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验教学论文

体验教学论文

体验教学论文

体验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体验式教学以体验式学习为基础,根据教学过程的中的具体实例设计,引导学生创造或者模拟实际真实的角色、情景和产品使用体验,并把这种体验呈现或者反馈在教学实例内容上,使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去感受和思考,促进内在学习的能力。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完成知识建构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创新,完成知识体系的延伸和再创造。(1)改变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伽利略曾说过:“谁也无法教给他人任何东西,我们能做到的仅仅是可协助别人发现一些东西。”体验式教学模式中,教师提前制定产品设计课题,并对课题进行简单的讲解或者进行场景预先设置,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真对题目进行角色选择和扮演,模拟人物,还原场景,在演绎和故事中去发现人物的行为和需求。再通过师生协作探讨的方式开展引导分析,让学生自己感受和领悟知识。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都是主体,教师则承担起教学辅导者、问题引导者和场景设计者的角色。(2)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发现学生缺乏自我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大一、大二年级,学生对专业的模糊性和新鲜性产生了一定的矛盾性,学生在这个阶段很有学习的冲动,却不知道怎么样去学习,学习什么。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生活相关的情景和案例进行引导,培养学生好的思考习惯,正确的学习理念和方法工具,引导学生去收集信息、处理资讯和认知材料,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体验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课程中,以团队形式置身于真实的环境中,人、事、景完全如临真境,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和感知能力,引导学生自主认知活动。(3)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差异存在于每个学生的认知层面,每个学生面对课程的理解不同,对于角色和情景的演绎也各不相同。课堂上对同一场景的不同理解和总结,往往能够让学生对问题有着完全不同的学习体验感受。教师应该在一定的设计规则下鼓励学生的个性化演绎,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

2产品设计课程研究的要素

产品设计课程是通过一系列侧重点不同的课程,进行分层次、分阶段、由浅入深的知识导入和相对应的设计课题的实践训练组成。前期以课程讲授为主,后期学生根据教师所讲授的理论为依据,展开课程实践练习。而整个课程体系都是围绕着研究人——机——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关系设定的。这也是产品设计课程三个不同维度的研究要素。(1)人——用户。产品设计是以用户为中心的,也就是说体验的主体、发起和目的是为了用户。用户的年龄、性别等生理特征,审美、文化等心理特征以及教育背景、职业、收入经验等社会特征直接影响用户对产品的选择和使用,是产品设计前期分析和设计展开最为关键的研究要素。这三个特征构成了一个个用户模型,不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用户的审美观,也决定了用户的心智模型,即如何去发现并理解产品。(2)环境。人类生存离不开环境,设计的产生也是基于用户与环境一种协调方式。环境、特定的场景和情景是营造用户体验的催化剂,是用户心理和行为发生的辅助条件。产品会根据环境而进行与之相适应的设计,环境在一定条件下也会使设计完成的更加完美,达到整体的统一和谐。所以,对具体的环境下和情景下的用户心理和行为进行分析研究是非常重要的。(3)产品。产品就是人与环境之间的一个中介,架起人与环境协调平衡的桥梁,是为人和环境服务的。产品能否准确传达设计的意图,能适应环境,用户能否准确理解产品都是课程研究的重点。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产品的认知有一定的模糊性,缺乏对产品的使用方法和特性的了解。在课程中引入体验式教学,使学生直观的感受产品的外观,对产品进行实际操作和使用。

