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协同创新 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 课堂文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C-0139-03

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作为学科建设与发展之一,旨在培养立足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翻译、商务等英语专业人才。而英语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养在教育培训阶段中需要教师的引领在课堂中获得。课堂作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存在的实体或观念、制度与行为文化的整合体,它不仅承载和制约着文化,而且还可衍生出与课堂相关的文化。譬如,就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而言,课堂是英语语言文化的载体,课堂文化是师生为实现英语语言与文化的模拟、传递、体验、习得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基于协同创新的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由此可见,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文化实质上是一种协同创新的文化活动,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主体,在平等、尊重、理解、信任和沟通的基础上多元协同创新的一种文化。

一、协同创新: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文化构建之理据

协同创新发端于协同学(Synergetic),其意为“协调合作之学”。它是由上世纪70年代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在基于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基础上创立的,他提出复合系统是“由一个由大量子系统以复杂方式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在一定条件下,子系统间通过非线性作用产生协同现象和协同效应,使系统形成有一定功能的空间、时间或时空的自组织结构”;“如果一个群体的单个成员之间彼此合作,他们就能在生活条件的数量和质量上得到改善,获得在离开此种方式时所无法取得的成效”。由此可见,协同创新强调在涨落和非线性作用下产生的协同效应,特指复合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自发形成时间、空间和功能的自组织行为结构,子系统之间的有序协同,创造超出各子系统单独作用的效果,最大化发挥整个系统的效益。从组织与外部环境关系的角度看,协同创新是指组织在创新过程中,与外部环境之间既相互竞争、制约,又相互协同、受益,通过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单个组织自身无法实现的整体协同效应的过程;这种协同过程是一个通过竞争机制优化选择要素搭配的过程,各要素经历着一个从非协同关系走上协同关系的复杂的过程。

就课堂文化的协同创新而言,协同是指课堂文化场境中课程教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的协同,具体包括课程教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间接知识与直接经验,师生、生生、课堂内外与校内外等要素之间的协调和协作。创新具有三方面含义:一是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模式和专业建设的创新; 二是课程设置与组织、教学行为、教学管理和教材建设的创新;三是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

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文化是由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众多子系统构成,只有各子系统在时间、空间和功能方面加以优化并实现从混乱无序到协同有序,“形成一种合作、同步、协调、互补的关系”,构成系统课堂文化演进的内在动力,优化各子系统协同,发挥整体,才能构建出基于协同创新的课堂文化,最大化创造该系统的效益。

二、协同创新缺失: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文化的检视

(一)协同创新课堂观念文化缺失。客观地说,当前地方本科高校管理者和师生对协同创新课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已有所认识,但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无论是地方高校管理者、英语专业教师还是学生,普遍还是存在着协同创新课堂观念文化的缺失问题。地方高校管理者认为,在课堂教学改革与发展中很难实施协同创新,因为它涉及在学校层面上须从大学精神或理念到实践予以培育,在院系层面上须从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到课程设置予以体现。对于教师来说,他们普遍认为课堂教学是教授知识的场所,笃信知识是一种客观存在,唯有通过教师单向度传授才能发挥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至于协同创新,不仅难以操作,而且很难让课堂教学的效益实现最大化。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认为在课堂教学中知识本身是一种间接学习,无须创新,是依靠教师的讲授以达到知识接受、储存和再现,师生关系是一种“授―受”的单一线性关系,学习行为是学生个体的认知或认识活动,无须与老师、其他学生进行合作或参与。

(二)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缺失。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是课堂制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指课堂上师生对协同创新制度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其核心是师生、生生协同创新。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有利于处理师生、生生、师生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可以用来协调师生、生生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利益关系,借此来表达师生、生生对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认同。地方高校英语专业课堂协同创新的实现需要确立一系列的目标、对象、内容、步骤、评价等相关的制度进行保障。但实际上,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存在一定的缺失。首先,制度保障缺失,即不能保障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协同创新课堂主体的利益。无论是教师与学生的观念文化的冲突,还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行为文化冲突,都需要制度文化的调适与规约,以保障协同创新课堂主体的利益。其次,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建设不能充分保障课堂教学中“每个利益主体的文化底线”,不能通过协同与创新等方式在基于规训与教化功能的制度上为教与学、教师与学生的文化冲突的消弭提供保障。最后,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建设缺失适度的张力,以协同创新制度为本位否定其他的一切课堂制度文化,彰显其刚性。而不是既要强调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愿景的共享性,又要保持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协同创新课堂教学以师生为主体的自组织的独立性。

