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体制论文

教育体制论文范文精选

教育体制论文

教育体制论文范文第1篇

然而,目前我国尚未形成有效的学生、教师、学校评价机制,影响了教育改革的步伐。认清制约教育评价的因素,探索符合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评价机制,对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教育评价的发展过程教育评价(reducationevaluation)是评价者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在对教育活动及其相关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就教育活动满足社会和个体需要的程度的判断的特殊认识活动

教育评价的发展大体经过四个阶段:

(一)心理测验时期。自19世纪中叶起到20世纪30年代的80多年,为教育评价的第一个时期,教育测量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特别是在考试的定量化、客观化与标准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强调以量化的方法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测量。然而,当时的考试与测验较为片面地要求学生记诵教材的知识内容,无法真正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

(二)目标中心时期。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是教育测量的第二个时期,当时泰勒(Tyler•R)提出了以教育目标为核心的教育评价原理,并明确提出了“教育评价”的概念,从而把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区分开来,教育评价学就是在泰勒原理的基础上诞生与发展起来的。

(三)标准研制时期。20世纪60年代是教育评价的第三个时期,以布卢姆为主的教育家,提出了对教育目标进行评价的问题。美国教育学家斯克里文(Scriven.M.)、斯塔克(Stake.R.E.)和开洛洛(Kellogg•T.E.)等人对教育评价理论作出巨大的贡献,学者们把这一年定为美国教育评价发展的转折点。

(四)结果认同时期。20世纪70年代以后,教育评价发展到第四个时期。在这一时期关注的是评价结果的认同问题。关注评价过程,强调评价过程中评价给予个体更多被认可的可能,重视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智慧的教育和培养有特长的学生已成为时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教育评价在教育发展中起着导向、鉴定、改进、反馈、展示、激励、检查、监控的作用,评价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倍受社会关注。但现行的基础教育的评价和考试制度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影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新课程的改革步伐,制约了素质教育的积极有效推进。

二、影响教育评价的因素

(一)教育体制教育体制是影响教育评价的重要因素之一,集权的教育体制,强调评价模式的统一性,强化评价的鉴定评比功能;而分权的教育体制容易形成多元化的教育评价模式,并把评价的功能主要放在为教育的发展与完善提供咨询信息上,我国的教育体制正处在集权化向分权化转化的过程中,各级各类学校在办学方面的主动权不大,主要控制在国家及省市等各类教育行政部门的手中,且教育评价还使用统一的评价方案,从而影响了教育评价的发展。

(二)评价对象窄化评价对象作为评价的内容主体在教育评价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整个教育评价都是围绕评价对象展开的,不同类别的评价对象、不同发展阶段的同一类评价对象,对应的评价模式都是不同的。我国传统的教育评价是由上级评价下级,管理者评价被管理者,教育行政部门评价校长,学校(校长)、教师为恒定的评价主体,而校长、教师、学生分别成了评价的客体,实际的评价对象主要集中在学生学业成绩、优秀教师的比例、学校硬件条件几个方面,而把评价的其他内容放在了次要位置。

(三)评价方法单一评价方法指的是为达到某种目的,根据评价原则选定的有利于各种评价力量协同工作的一套活动方式和操作程序。它是计划、组织、调控、评价实施活动的技能和手段,以及搜集、整理、优化评价信息资料的知识和经验。我国近几年在评价方法方面投入的力量很多,主要集中在实证主义方法论范畴,重点研究的是如何制定指标体系,从而造成目前主要以定量分析为主的教育评价模式,对指标体系能否真正反映评价对象的本质考虑的不多,用这种单一的方法来评价教育,必然会造成不良的评价后果。

(四)教育价值观念的影响教育价值观直接影响评价指标的确定与它们的判别标准。教育评价观是一种关于教育事物价值判断的过程,它是以人们的教育价值观为基础的,持不同教育价值观的人对同一教育事物的评价结果必然有差异,而教育管理的主体和客体因各自所从事的实践不同,就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教育价值观。目前我国的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主要强调教育的工具价值,而忽视了教育主体的发展价值,评价往往是外在的强制性的,强调其鉴定功能,忽视评价的改进、激励和发展功能,注重外部目标的实现,忽视了评价对象的内部需要,忽视了利用评价机制激发主体的内部动机和促进评价对象的主动发展,笼罩着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和行政管理主义的色彩。

