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校艺术教育论文

学校艺术教育论文

学校艺术教育论文

学校艺术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一所学校的文化气氛包括了校风、学风、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学校是专业化、制度化教育的产物,是人类的教育形态和文化发展状态进入自觉阶段的标志,基于此,学校的教育也必须体现人的生存智慧和文化涵养才行。那么,艺术教育作为文化的载体,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将艺术教育放在突出位置并落到实处,为提升学校的文化气质提供活力源泉。同时,学校应加强培养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艺术课程教师队伍,提高学校艺术教育的质量。并通过组建社团、兴趣小组、举办艺术文化节、体育比赛等形式,为志趣相投的学生提供结识和互相切磋的平台,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促进形成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另外,学校还可以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遵循“特色立校,内涵发展”的办学思路,在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基础之上促进其素质的全面发展,并以此来带动学校其他工作的进步。因此,加强艺术教育对于提升校园文化气质、树立办学特色都有强大的促进作用,为学校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对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启迪智慧,开发创新思维

艺术教育所追求的并非只是单纯的艺术知识或精湛的艺术技能,更重要的是一种独特的思路、纯真的情感以及对美的创造。其实无论是音乐、美术,还是舞蹈、戏剧,其任何的艺术形态都是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来再现社会的真实图景,它能够轻易到达人的内心深处,唤醒人对于这个世界美好事物的思考。所以艺术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用细腻的眼光去观察世界,让他们到生活中去发现美和感受美,从而激发起学生创造美的愿望。再在专业的课程培训中通过教学指导和思维启发,加上学生自己后天的不断练习,将这种美好愿望变为现实。因此,在这样一个观察、发现、创造的过程之中逐渐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艺术修养。

(二)发展个性,建立充足自信

不管何种形式的艺术都具有其自身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强烈的个性色彩,因此在教学体系中开展艺术教育对于发展学生个性,发掘学生潜能有着突出效果。在教育实践中有这样一个普遍现象,许多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差、缺乏关注,自信心逐渐减退。但是当身上其他的一些特长得到展示并受到肯定时,他们的自信心就会明显提高,学习也更有劲儿。教师要利用这一效应,通过对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掘与展示帮助他们建立起充足的自信心,从而以一种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学校可以为学生打造形式多样的个性展示平台,以比赛、晚会的形式让学生能在不同的领域展示自我、创造成绩、博取关注,享受到成功的快乐,树立自信心。并借助各自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使情感得到宣泄,缓解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健康成长。

(三)多重合作,培养团队意识

很多的艺术表演都需要多名参与者的集体配合和共同协作才能完成,所以艺术教育的推行还有利于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形成。在当今社会,团队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而学生在艺术课程的学习中无可避免的都要与自己的合作伙伴、辅导教师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沟通,例如编辑与导演的配合、作词与作曲的配合、篮球队员之间的团结协作等等,这些都是对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的考验与锻炼。希望艺术教育的教师能重视对学生这一方面的训练,为他们今后踏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德育结合,提升道德境界

“道德不是单一的,而是知、情、意、行各方面的统一”,可见艺术教育与道德教育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教书,除了“传道授业解惑”,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育人”,而育人就是要将学生培养成道德高尚、人格健全的人,艺术教育的作用也正在于此。而艺术可以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使学生从对艺术知识的学习与领悟中,对艺术作品的鉴别与欣赏中促成内心的蜕变和灵魂的净化,形成健康的审美观,懂得辨美丑、明是非,理解道德的真正含义。另外,艺术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将生活中的美进行加工和放大,艺术教育利用感知和想象给学生提供了比书本知识更为广阔和自由的空间去发现美和创造美,最终内化为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反映到生活实践上。因此我们可以说,艺术教育对于学生道德的培养、思想境界的提升有着强大的德育功能。

三、结语

学校艺术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年初,在东南大学举办的第二届论文评选报告会上,评委专家讲到:“与2007年寒假在深圳举办的第二届全国中小学艺术展演活动艺术教育科学论文比较,大学教师们的论文与中小学教师的论文没有层次的差别;与2005年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的论文比较,时隔三年多,没有进步!这种现象令人堪忧。”