(三)协同创新课堂行为文化缺失。行为是指个体本能地对活动做出有意识的反应和自觉地为了某种需要而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课堂行为文化凸显的是师生在课堂文化场境中各项活动所体现出来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协同创新课堂行为文化是指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师生通过协同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而展示出来的文化观念、行为倾向或方式和价值取向的总和,旨在创新目的。协同创新课堂教学活动作为协同创新课堂行为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反映师生所共同具有的目标、愿望和行为习惯等。当前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协同创新课堂行为文化在教师教学行为文化和学生学习行为文化等方面存在诸多缺失。教师教学行为文化方面,教师控制着课堂大部分时间和教学活动,单向向学生讲授知识。学生学习行为文化方面,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单兵作战”,听老师讲和做笔记成为学习的常态。课堂行为文化缺乏师生行为协同,缺乏通过互动、合作、交流达到获取和建构知识。

三、从观念到行为:协同创新视角下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文化的构建

(一)协同创新课堂观念文化构建。协同创新是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文化的核心。没有协同创新,就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质量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只有构建协同创新观念,以协同创新观念引领,将协同创新作为课堂观念文化的内在驱动,才能实现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协同创新课堂文化构建与发展。构建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协同创新课堂观念文化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协同观。协同是课堂文化的基本方式,是一种交流与沟通,体现的是师生、生生强烈的合作意识、教学民主观念与人文情怀,其实质是师生、生生全面的共创、共生与共享。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的协同按协同领域可分为师生课堂决策协同和课堂教学协同等;按协同对象可分为师生协同和生生协同等。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文化强调师生、生生的合作精神,不但重视学生个体学习和智力的开发,更强调以集体智慧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和学生学习成长。因此,地方本科高校要为英语专业教师提供并创造更多的协同与交流机会,形成最佳的氛围,“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教师群体的智慧才能,并使每一个个体的智慧和才能在学校愿景的实现中体现其价值”。二是创新观。在当今教学变革的时代,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它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应“倡导变革与创新”。只有对英语专业课堂文化实现变革,才能克服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创新才能是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文化永恒的主题与追求。树立激励创新的理念,通过师生合作方式与持续学习,不断提供创新的动力,培养师生创新态度、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从而升华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文化的共同愿景。

(二)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构建。“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只有建立与完善制度和机制,工作才能深入开展。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协同创新课堂文化的构建需要配套科学的、具有可行性的制度,这是促进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改革和发展和提升高素质应用型专业外语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手段。就目前来看,强化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建设,发挥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的功能,主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构建。师生是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构建的主体,师生需要协同创新制定课堂制度文化,才能充分体现师生共同管理课堂教学质量的价值理念,课堂制度文化才能成为为师生所认可并共同遵守的课堂协同创新的行为准则。二是增强师生的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感。“制度是对组织成员进行观念引导和行为规范的重要保证。制度文化感就是组织成员对制度文化的感知。”因此,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师生作为课堂协同创新制度建设的主体,要以协同创新制度作为课堂教学指导和行为活动规范,并在观念和行为方面践行这一制度,从而逐渐形成并日益强化他们对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感。三是让师生理解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的意义。协同创新课堂制度文化在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所蕴涵的意义需要师生共同体悟与认同,才能对师生课堂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产生实质性作用,从而使师生协同完成语言与文化课堂教学,创设语境,师生、生生运用语言进行交流,以便提升英语语言交际能力。