(五)教育评价基础理论薄弱,评写作论文价者素质不高我国的教育评价研究及实践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的,时间短,评价基础理论薄弱,对教育评价中的有些问题还很难找到合适的方法,如对学生的非认知因素、思想道德素质、心理健康水平等方面,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技术手段,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缺乏坚定的科学依据,可操作性较差;另一方面评价者的素质不高,教育评价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求教育评价者不但要懂得本门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测量学及评价学方面的知识,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者才能胜任。

三、提高教育评价质量应采取的对策

(一)加深对教育评价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教育评价的基本目的就是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证明、改进、决策、定向的作用,因此教育评价不应该是外在的力量强加给学校的一次性管理活动,而应成为学校完整的科学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把它作为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基础,是学校教育活动实现自我调控、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内在活力,应成为学校的自觉行为。同时必须明确我国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的主要依据是党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也就是说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应该是看其是否有利于提高民族素质。

(二)使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教育现象的复杂性和评价过程的多阶段性,决定了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整体性。发展性的教育评价,强调的是评价者要对评价对象的过去、现在作全面了解,根据评价对象过去的基础和现实表现,预测评价对象的未来发展目标,鼓励学生之间、同行之间互评,评价对象可以自选评价者,或者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共同协商制定发展目标。自我评价也是当前比较提倡的方法,因为它能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受时间和场合的局限,简单易行,并可长时间反复使用。评价方法必须作到四个结合: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有机地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有机地结合,综合评价与单项评价结合。超级秘书网

(三)突出评价对象的主体地位教育评价的整体过程要围绕评价对象,不仅是学生、教师、校长、教育界领导等,还涉及课程、教学计划、政策法规、教育改革方案、教育发展战略等各种教育现象和事物,包括软件评价,也包括硬件的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促进教育事业向更完善的方向发展。评价对象是发展的主体,教育评价应重视提高评价对象的参与价值,重视评价对象的主体意识、创新精神,教育评价应是一种双向性的评价活动,应采取教育行政部门与校长、校长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互评,消除原来主客体之间的不平等关系,这对于双方扬长避短、互相学习、促进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教育体制论文范文第2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国家越来越重视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全面型人才,也因此制定了素质教育方针,不断的向人们灌输素质教育思想。而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和环节,具有其它学科无法取代的作用,既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进取精神,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的体育教育,进而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1初中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初中体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培养、协调、发展和完善初中生个人素质的重要途径。可以说,在初中教育中,没有体育教育就不是完整的教育。初中体育教育具有三个特征,面向全体学校,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方面。这就使初中体育教育更加具有价值,也能进一步发挥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1初中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初中体育是初中学校开展的日常课程,同时,学校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教育中,这与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服务对象相吻合。伴随着素质教育开展和实施,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其中明确指出:“中小学校要由应试教育转变成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并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等。”这就要求学校要对在校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智育教育和体育教育。这样才能将学生培养成我国未来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2体育教育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基础。

体育教育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基础。身体与心理的协调发展,才能使一个人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进而实现自身的存在价值。这也是一个人健康并快乐生活的重要前提。健康的身体是身心发展的基础,而体育教育又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如果初中教育中缺少对学生的体育教育,学生就无法获得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也无法落实,素质教育的推行就会有所缺失。因此,初中体育教育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基础。

1.3体育教育为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动力。

初中体育教育能为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动力。同志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体育是载着知识的车,住着道德品质的房子,进行体育锻炼不但能够锻炼一个人的身体素质,还有增加知识、提升情感、增强意识的功效。。”而现代的初中体育教育更是如此,通过体育教学,能够增进学生的健康,增强学生的体质,还可以通过体育教学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开发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在日后能够更加适应社会的生活。这与素质教育开展的目的是相同的,因此,初中体育教育能为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动力。

2初中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2.1初中体育能增强学生的体质

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初中体育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学生在学习体育技能进行体育活动的时候,有更大的空间、更多的机会来锻炼身体,通过田径、篮球、足球等多项运动,能够使学生身体各部分的机能获得增强。与此同时,学生在学习到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后,也可以在课后闲暇的时间进行体育活动,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进而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这会对学生的日后发展造成深远的影响。

