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教学研究论文

体育教学研究论文

体育教学研究论文

体育教学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加强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整合研究,不但有利于丰富整个课程与教学整合研究领域的理论宝库,而且有利于解决当前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改革中沉积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故而具有重大的理论及实践意义。不尽如人意的是,在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整合研究领域我国体育学者至今鲜有人涉足,研究成果几近空白。所以,致力于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整合研究已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希望本文的研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更多的同行对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整合研究作出探讨。

1现代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相关概念释义

何谓“现代”?尽管关于这方面的著述汗牛充栋,但对于“现代”何指,学者们至今各持己见。我国著名学者王岳川先生认为,“今天,‘现代’一语大概基本上是指已经过去的时代。”[1]按照我国史学界的观点,一般把1919年“”以后时期称为现代史阶段。鉴于此,本文所论及的问题是指已经过去的“”以来我国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分离与整合问题。相对于“后现代”而言,“现代”表征为追求进步、技术、理性、效率、封闭性、确定性、同一性、中心性、普适性、控制性[2],了解“现代”的以上特征对理解后文的“制度课程”大有裨益。

所谓体育课程,是指以发展学生体能、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性课程,它与德育课程、智育课程、美育课程、劳动课程相配合,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是整个学校教育的一个方面的课程[3]。本文的研究也是把体育课程视为一门学科课程而言的。什么是体育教学呢?体育教学是教学的下位概念,一般是指在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规范下,以体育教学内容为中介,由体育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一种双边教学活动。

2现代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分离

2.1分离的原因

2.1.1“制度课程”是造成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分离的主要根源“制度课程”并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其产生有其历史渊源。众所周知,现代课程研究起步较晚,大多数学者均把其视为一个20世纪的现象,正如资深课程学者坦纳夫妇(D.Tanner&L.N.Tanner)指出:“课程有一悠久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4]博比特、泰勒就是早期著名的课程研究专家,以他们为代表创建的课程研究模式可谓代表了一个时代,该模式追求科学化的方法,以“技术——控制”取向为特点,以“技术理性”为原则,因而被视为“泰罗(有“科学管理之父”之称)模式”。“制度课程”就是这一模式的最好映照。所谓“制度课程”,是指特定社会在特定历史时期规定并实现的合法化的学校教育内容,具体体现为官方的课程文件(课程标准、课程指南、教材、教具等)及这些课程文件的操作形态[5]。但纵观其历史征程,不难发现其仍然没有脱离“制度课程”的范畴,是我国社会在每一特定历史时期对学校体育作出的规划和规定。

“制度课程”有着密切联系的外部和内部功能。从“制度课程”的外部功能来看,是学校系统传递社会需求的方便且有效的工具,这一点从历届我国体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规定的学校体育的培养目标上可见一斑;从“制度课程”的内部功能来看,实际上是一个管理和限制体育教师工作的规范框架,因为以往体育教学大纲的制定最终是以广大体育教师为阅读对象的,于是为了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官方规定的课程指南往往对体育教师的教学实践作出“苏州园林式”的策划,以排除教师可能作出的与官方认可的社会需求相悖的课程变革。

在制度层面,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极易成为两个分离的领域,二者的关系也被视为一种线性关系。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的实体或内容,它规定了学校体育“教什么”,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实施的过程或手段,它规定了学校体育“怎么教”;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的方向或目标,是体育教学过程之前和体育教学情境之外预先就有的“人工合成物”,体育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体育课程的过程,而不应该对其作出任何变革。故此,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就被割裂开来,二者之间产生难以逾越的鸿沟,并机械地、单向地、线性地发生关系。

2.1.2“二元论”是造成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分离的认识论根源从认识论或思维方式进行深层思考,可以发现,形形的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分离的观点或做法均源于以下一种或几种性质的二元论。

(1)内容与过程二元论(content-processdualism)。这种二元论认为,体育课程即体育学习内容或教材,体育教学则是内容的传递过程与方法。其中,内容与过程、教材与方法是分离的、独立的。这种传统的二元论思想,不仅仅体现在体育课程与教学领域,而且在当今整个课程领域也很有市场。例如,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布劳迪(H.S.Broudy)等人认为,“课程主要由某些组织成为教学规范的内容组成,……严格地说,教学方式不是课程的一部分”[6]。英罗(G.M.Inlow)也认为,“课程是一组学习内容,教学则是通向学习的方法、渠道”[7]。内容与过程二元论的实质是把学校体育的内容与内容由以产生和传播的过程割裂开来。这样,原本有机统一的实体就被人为地分割为内容和产生及传播这些内容的过程与方法,导致两者相互独立,机械地发生关系。殊不知,正如某些学者所言,任何知识都既是探究的产物,同时也内在地蕴含着探究的过程与方法,还是未来探究过程的原材料[8]。