3体验式教学模式在产品设计课程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为产品设计课程带来了新的思路,本质是亲历、实践,接受产品与人和环境之间的直接刺激和操作,使学生的知识构建形成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转化。(1)角色体验辅助产品目标用户的研究。学生首先要根据设计课题进行前期的市场或者是品牌分析,选择目标用户群。目标用户群体的设定使我们更有方向和有效地把握设计需求。设定了目标人群,要基于这部分目标人群进行角色的设定和研究。设定的角色要符合大众人群的特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然后对其展开详细的分析,包括:年龄、性别、性格、职业、薪资、生活消费水平,生活状态、生活习惯、审美爱好、生活圈子、经常出入的空间和场景、目标和愿望等等生理、心理和社会特征。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分析,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角色分工扮演,去认识和理解目标用户,为设计决策提供依据。在角色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利用自己理解的信息,把自己内在的思维方式逐步表现为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充分发挥团队合作性和主观能动性,把用户的故事和生活轻松的讲述出来,便于理解,为下步的情景体验和课程的设计的进行做好准备工作。(2)情景体验辅助用户行为和环境的研究。情景是指一定的情况和环境。从某种角度上说,人及其活动都是处于一定的情景中。而体验是人们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条件下的一种情绪或者情感上的感受。所以在角色设定后,要进行情景设计,通过设计丰富的环境以及多样的故事,为角色体验者创造一种全新的交互性的活动。在整个课程设计之中,主角是主要的体验者,与其他角色在一定的情景下形成一种虚拟的交流合作,进而不断地提升角色的情景体验感。教师为使学生能清楚地了解情景,需让学生走出课堂,去相似、相关的工作或是生活的地方去观察,观察他们的行为模式。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拍摄记录,详细分析研究,使角色情景表达更到位,才能从中感受到用户的行为模式,寻找设计的切入点。(3)产品实物体验辅助用户与产品互动时的感受研究。

体验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 教育教学 文言文 体验式教学

中职语文课程应充分发挥其独特的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职学生依据其个性品质造就其不同的发展趋势,为他们提供更多自由的学习空间,为未来培养更多有独创能力的人才,并要在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其民族自信息和好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语文教学要实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全面发展,因此,文言文语文体验式教学,不仅仅是一种认知过程,也是一种生活经验。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呢?文言文的学习应该结合现在,从现实角度评估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性,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古人的思想,掌握其丰富的内涵,探索生命的价值和时代的精神。那么,如何进行生命体验式学习?《文心雕龙・知音》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也就是说,写文章的人因感情怒放而通过辞章表达出来,阅读文章的人通过文辞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沿着文辞这个波浪找到文章的源头,即使是深幽的意思也能够被人理解。那么,我们在平时进行文言文学习的时候,如果要想深入了解作者的情感,就必须通过“披文入情”这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多次朗诵、美读来引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教师要善于借用情景、背景等资料来补充学生的空白点。学生只有深刻了解所学文言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领略其文辞美,才有对文言文产生兴趣的可能。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几乎每个国家都产生了自己的思想家。我国有孔子、老子、庄子、孟子……正是这些思想者把我们中国引渡到今天。他们用古老又美丽的语言,传递着深刻又丰富的思想。学习者与课文传递的思想碰撞,在碰撞中感受古人的情感,接受思想的洗礼,已达到对生命的深度体验,是学习古文的一个重要任务。在文言文教学当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与古人对话,引领学生进行思考。审美是人渴望自由的心灵对不自由的现实的超越。德国教育家普斯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在文言文体验式教学中,学生既入文本之内,体验作者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碰撞,又超文本之上,对人生价值和意义进行思考,对思想进行创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展开说与写的活动,让学生将其体验与感受表达出来。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常常采用的方法是串讲法、翻译法、分析法,使得古典文学的魅力、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荡然无存。钱梦龙先生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说:“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文言文教学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新课程主张“使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显然,这是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了体验与思考的重要意义。

一、“读”占鳌头,融情于读

当前,很多一线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诵读对于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流程中,因为怕完不成教学任务,诵读往往成了一种摆设,走走过场。有效的读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读,在读中体验文言文的魅力,在朗读的体验中培养文言文的语感,领悟文本内容。古人也说:“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我们不敢奢求学生在百读文章之后忽然顿悟,但是却可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诵读中涵咏、体味,得到熏陶感染,使古文语感在诵读中不知不觉培养起来。

(一)多层体验,读出意境

如在教学《兰亭集序》一课时,我尝试带领学生这样读课文:1.初读课文――自由朗读,读准字音。2.再读课文――教师范读,听清句读。表面上看,这是诵读的问题,实际上只有弄清楚了文章词句内容大意和词句结构,才能做到诵读句读的正确,这也是体验式阅读的前提。3.三读课文――读出感情。《兰亭集序》中情感变化的脉络比较清晰,即“乐痛悲”,诵读时注意揣摩作者、段落间的起伏跌宕来把握语气和语感,就更易于抓住作者的行文思路和情感表达重点。

(二)角色体验,读出个性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还有一种非常奏效的朗读方法,就是分角色朗读。学习戏曲专题,运用这样的朗读方式能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最常见的形式是教师把文中不同角色分派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应大胆地放手,让全班学生自由组合,分成小组,并让每组自行安排角色,然后以比赛的形式完成朗读任务,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此外,教师应大胆创新,让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方言和流行歌曲的方式完成形象的塑造。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充分提高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升华体验,读出情感

