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堂内外

课堂内外

课堂内外

课堂内外范文第1篇

今天,乐乐姐姐就要带着咖啡们去编辑部、照排室和印刷厂了解《课堂内外》的制作过程。

嘘!悄悄地,我们走进编辑部,瞧,编辑部的哥哥姐姐们正忙着在电脑上组稿和编辑稿件。这些稿件根据杂志的栏目要求,有些是约作家、作者写的,也有一些是咖啡们投过来的稿件,比如“明天新鲜事”“封面故事秀”“成长全记录”和“别样成长”等栏目,还有一些稿件是编辑们自己写的。

稿件经过编辑们的精心加工完成以后,就会发送给照排室,由组版编辑通过排版软件(AdobeInDesignCS4)将图片与文字进行精心编排,让整本杂志的版式与色彩,以及图画效果达到最佳。在排版的过程中,文字编辑又不断完成稿件的三次校对,修改文字与图片,让它们完美结合。

编辑、校对与排版完成之后,这一期的杂志就形成了电脑文件,接下来就要送厂制板,然后开始印刷了。所以,我们接下来就要前去印刷厂打探究竟,看看杂志是怎么诞生的。

走进印刷厂,我们要去的第一个地方是制板室。这里摆放着几台大型的机器。我们要使用到的就是这个大块头――热敏制板机,它通过激光及相应的化学反应,将我们排好的文字和图片文件在热敏金属板材(简称PS板)上进行反应。再通过显影机,使图片和文字显现在Ps板上。

未成像的PS板上铺满亲墨化学材料,当通过热敏制板机处理以后,有文字和图片部分的化学材料保留了下来,而空白的地方化学材料则被处理掉了。放大镜

用放大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Ps板上有图像或文字的部分覆盖着蓝色(化学材料),而空白的部分则布满了细小的网格。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原来有颜色的部分是亲近油墨的化学材料,而空白处的细小网格,则有亲水特性,这样在印刷中,小网格上布满水分,就不会粘上油墨了。

制板完成,我们就要将制作好的PS板,送到印刷车间开印喽。

哇,走进印刷车间,看到的是一台大型的M600轮转印刷机。这台印刷机由纸架、印刷单元、烘箱、折页机和堆积机组成。

印刷前同样需要做好准备工作。首先将纸卷装上纸架。

接下来就看到4个印刷单元,每个印刷单元对应一种颜色,而且M600轮转机可以同时印刷纸的正反两面,所以每个印刷单元由上下两个印刷滚筒组成,就分别需要装上对应的Ps板,也就是将Ps板分别裹在对应的4个不同颜色油墨的印刷单元的滚筒上。

印刷开始,机器轰轰作响,你只能看到纸卷里的纸如一张传送带,经过四个印刷单元的滚筒正中间不断向前传送。相信各位咖啡们一定懵了,就凭这几个转动的轮子,就把PS板上的文字和图片弄到纸上去了?它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看清楚了吗?PS板被裹在印版滚筒上,印版滚筒转动,先带动接触到水槽的小滚筒转动,将Ps板上非文字和图像的区域湿化,让那些亲水的小网格充满水分,接下来带动接触油墨盒的小滚筒,使未湿化的文字和图像部分涂上油墨。

紧靠印版滚筒的另一个大滚筒是橡胶滚筒,被涂上油墨印版滚筒继续转动,转过来顶住橡胶滚筒时,就将油墨传递到橡胶滚筒上,在橡胶滚筒上形成与Ps板上正好相反的文字和图片影像,就好似我们的印章工具,图像和文字正好反相。橡胶滚筒转动再将油墨转到了正好从两个橡胶滚筒之间穿过的纸上。放大镜

如果你用放大镜将书上的文字或图像放大,会看到无数个小圆点,那就是油墨点,无数个细微的小圆点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文字和图片。这与十字绣或者马赛克拼图有些相似。

