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混沌理论

混沌理论范文精选

混沌理论

混沌理论范文第1篇

混沌理论是对确定性非线性动力系统中的不稳定非周期性行为的定性研究(Kellert,1993)。在没有变量的情况下,系统运动是一项有规律的重复行为,通过研究认识这一系统状态,非周期性行为就变成了可以观察的对象。

根据当代数学理论的定义,混沌系统就是“对初始条件极度敏感”的系统。换句话说,为了精确预测系统的未来状态,需要知道它无限精确的初始状态,即便很小的误差,都将立刻导致预测错误。混沌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商业周期研究、动物种群动力学、流体运动、行星运转轨道、半导体电流、医学预测(如癫痫发作)以及军备竞赛建模等等。20世纪6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气象学家EdwardLorenz在计算机上模拟气候类型,他的程序使用了12个回归方程来模拟影响天气的初始因素。当他把一个中间值提高精度再送回模型中去,惊奇地发现本来很小的差异,竟然完全改变了模型结果。Lorenz这一偶然发现,就是著名的“蝴蝶效应”——即便很小的变化,都能造成结果的巨大不同,它是混沌理论的经典例子:香港的一只蝴蝶轻轻振动一下翅膀,就有可能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州引发一场龙卷风。

根据混沌理论,企业、组织都是复杂的、动态的、非线性的、共同作用的、极不平衡的系统,它们的未来表现不可能通过过去的或现在的事件、行为来预测。在混沌状态中,组织行为既不可预测(混沌),又有一定规律(有序)。

内部控制包括了一系列的程序、过程和系统等,而且在操作中,上述内容一定会不断地得到重复,从这个意义上说,回归是固有地内含在内部控制之中的。当然,并非上述所有内容都是如此,但是其中很多内容都是这样设计的。因此,混沌理论可以运用到内部控制中来。

二、内部控制概念中混沌理论的含义

内部控制概念是建立在这样一种观念的基础上,即对于预期要达到的目标而言内部控制可被依赖的程度是有其固有局限的。许多相关主题的权威性著作,包括coso的整体框架都谈到了这些局限性。它们包括人类易犯错误的本性、同内部控制有关的成本和收益以及串通舞弊的可能性。因此,内部控制不能完全保证我们总是能够达到所有预期的效果。可以引用coso整体框架中的一句话来说明这个问题“无论内部控制设计得如何完美,执行得如何良好,它也只能对企业所要达到的目标……提供合理的保证。”

这其中的含义就是,那些不合理的小错误是可以容忍的。然而如果将混沌理论应用于这个问题,则显然可以看出,这些小错误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并且与其他异常现象相互作用,就会导致重大的灾难。在这方面有许多例证,例如,巴林银行——这家享有盛誉的老牌银行的崩溃就起源于某个人的未受监督的行为;银行业巨头——日本住友银行所遭受的数十亿美元损失,也源于某个交易员的铜金属期权交易。这两个令人痛惜的案例,显然都是由于缺乏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控制而造成的,但这一认识为时过晚。

混沌理论同时还证明了那些试图通过扩大内部控制的范围而阻止微小错误发生的努力也是毫无用处的。日常操作中的微小偏差是如此之多而它们的后果也是无法预测的。因此,不可能对这些偏差进行准确的预计,也不可能建立充分的预防机制。谁能够百分百地预测错过一个电话、上班迟到了一会或是忘了准备某个会议的材料所造成的后果呢?这些偏差以及其他不计其数、无伤大雅的问题每天、时时都在发生,而且我们每个人都会犯这样的错误。

因此从概念的层次上来说,我们不能依靠内部控制来预防重大恶性事故的发生。除了蓄意欺诈和明显的大意之外,这些事故的发生实际上是随机的。内部控制水平更好的企业似乎会遭遇更少的灾难,但实际上这个结论并没有得到证明。然而现在,笔者还是建议努力达到最好的内部控制水平,以尽可能地减少遭遇灾难的可能性。

三、混沌理论的应用

在混沌理论下,应该承认:重大不利事件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任何水平的控制都不能防止它们的发生。混沌理论不涉及成本—效益之间的比较,而成本—效益原则是coso框架下确定合理性的一个主要标准。为确定一项控制技术是否值得应用在coso框架下,会将应用该方法所付出的成本与产生的效益进行对比。如果效益大于成本的话,就采用该技术,反之则不采用,即使当某一项控制技术可以防止重大不利事件的发生时也是如此。但成本—效益原则很可能是一个陷阱,起初看起来可能十分有吸引力,但在事后看来却存在致命的缺陷。换言之,当一个重大不利事件发生时,除了必须接受罚款、惩罚和制裁以外,后果之一便是采取补救措施,以防将来此类状况再度发生。此时几乎就不存在对成本—效益的考虑了。

一旦对不利事件的不可避免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成本——效益原则的重要性就会消失。而如果不存在成本—效益原则这个制动闸的话,管理层将会自由地使用任何措施以提高关键的流程、系统、功能和任务等等。已有确凿的证据表明,更高质量的流程以及类似的措施将会带来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而这又将导致客户满意度的提高。最终,对于持续改进的永不疲倦的承诺将创造并维持竞争优势,从而达到创造价值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不利事件甚至重大不利事件都将会发生。但是,当不利事件发生时,对管理层是否曾尽力采取各种能够采取的措施的质疑将会减少,因为管理层良好的业绩记录将打消所有的疑问,除非是在极端特殊的情况下。

当管理层从成本—效益陷阱里跳出来之后,它就可以自由地采取持续改进、创新方案和承担风险行动,这些与内部控制的管理导向方法的目标是相一致的。这一点非常重要。不难想像,采用这一内部控制方法所取得的结果将比采用coso框架内部控制方法所取得的结果更为理想,不利事件的发生范围也可以变得更小。

