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开发论文

课程开发论文范文精选

课程开发论文

课程开发论文范文第1篇

摔跤校本课程开发理论概述

对体育课程概念的认识。什么是课程?《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认为课程有广义、狭义两种。广义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什么是体育课程?我国学者毛振明等人认为:“体育课程是在学校指导下,为了使学生能在身体、运动、知识、运动技能、情感和社会方面和谐发展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基于上述概念的认识,我们认为从现代社会对学校课程的要求来分析,从教育科学的规律来考察,必须明确以下几点:①体育课程的范围不能局限于课内所规定的各门学科,还应包括学生课外学习的内容,应当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的内容有机地统一起来。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不能仅理解为传统教材中的知识技能体系,还应包括技能体系和情感,行动上一些必要的生活经验。③体育课程不只是教学内容,还有对教学内容的安排、进程和时限等。④体育课程应当提出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体系。

摔跤校本课程开发的涵义。摔跤运动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受世界各民族的喜爱。它是绅士、勇者、智慧的象征。

摔跤是一项伟大的体育运动项目,它于20世纪60年代在我国开始逢勃发展,并被国家列为重点发展项目。在学习训练摔跤的过程中,就是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意志品质,树立学生自信心、竞争意识,学习文化知识,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分析能力、抗挫折能力的过程。通过6年的实践尝试,我们认为在体育课堂教学上,引入摔跤这一体育传统项目,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摔跤运动在促进学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得到普及与发展。基于这种思考,我们把摔跤校本课程开发界定为:在国家制订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指导下,在贯彻《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和《体育传统项目管理办法》实施体育后务人才工程下,依据学校自身特点条件及可利用和开发的体育教育资源,由学校内部展开的旨在增进学生健康,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摔跤后备人才,使他们全面展、学有特长,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的体育课程改造的过程。

摔跤校本课程实施策略

构建3+1的课程结构。学校在原3节体育课的基础上,以部级体传校为依托,设立摔跤专业活动课,并将其排列到学校的总课表之中(见表1)。通过构建3+1的课程结构,达到体育课与专业活动课的互补与结合,使学生形成“基础+特长”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摔跤的兴趣爱好与特长,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改变学习方式。改变学习方式,建立课堂、课外活动、竞赛活动互动的学习过程。学生在课堂中是学,在专业课中是练,在课余活动中是赛。以赛促教、以练保学,在学中培养学生对摔跤运动的广泛兴趣及对摔跤知识、技能的全面了解和熏陶,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做到学中练、练中学、赛中学、赛中练。通过学—练—赛这一互动过程,最终使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兴趣,形成爱好、发展特长,养成自主锻炼的习惯。

综合评价学生学习。综合评价学生学习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强调在评价体能和运动技能的同时,更重视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和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二是将摔跤专业课活动纳入到体育课的综合评价上,评价贯穿整个体育学习的过程。

体会与问题

经过近五年的实践尝试,我们的体会如下:

课程开发论文范文第2篇

1.网络资源。21世纪是网络时代,在大数据时代,网络是我们教学最有力的帮手。网络资源浩如烟海,网络是我们开发地理课程资源的好工具,可以给学生推荐相关的优秀的网站或资源(视频、课件、备课、练习、小论文等)。如湘教版教材给出湘教版的官方网站、地理学科网这样可以为学生节省上网时间。特别是现在微课流行,教师可以建立相关的QQ群,将教学重点、难点做成微课,放在共享资源文件夹,让学生反复观看直至掌握。使用网络最好在学校的网络教室,教师要加强学生对网络的使用。

2.电视新闻。中央台的许多节目,都是非常好的地理素材,涉及人类与环境的方方面面,如《人与自然》,它取自大自然,又触及广大农村、边远山区。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丰富地理内容,为学生潜移默化地树立地理意识起了作用。又如中央台等单位组织的淮河流域污染零点行动、防止污染的大行动等,就是非常好的教材,学生对这些新闻很感兴趣,就利用这些新闻资料,介绍淮河等相关地理知识,发动学生参与:“还我清湖———保护微山湖”活动。学生不仅主动学习相关地理知识,而且结合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具体情况,对环境污染的根源应该采取的对策等进行热烈的讨论,并结合长江、淮河、微山湖等水系地理分布特点,提出多种分段、分区域采取不同控制措施保护水资源的方法。

