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我国农村现状

我国农村现状

我国农村现状

我国农村现状范文第1篇

>> 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现状及建议研究 农村生活垃圾现状及处置对策研究 山东省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许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杭州市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现状及对策 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与发展 浅析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对策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管理对策分析 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现状和对策 农村生活固体垃圾的处理现状及影响因素 吉林省农村生活垃圾现状及处理的建议 红河县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锦州市农村生活垃圾现状及对策探讨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现状及处理方式 我国村镇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技术路线探究 我国生活垃圾处理模式现状及保障措施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 冯刚.新农村建设中经济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

[5] 李颖,许少华.我国农村生活垃圾现状及对策[J].建设科技,2007(7):62-63.

我国农村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商品流通 农产品商品化 农村商品经济

党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国家新的发展战略思路,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提上了我国当前最重要的国事日程。商务部、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等八部门于2005年8月联合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商品流通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发展农村新型流通方式,力争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形成以县城为重点、乡镇为骨干、村为基础的农村消费品零售网络”的目标,并部署在全国部分县市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2006年2月,商务部又《关于实施“双百市场工程”的通知》,指出国家将重点改造100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着力培育100家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国家发展农村商品流通经济的新政措施,是否能够改变我国农村商品流通经济落后的基本现状,进而实现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的繁荣是本文的思考内容。为此,笔者调研发现当前我国农村商品流通市场普遍存在着农产品商品化率低、农资供应不畅、生活消费低迷的现象,并且这些现象在传统流通体制和消费观念的影响下正逐渐形成恶性循环,成为严重制约我国农村商品流通市场体系发展中不利的现实因素。

我国农村现代商品流通体系的建立,关键在于理顺和建立农业生产与农产品销售、农业生产资料与日用消费品供应等流通渠道的互动关系,惟有如此,才能形成我国协调发展、良性循环的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和市场机制。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侧重于城市化建设和城市商业的发展,与日新月异的城市繁荣相比,我国农村商品流通经济的发展却明显滞后,这种强烈的反差成为我国城乡发展严重失衡的缩影。

农产品商品化制约农民购买力提高

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和提高农民的购买力水平,关键取决于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这也是发展我国现代农村商品流通经济的根本基础。农产品商品化是实现农民增收和提高农民购买力的最直接而有效的途径,没有农民购买力的提高,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只能是纸上谈兵,农村商品流通市场体系的建设也就只能是无源之水。

按照国家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不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3元)的三分之一。剔除农村的区域性发展差距、贫富差距和统计偏差等因素,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的老少边穷地区,农民的实际收入水平更加偏低,有的甚至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如北京市农民的年人均纯收入为7860元,而西部山西省柳林县和中部湖南省新化县农民的年人均纯收入分别仅为1515元和1536元,全国一亿多每天收入不足一美元的贫困人口的绝大多数生活在农村,我国农民这种现实的经济收入状况,决定了他们的购买能力和消费水平依然只能是处在维持生存需求的范围之内。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相当程度在于我国农村农产品商品化水平严重低下的状况。

从我国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结构来看,当前农民收入中的农产品生产经营性收入比例普遍偏低,非农性收入比重日渐增大,农村居民的实际购买能力低下。在我国中部的许多农村地区,农民的农业生产性收入不到总收入的50%,大部分经济来源于外出务工所得的非农性收入或其他经营收入;而在中、西部偏远地区,还有相当部分的农民群体依然在从事着自给自足式的农业生产,他们除了因基本生存需求而进行简单的商品交换外,其他生活需求通过简单的农业生产实现自给,基本被排除在现代市场流通经济的循环体系之外;即使在粤、闽、浙、苏、鲁等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同样有不少偏远农村的贫困区域,农民的收入结构大体相近,而“城乡两重天”的状况仍然存在。由于农民收入结构中相当部分的收入来源于农村本土之外,而这些外出务工农民的生活消费需求只有通过城市实现,使得农村居民实际购买能力原本低下的状况显得更加突出。

