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性别差异

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性别差异

摘要: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性别差异是高等教育机会公平问题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代表的是一个国家高层次的教育,需要将女性入学的机会和高等教育学历层次做一定的联系,进而直接反映出入学机会在性别上的公平程度。文章对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中不同学历层次的入学机会性别差异做了具体的分析,并针对不同学历层次的不同现象分析了原因。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历层次;入学机会;性别差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基本权利得到保障后,人们更加关注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平等问题,性别间的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是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女子高等教育是研究的热点问题,我国女子高等教育发展过程是一个数量上从无到有,并且持续增长,相对比例和层次逐渐提高,专业学科范围逐渐扩大的过程。

一、不同学历层次在校女大学生数量比例总体分析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和研究生教育的大力发展,女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长,接受高等教育的层次也不断提高。具体而言,2000年,高等教育各个层次女性在校学生比例都比男性低,女性在校生的绝对数量少,尤其是在研究生教育阶段,男性在校生数量是女性的3-4倍。2006年,专科女学生在校比例超过了男性达到50.13%;相继,2009年,普通本专科女学生在校生比例也超过了男性达到50.48%,在硕博研究生层次,总体上女性在校生比例还未超过男性,但硕士研究生层次女性在校生比例在2010年也超过了男性达到50.36%。到2016年,专科、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层次女性的在校生比例均超过了男性,总体上呈逐年递增的趋势,硕士研究生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但专科层次比例有所下降。总的来说,我国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征可以总结为:学历层次越高,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越少,研究生层次女性所占比例低于本专科层次女性所占比例,专科层次所占比例低于本科层次,博士研究生层次所占比例低于硕士研究生层次所占比例。相对已经普及了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是相对稀有的教育资源,在原本就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里探讨入学机会的性别差异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一)本专科学历层次女性入学机会现状分析

1.本专科层次入学机会性别差异逆转现象及原因分析

本专科层次是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截止2016年我国本专科在校生人数约为2696万人,约占高等教育总人数的93%,其中女学生人数约占本专科总人数的52.53%。从入学几率来看,2002年,女性在普通本专科的入学几率分别为0.87和0.97,均小于1,表示女性在本专科的入学机会均比男性低;2010年,普通本专科女性入学几率分别是1.03和1.09,均大于1,表示女性在本专科层次的入学机会已经超过男性;2014年,普通本专科女性入学几率分别为1.16和1.14,不仅大于1,入学几率还越来越高,表示女性在普通本专科阶段的入学机会已经远高于男性。因此,在本专科阶段最大的特点就是,无论在在校生绝对数量还是入学机会上,女性都超过了男性,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完成了性别比的逆转。对于这种现象,学术界普遍比较认同的一个观点是我国的高考模式影响大学入口,学者王彤彤认为男生学业危机的根源在应试教育体制,正是注重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擅长于抽象思维与动手能力强的男生考出好的成绩。实际上,女性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绝对数和相对数量的发展根源还是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方面社会的现代化、开放化让人们从传统意识中走出来,男女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女性进入学校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让更多底层的女性学生有机会进入高校学习,但同时经济的发展并不能照顾到每一位适龄的学生,还要依靠一些助学奖学政策来帮助支持学生学习。

2.本专科层次性别比逆转问题分析

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本专科性别比逆转带来的主要问题。在高等教育的入口端,凭借其较强的应试能力,女性学生大量进入高校学习,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地方,高校内出现女多男少的性别不均衡现象不仅给高校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也给社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出口端,就业市场的主要成员还是本专科毕业生,用人单位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部分岗位对女性求职者存在显性或隐性的歧视。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明确规定岗位只招男不招女;二是在同等竞争条件下,优先选择男性;三是男女员工同岗不同酬;第四,当前我国女大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和强脑力劳动的第三产业。有研究表明,我国就业性别差异并不是体现在就业率,而是在就业质量上。在本专科阶段,女性入学几率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女性毕业生,面临越来越激烈的求职竞争,使得“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二)硕博研究生层次女性入学机会现状分析

1.硕博研究生层次入学机会性别差异总体分析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结构的塔尖,数量少,却拥有最丰富的教学资源。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研究生教育发展也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已经成为世界排名第二的研究生教育大国。可以看出,研究生层次入学机会性别差异比本专科阶段的差异更大。2002年,女性硕士和博士的入学几率分别是0.79和0.56,小于1,表示女性在硕博士研究生学历层次的入学机会低于男性,男性的入学机会是女性的两到三倍;到2010年,女性硕博士研究生的入学几率为0.98和0.71,仍然小于1,女性在2010年的入学机会仍然低于男性;相对于本专科,女性在硕博士研究生层次的入学机会的增长速度相对较慢;2014年,女性硕士研究生入学几率达到1.05,大于1,表明在硕士研究生层次,女性的入学机会超过了男性,但在博士研究生层次,女性的入学几率仍然很低,按照其发展的速度,目前也很难超过男性。研究生教育层次,最大的特点是,女性在硕士研究生层次的入学机会快速发展超过了男性,而博士研究生的入学机会远低于男性。一方面,学历对于就业具有促进作用,不同学历内部性别差异程度趋同,其中本科生性别差异最大,而硕士生性别差异最小,说明相对而言女硕士毕业生能够更顺利实现自身目标及自我价值,同时,“人才高消费”的现状,也对求职者的学历提出高要求。另一方面,本专科层次女性入学机会性别比的逆转,使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突出,就有更多的女性避开就业选择继续深造,并且,现在的研究生入学考试模式和高考一样都有利于女性考出更高的成绩。较高的入学意愿以及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的优势,让女性硕士研究生数量剧增,入学机会也超过了男性。相反,较低的入学动机和入学意愿,以及博士录取形式的多样化造成了女性在博士研究生层次入学机会比男性低。从读博的动机来看,女博士对学术研究的兴趣比男博士更低,并且女博士读博的动机更不明确,功利化现象较严重,读研读博更多是为了单纯追求高学历,适应社会人才的筛选理论。再从生理原因看,博士在就读以及毕业后的若干年内正处于适合婚恋、生育的年龄段。相对于男性博士而言,女性博士由于受到生理结构及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得不在这一时间段更多考虑婚姻以及生育的问题。同时,博士的录取形式多样,包括直博、硕博连读、推荐、统考四个形式,更能够考察学生的学术能力,其人为的可控因素也较大,女性在传统考试中的优势就不能很好地体现。