2.2初中体育能开发学生的智力

初中体育教育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开发学生的智力。经过研究表明,一个人智力的高低,与其大脑内部的物质结构和功能情况有很大关联。进行体育锻炼能够使大脑内的能源物质与氧气的供应充足,进而使大脑神经细胞获得更好的发育,提高大脑皮层细胞活动的强度、活跃度,促进智力发展。体育运动的种类繁多,在进行体育运动时应该注意的事项和要求也很多,这就要求学生要具有精准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较强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这些都是促进智力发展的关键因素,这样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时就能使自己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进而促进自身的大脑发育。以最常见、最普通的篮球运动来说,学生在打篮球的时候,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什么时候投球、什么时候传球、自己应该处在什么位置,都是学生需要思考的问题,这就保证了学生流畅、灵活的思维,进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2.3初中体育能促进德育

初中体育教育能够间接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在初中体育教育中,经常会有一些具有竞技性质的体育运动项目,而通过这些竞技运动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团队协作意识、互相帮助的意识、坚强的意志和进取精神等。有一句话说得好:“运动场是一面道德的镜子,在运动场上,运动员的果敢与迟疑、勇敢与懦弱、坚毅与气馁、积极与消极、文明与粗狂,都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体育运动项目中的规范与要求,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约束运动员的行为,使他们逐渐成为有规范意识、遵守纪律的人,也能使他们变的坦荡开放、光明磊落,减少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的现象。由此可见,初中体育教育能够对初中学生的行为进行调节、控制和导向,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只有正确的认识到初中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才能不断的深化素质教育改革,贯彻国家素质教育的方针。通过体育教育能够实现初中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以及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进而为国家输送具有综合素质的全面型人才,使国家变得更加繁荣、富强。

作者:张俊 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南崴子街道中学校

第二篇:中学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

1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即是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无论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所以,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树立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其次要端正教学思想,从适应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素质出发,树立以育人为目标的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树立学校体育为健身、益智、育德、促美的观点。第三,体育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多种技能。为此,教师除对所任学科知识的融汇贯通之外,还要对相关学科有一定的造诣,同时还要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等。这样,教师在执行体育教学任务时就会得心应手,提高教学效果。

2思想品德教育贯穿在整个体育教学之中

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品质,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让学生具有勇敢顽强、团结进取、活泼开朗的精神面貌,以及诱导学生养成维护道德规范、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3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

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认真了解和研究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平等的教育,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个性差异、隐性适度地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生理的需求,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材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发现式”、“问题式”等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让学生动起脑筋,边想边练。教材有相对枯燥和相对趣味之分,相对枯燥教材教学时,教师运用教法要力求新颖,使学生的情绪不断变化。在学习中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使学生对枯燥的教材教学不是苦学,而是“乐”学。如耐久跑是体育课中比较难教的内容。学生感到枯燥、艰苦、不愿学。在教学时,前几次课采用与球类活动相结合的教法,让学生在跑动中左右手运篮球,或跑动中运带足球8分钟和12分钟跑,最后采用目标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制订努力目标,教师根据学生的目标,分成几个组进行相互竞争,相互鼓励。这样的学习兴趣高,学习效果好。

4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日常工作。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主,学生没有自由表达的机会,总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练什么,从而使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冷淡,甚至厌倦的心理,这就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做体育学习的主人,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当然,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能否实现,主动权还是掌握在老师手里,教师只有真正认识了当今时代自己所处的地位和角色,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实现,教师也才能在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教师通过导趣,引导学生乐学;通过导思,引导学生活学;通过导做,引导学生善学;通过导法,引导学生会学。如此,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教学活动关系,才能把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5改革课外体育活动发展学生的特长

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是有效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过程。体育教学的完整过程,应包括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学不是传授体育知识和技术,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计划、要求、自身兴趣、爱好进行各种体育活动项目的练习。教师在必要时进行示范、指示、辅导、总结。

