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虚拟经济概论

虚拟经济概论范文精选

虚拟经济概论

虚拟经济概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价值引领;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课堂改革

一、纺织类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的背景

(一)行业的转型升级,要求人才应具备行业全产业链的基本知识

纺织工业是我国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民生产业,体现科技和时尚的融合,并为实现“美衣美居”中国梦提供重要支撑。“十五”时期,我国就编制了《纺织强国纲要》。随着科技的进步,纺织行业一直在转型升级,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从劳动密集型走向技术、资本和人才密集型,经历着科技、绿色、智能、品质、特色和管理等六大方面的升级,逐步实现从“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战略转变。目前,我国纺织业规模占比已超全球50%,化纤产量占世界70%,贸易占全球三分之一;从产业完整性看,我国产业链最完整,产品品种最齐全;从制造水平看,我国纤维原料、纺纱织布、服装家纺的工艺制造和装备水平大都已处在国际先进水平。经过对我国26个制造业从产业规模、创新能力、经济效益、产业结构几个角度与制造业强国对比和分析,有5个行业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其中领先的是纺织工业[1]。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高校的专业建设又是制造业的坚实基础。随着纺织行业的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行业企业对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因此高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也就愈显迫切。本校是中国西部唯一一所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的高等院校,是原纺织工业部三大纺织院校之一。由于纺织工业涵盖材料科学、纺织工程、轻化工程、服装工程、设备制造、智能控制、艺术设计、企业管理等方方面面,产业链长,而当今专业越来越细分,为让全校学生更好地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具备行业全产业链知识,学校在原部分专业开设《纺织概论》《服装概论》的基础上,从2017年开始,面向所有各专业都开设了《纺织服装概论》课程。

(二)课程建设的基本概况

《纺织服装概论》作为专业通识课和必修课,2学分24学时,列入了2017年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面向全校所有专业的大一本科生开设,覆盖全体学生。其课程内容从纺织原料、纺纱、织物成形、纺织产品,贯穿到服装、色彩、设计、文化、品牌、营销等纺织服装行业全流程。从宏观框架、基础概念、最新成就及跨行业应用等方面描绘了大纺织概貌,既适应了学生要具备纺织全产业链认知能力的需求,又融汇了学生要具备基本的纤维新材料研发、纺织品与服装设计、装备制造、智能化设备等领域的知识。课程知识体系科学完整,内容具有创新性、复合性和交叉性,通过结合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能够促进学生创新、融合、成长。

二、积极探索课程教学改革,努力提升课堂育人成效

(一)梳理课程教学问题,寻找教学改革突破口

课程开设40多年来几经改革:1998年之前《纺织概论》《服装概论》课程只在相关专业开设,1998—2016年期间仅在本专业开设,2017年开始合成一门《纺织服装概论》在全校开设,这种变化看似缘于大学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改变,其实是办学理念的进步,是特色办学、“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使然。课程建设的发展,带来课程教学改革也随之推进。5年前原有的课程教学内容、模式、实践等均不能满足要求,存在的主要教学问题有:

1.偏重知识传授,价值引领不够

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更多的偏重内容、知识和能力的传授,注重课程教学任务的完成,在课程内容中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不够,在课堂教学上将课程思政简单地、生硬地、口号式地搬进课堂,“润物细无声”的价值引领作用发挥不够。

2.课程内容陈旧,跟不上前沿科技发展

首先,由于文字教材编写周期长,原有教学内容与专业科技发展脱节,导致学不能致用;二是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布局调整,东西部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愈加不均衡,西部高校学生实习实践的机会受到了制约,实践环节内容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三是教师科研水平不高,不能及时将最新的专业科技成果反哺进课程、进教案、进课堂、进实验,学生吸收不到最新的前沿科技营养。

3.理论教学为主,能力培养不足

一是近十年来,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多元化。但是,专业课程教师仍然习惯于传统的授课模式,课堂失去了活力;二是教师教学精力投入不足,课程上只是简单地灌输理论知识,有些实验、参观甚至都是在课堂上一讲带过;三是缘于条件限制,有些实践环节流于形式,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不到位。

4.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

一是课程考核与课程教学目标结合不紧密,难以支撑毕业要求;二是课程形成性评价机制落实不完善,不能随时掌控学生学习效果,课程质量评价纯粹是为了算分而算分,没有做到持续改进;三是考核过于简单,没有明确的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的标准、权重和支撑课程大纲的矩阵关系,习惯于“一考定成绩”的课程传统教学评价模式。

