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学校心理健康消极倾向与发展

学校心理健康消极倾向与发展

一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现的消极倾向

1形式化倾向

学校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本世纪教育发展与改革运动的一个成果,在某种意义上,它已成为现代学校的重要标志之一。这项工作之所以在我国短期内有较快较好的发展,其直接原因之一是处于“应试教育”下的广大青少年学生日益下降的心理健康水平,引起了众多有识之士的深深忧虑和高度关注。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已认识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等川。从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面向21世纪人才,促进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度,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的举措。然而,时至今日,仍有相当数量的学校和教育工作者错误地认为,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仅是形式而已,升学、“应试教育”才是根本。因此有些学校虽然名义上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和研究,也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配备了教师,设置了心理咨询与辅导室,建立了学生心理档案等,但是由于忽视教育者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最终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或者是为满足一时之需,如应付检查、评比、达标等活动而开展一些名不符实、甚至虚假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种形式化倾向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切实开展,成为当前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全面开展最为有害的因素,必须加以扭转。关键之举就是根本转变教师特别是学校领导的教育思想观念,同时还应加大评估、检查的力度,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

2个别化倾向

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放在少数甚至个别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咨询和治疗上,忽视和消极对待绝大多数学生,从而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路越走越窄。80年代中期,有些从国外学习和考察归来的人介绍,美国等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心理医生在学校设点坐诊,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咨询与治疗,而此时,我国国内许多精神医疗和心理卫生工作者正积极介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期,国内多项调查发现,大中小学生中都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有严重和比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障碍。12’既然调查认定学生有严重的心理问题,那么教育工作者只能选择个别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再加上已介人的医学工作者专业背景的强化作用,一时间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发展迅速,而这一切仅仅是围绕诊治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展开的。结果,绝大多数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心理健康水平无法得到提高,即便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了解决,但由于多数人的心理健康维护受到忽视,新的问题仍然不断出现,结果是检了芝麻而丢了西瓜。实践表明,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一切教育的设施、计划、组织活动都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着眼于绝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要重视个别差异,最终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每个具体学生身上。只有绝大多数乃至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以维护和提高,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和解决个别问题,这正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立足点。

3医学化倾向

关注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意味着每个学生都有心理疾病。当前,学生中究竟在多大程度和范围内存在心理障碍问题,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前提,对此要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准确估价。很长一段时间,一些媒体报道我国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比率占到30%,甚至有报道称只有17%的中小学生心理是健康的‘3’。这样的结论令人震惊,更值得怀疑。疑点之一是调查统计的样本是否有代表性;疑点之二是测查的标准是否科学。无论如何,可以肯定地说,这些调查统计的结论有相当的片面性,从而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效应。与此相关,一些地方和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片面地理解为心理咨询和治疗,将学生视为心理有疾病的患者,用诊断病人的量表来测量、诊断学生,用医生记录病史的办法建立心理咨询与治疗档案,有的学校通过医疗机构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专门医生充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有的心理教育教师甚至穿上白大褂,蓄意营造医学、医院的气氛,这些都给学生心理上造成很大的压力和消极暗示,引起高度紧张、恐慌和压抑。更有甚者,有的学校竟然给学生使用药物治疗和器械治疗,严重地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这些都是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医学化倾向的表现。目前,学生中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障碍性问题,属心理疾患,人数非常少,根据临床个案和调查统计,不到学生总数的1%。另一类是发展性问题,主要是适应不良,而非心理疾病。这就是说,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是正常的人,不是病人。因此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医治和矫正学生的各种心理异常,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心理潜能的最大开发。“预防胜于治疗”,我们决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医学意义上的心理治疗混为一谈。

4课程化倾向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很多,如开设相关课程,通过学科渗透,进行活动训练,结合德育工作,利用环境熏陶,等等。但是现在有些学校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机械地理解为开设心理学、心理卫生、心理健康等课程,或举办一些知识讲座,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等,课程化倾向明显。有些学校还采用简单生硬的说教,生搬硬套心理学概念,要求学生机械记忆心理知识和原理,课堂教学中大量讲授系统的心理学知识,甚至象其他学科一样进行非常严格的考试,等等。课程化倾向的直接后果是,不但没有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反因给学生额外增加一门学科课程,使学生承受更多的负担,最终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出现了事与愿违、适得其反的结果。应该肯定,通过相关课程的开设来丰富学生关于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的知识是必要的,但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和进一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来说,仅传授知识效果是非常有限的,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当只是某种科学或学科的知识体系,而应当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存在问题为出发点,以改善学生心理与行为为目的。因此,试图通过诸如考试的方法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能有害无益。要克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的倾向,就应把这项工作融人学校日常教育活动之中,渗透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有机地结合在班主任工作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之中,体现到各种丰富多样的活动训练中,反映在环境优化和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中。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一味地追求课程化,只会流于形式。

