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教学

课程教学范文精选

课程教学

课程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探究;课程教学

小学科学教材已经走进了我们的课堂,我们能明显地感受到教师们的观念在逐渐更新,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地凸现,但如果我们对现在的科学课教学现状进行仔细观察和冷静地分析后会发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探究起始阶段,教师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但往往忽视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必要的整理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进行探究的前提,学生如果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不能进入探究活动。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明显增强,如在引导学生进入探究活动之前,教师最常说的话就是“对于这个现象,你都有什么问题”、“针对这个现象,你还有什么问题”等等,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地提出自己的问题,这种现象非常好,但往往不注意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整理,以至于有些教师常常抱怨学生不会提问题,在课堂上“乱想”、“瞎问”。这样做的结果直接会导致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可能有相当一部分探究价值不大的问题。例如有位教师在执教《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这节课时,教师出示了一段潜水艇在水中沉浮的录像,然后对学生说:“对于水中的潜水艇,你都有什么问题?”话音刚落,学生们纷纷举手要求发言。

生1:潜水艇在水中为什么能沉下去?

生2:潜水艇在水中为什么会浮起来?

生3:水中的潜水艇为什么能浮起来,也能沉下去?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从上面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学生提出的这几个问题都属于同一类,如果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置可否,不注意引导学生加以分析整理的话,那么让学生继续再提,学生也只有“乱提瞎问”了。其实,教师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整理,这不仅有利于让学生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同时也是对学生乐于提问这一行为的肯定和鼓励,从而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一举三得,我们教师何乐而不为。

二、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过分强调让学生动手,而忽视了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还要动脑

在现在的科学课堂上,教师们非常重视让学生亲自动手活动,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现在有些教师对于“动手做”的方式来学习科学在理解上过于片面,认为只要是科学学习都要动手,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许多动手的活动,以致于课堂上到处呈现出一派热热闹闹的忙碌景象,但是在看似热热闹闹的科学课课后学生的头脑却依然一片空白,并没有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有太多实质性的培养和提高。其实我们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动脑和动手都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厚此薄彼,如在准备材料和具体的实验操作中,需要学生动手,而在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科学结论以及进行反思时都要让学生动脑。在该动脑的时候一定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动他们的脑筋,不能让动手占据动脑的时间。所以在让学生利用有结构的材料进行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要让他们动手操作,更要组织学生在动手操作前先动脑进行猜想、预测,在实验后进行研讨解释,这样才能体现出探究的本质,才能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三、在课堂教学中,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因此,学生在探究活动这个大舞台上应成为“主角”,而教师则应成为学生探究道路上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处于“平等中的首席”这个位置,但这种角色的变化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降低,甚至是无足轻重。因为学生由于认知水平等方面的限制,所以在探究活动中,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可是现在有些教师在学生探究活动中不清楚什么时候该进行指导,什么时候该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在课堂上甚至感到无所适从。有的教师认为以学生为主体就是一切要以学生为中心,那么在教学中学生就是上帝,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要依照学生所提议的进行,其结果常常是使课堂教学成了一种“放羊”。我们教师需要明确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是指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学生为主体并非排斥教师的指导,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完全可以给予必要的帮助,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把握好指导的时机和程度。如果在指导的时候介入过早,引导过多,就可能阻碍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而教师不敢指导或过晚的指导则可能使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的状态,以致于削弱了学生继续深入研究的兴趣和积极性。比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相对来说较差,教师指导的作用应该多一些,对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教师有必要给予指导,但在学生提出猜测,分析实验现象以及得出结论的时候,教师的指导应该少一些,学生能说的尽量让学生去说,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去做,教师绝不能越俎代疱,包办代替。

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自己的教学预设,而忽视了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下转第202页)

课程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程思政;《投资学》;课程教学

思政教育在我国高校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专业课程体系则致力于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思政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缺乏实质性的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思政教育的成效。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在此背景下,“课程思政”应运而生。课程思政是指通过推进思政内容与各类课程的有机融合,秉承立德树人原则,进而实现对学生理论知识、技能的传授及价值引领。《投资学》作为高校经济金融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或选修课程,通过将思政教育与《投资学》课程教学进行有效结合,在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投资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