6结语

总之,实施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体育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与业务素质,善于吸收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结合实际,把学校体育改革推向深入,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兴趣”、“习惯”和“身体锻炼能力”的同时,尊重学生个性并使之得到充分发展,让学生在运动场上获得较大的自由空间与时间,发挥自己喜爱的活动方式来进行自主体育锻炼,并由此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而受益终身。

作者:马俊启 单位: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二道中心校

第三篇:素质教育下高中体育教学的意义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体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体育教学不但对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还对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力以及激发学生创造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高中体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体育教育事业在素质教育中的重大作用,要认真面对体育教学事业,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锤炼学生的意志力,还要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锤炼以及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高中体育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团体比赛或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合作意识与能力。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意义,高中体育教师切不可忽视体育教学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懈怠,这样会对学生的将来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不利的影响。下面笔者结合自身多年高中体育教学的实践,谈谈高中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体育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

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也是其他任何学科也无法替代的。高中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认真贯彻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认真学习体育教学理论,灵活运用多种体育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体育兴趣的激发,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培养学生终身的体育习惯、意识和能力。高中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体育锻炼进行专业性和针对性的指导,运用系统科学的训练方法,培养学生抗力量强度以及抗耐力强度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并帮助学生在锻炼中循序渐进的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这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还能够为学生的学习以及将来的工作与生活奠定良好的身体基础。

二、体育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体育教学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生活的节奏也日益加速,学生面对的各种压力也越来越大。这种情形下,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显得尤为重要。高中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各种体育运动与比赛来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力与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高中体育教师要注意在体育竞赛过程中要对学生严格要求,通过良好的纪律培养学生互相合作、共同努力、相互尊重、互相信任,能够宽容和理解,团结奋争争取良好的竞赛成绩。通过体育竞赛激发学生的比赛热情,培养学生对竞赛的自信心,调动学生的竞赛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学生能够以积极的、健康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

三、体育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体育教学还有助于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高中体育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学校运动会等体育比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热爱集体的良好品德,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激发学生努力拼搏的精神。另外,高中体育教师还口语组织学生观看奥运会、亚运会和世锦赛等国际比赛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因此,高中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发挥体育教学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优势,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与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四、体育教学能够锤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高中体育教学还能够有效锤炼学生的意志品质。良好的意志品质总是在人们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逐渐锤炼而成的。而无论哪一种体育运动需要收获成效,都需要长期的磨练过程。学生在体育运动和体育比赛中,每一个进步都需要不断努力克服心理与生理上的障碍与困难,不断坚持克服困难,并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达到锤炼。因此,高中体育教学能够有效地锤炼学生的意志品质,高中体育教师要通过系统和长期的体育教学来不断提升学生的意志品质。

五、高中体育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

高中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与审美观念具有积极的作用。学生不但要追求身体形态美,还要注重健康的美和心灵美。高中体育教师可以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帮助学生塑造健康健美的体形,培养学生良好的身姿,培养学生对美的认知与追求,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此外,高中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各种体育教学方法,通过各种队列练习、体育表演以及体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使学生收获各种美的体验,感受丰富的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与审美观。

六、高中体育教学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

创新能力作为素质教育中一种重要的内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已经成为新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的实践内容。高中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还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的信心与勇气,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此外,高中体育还对学生劳动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体育教学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学生的劳动奠定坚实的基础,还能够磨练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与精神,提高学生对劳动的正确认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劳动光荣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

七、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体育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师要正确认识高中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充分发挥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对劳动的正确认知,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理论结合实际,把学校体育改革推向深入,全面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质水平。

作者:张红波 单位:河北省黄骅中学

第四篇:素质教育下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一、前言

学校的体育教育工作和社会体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学生在学校中所掌握的知识理论以及培养起来的体育技能,是他们将来在社会生活中进行相关体育运动的基础条件。近期,我国正处于全民健身活动的战略实施时期,学校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体育教学,能够让学生真正地提升自身的体育运动技能,也是学校体育教学的目的与责任。所以,坚持并推进终身体育的理念,寻找学校体育教学社会价值实现的有效方法,才可以更好地促进体育教学工作的效果。充分地发挥体育教学的实效性以及适应性,能够更好地实现体育教学的社会价值,也可以进一步推动体育教学水平的提升,让体育教学的目标得以实现,对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素质教育的内涵