心理学家认为,音乐能够调动人的联想与想象,激荡起心底的涟漪。播放音乐是渲染气氛、创设教学情境的一种有效手段。合适的音乐可以给学生一个情感基调,诱发学生的真切体验,从而自然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充分挖掘文本内涵,促进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碰撞、交流。如《赤壁赋》《逍遥游》《兰亭集序》等都是千古传诵的美文,婉转流畅,抑扬顿挫,语言凝练,富于音乐美。配乐来朗诵,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美的享受,而且能引领学生入情入境,调动起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进入作者描绘的优美意境中,促进学生积极地感悟、思辨、探究。这样,学生就能感受到音乐和文字相结合带来的美,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二、巧用注释和工具书,搭建体验平台

学生可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去查、去读、去悟。我常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即将班级学生分为5―8人不等的小组,让小组成员在自主体验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讨论解决文中疑难的字词句,然后由各小组提出讨论过程中觉得困难的字词句,最后采取竞答的方式探讨这些疑难问题,检查个人、小组学习的效果。在此过程中,教师点拨、解疑。这样的课堂就在学生讨论、交流、碰撞、生成新的知识中活了起来。学生就可以从自己的动口、动手、动脑中学到知识,养成习惯,增强活力。

三、因文而异,巧立体验侧重点

文言文中应该既有“文”又有“言”。人教版中的文言文,都是堪称经典的文学作品,能很好地把“文”“言”统一起来。我认为,教师应该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文言文教学不一定非要遵循什么模式。与现代文相比,文言文更应注重因“篇”施教,巧立体验侧重点。有的文言文语言浅显,但意蕴丰厚,那么就不必在字词句式上过分注重,而可以重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鉴赏。

如《报任安书》和《渔父》。这两篇文章一长一短,一重一轻,应区别主次,突破重点。《报任安书》是传统名篇,文章比较长,涉及比较复杂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在教学中先开展翻译任务活动,要求学生在阅读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质疑,为进一步的问题探讨打好基础。而《渔父》比较短,又有较强的故事性,学习的难度不大,教学可以自学为主,教师稍加点拨,抓住几次对话,突出屈原的人格追求。

四、大胆质疑,鼓励学生个性体验文本

阅读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思维的创造活动。同时,学生得有所思、有所问,才能有所引申、发挥与创造。在《兰亭集序》一文中,“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一句中的“一觞一咏”,书下的注释为“饮酒一杯,咏诗一首”。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有位学生提出:“兰亭集会,‘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到了谁的面前谁才能喝一杯酒,咏一首诗。其他41人围着曲水,等着曲水中流过来的那只酒杯咏一首诗,这样才够尽兴、惬意,才符合东晋时期文人的习惯。”这个问题的提出立刻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观点不一,分成两派,展开争论。

在中职语文课堂中,我们要为学生提供体验的空间和时间,在亲历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实践水平。如果不经过学生的自主体验以及对体验内容的思考、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概括、评价等语言实践活动,就难以获得结论,也难以真正理解和交流。更重要的是,任何没有独立自主的体验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只有在体验时思考,把体验与思考结合起来,互动互补,让学生逐步体验古典文学的魅力,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不断提升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益。

文言文生命体验教学,既给予学生广阔的空间与自由的思想,又提高了古文教学的地位。文言文生命体验教学,让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培养了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以及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庞维国.论体验式学习[J].全球教育展望,2011(6).

[3]王敬.尊重历史 准确解读――重读《兰亭集序》[J].现代语文:下旬,2004(1).

[4]赵继光.新课程中学5S阅读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J].课程・教材・教法,2010(8).

[5]黄荣华.生命体验与语文学习[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6]曹晶.论关注生命体验的课程[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03-105.

[7]李晓静.古代文学作品的体验式教学初探[D].2005.

[8]徐霞,余中云.浅谈新课标下的文言文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04.

