些年的改革实践,觉得“自主择业”的提法不大确切,因为学生就业涉及到四个方面,即学校、政府、学生、用人单位,方针应当反映这四个方面的关系,只讲学生这一方面,政府应该做什么,学校应该做什么,特别是用人单位有什么要求,没有反映出来。自主择业这个词提出后,也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学生“自主择业”了,似乎学校、各极政府人事部门、教育部门都轻松了,没事了,而学生也觉得今后我想到哪去就到哪去,好像有了关系或者后门,就业就没什么问题了等等。这样,有的农村学生到了学校很自卑,心想,自己什么关系也没有,自主择业,毕业后怎么办?现在我们的就业体制的目标模式调整为“学校和政府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政府和学校的功能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分配变成了推荐。这两年我们对大学搞了“一次就业率”的统计公布,对推动就业起了很大的作用,国外的系主任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推荐自己的学生,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更应该推荐自己的学生,并且学生就业的好坏应该是这个学校培养人才质量的标志之一。现在除了一些师范院校的学生还由国家分配外,其他院校就按这个目标模式运行,我们的就业改革已经基本上到位。

当然现在还有很多问题,比如信息还不是太流通,就业形势有的不太好,特别是专科生很难就业等等。招生方面,我们以前搞了并轨,已经很平稳地实行了交费改革,这个改革三年左右的时间就圆满地完成了,从全国整体上说比较规范,老百姓也能理解,应该说我们基本上走上了这个轨道。在国外交费改革很难,比如英、法、德等国家原来适龄青年读大学几乎是公费的、福利的,这几年它们也在进行改革,英国大概是前年开始的。德国前年做了个决定,要逐步实行交费上学,要修改高教大法,在野党包括执政党马上都上街游行,可见在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交费上学是很难的。而我们中国在几年之内就进入了交费上学的轨道,是很不容易的。对于经济有困难的大学生我们曾提出过一个口号,就是“不能让一个成绩合格的大学生由于经济的原因上不了学”。现在各所大学都采取了很多积极的措施,如银行贷款、奖学金等。另外,我们新一轮的招生改革已经出台,并于去年开始进行。这次新一轮的高考和招生改革源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前几年很多人认为高考是万恶之源,甚至在教育界内部也认为,“高考不改,教无宁日”,认为素质教育最大的一个障碍就是高考。虽然这看法有点过分,但我们的高考确实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改革。我们这种大一统的高考,全国各类学校都采用一张卷子,确实不太合理。另外,出题学TOFEL、GRE,致使考试的题型过于僵化,题目内容很多,卷子很长,学生苦于记忆。经过调查研究,我们提出从四个方面来改革高考。

