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我国的传统文化

我国的传统文化

我国的传统文化

我国的传统文化范文第1篇

一、在我国建筑设计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存在的问题

1.设计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甚少

在当代中国,建筑风格的多样性已经融入到城市建筑中去,一味的抄袭其它国家建筑风格的设计已经无法满足城市建设发展的需求。所以很多建筑设计师都将设计风格转向了传统的中国建筑。但是很多建筑在设计上将经济成本放在首位,再加上设计者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了解并不深刻,只能肤浅的借鉴一些传统建筑独有的特点,并将这些特点添加到自己的建筑设计之中,就形成了“伪中国式建筑”。还有的一些建筑设计师生搬硬套,将建筑进行嫁接设计。把建筑主体设计成中式风格,而屋顶却套用欧式建筑,导致建筑给我们不伦不类的感觉。另外还有的设计师把古代著名建筑设计进行翻新,加入一些现代建筑的风格,就将其变成自己的作品。这都是单纯的将经济利益放在首位,而不是将建筑的设计含义融入到建筑中去的做法。作为一位建筑设计师,建筑设计作品就犹如自己的孩子一样,需要精心地培养,并不能只为单纯地追求经济利益,只在表面设计上下功夫,却不赋予建筑在文化意义上的突破,其结果是建筑作品给人一种生硬的感觉。

2.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中本身就存在很多不适应当代社会的因素

我国传统的建筑设计理念与当今的社会需求相互矛盾,这直接造成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传承上造成一定的障碍。我国的传统建筑设计喜欢在结构和规模上追求外观上的视觉效果,如故宫、颐和园等都在建筑设计中利用木结构和高屋顶来彰显建筑的气势,但是这与现代人对低碳理念的追求背道而驰。而且木结构和高屋顶的施工工艺复杂、成本相对较高,这种设计理念不符合现代建筑的需要。另外传统的中国建筑讲究对称设计,这种“讲究”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已经达到疯狂的程度,小到一个建筑物,大到一个城市布局都在遵循着“对称”的设计理念。这无疑与现代建筑强调对空间的合理利用上产生了较大的差异,所以我国传统建筑设计理念中有很多因素都阻碍着建筑文化的传承。

3.成本问题

成本的控制是现在很多建筑工程实施中最为推崇的。但是降低成本却与我国传统的建筑文化有着本意上的不同。我国的建筑在布局和建筑外观上都讲究富丽堂皇、雍容华贵,这就需要花费很多建设成本才能完成。而很多西式建筑却遵循简单、灵活、实用的原则,所以说很多西式建筑在成本消耗上要远低于中式建筑。目前我国出现了很多带有“中国风”的建筑设计,这些建筑无论在建设成本和日后的维护中都需要大量资金来支持,这就使很多建筑开发者放弃了对中式建筑风格和文化的考虑,而更大限度地加入了对经济成本的控制和经济效益的追求。只有将成本控制好,才能提高建筑的经济效益,这是目前大部分建筑开发企业在工程建设上遵循的目标。

二、促进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传承的对策

上文说到的问题都是实际存在,并且严重阻碍了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发展,这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来说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以下笔者提出几点有关传统建筑文化如何可以更好传承的对策。

1.首先设计师和开发者都应该深入学习和了解我国传统建筑文化

中国是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无论是建筑文化还是其它思想文化,都曾经影响着世界。所以身为开发者和设计师应将眼光放长远,不应被眼前的利益所蒙蔽,要看到好的建筑设计对于一个企业和一个设计师的影响。特别是设计师,必须要深入了解和学习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并且还要认真学习我国其它传统思想文化,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设计师要深刻理解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了解传统建筑文化中的深层含义。只有设计师自己首先深刻的理解传统建筑文化,那么在之后的建筑设计中才能将传统建筑文化中的文化底蕴传达到设计中去,也就是说将意溶于设计,而不是简单将形融入设计。

2.设计师应将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优点和特点融入到当代建筑设计中

尽管我国传统建筑文化是我国文化中的经典,但是不可否认其中也包含了很多不适合甚至不易建设的缺点,所以设计师在学习传统建筑文化的同时,应该时刻将传统建筑文化和当代建筑进行比较和综合,针对一些传统建筑文化中不适合当代建筑的缺点进行优化,将一些可以结合的优点进行研究。最终做到可以将传统建筑文化和当代建筑风格进行有效综合,由此保证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可以在当代建筑设计中得以传承。

