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企业信息可靠性财务会计论文

企业信息可靠性财务会计论文

一、财务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内涵

①具有可核性的信息。可核性是指在证明信息和计量方法上,计量者能够保持一致性、不存在错误和偏差,反映会计信息意在反映的东西。因此,可核性会计信息需要不同的计量者以正确的技术和核算方法对同一事项进行反映时,得出想听的结论,并能够正确反映经济业务事项结果。

②在中立立场生成的信息。有企图取得预定结果偏向的财务会计信息就是可靠的,也就是说,要保持会计信息的中立立场。财务会计信息只有不以任何目的进行歪曲、不受任何形式的操纵的情况下,才能保证其可靠性,才能使其正确客观公正的反映事实。

③会计信息内容是真实的。要想保持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还需要通过全面、客观、完整的反映信息,来保证所呈现的经济业务事项内容的真实性。财务会计信息包括具体的财务数据或者分析评估数据后得到的一个范围。前者可以直接得到,后者是在前者不能准确计算时估算出的相对范围,后者往往比前者更能说明问题、更真实。此外,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不允许对信息的私自增删,必须保持完整。

二、影响财务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因素

①会计制度不够规范。我国现阶段出现了很多财务会计工作中信息可靠性相关问题,究其原因,可能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会计制度还不规范,市场经济发展机制还不够健全完善。不同的财务核算计量方法、滞后的会计准则、法规制度使得会计监管部门无章可循,新的财务会计问题不断涌现,造成在工作中出现了问题却无从下手,企业的领导出现操纵会计信息的行为。只有未雨绸缪、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前瞻性分析,进一步加快会计制度的建设,努力完善我国会计核算规范,特别是对具体的会计准则的健全完善,才能使我国会计核算更加完善。

②委托关系存在。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存在着委托关系,即所有者雇佣经营者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管理,并给与一定的报酬。这种关系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而逐渐有所显现,但是这种关系却导致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不同,前者希望最大限度的为企业的资产保值升值,获得企业最大化价值,而后者则希望企业获得高额利润,所有者和经营者都是为了个人利益,形成了完全不同的企业目标。造成这种委托关系的根本原因,就是二者所掌握的信息具有不对称性,前者能够干涉会计工作人员,使其无法在公正的立场下完成工作,这就成功的操纵了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从而形成了不可靠的会计信息。只有通过以下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首先,为了确保企业价值最大化和获取高额利润之间的平衡,就要使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目标一致化,在保证投资人利益的情况下,完成经营者的预期目标;其次,为了防止所有者对会计人员的干涉,要保护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使其公正客观的进行财务工作。要对财务信息人员合理定位,无论是由所有者委派还是经营者聘用,都要保证会计人员能够有效的行使其职责。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的直接处理人,只有聘用德才兼备、爱岗敬业的会计人员,才能把财务工作做得井井有条、依法办事,才能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编制出有价值的财务报表,真正发挥会计的核算和监督作用。

③监督机制不够健全。现阶段,我国建立了国家、社会、单位内部三位一体的会计核查和监督体系,但是只有健全的会计工作监督机制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我国部分企业存在对不同部门、对内、对外所提供不相同会计信息的情况,这不仅是企业的不负责任、违反规定,也是各部门各行其是、缺乏沟通交流、各自为政、各负其责行为的后果,这就无法真实的反映会计核算结果,认为控制会计信息的行为越来越猖狂,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合法性都得不到保障。要想避免这种人为控制现象,就要进一步完善监督体系,使国家、社会、企业单位各部门之间协调一致、有序配合,加强沟通交流,才能有效保障监督行为的实施,才能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三、保持会计信息可靠性需坚持的其他原则

①相关性原则。托架上对财务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的定义是:对过去和现在已经发生的以及对将来将要发生的事项能够通过财务会计信息进行判断,帮助使用者做出正确、及时的经济决策。也就是说,会计信息能够影响使用者的决策方向,造成决策差别。因此,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志包括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前者是指通过对现在和过去得到的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后,能够对未来事项的发展趋势做出科学的预测,而后者是指企业领导等相关利益人在使用会计信息时,对已经形成的评价和预测做出反馈,及时纠正不合适的信息,进一步做出正确决策。由此可见,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离不开相关性,共同构成了会计信息的重要因素,都是不可或缺的。相关性是可靠性的前提,在保证可靠性的基础上也要尽量提供相关性。这两个财务会计信息的最主要质量特征如果不能同时得到保障,就会使会计信息与决策不相关,如果使用者没有发现,就会影响决策判断,如果使用者及时发现,就会对会计信息产生怀疑和迷惑,进而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在保持二者的平衡时,还要注意不能为了增强相关性而牺牲可靠性,二者的方向变化有可能出现不一致的状况,有可能相关性提高后,可靠性就可能被降低,反之,有可能可靠性提高之后,相关性就会被减弱。所以,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矛盾又相互制约的,只有根据实际情况和性质,有针对性的做出判断,才能对整个会计信息系统有帮助。