体验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职教语文教学 体验式学习 教学方法

职教学生在经历了九年的义务制教育以后,受应试教学的影响,在学习语文的时候已经基本没有兴趣和积极性可言。语文教学已经变成了分数教学、灌输式教学,它用分数将学生分成优等生、中等生和差等生,用分数来衡量鲜活的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学围绕着课本转,围绕着考纲转,哪里与分数有关,便重点“围歼”;哪里与分数无关,便束之高阁,全然一种“跳跃式教学”姿态。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灌输”中完全被扼杀,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丰富意义和价值,感受不到语文课程中丰富的生活内涵,感受不到教材中隐含的人性美、自然美和语言美,使语文教学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因此,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必须植根于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从而使语文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动力,成为学生的一种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这样的语文学习才有活力,才有生命。

一、体验式学习的概念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通常是把教参上的分析和自己理解之后的结果传授给学生,而不是与学生交流感悟,或引导他们进行体验,因而学生所学到的常是些抽象的、机械的、缺乏感受的语文知识和信息,这些内容不容易被学生“内化”并生成素养,常常只是孤立地保留在记忆之中。叶澜教授曾尖锐地指出:“课程、学科教学的内容缺乏生命色彩,这是造成学科教学育人价值贫乏化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没有体验的课堂教学,就必然缺乏生命色彩。

体验式教学是运用体验方式进行教学并充分发挥体验的学习功能和优势的一种教学方式。简言之,就是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是学习与体验的结合。从内涵的界定来说,体验式教学,是体验主体(也即学习主体)通过自身的感知系统对自身行为或周围的事物特征进行感知,从而产生相应的情绪情感反应,而情感又促进体验主体对自身行为和周围事物进行深入理解和产生丰富联想,进而产生领悟,生成意义,形成经验,融合修养,最终生成知能修养,达到提升主体相关素养的学习目的。语文体验式学习是一种有助于生命质量提升、主体自身成长的学习方式。在主体生命体验中,主体的情感和认知得以和谐发展,自我也能够健康发展。

二、体验式学习的教学方法

实施体验式学习,关键是教师要用“心”去创设或捕捉有意义的情境,并不断引领、促进学生也用“心”在有意义的情境中不断体验,生成意义。那么在体验式学习的过程中,如何创设和捕捉体验情境,如何引领学生用心进行观察与反思呢?在此,我结合自身实践,谈谈体验式教学的方法。

1.将课文中的体验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结合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这时的语文教材才能更贴近生活,让语文学习充满人文气息和智慧之光。而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也要分外强调语文的生活体验性,努力将课文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潜移默化中进行教育的目的。比如在教萧乾先生的《文明小议》时,我先让学生搜集生活中不文明的行为现象,然后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把自己搜集的材料讲出来与大家分享,最后,才让学生学习课文。因为引入了生活体验,所以学起来就容易了许多。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此语道出了兴趣的重要性,因此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正如新课程所强调的,学习是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因此,教师必须创设出有利于学生参与学习的情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诱发其体验的欲望。

2.在语文学习中提倡“自我角色化”

在美学理论中,有一个“自我角色化”理论,是指欣赏者在阅读作品时,常常会不自觉地把自我等同于作品中的一个甚至几个人物,随着情节的发展,欣赏者在内心与人物一起经历、体验所有的事件和活动,与人物同喜同怒、同哀同愁。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只对作品内容“自我角色化”,也可对自然和社会中一切学习对象都进行“自我角色化”。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叙事性的和富有情意性的文学作品,在教学中,对这些情意性、叙事性的文学作品,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主体“自我角色化”,实际上也就是“角色认同”和“移情”,将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等移入作品内容之中。

有人物形象的,就让学生进行“对象化”,在虚拟中扮演该主人公或作者,去经历、去体验;是景物的,就“移情”,即把个人情感移入景物之中,去感动、去陶醉、去体悟。比如,教学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一课时,就宜于运用“移情”。教师先让学生对时代背景有充分的了解,从而激发起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体会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身处彼时彼境的压抑、苦闷和迷茫的情绪,再让学生把这种情绪移入作品,于阅读过程中“带情历境”,这才能真正体会出该文“素淡朦胧的景与淡淡喜悦、淡淡哀愁之情相交融”的意境和艺术魅力,否则,只讲解课文的语言和意境是如何之美,学生也只是在记忆里增加若干语文知识和信息而已,不能真正体会到作者所描写的景物和意境的美感,以及该文的艺术魅力,更得不到艺术的陶冶和阅读欣赏的。