第一个方面,考试科目的改革。科目的改革经过几次变动,过去考7门,后来3+2,考5门,上海搞3+1,自己出题,搞了多年试点。5门也好,7门也好,实际上对中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没有什么触动,所以这一次就提出3+X。为什么提3+X?过去定3+2时是不考生物和地理的,生物的院士联名上书中央,提得很尖锐,上书说,未来的世纪是生物的世纪,你们竟敢不考生物。现在3+X,X里有个“1”,由大学来选,会有部分大学或专业选考生物,这样,中学对生物课的教学就不敢放松了。更重要的是,给大学多一点自主权。另外,中学的文理分科、分班,在座的90%以上都不会赞成文理分科,但是有些中学校长赞成,他们说,这就是中学要求学生有所特长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据我了解,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是以文理分界来培养学生特长的。现在大家的认识逐渐在统一。但一下子做到文理不分科也很难,需要“和平演变”,语数外3门,数学分为文理不同的卷子,难度系数差20%,以后难度系数逐渐缩小。有的省像广东,已经取消文理分科。根据这些原因,我们确定为3+X,我们的目标模式是语数外必须考,文理不分科。3门以外,剩下的科目怎么考,这就需要给学校、学生一点余地,也可以打破全国的大一统。曾有专家提出,全国统一考试,学校一点自主权都没有,应该让各所大学自己举行考试。但这是很难的,60年代清华大学曾探索过这个问题。试想想,我们出题的队伍上百人,每年出题难度系数要经过专家核对,实践检查,只能差零点几,必须有一支相对稳定的队伍进行研究。另外,印题很难保密,还有运题,到了水灾的时候,海陆空全体出动,组织得不好,还会出问题。最后,阅卷、录取、发通知等等,有很多麻烦,很多问题。既然,让各所大学单独举行高考不好办,那么,能不能先给学校一点自由权呢?能不能考虑由大学选择1门考试科目?所以现在定下来3+1,这个“1”由大学来选,虽然选的余地很小,但总是个开头。“3+1”再加“综合”,这个“综合”就是能力的考试,素质的考试,我们中国是考试的王国,应该有这个出题的能力。保送生在选拔过程中问题很多,想暂停也没有办到。所以我们就想在保送生中搞综合能力测试。这是一箭双雕,第一,解决保送生的问题,开后门的保送生不敢来测试。第二,更重要的是想探索一下这个综合能力测试行不行。第一年6个省进行,找一批各个科目的专家出题,虽然很难,憋了一个月出了一套题,出完后在6个省测试、有一个省教委主任开始不同意,但考完后,却十分赞成。我们找了一些学生座谈,学生们说面目一新,这样能测出他们的能力。接着,第二年、第三年,我们做了两年试点,今年在广东进行综合能力测试。3+1+综合,综合是除语数外3门以外,其余6门课的综合,这是希望的目标模式。我认为广东省改革意识比较强,老百姓对改革的承受能力很强,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有这个基础,实行3+1+综合的能力测试的试点,即x=1+综合,今年一步到位。剩下4个省就是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文科、理科各有3门综合题,分开考。今年在广东试点,一致反映这个题目很好。

第二个方面是考试内容的改革,这是高考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去年的语文题目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全国轰动,全国反映很好,认为很新颖,提出批评意见的几乎没有。过去是学校出一套一套的题目让学生去做,高考时去套,而这个题目没法套。每年高考语文试卷是最受攻击的,所以我们搞了一个社会征题,让考试中心把意见最大的同志找出来,请他们提出具体意见,也请他们帮助出题目,现在已经有7000多题。当然这主要是为了拉近教师与广大群众的距离,真正能用上的题目不多。今年的作文题目“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去年是科普题目,今年的题目就很难说是科普还是社会科学,出了几个几何图形,从这边看,从那边看,结论都不一样,一下子拓宽了大家的思维。所以这两年的高考内容特别是今年,几乎没有人提出过尖锐意见,当然不是说已经完善了。我们总结了一套考试内容改革的思路,比如说,我们要遵循大纲,但不拘泥于大纲,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过去可能认为考试是由考试中心定的,其实是由中学大纲定的,意思是内容主要遵循大纲,没讲的内容就不能出题,但是在运用上不拘于大纲。另外,减少题目长度,给学生更多的思维时间,注重能力和素质考查,多出应用性题目,入题不要设置过多的障碍,答题要放开一些,答案可以多种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出题的思路。经过几年试点以后,大家认为还是可行的,许多教师认为这样做,素质教育就有希望了,当然还存在许多问题。过去中学批评高考是应试教育的罪魁祸首,现在高考改革的旗帜已经举起来了,中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就应该改,这一点我们同教育部基础司的看法一致。

第三个方面,采取计算机网上录取。以前高考时,马路这一边住的是招生人员,对面的旅馆住的就是家长,休息时就两军汇合,交换情报。另外学校也要花大量的精力、财力到各地招生,带来很多麻烦。今年网上录取是3个过半,即一百多万考生参加了网上录取,80%以上的学校参加了网上录取,一半以上的省市参加了网上录取,准备明年、后年在全国普及。天津市去年网上招生的学生和录取的学校过半,做出了很大贡献,证明这个录取方式是成功的。网上录取既节省了时间和经费,又给社会一个公平。我们也在试点网上改卷,基本成功,所有的卷子上网,8位教师一起阅卷,改完后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最后网上得平均分,这是我国教育科研网最大的应用。如果高考录取基本上都能在网上进行的话,其他的许多计算机管理应当都能做好,它将是cnet网的最大的用户。