可以说,任何事情,不管其性质如何,都不能百分百精确地预测它会如何发生,以及何时发生。这种不可预测的程度随着事件类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许多事件的不可预测水平还会受到有序行为的影响。因此,从原本是混沌的地方可以合理地解析出某种程度的有序。有了秩序之后,可预测性就提高了。大家都相信人类是理性的,因此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行动建立秩序。实际上,我们也确实达到了一种有序状态。这种有序使得整个社会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得以形成并发展。这一切都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因为必须维护秩序,防止因秩序恶化而进入无序的状态。也就是说通过持续的努力来处理不确定性。

在内部控制的管理方法中,风险是与某一行动相伴的不确定性的程度。谨慎的管理者会尽量把风险控制在可以容忍的范围内。但是最终管理者必须自愿接受不能实现预期结果的可能性。混沌理论提供了依据。

正是混沌理论在内部控制中的运用,使得人们对内部控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正如公众可以接受风暴、洪水、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的不可避免性,同样,也没有理由因为没有达到某些内部控制目标,而得出内部控制制度无效的结论。管理层可以通过设计并维持一个高效的内部控制系统,使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毕竟大灾难的发生并不是经常性的!

【参考文献】

混沌理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混沌理论;内部控制;不确定性;组织

一、内部控制和混沌理论

混沌理论是对确定性非线性动力系统中的不稳定非周期性行为的定性研究(Kellert,1993)。在没有变量的情况下,系统运动是一项有规律的重复行为,通过研究认识这一系统状态,非周期性行为就变成了可以观察的对象。

根据当代数学理论的定义,混沌系统就是“对初始条件极度敏感”的系统。换句话说,为了精确预测系统的未来状态,需要知道它无限精确的初始状态,即便很小的误差,都将立刻导致预测错误。混沌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商业周期研究、动物种群动力学、流体运动、行星运转轨道、半导体电流、医学预测(如癫痫发作)以及军备竞赛建模等等。20世纪6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气象学家EdwardLorenz在计算机上模拟气候类型,他的程序使用了12个回归方程来模拟影响天气的初始因素。当他把一个中间值提高精度再送回模型中去,惊奇地发现本来很小的差异,竟然完全改变了模型结果。Lorenz这一偶然发现,就是著名的“蝴蝶效应”——即便很小的变化,都能造成结果的巨大不同,它是混沌理论的经典例子:香港的一只蝴蝶轻轻振动一下翅膀,就有可能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州引发一场龙卷风。

根据混沌理论,企业、组织都是复杂的、动态的、非线性的、共同作用的、极不平衡的系统,它们的未来表现不可能通过过去的或现在的事件、行为来预测。在混沌状态中,组织行为既不可预测(混沌),又有一定规律(有序)。

内部控制包括了一系列的程序、过程和系统等,而且在操作中,上述内容一定会不断地得到重复,从这个意义上说,回归是固有地内含在内部控制之中的。当然,并非上述所有内容都是如此,但是其中很多内容都是这样设计的。因此,混沌理论可以运用到内部控制中来。

二、内部控制概念中混沌理论的含义

内部控制概念是建立在这样一种观念的基础上,即对于预期要达到的目标而言内部控制可被依赖的程度是有其固有局限的。许多相关主题的权威性著作,包括coso的整体框架都谈到了这些局限性。它们包括人类易犯错误的本性、同内部控制有关的成本和收益以及串通舞弊的可能性。因此,内部控制不能完全保证我们总是能够达到所有预期的效果。可以引用coso整体框架中的一句话来说明这个问题“无论内部控制设计得如何完美,执行得如何良好,它也只能对企业所要达到的目标……提供合理的保证。”

这其中的含义就是,那些不合理的小错误是可以容忍的。然而如果将混沌理论应用于这个问题,则显然可以看出,这些小错误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并且与其他异常现象相互作用,就会导致重大的灾难。在这方面有许多例证,例如,巴林银行——这家享有盛誉的老牌银行的崩溃就起源于某个人的未受监督的行为;银行业巨头——日本住友银行所遭受的数十亿美元损失,也源于某个交易员的铜金属期权交易。这两个令人痛惜的案例,显然都是由于缺乏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控制而造成的,但这一认识为时过晚。

混沌理论同时还证明了那些试图通过扩大内部控制的范围而阻止微小错误发生的努力也是毫无用处的。日常操作中的微小偏差是如此之多而它们的后果也是无法预测的。因此,不可能对这些偏差进行准确的预计,也不可能建立充分的预防机制。谁能够百分百地预测错过一个电话、上班迟到了一会或是忘了准备某个会议的材料所造成的后果呢?这些偏差以及其他不计其数、无伤大雅的问题每天、时时都在发生,而且我们每个人都会犯这样的错误。

因此从概念的层次上来说,我们不能依靠内部控制来预防重大恶性事故的发生。除了蓄意欺诈和明显的大意之外,这些事故的发生实际上是随机的。内部控制水平更好的企业似乎会遭遇更少的灾难,但实际上这个结论并没有得到证明。然而现在,笔者还是建议努力达到最好的内部控制水平,以尽可能地减少遭遇灾难的可能性。三、混沌理论的应用

在混沌理论下,应该承认:重大不利事件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任何水平的控制都不能防止它们的发生。混沌理论不涉及成本—效益之间的比较,而成本—效益原则是coso框架下确定合理性的一个主要标准。为确定一项控制技术是否值得应用在coso框架下,会将应用该方法所付出的成本与产生的效益进行对比。如果效益大于成本的话,就采用该技术,反之则不采用,即使当某一项控制技术可以防止重大不利事件的发生时也是如此。

但成本—效益原则很可能是一个陷阱,起初看起来可能十分有吸引力,但在事后看来却存在致命的缺陷。换言之,当一个重大不利事件发生时,除了必须接受罚款、惩罚和制裁以外,后果之一便是采取补救措施,以防将来此类状况再度发生。此时几乎就不存在对成本—效益的考虑了。