(2)目标与手段二元论(ends-meansdualism)。此种二元论认为,体育课程是有计划的学习目标或结果,体育教学则是实现目标或达到结果的手段。同内容与过程一样,目标与手段也是分离的、独立的。走出体育课程与教学领域的局限,放眼整个课程与教学领域,这种二元论的观点依然夺目。比如,约翰逊(M.Johnson)曾指出,“课程是一系列有组织、有意识的学习结果。课程规定了教学的结果,但它并不规定用以达成结果的手段,这些手段包括活动、材料,甚至教学内容。”[9]美国著名课程学者塔巴说:“课程是学习的计划。”[10]奥利沃(P.F.Oliva)则说:“课程是一组行为目标。”[11]以上皆属于目标与手段二元论的观点。

目标与手段二元论的实质是把体育课程与教学中原本具有内在统一性的人的完整的活动割裂为目标(计划、结果)与手段。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为了达到目标,可以“不择手段”;一种特定的手段也可以被泛化并被滥用于不同的目标。例如,为了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学校体育教学采用的“学运动技术”、“教运动技术”、“考运动技术”的模式一直沿袭至今,其手段已倍显单一和僵硬,然而,这一模式却一直被广大体育教师津津乐道地采纳。毋庸置疑,现今学校体育改革提倡的“终身体育”、“快乐体育”、“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是反诘这一模式的最佳利器:难道只有这一模式才能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吗?难道这一手段仍然适应现时代学校体育“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内在要求吗?

2.2分离的结果

2.2.1产生了两个领域,两批专家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分离导致了体育课程领域与体育教学领域、体育课程专家与体育教学专家的产生。体育课程专家建树于体育课程理论的研制,体育教学专家造诣于体育教学领域的研究,两者分道扬镳,各守自己的一方净土。用辩证的观点来看,虽然这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各自领域的研究向纵深方向拓展,但另一方面,实则不利于两者的横向融合,不符合当代课程与教学整合研究的发展趋势。

2.2.2束缚了体育教师和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创生“制度课程”下的体育课程对体育教师和学生而言无异于“元叙事”(指能够为科学立法的哲学话语)[12]。体育教师和学生只是既定课程计划的实施者和执行者,而不是体育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体育课程的研制与开发被误认为是体育课程专家的事,体育教师和学生只能是体育教学的实践者,不能拥有对体育课程的话语权。这显然不利于体育课程的创生,不利于体育课程由静态的“跑道”(curriculum)向动态的“‘跑’(currere)的过程”的回归。

综上观之,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分离虽然有利也有弊,但全盘审视之,不难发现其弊大于利。因此,进行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整合研究就不无意义。以上既可视之为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分离的结果,也可视之为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整合的原因。

3现代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整合

3.1整合的理念

通过对以上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分离的原因和结果的分析,结合当前我国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的实际,提出“体育课程教学”的理念。“体育课程教学”理念的内涵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3.1.1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变革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过程的进行总是包含着对学校体育内容的不断变革,即使是在“制度课程”的层面也是如此,如上一世纪我国诸多体育学者在对“竞技运动体育手段化”的探讨中,就曾呼吁要对传统学校体育竞技运动教学内容进行改造,其目的就是使体育教学内容具有适恰性,符合学校体育教学实际。因此,对学校体育内容的变革也是有效传递内容的手段。现时代学校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开始指向人的主体性的提升,指向人的自由与解放,而学校体育内容的不断变革与创造正是人的主体性充分发挥的展现。所以,体育教师与学生在具体学校体育活动中不断变革与创新内容,从而不断建构自身的意义,正是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过程本质的反映。

3.1.2体育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体育课程开发过程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整合是在从“技术理性”、“制度课程”走向“解放理性”、“体验课程”基础上的整合,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我国学校体育改革正体现着这一趋势。在此基础上的体育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师生交往过程,而且是一种体育课程的开发过程。在体育教学情境中,体育教师的主体性充分发挥的过程即是体育教师创生体育课程的过程,这时体育教师和体育课程专家一样在“创作”体育课程,只不过是现场“创作”,而体育课程专家的作品是预先创作好的;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的时候,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课程的创生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在“创作”体育课程。由上观之,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的过程即是共同创生与开发体育课程的过程。正如有的学者所言,教学过程中实现着课程的精细加工及再生和演绎[13]。