3.在进行含有传统建筑文化的建筑设计中,要坚决防止只有其形,没有其意的情况出现

我国传统建筑文化除了给人以极强的视觉效果以外,还能传达出一种意境。例如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布局中的中轴线思想就体现出我国传统思想中的“中庸之道”,中国人认为只有阴阳调和,不高不低才是最佳的状态。所以设计师的建筑设计中要透出其意,而不是仅仅模仿其形。

三、结语

我国的传统文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政治文化;传统政治文化;现代政治文化;影响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9-0061-02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建设有着深刻的影响。深入认识和把握传统政治文化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建设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以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合理扬弃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我国当代政治文化的积极影响

(一)中庸思想

中庸是儒家的一种主张,是一种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它秉承不偏不倚,不主张突出又不甘于落后的价值观。以中庸的思想驾驭政治领域,反作用于文化范畴,必然产生与之相适应的“中”、“庸”的意识形态。“中庸”里的“中”首先是“适宜、合适、合乎一定的标准”的动词含义。“庸”在这里做“用”讲,“中庸”的含义就是使自己的行为适宜、符合实用。也就是符合“礼”。《中庸》所以用“中”本指含而未发的喜怒哀乐之情,是为了说明:礼是道德准则,是根源于人的含而未发的内心的。而人的内心在我国古代文化思想中,既是道德产生的根源,又是行使道德的驱动,进而影响人的行为。所以,我国古代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个特征就是,由单个行为主体开发扩散的思想意识,在群体中传播改造,适用于群体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强的传递性和适用性。例如道德意识,民族意识等等。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不管主张如何变化,伦常问题都始终是政治文化的中心内容。

将“为政以德”的政治文化理念引申至我国现在政治政策中,不难看到,有很多德政的举措在实施着。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国家行使对内职能时,无不显露着济民以实惠,手段以中庸的作风。以实现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为主旨,符合当前我国的主体政策标准。

而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坚持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更有中庸思想政策化的味道。“求同存异”更是对中庸思想的创新发展。在我国行使对外职能时,根据本国国情,结合国际形势,科学合理运用中庸思想及其规律,走出一条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的治国道路。不仅在国际竞争上达到相互制衡,并且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起到平衡作用。由此可见,“中庸”既是一种伦理学说,同时也代表了一种思想方法,强调内心之“中”与外在之“节”的准确契合,以达到“和”的大功用;而“中”的基本原则是适度,无过不及,恰到好处。追求中常之道,内外协调,保持平衡,不走极端,这样一种思维方式使中华民族形成了一种稳健笃实的民族性格。对我们几千年的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乃至今天,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二)法家思想

法家要求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在思想上,以加强君权,实行法治为其基本主张。韩非认为,法令应该“编著于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齐国早期的法家代表管仲也说:“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他们积极主张通过变法来打破贵族统治,用官僚政治代替贵族政治,将最高权力集中于封建君主手中。因此,他们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公布法令,统一制度,奖励耕战,富国强民。

法家思想与中庸思想的极大不同在于,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他们主张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反对维护贵族特权的礼制。在封建社会初成时期,这种法家思想对当时的政治文化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变革,于是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则把法家思想同儒家思想等结合起来糅为一体,进行政治统治。这一思想被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效法。

纵观我国现代的政治文化、政治策略,无不是以法治为先,依法治国,反对人治。如同法家之法,即是成文法,这对我国几千年的法制化进程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如今我国注重法治,崇尚宪法、法理,在社会中展现公平公正的原则,这一切都是与法家的“法治”思想分不开的。同时,这更对我国当代政治文化的大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能使我国法治文化产生新的巨变。

(三)务实思想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个很突出的特征就是务实。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均表现出与人的政治行为紧密结合和追求实用的倾向,在具体的政治活动中,集中表现为人们为政、从政的方法和个人行为的道德准则。其中所体现出的政治理念,以“务实思想”贯穿始终,这更反映出我国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几千年的传承,对我国现代政治文化的丰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1.自强不息

《周易·乾卦·象传》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最能体现中国哲学的积极进取意识。中国古代哲人崇尚健动,以动态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人生。中国哲学中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是先哲留给我们的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历来受到近代先进国人的重视。他们发扬中国哲学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投身于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民族民主主义的斗争洪流中。面对帝国主义列强伺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严峻形势,他们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从未失掉中华民族顽强不屈、迈向光明的信念。