二、开发学生资源

现代青少年家庭条件较好,信息来源较多,素质相对较高,本身就是一座座丰富的“地理教学资源库”,地理教师要充分认识、利用、挖掘。

1.学生外出旅游或亲戚所住地所产生的地理知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我班有一位来自西藏的藏族学生,我就请他介绍西藏。另外,还可以请去西藏旅游过的学生讲讲自己的旅游感受,并将拍的旅游观光照片展示给大家。这些学生的旅途认识是感性的,应创设很好的导入情境,如通过播放歌曲《青藏高原》、《天路》创设情境,以几位学生的旅途经历为基础进行相关的引导:坐火车一路上感到在爬高(说明西藏属于我国的第一阶梯;西藏的旅游业等。有的学生还整合一些历史知识,如文成公主入藏,联系西藏和各族人民之间的交往,联系我国的民族区域制度、民族政策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等。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知识就水到渠成,学生很容易就学会,就像进行了一次旅行。

2.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所形成的资源。自制徐州重要旅游景点图;在双休日、假期中收看电视台的有关节目,并不定期地在地理课上安排一两名学生召开新闻地理会。学生将看到的相关地理知识、地理问题拿出来评判、议论,哪些地理观点是正确的?哪些地理观点是不正确的?如在讲太阳能和太阳灶原理时,可以让学生用凹面镜在阳光下聚焦使火柴或纸张燃烧起来的实验,每次试验后都让学生写一份简单的实验报告。在讲到北美的“五大湖”时,我要求每位学生画一幅五大湖形状简图,要求他们把五大湖的名称记在心里,然后再提问能够记住两个、三个、四个名称的学生,最后提问全部记住五大湖名称的学生。这样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都参与进来,克服畏难情绪,愉快地接受知识。

三、本地区特有的地理资源

1.立足校内,利用资源。对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需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和家长资源,重点是立足校内,利用现有资源。如以班级为单位学生自办地理小杂志、地理科普小报,介绍自己感兴趣的或与教学过程密切相关的地理小知识、著名地理人物等。

2.家乡地理特色资源。徐州地区地形、地貌、资源、环境、特产等相关知识,经常出现在中考、期中、期末考试中;家乡利国的地形地貌,丰富的铁矿资源、冶炼、炼钢的历史,现有的几大集团、公司,微山湖的相关地理知识、水资源。我们组织学生到“东南钢铁公司”参观,看看铁矿石是如何变成钢材的;通过微山湖附近同学的家长微山湖进行生态系统调查,这些活动培养学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践行科学发展观,树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感情,培养热爱家乡的自豪感。为此可以挖掘地域文化、乡土文化,充分利用植物园、徐州博物馆、将其纳入课程资源的开发体系中。

课程开发论文范文第3篇

1.1选题限制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在选题阶段,大部分人对自己所选的课题不太理解,不知道从哪入手,于是就抱着应付的态度,到最后胡乱拼凑成一遍“散文”,“交差了事”。

1.2调研阶段没做到位每一个课题都要求学生先充分的做调研,根据调研进行讨论分析,确定要完成的功能。现在,高职高专学生通常会把这个阶段省略,这就导致项目脱离了实际,往往使得学生不知道需要做哪些模块,不知道从哪个模块做起。

1.3缺少项目开发计划的制定学生都有惰性,如果没有开发计划的约束,时间很快就被浪费掉。有了计划,再加上指导老师的监督,学生就可以循序渐进的来进行项目的开发,有问题及时给学生以指导,引导他们面对问题时,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树立自己的信心和决心。

1.4缺少资料的查询和搜集高职高专的学生基础相对较差,不知道专业论文都有哪些组成部分,甚至不知道“目录”、“前言”、“参考文献”等部分的含义。这就需要他们查阅资料,总结体会。