(三)协同创新课堂行为文化构建。协同创新行为文化是行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应社会、职业活动以及人自身发展需求而形成的,也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诉求。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文化需要开展协同创新等文化活动,将协同创新文化作为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文化的内在驱动,通过协同与创新传承英语语言与文化,使其内化为课堂行为文化主体的协同精神与创造素养,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行为文化的整体发展。构建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协同创新行为文化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协同创新课堂行为文化的主体构建。协同创新行为文化源于课堂文化主体的行为,是协同创新课堂文化在主体行为的集中表现。协同创新行为文化的主体具体包括教师、学生。以师生合作、生生互助教学组织形式对不同主题的语言与文化进行参与、探究并创新性综合应用语言,以达到英语语言知识的生成、语言使用的创生与语言能力的获得。二是协同创新课堂行为文化的活动构建。在课堂情境中师生通过合作、对话和互动等行为方式共同设定英语课程教学目标、选定英语专业课程和确定不同主题的课程教学(下转第150页)(上接第140页)内容以及课程教学发展性评价,同时通过“异质”进行生生分组,在英语教师指导下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协同或同伴互助达到英语知识的共享、语言交流以及问题解决,从而提升学生语言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协同创新课堂行为文化的环境氛围构建。协同创新文化在表层上体现于课堂文化的各种具体的文化活动,在本质上体现于师生在各种文化活动中形成的课堂行为环境氛围上。即在课堂上积极营造协同创新的学风和班风,呈现“生命化的课堂文化”,而不是以教师为首席的学生被动接受的“一言堂”或“满堂灌”。

综上,协同创新是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文化建设的核心。师生应在课堂专业教学和专业实践活动中渗透协作创新观念,共同遵守与履行协同创新制度,构建良好的协同创新课堂文化氛围,建立充盈的师生相互配合和相互协同的教风、生生互帮互助的学风和形成创新合力的班风,培养师生的协同创新文化思维、态度与能力,从而促进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文化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雁芳.有效教学理论下的英语课堂文化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1(15)

[2]汪传雷,熊月霞,潘珊珊.协同创新研究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2013(18)

[3]胡恩华,刘洪.基于协同创新的集群创新企业与群外环境关系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7(6)

[4]张方.协同创新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基于熵理论及耗散结构论[J].社会科学家,2011(8)

[5]刘颖,陈继祥.生产业与制造业协同创新的自组织机理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5)

[6]高文宇.协同理论及其教育教学价值[J].科学教育研究,2007(6)

[7]李洪修,孙继红.高校协同创新的文化冲突与融合[J].中国高教研究,2014(8)

[8]曾庆亮,岳佳.高校班级行为文化建设的困境与路径[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9]唐华生.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的价值探索与路径选择[J].学术论坛,2007(3)

[10].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11]张军凤,张武升.基于师生本位的学校制度文化建设[J].中国教育学刊,2011(5)

[12]季云.新课程背景下英语课堂文化的和谐建构[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1)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协同创新视角下地方工科院校英语专业文化建设研究”(2013B018);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发展性评价研究与实践”(2014JGA19)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中 历史教学 创新性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7-0113-01

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既要遵循课程大纲的基本要求,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有序的推进,力求实现教学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事实证明,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可以促进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提升,可以大大提高高中生的历史思维与创新思维。尤其在新时期,探索更具创新意义的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一、着眼于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课堂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也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大本营。因此,首先要树立“课堂至上”历史教学模式,要把高中历史课堂打造成学生喜爱、师生互动、历史知识传递的重要基地,要让全体学生感受到课堂的良好气氛,并能够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教师的教学要着眼于课堂的实际,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和实施更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案,力争实现课堂教学的飞跃。例如,可以适度使用情境教学的方法,设置特定的历史情境,并将历史知识点和理论内容与情境有机结合起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让他们“身临其境,寓情于景”,实现对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

总之,要以课堂为主要的基地,最大限度地释放历史课堂的能量,提升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体性,让学生能够掌控整个课堂,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促进学生学习历史教学的着力点,要把高中生的历史兴趣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点。首先,要设置情节丰富、内容饱满、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块,让广大学生体味到历史课堂的温度、气息和感觉,使之自觉地进入到历史的天地中。其次,要把握不同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拓展课堂教学的层次,提升课堂的深度,让所有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可以看到,把课堂变为学生们学习历史的“花园”和“私密空间”,是对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培育,也是提升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不二法门。