传统的应试教育拥有很多的弊端,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是根据传统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的促进学生思想、品质、身体、心理等全面发展的新型教育模式,素质教育更利于学生长远的健康发展。素质教育不仅仅强调学生单方面的能力提升,也不会只看重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素质教育更关注于学生身体、心理、智力、道德等多方面的共同发展,同时各个方面在不断提升的过程中相互促进。素质教育的定义不是非常明确,但是,其把学生自身、全面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的内涵被人们广泛认可。学校是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教师是素质教育实施的具体执行者,学生是素质教育的对象。学生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很大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还能实时地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不过,在各个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学校自身的情况以及学生的特点,采取适合的教育方法。在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重点要关注课程的设置是否科学、教学方式及手段是否适合、考核机制是否完善等内容,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三、素质教育背景下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时展的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不断转变,素质教育被提出并逐渐地受到重视。时代的发展促使了生产力的进步,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素质教育更加符合现阶段生产方式,是顺应时展的必然产物。时代的发展进步不单单变现在科学技术的进步上,同时还表现在对于人才要求的变化方面。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已经与传统的人才要求不相符,新型的人才必须拥有充足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合作精神以及过硬的实践技能,在思想上要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健康向上的心态以及高的道德情操等。所以,素质教育是为了适应时展,满足时展要求的新型教育模式。

2.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是现阶段我国发展的主要任务,在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很多高素养人才。以往的教育模式培养的人才已经不能达到市场经济人才需求的标准,素质教育应运而生。上世纪的80年代,我国市场开始逐步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形成并迅速发展。随着开放化、市场化的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我国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寻找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了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学生应当树立正确的社会目标,即提升民族的综合素养,强化我国整体国力,加快社会现代化建设步伐。那么,能不能改进我国人才教育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影响着我国未来发展以及现代化建设进程进度。所以,处理好人才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断强化素质教育。

3.教育改革自身的要求。

随着教育的不断创新与完善,教育改革需求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以适应不断改革的教育事业,素质教育正是教育改革的要求与产物。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在现阶段有了很大的成绩,九年义务教育以基本普及,两基教育工作也基本实现。不过,很多地区的教育方法还是有着较多的不足,较大程度地影响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改善。很多有天赋的学生,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而失去了特长发展的机遇,而要被动的束缚于死板的教育环境下。因此,素质教育在教育改革要求的大背景下被提出,以便改善现阶段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应符合素质教育的特征

1.全体性特征。

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中,要体现出素质教育应有的特征,以学生作为教学工作的中心,让所有学生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提升学生应具备的体育素养,培养学生日常锻炼的习惯。素质教育具有全体性的特征,同时也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以及全面发展的情况。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决定了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对待每一位学生都要给予平等的地位,不能对个别学生进行特殊照顾,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全面地提升自身的能力。同时,素质教育还要有区分地对待学生,这里的区分对待是指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工作,使学生的个性得以体现,让学生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2.全面性特征。

学校体育教育还应当注重对于学生全面的培养,让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同时,身心各方面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让体育贯穿于学生的整个人生阶段,充分地展示出体育对于学生发展的终身益处。学校体育教学要重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实现和谐统一。因此,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不单单要让学生学会应具备的体育技能,让学生的体育素养得到提升。另外,还要注重强化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能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3.基础性特征。

素质教育所培养的不仅仅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其更加注重学生的长远发展。只有打下良好的基础,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学校体育教学,不仅培养学生的体育基础,更要给学生的心灵成长打好基础,让学生通过体育教学,拥有良好的自信心,强化学生的心理素养,养成自主强身的意识。

4.学生主体性特征。

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转变教学理念,不能固守教师是课堂主体的旧思想,要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对于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来说,学生的参与与热情是教学效果提升的关键,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摆脱约束,参与课堂教学中来。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不同的组之间进行体育知识与技能的竞争比赛,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不同组之间针对自己或者其他组表现中的不足进行讨论,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对学生引导作用,不仅让学生与老师之间实现了良好的沟通,同时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课堂参与感更强,对体育教学课程的兴趣更浓,有利于学生充分地理解与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