1.5论文格式混乱很多学生对论文格式没有概念,提交的论文格式混乱不堪,论文标题不居中,论文中图、表的编号混乱等问题严重,因此有必要给毕业生开设排版课程。

1.6抄袭问题严重随着Internet技术的飞速发展,获取各种资料信息的途径越来越便捷。不少高职毕业生论文从网络或某些电子学术刊物上直接复制粘贴,一篇论文三五天就能完成。论文质量可想而知。

二、提高高职高专毕业论文质量的几点建议

2.1论文选题阶段,选题是撰写毕业论文的第一步,因此尤为重要,要树立学生对课题的兴趣、自信心。这就要求每个指导老师要把相关课题进行充分的介绍,让学生对课题有充分的了解,进而让学生确定自己的课题。

2.2调研阶段,应该指导学生到相关企业做调研,这一步至关重要,它决定了学生的毕业论文是不是结合实际,是否完成应有的功能,还是“纸上谈兵”。每个指导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实际场景,确定相关课题应完成的功能。

2.3合理安排论文的进度要求每个学生制定合理的论文进度计划,并及时对学生的论文进度进行监督检查,一般来说,高职高专毕业论文是在大三的下半学期进行,这时好多学生已经开始找工作,或者开始实习,他们很难把心思放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上,如果没有论文进度计划的约束,有些学生甚至会把毕业论文搁置不理。

2.4要求学生学会使用电子资源学生的写作能力差,主要是由于他们读的少,见的少。如果指导老师能够要求他们每天或者每周都要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和查阅,写读后总结,相信学生的写作能力慢慢会有极大的提高。

2.5再次开设排版课程的重要性一般来说,高职高专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会在大一阶段开设,但那时候学生对排版的概念还缺乏一定的认识。到了大三,他们会确确实实用到论文排版的东西,甚至走向工作岗位都要用,但学生把大一所学的计算机的基本排版操作几乎都忘完了,如果我们能够及时再进行强化训练,相信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论

课程开发论文范文第4篇

工作重点:1、认真落实课题研究工作,促进课题研究为教学工作服务。

2.推进“课堂教学模式”实施工作,构建符合学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教研组、备课组的研究能力。

工作要点:一、落实课题研究

1、目前我校已承担二个市级课题、三个区级课题的研究任务,做好市、区级这五个课题的研究和结题的前期准备工作。

2、做好20*年省级滚动课题的申报工作,整理相关课题研究材料,制定好计划,布置本学期的课题研究任务。同时推动我校各教研组和年级组的校级课题研究,把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切实解决我校各个年级、各个学科的实际问题。

二、和教务处配合,抓好课堂教学

1、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和教务处抓好公开课活动。把师生共同探求和开发新课程的平台,作为一个实现教学方法创新的支撑点。努力促进教师、学生教学行为的转变,营造互动、和谐的课堂氛围,努力形成“爱岗、敬业、崇实、创新”的教风,从而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2、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教师要确立全面的质量观,不但重视考试成绩,而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走全面发展之路。

3、要加强教育质量的监控。通过“会课”活动,优化教学过程,实现高效教学,推出一批优秀教师,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20*年是我校积极创造条件申报江苏省“三星级”高中的关键一年。教科室将根据“三星级”高中的要求,对全校教师进行逐个审核,争取更多教师的课能够成为优秀课、示范课。学校将继续与市区名校联系,充分发挥名校名师的专业引领作用。

2、为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加快新教师成长步伐,学校将进一步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充分发挥校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的传、帮、带作用,抓好校教科研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有较强研究意识和教科研能力的骨干教师队伍。继续实施“青蓝工程”,实行“以老带新”,建立“同伴互助”关系,要求指导教师每月至少听青年教师两节课,课后要及时评课,指导,并作好听、评课记录,加快教师的成长。

四、提高论文的发表率、开发好校本课程

(1)继续落实每学期要求教师上交一篇论文的规定,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级论文的发表、评奖活动,教科室应及时提供上级有关部门的论文评选信息,与教研组、备课组加强沟通,努力为教师的发展和提高创设一个有利的平台,加大对教师撰写论文的指导力度,着力提高我校教师论文的获奖率和发表率,从而提高我校教师在市、区的影响力。

(2)为了配合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继续鼓励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努力使我校的校本课程系列化、多样化,凸显我校的校本特色,扩大我校校本课程的影响。