会后,笔者将第一、二届的论文评选情况作了一个比较,数据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到,尽管第二届的论文在总数上有所增加,但获奖的百分比“缩水”了。(原计划评选出一等奖105篇,占5%,最后只评出一等奖40篇,占1.72%。)反映出什么问题?论文的质量不尽人意。

评委专家指出,第二届论文比赛的参评文章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选题存在偏差;未能深入研究,内容空泛,缺少独立见解;思路不清;写作不规范;态度不端正,存在抄袭现象。结合自己两届参评的经验,现将参加艺术教育科学论文评比需要注意的问题整理如下,与同行分享,以达到交流、提高之目的。

一、需要认真研究、领会《论文参评指南》

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初评及全国的评选结果出来后,一些老师发现,有的已经公开发表的文章在初评就落选了,有的文章在全国评选时没有得到作者所期待的靠前的奖项。所以,一定要认真研究活动的文件通知,深入领会《论文参评指南》,比赛论文要紧扣主题。如第一届艺术展演活动的大主题为“弘扬民族精神,肩负神圣使命”,论文“评审指南”还对论文主题有专门的定位――“改革创新发展”;第二届艺术展演活动的大主题是“我和祖国”,在《论文参评指南》中给出了八个研究领域,那些没有获奖或名次不理想的文章,作者可能没有看到《论文参评指南》,或看到了但没有深入领会,没有按照指南的研究方向选题,在领域上产生偏误。

高校艺术教育科学论文比赛作为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的一项内容,其通知与其他各项活动一样主要是通过高校团委而不是教务处、科研处等来传达、组织的。笔者了解到,在活动中出现“重活动、轻论文”的现象,艺术教师往往对比赛的通知、指南有所忽视,认为只要是艺术方面的论文就行;有的老师在论文上交之前,根本不知道有关文件,即使看到也来不及进行有针对性地写作,这样写出的论文怎么能够符合比赛要求呢?

二、不能急功近利、仓促完成比赛论文

据笔者了解,有的作者忙于各种事务,几天、几个星期就“赶出”文章来,要不就是随意拿已有的论文“重在参与”,没有深思熟虑、周密构思,故前人未见、未述的文章、论点不多。从下发论文比赛通知到各省收集论文进行初评有半年之久,省内评选后还有两个月才上交教育部进行全国评选,所以,起码有大半年的时间对论文进行构思、写作与修改,时间较充裕,不可急功近利。比赛中也出现了少数不尊重学术道德、不尊重评委的现象,如不同作者提交了两篇“内容完全一样、题目稍有不同”的文章。在今天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如此发达的情况下,瞬间就可知道文章的真假。原创,依旧是各位参赛者首先需要坚持的原则。再有,对于艺术类论文,尤其是参赛论文,评委通常在较为紧张的时间里对上千篇的文章进行评比,应在研究的基础上尽量避免通篇使用文字,尽量避免评委的“视觉疲劳”,要发挥图片、表格等的直观效果,适当使用音乐乐谱、美术图片、调查表格、柱状图、线状图等,以起到快捷有效的传达作用。

三、要严格按照比赛的要求,适当“打扮”论文

学校艺术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接受的艺术教育是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素质教育吗

1.民办学校的艺术教育。一般来说以招收农民工随迁同住子女为主的民办学校的来源以个人或企业投资办学为主,小学教育为主要办学层次,学校多设立在农民工广泛聚居的城乡结合地区。上海的转制民办学校都是在教育局的统一管理、管辖下,它按教学要求设置了音、体、美、劳等素质发展课程。以美术学科为例,一至三年级每周两课时,四五年级每周1课时,这与公办学校一致。但是相对于公办学校,民办艺术教育资源缺乏,硬件设施不够完善,很多学校没有固定的艺术教室,没有钢琴,没有画架等等,人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正因为缺少了这些配套设施,许多课程无法进行,老师只能凭借一张嘴,一只笔,没有硬件保障是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