《投资学》以金融投资为对象,是一门研究资本市场中资产选择、定价及市场运行规律等的学科,且具有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课程特性。基于《投资学》的课程特性,在对其思政元素进行挖掘时,应当遵循“彰显科学精神和进取精神”“正确的财富观与价值观”“优良品质、高度社会责任感”等原则。比如,在对“资产配置”教学内容进行讲授过程中,由马科维茨提出的资产配置模型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在马科维茨之前,对证券的选择一直是将收益率作为主要评定依据,而并没有很好地考虑相关风险因素。马科维茨首次提出在选择证券过程中,应考虑投资风险,并将数理统计方法应用于投资组合选择中,建立了均值-方差模型,以此让收益与风险的多目标优化实现了理想平衡。这充分彰显了马科维茨积极进取及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又如,在讲授“期货”教学内容时,着重说明期货既可让人一夜暴富,也可让人倾家荡产,以此告诫投资者要树立正确的财富观、价值观。另外,还有一些投资人员利用内部信息或制造不实信息获利,一些股票分析人员为赚取私利恶意对上市企业给出过于乐观的研究报告,这些现象无不体现了金融从业者缺乏诚信、社会责任感缺失。而良好的法制意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一名合格金融从业者必须具备的素养。

二、《投资学》课程思政教育目标

一是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命担当及良好的政治素养。通过专业课程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国家利益、企业发展与个人成长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二是促使学生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主要是通过相关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三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投资学》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的学习,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投资价值观念,只有这样方可切实达成投资目标,而不是盲目追求盈利目标。四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投资学》所培养的专业人士今后主要从事证券分析师、基金经理等职业,这些职业都与投资相关。而近年来投资行业的投资乱象、违法个案屡见不鲜。基于此,应通过案例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课程思政下的《投资学》课程教学实践

(一)围绕教学环节开展思政教育

首先,围绕《投资学》教学大纲开展思政教育。结合前文分析的《投资学》课程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中增设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及良好的政治素养;帮助学生形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等内容。其次,围绕《投资学》课堂教学开展思政教育。课堂是实现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为此,在《投资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既可适时为学生分析蕴含思政元素的教学案例,也可就相关思政话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探究,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完成。最后,围绕《投资学》课后作业开展思政教育。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可为学生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比如,在对“债券信用评级”进行讲授时,引入一些社会知名人士被列入失信人名单的案例,要求学生在课后就这些案例书写感想,并引导同学之间进行相互分享,以此推进专业课教学与思政内容的进一步融合。

(二)在案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

课程思政下的《投资学》课程教学,可在案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比如,将国际政治经济事件作为融入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以2018年的中美贸易摩擦为例,美国通过制裁中兴通讯、封杀华为等手段,对我国进行高新技术的封锁。对此,我国社会各界开始广泛关注并且重视我国在高新技术领域的科技短板问题,认为应当将芯片国产化上升至国家安全层面,在关乎国家安全的战略行业,必须采用中国芯片。因而,树立强烈的爱国情怀,关注国家发展战略,是广大投资人所需关注的重要内容。又如,可以通过上市企业基本面分析案例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明白无论是自主创业还是进行投资,不管是投资人还是上市企业,都需要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履行好自身的社会责任。2019年长生制药退市、千山药机财务造假退市表明了即便是发展得再迅猛的企业,倘若不履行好自身的社会职责,触碰公德底线,势必会被社会、公众、投资人所抛弃。

四、结语

总而言之,课程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传授教学内容及传递思想政治的有力载体,所以课程思政离不开课程教学的有力支持。《投资学》课程教学工作者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结合该课程的特性、教学内容,并结合社会思想,推进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宋丽,潘越.课程思政理念下“投资学”教学中“德融教学”的实践[J].西部素质教育,2020,06(03):45-46.

[2]康晓虹,其丽木格,赵立娟.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证券投资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20,11(04):109-110.