上下滚筒因为是同时转动的,所以,纸的两面同时印上了相应的文字和图片。这就是最常见的一种印刷方式――胶印。

纸张先是经过黑色印刷单元,然后是蓝色、红色、黄色,每种颜色的印刷原理一样,经过这4个色彩之后,纸上的图像就变成了彩色。

两面都被印制好的纸张继续向前传送,经过烘箱将纸张烘干并对油墨加固以后,纸张就被传送到折页机里,按要求进行折叠、排放好,然后被传送到堆积机中,堆积机一方面可以将印刷、折叠好的纸张堆放整齐,一方面可以进行计数。印刷过程就完成了。

完成印刷,接下来开始装订。装订工人先按封面、封底和内页的页码顺序将每本书排列叠放整齐。

排列叠放好的杂志,再送到打钉机上打钉。瞧,打钉机好似一匹马,《课堂内外》从中间翻开骑坐在“马背”上,杂志走到“马背”中间,机器就自动在杂志中间钉上两颗铁钉。所以,大家形象地称其为骑马钉装订。

现在,上裁切机吧,根据尺寸大小,将杂志的边脚裁切整齐。

课堂内外范文第2篇

喜洋洋、美洋洋,和谐社会里点缀着和谐课堂!课堂内外的学生也不缺少俏模样!以美的灵魂为纽带造就了课堂内外好风光!

一、微笑弯腰

《行道树》让咱们在课堂上领略到路旁的树给行人带来的绿荫、凉爽,师生不由自主地感受到树的默默奉献,侧面也提醒我们学习路旁的树,给大家创造好环境,尽自己力所能及做点实事,学生品读着《行道树》,陷入深思……学过本文不久,皇校长给我们座谈时偶然提到“弯腰工程”,大家不太明白,可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在场的大家都懂了,只见他微笑着,躬腰捡起了几个纸片,顺手丢进垃圾桶,许多老师、学生惭愧了,一位学生、两位学生……跟着捡起垃圾,如此“弯腰的行道树”明亮了校园,并且每逢暴风雨过后,校园里便自发地流动着越来越多的“弯腰行道树”!

腰弯了,手脏了,地净了,心美了,花开了……,行道树从课本里走出来,在校园内外生根、茁壮成长!

二、警钟长鸣

随着上课的音乐铃声响起,欣赏着《伤仲永》,叹息着方仲永,如此的神童,却因父亲目光短浅、贪图小利不让其接受正常教育而退步为平常人。课间十分钟里,学生们议论着天才似的方仲永不能全怪父亲,要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咱们农村中学的留守少年,要忍住父母不在身旁的寂寞,不可哄骗白发的“文盲的”爷爷、奶奶……别让“非主流”文化影响了我们,要珍惜“蛋奶爱心营养餐工程”,巧借课改之东风,发挥“信息化”能量,温暖“空巢老人”,与老师互爱互敬,与师生取长补短,做好“眼睛保健操、课间操”,切实让身体、心理都健康成长,做德才兼备的90后,无论是“富二代”,还是可能性的“农民工二代”,都要身在福中要知福!尽力学好文化,以便明天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感恩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让方仲永成为王安石佳作里的一个警钟,鞭策我们向前进……

三、嫦娥奔月

《月亮上的足迹》让学生们陶醉了,感叹着人类文明的伟大,羡慕着三十年前美国科技的进步,不知不觉下课的音乐铃声唱起来,小朋友们赞美着咱的英雄杨利伟,美美地回味着神五、神六……一次次成功带给华夏的荣誉,仿佛又看到中国航天英雄出舱太空行走,……咱们既分享到祖国科技实力带来的欢快,又要量准与美国的科技距离。邓小平总书记语重心长的话:“落后就要挨打!”我们怎能忘记?崛起的中国正在经历的伟大复兴是一门集体的艺术,靠的是十几亿黄皮肤、黑眼睛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勤劳的双手、无悔的汗水、智慧!从我、从小处、从现在“少年立大志”!“国荣我荣”!时刻准备着将本人的生命与祖国融为一体!让中国嫦娥奔月!飞的更高!