二、培育良好师生关系,深化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

有教育理论表明,师生关系的好恶,会直接影响教学的开展。详细来说,当师生关系较为融洽、和谐的时候,教学的开展就会容易很多;反之,当师生关系处于平淡、沉闷甚至僵化的时候,教学的进行必然遇到很多困难。同时,学生对于教师的好感度直接影响学生对于本课程的好感度。所以,把师生关系的培育与维护作为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的一个点,是可行的,也是必须的。要看到,教学方法的创新绝不仅仅限于课堂、课本与课程,而是应该全面考量、综合落实。这其中,师生关系的培育就是重要的内容。尤其在新时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把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和沟通作为课堂教学乃至课外教学的突破口与落脚点。要千方百计的塑造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学生们打成一片,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试想,当历史教师与学生处于亦师亦友、亲密无间的关系时,历史教学的开展“轻而易举”,学生们也必然可以更加热爱课堂、热爱历史课。

所以,我们要转变过去那种老师高高在上、学生附耳倾听的教学模式,打破师生间的隔阂与束缚,真正形成互动融通、师生共进的教学局面,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与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历史综合思维与应用能力。对于教师来说,要遵循“传到授业解惑”的基本理念,主动地与学生互动、交流,为他们解决历史学习中的疑难与困惑。

三、注重课外的历史积累,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历史是过去的存在,也是现实的记忆。历史不是冷冰冰的文物与过往,历史是有温度和人情味的,历史是有生命力的。所以,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贯彻历史的人性化策略,要让学生不仅学习课程要求的知识点,也要在生活中、课外感受历史氛围,体验历史过往,积累历史情结。要形成课内与课外联系的教学模式,课内掌握历史知识点,课外要进行及时的温习、记忆和理解;课内要以课堂教学为侧重点,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课外则要丰富学生的历史观,增进学生对于历史的重新认识。要让课外历史学习有益于课内学习,也要让课内学习反哺课外历史的创新性积累。总之,课外历史积累是历史教学的延伸,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创新方法。

综上所述,所谓创新性历史教学,既是课内教学方法的不断变革与更新,更应该是课外历史思维的拓展与升华,也应该是师生“戮力同为,协调一致”的共同努力。当历史的教学和学习都成为有趣的事儿的时候,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提升便指日可待了。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改;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2

从系统的角度讲,任何一门课堂教学,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个整体当中,教师的教学往往会教师、学生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协调好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并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以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为了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应当认真分析当前自己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改革和创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影响因素

1、教师的因素

教师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影响因素。小学语文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且更应该是塑造学生个性的引导者。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不断培养和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然而,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起着积极的主导作用。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能否卓有成效地开展,最为关键的因素在教师。因此,发挥语文教师的积极主导作用,就显得极为重要与关键。

2.学生因素

学生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实际上,无论在何种教学活动中,学生都处在极为重要的主体地位。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同时又是受教育者。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积极创造有利因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小学语文的激情。此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使每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进来,并尽量使他们乐于参与、善于思考和敢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作为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始终处于积极主动学习发展的主体地位。

3.教材内容

教材内容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科学合理地对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进行设计,是进一步确保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质量的前提和基础。从整体上来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都有着主要与次要的内容。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要科学有效地完成一些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师就必须要深入地研究分析教材内容,找出突破口,认真把握教学活动的重点,深入挖掘教材以外较深层次的东西,并切实做到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为基础,科学设计,重点把握,着力优化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质量与效率。

4.教学方法

认真组织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要求我们根据学生认知的规律,积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思考,展开丰富的联想。此外,教师还必须认真分析研究教材,善于把握教学重点。并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实际,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尽量做到全面理解与掌握。但是,教学方法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和启发性等特征,一般都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可见,我们必须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胆地进行创新思维和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

1.积极指导学生复习

指导学生复习是小学语文教师最基本的工作之一,也是有效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只有通过不断的复习,才能使学生积极做好学习有关知识的准备。此外,复习作为教师传授知识过程中极为关键与重要的环节,不仅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可以使学生的知识点上下联接,融为一体。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积极认真地指а生进行复习。还要认真创设一些问题情景,着力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不断激发学生尝试的欲望,进而追求新知,始终使课堂教学处于一种积极的现状。