第四个方面,探索一下多次考试。去年北京带头进行试点春季考试,录取了安徽很多学生,接着,上海也试行了。高考的改革只要谁提的,方案如果可行,我们都可试点。哪所大学想单独录取,我们就批,你可以单独出题,单独考试,单独录取,但是这里面有上面讲的那么多困难,必须考虑周到。

第五,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是整个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很重要的内容,过去搞过一轮,新一轮的改革是去年在上海召开专门会议时进一步推动的。会上教育部有个文件,目标是实行全员聘任制,竞争上岗,精减机构。经过改革以后,应该说是比较成功的。另外,高等院校的后勤社会化,岚清同志亲自在抓。后勤社会化,对学校的发展能起很大的作用。

综合以上五个体制的改革,这几年都逐渐达到了或接近目标模式,并且这些改革能互相促进。比如说,学校合并后中层干部的调整问题,按内部管理体制的方针办,很快就得到了解决。这次合并的学校,应该说多数学校比较快地解决了中层干部问题,这就是学校内部的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了大的管理体制改革。另外,教学改革,我们调整了专业,变成了249个专业,专业进行了调整,也促进了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所以说各种体制改革互相促进。我们感觉到,一个新型的高等教育体制雏型展现在我们面前。这里我要特别谈管理体制改革。在管理体制改革、办学体制改革、招生就业体制改革、经费筹措体制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各项改革中,重点难点是管理体制改革。什么是管理体制改革?简言之就是谁管学校。我们过去是中央各个部门和教育部管了360多所院校,各省教委管了一部分,各省厅局管理了部分院校。这是当年学习苏联,后来在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现在来看,这个管理体制至少有以下三大问题:

(1)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走向。中央业务部门管理那么多学校,这是高度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日本就是一个通产省,它这个省不管大学,而我们呢,我们为发展一个产业,就建一个部,并且每个部越分越细,像能源,一个部分好几个;石化,上中下游都分开,分成好几个部,每个部为了发展,就建一批企业,而为了企业的需要,就办一批大学,这批大学主要为部内的企业服务。还办了一些研究所,现在研究所也在调整。这些大学在当年条件下曾经起过很大的作用,然而,现在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走向要求中央的业务管理部门去管理它应管的事。应管什么事呢?应管的事是对本行业的宏观调控,教育的事情不是这些部门的特长,部长主要是研究企业的生产,很难有机会讨论教育问题。这就是中央体制改革很重要的一部分。去年在十五大报告中,关于机构调整的报告,非常受欢迎。朱基同志下决心本届政府要调整过来。为什么这次调整非常顺利呢?其中很大一个原因是大家对此有共识,中央部委有共识,地方也有共识。

(2)条块分割。我经常举北京的例子,中央有工业大学,北京也有;中央有农业大学,北京也有;中央有好几个医学院校,北京有首都医科大学;中央有经贸大学,北京也有经贸方面的大学,包括体育学院也如此。别的省还来不及建立,如果发展下去,别的省也会是两套,这两套一般是重复的,这样就形成了条块分割。我国财力有限,又比较分散,分散以后,管理也不行。

(3)科类单一。原来清华大学是多工科的综合性大学,北京大学是文理大学,我们华中理工大学以工科为主。虽然后来大家都意识到需要综合发展,也发展了一些学科,但科类仍较单一,我国几乎没有一所文理工农医的综合大学,当然不是要求所有院校都这样综合办,这不大可能。但是在国外,有名的大学都是有文理工农医的综合性大学,特别是医学院,有无医学院在很多国家已成为是否上层次的标志,最好的医学院都在综合大学里,最好的综合大学也都有医学院。加拿大介绍情况时,就说有多少学校有医学院,意味着高一个层次。而我们由于部门办学,学校科类比较单一。这次调整大家比较认可。过去提出过有条件的学校尽量使自己综合一点,要通过自己兴办各类专业非常难,特别是医学院更难,我们有几所大学办过医学院,没办出规模、水平。所以在本世纪末,迎接新世纪时,大学有个调整问题。这件事对中国高等教育将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我们1952年的院校调整,应该说利大于弊,因为经过那次调整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形成了。但是带来的问题是文理分家,一所大学分成很多大学,学科比较单一,所以借此机会,进行整个大的调整,组建一批更综合一点的学校。很多院校的校长、专家认为调整很有必要,如果不调整,我看中国的高等教育没有希望,在世界上也不会有太高的地位,这话可能武断了点。

