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中小银行互联网信贷发展对策探析

中小银行互联网信贷发展对策探析

摘要:21世纪是互联网时代,随着互联网的高度普及,人们生活习惯、消费习惯发生改变,人们对互联网金融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互联网信贷业务办理更加便利、高效,申请、调查、审批、放款都在互联网上完成,已成为现代信贷业务发展的一种趋势。但部分中小银行互联网信贷放款手续简单,审批不严,虽然扩大了业务规模,同时也给银行带来了风险。因此,本文将针对中小银行互联网信贷的发展问题展开探讨分析,并对其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信贷业务;互联网信贷;中小银行;银行信贷

互联网信贷业务办理便捷,可有效提升金融服务效能,更加符合现代人的价值需求,具有一定的优势。为助推互联网信贷业务的发展,2021年2月,银保监会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为规范互联网信贷,促进业务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但互联网信贷作为新兴业态,行业监管仍存在诸多不足,银行需要承受更多风险。因此,为正确规避风险,减少损失,中小银行应积极采取改革措施,应对现存问题。

一、互联网信贷的基本情况

互联网信贷是传统信贷业务模式的有益补充,丰富了银行产品体系和业务模式,提升了客户综合体验。从互联网信贷发展的情况来看,市场前景较好。2016年开始,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对互联网信贷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出台了系列专项治理措施,下发了《关于加强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的通知》、《关于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等文件,互联网信贷逐步走向规范发展阶段。2018年,互联网信贷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传统银行纷纷开始布局互联网信贷业务体系,构建“银行+金融科技企业”的新模式,部分信贷业务已实现“去实体化”运营,诸多大行的线上信贷业务规模已突破5000亿元。中小银行主要依靠联合贷款或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开发互联网贷款,规模多数突破百亿。根据产业研究院的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到2019年期间,我国互联网消费信贷规模快速扩张,从187亿元上升至接近16.3万亿元,市场体量非常庞大,很多金融机构都推出了自己的互联网信贷产品[1]。例如:闪电贷、快贷、京东白条、蚂蚁花呗、360借条等。

二、互联网信贷业务的特征

(一)高效的业务办理效率

互联网信贷与传统信贷运作模式不同,通过运用金融科技、大数据、云计算,实现了贷款业务自助高效办理。在互联网信贷业务模式下,银行信贷业务人员以及业务审批人员,通过对大数据的挖掘,就能了解到客户的金融资产、信用记录、金融产品使用情况,以及税务、征信、公积金、消费记录、交易流水等相关数据。银行根据这些相关信息,便可快速准确的判断客户信用情况、还款能力,合理确定授信额度,业务办理效率被大幅度提升。

(二)广阔的客户触达范围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手机网民规模达9.86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7%。国内互联网用户群体庞大,且仍在持续增长。而以互联网作为载体的互联网信贷,理论上可触达全部网民,网络用户均可成为信贷业务潜在客户。因此,互联网信贷摆脱了传统信贷业务受网点服务辐射区域的限制。

(三)仅限于小额贷款

目前互联网信贷仍处于起步阶段,行业监管诸多方面存在着不足[2]。且由于不是当面交易,借贷双方彼此不熟悉,银行需承担更多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监管风险、法律风险。一些犯罪分子掌握基本的风控标准,按照风控规则制造数据,从而获得大量授信,给银行带来了较大的损失。因此,出于防范风险的考虑,互联网信贷的额度普遍不高,根据《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对自然人消费类互联网贷款原则上不得超过人民币20万元。

三、中小银行互联网信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用评级方式单一

实际上,中小银行风险承受能力较差,有效管理风险对中小银行来讲至关重要,互联网信贷业务中,信用风险是最主要的风险。然而,大多中小银行的信用评价方式单一,对央行信用信息数据库有较大依赖性,缺乏对其他平台信用信息的应用。而且对借款人各类信息的迭代不够及时,无形之中增加了信用风险[3]。

(二)互联网贷款风控能力不足

中小银行的互联网贷款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联合贷款,实际操作中银行主要作为出资方,风控基本都在合作方(如微众银行的微粒贷、新网银行的好人贷),客户风险模型部署均不在本行,过度依赖第三方风控,造成较大风险隐患;另一种是自营互联网贷款,目前除了像南京银行等科技发展走在前列的银行是自建风控体系,其余多数是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由对方提供风控及一系列技术支持,风控的掌控权仍不在手中,且一家金融科技公司会同时与十几家甚至几十家银行合作,一旦风控出现问题,风险蔓延全国,后果不堪设想。