我国的传统文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国 美术文化传统 特点

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092-02

中国美术文化传统历史悠久,蕴含了我国上下几千年的精神文化,对我国现代美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美术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特点,也是我国文化的外显,对我国文化研究也具有重要的价值。我国是世界著名的四大古国之一,我国的传统文化包含多个方面,美术文化传统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自己独到的表现形式和感染能力不断为我国的文化发展贡献力量。我国美术文化传统是建立在我国古典美术和古代美术内容研究之上的,是两者的有机融合。

一、中国美术文化传统的概述

美术文化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精神体现,其通过自身独特的记录方式和表现手法展现了人们对社会的寄托、批判等思想,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我国古代的文化可以追溯到祖先时期,而我国古代的美术文化也是由此开始。人类在没有发明文字之前,就是通过简单的绘画来交流的,这作为我国美术的发展溯源,对我国美术文化传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我国的生产方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我国社会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历程,在这期间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都得到了很显著的发展,而文化的进步和发展也使得我国美术文化传统的特点不断丰富,美术文化不断融入新思想,逐渐由古典美术向现当代美术发展。

中国美术文化传统作为我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其是一个动态流向,是美术文化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思想、理念、形式等的集中体现,也是人类社会改造世界、创造世界的一种表现,对我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意义。中国美术文化传统是探索中国文明的重要工具,美术作品具有记录、写实的作用,传统的美术作品和美术文化正是人类文明探索最有效的工具。

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国美术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也是中国美术发展的有力保证。中国美术的种类繁多,画法独特,闻名于世界,对世界美术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社会文化因素对美术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我国社会发展历程的曲折性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美术文化的内涵和形式,为我国美术文化传统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同时也对亚洲国家美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美术文化传统的特点

(一)人本和时代相结合

美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来源于人类生活、服务于生活,美术作品的创作和美术思维的灵感都是本着“人”的思想进行的,所以我国的美术注重“人本性”的突出,尊重“人”的价值。我国美术起源于远古时期人类的岩石刻画,这是对生活的一种记录,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种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美术逐渐从岩石刻画发展到纸张绘画,同时美术的功能也发生着改变,记录生活、陶冶情操、物质来源等都是创作者美术绘画的意图,但无论出于何种意图,绘画者的美术作品都遵循“人本”思想。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明古国,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对人类的影响深远,所以中国人注重自身素质、自身修养的提高,而中国古代小农思想也使得中国文化受到相应的影响。由此人们经常将自己的人本思想寓于绘画之中,通过美术作品来表达创作者对社会、自然、人类的某些思想,也正因如此丰富了我国传统美术的形式和内容。

儒家、道家、佛教对我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对我国古代的经济、政治、文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国传统美术也不例外。儒释道三种文化,分别通过自己的主张和看法,深深地影响着我国传统美术的绘画形式和表达手法,由此可见,我国美术文化传统深受时代文化的影响。例如:道家“无为”的思想为我国山水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调,山水画集自然之精华,天地之秀气,阴阳、晴雨、昼夜等都蕴含着无尽的乐趣,表现出画家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以及豁达的胸襟,与我国道家的思想十分相同。

(二)现实和思想相结合

我国美术文化传统注重绘画的形式和思想,形式主要是指对社会现实的记录和写实,而思想就是创作者所富含的想法和情意。所有的美术文化作品都是现实与思想的结合。但是中国美术文化传统思想与现实的结合,不仅注重在绘画中蕴含自己的思想,更注重绘画技巧的提高。其注重作品的内外合一,不过于拘束作品的现实表达,注重作品的情感表现。因此中国美术是虚实结合的,美术创作者一般会将对社会的想法通过美术绘画虚实结合的特点表现出来。中国美术文化传统的现实和思想在美术作品中是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的,但对现实的描绘较为随性,更加注重表达“真”情感。我国社会经历了非常曲折的发展历程,每一个社会发展阶段的社会现实都是不同的,而人们的思想也是不同的,所以美术作品的表达不仅是客观现实的展现,同时也是自己内心思想的内化。