[3]王明涛.“投资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教学[J].科教导刊(中旬刊),2020,404(03):132-133.

[4]郑迎飞.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思考——以《投资学》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19,13(04):141-143.

课程教学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借新课程、新课标试行推广之契机,我们教师应正确透视、把握新课程标准,掌握新课程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更好地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的探索性、研究性学习插上想象的翅膀,培养学生自己捕捉“灵感”的方法,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新课程标准”的试行与推广,再一次把问题摆在我们教师的面前,应如何在新课程教学中更好地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他们的探索性学习插上想象的翅膀,培养他们自己捕捉“灵感”的方法;如何正视新课程课堂教学?我认为,教师应在理智分析和预测教育趋势的基础上,正确认识以下三种“方式”:

一、新课程学习方式

有些老师一提到“新课程”,就认为必须“否定传统教学”,其实这样理解是极片面的。因为新课程并非否认过去,而是对过去的继承、创新和丰富,要求我们教师根据学生、教材、环境和教师自己等因素,从实际出发进行有机地“整合”。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设计出适合他们的不同角色,使之能更投入地进行“演出”。每一节课都能让学生感到新鲜,每一分钟都能让学生感到快乐,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飞翔于英语知识的高空。据专家分析,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让学生从心底爱上英语课。因此要改进传统学习方式。学生的英语课主要是学习间接的知识,传统的听课理解、模仿记忆、亮相作业等仍然是主要的学习方式。对传统的学习方式要适当改造,让它渗透研究性学习的因素。在许可的情况下,要指导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英语学习的某些规律性,使“新课程”释放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手,还有学生的心情。例如:仁爱版《九年义务教育英语》七年级下册Uint5Topic2SectionA,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现在进行时定义、构成,然后举例子说明,并与一般现在时比较。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本节课我是利用图片、学生模仿动作、分组合作、共同讨论:

Whatishe/shedoing?

Whataretheydoing?

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游戏氛围中去表达:

He/Sheisswimming...

We/Theyareplayingfootball...

最后,师生共同探讨总结现在进行时的构成:be+v.-ing。这样,在情景交融的、欢快的活动中,学生能很清晰地体会现在进行时的定义、构成及用法。

二、新课程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的本质定位为“交往”,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必须和学生成为好朋友,彻底地放下教师的架子,学会多以商量的口吻和态度与学生平等地对话、沟通、合作,和学生共同探讨、研究,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以“共建”的方式“以教促学”“以学长教”、“互教互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正在被“你说、我说、大家说(教师说、学生说)”的课堂气氛所代替。课改以后,作为教师对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应该简明清晰,以“问题”为培养的途径。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设计适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英语口语表达和交流的能力。例如:在学习谈论“做某事需要多长时间”:“Ittakessb.sometimetodosth.”这一句型时,教师可询问学生:

Howdoyouusuallygotoschool?

Whattimedoyouusuallygotoschool?

Whattimedoyougettoschool?

Howlongdoesittakeyoutogotoschoolbybike?

由前三个问题,很自然地学生可以理解最后一个问题的意义,然后再讲授:“Ittakesmetwentyminutestogotoschoolbybike.”学生很容易掌握。在教学中也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逐步形成独立获取英语知识的能力。

课改以后,有些教师反映课堂纪律变差了,又不得不板起脸孔整顿乱哄哄的场面。我个人认为,只要教师善于引导、调控,让学生“乱”得有“形”,“形”乱而“神”不乱,又何尝不可。从某种意义上讲,“活”与“乱”是等价的。教师如能正确地处理好“收乱”与“放活”,使学生在一定的自由探究的“放”与教师不露痕迹的“收”结合起来,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新课程的教学方式,让我们真正成为学生的知己,他们不再“憎恨”英语课,不再“讨厌”英语教师。在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教师的用武之地也随之拓宽了。在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创造之果。