主要工作安排:

二月份

1、制订本学期课题研究工作计划,制定教科研计划。

2、课题工作会议,部署本学期课题研究实施工作。

3、做好省级滚动课题申报工作。

4、做好征集论文工作。

5、课题组活动。

6、各学科课堂教学情况调研。

三月份

1、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常规要求培训。

2、各学科课堂教学情况调研。

3、做好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报校刊的编印。

4、做好市、区级课题结题准备工作。

5、区学科指导活动、专家讲座。

四月份

1、校本培训:教科研专家讲座

2、专题学习,学习“新课程理论”,交流学习心得。

3、以学科竞赛为抓手,进一步完善特色学校的建设。

4、各学科课堂教学情况调研。

5、继续做好市、区级课题结题准备工作。

五月份

1、加强教科研情报资料的收集、汇编、整理及利用。

2、召开各级结题课题负责人会议。

3、市、区级课题结题。

4、校区级骨干教师示范课。

六月份

1、“青蓝工程”活动总结会暨新教师汇报课。

2、组织参加各级教育部门的课程培训。

3、高一年级开展研究性学习心得展示活动。

4、收交课题研究资料。

5、各学科组推出一节优质研究课,每人写好高质量的案例和论文。

6、教科研工作总结。

7、组织课题与论文评选,促进教师参加研究。

七月份:

1、对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在教科研工作中有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表彰。

课程开发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论文);信息技术类专业;阶段式培养模式;教学改革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又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基本能力的综合性训练。对于实践性非常强的信息技术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社会对信息技术类的人才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一般而言,较为成熟的理论和技术才会进入高校的教材,因此相对社会发展有所滞后,而各种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性环节成为与社会实际结合最为紧密的环节之一。

1目前毕业设计的培养模式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等院校的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教学大多是在第8学期占用1~2个月完成,有的是在第7学期布置下题目,在第8学期集中完成。一般是由指导教师指定毕业设计(论文)的题目,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指导,最后进行答辩。近几年来,教师普遍反映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水平整体下降,造成毕业生的质量也在逐步下滑。经过认真分析研究,本文认为导致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学生因素由于近些年大学的扩招,大学毕业生也逐年增多,学生就业压力也在逐年增加。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正好与学生找工作的时间冲突,许多学生提前半年多就在各个城市的各种招聘会中来回穿梭,无暇顾及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对于工作和毕业设计(论文)来讲,学生当然地重视前者。因此,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视程度下降,是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

1.2教师因素由于学生数量的增加,造成教师资源的紧缺。有经验的老教师指导学生的数量过多,导致在学生个体上的时间、精力等投入有限,造成指导不力、要求降低、考核不严。一些新来的年轻教师由于自身水平还有待提高,经验也不足,也是指导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还要部分教师本身不要求上进,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知识结构陈旧,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可想而知。

1.3管理因素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的进行一般时间比较长、跨度大、选题广,不像普通课程一样好控制;缺乏完善的初期、中期等检查制度;对指导教师的指导资格没有明确的审查制度;在教师指导过程中,对教师指导的程度没有合理的测评体系;同时,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1.4技术因素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造成这类专业的毕业(论文)滞后于时代的发展。要想使用新技术又需要有较长的时间和较深入的钻研。然而,在校学生明显缺乏经验,短时间内难以实现毕业设计内容,或者理解不深,达不到锻炼的目的,更跟不上社会的发展。

2阶段式培养模式的改革

思想山西财经大学信息与管理学院设置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与信息技术有关的专业。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培养出同时具备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同时具备较强的社会实践和社会适应能力,学院已经进行了多年毕业设计(论文)的改革,以适应新时期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经过多年来的改革,总结出来了毕业设计(论文)阶段式的培养模式,打破传统单一集中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方法,采用分散式的逐步推进的方法,让学生从低年级即开始主动摸索学科的发展动向,保持与社会发展的同步。阶段式培养模式的方法将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的训练下放到低年级开始进行。从学生入学后的一年级开始,每学期都进行一定的撰写论文或者课程设计的训练,直到四年级进行最后的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这样大学四年不间断地练习,使得学生逐步提高。本文提出的“3+2+1”阶段培养模式就是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写出3篇小论文,2篇社会实践或调查报告,最后完成1篇毕业设计论文。在第一至第三学年中,要求学生以每个学年为一周期,结合所学课程写一篇论文,第一学年可以写一些对专业的认识、了解方面的文章;在学生第二、三学年可以结合本专业课程设计撰写论文。其中在第一学年由教师提出若干题目,由学生利用图书馆、因特网等独立完成,例如可以让学生写一些对自己专业的认识及目前的发展现状。