中国美术讲究形与意的结合,美术作品中通常都是以意显形的,也可以说是情景融合,这种表现方式在山水画中较为常见。中国美术不追求真似,而注重神似,这种神似的特点也显示出我国美术文化传统的主观特点,即美术创作不拘于形式,较为随性。我国美术文化传统现实和思想的结合充分体现了我国美术文化的无拘束特点,其注重的是创作者的创作思想,而不过于拘束创作者的创作形式和对客观事物的表现形式,在不同类型的美术创作中将创作者的现实情感物态化,不仅表达了创作者的创作思想,丰富了我国美术文化传统的内容,而且还在创作的过程中突破了现实的局限性。

(三)情感和理法相结合

中国美术讲究情和理的融合,情主要是指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创作者的主观思想,理则是自然事理。作为一个千年古国,我国的文化影响十分的深远,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化的多变性,也对我国美术文化传统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但是我国美术文化传统无论发展到什么阶段,依然注重情感与自然的结合,因为美术创作就是源于自然,始于情感的。美术作品的创作离不开自然规律的作用,美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来源于生活,所以美术作品的创作和美术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自然规律的制约。只有将自然与情感结合起来,才能赋予美术作品更深的内涵,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意境才能被真正的理解。由此可见,美术文化中的情与理是同等重要,并且相互影响的,只有将情与理结合起来,才能使得美术作品富有内涵,才能充分表达出创作者的感情。

中国美术文化传统更加注重创作者的内在思想和主观精神,其不局限于客观现实的刻画,而注重美术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这也使得我国美术文化传统形成了情感与自然相结合的思想。随着我国美术文化的发展,中国美术在创作方式和创作手法上的要求也相对严格,逐渐提高了对理法观念的重视,因为“理”对于美术创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没有理法的约束,美术创作就会失去方向,失去艺术价值。因此,中国美术文化传统注重情感和理法相结合,这样才使得我国的美术作品在画里画外都具有丰富的感彩。

(四)文化的包容性和继承性

中国美术文化是随着我国社会的变迁一起发展起来的,在我国封建社会和奴隶社会对人类的思想束缚较为严重,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我国美术文化的发展受到阻碍。美术文化作为我国文化发展的一部分,通过其特殊的表现形式,充分体现了其对文化的包容和继承,因此文化的包容性和继承性是我国美术文化传统的特点之一。我国美术文化传统继承了中国古代绘画思想和形式,并且结合了时代的发展特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我国的社会形态经历了很多次变化,所以我国美术文化传统也继承了不同时期我国绘画的思想和形式。我国唐代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较为明显,并且唐代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展到了顶峰,因此唐代时期我国的美术文化吸收了外国文化的精华,并为之后的美术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鸦片战争爆发,我国打破了闭关锁国的状态,外国文化不断涌入中国,如今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逐渐趋向一体化,外国文化也不断涌入中国,并对我国的美术文化发展起到了很大的补充作用。由此可见,我国美术文化传统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但是不同国家的文化是存在差异的,我国的美术文化在吸收和借鉴外国文化时,一定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效吸收和借鉴符合我国美术文化发展的外来文化,不断丰富我国美术文化的内容。中国美术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也不断将自身的美术传统加入到外来美术的形式上,使得外来美术更加具有中国特色。这样一来,不仅能够使中国的美术文化传统得到继承和发扬,也使得中国美术文化与世界接轨,实现中国文化的世界性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美术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和中华精神的写照,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重要的精神食粮,更是人类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美术文化传统已经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其具备的人本思想、情理统一、继承性和包容性的特点,对我国美术文化的未来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我国要在继承美术文化发展的基础上,结合世界文化,加强对中国美术文化传统的研究,推动我国美术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吕文艺. 浅谈中国美术文化传统的特点[J]. 大众文艺,2015,02:121.

[2]李峰. 中国美术传统文化的特点[J]. 芒种,2012,23:177-178.

[3]陈海强. 美术文化的传统内涵研究[J]. 美术教育研究,2012,19:36-37.