三、新课程的评价方式

课堂评价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教学质量,我们习惯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出主观的、终结性的评判,学生也会不论正确与否都给予默认。正是这样的评价在课堂上的蔓延,使我们学生的个性被压抑、创造性被抹杀,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宰,学生成为教师操纵下的工具。学生作为具有精神生命的个体都想得到外界的表扬、鼓励和肯定,一颗稚嫩的心灵很难承受过多的批评和否定,曾经有一个名人说过:“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赏和鼓励,真诚的赞扬可以收到好的效果,批评和耻笑却会把事情弄糟。”

1.瞬时评价,捕捉闪光点。

课堂口头评价是一种瞬时评价,教师本人要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及时地进行激励性评价,在评价时善于捕捉、把握时机,进行对话交流评价,促进师生、生生心灵沟通。激励性口头评价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气质、特点、学习水平,因人、因时而异,做出针对性的、艺术性的评价。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评价的认同和接受,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激发。教学中,不仅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要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首先,激励每个学生试说,不做统一的要求。其次,要求同桌互相说,这一过程就把有的学生说不出的或是说的不全面的地方补上了,对内容的理解也进了一步。虽然学生使用的是生活语言,但教师仍要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必要的情况下再去规范孩子们的语言。

2.延缓评价,给学生空间。

课程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立德树人;英美文学课程;课程思政

自主席提出让各科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并行向前的教育教学方针,国家与政府就大力倡导课程思政教育,各高校都提倡以立德树人为中心,让课程思政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但要正确的执行这一政策,首先要清楚什么是课程思政,才能紧跟时代的政策,实现高校教育的改革与创新。课程思政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中,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其次,要清楚怎样把课程思政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中,是以润物无声的教学方式融入发到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最后,要清楚达成怎样的课程思政目标,课程思政目标必须要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但结合现有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把学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和一体仍会涌现各种问题,所以有较多学者针对这一方针做出研究,但以英语课程为课程思政研究对象的不多,以英美文学课程为例的更为稀少,所以本文以英美文课程为例,探寻基于课程思政视角下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研究。

一、课程思政的教学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于会议上针对高校教育教学多次提出课程思政这一观念,主席就课程思政多次谈过自己的意见,并提出一系列的新的方针。于2016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主席提出要不忘立德树人的初心,把其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方面培育人才,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1]。这表明高校教学要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展开,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一体,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的人才。

二、英美文学课程课程思政的意义

英美文学课程是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课程,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是英国和美国文学史,可以帮助学生熟悉两国的文学流派,初步培养学生对两国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基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更多是专注于英美文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并不注重在思想政治方面的培养,但在课堂中加入思政元素,赋予了其新的意义,开创了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发展的新局面,这种新局面有利于实现高效教育全方位育人的目标。从学生角度理解,学生在学习到英美文学专业知识的同时会学习到西方的文明史和思想史,学生的思想受到了西方文化的洗礼,但学生自身的判断力不足,对于西方文化中的糟粕思想无法辨别,不利于其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造。英美文学课程加入思政元素,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西方文化,有利于学生建立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课程建设角度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与英美文学课程的协同发展,打破了传统的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不仅仅是专注于人文专业知识的教授,更加是把思政理念用一种合理的教学手法融入英美文学课堂当中,让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基于传统教学模式,但又打破传统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形式,让其与时代政治精神相结合,能够开创我国英美文学课程教育教学乃至高等教育事业改革的新景象。

三、英美文学课程思政现状

(一)英美文学教师缺乏政治意识

其一,由于英美文学课程的性质,高校中很多英美文学教师大多有着出国留学的经历。由于出国留学的经历,部分英美文学课程教师更熟悉西方的自然环境、风俗、礼节、思想政治等方面,缺乏对国内国情的认知,对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等缺乏了解,且这部分教师因为在国外留学,大部分是非党员身份,政治思想觉悟会不够,也没有这个意识去提高自我的思想政治意识,那么这部分教师就缺乏实施“课程思政”的主动意识和自觉意识。其二,部分英美文学教师虽没有留学经历,但因专业的特性,长期受西方文化的熏陶,思想西化,其本身思想政治意识薄弱,这部分教师也缺乏课程思政的主动性。其三,部分英美文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专注传授专业知识、专业教学,不注重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不理会大学生的心里健康与否,价值观正确与否,不关注学生在学习英美文学知识的过程中受到的西方文化的冲击,这不利于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且大部分英美文学教师认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思想政治老师、学校和辅导员的工作,或者依赖一些传统的带有政治意味的节日,例如,七一建军节、八一建党节,总之就是高校的英美文学教师觉得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跟自己的关系不大,自身没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学,这大大缩减了大学生获得思政教育的途径。