这次调整后是不是不要单科院校了呢?不是的,一定还需要很多科类单一的院校。在中国这样的条件下,不必要使所有大学都是文理工农医,并且各所大学还可以有自己的特色。我们的大学必须调整,但是不赞成搞巨无霸。一句话,有条件的应综合一点。我们对中央部属院校进行了三次大的调整。第一次是9个工业部门撤销,变成工业局,一共涉及91所院校,10所归教育部管。为什么归教育部管呢?因为国家必须掌握一批高等院校,我们要争取办好这些院校以反映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在国内也可以起到示范带头的作用。所以10所进入“211工程”的院校归教育部,剩下的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第二次是对原兵器、航空航天、船舶、核工业等五大军工总公司所属的25所普通高校进行调整,其中7所归新成立的国防科工委,18所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今年涉及到49个部委的院校,有161所,其中教育部收了一批,而且按教育部今年的办法,还合并了一部分,大概50多所,剩下的全部与地方共建,以地方为主。今年合并,从2月份到现在,非常非常平稳,不仅没收到人民来信,而且一张小字报也没有。最后有19组大学合并,教育部18组,还有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哈尔滨建筑工程大学合并,他们原来就是一所大学的。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对合并后的院校进行了干部调整。为了这次调整,教育部人事司谈话达3000多次,组织5位司长带队分头到各地进行合并的工作。

在前两次调整的基础上,今年进行大的调整,这是在国务院领导下进行的第三次调整。今年主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个解决的问题,部门院校的调整。卫生部、农业部、司法部、财政部等49个部门的院校,都进行了调整。民委的院校、公安类、军事类的院校,妇女大学、共青团的政治学院,这次没调。教育部的部属院校调整完后变成71所,剩下90多所院校由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从这几年的情况看来,中央部门院校的调整总的情况是好的。有几所院校调整初期担心院校实行省管为主以后,学校发展受影响,但调整到地方后,拓宽了办学思路,取得了各方支持,院校有了新的发展机遇。今年部门院校的调整,我们下了很大的决心。第二个解决的问题是医学院合并的问题,医学院合并是这次最重要的调整。前面讲过,国外一流的学校几乎都设医学院,医学院校要得到很好的发展,也必须设在多科性大学或综合性大学里。我们医学院基础教学水平不高,设备也比较差。举例说,1992年我到教育部时,工科院校十几年前计算机教学已经提出了上3个台阶,而这些医学院、农业学院中不少学校只上计算机语言课,还只讲多少条命令,全国连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也没有。

显然学科单一影响了发展,所以,大的医学院校的基础课应该到多科性大学或综合性大学去上,这样才能保证质量。现在很多医生连计算机都不会,仪器也不会使用,往前发展更需要基础。医学是人命关天的事,温饱问题解决后,这就是大问题了。另外,生命科学在未来时代将愈来愈重要。这次北大与北医合并,因为北大的生物主要是基础研究,北医是应用性研究,特别是在医学中的应用,两者结合,生命力强。所以,医学院合并到综合性大学中去,在教育界、科学界大家是认同的,即使有的医科大学开始时想不通,但经过一段时间考虑,最后还是赞成合并。我认为医学院的合并绝对正确,国际上也是这样认为的。第三个解决的问题是部分财经院校与综合或多科性大学合并。财经、政法单科去办,我认为不太容易提高水平,但这个问题和医学院不一样。北京大学、人民大学等一些大学已有政法、财经专业,所以只有部分财经学院、政法学院合并了。今年调整下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再过5年、10年,就不是今天这个面貌。有的同志说这是个百年难遇的机会,有的院校没抓住这个机遇,对自己院校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这几年共合并了200多所院校,净减了170多所院校,调整幅度比1952年大,涉及面宽。李岚清同志认为这几年高等教育的改革是翻天覆地的。