(二)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升课程教学水平

在长期的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尤其是最近5年以来,以问题为导向,整个《纺织服装概论》课程团队积极开展教材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教学、考核评价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突出价值引领、落实立德树人、着重能力培养、开展学科竞赛,构建具有特色的教学内容、模式、方法和考核评价等,充分融合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形成了一系列课程教学创新成果。

1.突出价值引领,强化思政育人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课程团队将“立德树人”贯穿教学全过程,通过挖掘思政元素→探究融入路径→分析育人成效三过程,构筑“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紧贴学科与专业特色,从纺织产品的起源发展到“一带一路”服饰文化,挖掘出传统加工技术(土法纺织、云南蜡染)、中国服装(唐装、汉服、中山装)、民族服饰文化(蒙古、黎族、土家族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绿色环保新技术等思政元素,从纱线加工、丝绸纺织等挖掘其蕴含的大国工匠精神等价值观,凝练总结出“工匠精神、传承非遗、民族自信、纺织强国、家国情怀”等五模块的思政元素,实现价值引领,课程育人。

2.重视教材建设,凸显立德树人

教材作为教学内容和知识传播的载体,它是立德树人、课程思政的重要媒介。一是十分重视建设优秀文字教材。2020年9月主编出版了“十三五普通高等院校部委规划教材”《纺织服装概论》(中国纺织出版社),用精品教材引领课堂教学;二是注重新形态教材融入课堂。2018年制作上线了(智慧树)中文版《纺织服装概论》慕课,并于2020年7月完成了第二版的改版;2020年6月完成英文版《ArtisticTextiles》慕课并在首批中国国际在线在学平台上(学堂在线)向全球开课;三是积极运用数字教材辅助教学,如在线直播或者回放PPT等方式,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成为可能。

3.重构知识体系,突出能力导向

前后通过2014版、2017版、2020版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的修订,按照专业认证模式对整个《纺织服装概论》课程的知识体系和课程大纲进行了重构。将原来的以知识结构逻辑关系为原则划分的相互分裂的各章节内容,按照工艺路线的框图形式,重构成一根主线的产业链。

4.采用对分课堂,“三级联动”递进式改革课堂教学

采用对分课堂模式,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教学过程划分为教师专题讲授、学生小组讨论等模块。教师讲授内容偏重于内容重难点,学生讨论更偏重于工艺拓展等一些需通过查阅文献、分析思辨、自主获取的内容,鼓励学生将生活纺织品带入课堂进行分析交流。针对知识、能力、素质三级教学目标,创造性地提出了“理论知识—专业定位—创新作用”的“三级联动”递进式教学模式。依托纺织博物馆、“一带一路”服饰文化研究中心、时尚文化创意产业园、创新创业试点学院等平台,让学生现场分析,评价古今中外、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纺织品的生产工艺与风格特点;通过讨论,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掌握产业链理论知识后,明确本专业在整个产业链中的位置,将来可以发挥什么作用?培养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实现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变[2]。

5.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

(1)利用在线教学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一是学生课前必须提前学习在线平台(智慧树)的慕课并完成相关作业,按时参加线下课程的教学活动,并利用雨课堂参与课堂互动讨论;二是充分利用信息平台加强教学过程管理。考勤开启一分钟手势签到,考查出勤情况;教学内容重难点设置提醒,并在课上抛出选择或判断题,了解学生掌握程度;讨论课全程开启雨课堂弹幕,学生可提出问题、答疑解惑、分享经验,提高了学生在授课环节的参与度[3]。

(2)利用学校与全国实习实践“校友邦”公共平台合作研发的具有实习实践基地共享的模块软件,开展校外实习基地的线上参观,解决了学生光学理论不能现场学习实际生产的难题。

(3)利用学校建设的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例如毛织物光洁整理、预缩整理等加工工艺,依托我校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遵循“虚实结合、以虚促实”的原则,可以实现了核心装置的可透视性及设备单元的可拆分性。同时,将存在安全隐患、设备庞大、成本高、周期长的实验内容,借助虚拟仿真技术模拟产品生产线,还原大型连续式设备。通过问题导向、任务设定、闯关学习、角色扮演等新颖的方式,加深了学生对工艺路线的理解[4]。