四、参与无价

鲁迅的《风筝》告诉我们: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我与同学们琢磨着这散文一样的美句。引起我曾经的课堂内外与学生点滴生活的回忆,刚师范毕业时,血气方刚,讲课相当卖力气,学生却不太领情,我讲得如痴如醉,学生有的昏昏欲睡,有的乱做“游戏”,老师大怒,要求学生成为“木偶”似的,随着老师设计的节拍走,该多美呀!事实,我跌进了误区。应该诠释“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让学生在玩中学,主动参与进来,师生互动起来,向魏书生、洋思、杜郎口……虚心学习、借鉴、因地制宜,切实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使学生充分动起来,尝试到“自主、合作、探究”之乐趣,体会到学习的主人的幸福。“生命的意义在于运动”,引导、激发学生在文化课里遨游是一件尽善尽美的事!

五、学会生存

《在沙漠中心》所显示的敢于面对挫折和失败的坚强意志和品质荡漾在四十五分钟课堂上,震撼着学生的心灵。当然,我们不一定能够都去探险,都要经历绝境里的逃生,但要有这种意志和思想准备,甚至要有这种能力。然而人都说九O后肩膀嫩,责任心不强,温室里的花蕾经不起风吹雨打。

咱们要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将这种良性循环给朋友分享,不娇气,以不亢不卑的心态善待自己,想一下本人人到中年时家庭和祖国要咱们做些啥?我们又有哪些能耐?不一定经历绝处逢生才叫本领,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信息化今天勇于搏浪潮头也堪称勇者、智者。亦可延伸生存的内涵!

六、身残志坚

《音乐巨人贝多芬》怎不令咱害羞?这是一位有良知的学生课堂上的交流感叹!对一位音乐人来说耳聋是致命的缺陷,然而他承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折磨,将生命与音乐紧紧结合一起,全身心地享受着音乐,奏出了强音,做出了健全的人难以达到的高度。不由得让人叹为观止!

作为健全幸福的我们要以贝多芬、张海迪等英雄事迹为榜样,在平凡事情中做扎实。用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指导自己的行动,切实树立远大、美好的理想 ,并且坚持不懈的为之努力奋斗,既充满自信,又要为最遭的结果作好准备,懂得“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珍惜光阴、享受生活的好方式便是做有意义的事情奉献周围的人。在某一个领域达到顶点心情是非常舒畅的。

假如可以穿越时空,近距离与贝多芬交谈,更深层地触摸他伟大的灵魂,更好地鼓舞我们健全的人,该是一件多幸福的事呀!

的确,学生领略过、欣赏过贝多芬的事迹后变得更自尊自爱、挺直了腰板,坚强了意志,懂得了好好把握美好生活,心扉敞开了,眼睛更亮了,仿佛触摸到了生活的真谛,更加文明、守纪、乐学!感谢贝多芬给了我们动力!贝多芬像一尊成活了的雕塑与我们学生比享受生命!

七、学会升华

课堂内外范文第3篇

一、 “课内外结合”课堂阅读教学模式的结构

为了达到教材文本与课外阅读一体化的目标,提高阅读教学实效,应该做到“三个结合”,即:课前结合,课中结合,课后结合。

1. 课前结合——课前预习搜集资料,做好铺垫。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教师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与教材文本相关的时代背景、人物故事等资料,或者读一些与教材文本主题相关的课外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促进课外阅读。例如,教学《最后的姿势》一课,课前老师组织学生搜集一些与教材文本内容或主题相似的资料,布置学生阅读体裁不同的三篇文章——《废墟上铸就的丰碑》《永不放弃向生命致意》《通讯:安徽向玉树地震灾区捐款5400万元》。在导入新课时,老师引导学生阅读关于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的新闻报道,多媒体展示赈灾救助的一些感人图片,这些材料营造了氛围,形成了“关爱”的气场,将文本阅读定位在生活宽厚的大背景上,也利于更便捷、更准确地切入到文本主题。课文导入与课前阅读相结合,既有助于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准确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又丰富了学生的阅读,扩大了知识面,增强了语感的培养。

2. 课中结合——课中引进课外阅读内容,丰富教材内涵。课中引导阅读,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在指导学生感悟课文内涵时,拓展阅读。引导学生在感悟的过程中,适当渗透课外内容,以利更好地理解课文。例如,学习《草原》一课,除了要抓住文中关键词句体味,还可以出示相关写景的优美词句和描写草原风光的语段或短文,让学生感情朗读。这样,学生不仅积累好词好句,还能够多角度、多侧面感受草原景色。