(二)教学改革到了收获阶段

这次教学与体制改革同时进行,一手抓体制改革,一手抓教学改革。教学改革要解决什么问题?一是专业设置太窄;二是教学内容偏旧;三是人文教育偏弱;四是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五是教学方法偏死。主要解决这五个问题。

(1)专业设置太窄。我们调整过两次,1993年从800多个专业调整到500多个,当时比较困难,思想不太统一,所以提出的口号是宽窄并存。第二次调整是前年,从503个专业调整到249个。估计三、五年后再调整一下,就基本到位了。现在我国21世纪新一轮教学计划已制定,我认为,这个教学计划很有思想,是在教育思想大讨论的基础上制定的,解决了过去教学中的一部分问题。这次调整基本体现了这几年的教育思想,所以说21世纪我国新一轮的教学计划已经出台。

(2)教学内容偏旧。这几年进行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制改革,计划出1000本高水平教材,现已出了300多本,这些教材已在7个地区作了推广,教授们普遍反映比较好。1952年时学习原苏联,引进他们的教材,后来我们自己编讲义,出版自己的教材。这次可能是建国以来动员面最大花的精力最多的一次教材改革,出版自己高水平的教材。

(3)人文教育偏弱。现在不少学校认识到这一点。如清华大学认识到文科的发展对其发展来说是个瓶颈问题,大学没有高的人文教育,特别是人文的基础教育,学校就没有品味,没有格调,用工科的脑袋办不成一流大学。所以我们进行了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建立了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日本有一种说法叫“经济动物”,意思是人的生活水平虽然提高了,但文化、格调却降低了,走向“经济动物”。我们国家的大学过去分类细,学校的人文氛围不够,有的大学进去后,象摆摊的小铺子,有的大学管理混乱,找个管理员开实验室的门都困难。而有的学校有条有理,学校也有格调。所以提出提高品味,提高格调。有的院校人文选修课也较少,很多单科院校开不出人文课程。

(4)人才培养模式单一。过去强调统一性,培养的大学生全是一个模式的。现在,必须采取多种方法,多种培养模式,注意发展学生个性,因为无个性则无创造性,这是很重要的教育思想。学生要有个性,学校要有特色。当然,个性不等于个人主义、不受任何约束。

(5)教学方法偏死。教学方法还存在很多问题,长期形成的习惯,要改革也很难。中国应该探索一条自己的评估道路,这几年我们进行了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的试点,我们对160多所院校进行了合格评估,大家都认为很好,被评估过的学校知道怎么办学了,有1/4的院校一次性没通过。合格评估的作用很大,总体效果很好,在总结会上,我提了三条:一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大工程;二是教育思想的大讨论;三是教育管理的大提高。现在优秀教学评估开始了,实际上不光是针对教学,是对院校改革整体的推动。

(三)教育思想观念的改革到了深入的阶段

教育思想究竟有哪些呢?最早提出“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后来加上“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是先导”。中国的事,教育思想不改革,很难办。我国哪些教育思想需要改革呢?我想举点例子来说:要把专业对口的观念改为适应的观念。在高度计划经济下,强调专业对口,用人单位需要什么,就上什么专业课,专业课定下后,再定要上哪些基础专业课,就是这样去制定教学计划。现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次就业;本科专业减少了,观念也应从专业对口变为适应,这个观念很重要。注重个性。1994年提出要注意学生个性发展,这也是重要的教学观念。另外,高校的本科教育是基础,有一段时间学校里研究生发展很快,很多学校特别是大的学校提出以研究生培养为主,对本科不重视。我们认为,在大学里本科应该是基础。为什么呢?因为本科阶段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时期,包括学习习惯,专业入门,都在此阶段。如果忽视本科这个阶段的教育,就是误人子弟。现在用人单位很注重大学生本科是在哪个学校毕业的,包括国外都重视大学生本科是哪个学校毕业的。本科是很完整的培养过程,必须十分重视,这是很重要的教育思想。素质教育。这几年教育思想观念改革的中心是提高质量意识和加强素质教育,这也是重点。下面从五个方面来理解素质教育。