从我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现实水平来看,农产品生产以家庭小规模方式为主,农产品交易以简单的交换形式为主,农产品价格就市而不随行,这种商品化程度低下的状况严重制约着农民收入水平和实际购买能力的提高。我国上世纪80年代初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在相当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和农业生产的效率,较好地解决了广大农民吃不饱饭的问题;而就建立现代农业商品经济而言,虽然单位面积的产量提高了,国家也多次通过市场调节方式对农产品流通体制进行改革,分步放开了对水产品、蔬菜、水果、生猪、麻类、糖料等多数农产品的价格控制,但农村目前普遍存在的个体生产、分散经营的组织形式,严重地分化了农户的市场主体力量,使之在农业商品经济关系中处于极其弱小的地位。笔者在农村地区农产品商品化过程的调研中发现,农户个体在农产品的种植生产之初就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缺少有效市场信息和专业技术的依托指导,生产出的农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缺乏品质检测和分级分类标准;进入农产品销售阶段后,农民根本没有定向的目标市场和销售对象,全凭自己肩挑车拉运到附近集市出售。例如在中部的许多农村地区,农户在天亮前将蔬菜从地里刨出整好,然后挑着上百斤的担子走好几里甚至十几里山路,赶在清晨时上市销售,运气好一天就可卖完,能够收入几十元,否则晚上还得挑回去,自己吃不了或当地市场饱和买不出去时就只能喂猪了,这样做的结果只能造成很多上好的成品蔬菜最后却成了不催肥的猪饲料。

农业生产手段的传统落后和农村土地资源的分割经营,很难适应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这种缺乏科学的产业规划、规模生产、信息指导、组织水平、特色发展的农业生产状况,直接制约了我国农产品商品化和农民购买力水平的提高。当前,除加快我国城乡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硬件规划建设外,逐步推进初级农产品的升级加工,着重提高农民在农业商品经济关系中的平等地位和维护好农民在农村商品流通交易中的应得利益,大力提高农村居民购买能力和消费水平,这无疑是建立我国以农产品商品化为基础的农村商品经济体系的重中之重。

农村日用品流通重在整肃市场环境

农村日用消费品的流通作为我国农村商品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承担着保障和满足广大农村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商业职能,而理顺和建立适宜农村日用品流通发展的市场环境,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和解决“农民放心消费、商人规范经营、政府监管有序”的三大关系问题,这也可以确立为现阶段我国农村商品流通领域中市场环境的整肃目标。通过对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环境的整肃,保证农村居民在其相应的购买能力范围内可以放心消费商品,商人在法律规定的许可范围内合法从事商品经营,政府主管部门在履行法定的职责范围内实施有效市场监管,从而促进我国现行农村商品流通机制向一个互制互动、有序良性的循环机制转变。然而从当前我国农村日用品流通市场的整体情况来看,“农民买廉、商人贩假、监管缺位”的市场环境状况非常普遍,农村市场环境在受到买方和卖方的双重制约下大都处于原始或初级的市场阶段。从现实状况来看,目前影响我国农村日用品流通市场环境主要存在三大要素矛盾:

一是农村居民的购买力水平与现实生活需求和理性消费意识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反映出廉价的生存需求是多数农民选择商品消费的主要动机。由于受购买力水平的限制,商品价格在相当程度上成为决定农村居民消费的首选要素,而对商品最重要的品质和安" 全要求往往局限于直观感觉,尤其对商品可能存在的潜在品质与安全问题大都缺乏必要的防范意识,有的明知是假冒伪劣商品也同样购买消费,唯一的原因和充足的理由就是价格低廉,“只求价而不求质,只求有而不求好”成为农村地区消费者的普遍消费心理。其实,在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依然处于温饱阶段、甚至有些地方还吃不上饭的情况下,这种状况的出现并非异常。如果没有相应购买力的支撑,就无法实现农村居民正常的生活需求和提高他们的理性消费意识。换言之,要满足农村居民逐步提高生活品质的现实生活需求和树立理性消费观念,必须建立在相应条件下的一定购买力水平基础上的。

二是商业经营的利润期待和市场条件与农村居民现实生活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反映出农村商品流通的商业价值在传统模式下难以正常实现。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吸引商业资本进入农村的最基本驱动力在于商业资本对市场的利润期待。如果在基本利润期待难以实现的情况下,商业资本就很难主动地流向农村。随着我国以统购统销模式的原有农村供销合作社体系解体后,取而代之的是以农户个体兼营为主要特色的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模式,整体呈现出“散、乱、差、小”的市场特点,那就是网点分布随意散乱而缺乏合理规划,经营环境差而商品质量得不到保证,经营面积普遍偏小、品种单一,有的农家小卖店就是几百元钱的投入甚至经营与生活不分,缺乏专门的经营人员和基本的商业常识,他们的经营动机只是在不脱离农业生产的同时,通过附带经营以获得一些额外生活补贴,无税收、工资、租金等经营成本负担,经营的投机色彩较强。即便这样,许多农村小卖部也存在经营困扰,即村民邻里间的信用赊欠问题,有的甚至连初始资本金都赊欠出去了,归结原因,还是受制于农村居民的现实购买力水平。这样一种市场条件,难免对商业资本的自然流入带来负面影响。