(二)思政元素融入英美文学课程过于机械化

自从总书记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2]。陆陆续续有高校在执行这一理念。各大高校要求在课堂中加入思政元素,除原先本来就教授政治课的思想政治老师,其他专业老师都在这方面毫无经验,属于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各学科老师在摸索期间就存在各种问题。在英美文学课堂上,主要的问题是思政元素融入英美文学课程过于机械化。有些英美文学课程教师为了随便应付课程思政的任务,一节课的开端导入一点思政元素,一节课的结尾再导入一点思政元素,甚至有些思政元素跟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内容无关,两者完全无法融合一体,显得思政元素插入得非常突兀,无法达到较好的育人效果。或者有些英语教师认真执行了课程思政这一要求,于一堂课中反复谈道思政内容,英美文学知识中穿插多种思政内容,这会让学生感觉上了一堂英文版的政治课,出现本末倒置的结果,太过于思政教育而忽略了专业知识,且学生也容易起逆反情绪。真正的做法应该是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把思政元素融入英美文学课程中,让学生学习到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吸收思政元素,顺其自然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体系,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共进的局面。

四、探索课程思政视角下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研究

(一)提高英美文学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

课堂上,英美文学教师自身的政治素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所以教师自身有必要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作为一名英美文学教师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深入解读党的方针和政策,坚定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在学习英美文学课程的过程中,学生会受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冲击,思想难免会被西方思想所影响而改变,此时英美文学教师就是一盏明灯,带领学生理性分析中西文化差异,并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念。英美文学教师也可通过研究当下课程思政的课题,或者参加校级或省级的课程思政比赛,通过对课题的研究和比赛的磨炼,深入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意义,对课程思政产生更多的认同感,认同感带动提高教师自身的政治文化境界和道德修养,从而在教授学生英美文学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思想观念,培养其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品质。

(二)挖掘教材现有的思政元素

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思政目标制定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课堂上既可以学到英美文学专业知识,又能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授课教师在深入理解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对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和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容,制定课程思政的目标,合理导入。例如国外文学作品《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主人公鲁滨孙,通过对其正面形象的分析,可以让学生了解到鲁滨孙不甘平庸,极具冒险精神,勇于探索未知,即使面临岛上的困境,仍然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不畏艰苦,永远充满斗志,这体现一种自我奋斗的精神。于这一点就展现了思政元素,为学生塑造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可以让学生知道在个人奋斗的道路上,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他们可以学习鲁滨孙那种敢闯敢拼的劲头和乐观主义精神,凭个人的努力获取成功。

(三)对比分析教学

在学习英美文学作品的时候,往往离不开作家写作的特定的时代背景,可以在历史情况和现实环境等方面联系中国的历史与现实,运用对比分析的教学手段,引领学生分小组讨论,这能增加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了解,提升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例如“美国梦”这一概念在多部作品中都有体现,并贯穿美国多个时代,且不同时期,体现的美国梦也有所不同。以美国殖民时期的美国梦为例,其中以本杰明•富兰克林的代表作品《自传》为例子。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简述“美国梦”的来源和历史变迁,并结合富兰克林出身背景和《自传》的主人公富兰克林的经历,引出在富兰克林时期“美国梦”的开拓致富含义。然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比富兰克林时期“美国梦”与“中国梦”的异同,使学生们在认识到“美国梦”历史局限性的同时,明确“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3]。其个人梦想的实现必须建立在“中国梦”的基础上,号召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成为中国新一代的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四)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现在的教学模式不再拘泥于课堂上的一亩三分地,而是发展了各种线上教学模式,例如慕课线上教学平台、U校园等,教师课前可在这些平台上跟英美文学教学内容相关的思政新闻或者视频等资料,让学生课前熟悉内容,于课中教师再次讲解更加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并加深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印象。还有使用频率非常高的微信、QQ和手机APP都可以作为线上教学的手段。可以课后引导学生关注这些软件中的相关英文公众号,例如“CHINADAILY”“21世纪英文报”“卫报”等公众号,或者是“学习强国”这一软件的英语专栏部分,这些平台都有丰富的国内外新闻及政治实时,利用这些易于查阅的思政资料,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融入课后英语学习当中,有利于学生提升自身的英语语言能力,同时又可提高自身的政治文化素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五、结语

