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经济效应探究

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经济效应探究

摘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和在校生规模均为世界第一,高等职业教育是持续深化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因素。面对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结构调整、大数据技术广泛应用等经济形势的新变化,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应根据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特征,在供需平衡、政策实践、结构设置、校企合作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师资结构配备、教学评价体系建立等方面进行调整,为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顶层设计和实践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经济效应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地方政府+职业院校+企业”三位一体协同促进的发展,是政府、学校、企业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相互合作、促进共赢的有机统一,在多维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深水期的背景下,全面进行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应以企业岗位需求为依托、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从体制机制建设、校企互动合作、师资能力培养、产教融合发展等维度开拓协同共赢的创新发展方式,进一步提升产教融合水平,保障高等职业教育在高水平人才供给能力、供给质量方面的有效实施,确保高等职业教育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1]。伴随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工作的展开,经济发展方式正在不断转型与优化,高等职业教育是最典型的集教育与经济于一身的人才供给方式,是育人与人力资本高度耦合的有机统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培育目标决定了它作为经济发展人力资本有效提供的保障,尤其是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提供既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所在,也是确保经济有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作为服务经济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可以有效保障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质量与效率。

一、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经济效应体现

(一)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

区域经济、文化、政治发展差别很大,地方经济发展层次、战略规划也各不相同,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人才培养也应结合地方发展特色,培养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资本。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需适应区域经济文化发展,针对教育发展水平较低、劳动力素质不高的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可以优先选择资源禀赋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人才培养的主导产业,针对人力资本存量充足、基础教育发展良好、劳动力素质较高的地区,可以将高新技术创新产业人才培养作为主要发展方向,通过制度构建和创新金融合作模式给予适当支持,根据地区实际情况选择经济发展战略,根据经济发展的多层次战略制定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实施方向和人力资本的分布。依托于经济发展战略的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有助于提高学生就业水平和人力资本存量,进而为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人才支持。加强适龄青年学生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与培训,提高学生的技术和能力,实现人力资本的投资再造育人效果,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技能人才。充分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质量及特色与经济发展步调的协调一致。

(二)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推动经济发展的软环境改善

经济发展的软环境指在经济发展中所必需的人文道德环境,在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环境下,基于我国发展水平各地硬环境基本得到改善,软环境发展才能形成比较优势吸引投资,而人才是软环境构建的核心,人们的思想观念促进软环境的改善。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软环境,将落后的思想、生产生活方式等不断转变,形成适应经济发展的新思维和现代文明,从而推动制度创新和社会氛围的改善,实现经济有效发展。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应体现民族特色、工艺文化、民族文化,从而不断推动软环境的建设,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三)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升级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包含三个产业之间的转型升级和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2]。经济结构调整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特色经济的内在驱动力。我国经济逐步向高质量转型发展,而制约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的短缺,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适应经济、地区、行业特色的实用型技术人才,是经济发展人力投资的重要形式,“复合+技能+创新”型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有力供给会直接影响产业结构的升级,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要求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入,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方向、办学专业结构等切入点入手不断进行调整[3],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实践能力、社会服务能力。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人才培养为行业需求和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原动力。

(四)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加速创新驱动的转变

我国经济发展要素驱动阶段已经完成,目前处于效率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发展阶段,创新发展已经进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发展阶段,创新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动力,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提供的人才能源为创新发展提供动能,无论是熊彼得的创新理论,还是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教育都是创新发展的落脚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主体不仅是工程师、科学家、企业家,还需要大批高技能、高素质的劳动者去执行和实施,然而创新所需高端人才通过引进,很难得到满足,而且与企业文化、岗位匹配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磨合,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能够发挥更多的优势,在人力资本的积累、研发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差异化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有助于创新成果的制造。而我国目前适应经济发展特点的技能型人才相对匮乏,劳动者素质普遍不高,这都制约着创新的发展,导致大量创新成果转化率低,使先进技术的转化和扩散难度增加。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有效推进能够创造新的创新驱动力,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从而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二、经济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新要求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目标定位是培养适应行业、地区和企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加速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发展速度,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和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可持续就业能力,一方面有助于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4],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就业水平,国家不断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助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供给侧改革可以有效影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质量和效率,经济发展同样也对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发展方向、发展规模、人才培养层次、专业结构等产生重要影响。