软件方面:不知从何时起人们人为的把所开设的课程分为主科和副科,从一学期课程的设置和时间的分配上来看,主科远远大于副科,那么人的主观意识强迫人们不得不承认艺术教育不重要,重要的只有语文数学英语。主科老师拼命的“抓成绩”而占用大量的副科时间,艺术课程的开设也变得形而上学了。另一方面,很多学校没有专业艺术老师,艺术课程就由语、数、英老师兼任,由于他们缺少专业知识,课堂上谈不上艺术的指导了,放任学生随便画。

2.民工家庭里的艺术教育。曾在几个班做过一个对家长的学历、职业、工作时间的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是本科的凤毛麟角,高中学历的占1/3,初中学历的1/3,有1/3的是没有念过书的;他们的职业也受学历的影响,有一部分是给别人打工的,一部分是自主创业的。他们的工作时间也是不固定的,比如说一些家长是卖菜的,他们晚上7点多睡觉,早上3点多要起来进货,有的家长是晚上10点多才回来。由于民工的文化程度比较低,工作比较繁忙,思想比较封闭,他们的观念还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认为艺术学不学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的三科成绩。有的家长连画笔这样的基本绘画工具都不能满足学生,家长的配合度决定了学生的艺术成绩。另一方面,很多民工的家庭居住环境恶劣,生活都不安定,更何谈艺术的熏陶。笔者曾教过这样一个学生,她很有艺术天赋,也很积极参加各种美术比赛,每次发给她的画纸,第二天带给我看时都会弄得皱巴巴的,我心想:一个女孩子怎么会这么脏呢?我试着问问她怎么弄的?她说在菜摊上弄脏的。原来她的父母是卖肉的,她每次都在肉摊上画画和写作业。所以这样的家庭环境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审美。

3.社会对民工子女的艺术教育。教育公平的问题,一直是人们谈论的话题,所有的人都提倡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每个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权力,但是落在实处,是否是平等的呢?每学期,社会各种组织的美术活动很多,但是被邀请参加这些活动的学校很多都是公办学校的,民办学校往往变成了弱势群体,常常被忽略。这也是有一定客观原因的,正如前面说的,学校的教育和家庭的教育相对薄弱,社会上也就不会重视,正是因为减少了参观、参与的机会,孩子们的艺术修养也减少了,周而复始,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教育公平与对策

1.改革户籍制度和完善用工制度。孩子的艺术教育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两个学期就能转变的。当我们努力的在改变落后的艺术教育的同时,孩子却因为种种原因转学了,又有一些新的学生转来,我们的教学计划不得不相应的调整,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孩子的艺术水平,另一方也要兼顾基础薄弱孩子的水平,所以想要达到所有孩子的均衡发展,困难重重。改革户籍制度和完善用工制度是先让一切都稳定下来,一切都不稳定,让人无心谈教育,我们的硬件软件设施都是为孩子服务的,孩子的流动性大,我们的努力转瞬即逝。

2.加大对学校软硬件投资力度。为了提升孩子的艺术素养,各个学校的举措有所不同,但我们的目的都是一致的。我所在的学校在软硬件投资力度这方面就做的比较好,现将经验总结如下:(1)将三十多个教室全部配有多媒体设备,实现教学设施现代化,并配有学生电脑房,做到一人一机。(2)配有专门的艺术教室和展览室。(3)学校聘请上海市认定的一级校长主持工作。(4)学校招聘音体美专业专职教师。(5)学校引进华师大熊川武教授提出的“自然分材教育法,”有专家团的指导帮助,教师的业务水平有很大提高。

3.配有专业的教师加以指导。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是:第一,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第二,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的教育内容和措施。第三,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第四,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民办学校的专业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还要了解民工子弟学校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征,耐心辅导。可以说老师的教是从零基础上开始的。这样就要求美术老师的课程要不断的拓展,向课前延展,向艺术前沿延展,向课后及生活延展,向其他学科的延展。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要求教师对小学课程的连贯性和整体性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4.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家长的配合度会提升教育的效果。多利用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沟通,转变家长的观念,让素质教育的观念落在实处。不断的用学校宣传橱窗展示孩子们的作品,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和家长的认可度,家长认可了,才能配合。家校联合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校艺术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一)缺少资金导致的艺术教育硬件投入不足

