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大学生党史教育创新分析

大学生党史教育创新分析

一、大学生中共党史教育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中共党史教育面临新的形势

党和政府历来非常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党史教育,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更加迅速而宽泛,各种思想意识相互荡激,使得一些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意识逐渐淡化,社会主义道德遭到侵蚀,党史教育面临新的形势。这些严峻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在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们由于缺乏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特别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以及初步实现国强民富的奋斗历史了解不深,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党史教育通过运用党领导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史实,对高校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国情等各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大学生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文化的侵蚀,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研究大学生中共党史教育创新模式,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当前大学生中共党史教育的受众的特殊性

当前高校党史教育面对的绝大多数为“80后”“90后”的大学生,他们是在1980年至1999年间出生的一代。其出生和成长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起步和发展,从改革开放中接受的影响、吸收的营养远远超过上一代,在思想道德、价值追求、生活情趣等各方面,有着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主体意识很强,但集体意识缺乏。二是民主意识很强,但享乐主义盛行。三是创新意识很强,但抗挫折能力较弱。“80后”“90后”大学生富有朝气与活力,敢说、敢想、敢干,知识面宽,见识较广,思想活跃,乐于接受新生事物,关注国内外大事,体现了时代特征。但当代大学生在备受宠爱的环境中长大,形成了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心理承受能力差、缺乏吃苦精神和敬业精神等品质。如何把党史历练为“80后”“90后”大学生喜爱的精彩一课,如何使党史宣传深入人心,起到效果,充分发挥党史教育资政育人的作用是当前党史教育T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传统高校中共党史的教育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

传统高校中共党史教育模式有两种类型:一是说教式教育,是指教育者居高临下地依据传统的理论、家长式言行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二是封闭式教育,就是把党史教育工作限定在高校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缺乏对社会的接触,忽视对网络等方面的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利用,不能有效通过实践途径来磨炼和教育学生。传统党史教育模式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曾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多元文化的冲击,青年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思想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党史教育模式已出现了对形势的不适应性,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主要体现在:教育内容单调乏味且与现实脱节、教育方式单一陈旧,缺乏生动灵活性以及教材体系建设有待完善、教学手段有待更新,等等。目前许多高校大学生一入学就开始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但在教育方法上,却因循守旧,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换的效果不明显,使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因此,在这种形势下,研究大学生中共党史教育模式的创新问题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

二、创新大学生中共党史教育模式的基本思路和途径

(一)更新教育理念

突出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把中共党史教育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结合起来,切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中共党史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包括思想信仰、社会理想、群体精神和伦理道德在内的综合性、系统性的思想理论与价值观念体系,在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中居于中心地位,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中起主导作用。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指导思想,从而也为中国高校开展教育工作提供了思想指南,对大学生党史教育产生着指导、建构和发展的作用。从其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来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大学生党史教育全过程。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保持正确发展方向的必然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获得科学内容的根本保障。已有的实践证明,结合党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有效途径,通过党的历史的教育,大学生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中国基本国情、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中国革命传统,中国共产党人的学习中汲取营养。把党史教育作为贯穿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主线,充分发挥党史教育资政育人的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历史观与价值观有着内在的联系,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褒贬,直接影响到对当今社会现象和事件的价值判断。通过党史教育,将有助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树立,提高其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从而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面前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动摇。而且党史教育把历史知识作为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文化素质,通过宣传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感,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等。这些对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并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二)整合教育教学内容

1.开展专题式教学。目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高校本科一门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党史教育的主要教学任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涵盖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内容很庞杂,而教学课时有限,面面俱到的讲授显然不现实也无必要,开展专题式教学无疑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大学生已具有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如果仅仅是泛泛地讲解,既显得知识重复浅显,也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更会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党史教学中采用专题式方法,在教学内容方面更有益于中共党史课教育模式的创新。

2.改革教学方法,变单纯的满堂灌输为多样化教学。党史教育要进课堂,要进高校,必须要处理好灌输与说教的关系。灌输不是说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说,又要运用比较活泼的方式,比如讲故事的形式就比较适合“80后”“9O后”这些青年人的特点,使他们听得进去。有些党史,重要历史是可以变成故事来讲的,这样听起来效果就不一样了。要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教育者要注意学情变化,不断改进和变换教学手段,如实行讨论式、辩论式、启发式等课堂教学手段,实现教与学双边的互动,激发学生探索学习的热情,培养其创新思维。