一旦对不利事件的不可避免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成本——效益原则的重要性就会消失。而如果不存在成本—效益原则这个制动闸的话,管理层将会自由地使用任何措施以提高关键的流程、系统、功能和任务等等。已有确凿的证据表明,更高质量的流程以及类似的措施将会带来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而这又将导致客户满意度的提高。最终,对于持续改进的永不疲倦的承诺将创造并维持竞争优势,从而达到创造价值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不利事件甚至重大不利事件都将会发生。但是,当不利事件发生时,对管理层是否曾尽力采取各种能够采取的措施的质疑将会减少,因为管理层良好的业绩记录将打消所有的疑问,除非是在极端特殊的情况下。

当管理层从成本—效益陷阱里跳出来之后,它就可以自由地采取持续改进、创新方案和承担风险行动,这些与内部控制的管理导向方法的目标是相一致的。这一点非常重要。不难想像,采用这一内部控制方法所取得的结果将比采用coso框架内部控制方法所取得的结果更为理想,不利事件的发生范围也可以变得更小。

可以说,任何事情,不管其性质如何,都不能百分百精确地预测它会如何发生,以及何时发生。这种不可预测的程度随着事件类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许多事件的不可预测水平还会受到有序行为的影响。因此,从原本是混沌的地方可以合理地解析出某种程度的有序。有了秩序之后,可预测性就提高了。大家都相信人类是理性的,因此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行动建立秩序。实际上,我们也确实达到了一种有序状态。这种有序使得整个社会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得以形成并发展。这一切都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因为必须维护秩序,防止因秩序恶化而进入无序的状态。也就是说通过持续的努力来处理不确定性。

在内部控制的管理方法中,风险是与某一行动相伴的不确定性的程度。谨慎的管理者会尽量把风险控制在可以容忍的范围内。但是最终管理者必须自愿接受不能实现预期结果的可能性。混沌理论提供了依据。

正是混沌理论在内部控制中的运用,使得人们对内部控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正如公众可以接受风暴、洪水、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的不可避免性,同样,也没有理由因为没有达到某些内部控制目标,而得出内部控制制度无效的结论。管理层可以通过设计并维持一个高效的内部控制系统,使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毕竟大灾难的发生并不是经常性的!

【参考文献】

[1](美)史蒂文·丁·鲁牡,刘霄仑,译.超越COSO:强化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中信出版社,2004.8.

[2]林钟高,魏立江.会计再造:美国2002萨班斯—奥克斯莱法案启示录.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4.

[3]宋建波.企业内部控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TheCommitteeofSponsoringOrganizationsoftheTreadwayCommission,EnterpriseRiskManagementFramework,Draft,July2003.

混沌理论范文第3篇

在“混沌”理论中,有如下描述:“混沌吸引子具有内部精细的结构——分形”。“一个组成部分以某种方式与整体相似的体系就叫分形”。“一个分形对象的最基本特征是具有尺度不变性或自相似性”。

“波浪”理论有如下描述:股票市场指数的多种运动模式,在形态上不断重复,依次相连形成大一级的“相同模式”。艾略特定义了九个浪级的波浪,各个浪级具有相同的模式。一个浪级既嵌套在大一级的波浪之中,它本身也包容了次一级的多个完整循环波浪。

对比混沌理论和波浪理论,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观点:股票市场可被看作是一个混沌系统,而艾略特的波浪理论实际上已经提出了这个发现。

但是,如果要下结论说股票市场就是混沌系统,还是缺少数学上的证明。关于股票市场所从属的经济学系统,国内外已有人尝试用混沌理论来研究和解决问题。经济系统是否属于混沌系统也是没有定论。混沌的产生有几个必要条件:系统是开放的、非线性的、非平衡的。股票市场也具备这几个特征。由此我们说股票市场指数的运行表象可能是类似混沌的。本文所做的也只是对比性的解释工作。

二.混沌理论简介

1.混沌的定义

以下是关于混沌定义的几种描述,侧重点虽有不同,但描述的都是同一种现象。

(1)“定义混沌来源于确定性方程的无规律运动。”

(2)“混沌运动的研究主要涉及不带任何噪声输入的有序系统。混沌运动的发生不需要无限数量的自由度,也不需要外部的扰动。由非常简单函数或微分方程决定的动态系统的未来状态,可以是混沌的。如果系统状态用状态空间上的点来表示的话,那么,相邻点简单地指数式分离而全局受限就产生混沌。”

(3)“仅具有几个元素的简单确定性的系统能够产生随机行为。这种随机行为是本质上的,收集更多的信息并不能消除它。以这种方式产生的随机行为就称为混沌。”

(4)“对于一个非保守动力学系统,如果在一个吸引子上的典型轨迹具有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则就说该系统是混沌的。”

(5)“混沌是没有周期性的序。”

(6)“混沌是非周期性的、是具有渐进的自相似的有序现象。”

2.通向混沌的途径

(1)倍周期分岔进入混沌。系统运动变化的周期行为是一种有序行为,但在一定的条件下,系统经过周期加倍,会逐步丧失周期行为而进入混沌。

(2)茹勒——泰肯道路通向混沌。物理学家彭伽勒早已发现,三体相互作用会进入混沌。茹勒和泰肯研究证明:当系统内有不同频率的振荡互相耦合时,系统就会出现新的耦合频率的运动,混沌状态可以看做有无穷多个频率耦合的振动现象。

(3)阵发混沌。在非平衡非线性的条件下,某关键参数的变化达到一定的临界阈值时,系统就会出现时而有序、时而混沌的随机振荡,这种现象称阵发混沌。当参数超过临界值时,系统发展成完全的混沌。