在二、三学年则根据所学的专业课程,布置若干课程设计题目,在课程设计周由教师指导完成。在学生二、三学年中各选择1个学期安排一个社会实践周,或者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要求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写出社会调查实践报告。学校可以与社会企事业单位或部门建立实习、实践基地,方便学生进行实践。有了前述“3+2”的基础,学生在大学四年级进行毕业设计时,既有了论文写作的基础,又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使得毕业设计工作能够顺利展开,学生也可以更好地专注于毕业设计内容的开发。这样基本上使得学生从入学开始,从查阅资料、学结、社会实践、社会调研、课程设计、到最后的毕业设计(论文),不间断地进行了一系列的系统训练,使得学生逐步得到提高。这样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时,即可尽快地入手进行实质性的工作。在这样一系列的训练中,也使得学生的学习更为接近社会实际,缩短了学生毕业后到工作岗位的实习时间,避免了在校学习内容和社会的脱节。在操作过程中引入CBE模式的理念,CBE是CompetencyBasedEducation的缩写,即“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它强调的是职业或岗位所需能力的确定、学习、掌握和运用,以学生个人能力为基础开展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评价,教师则帮助制定实践和写作计划。在每学期开学初期,根据专业的课程设置,制定不同层次、不同面向的若干题目,再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其进行选择并提出具体要求。在具体操作中,适当地以分组等形式进行,以形成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严格科学的管理。

3阶段式培养模式的实践应用和特点

通过对毕业设计(论文)阶段式的培养模式逐步充实和完善,经过多年在山西财经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实践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学生一年级布置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以及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写出对计算机专业的感受以及对专业发展的前瞻,以锻炼学生的写作水平。在二、三年级中,选择《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软件工程》等几门课程进行课程设计,并要求学生在完成设计的基础上撰写相应的论文。在社会实践周,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由教师带队到与其他单位共建的实习基地进行调研实习,把社会上的一些知名专家、一线工程师请入校园做专题报告,学生可在这些范围中根据自身情况,寻找自己感兴趣的选题,写出社会实践报告或者市场调研报告。在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在第7学期末,由指导教师设定若干选题,先由学生自选,学生也可以根据将要去的实习单位自拟题目,然后指导教师再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确定选题,最后下达任务书,提出具体完成要求。在第8学期学生毕业实习阶段,学生进行资料的查阅和系统的开发,在毕业设计和论文撰写阶段,由教师指导完善系统,并完成论文的写作。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根据学生学习和工作的情况,可以适当调整。例如,有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其撰写的小论文可以作为“3+2”中某一环节的内容。“3+2+1”的阶段式培养模式在执行后获得了良好的效果,该培养模式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3.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刚入学一年级的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本模式由大学一年级即开始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进行小论文的撰写工作,保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

3.2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两篇社会实践调查的分析报告,要求学生对实习或实践基地的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使得学生能够通过社会实践,对本专业在社会中的应用情况有一定深入的认识。

3.3学生能力逐步增强

通过阶段式的培养模式,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进行论文的撰写、参与社会实践、完成毕业设计,使得学生对专业的认识逐步增强、工作能力逐步提高,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4结束语

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此模式的改革成果应用效果良好。由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普遍提高,学生近年来广泛参加全国数学建模竞赛、网页设计大赛、计算机设计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或论文大赛等都获得了不同的奖项和名次。本教学培养模式在评分等环节逐步完善后,可在实践性较强的理工类专业中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钱洁,宋萍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面向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7).

[2]杨起帆,陈观林等.计算机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211”培养模式[J].高教探索,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