6.推进考核方式改革,完善课程质量评价

第一,合理确定课程成绩的构成。课程成绩由线下教学和线上教学两部分综合构成:线下教学考核成绩占该课程总成绩的60%,可以是结课考试、多次测验、设计报告、大作业等多种考核方式。线上教学考核成绩占该课程的总成绩40%,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学习进度,占30%,在期末考试前,观看全部课程视频,就可获得这一学分;第二部分是章测试题,占30%,分布在全部11章内;第三部分是线上期末考试,占40%。第二,考核更准确。充分利用雨课堂,对课堂学习、思考讨论等内容进行量化打分,使考核更加精准。第三,考核要支撑毕业要求。期末考试用大作业的方式,对标教学大纲毕业要求,考核学生综合性和灵活性应用知识的能力。课程考核的改革和细化,更加精确地反映出课程各阶段的实际效果,用于教学的持续改进,改变了“一考定成绩”的普遍做法[5]。三、结语《纺织服装概论》课程改革后,教学内容紧贴生产实践,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学习积极主动,教学效果显著提高:第一,学生学习兴趣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到课率由原来的不足80%提升到97%以上,课程总成绩及格率达到90%,优秀率达到50%,课程目标达成度近三年保持在0.80以上;第二,学生交叉融合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通过《纺织服装概论》课程,不同专业的学生热爱纺织行业,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参加大创项目、互联网+大学生学科竞赛,很多都是选择与纺织行业有关的课题;第三,促进了学校的特色发展,课程的全校开设、纺织服装办学特色落到实处。该课程先后被评为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019年被评为省级“一流课程”。课程教学改革永远在路上。只有通过价值引领、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教学团队建设、教材建设、知识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创新、信息化技术创新、考核方式创新等多种途径,才能不断提高课程质量,满足行业企业的人才培养需求。

参考文献:

[1]孙瑞哲.纺织强国再出发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J].印染,2021,47(01):81-82.

[2]李浩君,汤琰,吴芳妍.有效教学视角下一流专业课程教学实践创新[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03):342-347.

[3]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4]冯建永,黄志超.新形势下纺织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J].纺织服装教育,2020,35(06):511-513.

虚拟经济概论范文第2篇

原文

网络营销,可译为cybermarketing或onlinemarketing。“cyber”一词在字典中的解释为“控制复杂系统的科学”在实际应用中,其含义演化为电脑和通信实现交汇的无形“空间”,主要指网络营销是在虚拟的计算机空间进行运作。有的译为InternetMarketing:指在互联网上开展的营销活动;NetworkMarketing:指在网络上开展的营销活动。这里的网络不仅仅是互联网还可以是其他一些类型的网络如增值网络,如VAN。目前,习惯上采用e-Marketing.e表示电子化、信息化和网络化既简单又直观明了而且与电子商务(e-Business)、电子虚拟市场(e-Market)等对应。

通过因特网,中间商作用将改变.生产商可与最终用户直接联系,中间商的重要性因此而有所降低.这造成两种后累:

1.由跨国公司所建立的传统的国际分销网络对小竞争者造成的进入障碍将明显降低.

2.对于目前直接通过因特网进行产品销售的生产商来说.其售后服务工作是由各分销商承担,但随着他们销售利润的消失,分销商将很有可能不再承担这些工作.所以在不破坏现存渠道的情况下.如何提供这些服务将是网上公司不得不面对的又—问题。

目录

第一章电子商务概述

1.1电子商务的产生与发展

1.2电子商务的概念和特点:

1.3电子商务的分类及其服务内容

第二章网络营销

2.1网络营销的理念

2.2网络营销的主要内容

2.3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

第三章电子商务下的物流模式

3.1电子商务与物流

3.2物流概述

3.3电子商务下的物流模式

参考资料

1.宋玲、杨卫东,电子商务,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

2.王健,电子商务,学苑出版社,1999年

3.高缓、电子商务、企业管理出版社、1999年9月1日

4.黄敏学、电子商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1日

5.吕廷杰、网络经济与电子商务、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1日

6.尚建成、电子商务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1日

7.李洪心、电子商务概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1日

8.赵立平、电子商务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1日

9.宋文官、.电子商务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1日

10.弘道工作室、网络营销、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年6月1日

11.李涛、电子商务篇、中国石化出版社、2001年6月1日

12.李丽、网络营销、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4月1日

13.钟强、网络营销学、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1日

14.张铎、电子商务与物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1日

15.吕廷杰、网络经济与电子商务、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1日

16.董惠良、网络营销:电子商务专业、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1日

17.宋玲、电子商务--21世纪的机遇与挑战、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年3月1日

18.350亿元:今年对IT业的投资、人民日报、2003.01.03第二版

19.中国电子商务前景看好、人民日报、2002.11.20第七版;

