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四年级写景作文

小学四年级写景作文

小学四年级写景作文

小学四年级写景作文范文第1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骆驼祥子》的故事梗概

2、体会在烈日下祥子的悲惨生活。

3、说出本文在自然景物描写上的特点及作用。

4、学习用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

重点:

1、了解《骆驼祥子》的故事梗概

2、体会在烈日下祥子的悲惨生活。

难点:

1、说出本文在自然景物描写上的特点及作用。

2、学习用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夏天吗?在烈日炎炎或者暴雨中,你们上体育课是什么感受?你们知道在旧社会里车夫是怎样生活的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习老舍先生的《在烈日和暴雨下》。

二、作者简介

老舍 (1899~1966) 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龙须沟》、《茶馆》等。

三、课文说明

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写于1935年,1936年在《宇宙》杂志上连载。本文是从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里节选的,可以当作独立的篇章来读。祥子是小说中的主人公,生活在旧中国,以拉人力车为生。

四、介绍《骆驼祥子》

五、生字词

憋(biē)闷 吆(yāo)喝

腥臊(sāo) 哆嗦(duō suō)

六、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2、文章按照什么顺序,可以分成几部分?

七、走进烈日

1、文中抓住哪些景物来表现天气的酷热?找出描写这些景物特点的词语或句子。

2、哪些语句是写人的感受?拉车人的表现又是怎样的?

3、作者对天气、拉车人和物的景物描写是为了突出了

4、在烈日炙烤下的祥子的心情又怎样呢?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5、作者竭力渲染天气的极度炎热,目的是什么?

6、作者描写景物的用意是什么?

八、讨论

1、祥子的痛苦感受及苦难生活仅仅是恶劣天气所造成的吗?

2、好天气,祥子会不会有好的命运?

3、祥子的遭遇给你什么启示?

九、揣摩运用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自己在烈日下的所见所闻所感,要求叙述中要提及景物。

十、小结

看了九年级上册语文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的人还看:

1.初一上册语文书 绿色蝈蝈

2.绿色蝈蝈分段

3.标题

4.初一下册语文《绿色蝈蝈》试题及答案

小学四年级写景作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以写定教;小学写景文;群文阅读教学

“群文阅读”和“单元整组教学”“主题阅读”等虽有联系,但有很大的区别,它不是只把文章按人文内涵组合在一起,而是更深入文本内部,关注文章的形式,把握文章的内部结构,并在文章之间形成“互文关系”,使学生在探索群文时提升阅读技能和写作技能。

群文阅读教学更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速度,更关注学生在多种多样文章阅读过程中的意义建构,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开展写景文的群文阅读教学势在必行。

上学期,为了把温州课题《基于小学写景文读写序列化实践研究》做实、做好、做出特色,我们从学生的写作角度入手,进行写景文的群文阅读教学,为写景文教学打开了一扇靓丽的窗户,实现了“教课文”到“教语文”的美丽转身。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

一、立足学情,精选文章

群文阅读教学,首先是要选好文章,围绕一个主题把多篇文章聚在一起。以“写作顺序”为线索,把“按方位顺序”的文章放在一起;以“文章结构”为线索,把“总分结构”的文章放在一起;以“表达手法”为线索,把“联想和想象”的文章放在一起等等。有主题地萃取文章,让群文紧密聚合起来。

如何精选文章,成为当前教师进行群文阅读教学的最大困惑。在写景文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要以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起点、生活经验为基础,找到这些文章与学生经验的连接点和生长点,以便更好地开展写景文的群文阅读教学。

1.尊重学生起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在哪个阶段应该学些什么,能够学到什么,受他们自身发展的规律、认识规律的制约。因此,精选同一主题的多篇文章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盲点以及学习特点等,挑选出最契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文本。如,三年级上册写景文群文阅读教学中,孙老师结合学段目标,选择“中年级以段为训练点”的目标,精选教材中《秋天的雨》《富饶的西沙群岛》《香港,璀璨的明珠》这三篇文章,剖析了三篇文章中总分段落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总分结构,但分述部分各有特色,《富饶的西沙群岛》围绕总起句写了一个事物的几个方面;《秋天的雨》围绕总起句列举了几个事物;《香港,璀璨的明珠》围绕总起句写了一个事物的一个方面。并以孙老师的下水文《贝壳》进行拓展阅读,降低了学生仿写总分段落的难度。孙老师的群文阅读教学,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