②全面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是指,会计人员不能根据主观判断来决定会计信息的取舍,对有利的财务信息和不利的财务信息都要予以披露,这种全面性的特点能够保证使用者获得全面的财务信息,而只有全面的会计信息才能够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但是当前一些企业对财务信息的反映是不全面的,不全面的信息是不可靠的,对取得的成绩着重记录、大书特书,对不利的财务信息却含糊其辞、避而不谈,会使得领导者对企业的经营情况盲目乐观,导致错误决策,尤其是上市公司,不能正确的披露不利信息就会使股价脱离实际,对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

③重要性原则。重要性是指,不同的企业经营的主要业务不同,因而要区分会计核算事项的重要程度,例如涉及重要资产、负债、权益的、对企业经营状况有重大影响的、对经营者做出决策有重要影响的,要采取慎重的核算方法,处理过程中要根据合理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而一些对企业经营状况影响不大的次要会计事项,可以在不影响使用者正确判断的情况下,进行相对简化的处理,但不能够影响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重要性原则的关键环节就是对某项会计事项重要程度的判断,作为一个相对性的概念,重要程度会在不同的会计主体中呈现中不同的变化,例如,同一个会计事项如果在规模较小的公司中,可能是很重要的,但是在大规模的企业中,重要程度就要小很多了。同时,作为一个整体概念,重要程度也会因为会计事项发生的次数而有所不同,例如,一个会计事项每次发生的金额都比较小,但是如果发生的次数很多,就会对企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④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除了依据法律形式,会计信息最重要的就是根据实质和经济现实来进行核算,从而如实的反映该会计期间内的交易事项。早期,西方会计就对实质重于形式做出了要求,我国是在后来的《企业会计制度》中提出了该原则,但是当时没有更多的将其运用于实际操作中。为了使财务会计信息更具有可靠性,就要真正的把该原则运用于会计操作中,使会计信息更符合实际。

⑤谨慎性原则。谨慎性原则是指,在处理会计信息时,不能虚增盈利,避免为领导者带来乐观情绪从而影响投资决策。例如,要选择较低的价格对资产进行入账处理,而要选择较高的价格对负债进行入账处理。尤其是对应收账款、存货、固定资产等方面,在计提减值准备时,要保持谨慎性原则。

四、提高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对策措施

①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会计行为是需要法律的支撑的,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是企业会计系统的正常运行的基础,会计行为只有通过严格的执法程序,以及各种相关规范守则制度的约束,才能有法可依,只有通过法制建设,才能有力的打击违法行为,引导会计人员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和自己的工作,才能在记录、分析和处理会计信息时,避免不正当行为,客观、真实、准确的进行操作,保障财务信息的良好运行。

②进一步加强会计信息约束。为了确保财务会计信息能够更加充分的被领导者利用,就要通过进一步加强会计信息的约束,来严格约束高管等的行为,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主要通过以下方式:首先,努力规范会计行业和企业内部的会计行为,对不合符规范的行为要进行严惩,加大内部监管力度,不断完善监管部门结构,有效提高办事效率;其次,要建立规范的交易环境,形成健全的、高效的、科学的会计信息系统,使企业内部各个部门能够协调起来,共同监管会计信息。

③进一步加大部门管理力度。为了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进一步加大各部门的管理力度也是不可少的环节,同时,有些管理人员会通过不可靠的财务信息获取自身利益,所以要通过完善财务方面的法律法规来避免财务欺诈,使其受到应有的惩罚。尤其是在一些上市公司,这种状况经常出现,因此,健全法律法规就显得更加重要,可以有效的约束财务欺诈行为。只有健全监督体系,才能切实保障监督管理的实施。

作者:梁家嘉单位:浙江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