3.2.3赋予体育教师和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话语权“制度课程”下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分离,导致体育课程的编制只被看作是体育课程专家的事,体育教师和学生被看作体育教学的主体,而非体育课程的主人。这一现象是导致以往体育课程研制中“见物不见人”的弊端的重要原因,也是导致体育课程缺乏生机和活力这一顽症的症结所在。如何冲破以往体育课程研制的樊篱?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赋予体育教师和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话语权。因为只有体育教师和学生才是体育课程的最终实践者,是体育课程的灵魂和生命力所在,而且体育课程的创生需要由他们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共同完成。赋予体育教师和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话语权,并不是指要体育教师和学生直接参与体育课程的编制,这是不科学的,也是不现实的,而是指体育课程专家和体育教学专家在共同研制体育课程的过程中,要明白体育课程是为学校体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而设置的,其内容要具有适恰性,适宜体育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体现以人为本的特点,不断创生“人本课程”。4结束语

20世纪以来我国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长期处于分离的状态,“制度课程”与认识论上的“二元论”是造成两者分离的重要原因。需要指出的是,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整合不是两者的机械相加,而是两者的有机融合,不是形式上的合并,而是两个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与交融。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整合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而需要和整个课程与教学领域的整合并驾齐驱,也需要及时汲取其他学科以及整个课程与教学整合研究中的合理内核。因此,在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整合研究中切忌出现急功近利和胶柱鼓瑟的做法。

【参考文献】

[1]王岳川,尚水.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58-159.

[2]汪霞.课程研究:现代与后现代[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11-12.

[3]吴志超,刘绍曾,曲宗湖.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311-312.

[4]TannerD,TannerLNCurriculumDevelopment:TheoryintoPractice[M].NewYork:Macmillan,1980:3-4.

[5]SeeDoyleW.CurriculumandPedagogy,inHandbookofResearchonCurriculum[M].NewYork:Macmillan,1992:487-488.

[6]BroudyHS,BO,BurnettJR.DemocracyandExcellenceinAmericanSecondaryEducation[M].Chicago:RandMcNally,1964:69-70.

[7]InlowGM.TheEmergentinCurriculum,2nded[M].NewYork:Wiley,1973:41-42.

[8]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79-80.

[9]JohnsonMJr.DefinitionandModelsinCurriculumTheory[J].EducationalTheory,1967,(17):129-130.

[10]TabaH.CurriculumDevelopment[M].NewYork:Harcourt,Brace&World,1962:213-214.

[11]OlivaPF.DevelopingtheCurriculum[M].BrownCompany,1982:5-6.

[12]LyotardJ.ThePostmodernCondition:AReportonKnowledge[M].UniversityofMinnesotaPress,1984:23-24.

[13]郝德永.课程研制方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7-28.

[14]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71-172.

[15]陈侠.课程论的学科位置和它同教学论的关系[J].课程·教材·教法,1987,(3):26-27.

体育教学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一、引言

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维多里诺被称为第一个现代体育教师,他于1423年在曼图亚郊外开办宫廷学校对现代教育和体育进行实践。经历了漫长的四个世纪,现代学校体育终于传入我国。据有关资料记载,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Calvin·w·biateer)于1864年创办的山东登州文会馆设有体操(体育)课程,这是所见材料中最早开设体育课程的学校。至今,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学校体育在我国已发展百年有余,其教学内容等虽经不断发展、充实,但仍未能够达到完全符合我国现状的要求。还需进一步改进、完善。文章通过对现、当代中国颁布的有关普通中小学教育的学制、课程(教学)计划、体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的体育教学内容进行研究,揭示其发展规律,提出浅薄意见,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参考。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部分有关我国近代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文献资料,并做分析归纳。

(二)逻辑分析法

运用推理、判断等方法对我国近代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演进与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并揭示其发展规律。

(三)比较研究法

通过对我国先后颁布的有关普通中小学教育的学制、课程(教学)计划、体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的体育教学内容进行纵向的比较,总结其特点与规律。

三、结果与分析

体育教育在我国发展主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一)酝酿萌芽阶段(1840—1903年)

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但是绝大多数朝代都存在“重文轻武”的教育思想,偏重德育和智育,轻视甚至无视体育。鸦片战争之后,由于西方列强和日本的军事侵略,清政府被迫签定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经历了种种屈辱的清政府和民众。逐渐认识到“强国”、“强兵”的重要性,我国学校体育也因此开始进入酝酿、萌芽阶段。