(2) 在教学难点处补充阅读材料,深化感悟。教学中为了突破阅读难点,可以用类似的文章进行对比阅读,这样更容易启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领悟。例如,学习《掌声》一课,在学生了解了主人公小英演讲成功,变得充满自信、乐观,是同学们掌声鼓励、关爱的结果时,教师出示《战胜自己是一种快乐》一文,让学生阅读,并启发学生去思考:文中的“我”为什么能战胜自己,不再怕水而学会了游泳?学生读后明白,文中的“我”和课本中的小英一样,是从同学和老师的微笑、鼓励的目光中得到勇气的。至此,学生会领悟到课文中的“掌声”内涵是丰富的:它不仅指鼓掌的声音,还可能是一个让人难忘的动作、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温柔的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等等,它包含人间的一切关爱。通过这样的比较阅读,学生很容易感悟到课文的内涵,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感受能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3) 在巩固课内知识时引入课外阅读,使课内外知识融会贯通。在课堂上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把自己的课内外知识联系起来,解决问题。如学习《黄山奇松》一文后,让学生用散文、诗歌、图片、导游词等多种形式来赞美黄山松。这样,既能展示学生多方面的才智,更能激发他们搜集资料、阅读课外读物的热情和兴趣。另外,教师在设计习题、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有目地向学生推荐一些蕴含表达技能的文章,让学生在充分阅读中感知、掌握一定的语文技能。

3. 课后结合——课外拓展阅读,实现迁移。这里“课后结合”,指两个方面:一是课堂上在对教材文本理解后,结合课前的拓展,可以是学生自找材料的交流展示,也可以是教师搜集材料展示;二是课后围绕本文学习,指导学生课外自主阅读,这与课前指导相区别。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向课外延伸的准备,为学生架起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运用不同的方法,多种渠道,围绕文本的主题内容,进行综合性课外阅读,比如,上《掌声》一课,老师就可以在课后结合文本内容,布置学生阅读《天使的翅膀》和《三种快乐》,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掌声不同内涵。此外,老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围绕“人间大爱”这个主题,寻找自己喜欢的文本去阅读。其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运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自主的课外拓展阅读,实现阅读迁移的目标。这样从整体把握再到整体拓展,巧妙地将课内外阅读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拓宽理解,深化感受,从真正意义上做到语文教学从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

二、 “课内外结合”课堂阅读教学模式的策略

“课内外结合”的课堂阅读教学,要更加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着力引导学生在课内外阅读感知的基础上,学会理解,学会感悟,学会欣赏,从而形成个性化的阅读,最终达到课内外知识的融合和迁移。具体的教学策略为:“寻点切入——多点结合——以点辐射”。

1. 点与点对接。教材文本与同步阅读要做到有效整合,就必须找准两者有价值的“点”,这也是文本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具体说有以下几种形式:

(1) 主题(思想、感情)上的对接。在教学时,可以把反映同一个主题的文本与课外读物结合起来,这有助于学生对文本主题的感悟。比如教学《掌声》一课时,首先从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之“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来确定文本与课外读物的对接点:战胜自我,鼓励别人战胜自我。在执教时,老师就可以此作为主题对接目标和线索,在课外读本中找到相应的篇目《战胜自己也是一种快乐》等。这样,从主题的角度去拓展、挖掘,让学生更加深刻领悟掌声的内涵。

(2) 内容(题材、话题)上的对接。要做到教材文本与课外读本协调统一,内容的对接是很重要的形式。教师可以自选一些与文本内容相近的文章,来辅助阅读教学,扩大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让学生获得更为丰富的知识信息。比如教学写人的课文,就可以补充一些写人的文章;教学记事的课文课文就可以补充一些记事的文章;教学写景状物的文章,就可以补充一些写景状物的文章。