(一)经济发展方向决定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发展方向

我国经济发展逐步趋向结构合理化、分工复杂化的新常态,国际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经验、经济发展方向和经济发展现状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提供市场支撑和需求引领。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内容中的专业设置一定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特别是对供给能力的适应。只有在大数据的基础上识别对社会各类职业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量,才能对改革进行有效的规划,找准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方向,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另外,在社会和个人需求的衔接方面,要以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市场实际为依据进行协调整合。应对市场进行预判,确保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内容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做到真正的匹配与适应。

(二)经济状况决定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规模

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不仅受到经济需求的影响,还受到经济实力的影响。经济发展状况会影响企业对技术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需求,技术型人才数量增加和技术提高会受到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效果的影响。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目标是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不以营利为目的,这就决定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发展的投入要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充足的物质资本可以保障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配备充足的人力。如果教育经费缺失,很难满足高等职业教育优秀充足的师资队伍的建设,充足的物质资本也可以保障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打造良好的办学条件。经济的高度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方向、规模、力度以及影响范围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经济状况决定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人才培养层次

经济发展水平会影响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人才培养层次,经济结构在不同地区的差别,促使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人才培养方向、层次、水平也各不相同。我国目前的区域发展战略主要是振兴东北战略、崛起中部战略、发展环渤海战略、开发西部战略、融合珠三角长三角发展战略等,这些区域战略为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提供了生态环境,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均,产业技术构成水平发展不平衡,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人才培养层次必然选择多元化发展。教育部明确规定了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办好现有专科层次高等职业学校,更加重视应用技术型高校发展,深化培养本科层次职业人才。”[5]随着我国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与比重的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型、劳动力资源的西部延伸,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断增强,资源节约型经济已经成为经济转型的主要方向,伴随我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层次调整的不断推进,针对技术含量不高的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为主的不发达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应倾向于以培养中职、高等专科层次人才为主;针对人力资本高度积累的发达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应倾向于高层次的技术型应用人才向本、硕、博层次延伸。

(四)经济结构调整决定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专业结构设置

经济结构调整对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实施中专业设置具有重要的影响,从而影响整个职业教育的水平。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应依托于经济结构调整趋势所带动的人才市场需求变化,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专业结构的设置可以直接反映经济发展趋势和重点[6]。伴随第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互联网+”、电子商务、大数据、云技术等在内的第三产业高新技术领域的发展,倒逼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开设新专业、改造老专业。在农业发展方面,农业精细化发展的不断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中专业设置应逐渐开设精细化养殖、种植、栽培等农业技术专业。而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现状是大多数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市场、行业需求的匹配度不高,人才培养的水平和层次很难适应经济结构和行业发展的需求,主要遵循的依然是传统发展的老路,很多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仍然在继续落后产能的技能课程,因此在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中,高职院校应以经济发展、技术创新、产业调整为导向,进一步加强新专业设置和老专业改造工作,以适应经济发展对技术创新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人才需求。

三、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经济效应发展不畅的现存问题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无法满足市场岗位需求,对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产生迟滞作用,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就是为了解决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经济效应协调发展的问题[7],但在改革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也是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亟须克服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同质化率高需要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初衷是以个人发展为基础,社会岗位需求为导向,为社会创造具有直接价值的高级应用型技能人才。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似乎进入“瓶颈期”,学科设置不足、办学特色不明、经济发展适应性差、人才培养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大多数高职院校扎堆开设热门专业从而吸引生源,以此来扩大招生规模,但与社会实际岗位需求相脱节、学生培养质量不高、专业设置重复、办学同质化严重导致结构性失业率较高,这是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中始终存在的问题,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需要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

经济基础是决定教育规模发展的先决条件,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规模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经济实力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目前仍处于不平衡的状态,东西部地区发达程度差异较大,产业布局分布不均,地区产业结构呈现多样化趋势,西部经济发达程度相对落后,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产教融合程度不高,人才流失严重,本地人才外流导致产业发展倒逼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局面难以实施。由于经济实力薄弱,导致西部地区缺乏长效稳定的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投入机制,师资配备、办学条件、实训设备等教学资源相对缺乏,难以实现教学效果。而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基础相对雄厚,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学生发展都比较均衡,使其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得到有效充分实施,人才素质较高,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也推动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提升和供给侧改革的力度强化。