鸦片战争之前,虽有极少数教会学校已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但影响较小并未能引起国人重视。李林认为:我国学校体育的历史起点应该是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学”与“洋务运动”的兴起,西方的体育也逐渐被引进学校(主要是军事学堂)。从19世纪60年代起,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陆续创办学堂。据统计,同治、光绪年间(1862—1895年),先后有23所洋务学堂开办。当时的北洋水师学堂的体操课教材以兵式体操为主,普通体操和田径为辅,还包括击剑、刺棍、拳击、哑铃、算术竞走、三足竞走、跳远、跳高、足球、游泳、木马、单杠及双杠等,属综合性教材。教会学校中虽然开设体育课的比较少,但是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却相当普遍。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于1864年创办的山东登州文会馆,就设有体操(体育)课程。还有就是通过1881年《福州鹤龄英华书院章程》的课程汇表,我们知道该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大致包括:打球、体操和身体学。很多教会学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如“美以美会”在江苏镇江开办的女子学校、美国长老会在山东烟台开办的汇文书院等。

1901年,清政府下令将全国的书院改为学堂,并进行全国范围的课程改革,形成了我国近代普通学校的雏形。在当时兴办的新式普通学堂中,也大都把体育课列为学校课程之一,如上海南洋公学附属高等小学堂,三个学年均设有体操课程,其体操教学内容是:第一学年柔软体操、第二学年柔软操、第三学年兵式体操。又如上海三等公学、上海澄衷学堂、上海育才书塾、广州教忠学堂、广州时敏学堂、湖南时务学堂等,均设有体操课。

在向西方列强学习和教会学校的启发下,洋务派创办学堂,将西方体育教学内容移植到我国学校教学中,打破了我国两千多年来学校中没有体育课程的模式,其体育课程发展和教学内容已经呈现出近代体育课程的萌芽状态。至此,可以说我国近代体育课程雏形已经基本形成,体育课程作为学校分科课程的地位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确立,其主要教学内容是德国、日本的兵式体操和普通体操及一些运动性游戏,这对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形成发展阶段(1904—1949年)

1902年,清政府曾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规定我国各级学堂必须设置体操课程,但却未能实行。直到1903年,清政府又颁布并开始贯彻实施《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规定:我国各级学堂均设体操课程,并规定了体操课程的目标、课时、学科程度、教法要求。从高等小学校第一年至中学堂第五年都把兵式体操作为主要内容,但由于当时师资力量的极度匮乏,只能由退役军人担当体育教师,导致多数情况以兵操代替体操,体操课只进行队列、队形练习,最终使得体操课变成了队列队形练习。

民国成立伊始,临时政府颁布了一些有关学校教育的法令,对清末的教育进行一系列的改革,这些法令总称为“壬子癸丑学制”。其教学内容仍然以兵式体操为主,但其课程内容安排的科学性也有很大提高,如随着学级’的增高,体操课程内容呈现:适宜之游戏一渐加普通体操一时令游戏一加兵式体操(男)-户外运动或游泳(课内或课外)。这一时期最大的特点是我国传统武术以合法的方式进入了学校体育课程,成为体育课教学内容之一。

1922年9月,北洋军阀的教育部召开学制会议,并于11月1日公布了“壬戌学制”。这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转变是学校体育教育从过去的模仿日本,转为仿效美国,充分体现了这套学制的实用主义思想。把体育课程的名称由体操科改为体育科,以田径、体操、球类、游戏等为主要教学内容,并废除了中小学的兵操。初中把生理卫生纳入体育科,高中体育增加了卫生法、健身法和其他运动三方面内容,这样体育学习和生理卫生知识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使体育教育走向科学化。此时,体育师资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再加上场地、设施等原因,致使“壬戌学制”中所提出的改革内容无法实践,于是在小学首先出现了“放羊式教学”。

1929年,南京政府的教育部又颁发了《小学暂行课程标准:小学体育》《初级中学体育暂行课程标准》和《高级中学普通科体育暂行课程标准》三个体育课程标准,第一次把以往的体操课改为体育课,并一直延续至今。这一时期的体育课程明确规定把体育课程分为课内和课外两类,且详细规定了教学时间分课内和课外。如小学中低年级每周课内时间为150分钟,高年级每周课内时间为180分钟,每天课外活动时间为2—3小时以上。课内教学内容有游戏、体操、球类、田径以及器械运动等;课外内容包括课外运动、日常姿势比赛、定期运动会等。后来体育教学内容又把田径运动、远足和登山提前安排在小学中年级开始。