5德育化倾向

长期以来,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问题,有两种观点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产生不利影响。其一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视为学校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认为只要通过加强德育就可以达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没有必要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是一种使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的倾向。其二是很多人把心理问题与思想品德问题混为一谈,没有分清两者间的区别与联系,因此,在德育工作中把心理问题当成思想品德问题来处理。加之有些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以前或现在就是德育教师或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学校对此项工作的管理组织由政教处等德育机构来负责等,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化倾向更为明显。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一,长期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很低,注意力集中在温饱问题上,心理健康问题很少受人关注。其二,过分强调政治,不能科学地认识和对待心理问题,简单地把一切心理问题都看作是思想觉悟和政治观念问题。其三,随着社会的改革开放,容易把个体的动机和需要片面理解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而忽视社会变革给人们心理和精神上带来的冲击与压力。其四,对人的素质要求过于强调政治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忽视了人的心理素质,因此往往把心理问题归结为品德问题,甚至把心理疾病视为道德品质恶劣和思想观念错误l4]。在这些思想观念指导下,出现了用德育的观点、方法去解决心理问题,结果收效甚微。例如,如何帮助考前有严重焦虑的学生,仅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就难以奏效,而运用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方法和技巧或许效果要好些。

在新的形势下,学生的心理问题乃至思想问题可能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仅靠传统的学校德育是解决不了的。俗话说,心病还靠心来医。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就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完善其人格。这就要突出心理学的特点,防止心理问题德育化倾向。因此,既要看到两者在学生观、内容、目的、原则、方法等方面的不同,也要看到两者共同的一面15’,特别是互相影响与联系的一面,以及互为借鉴与提高、可以有机结合统一的一面,这样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都可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向

1普遍化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人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特别是教育观念的更新和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将由现在的少数实验学校逐步扩展到一般学校,由重点学校逐步扩展到普通学校,由大中城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逐步扩展到中小城市和内地经济欠发达地区,直至建立相应制度,步人正规化、制度化,从而得以全面实施,获得普遍发展。普遍化的发展方向还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将从学校逐步推广到社会,例如北京、上海等地设立面向社会的心理咨询与辅导中心、心理咨询热线电话等,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不限于学校学生,还包括其他青少年、学生家长及社会大众。

2专业化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推进这项工作向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必须建立一支训练有素、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师资队伍。但是当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多由非专业人员兼任,知识、经验的不足和角色的混乱,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与效果无法提高,有个别教师甚至误导了这项工作的发展方向。在未来的工作中,教育者的专业化程度将有所提高,培训时间和频次将延长和增加;有更多的省市地区将制定执教(从业)人员的专业标准,通过考核等方式颁发资格证书,以保证执教人员的专业水平。除了通过继续教育来提高在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水平外,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有更多的高等学校大力发展相关专业,为普通学校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医疗部门和相关单位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的积极介人,将对此项工作专业化发展方向有积极的意义。

3现代化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未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方面的现代化提供了保证。特别是计算机将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获得广泛应用,由此可能出现的趋势有:学生各种心理档案资料的储存、管理、运用将不再是人工处理;计算机将提供更多的信息给学生,以增强心理辅导的层面;通过计算机对教师进行大规模专业训练;建立全国性学校心理健教育网络系统,成员间可以互通信息、相互合作,实现资源共享等。另外,将会出现学校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家系统,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问题与需要直接在网页(站)上寻求指导,或与某些专家直接对话或利用电子邮件通信等等。总之,方便、快捷、丰富的现代化技术手段,将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普及,更具有成效和影响力。

4本位化

所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本位化,就是利用全校教师整体辅导教育全体学生,强调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单靠少数专业辅导人员的努力和参与,而应投入全校的力量,即全校教师在校长的带领下,针对全体学生当前存在的问题,制订一个共同的目标及工作重点,通过全校性的教育活动改善学生整体行为。这种全校教师参与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可最大限度集中教育的人力资源,给学生施以更全面的影响。此外,它还有利于提高每个教师的责任感和自觉意识,易于形成最大教育合力。当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较少,教育力量薄弱,本位化发展方向是改变这一状况的极有效的策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心理健康教育观念的深入人心,本位化将成为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

5本土化

本土化,就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技术要更适合本国、本民族、本地区的具体情况,更能反映与适合自己国家、民族及民众的心理特征,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具体到我国来说,就是中国化的问题。自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来,我们所运用的理论、方法、技术、手段多数移植甚至完全照搬欧美国家。以测验为例,引进的国外量表远远超过我们自编的,有些量表引进后甚至未经修订就开始应用,可信度很低,不适合我国国情,不适合我国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特点。今后的发展趋向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更适合我国国情,更注重实际教育效果,更注重将国外先进的理论与我国的国情和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相结合,并努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方法,这既是个方向,也是一项艰苦而且必须为之奋斗的目标。

为了深人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意并克服已出现的一些消极倾向,科学、准确地把握未来发展趋向是很有必要的。它将为开创21世纪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局面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