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大学生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创新

大学生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创新

随着信息化、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国内面临着多元文化、多重思潮的冲击,这些冲击导致部分大学生面对一些重大问题时可能出现理想信念不坚定、政治立场不明确等问题,给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挑战。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势在必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心理健康教育技巧、方法应用于思政课堂,是有效的补充。高校教师可以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进行合理引导,着力培育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和自尊自信人格,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创新。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创新的作用

(一)推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新时代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是巨大的,而创新型人才必不可少。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拥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奉献的人。他们的主要特点是学识丰富、目标坚定、敢为人先、勇于担责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创新的培养目标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一致。而相比于传统教育模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创新跨越了学科之间的界限,有利于解决实际生活中面临的跨学科问题,培养创新型人才。

(二)拓展高校不同学科的结合方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但两者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其协同创新可以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一个模式。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创新模式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但大多数强调的是两者的互补和结合。本课题的研究更注重将两者的协同创新视为一体,对这一新的内容进行全方位的探索,以期达到育人效果最优化。在协同创新的要求下,高校思政教师承担的责任会越来越多。思政教育不能只是知识的灌输,还应当是情感的共鸣,这对思政课教师的要求不仅仅是课堂教学,还需要教师学习心理学知识。同样,对心理健康课教师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他们不仅要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扰,还要传递爱国情怀、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正能量。思政教育团队和心理健康教育团队的同心协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创新的根本动力,这需要打破学科之间严格的界限,进行相互合作、共同创新。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结合

(一)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认同

心理学对情感的定义为: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情感认同,也就是说,大学生在情感上相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和目的符合他们自身的需求。这就使得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在对社会事务的评价中,自觉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出发,从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角度出发,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所包含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以及基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能够从情感上使大学生产生共鸣,进而逐步影响和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维框架。例如,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时,以“2020年发生的喀喇昆仑戍边英雄事迹”为切入点,使学生直观地感受戍边战士为维护国家安全而宁洒热血、不失寸土的英雄气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思考自己应如何从小处着眼,真正把爱国落实到日常生活中而不是空喊口号。如可以在课堂讨论环节,针对网上出现的一些诋毁戍边烈士的言论,让学生在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的基础上,规范自己的网络言论,自觉维护英雄形象。在课后作业中,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遵纪守法、尊重英雄烈士,传播正能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以爱国主义为专题,着重讲述青年大学生应如何爱国。如可以烈士肖思远的事迹为导入点,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讲述身边人的故事也更容易使学生产生代入感。以英雄事迹为主题,开展讨论,引导学生表达爱国情怀。接着,可以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重大成就,让学生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来之不易,和平来之不易,让青年学生承担自身的使命,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之,情感认同可以促使大学生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最终成为大学生自身实践的直接意志。

(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心理咨询面谈技巧的应用

心理咨询中最常用的方式是面谈咨询,即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采取面对面的方式进行交谈,以此帮助来访者摆脱阻碍身心健康发展的因素。面谈咨询的成功主要取决于咨询师的真诚、信任、同感,以来访者的利益为重,还有敏锐的洞察力。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教师可以应用心理咨询面谈时的技巧,授课时采用对话的形式,以真诚、信任、博学感染并激励学生。对话是实现人与人之间沟通与理解的最佳途径,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达成思想的共识。对话教学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革新,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它既是教学认识上的变革,又是教学实践上的创新。传统的思政课堂往往是教师的独白。从调查结果看出,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并不认可,教学效果也不太理想。对话教学并不是对话与教学的简单叠加,而是在整个过程中各个主体在平等、民主、自由、开放的基础上进行多重对话,包括学生间的对话、师生间的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在对话中收到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对理念的认可的教学效果。将对话引入教学中,可以化解思政课堂“一言堂”的尴尬局面,调动学生的积极能动性,构建充满生机的、开放的对话式情景教学。对话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它克服了灌输式教学的弊端,倡导一种互动性、开放性、灵活性并存的教学思维模式,实现教学的双向互动。对话课堂最关键的是提炼出切中时弊、引起学生共鸣的问题。比如在讲授《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这个问题时,可以拓展出一组问题: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中叶,它描述的是19世纪的现实,那么在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还有时代价值吗?《资本论》第一卷出版时马克思预言“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将会敲响”,可是150多年过去了,资本主义国家仍然主导着现代的世界格局和全球的经济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马克思和他的继承者们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典预判是否过时了呢?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之下成功地实践?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不会过时”这一命题。设置问题后,对话课堂的最终实现还应基于教师和学生对问题的共解共答。教师和学生共同对问题进行筛选并确定若干主题。接着,在班级分出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主持一个问题专题,开展研究式学习与探讨,最终将讨论成果呈现在课堂上,并且接受小组之外的成员的质疑,小组成员进行解答。这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也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文本主要指的是教材、热点问题等相关辅助资料。之后,教师需要加入对话,对学生的专题讨论成果进行点评、拓展和升华,这既是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也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新时代的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和责任,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未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创新,能够取长补短,拓宽教育路径,着力培养心理素质过硬、理想信念坚定的新时代大学生。

作者:刘昕   单位:国家检察官学院河南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