(三)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模式以公办体制为主,公办体制经费的主要来源是政府的财政投入,政府是资源的投入和管理者,高职院校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大多数公办高职院校更加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而轻视办学内涵和质量建设,对市场观察、企业技术进步、行业发展需求等经济信息敏感度不高,改革动力不足[8]。企业的发展水平能够引领和带动经济发展,但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进展相对缓慢,合作机制仍不完善,配套体制建设和措施缺乏系统性。具体表现为:第一,政府层面缺乏对校企合作的统一规划和部署,财政支持不足,政策倾斜力度不够,没有形成统一的有部署的整体行动;第二,校企合作实施过程制度有待完善,缺乏明确的校企双方权责义务的规章制度,在发生纠纷时易导致互相推诿,影响合作效果;第三,部分高职院校为普及学生实践实训,学生企业实习实训岗位与所学专业缺乏匹配度,难以满足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企业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得不到有效锻炼。

四、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经济效应的改革方向

(一)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促进多元主体协同共治

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涉及政府、企业、高校等多个主体,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诉求存在一定差异,系统有效的共治机制有益于提高多元主体的协同共治,而多元主体的协同共治应主要从多元主体的利益出发,构建涵盖政府、企业、学校、行业在内的多维系统下的供给侧改革发展模式。形成以政府为监督、以行业为引领、以企业为参与主体、以学校为主要实施者的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

1.促进供给侧改革主体应达成价值共识

多元主体的共识是高等职业教育治理权威的来源,治理权威最主要的特点是以资源为主,供给侧改革的治理水平对高等职业教育水平会产生重要影响,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需要多元主体共同配合与促进,需首先协调好各主体的权利矛盾,确保主体利益得到满足,但在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过程中,不同主体间的利益与权利矛盾不可避免,导致各方主体对权威治理存在意见分歧,需要建立科学的协调机制和沟通平台,帮助多元主体以自愿、民主、平等的方式进行有效沟通和反复协商,化解供给侧改革中各参与主体的矛盾冲突。应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多元主体价值共识目标,但公共利益的实现离不开私人利益,因此只有充分考虑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均衡发展问题,才能有效提高改革的治理水平。

2.鼓励供给侧改革打造协同创新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多元主体合作治理本质上就是一种体制创新,主体合力的充分体现需要良好的顶层设计,需要政府来制定。尤其针对中、东、西部经济发展进度水平不均衡导致的人才需求层次差异化的问题,以政府出面进行顶层设计,能够更好地协调地方人才发展结构优化的问题。顶层设计的政策法规应明确权利、责任、义务,理顺多元主体合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应强化行业组织在改革中的服务作用,行业组织应承担好为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服务的工作,引领改革方向。在解决问题的道路上不断推进创新,多元主体的协同共治仍存在很多问题,不仅要放慢脚步创新路径,不断完善协同治理机制,还要充分发挥学校在协同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依靠创新发展保障质量第一,有效汇集资源与力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供给侧改革效果监督需要完善多元主体考评体系

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持续需求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源泉,为确保需求与利益的满足,需建立科学的多元主体考评机制。供给侧改革效果与劳动力市场和生源市场的需求应呈正比例关系变动,虽然在改革过程中各级政府已经加大了财政投入和政策倾斜力度,但多元主体的共治效率仍然不高,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科学的多元主体考评机制,多元主体的绩效考评可以反映多元共治的协同效率与协同质量,引入第三方考评,提升考评质量,增强考评的客观性、公正性,通过对考评结果的分析与总结,形成大数据库,更有利于地方政府掌握地方经济发展方向,了解地方人才需求缺口,为上级政府部门系统内的顶层设计提供一手人才数据资料,有助于协调人力市场资源,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有效和高匹配度的人才支持,促进区域经济改革发展。