20.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报告《2002年电子商务与发展报告》

21.陈志萱、法国上网购物人数增加、经济时报、2002.11.20

22.孙健、大力拓展电子商务欧盟紧追美国、经济日报、2000.02.04

23.suibin800、电子商务下物流的特点、幸福校园、2003.03.11

24.Bluesky、何谓网上营销、幸福校园、2002.12.26

25.电子商务与网上宣传,毕业论文网,2003-3-16

26.RaviKalakota&MacicaRobinsom、e-Business:RoadmapforSuccess、Addison-wesleyLongmanInc,1999

27.RaviKalakata&AndreB.Whinston、ElectronicCommerce:Amanager’aguide、Addison-wesleyLongmanInc1997

28.RaviKalakata&AndreB.Whinston、FrontiersofElectronicCommerce、Addison-wesleyLongmanInc1996

2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电子商务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1日

30..原著:JOHNTSCHOHL编译:陈齐美、电子服务--电子商务生存战略、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1日、

虚拟经济概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虚拟工业设计美学应用

一、工业设计的教学过程中要贯彻艺术美是工业设计不可或缺的理念

工业产品设计是人类创造的物化形态,是一种造物艺术,同时它已经成为一种综合艺术语言。作为人类造物活动的延续和发展,它同样是一种艺术文化,在技术手段上,它拥有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无可比拟的现代工业文明;在审美精神上,它又是传承人类创造力与文化传统的延伸与发展。工业产品进行外观设计时,不仅要研究工业产品制造的可能性、操作时的可靠性、经济上的合理性,同时还要研究工业产品形态表现的美学艺术性等。这里的“艺术性”是一种综合性的概念,它不仅包括产品的造型处理、色彩处理、纹饰处理与视觉效果相关的结构处理、纹理效果处理,还包括人的触觉、听觉等综合感觉效果的处理。到了现在的数字化时代,随着虚拟现实和工业设计的发展,虚拟工业设计应运而生,而虚拟工业设计美学也随之跟进。

美学是伴随着虚拟工业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而形成和发展的。从19世纪中叶便产生了一门旨在协调产品实用、美观、经济综合统一的新学科——工业设计,VID在数字化时代中产生,它的基本任务就是在科学基础上对技术生产和技术产品的审美掌握,建立未来产品以及由产品组成的实体系统与人的和谐关系,将产品、劳动条件和环境塑造为具有艺术性的形态,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发展变化的和谐审美需要。在虚拟工业设计艺术的创作中,艺术并不是作为独立的个体艺术形式存在的,它不具有独立观赏性,这有别于传统意义上对艺术的概念。虚拟化设计艺术首先必须是服从于数字技术的方法,成功的创作既要强调艺术表现力,又要避免技术上的喧宾夺主;既要突出艺术家的独特个性,又要避免艺术风格化与技术功能化的不协调。需要指出的是,在数字化虚拟设计艺术的创作中,技术将不是决定高低的唯一标准,我们更应注重的是各方面艺术素质的兼备和作品思想内涵的提高。

“当设计解决了物质技术产品的技术课题与使用功能,艺术便成为它永无止境的追求”。诸葛铠先生在《图案设计原理》中提出,设计其本质是“按照美的规律来造型”,决定了工业设计的研究不能脱离美学的范畴。因此,在工业设计的教学过程中要贯彻这样一种理念,即对工业设计而言,艺术美学是不可或缺的。

二、工业设计课程教学中值得探讨的两个问题

工业设计的出发点是以人为中心,这也是虚拟工业设计美学的出发点。人的特定目的,决定了美学和工业设计为人服务的宗旨和目标。产品的创造美是以生产和消费这两种形式存在的,如机器和设备直接进入劳动过程,而厂房、车间、环境等不直接进入劳动过程,但它们是条件,没有它们,劳动过程不可能进行。概括地说,虚拟工业设计美学教学过程中所要探讨的问题有两个:第一是虚拟工业设计中如何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产品;第二是虚拟工业设计中如何按照美的规律建造合乎人性的生产条件和环境。

虚拟工业设计美学特征属于虚拟美学的一部分。根据十四届国际美学大会的讨论,把针对诸如电子人、电子人空间以及数字化的二维、三维模拟等虚拟现实现象的美学研究称为虚拟美学或者数字化美学。尽管传统的美学理论是虚拟美学的基石,支撑着整个虚拟工业设计美学的大厦,但是作为数字化技术范畴的虚拟工业设计美学有它自身的特性。虚拟工业设计作为采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新产品开发的一种时空连续的新型设计方式,蕴含着无与伦比的、丰富多彩的审美特性。