在英美文学课程中展开思政教学,就目前而言还是缺乏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但在英美文学课程中加入思政元素,并不是机械化地完成任务,而是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以恰当的手段实现全方位育人,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时代精神及爱国情怀的新一代青年,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中国梦想。

参考文献:

[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7(6):33.

课程教学范文第5篇

1.关于导航

导航应该包括软件使用导航和课程内容导航。在被调查的网络课程中,基本上都能提供不同程度的课程内容导航,而提供软件使用联机帮助系统的有60%,其中只有33%的课程提供了较为系统、完整、规范的软件使用联机帮助系统。有53%的课程使用了路径导航。

我们认为,导航并不是越细越好,对于界面设计清晰、层次结构简洁的网络课程,用户无需花很大功夫就能够熟悉和掌握。导航应简洁明了,但必要的导航是不可或缺的。

2.关于教学/学习目标

调查显示,67%的课程有明确的教学/学习目标陈述,而只有13%的课程对目标做了细化,清晰地告知学生各章的目标层次

(按照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而设置的)。

学生借助网络课程的学习是一种高度自主化的学习。在远程学习中,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是分离的,而网络课程作为教与学之间的桥梁,应该承担起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许多角色与任务。传统教学中的一些环节在网络课程中应该通过相关栏目体现出来。远程学习者面对一门全新的课程时,对于教学/学习目标的了解是最起码、最基本的。远程学习者不但要清楚整个课程的总体目标,而且也要明晰各章节,各知识点,各阶段的学习目标。依据桑新民教授提出的学习目标层次化、阶段化、可视化原则,我们认为,网络课程目标的设置应该实现从课程目标向学生学习目标的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化:即,从共性目标转化为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符合学习者个性特征的高效个性化学习目标;从教师制定的抽象课程目标转变为师生共同制定的,具体、明确、可操作、可检测的学习目标;由单一目标向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目标的转化——一门网络课程不但要有教师统一制定的课程目标,还要有小组的学习目标及个人的学习目标。总之,要注重学习者目标意识的培养,努力培养学习者将学习目标转化为学习计划的意识和能力。

3.关于教学对象和学科起点知识、技能的要求与说明调查显示,有47%的网络课程对课程的教学对象给予了明确的说明,40%的网络课程对学科起点知识、技能的要求也给予了说明。

网络课程的开放性决定了它的学习者的开放性。如果远程教育发展到准许学生跨学校、跨学科、跨专业,在一定程度上能自主、自由地选择课程的话,那么作为一门网络课程适合什么样的学习者来学,须具备什么样的基础知识与能力才能够学,这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且又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了。

4.关于课程的教学/学习安排与建议调查显示,有60%的课程为学习者提供了此项信息。

远程开放学习的开放性与灵活性,决定了借助于网络课程的学习是一种高度个性化;自主化的学习。灵活的学习时空,个性化的学习安排和计划

(建议),对远程学习者来说可能只是一个参考,但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它们是学习者个人学习安排和计划的依据与指南,是学习者对学习内容把握与安排的前提。