我国的传统文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管理;家族式管理;权变管理;激励制度;企业管理;行政管理;影响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含有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蕴藏着许多哲学思想和道理,对我国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我国现代化管理应该深挖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宝库,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促进我国管理的发展。

“贵和持中”:关于协调管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贵“和”持“中”。注重和谐,坚持中庸,是浸透中华民族文化肌体每一个毛孔的精神。春秋末年齐国的晏婴用“相济”、“相成”的思想丰富了“和”的内涵。他将其应用在君臣关系上,强调君臣在处理政务时意见“否可相济”的重要性。通过“济其不及,以泄其过”的综合平衡,使君臣之间保持“政平而不干”的和谐统一关系。孔子讲: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这是强调以礼为标准和谐,是一种贵和须息争,息争以护和的和谐论。孟子也主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现代管理中,人“和”精神已经成为一项基本的管理思想。“中”,即中庸之道,不偏不倚谓之中庸。《中庸》将孔子所主张的持中的原则,从“至德”提到“天下之大本”、“天下之达道”的哲理高度。贵“和”持“中”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项基本精神,使得中国人十分注重和谐局面的实现和保持。做事不走极端,着力维护集体利益,求大同而存小异,成了人们的普遍思维原则。这些对于民族精神的凝聚和扩展,对于统一的多民族政权的维护有着积极作用。当然,由于贵“和”持“中”的观念说到底是一种否认斗争、排斥竞争和简单协同的道德,在管理上它是有不足之处的。

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人本管理体系,中国现代人本管理体系的建设与西方国家有着很大的不同。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不多的几种原生性文化之一,这一点完全不同于处于中华文化圈边缘地带的东亚及东南亚诸国,也不同于西方一些新兴发达国家,他们的文化形态具有明显的次生性。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具有丰富内容并包含许多精华的原生性文化,具有文化本源的意义。而且,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人本主义哲学并初步建立起了以爱人贵民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管理思想体系的国家。这就决定了中国的现代人本管理体系不可能抛开中国传统文化而重建。这也就意味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创立和现代人本管理体系的构建只能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当然,在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人本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既不可抱残守缺,同时也不可连根拔起;既不可背负上沉重的历史文化包袱,同时也不能走向民族虚无主义或。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层,是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文化价值体系,其主要特点是重视人、倡导德。儒家对“仁”的强调,对“礼”的推崇以及“和为贵”等主张,都是为了协调、规范和平衡人际关系;在个人修养上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谋事方面强调天时、地利不如人和。这些都表明,中华文化的核心就是人。

市场经济一旦走出其初始阶段,那种以物质刺激为手段的经济人的企业管理模式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便显得力不从心了,这主要是因为当今世界经济已经从传统的市场经济时代进入到知识、技术和文化经济时代,社会总需求和个人总需求已不能再完全用物质范畴来涵盖。换言之,物质的概念已成为过去时,人的文化消费的比重越来越大,即使是物质消费也越来越变成文化的物质。日本是二战以后最早复兴并迅速跨入经济强国之门的国家。日本的成功恰好在于把中国的伦理人管理模式与美国的经济人管理模式结合在一起,造就了日本企业的辉煌。越来越多的学者都认识到它是西方市场经济在机制方面的优越性,同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华有机结合的产物。由此,可以认为,中华文明遭受危机的根源并不在于我们拥有大多的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而在于我们缺少市场竞争的机制,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人观念正暗合了当代西方以人为中心的企业理念。

传统文化对行政管理的影响:1. 重形式轻效率。传统行政文化中注重形式,导致在行政管理中爱做官样文章,办事拖拉,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决策迟缓,影响行政效率的提高和行政目标的实现。2. 重人治轻法治。传统文化中重人轻法,人情风盛行,在行政活动中表现为行政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行政决策和执行缺乏法律约束,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成为常事。3. 重权威而轻民主。传统社会的皇权、官权使权威观念影响极深,在现代行政管理中表现为独断专行、专制、集权,家长制,行政民主难以实现。4. 重共性轻个性。传统文化中以办事稳健、不出风头为为政的要诀,以致于行政人员在行政活动中思想僵化、保守、不敢开拓、创新,行政活动缺乏应有的弹性和活力。5. 追求等级不尚平等。传统社会等级森严,官本位思想严重,在行政活动中常常表现出极强的等级性和依附性,严重影响行政法制建设和行政民主进程。6. 注重大一统集权缺乏必要的分权意识。7. 注重治国经验忽视制度研究和机构设计。