在数字化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虚拟工业设计艺术的美学研究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虽然虚拟工业设计美学可以从传统的艺术与设计作品的美学理论里找到身影,但完全用传统的美学理论来注释数字化设计艺术审美领域则显得不够全面。由于数字化设计艺术里的审美思维的变化,数字空间里的审美主体在审美互动、审美体验、审美创作等审美行为中得到了提高和改进,甚至审美主体本身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不难想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虚拟设计将通过更多的技术手段,在一个突破性变革的高维空间里得到更多的审美体验,获得更多的审美方式。设想人类如果生存在一个二维平面上,那么对该平面上发生的事情就会了解甚微,就是像分辨出平面上的三角形、四边形、圆形之类的简单问题,也会是困难的。而在三维空间看这个平面上的东西,则一目了然。这就是说,维数这个概念对理解大自然是至关重要的。假如人类有可能在更高维的空间考察现在的世界,则会发现更多目前一无所知的,然而却是“一目了然”的事情。这就需要虚拟设计的帮助,同时也体现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虚拟设计艺术是一个新时代艺术的标志,它能使我们在数字化空间里遨游,体验并创造天人合一的新的美学境界。

目前,数字化设计艺术的研究只能停留在技术层面上进行,同时就导致了虚拟工业设计美学的发展相对于数字化技术的发展长期滞后,这就很需要一套系统性的美学理论来推动和支持技术的发展,使数字化设计艺术出现新的局面,使得人的自由化生存和情感得以全面的展露。由于技术的原因,数字化程度目前的局限性,人们目前能够虚拟化的东西还十分有限,因此工业设计美学的探讨可以作为一种具有巨大发展空间的前瞻性研究,意义重大,也代表了人类发展的基本方向,这是工业设计课程教学中值得探讨的课题。

三、虚拟工业设计之美学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产品的审美功能是工业设计的目的之一,是要满足人们对产品所希望的生活情趣和美感的追求。我们知道审美标准具有历史具体性,所以工业设计风格流派在历史长河中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应该体现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中。艺术设计也是全球化课程,我们应该在知识经济引发的全球化、数字化的国际大背景下,改革课程体系,将自身置于世界、了解自己所处的学术位置,以世界性标准检验自己。培养学生应付快速、全球范围的变革能力和更大的包容性和理解的多样性,使设计教育能适应时展的需要,为本国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

时间性和空间性应该是虚拟数字化信息区别于其他信息的重要特征。现在,虚拟技术被广泛运用于设计作品中,我们可以将亿万年前“侏罗纪恐龙”带到我们面前,以此获得生物体的再次创造,也可以通过让“变形金刚”的儿时回忆奏成机器与人类共同保卫地球的凯歌,甚至我们可以在作品中忘却时间和空间的羁绊,去遨游宇宙。在虚拟技术中,造型的创造变得如此简单而具可重复性,只要我们具有足够的想象力,这是以往工业设计所不能企及的。同样,我们也可以在工业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引入虚拟化设计艺术,避免教学模式的教条化,促进工业设计教育的生动化和现实化的结合。培养工业设计人才,对于从事教学的设计院校或科系来说,受着社会环境、市场需求的影响。由于工业设计教育艺术性、技术性与人文科学的共同需要,有它理性的、实践性的一面;又需要有它相对独立的、有预见性的或者说实验性的一面。

高等教育正发生变革,知识经济中的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都与高等教育密切相关。特别是近20年以来,高科技及其产业化促使高等教育发生新的大的改革,教育、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趋势显而易见。工业设计教学研究和实践工作要着眼于设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着眼于设计教学要素的优化配置,寻找设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最佳结合点,做到设计教学目标清晰,教学内容广博而深入,优化课堂教学,扩大学生视野,在教学中把握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动态,创新和生动教学内容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尹定邦.设计学概论.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3.