(三)贷后管理不到位

互联网贷款主要依靠大数据,有些客户甚至见都没见过,贷款资金一旦使用,银行管理较为被动,尤其贷后管理难度较大,资金的流向、真实用途难以监控,一些客户因各种原因,无法偿还到期账款[4]。互联网贷款有笔数多、单笔金额小的特点,若中小银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催收,会增加银行经营成本,尤其是采用诉讼催收,投入经济成本的同时还需要付出时间成本。如果采用非诉讼催收手段,成本会降低,但催收力度不理想,会拖延逾期时间,最终造成损失。

(四)强监管下的规模萎缩

2021年2月,银保监会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明确提出严控跨区域经营,地方法人银行不得跨注册地辖区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要求自2022年1月1日起执行,存量业务自然结清。目前中小银行主要互联网贷款品种主要是联合贷款,联合贷款中至少过半数是异地贷款,随着监管要求时限的到来,中小银行互联网贷款必定大幅下降。

四、中小银行发展互联网信贷的建议

(一)完善信用信息评价体系

要想正确规避信用风险,就要完善信用信息评价体系,充分了解贷款人经济情况及各项财务指标。首先,中小银行除了要接入央行信用数据库外,还要加强与其他平台的合作,主动进行信息共享,从而丰富客户信用信息调查的广泛性、深入性。在信息调查的过程中,不仅要了解贷款人的经济状态,还要了解客户学历、身体、房产、银行流水等信息,从而准确判断客户偿债能力。其次,可借鉴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的信用评级经验,根据每次每笔还款实际情况,对客户信用等级进行动态的评分。最后,要及时更新贷款人信用信息,至少每三个月对客户信用情况进行重新评估,从而降低风险。

(二)部署本地化风控

实施主动风控始终是监管有关商业银行开展互联网贷款的最重要最核心的要求,监管部门就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风险管理能力提出明确要求,核心业务环节不得外包,要求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架构、体系及机制等,不断优化和完善风控管理体系和机制,强化主动风控管理能力,独立开展互联网贷款风险管理,实现自主开展反欺诈、自主确定可全及定价、自主建模并管理、自主实施放款收款、自主监测资金用途。中小银行应尽快部署本地化风控:一是加快完善线上贷款风控体系。从风险治理架构、风险管理制度、风险管理流程、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不良贷款处置能力等方面全方位的强化风险管理机制,全面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二是加快本行网贷相关系统建设。加紧推进网贷管理系统、风控管理平台、网贷支付平台建设步伐,进而实现覆盖贷前、贷中、贷后的全流程管理,并以此为契机加紧实施统一授信管理,培育风险模型管理能力,加强信用状况评估管理,加大贷后风险监测管理,建立完善贷款支付管理,提升主动风控能力。

(三)加强贷后管理

中小银行在放贷后要跟踪贷款资金的去向,并根据贷款人资金的去向,确认客户资金的使用情况是否合理合法,对贷款人信用等级进行科学评价,从而决定后期贷款额度,减少风险损失。同时,中小银行要基于互联网信贷业务的特点,建立配套逾期信贷风险预警机制,根据风险的性质,影响的程度,为贷款客户设置财务性指标和非财务性指标,通过指标判断贷款客户可能造成逾期风险,就要提前采取应对措施。在催收阶段,中小银行要积极与专业律师或法律顾问建立合作,主动采取仲裁追讨、诉讼追讨等措施,从而通过法律手段解决逾期贷款、资金无法回收等问题,尽可能控制坏账风险。目前部分地区出现互联网法庭,针对笔数多、金额小的互联网贷款较为适用,有条件的中小银行可以尝试。

(四)互联网贷款高质量发展

中小银行应按照《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要求,规范发展互联网贷款业务,提高本地化业务占比,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一是可以合作多家联合贷款,要求每家只做本地业务,同时做好客户的统一授信工作;二是建立互联网贷款直营团队,专司负责互联网贷款的业务拓展,抢占本地市场;三是针对本地行业发展特色,研发场景互联网贷款产品,将互联网贷款融入本地消费或者经营场景,提升本地业务占比。

五、结语

互联网时代,人们对网络已产生依赖性,基于互联网办理业务的方式更加便捷,符合人们的服务需求,发展互联网信贷是现代金融服务发展的的必然趋势。因此,中小银行应抓住机遇,发展互联网信贷业务。但为了规避风险,中小银行要完善信用信息评价体系,部署本地化风控,加强贷后管理,助推互联网贷款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冯辉,靳岩岩.普惠金融背景下网络小额贷款行业的法律治理[J].南京社会科学,2021(08):84-92.

[2]李耀杰.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商业银行的应对措施[J].营销界,2021(12):19-20.

[3]刘宇欢.商业银行互联网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研究[J].商讯,2021(07):82-83.

[4]魏路遥,顾宁雅.互联网消费信贷监管的现状问题、国际经验及启示[J].北方金融,2021(01):80-85.

作者:张迪 单位:宁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