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校长论文

小学校长论文

小学校长论文

小学校长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小学校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关注的问题

根据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和发展,教育部颁布的《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规范了教育系统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和职能,要求通过内部审计工作把带有倾向性、普遍性的问题披露出来,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促进有关单位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办学效益上,充分发挥内审工作的建设性作用。

中小学校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之一,是对学校的资产、负债、净资产、收支情况的真实、合法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经济责任所进行的监督和评价。审计内容是校长任期内的财务收支、重大经济活动、债权债务、流动资产、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等情况以及有关的工会账、食堂账;审计目的是为了加强对经济责任人的管理和监督,正确评价其经济责任,促进学校加强对学校的财务收支、国有资产的管理,提高教育资金投入的使用效率。

太仓市教育局明确:内审机构对中小学校长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对校级领导监督考核的重要切入点,要把学校的发展、教育资金的使用、学校资产的管理与校长所担负的责任紧密结合起来,并做出公正的评价,为领导的决策当好参谋助手。随着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各级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投入和其他多渠道办学经费来源的增长,学校的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化,财务管理的任务也日益繁重。如何管好、用好教育经费,是办好教育事业的关键,通过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帮助领导管好、用好教育经费,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通过审计实践,太仓市教育局内审机构在中小学校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着重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一、摸清家底,核实存量资产

在实施审计中,审计人员通过查阅账目,计算分析、调查、咨询等方法收集审计证据,检查主要经济指标和财政财务收支指标是否真实,了解被审计对象工作的实际政绩;检查资产、负债的净资产是否真实、合法,了解学校国有资产的管理、保值增值情况;检查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了解有无隐瞒转移收入、私设“小金库”和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现象;检查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了解学校内部财务管理和监督的作用,执行财务制度、遵守财经纪律的情况;检查被审计对象任期内经济活动是否符合财经法规,是否存在损失浪费、违规开支、违规占用公物等行为,了解有无侵占国家财产,和其他经济方面的违法违规的问题。

实践中,存量资产的清查确认是经济责任审计中的难点之一,其表现:首先是数量上的差错,账面的资产价值与实际使用、管理的资产价值不符。原因有二,一是镇级政府直接投入、建设的,在资产完成到使用过程中,缺少了资产转移交接这一重要环节,学校的账面支出中没有此类资产的支出,更没有资产移交的相关手续,造成此类资产管理的真空,资产的账面价值无从体现。二是学校资产管理的隶属关系不明晰,农村学校隶属镇级财政管理,有相当多的农村中小学未设置固定资产明细账,只是按大类管理、登记,无法定期与学校的实物资产及统计台帐进行核对。因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对存量资产数量上的差错,很难界定是谁的责任。其次是存量资产报废的确认。在资产清查中,学校往往遇到有相当的资产属于应淘汰或作报废处理,审计人员不具备对需要报废处理资产做出质量鉴定的技能和知识,也没有审批报废资产的权限,对此类资产的最终界定较难把握。还有存量资产的价值确认。在学校发展中,既有接受捐赠的资产,也有政府建设、调剂拨入的资产,但因种种原因,学校账目上未能准确反映此类资产的价值,若按重置完全价值估价入账虽说可行,但也存在着一些人为的因素在里面。

二、注意工作方法,提高审计质量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审计工作,审计难度较大。必须依据有关内部审计规定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校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1、做好审前准备,编写审计方案。审前准备工作是为了正常开展审计而事先通知被审学校做好接受审计的各种工作,也是依法审计的第一步。根据教育局提出的离、调任校长名单,制定出审计工作方案,明确审计重点,安排审计时间。在审计前,由局领导和内审人员一起找被审计对象谈话,在明确对其任期经济责任进行审计,提出审计要求的同时,自谈话之日起冻结资金与财务账目,为确保校长变动期间的资金安全和审计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证。审计人员根据审计要求,通知被审学校准备好审计中必需的材料,并按照审计程序,进行审前调查,拟定审计工作方案,明确规定审计范围和涉及年限。审计范围包括学校的整个经济活动、全部财务收支状况、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等等,对于任期特别长的则明确涉及年限一般是近三年,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疑点和其他情况也可以延伸到以前年度和其下属单位。