2.关注学生需求

精选同一主题的多篇文章时,还要关注学生需求。只有在面对学生需要时,教师才会考虑“学生应该如何更好地理解这些教材知识”,才会竭力去寻找适合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内容,更多地认识学生、发现学生、尊重学生、发展学生。如,四年级上册写景文群文阅读教学中,潘老师根据本班学生作文开头出现的雷同现象,想学生之所急,供学生之所需,精选教材中《鸟的天堂》《火烧云》这两篇文章的开头,提炼出“时间+环境描写”方式的开头,并精心挑选了丁玲、古清生、沈从文、丰子恺等四位名家的名篇开头进行拓展阅读,让学生明确“时间+环境描写”方式的开头写法,最后出示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雷同开头,用“时间+环境描写”方式的开头进行修改,真正做到了“以写定教”。

总之,学生的阅读经验不是一张白纸。因此,精选同一主题的多篇文章,必须找准学段目标,尊重学生起点,关注学生需求。

二、细研文本,抓住特色

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说:“教材内容是指传递课程内容的凭借。”课程内容是指“教什么”,教材内容是指“用什么来教”。由于语文课本提供的只是教材内容,至于这篇课文“教什么”,也就是课程内容,完全凭教师的个人经验和认识去选择、去琢磨,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造成语文课程内容的随意、零散、无序和经验化。记得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教师要做文本和学生的知音》一文中指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因此,开展小学写景文群文阅读教学,除了“立足学情,有主题地萃取文章,让群文紧密聚合起来”外,还要细研文本,深入挖掘教材,既要挖出文字背后蕴藏的内容,又要对这些内容进行得当的取舍――“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1.关注语言积累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多读书、多积累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各个学段目标中均提到了“积累”二字,可见积累在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一个人只有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材料,才能“出口成章”,才能“下笔有神”。由此,细研文本,首先要关注语言积累。如一年级上册写景文群文阅读教学,黄老师精选了《哪座房子最漂亮》《小小的船》这两首儿歌,从语言积累入手,挖掘出特殊的构词方式──“AA的”叠词,通过把“青青的瓦、白白的墙”等这些词换成“青的瓦、白的墙”,让学生进行比较,体会叠词的表达效果,读起来更有节奏感。接着找出《四季》中的叠词,改说为“AA的什么”,然后出示相关图片用“AA的什么”来仿说,以达到积累运用的目的。

2.关注写作特点

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不同的作者,不同的作品,在写作上会有不同的特点。因此,细研文本,我们要关注其写作特点,挖掘出文本独特的写作特色,选取典范内容让学生仿写。如,六年级上册写景文群文阅读教学,倪老师细细研读了第一组课文《山中访友》《山雨》《草虫的村落》《索溪峪的野》,从写作手法来看,这四篇课文均采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来表达自己对景物的独特感受。倪老师从这个写作手法入手,选取从“颜色、形态、声音、动作”等不同角度进行联想的句子,进行群文教学;接着以美文《巫峡赏雾》作为拓展阅读的文章,让学生内化“联想和想象”的写作手法;最后让学生运用这种手法写《云江晚景》,真正实现“教课文”到“教语文”的美丽转身。

三、关注语用,发展语言

“语用”即语言文字运用。也就是说,语文课要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实践。李海林教授也曾在《言语教学论》一书中指出:“语文教学就是言语智慧教学。”因此,在小学写景文群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关注语用,从文章的写作顺序、段落结构、写作手法等方面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如,二年级上册写景文群文阅读教学,本人执教的《运用方位词把教室一角介绍清楚》是从写作顺序入手,帮助学生学会表达。首先复习盘点《北京》《秋天》,引导学生比较思考:这两篇按方位顺序的写景文,观察顺序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发现:《北京》的观察顺序是从中间到前面,而《秋天》是从上到下的。这比单篇阅读教学更有优势,培养了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然后出示教室一角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观察顺序,并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方位词来介绍。最后让学生动笔写一写教室的一角。学生的仿写既到位又精彩。

优秀片段如下:

学生1:教室后面墙壁的中央有一块又宽又长的大黑板。这块黑板五颜六色,漂亮极了。黑板上不仅有各种各样的图案,还有同学们写的美丽汉字。黑板上方有八个大字“乐学善思 勇敢自信”,这是我们的班训。黑板下方贴着美丽的树叶贴画和端正的汉字书写作品。

黑板右边是争章台,上面贴着起飞章,代表着同学们的学习表现。黑板左边是展示台,上面贴着同学们丰富多彩的假期生活照片和优秀的作文。展示台旁边有一个书柜,书柜里摆满了整整齐齐的书籍。书柜上面放着一个金光闪闪的奖杯,它凝聚着同学们的心血。

你瞧,这就是我们班又美丽又干净的教室一角。

学生2:我们教室墙壁上方贴着“乐学善思 勇敢自信”这八个大字。大字下面是一块又宽又长的大黑板。黑板上画着五彩缤纷的图案,写着笔力十足的文字,那是同学与家长辛勤的汗水换来的。黑板下方贴着我们写的汉字和童趣十足的拼贴树叶画,可漂亮啦!

黑板左边是展示台,展示台上贴着许多优秀的作文和漂亮的照片。展示台旁边有一个书柜,书柜里面放着整整齐齐的书。书柜上面摆着一个金光闪闪的奖杯,它凝聚着我们大家辛勤的汗水。黑板右边是争章台,上面贴着起飞章,代表每个同学的学习表现。

瞧,我们班教室多美丽多整洁啊!

……

再如,五年级上册写景文群文阅读教学,王老师执教的《巧用抒情,写家乡一角》是从写作手法入手,让学生采用借景抒情或叙事抒情的方式表达情感。首先复习盘点《桂花雨》和《小桥流水人家》,弄清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的不同写法。然后从本册选学课文以及课外阅读中选取四个片段,分别选自《黄果树听瀑》《百泉村》《回乡》《故乡路》,让学生分清哪些是借景抒情,哪些是叙事抒情,并对写景文中的叙事与我们平时的事情记录作比较,弄清其不同点。群文阅读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快速阅读的策略,同时培养了学生比较文本的能力。

优秀片段如下:

学生1:稻田,一望无际。金黄的稻田像一波又一波的浪涛,翻滚着、跳跃着……我不禁想起童年时代那一桢桢美丽的画面:沐浴着阳光,大人扛着镰刀,自如地走在田埂上;在涌动的稻浪里弓着腰,挥舞着镰刀;妇女们一边哼着乡歌,一边捆起稻子;小孩们一蹦一跳地给父母端茶送水;人们拉着丰收的喜悦,把粮食送进仓库……我难忘丰收的稻田,难忘金色的童年!

学生2:树丛中,夹杂着许多鲜艳的花。绿叶衬着红花,显得花愈发娇艳。那簇绿荫遮掩之处,住着一户人家。古老的屋顶上,是乌黑的瓦片,由于雨水的冲刷,已有了些许斑迹。房屋前,是一个小小的庭院。一个约莫七岁的小孩子正手抓一把米,撒一点儿,撒一点儿,正在喂小鸡;一位老奶奶正靠在竹制摇椅上,拿着锥子和针,缓缓地纳着鞋底;一个小男孩挽着裤腿,淌着水,踏着鹅卵石摸小鱼小虾。瞧,他多能干,捉了一尾鱼!

……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群文阅读,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并由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阅读。诚如蒋军晶老师所说,群文阅读某种程度上可以“治疗”目前阅读教学中最大的痼疾。

总之,群文阅读教学,给小学语文写景文教学带来了一片新天地,开启了学生阅读的智慧,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实现“教课文”到“教语文”的美丽转身。