体育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先后经历了清末、民初、北洋军阀政府和统治四个时期,我们可以发现体育课程稳步发展,趋于定型,其教学内容也是越来越充实、完善,课程安排越发具有科学性。

(三)高速发展阶段(1949年至今)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为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学校体育课程进人高速发展时期,但其中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主要经历了“三代”。

1第一代体育课教学内容的发展

1956年,教育部正式公布了以前苏联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为蓝本制定的新中国第一套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要求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基本体操与游戏两大类。其中基本体操包括三部分:队列练习和体操队形练习的基本动作;一般发展和准备的练习;走和跑、跳跃、投掷、攀登和爬越、平衡等练习。游戏根据大、中、小的活动量进行分类编排,五六年级以基本体操为主,随着年级的降低游戏的份额逐渐加大。中学体育教材包括基本教材和补充教材两部分,基本教材内容包括体操、田径、游戏三大项。但由于教材内容偏多、偏繁,使部分教学内容难以实施,还有的教材内容存在着机械、刻板、不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问题。

1961年,教育部重新制订颁布了十年制《小学体育教材》和《中学体育教材》,虽然名为体育教材,但其内容和结构实为一套新的体育教学大纲。大纲规定小学教材内容的五大项分别是:体操、田径、武术、游戏(包括球类)、体育基本知识,并且要求游戏教学占低年级总学时的50%,中、高年级则以游戏、田径和体操为主。中学教材由分别占总授课时数80%的基本教材和20%的选用教材组成。基本教材内容包括体操、田径、武术、游戏(球类)、体育基础知识五大项。

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分析不同历史阶段体育教学内容的特点”给我国体育课程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1978年,教育部制订并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要求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二年级每学年都安排有体育基本知识内容,除“体育基础知识”外,还增加有“卫生保健知识”,并指出了应将基本教材作为体育课的主要教学内容,选用教材不集中于某一项。这套教材内容试图“打破以运动竞赛为中心的编排体系”,但仍具有较强的竞技意识。

2第二代体育课教学内容的要求

这一时期国家先后颁布了六个中小学大纲,其中,1992年颁布的第一个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体育教学大纲>最具代表性。这套大纲要求小学一二年级,强调以基本动作为主,小学三至六年级,身体锻炼部分的内容基本上按运动项目排列,但球类教材以小球类为主。田径具体内容都经过再创造,体操从内容到形式,都以身体锻炼为目标,编选比较简单的动作,并且把身体素质练习单独作为一类。初中各年级加大选用教材的比重,拓宽选用教材的范围,强调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基本教材中,加大了理论教材的比重。把原来的武术教材拓展为民族传统体育,编选了传统养生和健身等特色内容。与1987年的大纲相比,这套大纲的基本部分教材的比重增加了。而选用部分有所降低。超级秘书网

3第三代体育课教学内容分析

第三代体育课程是一次以素质教育为主旋律的改革,其关注的是学生体育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健康目标,主要体现在“五个领域目标”。力图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终身体育打基础。教学内容中,小学以基本运动、游戏、田径、体操、韵律活动和舞蹈为主,还有小球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身体素质练习及体育、卫生保健基础常识。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中学以田径、体操、球类为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身体素质练习、韵律活动和舞蹈为辅,还有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选修部分包括游泳、滑冰等地区性、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和特殊国情,使我国体育教学内容走过了曲折发展的道路。

2统治阶级的意志、法律法规的制定、经济的发展和经费投入不足等也影响我国体育教学内容的顺利发展。

3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呈现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的新局面,为体育教学内容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也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较快、进步较大、成果较多的时期。体育教学内容的发展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的道路。

4现在体育教学内容已经体现出知识性、科学性、健身性、娱乐性和时代性等特征,让学生通过体育学习,可以达到体育课程“五个领域目标”的较高水平,养成终身锻炼习惯,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个性,促进身心健康,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需要。

(二)建议

我们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一定要摆脱高度集权、具有浓重技术主义色彩的“前苏联模式”的束缚,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带有人文主义色彩的体育教育事业,这才是我国体育教育发展的根本。

1“大本土化”