三是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的地域广阔和网点分散与政府实施有效监管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反映出政府监管部门难以保障农村市场在公平竞争基础上的有序经营环境。在对各地的市场调研中笔者发现,当前不少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对当地农村商业网点的监管职能基本处于缺位状态,农户个体经营的流程就是从周边县镇集市以较低价格批发回商品,带回乡后再出售给村民消费,从中赚取批零差价。在整个经营过程中,工商、税务、质监、卫生等主管部门由于农村市场的点多面广、地处偏远,均难以保证连续有效地履行法定的监管职能。这种监管缺位带来的直接后果,使得农村市场成了名副其实的假冒伪劣商品倾销地,无疑造成了对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环境的不良损害,显然也对正规商业资本介入正规经营形成了一定的市场难度和障碍。

因此,我国在推进农村商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的同时,需要面临一个对农村市场环境的整肃过程。一个良好的农村市场经营环境的培育形成,在于农村居民具有与其消费需求相适应的购买能力、商业资本规范的经营行为和政府连续有效的市场监管,并在消费需求、购买能力、商业经营和政府监管等要素间形成一个有机互动的市场机制。而在当前状况下,如果农村市场环境条件不能得到根本改观,而只是通过采用单纯的补助方式人为地推进农村商品流通网点的建设,也将难以带来农村市场的真正繁荣和市场体系的长续运营。

农资产品流通模式有待规范创新

农业生产资料作为专门服务于农业生产的特殊商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效率水平,并关系到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购买能力的提高,因而农资产品流通同样是我国农村商品流通体系中特有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国农资产品流通领域大量存在着假冒伪劣、肆意涨价、服务性差、监管乏力等市场混乱现象,这种现象普遍涉及到种子、农药、化肥、农膜等基础性农业生产资料领域,已经成为破坏我国农业生产和损害农民群众利益的严重祸害。因此,在我国现有农资产品流通模式中,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在供应来源、质保检测、销售渠道、技术指导、价格监督、售后服务和损害赔偿等环节,都有待于通过创新机制进行调整规范,在切实维护农民经济利益和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积极性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规范适应我国农业产业发展、服务广大农民群众的农资产品流通新秩序,这理当成为构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商品流通市场体系的重要内容。

首先,应当加大对农资产品研发、生产、流通和消费等领域专项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为农资产品的高效流通创造良好宽松的市场环境。相对其他行业的产品,农资产品是专门面向农业生产服务的特殊商品,其最终的消费使用者是农村居民这一社会经济的双重弱势群体,这就决定了农资产品政策需要实行有别于其他商品的低利低价调节政策,否则无异于对农民的间接盘剥,从而造成更深的社会不公,毕竟农民在通过繁重而廉价的劳动承担着解决全民粮食供应安全的重责。为此,国家应当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等方式,加大对农资产品研发、生产、流通和消费等方面的扶持,以转移支付和二次分配的形式实现对农民的利益补偿,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

其次,应当突破现有对农资产品流通发展的体制障碍,调整放宽对农资经营主体的不合理限制,国家应将工作重点转向对市场主体资格和规范经营服务的管理监督,鼓励农资生产厂家直接面向农村开展销售经营和技术指导。国家通过制定对从事农资经营的准入条件,强化事前监督和培训制度,以保证农资经营主体应有的基本专业素质,并从进货渠道、运输储存、特品管理、技术指导、售后服务和责任追究等环节实行规范监管,鼓励农资生产企业进驻农村直接为农民提供服务。同时,针对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目前的经营状况及其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制定单行的法规或条例,以法律的形式从生产和经营两方面确保农资产品市场的规范发展。

再次,应当积极培育和重点扶持专业性的农资经营企业,鼓励和帮助他们采取连锁经营的形式扩大经营网络,为广大农民提供规范化、专业化的农业生产服务。农业生产资料的经营不同于其它普通商品的经营,它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非最终消费功能、隐性化专业技术含量和滞后性风险后果,因而农资产品的经营主体应当具备有相应的专业技术条件,在农资经营企业中配备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使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能够及时接受农耕育种、栽培、养护、农机维修等方面的专业服务。在规范市场秩序上,应当完善农资市场监管体系,继续加大对从事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经营行为的处罚力度,从而较好地保护农民群体和正规经营者的正当利益。同时,鼓励和帮助专业农资经营企业在农资流通领域积极采用连锁经营等现代商业形式建立营销网络、扩大经营规模,促进农资经营企业走向规范化、专业化、规模化的良性发展轨道。

合理地规划我国农业生产资料的流通模式,对于增加我国农作物产量、推广农作物改良品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根据我国农村发展的实际状况,强化农资产品流通模式的规范创新,逐步使我国农资产品流通体系形成以经营企业为主体、专业服务为内容、农民利益为中心、政府监管为保障的特殊农村商品供应体系。