五、素质教育背景下学校体育改革的具体措施

1.建立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联系的平台。

学校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强化和社会体育的交流与联系,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建立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联系的平台,为学生参与社会体育活动提供有利的条件,让学生能够在社会体育活动实践中加深对体育内涵的理解,学会对体育技能的合理运用,了解自身所存在的不足,更好地在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加以完善。通过建立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联系的平台,能够加深学生对社会体育的了解和认同,端正体育学习的目的,完善自身存在的不足,充实自身的知识,培养自主参与的意识,对学生以后参与社会体育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2.制定适应社会体育发展要求的体育教学规划。

随着我国全面健身活动的深入进行,学校在体育教学方面也要不断地改革,以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要求的人才。在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中,要依托社会体育发展的方向,紧跟社会体育发展的步伐,让学校体育教学的理念始终走在社会体育发展的前端。另外,学校体育教学各种手段的运用都是为了教学目标的实现。现阶段,为了实现终身体育与素质教育的目的,学校已经由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发生转变,体育教学不仅仅要重视技能的教学,更要注重学生综合体育素养的提升。因此,学校在进行体育教学规划时,要满足学生以后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的要求,适应未来社会体育的发展,这样才能为体育教学的长期发展提供保障。

3.强化学生自主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的理念。

学生只有亲身融入社会体育活动中,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实践、认知、验证,才能增强对社会体育活动的了解,只有实践出来的认知才是经得住考验的。所以,学校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学生自主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的思想,让学生在社会体育活动实践中了解与认识体育活动的内涵。所以,学校在强化学生自主参与社会活动理念的同时,要给学生提供便利的条件与良好的环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对学生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的行为加以肯定与赞扬,让学生对参与社会体育活动更具有热情。只有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社会体育活动,才能更好地实现体育教学的社会价值。

六、结语

教育体制论文范文第3篇

(一)高职体育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当前,我国高职体育教育普遍存在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一些高职院校在体育设施、体育场地及师资力量等方面严重缺乏。而高职体育教育投入不足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高职院校在主观上对体育教育重视不够。虽然我国早已开始实施素质教育改革,提倡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教育和培养,然而,我国在应试教育下形成的重文化教育轻体育教育的传统并未得到根本的改变。尤其是我国高职院校旨在培养技术型人才,其教育的职业目的较强,因此,绝大部分领导都忽视了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使得高职院校在体育教育方面的经费投入十分有限;二是高职院校在客观上存在教育经费不甚宽裕的问题。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的教育经费主要来学校的自营收入,而高职院校的自营收入主要是来自学生的学费收入,收入来源相对单薄、单一,且一些刚刚成立的高职院校因建设教学楼、聘请文化课程教师等文化教育投入而花费了大量的经费,导致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设施、场地等方面不得不节衣缩食,省之又省[1]。

(二)高职体育教学内容重复单一

我国高职体育教育存在教学内容重复单一、课程教学时间较短的问题。当前我国高职体育课程内容较为单一乏味,课程内容缺乏有效的计划和安排,从而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导致了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出现了学生怠练、逃课等现象。另外,我国高职教育作为一种职业性教育,其学制较短,一般为3年,加之采取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一般只有两年半,体育课程一般只在大一、大二阶段开设,且绝大部分院校把体育教育作为一种可有可无的休闲教育,体育课程的上课频率相对较低、开课时间相对较短[2]。

(二)高职体育教学观念落后僵化

在现阶段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部分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观念依然较为落后。例如:片面追求体育技能的培养和训练,采用增加重负荷强度的方式来增强学生体质,教学方式以老师为中心、较少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及个体差异等。这种灌输式的体育教学模式、重技能培养轻能力培育的教学理念都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格格不入、背道而驰,同时这也导致了高职学生对体育课程缺乏兴趣、无法有效地改善学生的体质、更无法促使学生终身体育体系的有效形成,高职体育教育的目标难以有效实现。