所谓“大本土化”,就是指在体育教学的内容和过程中能够体现中国特色,如将中医、中药的基础知识增加到保健养生内容中。舞龙舞狮等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增加到小学体育教学中。还可以结合我国各地区的民族特色对民间的传统游戏进行改进,使之成为学生乐于参与的运动。

体育教学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时期高中体育教学改革

一、引言

新时期下高中体育教师教学的改革研究,是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构成。在高中体育课程目标确定以后,体育教师需要认识高中体育教学过程,并以新的体育教学过程观为指导,去创建新的体育教学实践模式,以实现高中体育课程由理想向现实的转化。笔者认为高中体育教师应具有现代教学理念和较高的教学素养及丰富的教学经验,有相当广博的体育知识与健康理论知识和坚实体育技术技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有较强科研能力和组织工作能力。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有透彻的理解,能把握教学方向,能及时纠正在教学中出现的某些倾向性的缺点和错误。新时期的高中体育教师要朝气蓬勃,富有创新精神,对新生事物要接受快、接受能力强,从而能够适应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尤其是新体育课程环境下,高中体育教学的变化所带来的要求,更好地胜任工作岗位。

二、新时期高中体育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思想观念落后

目前普通高中的体育教学,还是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教师和学生只重视以掌握运动技术技能为目的“教”而“练”,忽视以锻炼身体为目的“学”与“炼”。只重视眼前体育短期效益,轻视终身效益;只对学生在校阶段负责,不对学生长远负责;片面强调增强学生体质,忽视学生体育意识和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

长期以来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学校体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长期以来得不到纠正。在高中阶段面临高考的挑战,而体育不在高考升学之列,许多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减少体育课,有的甚至不开体育课,体育在整个学校教学中处于较薄弱的地位,忽视了培养学生的体育素质和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与情感。大多数体育教师因循守旧对一些传统观念还不能突破,这显然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2.教学方法、手段单一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实现教育目标、传授教学内容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许多学校体育教育在教法手段上有所改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教学方法仍为传统式的传艺式教学,学生缺乏自主性、独立性,所学知识技能严重地脱离体育社会实践,至使学生毕业后社会适应性差。在教学手段更新上缺乏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运用。

表现尤为突出的是对学生实施差异性教学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是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要保证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就应充分考虑因材施教的问题。但目前的体育教学,对全体学生基本上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忽视学生个体的不同兴趣、爱好和特长。

3.缺乏对学生体育情感的培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积极的学习态度、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迅速地捕获教师的教学内容,领略动作的要求。高中生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也有充沛的精力。可在现实中,繁重的学习任务,升学的巨大压力,教师、家长的错误观点导致他们忽视体育学习的必要性,抑制自己强烈的学习兴趣,在体育课上消极怠工。

目前的高中体育教学存在着:①重育体,轻育心;②强调社会对学生的体育要求,忽视学生自身身心对体育需要;③实施强制性的体育教学,认为体育教育是社会行为,学生有兴趣得学,没有兴趣也得学;④重视培养刻苦锻炼,不怕挫折和失败的顽强意志,忽视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得到愉快和成功的情感体验,缺少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锻炼的自觉性。

三、新时期高中体育教师教学改革的对策

1.确立全面发展的教学质量观

高中阶段的体育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在掌握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基础上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的毅力,而且要特别注意对本门课的新科技、新文化的渗透。一定要使高中体育教师认识到,高中体育教学是基础教育时期体育教育的最高阶段,其教学目标的确定,既与基础教育的其它阶段有共性,又应有特殊性。在健康水平上要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以适应将来的大学教育或走向社会就业工作的需要;在体育保健知识、技术和技能方面要学有所长,形成基本的体育能力,养成体育意识和习惯,为今后的终身体育打下必要的基础。只有克服全面均衡发展的思想,克服片面追求体质发展或运动技能提高的思想,才能切实提高高中阶段体育教学实效。

2.更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高中体育教师要善于更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模式多样化的改革。这些模式有的取向于各种模式的综合运用,有的取向于师生关系,有的取向于学生之间的关心,有的取向于教学内容,有的取向于教学安排,有的取向于技能学习与学生心理发展。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图解观察、练习中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追求生理改造到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从追求学会到会学水平的提高。例如,要让学生了解如何跑得更快、跳得更高,应懂得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和人体形态结构,从而使学生选择跑步、弹跳最合理的姿势和用力的科学方法。教师要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在进行讲解示范和辅导时,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上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积极开动脑筋,把所学的知识变成感知。