2.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也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之一。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他们的思维现状,结合教材内容,不断创设新的情景与问题,着力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和开拓创新,促使他们积极投入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探索与创新中。此外,在学生进行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科学合理地引导,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

3.认真搞好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最常用的基本方法之一。因此,教师必须在弄清小学语文教学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分析研究其内在联系,并认真搞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此外,教师必须紧密结合教学实际,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达到教学效果最佳的目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对学生听读的训练培养。这样,不仅可以不断加深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而且还有助于学生熟练掌握听、读、写的能力。在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设计时,要具备针对性、多元性、发展性与创新性。要善于把学生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分类施教,突出重点,有利于学生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总之,小学语文是学生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立足于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思想,不断创新及小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以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不断优化。当前,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如何客观地评价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因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成为众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临的难题。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影响因素入手,分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优化策略。

参考文献: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中学;开发;第二课堂;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1-0077-03

学生的素质有三大特征:潜在性、内化性和主体性。潜在性,即各方面的潜能,如思维、审美潜能;内化性,即素质教育中的一切教育因素只有主体的内化才能成为素质。这种素质教育的内化性又决定了学生在自我素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素质呈现的这三大特征,以及新形势下素质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决定了教师必须整合多种教育资源,发挥学生主体性,开发精彩多样的“第二课堂”来辅助“第一课堂”教学,以实现素质教育的育人目标。

一、中学 “第二课堂”对实现素质教育的意义

第二课堂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如果说依据教材及教学大纲,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称之为第一课堂的话,那么第二课堂就是指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它是一种不以考试成绩评判得失,以学生探索和实践为主的各种具有语文教育价值的活动形式的总称。

从教学内容上看,中学“第二课堂”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它无需考试,但又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从形式上看,它以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形式吸引学生的眼球,引起学生广泛参与的兴趣。它的学习空间范围非常广大: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操场;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社会、家庭。总之,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都可以整合在一起,为中学“第二课堂”服务。

“第二课堂”以其广泛参与性、深入实践性、丰富趣味性等特点,发挥着课堂教学无可替代的作用,也是进行德育和美育的良好途径,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说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1]而我国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也在她的文章中写到:“抓住课内一小块,放弃课外一大块,那无疑是沙中建塔,底气极差,虽然煞费苦心,但终难见效。”[2]由此可见,在中学语文学科范围内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对于加强中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不言而喻。对于培养跨世纪创新人才也有重要贡献,在人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学校大力开展 “第二课堂”活动,也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第二课堂促进第一课堂的开发。第二课堂始终与第一课堂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实现各学科的教育目标。第二课堂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诸多的社会因素,社会大变革对传统教育格局带来的冲击,传播媒体的技术化,文化生活的多彩化,社会活动的多样化,不断拓展着第二课堂的空间,丰富第二课堂的素材,也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

首先,中学 “第二课堂”区别于语文“第二课堂”的特点在于更强调学生的参与性,更注重扩展学生知识的容量。[3]丰富的第二课堂,能进一步消化课堂所学知识,扩大知识面和提高深度和难度,提高综合素质; 其次,第二课堂是“因材施教”的场所,给学习能力高的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得以巩固兴趣、发挥特长,提高知识水平,也能通过这样的平台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增强大家学习的信心;最后,师生的积极参与,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材内容丰富多样,社会、科学知识多种多样,不应该只是枯燥的咬文嚼字,而利用第二课堂让学生感受大自然,能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保护自然、爱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这样的教学自然就回归到了素质教育的价值指向上了。

2.第二课堂有利于跨世纪创新人才的培养和人的可持续发展。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可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事关国家千秋大业。历史证明:具有创新思维的民族才是强大的民族;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称得上强者。创新思维的形成、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都必须通过“创新教育”才能实现。