(3) 写法(体裁、写法)上的对接。在教学一些写法上有特色的文章时,就可以抓住写法这个“点”,选择一些写法上与文本相似的课外读本来辅助教学。比如,教学巴金的《给家乡孩子的信》一课,就可以抓住书信体裁这个“点”来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可选择鲁迅的作品《给颜黎明的信》,以及冰心的有关书信体裁的文章,进一步感知书信的特点。教学《月光曲》时,可以根据这篇课文的写作特点,围绕“事物+联想”的表现方法去搜集课外读物来结合。

(4) 训练点的对接。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文本教学的训练目标切实做到文本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比如朗读训练、思维训练等都可以结合课外读本来进行,关键是老师要确定好训练的目标,选好篇目,有针对性地进行。

2. 点面结合。教材只是“例子”,“课文”只是“点”。学生阅读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语文教科书的学习层面上,必须把语文教学回归于学生的语文生活。所以,我们要牢牢抓住教材“文本”这个点,引导向学生语文生活的面来加以拓展。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立足于教材文本确定具体的“点”,来带动学生整个课外阅读生活的面。比如,在学习《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后,教师就可以及时地指导学生去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这样“点”与“面”有效地结合,学生乐于阅读,在加深对课文理解的同时,获取更加丰富的知识营养。

(2) 以文本主题或单元主题为基点,来拓展学生的阅读面。紧紧围绕教材,把每个学期分为若干个阶段,一个阶段围绕一个单元主题确定专题,每个专题开设一节主题阅读指导课,形成一个阅读的系列。如名家作品系列,成长、励志作品系列,环保内容作品系列等等。通过这样的引导,真正做到“以点带面”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3) 搭建平台,激发学生走进语文生活,主要以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来让学生自主阅读,广泛交流。比如每月的“读书交流会”,每周的故事会;比如课外阅读知识竞赛、故事比赛、朗读比赛……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享受语文生活的快乐。

3. 多点辐射。教材文本可选择有价值的“点”很多,这需要我们用慧眼去发现它、把握它。教师可以同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确定联系点,综合选择拓展阅读材料,并且把这些“点”与学生的课外阅读相结合,来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比如,教学《草原》一课,可以选择作者这个“点”来拓展,引导学生阅读老舍先生的其他作品;也可以选择民族团结、情深意浓这个价值点来辐射,引导学生去阅读与这个主题相关的课外读本;还可以利用“动静结合”写法的训练点来辐射,引导学生去阅读巴金的作品《鸟的天堂》。我们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善于发现,善于把握文本中所有价值的点,多点辐射、多点结合来拓展,形成一个立体的阅读空间,让学生在厚实的阅读中提升语文素养。

三、 “课内外结合”课堂阅读教学模式的反思

教材文本教学中与课外阅读的有机、有效结合,有利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教学实效和教学质量。在实际教学中还应该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 处理好“主”与“辅”的关系。语文教学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教材文本教学是课堂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在阅读教学课上处于主体地位,应为“主”;而结合进课堂教学的课外读物是文本教学的有益补充,主要是辅助课堂教学,应为“辅”。要立足于教材文本的扎实教学,有目的地、恰当地引进课外阅读材料辅助教学,千万不能主次不分,平均使用力量,更不能喧宾夺主。

2. 处理好“本”与“源”关系。阅读教学既离不开教材文本,也离不开课外阅读材料。就阅读教学来说,教材文本是基本的阅读材料,为“本”。要牢牢抓住语文教科书这个“本”, 注重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以及阅读技能的训练,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充实他们的阅读量,在文本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这个环节上做到“以本开源”。

3. 处理好学生阅读的“量”与“度”的关系。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储备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课外阅读。但这种补充要恰当,要把握好“度”,不可盲目、漫无边际、一味追求阅读量,造成低效、加重负担、降低阅读兴趣等不良后果。要紧紧围绕文本教学的目标,合理地统筹安排课外阅读,利用好课外阅读资源。既要考虑到课外阅读的“量”,也要考虑到学生课外阅读的“度”。文本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效结合,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它的实效性,要正确处理好课外阅读的“量”与“度”的关系。

课堂内外范文第4篇

一、将六个环节点贯穿于课堂的整个过程,引导学生不断研判所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数学思维习惯