2、运用科学方法,实施审计过程。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采用审

阅、观察、询问、分析等方法获取相关的审计证据,对所取得的审计证据进行鉴定、评价,筛选出有用的,具有充分说服力的证据。对被审计单位和人员怀有异议的审计证据,审计人员应该进一步核实,做到事实清楚,责任明确。现场审计结束以后审计人员应对所取得的证据加以归类、整理和分析,做到条理化、系统化,并记录在审计工作底稿中,作为日后做出审计评价的重要依据。三、实事求是评价,防范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没有依法行使审计监督权或不能有效履行审计监督职责,而造成一切不良后果的可能性。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在审计监督过程中,违反了行政法律法规,没有依法行使审计监督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的可能性;二是不能减少或有效控制审计结果与客观事实的明显误差,不能有效地发现违反财经纪律和贪污舞弊行为,不能对审计事项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致使审计监督职能不能有效以及审计信誉受到不良影响的可能性。

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风险问题,对审计人员来说,应从自身的业务工作中寻求有效的办法。明确任务和责任是防范风险的第一步。审计任务目的必须明确,能够正确理解审计意图,在此基础上,参加审计的人员要明确各自承担的责任,做到计划分工;二是要执行复核、复查内控制度。内审工作的实际操作必须认真仔细,做到一步一个脚印。为了防止可能出现的差错,在实际操作中,每步工作都做到真正的到位。三要公正、客观地做出评价。

中小学校长任期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是对被审计校长在其任职期间应负有的经济责任的状况,评价结果将成为组织人事部门考核任用干部的一个重要依据,随着对经济责任审计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审计评价就变得相当至关重要。作为委托者,希望对被审计者有一个全面的结论,作为被审计者,期望对自己的经济活动等各方面有一个全面的评价,但经济责任审计不是万能的,它不能面面俱到地在短时间内对被审计者任期内所有的经济活动有非常透彻的了解。所以在审计评价中,审计人员应客观、公正、谨慎地来进行评价。审计人员应站在公正的立场上,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说明问题,审计评价的依据和结论都应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要以法律为准绳,不得加入个人的感彩;应谨慎地对待审计中的证据,在审计过程中未涉及到的问题不评价,证据不足的不评价,不属于审计范围的不评价,另外,还应在文字表述中注意不使用主观性的评语,这样才能防范和规避审计风险。

四、离任审计与任期中审计相结合,重视审计后续监督

经济责任审计一是对被审计对象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二是对被审计对象所在学校的经济活动和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以利于学校的内部管理、资金的有效使用和财务管理监督机制的健全。把离任审计与任期中审计结合起来,有利于发现及时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分解学校换届时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压力,又有利于学校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更进一步地规范学校的财务管理和经济活动。

审计人员根据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学校经济活动的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建议和要求后,还应对学校执行审计意见或决定的情况和结果进行跟踪,督促被审计学校及时整改。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校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还会出现许多新问题、新情况,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地去总结、探索、完善。为了不断完善中小学校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内审人员应该认真学习和借鉴审计工作的新理论,坚持与时俱进,积极创新,要牢固树立“服务经济,服务教育”的新观念,强化依法审计意识,学习教育审计工作中的先进经验,探索和运用先进的审计观念、技术方法,不断激发创新意识,营造创新氛围,提高教育内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吴永红方云龙)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法制司《审计法修订释义读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__年3月第一版

[2]审计署审计科研所《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理论与实务》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__年5月第一版

小学校长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

 

校长是受党和国家委托,领导和管理学校,全面主持学校行政工作的负责人,是一所学校的法定代表人。教育家陶行知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它的校长”,这充分说明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只有高素质的校长才能带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办好一所学校。校长要真正成为学校教师队伍中的一面旗帜,一所学校的灵魂,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校长专业化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称《刚要》]要求“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农村中小学校长重任在肩,因此加强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培养,提升他们的办学本领应该是校长队伍建设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就其培训模式作肤浅的思考。