3.在课堂上创设“动情”的情境

课堂是什么?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是师生互动的情境,是自由大讲坛,但更本质的,它是师生生活空间最真实的一部分,在这里我们不仅能讲述别人的故事,而且能演绎师生自己的传奇。在讲授《项链》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组织学生在了解了故事情节之后,为文章续写一个结局,并且以小组为单位把结局排演成一个情景短剧,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学生的答案花样百出,有写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内心世界的,有写她回家以后与丈夫的对话的,也有写她与路瓦栽夫人的对话的……学生的演出也很精彩。通过这么一个课堂活动,学生充分认识了爱慕虚荣的危害,也看到了玛蒂尔德诚实守信的一面。

与传统“坐而受道”的学习方式不同,体验学习强调的是“行而体道”、“行而察道”。它是一种需要学习者进入情境,亲自参与其中的活动,并在参与中获得体验,形成结论的学习方式,具有亲历性的特点。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在情境中的亲身经历,是获得体验的基础,是学生反思并生成知识和情感的源泉。

4.运用多媒体教学创造更丰富的体验

体验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针对唐山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09级本科生选题结果进行统计,关于调查研究的选题占82.5%,与往年基本一样。特定的选题内容决定了后面的研究方法,绝大多数学生的论文中尽管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实际上绝大多数人仅仅使用了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其余方法并未真正使用,流于形式。出现以上情况有学生的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观方面的原因的学生研究方法能力掌握极少,平时学习中教师没有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研究方法,仅有极个别学生参与到任课教师课题研究项目,经历一些研究学习,掌握一些科研方法和技巧,而绝大多数学生对研究方法仅仅从体育统计学等课程中零星掌握一点,且缺乏实践训练,因此自身论文设计中只能选择文献资料法及问卷调查法,而文献资料法是学术论文研究最基本的基础性研究方法,因而学生论文主要使用的是问卷调查法,研究论文也是对调查数据做一个简单归类,进行定性描述,缺乏精确的统计分析。研究方法能力的不足反过来也限制了毕业论文的选题,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内容很少涉及,实验法、测量法、统计法应用偏少。客观方面,地方院校体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本身科研能力有限,在毕业论文的选题和研究方法上缺乏有效指导,另外学校毕业论文规范中对综述性文章比例有一定限制,因此学生更多选择调查性研究论文,但本科生具备的理论水平有限,难以在拟定选题中采用各种研究方法进行深层次挖掘与分析,单一的研究方法限制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2“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局限性

直到1991年,国家教委出台的第三套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才在限制选修的课程模块中,设置了“体育方法学”课程,并明确规定在第8学期安排“科学研究与毕业论文”这一环节,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4]。2003年教育部出台新课程方案中“体育科研方法”规定为一般必修课程,但不硬性规定学分、学时,明确其为研究方法的入门课程,其宗旨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科研方法,培养体育科研的能力[5]。“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科研能力的掌握,撰写毕业论文至关重要,但目前唐山师范学院相应课程教学存在一定问题。第一点,对课程的重视度不够,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大纲虽然将“体育科研方法”列为必修课,但考核性质安排为一般考察课,平时和期末考核比较松散,学生简单完成一个考核作业即完成任务,大纲修订时学分、学时的调整比较频繁,效果不理想。第二点,课程安排和“体育统计学”重合较多“,体育科研方法”课程和“体育统计学”课程学时都安排为32学时,两门课程在研究方法的章节教学中重合较多,较多内容重复教学,而且两门课程都是以课堂理论面授为主,内容枯燥,课后实践较少。第三,教师执教能力有待完善,同其他院校类似“,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由本专业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师担任,该课程需要教师有丰富的跨学科知识,不但要掌握一定扎实的统计学知识,对本学科科研特点及学术前沿要有深入理解,但近几年教学工作以青年教师为主,教师缺乏系统的科研方法学习,只是根据自身优势科研方向对“体育科研方法”进行一定角度的阐述,而且以理论性灌输为主,与体育科研实践结合较少。结果就是授课内容与学生毕业论文需要不相符合,如教师讲授很多调查性研究方法,一旦学生选择应用实验法相关题目,论文如何撰写就将极大困扰学生,不得不求教指导教师。

3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引入实验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3.1选题内容可行性分析