4.搭建供给侧改革效果监督体系需要构建多元主体问责机制

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协同共治的典型特征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所以多元主体的治理责任内容必须明确清晰,多元主体的权利、义务、责任内容的厘清有助于清晰治理边界、确定治理方向,避免权责不清,发酵产业耦合效应,因此帮助多元主体在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发展中担起责任的最有效方法是构建多元主体问责体系。提高组织成员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在改革过程中确保遇到问题不回避,遇到问题勇于担当,遇到问题及时解决。针对在改革实施中能够高效完成所担义务的主体,应予以适当奖励,激发参与热情,针对改革中失职、渎职的责任主体,应当予以一定处罚,以正负激励的方式催其奋进。问责体系的建立主旨是预防和纠错,预防是重点,不以惩罚为目的,增强协同自觉性,提升治理水平,问责体系的重点应放在预防问责上。

(二)供给侧改革需要强化行业组织指导的有效性

在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过程中,行业组织指导作用难以有效发挥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短板。行业组织在指导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存在指导能力不足、平台机制缺失、指导方式陈旧等问题,主体间的协调工作需要统一的行政统筹,完善的协作机制和高水平的专业化指导有助于解决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明确行业组织职责范围

行业组织在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中的地位不断攀升,但在实务操作中,行业组织具体的参与内容和职责并不清晰,行业组织在改革中发挥的作用和效果无法考量。应当明确制定行业组织在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发展中的职责以及工作范围,可根据行业组织特点,针对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中涉及的专业设置与人力资本分配来落实本行业人员从业资格标准设置、人才需求预测、职业技能能力鉴定、行业教育培训规划等具体规定,从而明确其工作内容与职责权限。

2.组建科学的行业组织领导机制

为鼓励行业组织在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运行中的参与积极性,政府应联合社会各界建立健全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办学机制,目前行业组织指导制度化已进入发展时期,规范体系的制度化发展需要良好的顶层设计,应拓宽学校与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间的沟通合作,可充分利用校董事会、行业组织指导委员会或者合作办公室等形式,创新合作联动机制,建立不同利益群体的组织结构与决策体系。搭建合作平台,多元化合作层次、开拓合作空间,以行业组织参与机制为中心,提升行业组织在改革中的作用。力求搭建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形成高等职业教育结构系统内外的有效衔接,在确保行业组织领导机制作用发挥最大化的同时,提升行业组织“智慧服务”功能。在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过程中,行业组织目前能够发挥的功能较弱,应建立行业专家库,打造行业专家智囊团,扩充成员单位规模,开辟服务内容,可以承接部分政府职能的履行,凸显智慧服务。增强行业组织数字信息服务水平,确保分析数据的真实性、科学性、有效性,提高“智慧服务”的能力。

(三)供给侧改革需要企业发挥主体作用

企业是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一个重要主体之一,因此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力量不可忽视。企业参与方式与体制机制在不断完善,不断创新和改进,企业参与高等教育结构供给侧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模式对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会产生非常积极的作用,但企业在参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针对办学渠道、体制机制等权力责任的确定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鼓励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办学

一方面应厘清企业的社会权利和责任,企业作为重要的办学主体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变革因素,以强制性税收和自愿性出资的形式承担了部分教育成本,这就要求企业承担政治、法律、环境等方面的社会责任,然而目前我国对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社会权利和责任的规定尚不清晰,应建立和完善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相关法律,完善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社会责任体系。另一方面,应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对企业参与办学具体运行操作的干预。企业需结合自身特点选择适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参与式办学方式。可以鼓励大型企业独立建设高水平高职院校。企业可自筹资金、自主开发教育产品、自主制定办学规模和方式。不具备独立办学条件的企业可以与高职院校合作建立混合所有制二级院校。高水平高职院校应把目光聚集在战略新兴产业和重点支柱产业,有效发挥产业领域所具有的优势,通过自主培养的方式提供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本,降低政府协调人才区域调动高成本,解决地方区域人才发展不均问题。采用“产业学院”的方式加强学院实体建设,从而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人才培养行业结构的有效选择。鼓励企业参与集团化办学,企业集团化办学可以帮助企业精准技术标准,搜集丰富的人才需求信息,扩充人才培养规格,满足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高质量技能人才倾向的需求,对于企业来说可以采用持有教育集团股份的方式保证其投资收益。在学生高水平生产实训基地和技术创新平台的搭建方面,企业也可以发挥积极作用。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与高职院校合作提供具有产业特色的顶岗实习机会,从而帮助企业降低由于特殊行业人力资本紧缺造成的成本压力,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产业转型升级[9]。