一、农村中小学校长基本现状调查。

某县中小学校长基本情况抽样调查,从全县24个乡镇抽取了13个乡镇,共30所中小学作为样本,基本情况如下:1.学历层次较高,绝对高于教师队伍学历,但多为后续学历。中小学校长达到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81.6%,专科学历占15.6%,中专学历仅占2.8%,但绝大部分是中师生通过进修和二次进修而取得的;2.职称层次较高,中学,具有高级职称的校长占69%,中级职称的占31%,没有初级职称;小学,具有小学高级以上职称的占93.8%,中级职称的占6.2%;3.年龄结构偏大,男女比例失调。30-40岁占26.5%,40-50岁占56.7%,50岁以上占16.8%,女校长比例不到10%;4.大多数校长参加岗位培训,具备任职任职资格,具有一线教学经历和中层干部管理经历,对新理论、新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教育管理论文,但职前准备不够充分,缺乏管理知识深度。 二、新时期农村中小学校长的基本要求

在《刚要》中,“校长”这个词共出现过20次,对校长的素质和校长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制定校长任职资格标准,促进校长专业化,提高校长管理水平。推行校长职级制”①,“那就是校长要成为教育家”,“不仅理论研究要有成果,更要是个教育实践家”,实现教育家办学,要求校长首先“应当是政治家”,“还应当促进专业化发展,提高管理水平”,因此校长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就是“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的内涵发展”“出名师,育英才”②。因此可见校长的行政性在淡化,长官化在消减,不再是纯粹的法定代表人,更不是“大当家”,而是专业化专家化的人才。农村中小学校长目前是校长队伍中最大的群体,《刚要》的要求自然是农村中小学校长的追求,是适应当地教育且引领当地教育发展的专家。

三、提高农村中小学校长素质的策略。《刚要》要求农村中小学校长要成为教育家,教育家不是天生的,“教育家成长的规律是先成才后成名再成家”,由于农村学校的特殊性,大多数学校校长都是教师出身,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校长专业知识训练,因此,科学系统的培训就成了校长专业化的捷径,要抓好培训工作,培训模式非常重要论文网。我们认为,农村中小学校长的培训除《纲要》的“校长轮岗交流”“ 海外研修培训”等模式外,目前较为实效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以镇为主,县级联动长效培训模式。由于农村中小学分布相对分散,要经常性开展全县大规模集中培训,这很不现实,因此可以以镇(或将全县划分为几个片区)为单位开展经常性培训,县教育主管部门督查。

(二)镇县分层培训模式。县教育主管部门重点培训中小学校长教育思想、理论素质、专业化要求,以专家讲座、外出进修等形式,提高校长的专业水平,乡镇重点培训镇域管理、特色发展等。

(三)校本学习与自我反思模式 ③。目前,教师缺编严重,教学管理人员更是紧缺,农村中学校长都承担一定量的上课任务,走出校门学习的机会很少,因此校本学习与自我反思是促进校长专业化发展的最重要的方法。那就是指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培训机构的指导下,校长在学校(或家)里进行的一种培训与学习。主要摘要之间的矛盾,培训时间不受限制,培训的方式灵活,通过学习、研究、反思、实践的方式提升校长素养,是校长终生学习很好的模式。

(四)专题式培训模式 校长最关注的是什么?④调研全国第一期基础教育改革动态专题研修班的95名校长“校长最关注的问题”,在回答“当前办学中所遇到的最大困难和压力”时:教师队伍问题居第一,占35.1%教育管理论文,其次是安全问题,占30.8%,第三是办学经费和校园硬件建设,占15.7%,第四是升学率,占12%。这些观点不一定全面,但至少说明校长在这些方面渴求得到很好的解决办法。调查发现,面对当前办学中所遇到的最大困难,95%的校长希望有高人指点,最好是“药到病除”,农村中小学校长除上述“四个关注”外,校长知识深度更是最大的短板,因此,应该进行这些专题培训,让他们立即走出困境。

(五)个性化培训模式。《纲要》指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学校要办出特色,校长就必须进行个性化培训,即有针对性的根据学校特色,对校长进行特色方面的进一步提升。

(六)分层分岗的培训模式。调查发现,农村中小学校长年龄结构、知识素养、管理水平等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有必要进行分层,比如中学小学、年龄老少、任职长短、学校规模大小等进行分层培训,便于相互间有共同的话题等。

参考文献:

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②《中小学校长》2010.12孙宵兵.《<教育规划刚要>对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的新要求》;

③《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年12期《促进农村中学校长专业发展的培训模式的实践研究》;

④《中小学校长》2010.11樊平军《校长关注的四大问题》。

小学校长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小学校长;选任制度;综述

中小学校长是中小学最高的行政负责人,是决定中小学前进与发展方向的领路人,其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好坏。随着校长专业化问题的出现,很多学者都在探讨中小学校长选任制度的问题。