3.关于混沌吸引子

混沌是来自动态系统的行为。一个动态系统由两部分组成:状态描述(关于系统的本质信息)和动力学机制(描述状态如何随时间演化的规则)。系统的动态演化过程可以在一个状态空间中表现出来。状态空间是一个由系统运动的自由度构成数轴的一种抽象空间。状态空间为描述混沌系统的行为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它用几何图形的方式表达了一个系统的动态行为。所谓吸引子,就是一个系统的动态行为最终停留下来或被吸引过来的状态,即在状态空间中刻划系统长期行为的几何形式。一个动态系统可以有几个或几种吸引子。系统从不同的初始条件出发,状态演化可以到达不同的吸引子。

吸引子有平凡吸引子与奇异吸引子之分,奇异吸引子包括混沌吸引子和奇异非混沌吸引子。混沌吸引子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是一个相邻轨迹不断分离、又不断接近过程的产物。

(2)混沌吸引子具有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和相对稳定性。

(3)混沌吸引子具有内部精细的结构,即分形。

非平衡非线性过程一旦进入混沌,会出现分数维数。维数是几何学及空间理论的概念。在几何学中,维数取整数。而混沌吸引子,往往具有非整数维数。对分数维数的研究,已发展出一门新学科,称为分形几何。系统进入混沌以后,原来的有序结构并不是完全抹掉了,而是形成无穷多的结构互相套叠。“一个组成部分以某种方式与整体相似的体系就叫分形”。

三.波浪理论的混沌解释

1.理想股市

可以设想有这样一个股市存在:(1)是一个完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股票市场,即没有政策方面的干扰;(2)法制体系健全并得到彻底地贯彻执行,即不存在利用内幕消息、利用资金优势等人为地操纵市场的现象;(3)市场足够大。

姑且命名为“理想股市”。理想股市是不带有任何噪声输入的。

这样的一个系统是否是一个混沌系统呢?假设它成立,它的混沌吸引子又是什么呢?

2.理想吸引子与吸引子集合

在波浪理论中,一个完整的循环是8浪循环,5浪上升,3浪调整。这是一个理想中的模式,实际情况要复杂的多。艾略特也归纳出了总计13种基本模式,这13种基本模式按照一定的规则,整合出丰富多彩的实际走势。

假设理想股市的运行是按照理想8浪模式迭代运行,那么这个理想8浪模式就是理想股市的混沌吸引子,称之为理想吸引子。

但现实世界中的股市,不可避免地有噪声存在,尤其中国股市,素有“政策市”、“庄家市”之称。所以实际的股市只能看做是一个近似的混沌系统。

因为各种噪声的存在,走势势必呈多样化。艾略特归纳出的多种变体模式组合,可以视为实际股市系统的混沌吸引子集合。也就是说股市存在多个吸引子。因为实际运行存在多种变数,这使得精确且准确地预测是不可能的。波浪理论给出了未来走势的几种可能,究竟哪种可能会成为现实,如何使预测更接近实际情况,这给波浪理论的使用者留出了发挥个人想像的空间。但这种个人的发挥还是应遵循波浪理论的基本原则。

四.关于预测的话题

任何一种股市的分析方法,包括基本分析、技术分析以及心理分析等等,都是对未来走势的预测。一般说来,预测是指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的过去和现在状态,对未来的发展变化作出性质上的推断和数量上的估计。处于混沌态的系统具有两大特征:系统行为具有对初始条件敏感依赖性和运动状态的分形性。关于对未来的预测,混沌理论只能回答将来可能会发生什么,而不能回答一定能发生什么。由于混沌系统本身所固有的非因果机制、蝴蝶效应、混沌分叉、复杂性增长等特性,使得精确的长期预测非常困难甚至于不可能,但是混沌吸引子是系统运动规律的一种体现,这为系统的预测提供了一条途径。

混沌理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有效市场;分形市场;混沌理论;标度不变性

经典金融理论的科学基础是从单一的因果关系角度对复杂的世界进行还原论的思考,认为经济本质是以线性、时间可逆、统一简单的均衡范式为基本特征的,经济的对象世界是一个满足线性叠加的世界,可用最优化、均衡、理性、稳定等概念来解释、分析、预测经济领域的各种现象。其中,Debreu的一般均衡理论、Markowitz的投资组合理论、Modigliani-Miller的公司财务理论、Sharpe的资本资产定价理论、Fama的有效市场理论、Black-Scholes的期权定价理论及Ross的套利定价理论,构成了现代金融理论的基石。在讨论资本市场效率时,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markethypothesis,简称EMH)在这一研究领域占据着主导地位,现代资产组合理论,如资本资产定价理论(CAPM)与套利定价理论(APT)等都是以有效市场为假定。然而,伴随着资本市场理论及计算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了大量市场非平稳运行的事实。经济的真实过程和现象往往是非线性、不可逆、远离均衡,经典金融理论无法说明资本市场出现的不规则涨落,以至对市场危机特别是对资本市场波动的内在机理缺乏有说服力的解释。20世纪80年代,一批来自物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数学、哲学等领域的学者,在诺贝尔奖获得者盖尔曼(M.GellMann)、安德森(P.Ander-son)、阿罗(K.Arrow)等人的支持下,在美国成立了圣塔菲研究所,专门从事复杂性科学的研究,试图找到一条通过学科间融合来解决复杂性问题的途径。1999年4月2日,Science杂志社出版了《复杂系统》(ComplexSystem)专刊,分别讨论了生命科学、经济等研究领域中的复杂问题。其中,金融系统由于人的参与显得与众不同,许多问题不能用传统的平衡、线性、静态等方法获得满意解决,可能要用与复杂性有关的非线性、非平衡、混沌、分形、突变性、非周期性的思想和系统方法来解决,这为市场动力学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本文将在综述国内外资本市场复杂性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出该领域的一些热点问题。