[2]孔寿山.技术美学概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虚拟经济概论范文第4篇

摘要:研制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课件的路径是文本语言的多媒体化,即把规范的教材语言,转换成各种媒体语言来表达,通过媒体语言来激活教材语言。文本语言多媒体化的锚点主要表现为理论的透视、情境的创设、氛围的营造、行为的示范和实践的虚拟等五个方面。文本语言多媒体化的实践模式有三种:课件作为教学内容的辅助;课件作为教学内容和手段的有机组成部分;课件和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从课程特性和教师的特点来看,用PowerPoint(PPT)来制作多媒体课件,是文本语言多媒体化的技术支撑。关键词:文本语言多媒体化路径锚点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课件研制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学方式方法比较单一,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1]要切实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要实现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2]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探索和深化,越来越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借助计算机,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并把它作为实施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师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课件,借助计算机交互地综合运用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所表达的思想政治理论信息内容,使学生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信息内容的认知和行动。目前,如何研制、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已成为广大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的视角,来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课件研制的思路与构想。一、文本语言多媒体化的路径选择研制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课件的路径选择是文本语言的多媒体化,即把“一纲一本”规范的教材语言,转换成各种媒体语言来表达,通过媒体语言来激活教材语言,来表达教材内容,使教材内容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文本语言多媒体化的锚点主要表现为理论的透视、情境的创设、氛围的营造、行为的示范和实践的虚拟等五个方面。(一)理论的透视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有许多抽象的概念和逻辑命题。我们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识记、理解这些概念和命题,从而掌握和应用理论。理论的透视主要体现在抽象概念的具体化;逻辑命题的情景化;理论阐述的形象化三个方面。1.抽象概念的具体化,即通过具体化的方式表现抽象的概念有一些比较复杂的概念,内涵丰富,学生学习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通过印刷类、电子类、户外类等媒介,把抽象概念转化成具体的可感官的图表、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可以让学生熟悉和理解这些抽象概念。举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教师讲到“新中国的国体”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和画家董希文创作的油画《开国大典》,把国体的概念具体化为国旗、国徽和油画,使学生加深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3]的内涵。科学的理性认识只有借助于概念才能进行,而用头脑去掌握概念是一件很抽象的事情,用感官去接触概念就会变得非常直观。学生在很多情况下不理解概念是因为不知道概念本来的样子,只是看到了概念的表现。多媒体教学在概念与形象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它能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2.逻辑命题的情景化,即将逻辑命题转化为具体情景逻辑命题产生不能离开当时的历史背景,它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对现实、未来的影响。逻辑命题的情景化可以再现逻辑命题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发生、发展的脉络。举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中,教师讲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这一命题时,可以通过大量地历史图片、影像资料等媒介,重现19世纪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等历史情景,说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等,揭示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4]3.理论阐述的形象化,即将理论阐述转化为形象语言通过超文本传送,实现理论的可链接;通过视频和音频,理论成为可视听的内容;通过人机对话、课堂内外观点互动(网上BBS),实现理论的可互动。举例:理论成为可视听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教师讲到“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时,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录音,设计步骤如下:第一,画外音: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逝世。3月17日,恩格斯在伦敦海格特马克思墓前发表了讲话。第二,采用控件工具,选择WindowsMediaPlayer,属性,自定义,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MP3:“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第三,教师评述。(二)情境的创设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产生中。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各种情境把教材中的一些抽象概念、基本知识放在某个特定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多媒体课件是创设情境的最佳工具之一。举例:《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十二章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讲到“爱国主义”时,可以通过课堂上现场播放一场足球比赛的片段和一组图片来创设情境,让学生理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2006年6月16日德国世界杯C组第二轮比赛,阿根廷6比0完胜塞黑,创造了至今最大、最悬殊比分。塞黑队在世界杯预赛中10场球保持不败,只丢了一个球,是世界杯出线队中最出色的球队。而现在一场比赛就丢了6个球,怎么回事?2006年6月3日,黑山共和国宣布独立。在得知黑山独立的消息之后,球队失去了凝聚力,球员没有归属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球员在比赛结束后说:“没有人在自己的祖国刚刚分裂开的时候,还能兴高采烈去享受足球的乐趣……足球远远不是全部。”通过这段足球比赛的情境创设,使学生理解:“爱国主义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一个国家民族意识和民族觉悟的集中反映。”[5](三)氛围的营造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营造课堂教学氛围,感染学生,引起共鸣,激起学生的热情,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深刻理解教材内容,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举例:《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十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讲到“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时,通过电影《任长霞》片尾“停灵期间,登封市20多万民众自发前来吊唁,4月17日,登封市14万人在少林大道上痛别任长霞”营造课堂氛围,进一步说明,“中国共产党来自于人民,根植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的全部工作的根本目的”。“只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才能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四)行为的示范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发挥行为示范作用。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举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讲到“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学生钟鸣的图片和播放钟鸣的视频镜头,“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学生钟鸣,出生时因事故导致脑瘫痪,医生曾断言他只能躺着度过一生。可是钟鸣并没有屈服于命运,他不仅站起来了,而且一步一个脚印地攀上了一个又一个台阶,从一名脑瘫病儿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研究生。更难能可贵的是,钟鸣虽然身体残疾,家境贫寒,但他一直保持着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逆境中自立自强。”使学生明白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意义。