体育学属于交叉性学科,各专业均涉及大量文科及理科课程。根据黄汉升[3]对2004-2009届全国优秀本科毕业论文的调查,认为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是学士论文中总体质量较高的文章,选题能够反映该学科热点问题,实验设计较严谨,仪器比较先进,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较强,优秀论文多集中在运动生理、生化方向。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虽然培养方向不一样,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中依然保留大量自然科学类必修课程,可以从理科方向选题去探索体育实践问题,分析动作技术特点,可以从运动生物力学方向选题,涉及人体机能评定,研究评价方法可以从运动生理等角度选题。但体育教育专业选题一大问题就是大量重复,选题困难,无新意和亮点,实验方法应用太少,唐山师范学院体育专业近几年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也存在同样问题,学生选题追求简单、易写,以学校体育调查类选题为主,运动人体科学类选题极少。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生理论基础极为薄弱,缺乏应用多种研究方法去深度挖掘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的内容,不敢有质疑,不了解通过何种渠道去获取文献资料,因此对此类选题不敢涉及,实践访谈中有学生对 大学生减肥方法感兴趣,但考虑到要进行实验设计,使用体成分仪进行测试获取数据,还要进一步统计分析,感觉困难,选择放弃。此类情况不少见,实际上对于本科毕业论文的实验设计和要求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并不复杂,需要相关课程教师,尤其是理论课教师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思考,扎实掌握理论基础。其次,教师的实验教学工作不足,学生实验课学习不够扎实,不能利用现有条件去设计实验思路,还有一个常见原因,那就是学生有良好的实验基础,但不了解此类选题而遗漏,个别地方院校教学和毕业工作思路较为保守,墨守成规,学生毕业论文工作以稳为主,很多指导教师并未引导学生在自然科学方向去选题,一届照搬一届,选题内容上无新意,没有突破。唐山师范学院体育系针对以上情况,2010年开始引导学生选择运动人体科学类选题,并进行精心指导,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室,进行合理实验设计,个别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明显提高,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学生学习,取得不错效果,证明利用实验室,进行实验设计完成运动人体科学类毕业论文是可行的。例如,有学生对运动性疲劳评价感兴趣,设计体育课后各类恢复手段对疲劳消除影响的实验,测定不同方式恢复方式后人体心率、血压和血乳酸的水平,实验采用重复测量设计,取得良好效果,观察到了积极性恢复手段的应用起到加速心率和血压恢复的过程,学生通过论文的完成也加深了对相关理论的学习。另有学生选择应用性研究,比较不同力量训练方式对跆拳道大学生运动员下肢肌肉爆发力的影响差异,取得预期效果,论文均入选本校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以上表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采用实验性、测量性等方法,充分利用实验室条件,可扩大选题范围,提高毕业论文的研究价值和质量。

3.2研究方法可行性分析

毕业论文引入实验性工作,一个前提是必须具备相应的实验条件,教育部2005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标准表》及大学实验室评估标准明确了高校实验室应具备的条件,目前我国体育类院校、师范类体育院系均不同程度建有实验室,唐山师范学院自2007年迎评以来,实验室经过扩建,添置先进设备和仪器,条件满足现有教学和师生的科研要求。实验室条件满足需要,但部分师生对实验重视不够,实验课程没有形成独立的教学体系,实验教学方法不够灵活,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仪器利用率不高,实验教学师资队伍薄弱。这些问题影响了实验室的利用,这也是学生毕业论文利用实验室较少的原因。理论课教师和实验室相关人员要高度重视实验教学,首先思想上予以重视,不能把理论课实验边缘化,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让学生主动利用实验室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大力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工作中,使其熟悉实验,喜欢实验,有能力完成运动人体科学选题论文。学院可以制定各种政策鼓励师生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的仪器设备,提高科研水平。以前学生毕业论文大部分是问卷调查类型,实验室先进仪器设备利用率不够,实质上与院系整体科研业务水平不高相关。不但实验教学人员科研业务水平要提高,其他理论教学人员也需要熟悉专业理论知识,对实验室加深了解,熟悉相关仪器的原理和用途,形成普遍能够指导学生在自然科学领域选题的能力,建议定期培训师生了解实验室具备的条件和功能定位,也可通过运动人体科学领域学术讲座给师生提供相关信息,要鼓励师生积极学习实验理论。

体验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1)基本内涵

体验式教学模式是在21世纪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主要强调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通过实践来掌握知识,实现自我教育。体验式教学模式包括三部分:授课内容、教师和学生。这三部分相互作用,推动教学的完成。教师通过研究教学内容,借助一些再现与传递的手段,如:设置任务、组织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在探究体验中学习知识。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了学习情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2)理论基础