一、对有效市场假说的质疑

1.理论上对有效市场假说的质疑

在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中,交易者是价格的接受者,他们的个体行为不影响市场的均衡价格,如果均衡价格完全揭示了私人信息,那么交易者便会产生“搭便车”的动机,即不愿意自己搜寻有成本的私人信息,只想从价格中推测信息,当全部交易者都不搜寻信息,则价格中就没有私人信息。那么,此时是否存在一个稳定的均衡价格呢?因未来收益的随机性会诱导交易者产生搜集信息的“天性”,以便预期价格的未来走势来获取信息报酬,故无私人信息的均衡是不稳定的。这就是Grossman-Stiglitz悖论[1],它指出了市场有效性与信息搜寻相矛盾。FischerBlack(1986)指出,将投资者假定为理性人是很难令人信服的,许多投资者经常依据一些并不相关的信息进行买卖交易,他们在购买时依据的是“噪声”而非信息,投资者的行为在风险态度、贝叶斯原则和表达方式等基本的假设方面与标准的决策模型是不一致的。

2.实证检验对有效市场假说的质疑

Mandelbrot(1964)提出,资本市场收益率是服从一族称为稳定帕累托分布的,其分布的特点是倾向于有趋势和循环,同时也有突变,稳定帕累托分布现在被称为分形分布。近年来,人们发现用Levy分布可以很好地描述市场收益率,但还是碰到了厚尾现象,于是提出了截尾的Levy分布。通过对市场收益率分布具有高峰、厚尾特点的讨论,使人们普遍接受了市场收益率分布具有高峰特点的这一观点,但对有效市场假说是否就受到严重动摇的争论却十分激烈。Jegadeesh和Titman根据证券过去的收益情况提出了多种方法来预测证券的收益,发现单只股票过去6~12个月的股价走势有助于预测同方向未来的价格走势[2]。这些研究与有效市场假说明显抵触,在分析资本市场时,重新估价当今资本市场理论背后的假设是十分重要的。

二、资本市场复杂性理论回顾

被誉为20世纪继相对论、量子力学之后第三次科学革命的复杂性科学,是突破传统分析程序的局限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复杂性科学属于基础科学层次,包括非线性科学、混沌理论、分形学、模糊学、控制论、相变论、自组织理论、系统论等许多分支科学。复杂性科学理论认为,复杂系统各单元是一个广泛而密切联系的网络,具有“自组织(self-organization)、自适应(adaptation)、动态(dynamic)”等特征。复杂性的概念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复杂性。①复杂系统一般由大量的、不同的、相互作用的单元构成,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非线性的。复杂性是系统、组织的内在属性而不是个体、单元固有的属性。②自组织指系统中许多独立的因子相互作用、自然演化的过程,即系统具有层次和多功能结构,并能在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学习对其层次结构与功能结构进行重组及完善。③自适应是指能与环境相互作用,可以积极地将环境中所发生的事件转化为有利方向的自我调整,并且向不断适应环境的方向发展变化。④动态是指系统处于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并能对未来的发展变化有一定的预测能力。

资本市场表现出复杂现象,主要体现在金融变量的复杂特征和市场异常现象。金融变量的复杂特征主要包括非线性、非平衡状态、动态性、混沌、分形、突变性、非周期性和不可预测性等。市场异常现象指人们在实证研究中所发现的与有效市场理论预测不同的特征,它表现在以下两个层面上。一是市场行为(资产价格、交易量等)层面。在总体股票市场中,主要包括资产溢价之谜(无风险利率之谜)、波动率之谜;在单个股票和投资组合中,有规模溢价、长期反转、惯性效应、交易量过大、过度反应、反应不足等特征。二是投资者行为层面。比较典型的有非理性的“过度交易倾向”、“倾向效应”、投资者的“极端行为”等特点。

金融系统复杂性的特点表现为:第一,系统规模大,小到消费者,大到国家和国际组织,每一个经济单元都是系统的一个组元;第二,系统具有很强的层次结构和功能结构,按照横向和纵向可以划分成许多相对独立的子系统;第三,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系统外部有持续不断的物质、信息的交换;第四,系统具有耗散结构,具有动态均衡性,这种系统虽然可以通过自组织作用达到局部的、暂时的稳定,但很容易被微小的扰动所破坏;第五,系统最鲜明的特征是人在金融活动中的作用。复杂性的本质、内涵要求我们不能把复杂性全部归结为认识过程的不充分性,而必须承认存在客观的复杂性且其具备自身特有的规律性。

分形和混沌作为20世纪跨学科研究的两项重大发现,构成了复杂性科学的核心内容,大体上可以说,混沌是现象的深化,而分形则是结构的深化,它们使人类对自然规律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源于统计物理学的分形理论和混沌理论已经进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方面,形成新的学科或新的研究领域,如混沌物理学、分形物理学以及混沌经济学等。

1.分形市场理论

EdgarPeters(1991)首次提出分形市场这一概念,他指出分数布朗运动可以更加准确地刻画金融市场的波动,但是,目前对分维时间序列及分形市场的经济机理还缺乏深入分析。下面从分维时间序列的角度,给出分形市场理论的含义。

(1)分数布朗运动与分数差分噪声。在离散时间情况下,Mandelbrot给出了分数布朗运动(fractionalbrownianmotion,简称FBM)的定义。

(2)分维时间序列的特性。分数布朗运动和分数差分噪声是分形理论在时间序列中的应用。有效市场理论试图用布朗运动这一整数维时间序列来刻画金融市场的波动,但是,由于整数维时间序列的局限性,使其未能揭示市场真实的波动特性。分维时间序列包含并且扩展了整数维时间序列,通过计算时间序列的分形维,可以判断时间序列是如何填充它们空间的。因此,它具有整数维时间序列所不具有的诸多非线性特性,如长期记忆性、自相似性等,从而可以更加准确地刻画金融市场的波动特性。