(五)实践的虚拟“虚拟”—词是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兴起而逐步用起来的,虚拟是指不以实体的形式存在,而以本质的形式存在,或可以解释为“近似”。在课堂通过多媒体虚拟现实。举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和“第七章增强法制意识弘扬法治精神”,讲到“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电视剧《东方大律师》中片段,让学生了解网络婚姻的危害及法庭审判的程序和步骤。文本语言的多媒体化可以把单一的文字语言转变成多种媒体语言;静态的文本转变成动态的图象;平面的视角转变成立体的界面;无声的语言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单一画面转化为多频画面,使教学内容更直观、清晰、生动、形象,具有现场感和立体感,从而使教学内容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效果。二、文本语言多媒体化的实践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的整体结构中,课件是介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中介之一,课件是教师和学生使用的工具,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文本语言多媒体化的实践模式有三种:课件作为教学内容的辅助;课件作为教学内容和手段的有机组成部分;课件和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一)课件作为教学内容的辅助课件作为教学内容的辅助来制作,有两种方式。一是把教材章、节、目及主要叙述语言通过PowerPoint(PPT)软件做成多频画面,可以使教材体系、框架更加直观、清晰,重点更加突出,便于学生掌握教材内容的脉络和逻辑关系。主要叙述语言加上若干图片等,可以图文并茂,可以吸引学生眼球。二是教师依据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课件中的相关资料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和拓展,起到加深理解教材内容的目的。在讲到某个抽象概念时,教师也可以借助媒介把抽象概念转化成具体的可感官的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帮助学生熟悉和理解抽象概念。举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讲到“商品”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作如下设计:版式,图文版,左右分割型构图。标题:商品在哪儿?左:文字海滩边上的沙建筑商店里卖的沙农民吃的口粮──小麦农民向地主交的地租──小麦为了生活他把自己的肾卖了他买了一张电影票右:沙、小麦等图片课件作为教学内容的辅助来制作,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同时引起或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课件作为教学内容和手段的有机组成部分课件作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有机组成部分,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传播媒介,同时也要遵循媒介传播的规律。传播媒介一旦进入教学过程,就有它自身的内在规律和特性,能对教学活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多媒体教学课件中包含着各种媒介,如文本、图形、图片、音频、视频等等。这些媒介的特性和功能不同,即每一种媒介都有其可能性和局限性。也就是说,媒介的特性和功能的发挥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影响学生接收和接受教学内容的效果。这就要求课件制作中,教师把课件作为教学内容和手段的有机组成部分。举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讲述中华民族精神“自强不息”时,我在多媒体教学课件里,用我所在的上海大学校训“自强不息”(照片),用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网页)、用“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同济精神(文本)、用著名哲学家、国学大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岱年把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图文),再加上2006年4月21日(美国时间)在耶鲁大学发表现场演讲(视频),他有一段演讲辞是:“中华文明历来注重自强不息,不断革故鼎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中国的一句千年传世格言。”结尾是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视频),“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所有这些照片、网页、图文和视频等资料,我有意识地编辑成为一组有机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们深刻理解自强不息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它具体体现为:坚贞刚毅品质、不屈不挠的精神和与时俱进的精神。“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体现了中华民族勇于进取的精神境界,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发愤进取、不懈奋斗。”[6]如果课件不作为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来制作,只凭传统的讲授,教学的效果就没有这么生动、形象,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三)课件和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传播媒介是重要的信息源,也是重要的影响源。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由传播媒介本身所形成的文化,有时能超越传播内容本身去影响受学生。通过课件演绎教学内容,同时课件承载教学内容,两者交互整合,相得益彰。举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下篇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综述辉煌的历史征程”中,讲到“‘从小米加步枪’到逐步实现国防现代化”时,以郭永怀为焦点人物,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照片、油画、录音、电影、视频资料,描述“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一批献身国防事业的军人、科技工作者,坚决捍卫祖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发扬爱国奉献精神和坚持自力更生精神、自主创新的能力,自觉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志向与民族的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感人事迹。他们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写就了一部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壮丽史诗。这是一种要求教师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技术,吃透教材精神,深刻理解教学内容,熟悉学生的接受方式和接受语言,集策划、组织、实施、指导等于一体的教学模式。三、文本语言多媒体化的技术支撑制作多媒体课件需要一定的软件工具支撑,常用的软件工具有Authorware、Flash、Web、PowerPoint(PPT)、方正奥思等。这些常用的软件工具中,Authorware能把多媒体的特点和功能比较好的发挥出来,教学效果比较理想,Authorware被称为“课件之王”。但Authorware学起来难,做起来比较难,改起来更不容易。从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特性和教师的特点来看,用PowerPoint(PPT)来做多媒体课件,比较合适。一是制作容易;二是操作简单;三是修改方便;四是便于更新。这适用于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更新快(内容本身、案例有实效性)的特点和教师对技术掌握的要求。制作多媒体课件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撑,对我们思政课教师来说,用PowerPointPPT制作多媒体课件,技术要求不是很高,而且短期内可以学会。当然制作成本低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如果我们只是用PowerPoint(PPT)的一些基本功能来制作多媒体课件,发挥多媒体的特点和功能的效果相对来说要差一些。在这些常用的软件工具中,PowerPoint(PPT)的多媒体展现能力是较弱的。我们仅仅是用PowerPoint(PPT)的一些基本功能制作教学用的多媒体课件,它起到的作用只是代替了板书,即使加上几张图片、播放几段电影资料,多媒体的特点和功能还是不能很好地展现出来。实际上,PowerPoint(PPT)有很强交互功能的动作,如;“插入对象”,“控件工具箱”、“宏”和“VBA”等。我国申办2008奥运会时所用的“多媒体申办报告”就是用PPT做的,效果很好。教师能全面掌握PowerPoint(PPT)的功能,就可以制作出教学效果较理想的多媒体课件。同时,我们可以把PPT作为一个平台和界面,借助一些图片、图像、音频和视频软件工具,如Flash、GIF、Web、Photostory等,通过“插入对象”,“控件工具箱”、“宏”等功能,这样就能更好地发挥多媒体的特点和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有多种多样,教学手段和工具也各种各样,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现文本语言的多媒体化进行教学是其中的一种方式和方法或者说是一种教学手段和工具。它有很多优势,但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多媒体课件所能传递的信息主要限于视觉和听觉信息,而其它感觉如触觉、嗅觉和味觉等信息传递功能目前尚未开发出来。因此,它无法取代很多的直观教具,更不可能替代教师肢体语言所传递的信息。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在教学手段上的无所作为是不合适的,但多媒体技术的喧宾夺主也是错误的。所以,只有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具体教学内容,通过相适应的传播媒介和教学方法,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使多媒体教学课件真正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服务。注释:[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编写组.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虚拟经济概论范文第5篇

