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等教育教学法中课程策划

高等教育教学法中课程策划

1.有效课程策划的原则

课程策划根据每次教学目标的不同而体现出差异。有时,课程目标及其相关的若干教学目标能够在一个教学模块完成。但在通常情况下,却只能有效的完成其中一个教学目标。尽管变量会导致课程策划的微妙不同,但所有有效的课程策划和授课方法都采用了以下原则来整合教学活动:学生已经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学生需要教师给予充分的指导来获得技能;学生需要教师进行指导性实践来掌握新技能;当学生能够成功的展示其学习成果时,他们将继续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2.课程策划的目的

课程策划有以下两个主要目的:为学习过程进行导航;对教学过程进行记录。课程策划能够帮助教师掌握教学节奏并跟进教学任务。这并不是说授课过程不能脱离原有计划,作为一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有时会将课程计划搁置一旁,来应对超出预料的学生需求。然而,你会发现坚持使用建立在有效课程策划原则上的课程结构,将会减少不得不重复讲授教学内容的情况。课程策划是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教师必须反复寻找和论证达到学习目标的方法。

3.课程策划的基础

教学活动是课程策划得以体现的基础,它对于各阶段学习潜力的开发至关重要。

3.1连接活动。

良好的连接活动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以及激发其认知的出现。换句话说,它能为教师、学生以及学习机会之间创建广阔的情感和智力空间。互动性和现实重要性是教学法中连接活动的重要特征。连接活动应该:A.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获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兴趣。连接活动不仅要帮助学生窥见为迎接现实世界中挑战所需要的新知识,而且要反射出学生已有知识和将要学习的新知识、新技能之间的差距。B.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是否做好继续学习的准备。通过活动,教师能够评估学生已有的竞争意识和经验总结的正确性。C.确定教和学的位置。活动过程要使学生更加确定教学环境是互动的,以学生为中心的。D.清楚的表达学习目标。活动内容要使学生更加确定他们每次出勤的重要意义。小提示:在连接活动中如果只听到教师自己的声音,那就说明连接活动没有实现。

3.2发掘活动。

良好的发掘活动将继续促进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并激发其认知的出现。互动性、关联性以及主旨性是教学法中发掘活动的重要特征。发掘活动应该:A.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兴趣。通过向学生提供足够的信息来帮助他们完成教学目标,并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反射。B.反映学习环境、时间地点等。学生人数和学习环境的大小、形状及自然属性影响课程策划和讲授。C.包括多种多样的授课方法。针对预期事件所采取的应对措施能够提高学生的舒适度;相反,依靠单一方法进行教学只会带给学生厌烦感。D.允许互动。学生持续的清晰的参与教学活动是对教师坚定持续的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认证。互动过程使学生更加明确其出勤的重要意义。相对于“发掘”这个术语,教师更熟悉“讲课”。传统形式上的讲课主要是由教师主导,将新知识按照特定顺序传授给学生。换句话说,就是教师传播信息,学生被动的接受。尽管传统讲课方式并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可是大量的证据表明,众多教师仍在沿用这种方式。教师倾向于按照自身学到的来教学生。因为教师凭直觉认为在坐位上听课做笔记的方式对其自身奏效,所以也会对其学生奏效。尽管教师能够被动的学习,但对于学生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课程策划,增加学生的互动性和参与性。

3.3实践活动。

良好的实践活动通过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给学生提供运用新知识的实践机会,提升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互动性、关联性、指导性实践是教学法中实践活动的重要特征。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运用已学知识和技能,教师可以掌控教学进程。一个有效的实践活动可以使每一个学生独立展示其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教师的作用则是指导实践,教师应该在教室内巡视并监控学生的实践过程,适当的给予学生具体的、正确的反馈。另一个精心策划的指导性实践的方法是通过参与计划深入到整活动中,并确定交流目标。使用该策略的教师会发现他们能够在整个课程的学习单元中更好的确保公平的互动。请注意,指导性实践策略需要教师自觉的参与到与学生的互动中,实践是一项有机的活动,它需要可变性和灵活性。一项实践活动必须与教学目标相匹配,并尽可能与发掘活动紧密相连。你可能听说过“旧习难改”,这句习语确实包含一些真理:近来关于大脑的研究表明,在成为永久记忆前,教师只有6-8小时去更正那些不准确的信息。因此,实践活动能够在发掘互动之后迅速的为学习进程服务。一定要避免在下一节课再开展实践活动。

3.4评估活动。

良好的评估活动能够使学生向教师和自己展示课程目标或学习目标中所要求达到的能力。在完成学习目标阶段,评估活动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是否做好学习下一个学习目标的准备。在课程目标层次,评估活动能测试学生是否达到课程目标中所要求的能力。合理的评估方法和比重是教学法中评估活动的重要组成。

作者:丰洪微 范哲超 单位: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