小学四年级写景作文范文第3篇

《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对四年级写景作文的要求是:一按顺序,二抓特点,三写具体。四年级的孩子大脑发育正好处于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生理和心理特征变化明显,是培养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但是一碰上写景作文,通常言之空洞,读之乏味,甚至出现不少编造、抄袭的应付式文章。而“扩写比喻句”这一法宝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以教材为蓝本,挖掘写景小练笔的训练点,让学生从课文当中进行模仿,学习将事物的特点描写得更加具体生动。比如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中使用了“按时间顺序叙述”、“从远到近地观察”和“比喻”等手法,因此在《扩写比喻句》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齐声朗读“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个句子,然后出示三个被删减过的句子,引导学生逐一与原句进行对比,总结出从颜色、形状、数量、动作等各个角度去观察、描写事物,可将比喻句写具体写生动。接着,教师出示荷叶图片和对应的比喻句式“荷叶像圆盘”,让学生运用法宝集思广益,得出了一个具体的比喻句:“池塘里一个个碧绿的荷叶像浮在水面上的、大大的圆盘。”在学生初步掌握“扩写比喻句”法宝的基础上,教师趁热打铁,出示有关花的图片和“花儿像……”句式,让学生动脑筋思考,写一写花的比喻句,要求把比喻句写具体生动。最后学生汇报小练笔成果,全班交流点评。

专项训练二:多角度观察

学生在写景作文上出现困难很多时候还与学生的观察角度过于局限,视野不够开阔有关。小练笔训练之前,四年2班仅有10个学生(23%)在单元作文中能够对植物进行 “多角度观察”,因此第二个专题小练笔着眼点就放在让学生学会多角度观察。

课前,教师布置学生去观察身边的植物,并填写“温馨提示卡”,要求学生记录植物的名称、生长地点、树干和叶子、花的颜色和形状等。课堂上,教师仍然是以教材为学生模仿的蓝本,以《鸟的天堂》为例,让学生总结出巴金先生重点刻画了榕树的枝干、根和树叶等多个部分,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课前准备好的记录卡,通过下面的句式“我可喜欢 啦!你看,。”进行练写,再进行点评修改。课后,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去观察校园、公园或家里的植物,并用观察记录卡记录下来,大大丰富了写景的素材。

通过这个专项训练,学生观察的角度更加多样化,思维更加开阔,在之后的单元作文《游华南植物园》中,30个学生(71%)能自动自觉运用“多角度观察”法宝。比如,肖栲同学在自己的习作中是这样描写的:“大王椰路两边栽满了椰子树。树干笔直笔直,像一位耀武扬威的士兵,守护着这条长长的椰子路。叶子绿油油的,向四周伸展,从远处看,就像一把绿伞。一阵风吹过,椰子树的叶子不停地摇动着,发出沙沙声。根像许多条沙虫钻进土里,努力地在吸收营养为自己而生存。”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小作者仔细观察了椰子树的“树干”、“叶子”和“根”,多角度的细致观察使他从原来的挤牙膏变成有话可说。

专项训练三:先整体后部分

小学四年级写景作文范文第4篇

(一)加强语言训练

儿童在6~8岁时,是发展语言和思维的黄金时期,刚入学的儿童对身边的事情有了初步的认识,已具备了把所见所感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能力,但必须设法让农村小学生顺利地迈过学习普通话这个坎。我把握住学生语言思维发展的最佳期,针对农村学生刚起步学习普通话的实际,创设多种说话情境,如:讲故事、讲笑话、说新闻……以消除学生害羞心理,鼓励学生开口说话。

读说写结合,写作从一年级开始,阅读、说话和作文同时起步。一年级从仿说句子开始,到写一句话:再逐步过渡到写一段话,可以先用拼音或拼音夹汉字来写。二年级开始学习写短文,逐步从汉字夹拼音过渡到用汉字写。三年级以后进行习作训练,逐步提高表达能力。

(二)夯实阅读基础

1.注重课堂阅读教学,渗透方法指导。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又是阅读的结晶。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渗透一些学习方法。如在学习了《自己做》一课后,鼓励学生说说自己在家干过什么,你还能干什么,再仿照课文的样子写下来,可以用“汉字加拼音”来写。如在学习《一只小蜻蜓》等课文后,用通俗的语言告诉学生,把这些小故事或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做过的事物用文字写下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把自己身边的小故事告诉大家然后写下来。学生只要写出来就要设法找出其优点进行表扬。在学习《猴子捞月亮》一文后教给学生“文题概括主要内容”的命题方法;学习《雷雨》后,教给学生“文题点明所写景物”的命题方法。同时在大量的阅读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从中学会大量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的知识,指导他们运用所学会方法来进行写作。