中学 “第二课堂”的开辟,很好的弥补了课堂上传统语文学习的局限性,也体现了创新思维的基本特点,即独特性,独特性体现在不受传统观念、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具有远见卓识,敢于突破。如中学生新概念作文比赛就是一种“能够想前人之所未想,做他人之所未曾做之事”,具有开拓和研究的精神的活动形式。学生在语文学习之外,懂得从长远、宏观的视角对某一事态的发展进行全面系统整体的考察,做到见微知著,高瞻远瞩,挖掘深刻,力透纸背,从而有所突破和创新。有利于培养真才实学的现代人才,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展学生个性,引导学生特长发展。[4]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第二课堂;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特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4-0194-02

所谓的第二课堂教学,是在教学大纲范围以外由大学生自愿参加的多种多样的教学、科技、文化活动的总称[1]。第二课堂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它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续。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以培养具备综合能力和适应性强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这类专业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更需要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刚好与第二课堂丰富的资源、广阔的空间和灵活的形式“契合”,因此,把第二课堂教学作为深化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将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有机结合,更有利于培养出适合市场经济需要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构建经济类专业第二课堂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经济类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经济类专业学生应该获得基本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然而当前的教学中存在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课程设计与社会岗位对人才的能力要求脱节的现象。因此,通过第二课堂教学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第二课堂能延伸教学时间,可以弥补课堂教学课时的不足。当前高校经济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学时一般安排在32-48学时,只能向学生讲授专业的基本理论以及核心专业知识,而经济学专业知识随着经济形势变化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仅利用课堂时间肯定不够,因此,第二课堂是学生在必修课程之外参加的各类有益活动,能增加教学时间,弥补课堂教学学时的不足。

2.第二课堂教学形式灵活,能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大多数高校经济类专业的教学内容仍停留于理论部分,教学方式相对单一,学生“死读书,过考试”,整体的教学质量不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缺乏足够锻炼。这与经济类专业“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不符。第二课堂丰富多彩的专业技能操练及技能竞赛活动,能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为学生在培养专业技能和提高综合素质间搭建桥梁。

3.第二课堂能整合广泛资源,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当前大多数高校经济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仅以实验室实验或模拟实习形式开展,缺少真实的实践项目,难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第二课堂能充分地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让学生广泛地参与校内外的社会实践工作,同时兼顾理论学习与实践,边学习边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有目的性地学习理论知识,这既锻炼了才干,又提高了专业技能。

二、经济类专业第二课堂教学体系的实施

(一)第二课堂的组织体制

长江大学经济学院的第二课堂由团委、学生会、教务秘书以及各专业系主任进行统筹规划和指导。团委负责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的领导、策划和组织工作,负责对学生社团的建设与管理,承担第二课堂的组织和保障职能。学生会和学生各社团负责第二课堂的文体活动、宿舍文化建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学术文化讲座和经验交流会等活动的具体实施。教务秘书和各专业负责人主要承担学生校外实践、专业实训以及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等项目。各个部门各司其职,确保第二课堂活动的有序实施,为第二课堂的开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第二课堂的实现途径

长江大学经济学院设置的第二课堂活动把学生课内外的学习、生活及社会需要与兴趣紧密结合起来,以“专业指导+实践创新”的模式构建教学平台,将教学内容的活动化与实践活动专业化有机结合,共同构成了内容丰富、专业水平高的综合教学体系。

1.第二课堂与专业技能培养的结合。长江大学经济学院第二课堂活动体系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把专业教学活动与第二课堂活动内容恰当地整合在一起,寻求课堂教学知识、大学生能动性与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三者之间的一种融合、互补,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实现的方式如下:第一,成立了“经济之声读书会”。长江大学经济学院团支部成立的“经济之声读书会”是一个由爱好读书并有志在经济学及其交叉学科内有所作为的师生资源组成的社团组织。依托读书会,加强学生间、师生间思想交流,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第二,举办“经世济民”专业基本功大赛。长江大学经济学院“经世济民”杯专业基本功大赛由4个院级大赛(国贸风韵、经济风云、三农动态、金融股市)组成。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提高学生专业素质,主动实践运用,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第三,参加各种学术科技作品大赛。经济学院领导和专业课指导教师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省级乃至全国性的“挑战杯”创新计划大赛,并安排学院资深教授进行专业指导。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三年级的学生可以进入教师科研课题组,由专任教师督促和指导,促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和训练大量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第四,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考试。在大二后学院会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设计,在大学期间通过相关的职业资格证考试,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得到检验、巩固和深化。同时了解社会对经济类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与技能结构,适应当前社会竞争的形势和就业需要,增强就业择业竞争能力。