在行政思想、行政心理、行政道德、行政观念和意识、行政传统和行政习惯当中要革除传统文化的不良影响,保留和发扬优秀的传统,在行政管理方面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加快建设廉洁、高效、健康的行政管理体制,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由上述分析可知,中国传统文化及管理思想有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因此,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及管理模式的过程中,既要学习西方制度化管理的优势,实施组织化、科学化管理,又要吸取中国传统文化及管理思想的精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及伦理观念根深蒂固,至今影响着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没有文化底蕴的管理是不成功的管理,照搬西方的现代管理理论会因国人心理抵触,其效果将大打折扣。但要完全用中国传统式家庭管理方式管理企业,可能在创业时期有积极的作用,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它肯定会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这就是中国企业成长慢(国企)、寿命短(私企)的原因。因此,中国企业面对入世后国外大企业的竞争,若不能迅速成长和有机整合,就会面临生存乃至淘汰的危机。对家族管理模式进行改造和创新,使其跳出“家族主义”的框架,吸收西方现代企业制度化管理的科学思想,对我国企业进行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是明智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朱俊红,陈福集,梁祥君;人本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1期

[2] 杨晓玲;;关于企业文化与国情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5年21期

我国的传统文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礼品包装 传统文化 运用

二十一世纪,礼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而且中华民族向来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所以礼尚往来在生活中越来越普遍了。任何设计都是在一定文化下参与、制作、展开和完成的,是历史对文化的认可。因此礼品包装中蕴含了或多或少的文化因素,营造出一种和谐、舒适的文化氛围。其中传统文化的因素占有很大一部分。传统文化因素对其礼品包装设计可以从材料、色彩、图案纹理、印章及文字、古文及传统元素的运用五大方面体现出来。具有强烈的渲染效果,也可以使送礼者和收礼者之间起到无声交流的作用,以此表示对收礼者的尊重。

1.礼品包装的起源及发展

礼品包装起源于十八世纪末,经过了两个多世纪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发展和改变。今天所说的礼品包装设计并非单指某一特定的领域,它应是多元化、全方位的包装设计类型[1]。好的礼品包装的评判标准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包装的形态和包装所用的材料。现在所用的礼品包装材料已从过去的天然材料、单一材料发展到现在的复合材料,包装形态也是多种多样的。只有抓住消费者的购买心理和设计出针对销售的包装,才能使中国的商品在国际的市场上赢得赞誉。

2.传统文化因素在礼品包装的运用

在当今社会中,礼品包装上所运用的元素越来越多了。礼品包装上的民俗文化因素的运用,有一种人情味、乡土味、自然味,使礼品在包装上更有亲切感,提升了在包装设计形象上对消费者的感召力。我们要尊重各民族之间的风俗差异,要设计出好的礼品包装则要了解、认识不同风俗下灿烂的传统文化背景。

2.1礼品包装中材料的选择

现代礼品包装注重从自然材料的视觉、触觉的感受中亲近大自然[2]。这些自然材料对于现在的礼品包装设计是极具益处的,这样能使购买者感受到传统的气息。古代运用的包装材料非常有限。天然的材料还可以挖掘出独特的品质,如竹、麻绳和椰子壳、芦苇叶、贝壳、葫芦等,体现礼品包装在材料上单纯而又自然的风格,都对现代礼品包装有极大的益处,此外还能使消费者及收礼人感受到浓郁的传统气息,倍感亲切。

2.2礼品包装中色彩的选择

礼品包装设计中色彩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件商品给消费者最初的印象就是色彩。“远看色彩,近看花”,色彩在视觉艺术中常常具有先声夺人的力量,它是美感中最普及的形式,极易引起人的情感反应与变化[3]。民间色彩中有许多吉祥的色彩,如富贵红、丰收黄、吉祥紫等,表面上都能唤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使消费者得到深层次的满足和肯定。如喜庆礼品包装大多采用红色、代表吉祥的大红灯笼、黄色紫色等纯色使人产生兴奋之感,从而产生购买欲望,非洲人采用的颜色都较为饱和度较高[4]等。在民俗文化礼品包装设计上大多采用本国具有象征性的色彩,使消费者及收礼人看到这种象征性的色彩就能联想到一种或某种产品。由此可见色彩在传统的礼品包装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2.3礼品包装中传统图案纹理的运用

在传统图案上,前人也留给了我们丰富的文化遗产,有些图案已经形成了固定的寓意[5]。在礼品包装中无论是固定的图案还是起着装饰作用的图案,都表达了人们心中各种各样的美好祝福。对于传统图案的利用,首先要有深层次的寓意。如月饼盒上的月圆象征中秋人团圆,水果苹果象征平平安安,中国结象征吉祥如意,还有吉祥神包括福、禄、寿三星,财神、喜神、灶王、月下老人等,是传统观念中幸福的使者[6]。并且在造型上具有完整性和对称性,这是我国各民族相对保守的体现。还有一些纹样也极具民族风格的传统文化色彩,如青花纹、彩陶纹、青铜纹等。传统的吉祥纹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表达人们期盼吉祥幸福、追求和平富裕的共同心愿。