第一,首先探讨什么叫素质?心理学家说素质是先天性的东西,而我们教育学专家经过讨论认为,素质也可以是后天形成,或通过知识、能力转化为或者内化为人的一种品格。或者说得浅一点就是大学要传授知识,同时培养能力,但有比知识、能力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素质,它能使知识、能力更加发挥作用。“素质”在中国是一个习惯的用法,已经约定俗成了。

第二,对素质教育高等院校怎么提法?这个问题不光是中国在讨论,国外也在探索。我们认为,大学教育不能说都是素质教育,高等学校是专业教育,分类的专业教育。经过讨论,我们觉得加强素质教育或者注重素质教育的提法比较确切。

第三,素质包含些什么呢?我们高等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有它具体的含义,它包括4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业务教学也要培养学生素质,比如物理学培养学生一种科学素质,数学可以培养学生一种逻辑思维,数学家甚至认为数学可以培养学生文化素质,这就是业务素质。现在我们的学生身体、心理素质都不是很好,所以加强学生身心的素质教育很有必要。这些素质里文化素质是大学生的基础性素质,为什么这样认为呢?同志曾经讲过,我们的干部和学生要学点历史、文学、政治,不然的话,就很难形成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的思想。这明确表明了文化素质是基础,很重要。全教会时又再次阐述了这个思想,文化素质高,有利于学生业务素质的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第四,我们在素质教育里把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作为一个切入点。当然,文化素质教育不等于全部的素质教育。

第五,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观念,不是什么模式,它要贯彻到整个教育过程中去。50、60年代提出加强能力的培养,我们给学生以知识,同时培养能力,这在当时被认为是教育思想的一大突破。现在我们提出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同时又提高素质,从知识、能力到素质,这是教育思想的又一大突破。由于是一个教育思想,所以素质教育不是一天两天或一堂课或者某一个形式所能达到的。教育者首先要改变观念。这件事在本世纪才刚刚开始,远远没有完,但是它有很强的生命力。

二、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前瞻

本世纪有两件非常大的事,这两件事对未来21世纪中国的高等教育将起着巨大的作用。第一件大事,我们已正式立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同志在北京大学100周年校庆上公开向海内外宣布,建设若干所世界先进的一流大学。教育部已决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正式立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在本世纪末提出这件事并采取措施,对中国高等教育无疑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会对中国高等教育产生很大的影响。除了北大,清华以外,还有一批学校我们要进行重点支持,前一段时间我们支持了一部分学校。利用第二期211工程,还要支持一部分学校,这不是清华、北大两所院校孤立的事情,而是整个教育水平的提高。有这个项目和投入与没有这个项目和投入是不一样的,它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向着一个更高的层次迈进。所以北大、清华进行了近一年的讨论,分析学校形势,清理自己的学科,哪些学科达到了世界一流,哪些学科只是国内一流,哪些经过努力可以达到世界一流、经过努力可以达到国内一流,哪些根本连国内一流也不是,并采取积极措施。国家也加强了投入,希望它们在21世纪若干年进入世界一流。本世纪末提出这件事情意义重大,它把高等教育提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来操作。第二件大事情是提出素质教育。这是教育思想上一大突破,在世界上,中国高等教育讨论素质教育,以及文化素质、人文素质教育都是比较早的。当然,仅仅是开始,如果这件事情在21世纪探索得比较好,对中国高等教育将会有很大的发展。21世纪高等教育怎么办?我们在1995年就曾提出“把一个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带入21世纪”。