5.关于学习指导与建议调查显示,有67%的课程提供了不同程度的学习指导与建议,而仅有27%的课程提供了较为详细的学习指导与建议。

对于绝大多数的网络生来说,他们并不是现行教育体制中的优秀者,他们在中等教育阶段获得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并没有为进入远程学习作好充分的准备。可以说,他们是因为无法进入传统高等院校校园进行学习而求其次才选择网络教育学院的。因此远程学习中的学习指导就显得非常的重要,它是影响远程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远程开放学习是一种不同于传统课堂的学习,它的学习方式、方法、策略是有其自身特点的,对远程学习者的要求不仅高且还特殊;而现阶段的远程学习者基本上都是传统课堂学习中培养出来的,他们的学习方式方法基本上是适应于面对面教师讲授的,是基于传统的校园文化、教室文化的。对于远程学习这种方式,大多数的学习者一开始会很不适应,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感到盲目与茫然,感到孤立无援,因此迫切需要他人的帮助与指导。

6.关于网上学习资源调查显示,有73%的网络课程设立了网上学习资源的栏目,但内容的设计差别甚大:有的只是简单地列出了网址,没有任何介绍;有的进行了分类,且每一类中都给出了相关的网站;有的还为学习者提供了相关专业的搜索引擎。

7。关于形成性练习(测验)

调查发现,除了一门课程外,几乎所有课程都设置了练习/测验栏目,但其设计与实现却有很大的差别:有的只是将书上练习变成网页形式,并附上简短的答案;有的以思考题形式提出,没有提供答案;有的自带题库,可以自动生成各类题目;还有的有栏目,却无内容(其将该项功能留给了平台)。

8.关于流媒体视频的运用调查发现,有33%的课程使用了流媒体视频,但主要是教师对课程内容的讲解,也有对实验及操作过程的演示。

9.关于课程评价

调查显示,几乎所有的课程都没有关于课程评价的说明与介绍(只有一门课程在导航中列出了“教师评价”、“评价教师”的栏目标题,但内容却是空的)。

作为一门完整的网络课程,也应该包含泰勒原理中的四要素,即目标、内容、策略(活动、媒体、资源等)和评价。现代教育评价的趋势体现在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如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评价,学生者的自我评价、形成性评价、学习者的成就性评价和学习者之间的相互评价。当前,我国大部分网院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仍依赖于传统的集中式的一次性书面考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网络课程可能只是传统方式的补充或可选择项。大多数的网院都通过光盘、教学点(学习中心)的集中听课、面授辅导、印刷材料等方式进行教学。然而,如何通过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实现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评价,学习者的自我评价及相互评价,使评价方式多元化、过程化、民主化,则是我们亟待探索、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0.关于协作学习的设计调查显示,所有的网络课程基本上没有协作学习的设计。

网络的最大优势之一在于交流和沟通。对于协作学习的关注,目前已成为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但大多仅停留在理论分析和论述阶段。网上的协作学习如何设计与实现?协作学习的设计与实施是通过网络课程来实现,还是属于平台的功能?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11.关于网络课程学习中的交互

调查显示,大多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者并不清楚远程学习中的交互如何操作与实施,哪类交互是网络课程本身能够实现的?哪类交互则需借助平台的功能?

据美国远程教育学者穆尔的观点,远程学习中的交互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之间的交互,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交互和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Moor,1989)。网络课程中的三类交互如何设计与实现?我们认为,网络课程中的交互设计应侧重于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之间的交互,而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交互和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需要借助远程教学平台得以实现。

二、对网络课程进行分析后的总体评价

课题组在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细致分析的基础上,对网络课程的总体评价如下:

1.几乎所有的网络课程都非常重视教学内容的”讲解”、“演示”环节,不同院校不同学科各展所长,如流媒体视频、文本、Flash动画等,更有使用虚拟现实等技术的,以尽可能将课程知识讲全、讲细、讲系统,且大部分教学内容皆按印刷课本章节顺序编排。

2.网页的设计在布局、风格、色彩、链接、超文本等诸方面已相当专业化,基本不存在什么问题。

3.学科特点非常突出。不同学科在栏目设计、技术实现,及内容安排上皆能发挥学科所长、突出学科优势、符合学科特点。比如,语言学科能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听、读训练和情景对话;工科则利用各种图片、虚拟现实技术、Flash动画等演示与讲解原理与过程;其他学科如法学的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的角色扮演;医学的各种病理图片、体内器官动画,药剂配方图表等。