2.4印章及文字在礼品包装中的运用

在礼品包装的设计中,传统因素的素材非常多。这就要依据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名族和不同的风俗习惯等,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收集资料、研究和整理。现在许多礼品包装设计中经常会有印章和字体变形的传统风格艺术的体现。不仅在外包装上增加了商品包装的美感,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商品的文化气息。

2.4.1印章在传统礼品包装中的运用

印章在礼品包装中是一门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利用印章装潢画面,解释说明特定的内容可以增加包装的美感,成为画面中一个重要部分,如运用到传统的土特产品中。将印章运用到一些传统的商品,用来增加民俗民风的美态,可以在礼品包装上获得更加理想的艺术效果,带给人们视觉上强烈的冲击。将印章运用到传统商品的包装上,和其他的设计元素相结合,往往能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2.4.2文字在礼品包装中的运用

文字是信息传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文字是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它反映着国家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是传统文化的精髓[7]。文字包含不同的字体,不同的字体给人们的感觉是大不一样的。在礼品包装中,文字和容器的造型共同营造了礼品的文化底蕴。当文字与图形、色彩一起出现在包装上时,作用则更多的是形式美。文字来源于图像,所以文字具有高度的装饰性,也具有浓烈的文化气韵,消费者极易接受,因此结合不同的礼品包装,把文字的变形运用到礼品包装设计中具有很好的渲染效果。文字有着直观表达信息的特点,很容易营造出一种传统的文化氛围。我们还可以看到许多优秀的礼品包装上,在文字方面所花的心思是不容忽视的。

2.5古文及传统包装的运用

在包装礼品设计中,古文和传统的符号运用也可以加深其商品的乡土味、自然味。在视觉构成元素上,古文和添加传统元素,给礼品包装新的生命力,同时使某些民族的消费者产生亲切感,从而增加销售额。

2.5.1古文在礼品包装中的运用

古文就是古代汉族的语言,而没有被翻译成白话文的文言文,一般很少用于礼品包装设计,只有在名贵产品、药材或极具有传统特色的产品才有涉及,一般只作装饰性的文字,并未起到解释说明产品的作用,但是其字体却很引人,从而起到引导消费的作用。

2.5.2传统包装的运用

有些产品的包装会别具一格,用来增加产品的文化底蕴。如我国民间应用极普通的“八角包”,是用于包装各种土产、药材、糕点,在饱满的具体量感的斗方造型上附以小方红纸,于是朴素的微黄粗糙的纸和红纸搭配,一种喜气便跃然而出[8]。在传统礼品包装中给消费者简单明了的视觉信息,是各个民族长期生存和发展所积累的社会文化产物。利用传统礼品包装的商品是极具有民俗特色的,而这些土特产就伴随着礼品包装一同传达给对方。

3.结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尽管礼品自古就有,但是礼品包装上所运用的元素却是纷繁杂乱的,我们应该更多关注传统包装元素,不断探寻那耐人寻味的传统文化,寻求更多的未被发掘的传统文化底蕴,从而合理地运用到礼品包装设计中,增加其形式美感。不同的风俗,不同的文化特征,正是各个民族各个时代的精髓所在。我们要将这些民族文化的精髓合理利用起来。现代礼品包装设计应汲取传统艺术文化的优秀基因,在礼品包装中很好地体现出在悠久历史中形成的传统文化和艺术特色,也使传统文化借助礼品包装传播于世[9]。

参考文献:

[1]于琼,刘莉萍,郭国强,万彤.现代礼品包装中名族风格的讨论.包装工程,2007,(02):170-171.

[2]王娟.礼装设计的文化特征.包装工程,2006,(10):189-191.

[3]席彬.民俗文化与礼品包装设计.中国包装,2008,(05):45-46.

[4]卢韵.礼品包装的形式和心理.设计院,P77-78.

[5]李锋,王智鸿.谈我国礼品包装的现状.艺术理论,2007,(10):168-169.

[6]席彬.论礼品包装设计的情感传达.包装与设计,P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