1.国内中小学校长选任制度的研究

萧宗六认为应该从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思想素质、身体素质这四个方面来规定中小学校长的选任资格:“(1)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积极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作出贡献;(2)有相应的学历、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有一定的教育理论水平,有管理才能;(3)在对己、对人、对事等方面,努力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实事求是,勇于创新;(4)身体健康”。陈孝彬则从政治和道德素质、业务素质、管理能力和心理素质来确定校长的选任资格。王铁军、周在人主要从基础素质、现代管理意识以及现代管理能力3个方面讨论了校长的选任资格。

陈国文在其文章《澳大利亚中小学校长选拔制度》中详细介绍了澳大利亚的中小学校长的选任制度。钟启泉在其《从校长资格制度与研修制度看校长素质》一文中从学历要求、教学与行政经历和专业能力测试三方面对美国的校长选任资格标准进行了介绍。彭江和张仲兵在他们《英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几个特点》一文中对英国NPQH证书制度的特点进行了总结。

王铁军认为校长应该具备以下的能力与素质:“现代教育意识和理念以及很强的服务观念;以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为核心的复合知识结构;教学与学校管理的专业能力;具有教育与管理的智慧与艺术;接受专业培训和训练”。褚宏启认为,从事校长职业必须有严格的从业资格标准。黄威认为,校长应具备以下条件:“中国国籍;本科及以上学历;若干年教学经验;教育管理专业背景和校长培训合格证书”。杨海燕认为,选任资格条件不只要对校长候选人的学历进行考察,还要对候选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管理能力和教学水平、身体素质和性格特征等进行考核。李霞认为,应该建立校长专业标准,以完善校长公选制度,因为校长专业标准可以为校长的公选提供明确的选任资格标准。

2.国外中小学校长选任制度的研究与发展现状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校长应具备6种素质:“(1)深深热爱孩子,有高尚的人道精神;(2)要对人有信心,有相信人的信念;(3)善于探讨孩子心灵的秘密,尽量能深入了解每个孩子的心灵世界;(4)要善于抓教育思想;(5)要有创造精神;(6)要有渊博的知识,深厚的功底”。他认为校长绝不能深陷日常行政事务的漩涡,也不能用死板的行政指令来领导学校,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

美国学者Button发现,美国中小学校长角色经历过5次演变:“(1)1865-1885年间,校长是教育工作者;(2)1888-1905年期间校长是应用哲学家;(3)20世纪初期,校长是商业经理;(4)1930年起校长是社会人;(5)1950年起,校长是行为科学家”。

瑞典学者Stallhammar认为校长应具备6个方面才能:“(1)富有远见(Visionary Talent);(2)激励才能(Inspiring Talent);(3)推销能力(Selling Ability);(4)整合才能(Integration Talent);(5)组织才能(Organizational Talent);(6)创新思维能力(Innovative Thinking Talent)”。

日本学者安滕认为校长应具备7个方面能力:“(1)要善于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及其实施方案;(2)要善于实施目标管理,调动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来为学校发展服务;(3)善于处理日常事务,提高工作效率;(4)善于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5)善于管理学校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6)善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7)善于协调学校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3.已有研究的不足及可以努力的方向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作者发现已有研究有三个特点:

第一,从研究主题上看,学者们对中小学的选拔、任用以及资格培训等方面的问题有着持续的关注和研究,并产生了一些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成果。有些学者从宏观层面对中小学校长管理体制改革、中小学校长人事制度改革、中小学校长专业化等方面进行研究,有些学者从中观层面对中小学校长资格认证制度、中小学校长培训制度等方面进行探讨,还有些学者从微观层面对中小学校长的个人修养、教学经验、能力素质等方面进行研究。

第二,从研究角度上看,目前关于中小学校长选任制度研究多用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较少。学者们主要关注我国中小学校长选任制度的现状分析和西方发达国家的优秀经验介绍,但大部分都采用纯理论的分析、对比和讨论。且在中西对比的研究中,其研究假设基本都是我国中小学校长选任制度存在很多问题,而西方发达国家的政策、法规和具体做法比我国要优秀、先进和高明,对国外的经验和做法要么部分借鉴,要么全部照搬,忽视我国的具体国情。这样的研究成果本身就很难令人信服,更没有多少参考价值可言。好在近几年这种状况有所好转,田大洲、郑安振等人通过定量研究的方法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