4.常用的几种教学方式归纳如下:

文字+图片+表格

文字+图片+表格+多媒体动画(多以Flash为主)

文字+图片+表格+视频(流媒体、其它格式)

文字+图片+表格+多媒体动画十教师的电子讲稿(PPT)

5.网络课程基本栏目包括:导航、课程介绍、课程教学、练习。

6.基本上都注意到了综合使用多种媒体,有的教学信息的表达更活泼、更有效。

7.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其一,从整体上讲,这些网络课程共同存在着重教学内容的呈现与讲解,轻学习环境与学习活动的设计。其二,相当一部分网络教学内容的讲解与呈现仍以大量的文字阅读为主,个别的仍存在着文字教材搬家的现象。其三,缺乏研究性学习的环节。其四,缺乏协作学习的设计,及组织与实施的指导和建议。

三、困惑与反思

在对网络课程进行分析的同时,也引发了笔者的诸多困惑与反思:

1.网络课程是一种什么类型的课程型态?是从什么角度提出的课程理念?追寻媒体用于教学的历史,曾经出现过“广播课程”、“电视课程”等说法,今天的“网络课程”,是否可以看作是它们的延续?是否有质的不同?从教材到课程,从课件到课程,其根本区别在哪里?今天我们在国内见到的所谓网络课程,从本质上讲是属于“网络课程”还是属于“网络教材”?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是否还会出现新的“媒体+课程”的组合?

2.在对网络课程进行界定时,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参见(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认为,“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对于“网络教学支撑环境”,有学者认为其“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笔者基本上同意这种解释与界定。但在对网络课程进行设计、开发与分析评价时,对于网络课程与教学平台关系的理解和把握上我们仍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新世纪网络

程建设工程立项项目建设和管理的通知》中指出,“要充分利用教学支撑平台已提供的功能,实现与教学平台的挂接”。由于目前国内缺乏比较成熟的教学支撑平台,因此如何做到网络课程开发时既基于平台,同时又独立于平台,这是我们在开发和制作网络课程时感到比较困惑的问题。

——网络课程与教学平台各自的功能是什么?二者之间的功能如何互补?哪些是平台支持的功能?哪些是网络课程应有的功能?特别是涉及到交互、协作、答疑、讨论、测试、搜索等功能时,网络课程在开发与设计时如何与教学平台配合?

我们认为,在依托教学平台有效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课程的责任教师根据学习者的特点与课程教学要求,并结合教学平台对教学和学习活动进行进一步的设计与开发,这样才能对远程学习者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

同时,我们建议在设计与开发网络课程时,将其分为核心模块与扩展模块。扩展模块依托于课程实施过程中责任教师对网络课程的扩展与创造性实践,特别是在网上答疑、网上讨论、网上作业、网上测验、实践操作等环节,一门网络课程的完善和成熟是需要经过长时期的教学实践的。

3.网络课程能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吗?或者说是否有必要成为主要的方式?它可以是唯一的方式吗?如何解决某些特定课程中实验与实践操作的环节?

4.网络学习适用于所有的内容与学科吗?什么学科、什么教学内容适合网络教学?反之,什么又不适合网络教学?

5.当网络课程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时,传统的教育、教学、课堂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参考文献】

[1]桑新民,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理论与试验研究阶段性总结报告[J].中国远程教育.2001(11)

[2]丁兴富.远程教育的微观理论[J].中国远程教育2001(2)

[3]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试行).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2002年5月

[摘要]

本文认为网络课程的数量和质量是当前制约远程学习者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以我国目前网络教育学院开发和使用的网络课程作为调查和分析的对象,结合对“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第一、二期的部分网络课程以及部分网络教育学院自行制作使用的一些网络课程的调查分析,对网络课程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探讨与反思,同时提出了远程教育网络课程设计、开发、应用等相关的一些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