2.硕博研究生层次入学机会性别差异问题分析

硕博研究生层次入学机会性别差异的变化,对高等教育自身以及对社会的发展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首先,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片面的追求高层次教育,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数量剧增,使得高等教育的重心有所偏离,就不能满足产业结构和就业机构变化中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尤其难以满足高素质人才中的研究生和高职两个层次的人才需求。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就业市场的人才高消费问题,专科生能胜任的工作在学历上要求本科,本科能做的要求研究生学历,造成人才虚假过剩,以及人力资源的浪费。研究生阶段的主要问题体现在科研方面,片面追求高学历的功利性,以及学历和工作岗位的错位,就导致大量基础研究工作和科研开发工作后继无人。其次,无论是在法律上还是在道德上早已规定了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性别平等问题,但在博士层次女性的数量仍然较少,入学机会也远低于男性。尽管如此,女博士这个群体所造成的社会影响却是很大的,例如有学者专门研究“女博士的婚恋问题”,被贴上“剩女”标签的女博士,其择偶困难的问题不仅是由年龄因素导致的,更主要的是其择偶标准,但相关研究只能说明女博士的结婚年龄相对较晚,却不能证明女博士的婚姻质量好坏与否。同时,还有专门研究女性高层次人才的文章,在我国无论是政界、商界还是学界高层次人才的性别比例是十分不协调的,女性几乎很少能站在行业的尖端,但并不是说女性不能有所建树。对此,我们应该摒弃传统的女性教育观念,提倡女性积极接受高等教育,充分发挥女性人才的作用。

二、相关结论及思考

当前女性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入学机会不断增加,不同学历层次间的差异也在不断缩小,但是存在学历层次越高,女性获得入学机会相对越少,且增长速度越缓慢的现象,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在不同学历层次上存在比较明显的性别差异,尤其是在博士研究生层次。女性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的绝对数和相对比例都有了很明显的提高,近年来女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不断增长,是我国高等教育公平在性别层面的很好体现。针对以上的研究发现以及所产生的社会问题可得出以下结论:

1.注重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性别差异的内涵发展

女性在高等教育中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比例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本专科以及硕士研究生层次的入学机会也都超过了男性,但只能说明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数量上,性别差异在缩小。但从院校类型来看,女大学生多集中于师范、艺术等院校,进入理工、农业、林业等院校的女性数量少;再从专业学科来看,女性在语言文学、历史、法学和经济等学科专业中比例高于男性;而在物理、力学和工程、数学、计算机技术、化学等学科专业中比例较低。在专业学科以及院校选择上存在的这种性别差异是决定接受什么样的高等教育的问题。因此,在女性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重视内涵的发展,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选择上,正视男女两性存在的先天性别差异,排除“刻板影响”以及性别偏见等问题,从个人的兴趣爱好以及自身的发展出发,选择学科专业和院校类型。

2.升学的正确引导与选拔模式的多样化

高考和研究生的统一考试,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对公平的选拔模式,但社会的发展变革日新月异,社会需要的人才也是多种多样的,学习成绩是一个人能力的重要表现,但不是一个人能力的全部。首先,对于传统的高考模式,我们不能让每一个人都被高分录取,但可以鼓励学生多种方式参与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是与市场联系最为紧密的,近年来,部分地区还出现了专科就业率与工作满意度高于本科的现象。一个合理的解释是专科学生的职业定位适当,所学知识偏实用型,因此更容易实现自身的期望目标。学校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参加多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做好中学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让学生有准备地进入高等教育。其次,我国研究生的考试模式也是存在一定弊端的,试卷并不能测验出一个人的科研能力,而考试的分数线却能够直接决定能否读研。为了让录取的人才更加多元化,很多学校采取扩大差额面试的比例的办法,让更多的人能进入面试程序。女性在笔试中占有很大优势,不仅排名在男性之前,而且分数与男性差异甚大,扩大差额面试比例,不仅有利于筛选适合科研的人才,同时有利于排名在后面的男生进入面试,协调专业性别比。

参考文献:

[1]张继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性别公平的社会学分析[J].三峡大学学报,2015(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EB/OL].

[3]王彤彤.中国高校人才培养入口和出口的性别悖论探究[J].商,2015(45).

[4]李春玲.“男孩危机”“剩女现象”与“女大学生就业难”———教育领域性别比例逆转带来的社会性挑战[J].妇女研究论丛,2016(3).

[5]马缨.博士毕业时的性别差异与职业成就[J].妇女研究论丛,2009(4).

[6]李锋亮,陈鑫磊.女博士的婚姻、生育与就业[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7).

[7]王根顺,李红英.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

[8]宋韬.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现状述评[J].中国青年研究,2006(8).

[9]曹星,岳昌君.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性别差异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0(1).

作者:王欢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