课堂,教与学的是主战场。因此,重视课堂环节的设计以及训练的密度、梯度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抓住在45分钟的六个环节,才能真正做到向课堂要质量、要成果。

1.抓教材处理

学习数学的过程是活的,老师教学的对象也是活的,都在随着教学过程的发展而变化,尤其是当老师注重能力教学的时候,教材是反映不出来的。因此教师也要充分发挥团体的作用,集思广益,处理好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数学能力是随着知识的发生而同时形成的,无论是形成一个概念,掌握一条法则,会做一个习题,都应该从不同的能力角度来培养和提高。通过老师的教学,理解所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弄清与前后知识的联系等,只有把握住教材,才能掌握学习的主动。

2.抓学习节奏

课程学习没有一定的速度是无效学习,慢腾腾的学习是训练不出思维速度和思维的敏捷性,是培养不出学习能力的,这就要求在课程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快节奏,大容量,久而久之,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学习能力会逐步提高。

3.抓问题暴露

在课堂上,教师的期望值要放到最低,答对了要给予肯定;答错也要给予鼓励,不怕学生答错,只有学生暴露出问题,老师才知道该解决哪些问题?要感谢那些暴露问题的学生,感谢向老师提出问题的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回答问题不受对错的约束,他就可以放开胆量举手发言,他就能开动脑筋紧跟老师的思路,避免了课堂之上开小差。各层各类学生的积极性都能得到调动。

4.抓课堂练习

以数学教学为例,数学教学以练为主,但练要练出新花样,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平时授课就像栽活一棵树,到了复习就要本着育好一片林。章节练习抓基础,单元练习抓重点,全章练习抓综合,让学生有一种常练常新之感。堂堂都要引出一些新信息,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样的课堂才能吸引住学生。

5.抓学科思维方法训练

不会总结的学生,他的能力就不会提高。我在数学课堂上基本达到每做完一题都让学生总结,本题用到哪些知识点?哪些数学思想?题中的每一个条件,你能联想到那些结论?久而久之,题后总结已形成了学生的一种习惯,每一部分的知识结构自然在学生的头脑中就形成一棵知识树。波利亚说过:“货源充足和组织良好的知识仓库是一个解题者的重要资本。”解题基本功的大小,首先取决于知识的多寡、深浅和完善程度,没有知识谈不上解题,没有知识结构的完善,也根本谈不上学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就是这个道理,没有完善的结构把知识联在一起,很容易产生遗忘。所以抓数学就要抓思维方法的训练。

6.体验成功,发展学习兴趣

教师必须在课堂上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课堂上教师最不能吝惜的就是鼓励与赞赏,哪怕他答错了,你也要对他的勇气和参与精神给予肯定,让每个学生都能从老师的鼓励与赞赏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起更高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的兴趣。

二、将老师的六个希望寄托于课堂之外,重视学生情感因素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帮助他们不断学会数学

在学习上,心态比方法更重要,所以一个教师,如果不去钻研如何挖掘学生的潜能,也是对自身责任的一种放弃。每次单元测试结束,我把学生分成六类,谈话形式有面谈,有纸条。既有鼓励、又有批评、还有指点,做到理性宽容,赏识有度,批评得法。

因此。我的六个成功的做法是:

1.面对成绩下降的学生

老师希望他们能在人生的关键时刻,都能够练就一种顽强的心理品质,一种愈挫愈勇的挑战精神,这才是学习应该带给你们的东西。老师期望你们的成功人生将会由此拉开序幕。

2.面对成绩下降后一直萎靡不振的学生

老师担心你因为怕输而背上思想包袱,那结果只有一个――“必输无疑”。你曾经考得很好,它已充分说明你的潜能、你的智商是非常突出;现在之所以屡战屡败,不是因为你智商出了问题,也不是因为你能力出了问题,而是因为你的心态出了问题。你只要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好,在哪儿摔倒了,就在哪儿爬起来。假若你现在处在30名上,如果你敢保证下一次能进入28名说明你的心已迈上了成功的第一步,你能进两个名次,老师就很满意了。学生的信心由此树立起来,心态问题解决了,学习问题也就解决了。