城乡商品流通梯度消费模式探析

我国农村商品流通体系的建设规划,重点在于解决农村居民的购物便捷和消费安全问题,从而满足农民群众对日渐增长的物质生活标准的实际需求。同时,根据我国长期以来城乡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所存在的客观差距,在规划和建立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条件下的市场流通体系中,应当采用实行全国市场一体化的城乡商品流通梯度消费模式。这是因为在区域面积和居住人口上占我国绝大多数的广大农村地区,原本就是我国商品流通市场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不应当采取二元结" 构模式分割处理城乡商品流通问题,否则只能分化和加深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发展的鸿沟;而采取城乡商品流通梯度消费模式正确处理好农村商品流通问题,无论对国家、企业还是城乡居民都具有明显的实际意义,并且将对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发挥重要的作用。 实行全国市场一体化的城乡商品流通梯度消费模式,有利于国家对全国商品流通市场实施统一的政策和监管,可以通过整合现有产业资源减少对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投入,并有利于在城乡发展差距逐渐缩小的不同时期实行有效的动态调整。对此,不应主张制定城乡两套政策标准专门针对农村市场研制生产所谓特殊的消费商品,反对以降低原料等级和原料成本等偷工减料方式为农村市场生产劣质低价的专属商品,防止人为地将大众商品区分为“城市商品”和“农村商品”;而应鼓励通过去除过度包装、降低流通费用的方式减少商品生产流通成本,简易包装的质优价廉商品不仅农村市场需要,而且同样会受到城市居民的喜爱。同时,随着农村居民购买能力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在这种全国市场一体化的背景下可以适时动态地调整城乡商品流通市场的发展布局。

我国农村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四维度模型;创新机制

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支农、惠农战略,是我国经济发展改革的重要内容。金融服务体系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保障,农村发展离不开金融服务。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处于稳健发展的势头,金融配套设施逐渐完善,缩小城乡差距,实现我国金融大发展、大繁荣是必然趋势。本文以建立健全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目标,利用创新服务的四个维度为研究手段,认真分析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现状及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措施。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保障和服务,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必要的金融服务支持。

1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内容分析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在国家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政策背景以及良好的经济环境推动下,农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村金融内容也在发生根本性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我国传统农村金融内容变化

从传统农村金融服务背景看,其内容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农村生活基本需求,在农村的大环境下,生活方式和城镇存在较大不同,城镇生活金融需求主要包含房贷、车贷等等,而农村地区宅基地归集体所有,不能作为抵押和贷款,导致通过正规的金融渠道获得金融服务的可能性较小,基本通过亲戚、朋友的借贷。其二,生产金融服务,农村的生产活动范围小,季节性强,金融服务的需求量较小。但是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对资金的需求量持续增加,需要更多的金融服务作为支撑和保障,例如,购置大型的机械,承包土地开展发展现代农业,原有的金融服务范围的支持力度不足,迫切需要农村金融改革。

(2)新农村建设带来的金融内容的变化

新农村带来的农村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农业结构转型,农村劳动力从从事第一产业为主,向三大产业横向发展的空间结构性变化。而这个过程所带来的各种资金需求,无疑需要大量的金融融资和资金投入。其重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涉农企业和合作社需要小额资金的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应运而生的农业保险,以及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生活条件改善的金融服务等等,都是现代农村出现的金融内容的变化。

2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现状及问题

(1)我国农村金融机构设置现状

之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设置主要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主,随着国家对金融机构改革和放开,06年开始,我国对于农村金融市场的放开,开始在农村地区设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专门从事农村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这填补了我国金融服务较为单一的现状,丰富了金融服务范围,也为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完善提供了基础和前提。

(2)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内容现状

从目前来看,农村金融服务正在发生巨大变化,逐渐向城镇金融服务靠拢。各金融服务机构也抓住机遇,不断在金融服务产品上下功夫,加大创新力度。出现了诸如开办农村小额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等多种多样的农村信贷业务。并且结合农村发展实际,开设农村保险、农村理财及投资服务。在内容上的不断丰富,在形式上的不断创新,为农村金融服务注入新的活力,也不断丰富农民的金融理财意识。

(3)农民金融理财意识不断增强

农村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和创新,大大推进了农村金融理财意识的增强,农民的收入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剩余资金可以通过理财的手段获得更大的报酬,其对于最主要的两件金融理财方式就是存款和买房。银行的存款数额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在乡镇甚至城市买房,金融理财的意识不断增强,也开始投资,这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提高了我国金融市场的活力。