3.注重对学生体育情感的培养

对学生体育感情的培养,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原有运动基础和兴趣爱好出发,在一定范围内自己选择运动项目。这样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需求,激发学习动机,培养体育兴趣、体育意识和特长,在一定程度上使因人施教、区别对待成为可能。通过高中体育学习,使学生能掌握2~3项自己喜爱的运动技术、技能,既发展学生个性,又使学生掌握从事体育活动和享受体育活动的方法,为终生坚持体育活动奠定基础。

4.建立科学的考评标准

考评在体育教学运行中起导向、调节、激励、鉴定作用,考试只是作为一种检查手段在素质教育的支配下发挥作用,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种方式。因此,体育教师要建立科学的考评标准,对学生成绩做多维评价。

四、结语

面对体育教育的改革,高中体育教师自身要正确领悟到这是新时期的严峻挑战,要有强烈的紧迫感,把这种挑战视为发展自己的大好机遇,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用发展的观点来变革自己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提(转下页)(接上页)高培养教育人才的质量,努力成为“复合型”体育教师,以此来实现高中体育教学的改革。学时尽可能将他们分在同一组,这样既不影响其他学生水平的提高与发挥,又有利于这些弱势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增强完成动作的信心,使他们课有所练,练有所得。

4.1因人而异,有针对性的为他们选择锻炼的项目和内容。

由于弱势学生的特殊性各不相同,体育老师应建立他们的健康档案,并与医务室或医院联系,共同设计出因人而异的锻炼项目和内容。在锻炼过程中,体育老师应教会学生自我控制和调节运动强度和运动量的能力。体育运动是一把双刃剑,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太小,则起不到锻炼的作用,太大则不利于健康,这一点对于他们来说表现得更为突出。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弱势学生在锻炼时却不能忘掉自己的特殊性,不能一时兴起,超过了运动强度和运动量,这样就会“过犹不及”,损于健康。

体育锻炼的方式方法很广泛,可以这样说,身体在动就是在锻炼,所以在实践中,锻炼的项目和内容不会由于他们身体的特殊性而受到太大的影响,只要肯参与,其选择的空间也很大的。如心肺功能不好的学生,可以选择慢跑、乒乓球、太极拳等强度和量都不大的项目;肥胖的学生可以选择有氧健身操、跳绳以及中等强度的球类项目等;瘦弱的学生可以选择中长跑、武术项目,或者做一些简单的体操和形体训练。

4.2多渠道消除其心理障碍和自卑感

据调查,弱势学生很少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多数是心理因素,其实他们也很想和别的同学一起锻炼,但他们自身的特殊性使他们形成了自卑、孤僻的性格,害怕遭到同学的讥笑,而最终作壁上观。因此,学校、班主任和体育老师应该经常性的做思想工作,倡导互帮互助,通过班集体的力量帮助这些学生,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和自卑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帮助他们营造一个没有歧视的环境。这样,他们才会从心理上真正忘掉自己的特殊性,继而主动、积极地投入到体育锻炼的各项活动中去。

学校、班集体应通过班会、团队活动等多种集体活动教导同学们应互帮互助,消除歧视;体育老师应向他们讲解体育锻炼的意义,鼓励他们多参加锻炼;同学之间更不应该以嘲笑、嫌弃的态度对待他们,而应以热情、欢迎的态度帮助他们一起参与体育锻炼。

5建议

5.1在各级各类学校都会有弱势学生的存在,体育教师应该正视他们的存在,关注他们,理解他们,帮助他们。

5.2在体育教学当中应区别对待,为弱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锻炼内容和项目,并教会其锻炼的方法,促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5.3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联结起来为弱势学生建立一个没有歧视的正常的锻炼环境,帮助他们找回自信,正常的参加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体育教学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学位论文是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综合体现,直接反映了培养单位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开展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工作有

>> 对现行研究生教育培养体制改革的思考 加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思考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 关于博士研究生学位授予中要求规定的思考 完善研究生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中医院校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实践与思考 论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探析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机制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分析和建议 对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分析 新形势下突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瓶颈的研究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研究生教育与学位工作的思考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思考 中医药院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过程管理的思考 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机制的思考 体验教育视野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构建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监控 关于专业学位硕士生学位论文质量与评价体系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孙晶.综合性大学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建议――以武汉大学为例[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11):94.

[5]李八方,崔晓雁.也谈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上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5): 62.

[6]樊金萍, 龚束芳,王金刚,等.我国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11): 155.