二、我国高职体育教育的改革措施

(一)高度重视体育教育,逐步加大经费投入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其关键原因之一就是高职院校的领导及体育教师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把体育教育当做一种可有可无的休闲教育。因此,高职体育教育改革首先要求高职院校领导及体育教师充分认识高职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加大对体育教育的各种投入。对此,教育部可以针对高职院校颁发《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改革大纲》,要求高职院校领导及体育教师充分认识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并对相关改革办法进行指导;同时,教育部还可对参与建校的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改革进行一定的经费补助,补助的经费主要用于体育教育投入,如:改善体育教育设备、设施等硬件条件,引进优秀的体育教师等软件资源,最后还应对补助经费的后期运用效果进行评估,从而实实在在地解决高职院校体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最后,通过对教育部参与建校的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改革,来引导民办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改革,并对其形成竞争压力,从外部方面给予民办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动力。

(二)优化体育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高职体育教育的目标不仅包括增强学生身体素质,还包括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因此,高职体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健身运动、运动技能、体育保健的基本方法;了解运动创伤处置、基本疾病预防、运动处方设计、基本急救办法等体育保健知识,还应使学生的组织能力、适应能力、抗压能力、自我调节与恢复能力等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为了达到以上体育学习目的,可以考虑将体育课程分为分为三个子系列课程,即健身体育课程、保健体育课程和活动体育课程,并分别挑选合适的老师对学生进行专项能力的培养与教育。其中,健身体育课程主要传授基本的健身方法和技能;保健体育课程主要是体育保健的知识讲授与实践模拟;而活动体育课程则是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创新体育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运动兴趣

传统体育教学主要是采用以老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体育教学模式,较少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及身体素质等个体差异,因此,体育教学缺乏针对性,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素质教育改革就是要将以往的被动灌输式教学改为主动式教学,因此,高职体育教育改革也应遵循这一模式。具体来讲,可以考虑打破原有的年级、专业、班级组织,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体质及兴趣爱好组合成新的学习单位和组织,在正常体育课程设置之外,开设篮球、足球、网球、排球、乒乓球、武术、太极拳、跆拳道、健美操、交谊舞等专项体育兴趣课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促使其形成一项或者多项体育特长,养成“终身体育”的运动习惯。

(四)强化体育教师激励,提高体育师资水平

前文提到了高职体育教育改革的多种方法,在这一系列的改革办法与措施中,我们始终在强调“学生”这一中心,当然,这也是由高职体育教育改革的目标所要求的。而事实上,高职体育教学目标能否有效地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教师能否主动积极地适应素质教育的新要求。以往学校重文化教育轻体育教育的现象比比皆是,体育教师得不到应有的肯定,被迫边缘化。素质教育下的高职体育教育应当充分尊重和肯定体育教师,加强对体育教师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促使其自觉主动地提升师资水平,为体育教育改革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具体可以考虑将专项体育兴趣课程作为体育教师的激励标准,即以体育教师所带兴趣课程班的数量及各个兴趣班的报名人数做为其绩效工资的考核标准。在具体实施方面,高职院校体育教学部在学生选课之前,应将所带兴趣课程班的体育教师的相关资料,如:所获证书、学历及实践经验、以往年份其所带兴趣班的报名人数及其他可以证明体育教师师资水平及教育水平的信息,学生结合公布的信息,并根据其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兴趣课程班,最后,为了防止体育教师因忙于兴趣课程班教学而忽视基础体育的课程教学(非兴趣课程班),可考虑将体育教师所带基础体育课程班的学生对老师教学的反馈信息作为教学考核的一项基础标准。

三、小结

教育体制论文范文第4篇

“结合专业特色教学”的模式。中职学生不同于普通中学的学生,他们进入中职院校,大都是想要学得一技之长,谋得社会出路,因此,他们会选择大部分的精力在专业技能的学习上,而忽视体育的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地考虑学生的专业,尽量让体育教学和学生专业课巧妙地结合,这样既能增加专业课的趣味性,又能提升体育课的教学效率。

二、开发具有中职院校办学特色的体育评价机制

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的体育测评标准都是依据理论考试、运动考评和出勤率等方面的情况,这种以学生运动负荷和联系密度为评价方式的课堂评价机制,不仅忽略了学生在体能、素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而且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机制,势必会让一些身体素质差,运动基础薄弱的学生丧失运动热情和积极性,产生厌烦的情绪,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中职体育教育中,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突破枷锁,建立符合中职院校办学特色,更加完善的评价机制。我们在教学中,既要考虑体育教育的客观条件,如,场地、设备、天气等,又应考虑体育教学的主观条件,如,学生的体育基础、技能掌握情况、学生心理等,通过分层评价、诊断评价、激励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探寻师生体育教学活动和教学行为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积极性。