当时提出三条:第一,把一个结构、体制更加合理的高等教育带入21世纪。这几年我们正在这样做,体制的调整,结构的调整,但是没有完。第二,把一个规模效益更高的高等教育带到21世纪。现在,应该说校内规模、师生比明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三,把一个水平、质量更高的高等教育带入21世纪。这一条不好衡量,应该说这几年很多方面我们的水平有很大的提高,但也有水平下降的地方,有喜有忧。未来怎么办?国家在制定规划,大家应该思考,21世纪我国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高等教育。我认为,21世纪中国应建成一个高等教育的强国,这样中国才能立足于世界之林,我们的高等教育在国际上才有地位,我们的经济发展才符合我们这个大国这样一个地位。怎么去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需要很好地规划和研究,最近我们提出强化三个意识:

(1)强化国际意识。现在国际接轨、国际化提得很多,这种词用起来要小心,跟国际接轨,跟谁接轨?谁是共轨?日本、美国都不太一样。提国际化,现在很多国家有看法,印度的教育部长反对提国际化,他认为,国际化就是美国化。我觉得应该要提高国际意识,希望我们高等教育进入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大循环里去。我们要创世界一流大学,我们要培养一批在国际舞台上有竞争能力的学者,我们要培养一批在世界舞台上比较活跃的人士。现在印度在国际组织上任职的比较多,我们在国际组织中任职的人很少,跨国公司也应该有我们国家的人,我们要加强国际合作,这一点非常重要,最近这十来年,国际间的大学合作明显加强,这一点各所院校都在努力。

(2)强化素质意识。刚才已讲过,这是教育思想上很大的问题,我们培养的学生不能只是会答题、考试,而应该要强化素质意识、特别是未来的世纪。素质教育现在研究得还不够,关心得还不够,特别是在实践中做得还不够,去年全教会以后,已经有很大的推动了。

(3)强化改革意识。我认为,高等学校改革是个永恒的主题,因为科学技术在不断地发展,社会在不断地发展,高校就是要不断地改革。如果我们不强化改革意识,中国高等教育在21世纪有所作为将很难。我们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改革。强化改革意识有一条是要走出自己的路子,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如果没有它的民族性,没有它的特色,全世界的教育都是大一统的教育,就走入了误区。归纳一下说,对学生来说要有个性,对学校来说要有特色,对整个国家来说要有自己的路子,这样,中国的高等教育才能繁荣。

最后讲讲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1)扩招。去年扩招了近50万,今年大概也近50万,扩招以后有几个问题需要我们关注。第一,就业问题。现在就业困难,扩招以后,将来就业怎么办?我们寄希望于就业形势好转,现在就业情况不太理想,我们现在的专科生一次就业率仅仅20%,本科生好些,近80%,大学校比较好,大学校这几年总的掌握得比较好。所以我们曾提过,扩招以后我们学校、各级政府要加强就业体制改革。第二,质量问题。有的省已经达到80%以上的学生入学,也就是高中一个班里中下成绩的也能入学,也就是200多分都可上大学。怎么保证它的教学质量?这就需要大家来研究怎么保证质量;第三,教育结构问题。今年中专入学报到率比较低,其中的原因一个是就业,另一个是大力发展高中。为了上大学,高中现在很热。一个国家的中等职业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包括现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他们的中等教育也是非常受重视的。所以,我们需要研究怎么解决扩招以后这些问题。

(2)交费。今年有不少学校普遍提高了学费,甚至有的学校还乱收费。弄不好经济困难的家庭,特别是农民子女将来就没法上学。所以现在有的中学辍学率比较高。这些问题值得关注,这是个政治问题,光从学校收入来考虑,这是不行的。

(3)教育产业化。关于教育产业化问题有好多理论,我一开始就不大同意教育产业化的提法。有一个地区地委书记说现在好了,办大学不需要我们出钱了,产业化了。有人说今天的企业就是你大学的明天,意思是大学不仅不需要国家投资,还要向国家交钱,这个提法,影响很深。学校有双重属性:意识形态属性和生产力属性。意识形态属性怎么产业化?同志讲过,高等教育事业是崇高的社会主义公益事业。所以教育产业化的提法不符合教育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