(4)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快速发展的农村金融服务市场,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和不足。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村金融服务机构较少,覆盖面较窄,并且功能不全。商业银行的基层网点还较少,一些金融服务机构只有简单的存储功能,这限制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其次,金融服务机构将大量的资金吸储进去,投入其他市场,对农村的贡献率较小,受到贷款门槛过高的影响,农村的贷款较为困难,大量的资金外流,金融服务的造血能力较差;最后,农村金融服务分工不明,效率较低。现在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还是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主,出现一家独大的现象,这不利于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和发展。农村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分工不明,导致政策性导向不明,而且商业银行发展困难,这在大部分农村地区都存在相同的现象。

3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四维度模型

农村金融服务亟待创新思维,拓宽思路。结合创新服务的四维度模型理论,把农村金融服务的各个服务环节进行科学划分,可以看出农村金融服务四维度模型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顾客层面、服务组织层面、服务理念层面、服务方式及内容层面。这四个层面相互影响和制约,共同组建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全部内容。

顾客层面,顾客是金融服务对象和主体,是满足顾客金融服务需求的具体体现,只有通过分析顾客的心理需求,满足顾客的实际需要,通过服务组织,提供科学的服务方式和丰富的服务内容,实现顾客层面的满足和提高。服务组织层面,作为金融服务提供者,是完成服务的内部资源管理系统,是金融市场实现发展和进步的推动者,其主要目的是服务农村,实现盈利;服务理念层面,是服务系统层面,通过收集和分析顾客的实际需要,通过创新载体,丰富内容来实现金融服务目的;服务方式和内容层面,是通过服务理念的完善,利用具体的提供服务载体和手段,将服务内容服务到顾客手中,满足顾客的各种金融服务需求。这四个维度,相互影响,共同搭建其农村金融体系。在改进金融服务策略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这四个维度切实抓住其中内涵,组织好、发挥好四者之间的联系,达到满足农村金融服务的要。

4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改进措施

(1)顾客层面创新--发掘、了解

顾客层面创新主要是指通过对顾客金融服务需求的分析,提高对顾客服务的针对性。其中主要包含两个方面:首先,发掘顾客,扩大顾客群,提高顾客的金融理财意识,提高金融服务顾客群体增量。了解和掌握现有顾客和潜在顾客的需求,提高对顾客信息的收集能力。面对不断变化的农村金融服务内容,顾客群体的不断增大,金融服务机构应该积极的采取相应的措施,了解顾客所需,发掘客户以及发掘顾客的需求,做好对当今中国农村的经济发展趋势分析,提高金融服务的针对性。其次,了解顾客的潜在需求,满足客户的实际需要。受到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并且农村经济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金融服务机构应该考虑不同层次的顾客需要,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满足。

(2)服务组织层面创新--管理、协调

服务组织主要指的是农村金融服务提供者--金融机构。在组织层面,应该加强组织内部的管理和协调能力。首先,强化内部管理,增强金融服务的竞争能力。机构内部应该根据客户的需求,对组织内部的机构划分,职责划分进行明确,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利用现有的组织结构和人员配置进行适应性培训,挖掘员工潜力,优化组织配置,满足组织需求。其次,协调内外部关系,做好金融服务。面对新形势、新挑战,组织应该保持较强的改革创新能力,认识农村金融服务的意义及潜力,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支持,协调组织内外部关系,把组织建设和顾客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并通过服务理念的创新和服务方式及内容的创新,实现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断走向正规化、科学化。

(3)服务理念层面创新--强化、满足

金融服务作为一种无形的服务,其创新成果不能通过有形的产品来衡量和计算。其金融服务的理念创新是一种概念的创新和提升。首先,强化思想认识,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认识,城乡的金融服务差距,农村市场被根深蒂固的认为是发展缓慢且没有前途的市场。但是从国家经济发展趋势以及市场环境的影响,农村金融服务必将成为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又一新增长极。在思想和认识要意识到农村市场的重要性,提高对农村市场的重视程度;其次,满足不同层次的不同需求。农村金融服务发展不健全,其复杂性不低于其他金融服务,在服务理念上,应加大创新力度,满足顾客需求。

(4)服务方式及服务内容创新--多样、拓展

服务方式是服务的载体和手段,服务内容通过载体和手段实现对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在这个层次上创新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提供多样化的载体和手段,提高金融服务的适应性。利用科学技术手段,优化载体,切实将顾客需求和服务组织联系在一起,找到二者的切合点,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其次,拓展服务内容,现代农村不仅需要储蓄这么简单的金融服务,还需要丰富、安全的投资和理财渠道。

5 总结

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性和地位日益凸显,在新的市场环境背景下,农村金融服务改革势在必行,结合创新服务的四个维度,分别从顾客层面、服务组织层面、服务理念层面以及服务方式和内容层面加大创新,并且国家应该加大对农村金融服务的支持和监督力度,保证农村金融服务的快速、安全发展。

参考文献:

[1]顾晓安.差异化农村金融体系构建[J].上海金融, 2008(01).