三、全面提高中职学生综合素质

教育体制论文范文第5篇

一、固定法

传统的体育教学,队伍的调动和队形的变换相对比较频繁,花费的时间多不说,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的密度。针对这一难题,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了场地、队形、器材三固定的做法。

1.场地固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学生的上课效果,而相对熟悉的场地环境,有帮助学生稳定情绪的作用。因此,在经过缜密的分析之后,我把场地的使用方法做了详尽的规划:短跑哪儿是终点、耐久跑在哪儿起跑,包括跳绳、拔河、投球的位置都有明确的确定。上课时只需告诉学生练习的内容,学生自然而然就知道练习的位置。这样做,既减少了非锻炼的时间,又增加了练习的时间。

2.队形固定。教学队形的变换和运用取决于教学任务的需求。开课之初,我便把各项运动练习时的队形固定了下来。比如开课站4列横队,徒手操呈体操队形,而教蹲踞式起跑和30米直道加速跑,则让学生分布在跑道两侧,采用单或双行站立队形,这样教师在中间讲解示范,学生听得到,看得见。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现在,上课时我只告诉学生练习内容,一个口令,学生就会主动站好队形,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使练习的内容衔接紧凑,增强了学习效果。

3.器材安放固定。我们上体育课难免有数量多、体积大的器材,器材安放固定可以减少浪费时间,增加学生锻炼的时间。如跳箱、垫子,实心球等摆放的位置不固定,今天上课一个位置,明天一个位置,学生不适应,教师上课时把时间都浪费在调动队列队形上,增加非锻炼的时间。所以器材摆放是否固定,直接影响上课的质量。

二、课的组织新颖多变,保证上课的质量

课的组织新颖多变,将使学生注意力集中,练习欲望强,练习时间就多,保证了上课的质量。一般性的体育教学,一开始往往是队列练习。这样做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但结果却事与愿违。这种单一的形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能不能把音乐、舞蹈、游戏放在课的开始呢?我大胆地做了一些尝试。如我在四年级体育课时就把音乐、舞蹈(或健身操)安排在课的开始。由于音乐伴奏,学生比平时显得很兴奋,积极性很高,音乐伴奏做操使学生全身心放开了活动,而且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通过实践,我发现只要组织新颖,方法得当,一点点小的改变,就能消除学生课间所带来的各种不良情绪,使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或如开始部分采用踩人影、挠脚尖等游戏学生分散练习,时间可长可短,也能吸引住学生。还有队列配音乐练习等等。只要组织不拘一格,教法得当就能提高上课的质量。

三、运用“放”和“收”的练习,提高上课积极性,增加练习的时间

体育课不同于其他学科,其中有不少内容是分散、自由练习的,这就涉及“放”和“收”的问题。如何“放开”?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及动作技能掌握程度,场地、器材、环境等教学因素适合放开时应放开,以充分利用场地及器材的复合、轮流和循环运用,让活动范围放开,练习组合形式放开,个人的练习选择与自由度、情感体验、情绪宣泄放开,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个体兴趣爱好,培养和发挥特长,充分体现教者与学生之问的互动,培养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真正确立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所谓“收”,是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疑难问题,教师进行必要的归纳和纠正,去粗取精,为伪存真,从而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技术技能准确、系统、完整。收的根据主要有两个:一是体育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素;二是教材中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困惑难解指出。

四、一种器材多用,增加练习的密度

上体育课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学内容不能单一。过去,一节体育课往往需要准备好几种器材,光是收发这些器材就会占用学生不少时间。为了使课常气氛活跃,减少非锻炼时间,我一直在思索和探究有没有“一种器材,多种用途”的锻炼方法。通过实践,我发现,实心球本是推抛等力量性器材,还可以用来做多种练习。比如,两个学生间相互传递,可做准备活动。等距离排开,可练习腿部力量。此外,传球接力或跨下传球等也是不错竞赛性的游戏。

五、培养学生独立锻炼能力,减少非锻炼时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