3.坚持历史与现实相联系。历史只有联系现实才能体现党史教育的资政育人功能,凸显历史的智慧。要真正让党史进入学生的头脑,成为学生爱听、肯钻研的课程。教师除了要谙熟党史,还要深入了解现实。对大学生关注的一些国内外的热点问题,更要集中精力研究,并能在课堂上给学生独到的阐释。只有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讲述,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所经历的曲折和艰辛,同时也会使他们更好地把握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此外,党史教育必须处理好正面成就与曲折失误的关系,成就要讲充分,失误、挫折也不回避。这样讲出来的党史才真实可信。

(三)改进教育方式,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统一,课内与课外的统一

1.重视社会实践,组织实地调查参观活动。在我党的奋斗历程中,一些历史文物、历史遗迹和遗址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个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和历史场景,都有深刻的史学意义和教育意义。革命圣地或革命根据地如延安、井冈山、西柏坡等,革命英烈纪念馆如南京的雨花台烈士陵园,重庆渣滓洞、歌乐山烈士陵园,等等。通过组织学生瞻仰革命遗址,参观红色旅游景点、革命博物馆和革命纪念馆,学习革命英烈的事迹等,使大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革命先烈们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与执着、感悟他们在抵抗外侮时表现出的坚强意志,深刻体会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与祖国统一的不懈追求和艰辛奋斗,激发大学生对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无比崇敬之情和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的爱国热情。

2.利用党的地方史资源进行党史教育。党的地方史是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史教育中适时有机地融入地方党史资源,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推进党史教育模式的创新,又有助于丰富学生课外知识,培养他们爱国爱乡的情感,提升他们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与素质。例如,四川是具有光荣革命历史传统的地方,从这里走出了诸如、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缔造者和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穿插补充中共地方史资料,学生既可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同时使党史教育更加贴近生活和现实。课外可组织学生到邓小平故里、故居等地参观调查,还可让学生设计课题,自己选材,通过走访革命家后代、实地调研等方式进行研究式学习。在此之后,教师可适时地安排学生展示和宣讲其研究成果,肯定其成绩,同时鼓励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意识和科学研究的能力。

3.以党和国家重要纪念活动为切入点,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党史宣传教育活动。习在全国党史_丁作会议中强调:“要着力抓好青少年这个群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党的历史知识、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英雄模范事迹的教育,积极推动党史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从小培养青少年热爱党、热圈爱社会主义的感情。”结合高校的具体情况,目前在大学生党史教育过程中,宜以党和国家重要纪念活动、重要党史人物的纪念活动作为切人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党史宣传教育活动,如举办纪念征文、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歌咏会、报告会、座谈会、主题实践等活动,通过这些喜闻乐见的形式,加深大学生对党的历史、党的知识、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引导大学生学习革命者和英雄模范身上体现的高尚品德和精神境界,以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激励大学生积极进取、发奋学习,立志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四)变更教育手段,突出科技信息化、网络化教育,以现代教育技术为载体,推动大学生中共党史教育模式的创新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提高高校党史教育的实效提供了先进的手段。电化教育、多媒体教育、远程教育等为历史资料的收集、历史音响和视频教育提供了准确、快捷、便利的手段,为创新高校党史教育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持。一些国内外有影响的历史书刊杂志和影视作品,有助于大学生深入学习党的历史知识和革命传统,使他们从感性到理性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三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即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以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互联网作为当前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体之一,越来越成为高校师生获取知识、传播信息、交流感情的重要渠道。青年大学生是网络上最为活跃的群体,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扩张和强力渗透,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已经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致其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都在网络舆论的影响下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嬗变。在党史教育宣传中,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媒体,正如2011年2月中央六部门发出的《通知》指出:“特别要发挥好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现代媒体的作用,加大党史宣传教育和党史知识普及力度,营造党史学习教育的浓厚氛围。同时,鼓励创作党史题材的高质量的文学艺术作品特别是影视和动漫作品,将党史知识融人群众性文化活动之中。”在高校党史教育宣传中,应采用易为大学生接受的语言体系和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形式,如建立红色网站、网上党校、进行网上红色之旅等,持久有效地开展党史宣传教育,使党史宣传教育在大学生中“人心”和“人行”,真正为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同,切实提高高校党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