第三,从研究结论来看,虽然学者们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存在差异,但对我国现有中小学校长选任制度的看法是一致的。学者们在对我国现有中小学校长选任制度进行理性分析,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小学校长选任制度进行对比之后,普遍认为我国现有中小学校长选任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其内容需要更新,其法规需要完善。

毋庸置疑,中小学校长选任制度是我国基础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然而学者们的已有研究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学术界对一些基本问题的回答仍然不尽完善。例如,中小学校长选任制度包括哪些方面?各个方面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如何保障中小学校长选任制度的实施效果?等等这些都是要回答的问题。对这些基本问题的回答,事关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现有的中小学校长选任制度进行反思,找出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便为其更新和完善提供一些有益思考,促进校长的专业发展,促进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成才,从而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萧宗六.学校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2] 王铁军.校长职业化的系统整体观[J].中小学管理,2003(12).

小学校长论文范文第4篇

我是前几年才加入到《中小学管理》编委会的,有机会接触到编辑,不时近距离地观察办刊动态,比普通读者更多地了解编辑思路。在这里,我介绍一下自己所了解的些许情况,也许能够帮助读者了解本书的一些特点。

一、服务实践,提升理论

自《中小学管理》创刊以来,杂志社的办刊主旨就是面向中小学校长,为学校改革发展服务。2004年,杂志曾经为定位的问题展开过讨论并进行过变化尝试。因为国内对核心期刊的评判以理论水准为主要尺度,所以就在杂志上增加了长篇理论文章的数量。对于这种变化,校长们感到杂志上的文章与实践结合、能直接指导实际工作的不多,在杂志上沟通交流的机会较少。

2004年下半年,编辑部在杂志定位上迅速调整了方略,回到了以面向中小学管理实践和回答现实问题为主的轨道上来。但这次调整又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在探索一条实践问题研究与理论探索深度结合的途径,即每期围绕一个问题组织专题版块,以实践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为共同作者,引导讨论和交流,同时,其他常规栏目展开多样话题的讨论。这样,就形成了有块有点、有深有浅、有理论有实践的整体布局。本书所选文章大约有一半来自“中小学校长专业化”、“学习型组织建设”、“新课程建设与管理”、“中小学学校合并研究”、“校本教研”、“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等专题,其他文章则来自众多作者的散论。在这种编辑思路的指导下,杂志的理论文章有指向,实践文章有升华,给作者、读者、理论研究人员和实践工作者找到了结合点。

二、占领高度,赢在细节

要为校长服务,就要统观教育发展的全局,关注新的教育理念、管理观念和重大政策等话题,从宏观上给校长以启发,用新思想推动学校的发展。从创刊以来,杂志这种高屋建瓴的取向是非常明确的,在第二个10年中得到了进一步发挥。在这方面,杂志具有作者的优势。一批行政官员、学者和优秀校长是杂志的忠实作者,他们从各个视角对当前一些理论、政策问题进行了解读。在本书中,罗洁的《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政策选择与实践探索》、文吉吉的《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改革》、叶澜的《校长今天应该怎样学习?》、熊川武的《中小学需要战略管理》、魏志春的《转型时期现代学校制度的解析》、邬志辉的《学校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建构设想》、季苹的《学校管理学应该研究什么?》等,分别就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学习型组织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基础教育现代化、学校发展规划等一系列重大前沿问题,进行了理论、政策和方法的论述。这些文章的作者所进行的探究,走在了我国教育管理研究的前列,其中的思想观点至今仍然充满活力。

要为基层服务,就要把选题做深做细,就要方便读者借鉴和引发读者思考,这也是编辑部经常议论的话题。所谓深,不一定是理论的深度,但一定是对问题的深层挖掘。所谓细,主要是指选题要适度地小,有操作性,不泛泛而论。据我所知,为了更深更细地为基层服务,编辑们通过到学校调研、参加会议和访谈专家等多种方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对现实问题不断进行梳理,为选编稿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书选编的文章大体代表了这种风格。在重读秦德兵的《“四舍五入”当校长》、李卫兵和李轶的《新校长的烦恼》、郭友等人的《薄弱校如何进行校本培训?》、陈如平的《如何提出和提炼学校的办学理念?》等文章时,读者可以再次感受到这种特点。