[2]杨轮.中国农村金融服务问题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 2012(05).

我国农村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齐老方式;现状

中图分类号:D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9-0132-01

1 我国农村养老方式的现状

1.1 家庭养老是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

家庭养老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由家庭成员或家庭为老年人提供衣、食、住、行等生活保障的养老方式,主要是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藉三个方面。

由于农村经济不发达,分配方式单一,农村老人对家庭存在很大依赖性。养儿防老成为农村人的普遍思想,成为我国的传统观念。此外农村老龄人口在不断的上升在经济上属于弱势群体,收入水平低,土地收入是他们的主要来源,这种现象必须依托家庭子女的力量,才能使得老有所养。

1.2 其他养老为补充形式

(1)集体养老。

改革开放前,社会对农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抚养义务人的孤寡老人在吃、穿、住、医、葬五个方面给予照顾和物质帮助即“五保供养”。在我国的五保制度,有的采取分撒供养,即由村组织负责或由邻里照顾;有的采用集中在养老院(敬老院)供养,将“五保”老人安排在乡镇或农村养老院,统一安排吃、穿、住等生活需要,并安排工作人员负责日常照顾。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一种正式的养老保障制度,政府为保证广大农民年老后的基本生活保障,组织实施的。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的是完全积累型的个人账户制,每个农民的养老金水平完全取决于个人账户积累的期限和积累的数额。投保的期限越长,积累的金额也就越多,受益也越大。

(3)商业保险养老。

商业保险养老是在农村地区富裕的农民主动购买商业保险,定期缴纳保险费达到一定年限,由商业保险公司返还一定的金额,以此解决农村参保人员的养老问题,商业保险费完全由参保农民自己负担。

2 我国农村养老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农村养老的方式中,主要还是家庭养老为主,存在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是农村传统经济和传统孝文化的影响。

(1)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家庭养老的经济基础。古代社会是以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家庭绝大部分是小农家庭,这些家庭或者自己拥有一小块土地。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是整个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家庭在整个社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既是生产实体,又是消费实体和赡养老人的基本单位。

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条件下,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还体现在家中的财产和最终控制在老年人手中。在我国传统的农业社会里,特别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济和私有制条件下,子女没有生产和生活资料,并且被束缚在以父母为核心的家庭中,家长在子女的心目中有绝对的权威。另外,老年人可以对家中的财产进行统一分配,并对家庭成员的收入和风险进行集中调节,这恰恰是家庭能够承担养老的经济条件。

(2)传统社会中农业占主导地位,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的基本生产方式。农民的春耕、秋收都依赖于天时地利,经验在传统农业生产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而社会中具有经验的是老人,这就奠定了他们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老年人的阅历和经验是不可或缺的。这是传统农业社会孝敬老人的社会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思想为家庭养老提供了思想上的准备,成了中国人最重要的行为准则。中华文化的孝道意识大大加固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增强了家庭和社会结构的稳定与和谐,中国的家庭养老传统之所以能够弘扬至今,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以血缘为基础的孝道思想。

在现代社会,老年人失去劳动能力,就只有依靠自己的子女,这种反哺式养老正适应了当代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因为家庭作为提供情感和心理需要的基本单位是养老最满意的理想场所,也是其他场所不可替代的,并且家庭的供给成本低以及组织结构的稳定性,成为了家庭养老的重要原因。

其他养老方式作为补充,在当前社会还没有成为主要形式的原因是经济发展不能支撑社会养老资金的支出。

①在农村集体养老方式一般是由乡村政府组织的,其筹资方式主要是作为参加方的村集体向农民收缴集体养老费,或直接从村集体公积金或公益金中支取等其他方式筹集基金来修建维持养老院的运作,或直接作为养老生活费给“五保户”。

但伴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集体养老方式也在逐渐弱化。农村集体办敬老院个数下降,集体养老一般只局限于“五保户”,这种制度只相对有效地保障了特定贫困老年人的基本生活,而这部分老年人群体占农村老年人的比重十分有限。此外,这种养老模式对地方财政投入的依赖性高,而缺乏可行性和稳定性。同时,由于不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集体养老模式在不同地区差异性很大。所以,集体养老不具备普遍性。