(3)资本市场的分形特征。在分形市场下,收益序列在不同时间尺度下具有相似的分布,说明了市场波动的长期相关性。如果资本市场是非线性动力系统,那么我们应当从以下方面进行预测:①长期相关性和趋势(反馈效应);②某些条件下和某些时点的无规(临界水平)市场;③在更小的时间增量上看上去仍旧相同并具有类似统计学特性的(分形结构)收益率时间序列。同时要注意预测的时间不能太长,预测的时间越长,预测就越不可靠(对于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

2.混沌理论

(1)混沌的定义。混沌是确定的输入导致不确定输出现象的总称。混沌系统是典型的反馈系统,它们服从不稳定行为规律。以事件的放大及不连续性为特征的混沌系统存在两个基本的必要条件:分形维的存在和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任何系统设计的初始值与实际实现的初始值总是存在误差。如果设计的初始值选在混沌区内或靠近混沌区,那么实际的初始值就可能落在混沌区内,这将导致实际运行系统与设计系统可能有完全不同的性状。例如,经济系统如果存在这种情形,它可能短期运行,这是理想的和可以预测的,但当误差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可能在某一时刻进入混沌区,成为不可预测的。上面这种现象被称之为系统对初始值的敏感依赖,即初始值的微小差异可能导致系统运行的重大不同,这是混沌现象的核心内涵。

(2)经济系统中的混沌。1980年斯图泽首次在哈维尔莫经济增长模型中揭示了混沌现象,这使人们认识到建立在传统经济学理论基础上的经济模型也具有内在随机性。继斯图泽之后,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从传统的经济理论模型中揭示了混沌现象,其中包括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萨缪尔森模型和微观经济的企业模型。此后,理查德等分别于1982年和1983年先后发表了《非规则增长周期》和《经典增长中显现的混沌》,实现了非线性经济学理论和实验上的突破,并于1990年出版了《混沌经济学》一书,标志着混沌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3)混沌经济系统的定量判别方法。混沌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于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对于复杂的非线性动态经济系统,往往很难建立准确的数学模型。所以,探讨直接用时间序列判定相应系统是否混沌的方法显得十分必要。若已知某系统有关的时间序列数据,则可以用以下三种方法来判断该系统是否是混沌的。

①连续功率谱。“功率谱”是单位频率上的能量,它能反映出功率(强度)在频率上的分布情况。利用它可以区分周期函数和非周期函数。非周期即混沌运动的功率谱不再有离散的谱线,而是连续的。

②正的李雅普诺夫指数。对初始值的敏感性是一切表现混沌状态系统的必备性质,这个性质可以定量化,用以测量系统混沌到什么程度,这个值就是李雅普诺夫指数。一个正的李雅普诺夫指数度量相空间中的伸展,它度量邻近的点相互之间发散有多么快。一个负的李雅普诺夫指数度量收缩,即一个系统在受到扰动之后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恢复自己。李雅普诺夫指数乃是方程稳定性的平均度量,也就是混沌的度量。

③分数维。混沌吸引子的几何特征是具有分数维。一个混沌系统的混沌集往往就是分形,即其维数不是整数。为了从数量上刻画和区分它们,可以用Hausdorff维数和测度。

三、资本市场复杂性实证研究综述

目前,研究资本市场的非线性动力学特征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上:第一个研究方向是判断资本市场是否存在分形、混沌及标度不变性等非线性特征以及检验方法本身的研究;第二个研究方向是建立非线性动力学模型来描述证券价格的动态演变过程,探索价格波动行为的形成机理。

在第一个研究方向上,1995年Mantegon和Stanley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ScalingBehaviourintheDynamicsofanEconomicIndex(《经济指数动态变化中的标度行为》)的文章,首次将研究复杂性科学的分形理论引入到分析经济系统中来,他们以标准普尔500指数为对象,在对价格增量和收益两个时间序列的研究中,发现标准普尔500指数存在着标度不变性,并从理论上证明了有效市场假说仅是分形分布族的一种特殊形式。Raberto等人分析了意大利MIB30股指的易变性,发现MIB30指数具有长期相关性,股票价格指数的变化可以用Levy稳定分布描述,得出与标准普尔500指数相同的结论[3]。

多重分形描述了在一个分形集中,不同的部分具有不同的标度指数,又称多标度分形。Pasquini利用纽约证券交易所指数数据,对市场的多标度现象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不同范围的波动具有不同的标度关系。Cuniberti(1999)[4]等人研究了美、日等国股市,发现股票价格时间序列存在着标度不变性。

Bajo等人在分析西班牙peseta与美元汇率数据时最早发现了混沌的存在[5]。Grauwe等人将汇率预测的基本因素分析和技术分析融合成新的混沌汇率模型,Silva在Grauwe研究基础上,分析了外汇干预机制对产生混沌现象的影响,从经济规律的角度探索外汇市场汇率混沌行为的内在原因[6]。这些研究帮助人们加深了对汇率复杂性特性的认识。

黄登仕在对金融市场的标度理论综述中指出了多标度行为的发现是金融市场标度理论的最重要的进展,总结了多标度理论的最新进展[7]。戴国强、徐龙炳等应用R/S分析法计算沪深股市的Hurst指数,指出市场存在状态持续性,波动呈现集群性,股价指数所构成的时间序列呈现非线性[8]。吴冲锋等建立了一个股票市场随机交流模型,发现股价变化的厚尾性分布特征与金融市场的羊群效应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关系[9]。

在第二个研究方向上,圣塔菲研究所的学者们专门从事跨学科的复杂性研究,由于金融市场有着丰富的数据资料,圣塔菲研究所自诞生以来就把金融系统作为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Vandewalle,Boveroux和Minguet(1998)[10]的研究表明:金融系统是具有耗散结构的系统,因为人的介入而变得比自然复杂系统更为复杂,具有更为明显的非线性、路径依赖、自组织和自进化的特征。