体验式英语教学直接来源于体验式学习理论。体验式学习理论指的是学生可通过自主学习研究,利用自己的经验来进行观察判断,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或经验。Kolb把学习解释为“经验转换以及经验的获得和转换结合中产生知识的过程”。该过程由四个环节组成,即具体经历、思维观察、抽象概念和主动实践。体验式英语教学的另一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是认知理论的一个主要分支。建构主义强调,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教师可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加以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意义构建。体验式英语教学的各环节都突出学生“体验”的地位,教师尽可能运用多种体验教学方式,把抽象的知识转换成事实,让学生去体验事实、体验过程,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感情与思想的萌生,感受到引人入胜的探索过程。

2民族预科英语教学现状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层次。这一层次的学习介于高三年级与大学一年级之间,主要是通过对文化知识的查漏补缺,使少数民族学生成为合格的大学入学者。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在不断加快,大学英语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然而,相比之下,内蒙古地区的大学英语教学仍然相对落后,民族预科的英语教学更是不容乐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是文化教育水平偏低,而且对大学民族预科的英语教学研究不足。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大学民族预科的英语教学,对大学民族预科的英语教学了解很深,下文详细谈谈目前的大学民族预科英语教学现状。

(1)教师教学现状

大学英语教学目前主要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即“老师讲,学生听,记笔记”。在整个课堂上,教师是知识信息的主动传授者,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难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课堂教学也难以调动每个学生的潜能。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习者的交际缺失症。

(2)学生学习现状

我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办公条件差,而且这些地区的中小学英语教学水平普遍偏低。加上蒙古族学生对英语学习重视不够,因为英语在他们高考中只按照较小的比例计入总分。所以,大部分蒙古族学生进入大学后,英语基础较差,大学民族预科学生更是如此。另外,少数蒙古族学生在考入预科后,存在一种自卑心理,这些不良心理也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动机和态度,使他们失去了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3体验式英语教学在民族预科的实施途径

针对上述大学民族预科的英语教学现状,基于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特点,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在民族预科中开展体验式英语教学。

(1)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语言体验情境

贴近的语言体验情境不但有利于学生建立原有经验与新知识间的联系,而且易于激发学生去感知、体会的兴趣。教师首先在课堂上要善于利用学生日常生活的话题和语言交际形式,以便让学生产生共鸣。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语言材料,例如,网络资源、报纸杂志、广告标语等。也可以引入学生自己观察到的语言情境。这些语言材料应有一定的新颖性和趣味性,确保能够吸引大多数学生,进而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互动活动

在课堂教学上,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运用恰当的课堂互动活动,如模拟讨论、角色表演、游戏等,使学生们体验到语言使用的过程。恰当的课堂互动是预科学生们有效体验的基础。课堂活动应具有如下特征:

1)互动性和真实性。互动是交际的核心,互动可以在学生间、教师间,或是机器和学生之间进行。另外,语言必须体现真实性。只有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学生才会有真实的体验。

2)自主性和合作性。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小组活动是自主合作学习的常用形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但有助于不同水平学生的自主体验,而且也有利于创造互动合作的气氛。

3)多样性和连续性。教学活动的安排应该多样化,要将读写活动与听说活动、基础活动与拓展活动结合起来,这样有助于满足学生个体差异的需要,并且综合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多样性的活动应保持连续性,不能只求形式热闹,忽视教学目标的承接。

(3)以网络多媒体作为体验式英语教学的平台

多媒体网络是有效体验的重要手段。多媒体网络系统能实现学生与计算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种交流。通过运用文本、图片、动画、视频、音频、聊天工具、数据库等媒介,多媒体网络技术可以更好地创设真实的体验情境,拓展课堂体验的时空,并为师生收集到更多的素材和学习资源,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积极开展英语第二课堂活动

英语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预科学生有效体验的重要途径,具有灵活性、开放性、综合性及自主性等特点,它使单一的课堂英语学习过程,变成第二课堂里的一种学生创造性运用语言的体验过程。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举办英语角、英语晚会或进行英语演讲、歌曲竞赛等。第二课堂的活动要依赖教师的参与和指导,但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满足不同水平、不同兴趣的学生们的要求。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