艺术教育教学是需要硬件设备的,但是在打工子弟学校,校舍简陋缺少经费,导致很多学校没有能力购买艺术教学所用的设备,例如:钢琴、电子琴、多媒体教学设备、音响等。这种硬件条件还应包括辅助艺术教育的专业教材。

(二)缺少高素质的艺术类师资

在打工子弟学校中,从事艺术教学的专业师资严重匮乏。现阶段的打工子弟小学,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兼任着很多科目的教学工作,但这些教师的素质也是良莠不齐的。在城市的公办学校中,每所学校都有专业的艺术教师队伍,这些艺术教育类的教师自身的专业功底较高,学科教学和实践能力较强,有着过硬的专业素质和课堂教学艺术。

(三)家长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严重不足

打工子弟学校孩子们的家长是外来进城的务工人员,其文化水平和素质相较于城市中的家长是有一定差距的,有的家长对孩子所在学校的教育状态和孩子的表现漠不关心,基于这种情况,音乐、美术学科的教学在打工子弟学校的发展是很无力与无奈的。

二、细述背景

不可否认,打工子弟学校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定产物,它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就现阶段的社会现状而言,它至少在最低限度上解决了很多流动儿童的上学问题。产生城市公办学校与打工子弟学校教育不平等现象的原因,除了政策以外的因素,还有诸如流入城市教育资源不足、户籍制度造就的城乡差异等,很大一部分也是来自于政策自身存在的困境和不足。纵观这些年来出台的义务教育政策,不难发现,这些政策的内容都过于宏观,虽然具有指导性,但在实践过程中缺失了可操作性。

(一)政策因素

打工子弟学校现存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背景是相当复杂的,从长期实行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来说,它最突出的弊端在于以“农业”和“非农业”户口把中国公民分成标志鲜明的两大类别,也将城市儿童与农村儿童割裂开来,让城乡儿童在不同的制度架构中获取不均等的教育资源。目前绝大多数打工子弟学校很难达到城市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办学标准,由此它们中的大多数被归入“不合法”的范畴。打工子弟学校在这种状态下生存,不仅制约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更会导致消极办学,教育教学质量不高。

(二)环境因素

从环境的角度来说,笔者认为,首先是进城务工人员对其子女的教育意识并不强烈,其次是孩子的流动性过大,第三是整个社会对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存在一些偏见。由于进城务工人员在某一个地方打工很多都是临时性的,工作常变化,这会导致小孩子随着父母迁移;同时由于进城务工人员需要租房,居住地的变化也会导致孩子频繁转学,有的甚至会辍学。

三、提出对策

很多人或许会认为,目前大部分打工子弟学校连最基本的基础学科教育都无法保证高质量教学,怎么能强调在此时重视并解决艺术教育的问题呢?笔者认为,艺术教育与基础学科的教育并不冲突,甚至是相辅相成的。基于现实状况,笔者提出了有可行性的以下办法:

(一)政府帮扶、NGO支持,共同打开打工子弟学校艺术教育的大门

在政府帮扶的前提下,可以通过NGO的项目来推进,也可以借助其资金来改善硬件条件。但NGO的力量毕竟有限,仅靠NGO不能解决所有打工子弟学校艺术教育问题的,而且也不是长久的解决方案。在进行教育援助的过程中,NGO还要督促政府行为、影响公共政策,从而寻求制度性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从根本上完成制度性的建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打工子弟学校艺术教育的问题。

(二)通过志愿者的支教,填补艺术类学科教师的缺口

一方面,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们极度渴望接受艺术教育,另一方面,艺术教育的教师资源高度集中在城市中心,而且打工子弟学校的资金有限,无力聘请专业的艺术教育的老师,这样尖锐对立的矛盾应该如何解决呢?笔者认为,或许通过公益性的艺术支教能够部分实现艺术教育资源的流动。近年来,艺术支教开始出现在很多打工子弟学校,很多艺术教育机构和单位都做过尝试,并受学校的热烈欢迎。但同时笔者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最显著的是绝大多数艺术支教的团体只到支教地点待上一两天,甚至一个下午就离开,这样的行为的确是支教,但不如说它只给孩子们带去了一次短暂的艺术体验。而真正让孩子们在艺术教育中感受艺术的魅力、学到知识,一节课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若要对一所打工子弟学校进行艺术支教,至少要持续一个学期,甚至更长时间。

(三)通过艺术类杂志的发放,对艺术教育起到辅助作用

学校艺术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大家上午好!