Lux(1995)、Arthur(1997)在摒弃了经典金融学中的典型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后,在投资者异质基础上建立了描述股市行为的模型,对投资者的交易行为进行模拟。Arthur指出,在资本市场中,每一个投资者都处在他们所共同依赖的整体市场模式中,对该模式的运行进行预测并采取相应的行为策略,这使市场变得更加复杂,因此描述多个投资者之间及市场整体的关联模式是建立模型的关键。Schmidt以股市交易者群体为变量,分别在确定与不确定性金融环境下,研究离散交易状态下市场的形成过程[11]。

股市暴跌之后往往伴随着长期的经济萧条,对一国经济的发展极具破坏力,给宏观经济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促使人们开始思考金融危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Peng分析了1929年和1987年的两次股灾,认为证券系统具有极其复杂的行为,是一个非线性系统[12]。Lux等人提出股市波动新理论,应用随机变量模型和统计物理中的标度理论分析了股票市场的波动[13]。

Bak[14]等人利用混沌、分形非线性理论的方法,以实际数据给出证券市场存在混沌和分形的证据。高红兵等计算了上证综指日收益率序列的李雅普诺夫指数和混沌吸引子分形维,表明了我国证券市场运行系统的混沌特征[15]。黄小原等对股票交易群体变动的混沌进行了模拟[16]。

四、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1)复杂网络。近年,复杂性科学的研究热点之一是复杂网络,伴随着复杂性科学研究的进展,Wang[17]等人指出在系统的个体行为与系统整体的行为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他们将一个具有众多个体的复杂系统看做一个网络,并认为复杂网络是一种合适的研究方法。Watts和Strogatz在Nature上提出小世界网络,它既具有规则网络(regularnetwork)的高聚类特性,又具有随机网络(randomnetwork)的较小平均路径长度的特征,这是一个表征人类社会网络的模型[18]。随机网络模型不能反映社会人际关系,而小世界网络注重对经验、规律的模拟,可以更真实反映现实,但网络建模存在的问题是作用者的多样性有待提高,且目前大多是对收益率及波动特征的研究,还未考虑价格及交易关系的模拟。

(2)金融数据高维计算复杂性。由于金融系统的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其特征表现为模型结构复杂,涉及变量多,高频交易产生海量数据,在大多数情况下无法得到像Black-Scholes公式一样的解析解,而只能依据数值计算方法。虽然许多新型衍生证券的定价可转化为高维定积分计算,但对应的高维积分维数可达数百之多,无法用传统的数值方法求解。为刻画金融计算的复杂性,Caflisch等提出了有效维数的概念[19],但其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的难点在于有效维数与计算复杂性的定量关系。

(3)人工股市模型。从实验经济学的角度,人们放弃了完全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代之是能够学习和适应环境的有限理性经济人。根据对经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不同处理,分为只考虑宏观信息的模型和只考虑局部相互作用的模型两大类。Lebaron[20]等人从宏观信息角度建立的人工股市模型(ASM)包括股市交易者和交易者面临的环境,模拟单一股票的交易情况等方面,人工股市模型虽然描述了股市的许多特征,但其数值模拟过于复杂。Hulst等人从局部相互作用角度建立了人工股市模型,发现群体大小的分布服从幂率分布。通过建立人工股市模型,在有限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下模拟市场交易者的行为特征及对市场运行的影响,有助于认识市场的运行规律,但研究的难点是如何描述人的心理特征及加以定量化。

混沌理论范文第5篇

高校人员管理是教育管理的核心,有人说它是管理的管理,也叫元管理。其目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高校各层次人员的潜能,通过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推进教育事业和谐、有序、快速地向前发展。但是,怎样才能实现这一日的,口前并没有一个唯一绝对有效的模型可供利用。虽然,在教育管理研究领域,管理学家们为我们提供了不少的管理模型,比如理性科层模型、学者团体模型、开放系统模型、政治管理模型、文化模型等,但是,由于这些模型与我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状况并不十分吻合,因而都未能在我国派上应有的用场,即使部分地予以采用,也未能在管理中产生应有的效益。口前,我同高校人员的管理主要以科层模型和政治模型为主。这两种模型,其决策的基础分别为职位和奖惩能力。由于这两种模型主要套用了其他领域(政府、企业)的管理模式,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容易忽略高等教育领域所独有的个性特征,带来的效益也就不很明显。那么运用其它模型又会怎样呢?例如有人主张让高校的业务教学骨干来进行决策,即所谓的学者团体模型。很多大学管理的实践表明,有学术或专业特长并不能就表明一定能够进行科学决策和有执行决策的能力。

那么,大学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模式,才能最有效地解决内部人员管理中所面临的效率低下的状况?这正是本文提出关于秩序与混沌管理问题的原因。所谓秩序,即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管则的有条理的状态;无秩序,则无所谓管理,管理的理想状态便是形成一种秩序。但是,怎样才能达到秩序状态,是通过秩序本身还是秩序之外?过去的实践告诉我们,由秩序列秩序,效果欠佳。那么,由混沌到秩序呢?过去的实践并未问答,但我认为可以从理论上作一些探讨。所谓混沌,即管理中常出现的模糊状态和不确定性,是一种非周期性、无规则和不可预测的随机行为,是一种只在非线性系统。并且在一定条件下才发生的模糊现象。混沌理论的形象说法就是蝴蝶效应,在这一现象中,初始条件微小的变化将导致最后现象的极大不同。那么在大学人员管理中,存不存在混沌现象呢?