三、把握政策,直面争议

近10年是中国教育事业大发展的时期,也是新矛盾和新问题不断出现的时期,一些理论和政策争论时有发生。怎么反映这种现实,对于《中小学管理》确实是一种比较困难的选择。在我参加的编委会会议上,编委们两次讨论过这个问题,编委会内部在取向和做法上不存在什么争议:一方面,杂志必须宣传党和政府的教育政策,为正确政策的落实做好舆论宣传工作;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维护政策就必须帮助行政机关了解舆情,协助完善政策。杂志的策略应当是在生动地宣传政策、开放地讨论政策和热情地反映民意方面建立起积极的平衡。在本书中,部分文章是“成对”入选的,即反映了杂志办刊的这种思路。杨银付的《素质教育的十六个为什么?》和萧宗六先生的《推进素质教育应澄清的几个认识问题》,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对于素质教育价值和策略的看法;王文元的《北京市基础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回顾与展望》和李金初的《全面认识、准确把握、科学思考公办校办学体制改革的政策调整》,则从不同角度对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中的问题做了分析。还有一些短小的、以现实问题描述为主要内容的文章,直接抒发了校长对一些现行政策和学校管理行为的批评意见和改进建议,言之凿凿,情之切切,给人以启发,以感染。

四、扶持草根,文品升华

小学校长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小学寄宿制

 

广西北流市环城小学去年秋季期开始招收寄宿生,现有住校生173人,学校和管理教师既要承担学校教育义务,又要承担家庭教育责任。他们努力探索生活保育规律,积极进行生活教育管理,始终把对学生的文明礼貌教育、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及自主体验活动等作为日常生活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兄弟学校的帮助下和学校全体领导教师的团结协作下,取得了一定成绩,深受学生、家长好评。

一、加强领导 落实责任

该校住校学生均来自农村,绝大部分是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他们年龄小,学习能力、生活能力、自我保护意识都比较差。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寄宿制管理领导小组,专门安排了专职寝室管理人员、值班教师和值周领导,学校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培训,明确各自的工作责任,使寄宿制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二、完善制度 加强管理

学校为了加强住校生管理,丰富住校生课余文化生活,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学校制定了《值班教师职责》、《守班教师职责》、《晚间活动安排》、《住校生检查情况记录》、《住校生管理考核细则》、《文明宿舍评分细则》、《寄宿生日常生活要求》、《学生宿舍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坚持寝室室长培训,充分调动寝室管理人员、值班教师、值周领导和室长的工作积极性,加强住校生内务管理,提高住校生生活自理能力。

三、丰富生活 提高能力

学校根据上级关于《寄宿制管理工作的相关规定》,为了丰富住校生课余文化生活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提高住校生生活自理能力,学校注重对住校生学习能力、生活能力的培养怎么写论文论文下载。学校严格按有关规定制定住校生作息时间,保证学生有充足的睡眠。学校专门制定了《住校生晚间活动安排》,给住校生安排了看电视、做游戏、讲故事、写字比赛、书画比赛、语数知识竞赛、诗文朗读比赛、乒乓球比赛、定点投篮比赛、“我洽校长一封信”等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校过得快乐,并从活动中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四、注重安全 严格督查

学校千方百计把住校生安全放在首位,把保证师生安全作为头等大事。学校充分利用广播站、住校生会、教师会等场合教育师生增强安全意识。学校管理人员切实负起责任,完善制度,制定流行病、传染病的防控预案,进行安全应急演练,加强对校舍、师生伙食、小卖部等场所的督查,确保活动安全、饮食安全、交通安全、上下楼道安全。

五、后勤保障 优化环境

为了让住校生有一个美好舒适的生活环境,学校认真规划,抓紧安排,专门为住校生安装了电风扇,并定期对厨房、饮具、餐具、寝室进行消毒,每天菜谱不同,做到饭热菜香,确保住校生在校吃得好、住得舒心,过得安心。此外还安排了老师、领导值班,定期对宿舍进行消毒和安全设施检查,每天早上生活教师对学生的床铺及物品摆放进行检查,学生在洗浴时,生活老师进行守护,经常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值班人同认真填写宿舍日志。

该校领导表示今后他们将更加踏实地抓好寄宿制工作,使学生在校生活开心、家长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