2.第二课堂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结合。长江大学经济学院依托学科优势,紧密结合专业特点,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展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层次不一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第二课堂实践教学通过如下方式实现:(1)组织专业实训活动。在学生大二会利用学院商业银行实验室资源开展商业银行存款贷款业务流程的专业实训、在学生大三会利用学院钱龙金融学实验室开展投资银行证券投资业务和外汇买卖业务的专业实训教学活动。(2)建立了校外实践与科研基地。学院利用校友资源在长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荆州营业部和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荆州营业部建立了长期的校外实习基地,每年暑假安排学生到理财、投资顾问、财务部门实习,让同学们全面了解证券公司的基本业务和经营情况,增加了知识,开阔了视野,而且表现优异的同学毕业后可以直接上岗就业。(3)成立了证券投资协会。每年证券投资协会和经济学院团总支会承办一次校级股评大赛,通过此项活动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的证券基本面分析、技术面分析的理论应用于实际选股中,能真正把自己置身于股市中,积累宝贵的理财知识,对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技能的热情,提高实践创新能力意义深远。(4)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创新训练项目是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能通过系统地科研创新能力训练,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人才。

3.第二课堂与综合素质拓展的结合。大学生除了掌握一定专业技能外,还必须拥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独立处理事物的能力。长江大学经济学院学生会每年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各类文体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强健体魄,历练心志。还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室,以保护隐私的个体咨询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经济学院每年的寝室文化节会举办以“爱舍・我型我宿”为主题的之明星寝室评选活动和寝室才艺大赛,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为了寓教育于活动中,经济学院团支部和学生会会设计各类主题的征文、座谈、演讲、辩论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把握学生的思想实际,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经济类专业第二课堂教学取得的成绩

1.人才培养的质量明显提高。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专业素养的积淀,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了适应社会的就业择业能力。长江大学经济学院第二课堂教学资源最丰富的金融学专业,在研究生考试方面,2014年全院保送研究生共6人,其中4人是金融学专业学生。2014年全院毕业生中有24名学生考取了研究生,金融学专业就有9人。在就业方面,金融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在2014年8月15日统计时达到95.31%,高出全院的平均就业率4.3个百分点,而且金融学专业毕业生中有2个学生因在长江证券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中成绩表现优异,被长江证券荆州营业部直接聘用。

2.科研创新的能力不断增强。通过第二课堂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13经济学学院学生在专业刊物和会议论文集上公开发表13篇科技作品,2014年发表了27篇科技作品。2008年至2014年学院共获批了“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20项,其中2012年获批了6个创新计划项目,其中4个校级,1个省级和1个部级项目,2014年项目结题时1个项目获得校级优秀奖,1个获得省级优秀奖。2014年学院有9个学生的毕业生论文被评为校级优秀毕业论文,2个被评为省级优秀毕业论文。

3.特色社团活动逐渐形成。长江大学经济学院团支部组织的“经世济民”杯专业基本功大赛,因为规模大,赛事新颖,兼顾各专业学科特色,极大地提升了学子研习专业技能的热情,且取得良好反响,颇受广大师生好评。经济学院团总支和证券投资协会承办的“股评大赛”,因为注重知识积累,着重专业技能能力培养,提高了学生的知识素养,被评为长江大学优秀社团活动。在长江大学经济学院和政法学院共同承担的“春晓杯”辩论赛中,经济学院已经连续5年夺得辩论赛总冠军。

实践证明,第二课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注重实践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拓展了学生知识面,还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二课堂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有力地支持、弥补和延伸了第一课堂教学,同时也较好地实现了高等院校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今后我们还将进一步深入探索,并逐步建立更加系统规范的第二课堂新的长效运行机制,为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蔡可化.第二课堂活动平台构建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08(12):38-39.

[2]张科.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8):18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