二、高校人员管理中的混沌现象

混沌理论认为,无论在自然界还是人类生活中,混沌现象都是普遍存在的,“理性的触角伸向哪里,哪里就发现有混沌”。高校人员管理中,混沌现象自然也是存在的。

首先,从高校人员的构成上看便存在混沌现象。高校人员的组成主要包含大学教师、大学生和服务人员,管理人员则寓于三者其叫。在这四个集合的人群小,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表面看来似平是明晰的,其实,从深层看,又是极其混沌的。不仅大学教师与大学生不是一种线性的关系,而且,大学教师、大学生与服务人员之间也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譬如,在教学中,究竟是以教师为主体,还足以学生为主体,抑或是双主体?如果用线性的关系来试图给以说明,就很难说清。再者,服务人员(如图书管理员、后勤服务人员等)与教师和学生相比,是不是就不重要了呢?如果按照既往的观点,教师和学生是主体,服务人员当然就是附体了。因此,服务人员素质的高低、服务质量的好坏以及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和作用就难以引起应有的重视。不少大学只强调教帅培训、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性,而对服务人员的培训则认为可有可无,以至导致因服务质量低而严重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认识方面的偏颇。高校管理人员和教师甚至和学生及服务人员间的关系,更是一个胶合的混沌状况。不仅人员之间的穿插、交流、互动处于一种胶合的状态小,而且思想、认识、观点、方法,也不可能用线性的方法理出头绪来。比如,在管理人员队伍小,既可以有大学教师,还可以有服务人员,而且这些人员都有很大的白山性。如一个大学教师既可以凭借自己的才华、能力担任专职教师、兼任学校负责人,也可以为自己的教学活动放弃学校的管理职位。即管理人员在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流动性,这种流动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管理的混沌性。尤其是在管理人员队伍中由于管理者往往来自不同的利益群体,这样,就会使得相互之间思想和方法的冲突十分激烈。即使来自同一个利益群体的不同管理者,其思想认识也不会完全一样,甚至矛盾重重。这些都决定了高校人员管理中必然存在的混沌现象。如果不借用混沌理论,而仅仅希望用精确的线性方法来指导管理行为、提高管理效率,在今天看来,是不够完善的。

其次,从高校的功能和作用来看,也决定了其人员管理的混沌状态。单就培养目标而言,高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不同人的回答是不一样的,不同时代、不同社会所提出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就社会的需求来看,究竟是培养适应性的人才好还是创新型人才好,人们的认识常常是模糊不清的。即便很明确地提出要培养创新人才,但什么是创新人才,众人的说法又很不一致。例如我们今天强调的素质教育,便是一个混沌的概念,对素质教育就只能按照混沌的理论来理解,而不宜按线性的理论来理解。总之,由于人的认识的极度个体化和模糊不一现象,决定了高校人员管理所存在的混沌现象的客观性。

三、实现混沌管理的合理性和条件

大学既不同于企业、社团,也不同于政府,大学生产特殊的产品——高等专门人才,这在客观上要求对高校人员的管理不能完全比照企业或政府的模式。对高校人员的管理必须有一个更加宽松的精神环境。纯粹的条条框框既产生不了新人,也产生不了新思想。过去,由于思维领域出现的极端,产生了天人相割、物我两分的现象。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下,由于管理的法理法则是建立在违背“自然”和违背人的基本权利去对他人的控制之上的,因而自然便会产生违背自然规律去压抑人性的管理办法。在这种模式下,不仅大学生,而且大学教师也常常感到一种莫名其妙的精神压抑,使他们难以有较舒畅的工作心境。笔者在对某大学(该校大多数职工认为,校长是一个很实干的人,个人品质不错)的调查小发现,全校600多名教师小能“很舒畅工作”的只占全校教师总数的23%,“不能舒畅工作”的占31%,感到“基本满意”的占46%。服务人员对“舒畅工作”的满意度更低,“%的人员觉得“不舒畅”。正如有的教师所说,不是说校长的个人品质和才能如何,主要是口前的管理模式,把人的复杂思想简单化了,管理中常常出现把问题(如职称评定、评先奖优、发奖金等)非此即彼地割裂开来的现象,这种割裂不仅没行化解已有矛盾.而且还人为地武断地制造了许多新矛盾。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在这种模式小,学校小所形成的条条框框式的规则、制度虽然貌似明晰,但由于过分强调钢化,导致了钢性有余而柔性不足,以至使人员内部“隐形冲突”加剧,内耗增加,人的潜力难以挖掘,创造能力难以发挥,因而也同样带来了管理效率的低下。今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其文化素质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民主意识空前增强,竞争精神逐渐形成,公平心理不断升华。在此情况下,大学人员的管理原则也应该适时地作出反应和改变。我认为,积极探索混沌管理模式,实现更高层级的管理秩序,是提高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当然,混沌管理模式至少需要以下几个基本条件:(1)舍弃大学小以管理级别为主要决策特征的管理模式,确立高校员工、大学生人人平等的观念,实行民主治校。因为,新思想、新人才的产生并不取决于管理科的意志,恰恰相反,管理者的意志还可能限制新思想、新人才的产生。(2)打破僵死的人员组织,实行管理人员竞争上岗制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促使人员自己流动机制的形成,实现大学内部各类人员之间的相互交叉和交流。(3)建立有效的信息流通渠道和交流环境。由于在这种模式下,领导命令、个人意志将十分淡化,计划的作用也将显得微不足道,人心向背非源于命令或计划,而主要源于组织所提供的信息,因此信息的收集、整合和提供,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混沌管理的途径

讲混沌管理并不是说学校的管理组织是可有可无的,而是说,在管理小应当将混沌理论作为一种指导管理的思想方法。从现代混沌学的观点来看,混沌并非是指杂乱无章,全盘大乱,而是指远比混乱深刻、复杂得多的随机决断的才华和能力,是指一种通向更高一腰秩序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在混沌管理的状态下,管理已不单单是管理人员的事,而是全体人员的事,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决策和执行中都将是主动者。

混沌管理离不开秩序,恰恰相反,混沌管理在秩序管理中诞生,并起着秩序管理所无法替代的作用。从秩序到混沌,又从混沌到秩序,这是混沌管理的一条基本途径。那么,作为高校人员管理,应该怎样历经这条途径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