②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经济结构差异,农业人群经济实力差异等原因,我国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在实践中也存在很大的不同。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只鼓励具备投保条件的农户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所以,目前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大多是较发达的农村地区,那些不发达农村地区和贫困农民无力投保。这种“嫌贫爱富”的现象是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个死结。

我国农村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学前教育;基础设施;师资力量;教学内容

儿童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具体到政策和实践层面上,最根本的问题是如何为这些儿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使之成长为保障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合格劳动者。学前教育阶段主要涉及感官、语言、秩序和社会规范、阅读能力和心理发展等。[1]虽然遗传和基因等内在因素构成大脑发育与复杂功能的基础,但是学习训练、环境刺激等外界因素对于大脑的发育与功能也有重要影响。这意味着为学前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教育可以有效地促进儿童的智力形成和发展。[2]

儿童发展的相关研究进一步表明,学前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对儿童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且有很好的社会效益。良好的学前教育不仅有助于儿童今后获得更高的教育水平,从而减少贫困和收入差异,甚至还可以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率。[3]鉴于学前教育具有的基础性作用,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等开始逐步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或免费教育的范畴。[4][5]

党和政府始终把幼儿教育作樯缁嶂饕褰逃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阐明:“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幼儿教育对于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6]农村学前教育是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对农村教育事业整体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占多数,农村学前教育一直是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农村学前教育几经起落,发展曲折。从目前总体状况来看,农村学前教育是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入园率低,办园条件和保教质量差,中西部农村地区更加落后,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幼儿入园率的总体水平,制约着我国学前教育的普及程度。[7]因此,本文综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我国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一、 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农村学前教育服务需求情况分析

在罗仁福等人的研究中[8],6个样本县农村共有学龄前儿童19万,构成了学前教育服务潜在需求的总体。样本县劳动力中在外地务工的劳动力占了一半以上,这些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也为农村学前教育服务从潜在的需求转化为现实的需求提供了更好的经济基础。而且,他们在外务工的经历也使得他们更加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庞大的外出务工劳动力使得留守儿童数量快速增加,家庭教育的部分缺失迫切需要学前教育的补充,也进一步催化了这种转变。

(二)学前教育机构数量和质量的分析

1. 学前教育机构数量不足

2003年的《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在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中提出今后5年幼儿教育要“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以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格局。根据城乡的不同特点,逐步建立以社区为基础、以示范性幼儿园为中心、灵活多样的幼儿教育形式相结合的幼儿教育服务网络。为0岁至6岁儿童和家长提供早期保育和教育服务。”但5年后,这一格局并未出现,特别是公办园的示范作用和骨干作用未能体现,民办园基于利益驱动而质量不足,农村的学前教育网络未能建立,从而造成公办园生存困难、民办园失范、农村幼儿园缺失的局面。[9]

农村学前教育服务提供机构主要包括幼儿园和学前班,学前班主要集中于完全小学。根据罗仁福等人的调查,6个样本县平均每个乡镇通常只有一个幼儿园,导致很多儿童需要到离家很远的幼儿园就读。而在6个样本县180个幼儿园中,148个幼儿园是私立幼儿园。由于幼儿园数量的缺乏,同时为了适应不断增长的农村学前教育需要,一些农村小学通过设立学前班来提供学前教育服务。然而,6个样本县共设有698个学前班,并主要附设在一些规模较大的完全小学,这使得样本县有一半左右的行政村没有任何学前教育服务提供机构。

2.学前教育机构质量堪忧

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的质量也令人堪忧。办园条件较好、设施设备齐全、有益于教育活动开展的标准化农村幼儿园基本上是数量极少的县政府办园和乡镇中心园,其余多为办园条件简陋、非标准化的民办幼儿园。这些幼儿园的大多数活动室、保健室、户外活动场地、玩教具等设施不齐备,绝大多数都是家庭作坊式的民办幼儿园,没有专门的图书资料室,供教师使用的教具不充足,现代化的摄像机、电脑、多媒体设备基本没

有。[10]

(三)学前教育师资和教学模式分析

1. 教师数量不足

随着学前儿童入学数量的增长以及办学规模的扩大,学前教师队伍具备一定的规模,但整体数量仍然不足。赖昀等人的研究表明,农村学前教育专任教师师生比超标,保健医生与保育员数量缺口巨大。一方面将增加专任教师的工作量,使教师身兼数职,难以将全部精力投入教学;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学生的安全和健康隐患,难以科学合理地安排学前儿童的日常校园生活。[11]