2.搭建可持续的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长效机制

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助力,搭建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长效机制首先要完善相关人才培养的法律制度。如学生劳动保障制度与劳动保险可打消企业对学生顶岗实习的顾虑[10],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应具有规范的实习合同范式,以法律形式明确校企权利和责任。政府应以法律规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非人力资源培养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适当减免税费、建立教育培训基金等政策鼓励积极参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校企长效合作,增强企业参与积极性。系统化人力资本投资收益保障与补偿机制,企业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成本支出,政府可以通过专项补偿或长期贷款的方式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并以规定企业与培训学员补偿协议等方式,降低学生流动风险,降低企业成本损失。同时明确校企合作产权边界企业高度参与的高等职业教育是产权秩序重建、治理效率提升的教育参与主体的供给侧改革,校企合作模式打造技能形成权利的部分让渡。明确校企合作产权边界可通过契约的形式建立。校企合作与配合,保障国家利益最大化和校企合作组织创新目标一致,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校企合作模式创新。

(四)增强高职院校自主执行力

高职院校是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行动核心,提高高职院校的自主执行力,有助于改善教育治理水平和提升教育治理效果,从而加速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进程。把高职院校作为改革的立足点,有助于完善教育治理体系和提升教育治理能力[11]。高职院校在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地位应被重视并强化,提高高职院校改革的主动性和执行力,助推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现代化进程。

1.扩大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

利用合理的制度设计,帮助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人才选用等方面具有充分的自主权[12],鼓励特色专业的建立,扩大教材选用范围、招生自主权、课程开发自主权等相关办学实施过程的自由选择权,推进多元化办学模式建立,鼓励创新高职院校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注重治理制度安排,建立“管、办、评”三权分立制度,敦促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社会组织评价权、政府监督管理权相互辅助、相互制约,切实保证依法办学。加强高职院校章程制度建设,明确利益主体的职责权限和利益关系,将行业企业纳入内部治理,完善内部治理体系。扩大校企合作自主权,增强产教融合度,拓宽合作途径、合作广度和深度,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中高职院校办学的自主创新。

2.打造新型教师队伍

纯粹事业单位属性和公务员管理体制不利于高职院校提升市场竞争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在理论型教师队伍的基础上嵌入企业技术革新、行业发展倾向和经济发展动态等新要求,为教师队伍建设提出实物操作能力的要求,增强教师职业专业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打造专职、兼职统合的队伍体系,在保障基本教学的前提下,丰富行业企业、社会兼职教师的聘用和引进,完善教师队伍供给侧改革。丰富教师进修和培训模式,打通教师实践技能提升通道,保障教师能够运用最新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提升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综合素质。

3.设置适应经济发展的专业结构

高职院校应具有灵活的专业设置自主权利,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设置应遵循市场需求,为社会提供紧缺人才[13]。高职院校要高度关注产业发展方向和行业动态,从而精准把握人才培养方向。大量搜集、获取产业升级的数据信息,清楚掌握最前沿的经济变化态势所带来的岗位、职业、技术变化需求,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结构,结合地方特色,突出重点专业设置,兼顾一般专业培养,把握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推进核心与方向。

4.构建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

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是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应根据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发展方向的需要[14],融入包含企业、行业、政府的多元评价主体,取代单纯的人才培养教学评价,引入行业企业用人规则和要求,使教学评价具备行业实践能力考核的作用。系统强化教学评价内容的合理性和教学方法的针对性,兼容教学理论掌握与职业素质培养[15]。丰富教学考评方式,增强企业实践考核比例。

参考文献:

[1]罗尔波.四川省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探析[J].卫生职业教育,2021(39):12-14.

[2]邢洪涛.技能大赛背景下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安徽建筑,2021(6):93-95.

[3]徐锐,甘丽.以应用研发为导向的科研反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提升机制[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1(7):67-68.

[4]颜青.高职院校校企协同与人机制研究[J].经济师,2021(6):170-171.

[5]肖化移,李新生.趋于高等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内容体系与现实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1(12):21-25.

[6]庄西真.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前世今生———一个历史制度主义视角的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1(2):60.

作者:李宁   单位:哈尔滨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