3.面对成绩稳定且一直比较突出的学生

老师一直觉得你们比同龄人多了一份顽强,多了一份执着,多了一份追求,单凭这一点,就值得老师尊重你们。你们远不能就此满足,你们还承担着为人生创造一个更高起点的艰难重任。

4.面对那些身心浮躁的学生

老师给你一句话“宁静而致远”。一个很静的湖面上,掉上一个草叶,就泛起很多层波纹,久久不去;而在波涛汹涌的大海里,你扔上一块石子也引不起一点注意。

5.面对那些自信心不足的学生

老师一直认为你们有基础,也有能力,尽管老师喜欢你们这份可贵的含蓄,但老师更愿意看到你们的锋芒,更愿意看到你能有一种超越别人的野心和霸气。

6.面对那些名次排在后边的学生

课堂内外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内外结合教学法

1.内外结合教学法的过程

对于这个内外结合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我具体的做法是这样的:

首先,根据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将每个班级的学生,按三至五人一个小组的标准,分成若干个合适的小组,由小组内同学民主选定小组长。

然后,分别把各班的小组长召集起来,将本学期所学的各个课题内容,以自选或抽签的方式,安排给各个小组,告知小组长每个课题教学上课的大致时间,要求每个小组在这个时间之前,对自己所选取的课题内容进行全面的探究----包括课题重点、难点、课标要求、必要补充知识、小故事、前后知识的联系点等部分或全部,安排的内容和完成的时间整理成表格----《历史课题探究任务单》,贴在教室的墙上,公示给大家。

第三,课堂教学时,先由相关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对本课知识进行讲解,再由小组其他成员进行知识补充或穿插故事,时间大致在15至20分钟之间。之后,由老师对小组研究成果进行一两句话的评价,对本课知识进行补充性讲解和强调,重点对前后知识的联系进行揭示和说明。

第四,由小组长布置本课的作业,进行课外学习辅导,并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教师在必要时进行宏观调控。

第五,复习备考的时候,如果有学生对相关课题的知识产生了遗忘、疑问、混淆等,都可以对照公示在教室墙上的《历史课题探究任务单》,找相关小组的同学学习请教,也可以找老师进行个别辅导。

2.内外结合教学法的意义

教育部副部长王湛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要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还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②。上述内外结合教学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能充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对于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大有裨益。

过去,我的教学过程基本上是满堂灌,知识点面面俱到,自己一节课下来,感到很辛苦、疲惫,学生听呀记呀也感到很累。最后考试测评的时候,发现学生多数知识只是一个模棱两可的初步印象,记的不牢,探究不深。运用内外结合教学法以后,由学生轮流充当老师,其他学生上课兴趣大增,对于“小老师”的发言和讲解也是饶有兴趣,“小老师”讲课二十分钟后,再转换教学形式,由教师引导学习。这样,单一沉闷的课堂模式就变得形式多样,比较活跃,效果显著。至于担当本节课课题研究的小组的成员,通过课外的探究学习和课内的讲解巩固,其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自然就不容置疑了。

内外结合教学法的核心观点,其实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探索性转变。学习方式转变普遍被看成是本次国家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现代学生观认为:学校的一切,都要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也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首先,学生是发展的人,其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老师应该相信学生的确是潜藏着巨大发展能量的,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对每一位学生应充满信心;其次,学生是独特完整的人。他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适时适当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再者,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决不是教师想让学生怎么样,学生就会怎么样。教师不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且,连自己的知识也是不能强加给学生的。强加,不但加不进去,而且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窒息他们的思想,引起他们自觉或不自觉的抵制或抗拒。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同时,学生是责权主体,内外结合教学法就是要植入“视学生为责权主体”的观念,让学生自主参加到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活动中,相互指导,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辅导,相互检测,相互提高。

3.内外结合教学法的效果及简单评价

内外结合教学法,其实也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学习方法,变以往学生听命于老师的被动学习,为相互指导的主动性学习。学习小组内的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这对学生的合作精神是一种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各小组之间就探究结果在课堂上相互交流,相互指导,这对于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交际能力也有益处。内外结合教学法与现在包括“三学一导”在内的许多教学法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只是各自的侧重点和形式略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