2.教师质量参差不齐

教师质量问题在学前教育教师资源配置中也十分显著,直接关系着学前教育的教学质量,影响着学前儿童的智力开发与习惯养成。教师质量的重要指标是教师的学历与专业背景。从教育部的学前教育教职工专业学历分布情况的分析,目前学前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可见一斑。[12]而农村地区学校的师资学历情况远不如省均水平,农村地区学前教育教师具有高中及其以下学历者将近一半。

(四)学前教育“小学化”的现状

学前教育“小学化”是一个一直存在的问题。据调查,农村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内容绝大部分来自教材和家长的要求。家长只考虑为上小学作准备的“读、写、算”技能。这使得农村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内容多是小学一年级课程,以学拼音、识字、做算术题为主;美术、音乐艺术活动也多涉及画画、唱歌等方面的技能,能够培养幼儿审美情趣和学习品质、陶冶情操、激发兴趣、开启思维的内容很少被涉及;农村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小学化”倾向严重,教学形式单一,“教师讲、幼儿听”的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教学形式,幼儿喜爱的动手操作、探究、表达表现、游戏等形式较少运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控制痕迹明显,幼儿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幼儿的操作材料也严重不足。[13]

二、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

目前,农村学前教育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主要是家长所交的保育费,政府投入过低,农村幼教经费严重短缺。中央和省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扶持力度,尤其是在资金投入上应对边远、贫困农村地区的幼教事业有较大幅度倾斜。这既有利于扩大教育公平,也有利于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14]。

特别是贫困农村,更应联合政府、社区和个人的力量,加大投入,共同设立和新建更多适合儿童健康成长的学前教育服务机构,盘活小学合并后遗留下来的一些公共资产;动员政府和社会的力量,帮助农村学前教育服务机构获得一些必备的基础设施。

(二)改善农村幼儿教师编制和待遇,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素质

各级政府应努力改善农村幼儿教师的待遇,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素质。如可以把农村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纳入财政体系,加大对农村幼儿教育的经费支持力度,逐步解决农村幼儿教师的编制和社会保障问题,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从而充分调动农村幼儿教师的积极性。另外,应该建立有效的农村幼儿教师培训机制,建议每个县、乡镇配备专职幼教教研员,由县、乡二级教研员指导监督落实,公办幼儿园或县级示范性幼儿园具体负责各乡镇中心幼儿教师的培训工作,乡镇中心幼儿园负责本乡镇其他幼儿园和学前班幼儿教师的培训工作,从而形成一个有效的农村幼儿教师培训网络。

(三)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农村学前教育质量

农村地区有相当部分幼儿家长外出打工,幼儿由祖父母抚养,祖父母最关心的通常只是幼儿身体是否健康,是否吃饱穿暖,对幼儿的教育则缺乏必要的关注,或即使重视也有心无力,农村家长对幼儿教育的期望值普遍偏低。楦谋湔庖幌肿矗各级政府和幼教机构应加大向家长宣传幼儿教育先进理念的力度,通过幼儿园和村委会合作,采用多种方式,灵活多样地向家长宣传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方法,促其树立新的幼儿教育价值观念,愿意主动与幼儿园合作,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程淮,籍孝诚.要重视中国0-3岁儿童发展与早期教育.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1,(1).

[2]Heckman, J. 2006. The Technology and Neuroscience of Skill Formation. Presented at Invest in Kids Working Group, Center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Partnership for America’s Economic Success, July 17. http:///projects/kids.shtml#meetings.

[3]Schweinhart, Lawrence J. Outcomes of the High Scope Perry preschool Study and Michigan School Readiness Program.In Ed. Mary Eming Young.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From Measurement to Action: A Priority for Growth and Equity. 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World Bank, Wasshington, D.C. 2007: 67-80

[4]林秀锦.美国各级政府与学前儿童的保育和教育.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9).

[5]和建花.部分发达国家幼儿照看和教育体制及其新政策概述.学前教育研究.2007.(7-8).

[6]王化敏,周亚君.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现状分析及政策建议.对策与建议一一 2003-2004 年度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7]刘占兰.农村学前教育是未来十年发展的重点――《规划纲要》确定普及学前教育的重点与难点.学前教育研究.2010.(12).

[8]罗仁福,等.贫困农村学前教育现状调查.学前教育.2009.(01).

[9]赵微.我国学前教育质量现状的原因分析.学前教育研究.2012.(2).

[10]杨莉君,曹莉.中部地区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学前教育研究.2011(6).

[11]赖昀,等. 农村地区学前教育教师资源配置问题与优化路径――基于陕西省X市农村学前教师资源现状的调查分析.教育研究.2015(3).

[12]李少梅,等. 陕西省幼儿教师资源配置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J]. 学前教育研究,2011,(6).

[13]于冬青.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现状分析及相关建议.学前教育研究,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