体育教学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终身体育学校体育素质教育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旧的体育教学模式、评价方法和指导思想,已经不能满足时展的需要。《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还需要不断的摸索和发展。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课程改革的主体和执行者,要不断的学习,更新观念,积极的面对课程改革。

一、旧的体育观念和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目前,我国学校体育普遍存在盲目追求体育教育目标的近期效益,过分强调学生的现实锻炼,片面地将增强学生体质及教育目标只集中于在校期间学生的体育状况上,体育课也因此变成了素质测验课,缺乏对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意识和习惯以及独立进行自觉锻炼的能力方面的培养。由此造成了学生离开教师走向社会后就不知道如何进行体育锻炼,如何去强身健体,如何进行体育锻炼的自我监督。

二、更新观念,突破旧模式

1.强化体育意识,树立终身体育观

(1)让学生体验到体育活动中的乐趣,激发起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寓教于乐。

(2)在学校中营造体育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3)要改革中小学体育竞赛的制度,增强小型多样、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级别、不同项目的趣味比赛,智能与体力结合的比赛等。

(4)通过各种形式,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了解相关规则与常识。

(5)掌握科学的练习方法,学会一项技能,形成一个爱好,把体育锻炼当成一种需要,从中得到乐趣,培养自我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从而提高健康状况,让其终生受益。

2.面向全体学生

学校体育就是全体学生的体育,享受身体方面教育,是每一个在校学生的权利,是不能被剥夺或侵犯的。能不能保证为全体学生服务,实则是一个关系到学校体育能否健康发展的问题。因此,为少数、为多数,还是为全体学生服务的问题,就成为学校体育改革发展中理论上和实际操作上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基于这种认识,学校体育,无论是体育课,还是课外体育活动,都应当保证提供所有学生同等参与活动的机会与指导,即使课余训练与比赛也不能例外。这是因为:(1)凡是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的体育方面的有目的、有组织、有意识的活动,学生都具有同等享受利用的权利。作为学校体育教师就应当在课内和课外活动中对其所教全体学生负责。(2)课余时间训练辅导学生的提高,也应当是学生自身的提高,而决不是“通过他人经受训练来提高自己”,也不是少数人被训练提高了,就等于提高了全体学生。所谓普及与提高关系,如果脱离二者之间的纵向作用,而只追求横向影响力,显然这种理解是很不全面很不正确的。(3)课余训练旨在培养人才,那就更需要面向全体学生。不仅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要求“成才”的权利,更因为学生个体的禀赋、爱好、性格及环境条件不同,学生表现出来的才华也各不尽同。只有面向全体学生思考并开展训练,才有可能培养出各种各样的人才。3.在体育教学中要体现出的特点

(1)健身性。健身性是学校体育的本质特征,是体育区别于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学科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根本标志。这一特征并不因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2)人文性。学校体育作为体育文化和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在修身养性、育德教化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现代学校体育必须从单纯的健身与单纯的传技中解放出来,大大地突出其人文性。

(3)基础性。现代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素质教育要求学校体育必须教会学生健体。也就是说,学校体育必须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娱乐性。娱乐也是现代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特征。而体育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娱乐。我们现在的学校体育之所以不太受学生的欢迎,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娱乐性。缺乏娱乐性的学校体育,是不能成为现代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的,是没有生命力的。

(5)竞技性。我们说体育的魅力在于它的娱乐性,而体育的娱乐性可以说主要隐藏在体育的竞技性之中,甚至我们还可以说,体育的人文性也大多来自体育的竞技性。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体育如果失去了竞技性,体育也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必须指出的是,学校体育的竞技性并不等同于竞技运动。

(6)主体性。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现代教育是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现代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此,现代学校体育必须符合学校体育主体的需要,必须适应和服务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重视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培养。

(7)选择性。选择性是从主体性中衍生出来的。现代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必须适应于和服务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学校和教师应该尽可能的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不同的体育学习目标、内容、方法、难度和要求,以利于他们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进行选择。

(8)民族性。在现代学校体育的多样性中,还将鲜明的体现出民族和地域的特点。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和各地区,都有自己的体育传统。这些体育传统,必然要反映到学校体育中来,学校体育也必须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的优秀体育传统。

(9)开放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体育必将冲破学校的樊篱,与社会体育沟通。既锻炼身体,又陶冶情操和提高生存能力与适应环境的能力。同时学生也将自主地积极参与社会体育,与同学和亲朋好友一起愉悦身心。其次是,学生家长和热心学校教育与热心学校体育的人士,将被请进学校,参与学校的运动会、体育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