原文

电子商务(EC)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描述了通过包括因特网在内的计算机网络来购买、销售和交换产品、服务和信息的过程。电子商务是各种通过电子方式而不是面对面方式完成的交易。

电子商务是信息技术的高级应用,用来增强贸易伙伴之间的商业关系。电子商务是一种以信息为基础的商业构想的实现,用来提高贸易过程中的效率。

电子商务是商业的新模式,各行业的企业都将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使得各种现实与虚拟的合作都成为可能。一个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都可以成为一个协调的合作整体,企业的雇员也可以参与到供应商的业务流程中。零售商的销售终端可以自动与供应商连接,不再需要采购部门的人工环节,采购定单会自动被确认并安排发货。

企业也可以通过全新的方式向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这不再是大企业才能实现的构想。互联网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机会,任何企业都可能与世界范围内的供应商或顾客建立业务关系。信息的有效利用成为新经济模式中企业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电子商务必将成为基本的贸易与通讯手段。

1.2电子商务的产生和发展

1.2.1电子商务产生的条件

电子商务最早产生于60年代,发展于90年代,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主要是:

⑴计算机的广泛应用

近30年来,计算机的处理速度越来越快,处理能力越来越强,价格越来越低,应用越来越广泛,这为电子商务的应用提供了基础。

⑵网络的普及和成熟

由于INTERNET逐渐成为全球通信与交易的媒体,全球上网用户呈级数增长趋势,快捷、安全、低成本的特点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应用条件。

⑶信用卡的普及应用

信用卡以其方便、快捷、安全等优点而成为人们消费支付的重要手段,并由此形成了完善的全球性信用卡计算机网络支付与结算系统,使“一卡在手、走遍全球”成为可能,同时也为电子商务中的网上支付提供的重要的手段......

目录

1电子商务概述

2石家庄电瓷厂电子商务的应用

参考资料

[1]俞立平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福州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李琪电子商务概论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3]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计算机应用研究》杂志2002

[4]方美琪电子商务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5]游五洋等信息化与未来中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6]祁明等电子商务实用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王理平等译电子商务:管理新视角西安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8]马士华等供应链管理北京机械出版社20006

[9]文燕平电子商务项目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0]赵光忠市场营销管理模板与操作流程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4

[11]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导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9

[12]徐鼎亚主编现代营销理论与实务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7

[13]刘祥才计算机应用杂志企业管理出版社

[14]耿骞,肖明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9

[15]董金祥,陈刚客户关系管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7

[16]吴应良电子商务概论华南理工出版社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