本年度颇有价值和影响的艺术教育盛会――2011’第六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今天在春城昆明拉开帷幕。

我代表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热烈欢迎大家的到来,并感谢各位的热情参与。

今天,到会的有来自全国艺术教育领域的大家和多位专家、校长、院长及教学科研第一线的辛勤耕耘者,还有来自海外的学者。我们的艺术教育事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对中国先进文化的倡导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论坛得到广大业界同仁的支持和参与,体现了大家对艺术教育事业的热爱,更彰显了我们对民族文化传承与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前不久,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肯定了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召开本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艺术教育杂志的领导部门,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是经国务院批准并注资,于2009年11月组建的一家由文化部领导的着力发展传媒业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新型文化业态的大型国有中央文化传媒集团,是党中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先行者和排头兵。我们和文化部文化科技司非常重视这个论坛,从上一届论坛结束之后,就进入了本届论坛的筹备。为确保本届论坛的顺利召开,艺术教育杂志和云南艺术学院,为此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此让我们向他们尤其是云南艺术学院的领导和全体师生表示由衷的感谢!

前5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的成功举办在艺术教育界产生了广泛影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首届论坛2005年在天津师范大学举行,论坛聚焦于“艺考热”问题;第二届论坛2006年的“瑶湖谈艺”,在江西师范大学举行,论坛的主题为“高等艺术教育中如何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建立适应时展需要的现代艺术教育体系”;第三届论坛于2007年在沈阳师范大学举行,主题为“‘十一五’期间中国艺术教育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第四届论坛2008年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主题为“科学发展观统领艺术教育――探索艺术教育特色办学之路”;第五届论坛2010年在大连举办,主题为“回顾总结建国以来艺术教育发展历程,研讨艺术院校特色建设与创新教育”。

历届高峰论坛在不同时期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不仅较深入地分析了艺术教育发展的现状,而且在相互交流中探讨了艺术教育面临的形势和未来发展之路。实践证明,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发挥了引领艺术教育走向的作用,已经成为全国艺术教育学科的一个品牌论坛。

2011’第六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是在总结前五届论坛的基础上根据艺术教育发展的新情况、面临的新问题而举办的。这次论坛的主旨是,明晰艺术学科专业定位,继往开来,更好地建设适应时展需要的现代艺术教育体系;在当前学术界出现种种异端问题的背景下,为弘扬学术正气,规范学术行为,建立道德约束标尺;为促进艺术院校特色建设与创新教育出谋划策,同时以艺术教育杂志为媒介,搭建院校之间沟通交流的平台,探讨和交流全国各类艺术院校进入新世纪以来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

多年来,《艺术教育》杂志全体工作人员秉持严谨的工作作风,面向全国艺术教育系统,为各大院校艺术专业师生和热爱艺术的各界人士提供信息,我们力求所刊登文章的学术性、原创性和思想前沿性,使《艺术教育》这本综合性艺术类期刊,既承担专业艺术教育在全面素质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信息传播作用,又成为普及艺术教育的大众读本。然而,我们更希望有更多的学术成果能够通过《艺术教育》得以面世。本届论坛的论文征集活动,意义就在于让我们优秀的学术成果有一个集中展示的平台。也希望通过各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使我们的《艺术教育》杂志能够受到更多业界人士的关注,得到更多专家与艺术教育工作者的大力支持。

最后,希望各位专家,各位院、校长在论坛中畅所欲言,深入交流,对当前艺术教育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尤其希望通过对一些院校成功的办学经验,对艺术教育如何实施战略调整、人才培养、学科以及师资队伍建设、艺术教育资源开发与配置等进行交流、研讨,促进艺术教育的领导者拓展视野,提高战略思维和领导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