2.加强课外阅读。精心组织活动。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不仅能开拓学生视野,还能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对于低年级学生更要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要为学生选好读物。低年级学生从一开学就应为他们设立图书角,介绍好的图书给他们看,可以让他们看一些图文并茂的儿歌、童话故事;学完拼音后,给他们介绍带有拼音的图书,要求边看图边读拼音和汉字;学生学完课文后,要求向家人介绍或讲述课文内容;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从中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三)注重平时积累

1.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重视文本”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在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这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比如,在教完《颐和园》这课后,就可让学生仿写熟悉的景物。

2.通过写日记来积累。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可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自己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想,都可尽情地表达。

(四)联系课文内容进行延伸训练

除了加大力度训练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所学的课文内容进行作文训练。如: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可是,如何使学生写的日记更有内容呢?教师可以提示:结合所学课文内容用日记形式写读后感。如学习了课文《三味书屋》,要求学生对鲁讯先生刻“早”字的理解和看法,结合自己的实际,谈体会;学了《爸爸和书》一文,谈自己对书的认识……用这样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学习,对课文有了一定的理解,再加上写读后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加大了写作训练的密度,从中提高了写作能力。又如学习了《雷雨》一课后,设计一堂口语交际课,让学生说说自己经历过的“雷雨”,学生觉得有话可讲,有内容可写,最后所写出的“雷雨”也角度各异,生动有趣。

小学四年级写景作文范文第5篇

一、系列性

以学情为基础扎实地实现作文教学中的由浅入深的过程教学,从而让无序的作文教学变成具体可操作的系列性教学,实现作文教学的高效。

系列一是范文引领。本学期训练的是写人叙事的记叙文。九月份我们训练的作文题目是《记一个熟悉的人》,我们精选的范文是苏叔阳的《我的老师》;十月份我们训练的作文题目是《难忘的瞬间》,我们精选的范文是查一路的《在冬日里歌唱的鱼》;十一月份我们训练的作文题目是《冬日暖阳》,我们精选的范文是陈启佑的《永远的蝴蝶》。这些文章我们都要求学生在精读分析的基础上记诵全文。精读分析,我们用的是精读分析导学案,这份学案侧重主题归纳、结构图示、写法借鉴和片段仿写;背诵,我们用正确的诵读法引领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自由记诵。当这篇范文熟记于心的时候我们开始引导学生进入系 列二。

系列二是学生真实生活的再现。在这个系列中要求学生作文时必须再现自己真实的生活,文章中学到的人和事都必须是真实的。当范文熟记于心的时候,学生在写自己真实生活的时候,会很自然地用到范文中的写法或者某些句子。比如吴培阳的《冬日暖阳》中的一段:“外婆回来了,也带回了一大袋面粉。倒入碗中,兑入水。用筷子轻轻地搅拌,一会儿面粉就成了面糊。此时,锅中的水也开始‘咕噜咕噜’开始歌唱。这是世间最美的音乐,传递着吃货们的福音。”很显然,有一句套用了《冬日里歌唱的雨》的一句:‘咕噜咕噜’,鱼开始在水中歌唱,由一个声部转入另一个声部。这是世间最美的音乐,传递口福的信息。”再现真实生活后便要进入第三个系列。

系列三是写作技法的反复修改。这个学期用到了四种写作技法,这四种也是四周作文训练的专题,详细分析了作文教学的“专题性”。这个过程是系列性中最痛苦的,也是最有收获的。那么,如何让痛苦的过程变得高效和愉悦呢?那就是培养作文批改小组,这些组员不需要写语文常规作业,在作文修改课上分散到各组去讲解,改到了36分的作文。上文提出的吴培阳的作文就是学生批改发现的。

系列四是优秀佳作的分享与发表。同题作文修改到第三次的时候,就要开始为学生创建分享平台。实际上我每周都会有分享平台。第一周是优秀作文复印后张贴在班级,第二周是良好作文的升格(修改)分享,第三次也是良好作文的升格分享,第四次是年级优秀作品的分享。继而是优秀作品的推荐发表。一次次的分享,一次次写作的提升,都让学生在痛苦的习作过程中变得高效而愉悦了。

作文过程教学中的这四个系列,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在尊重学情推进的基础上,实现了作文教学的高效和愉悦。

二、专题性

以学情为基础,扎实地实现作文教学中的写作技法的专题训练,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大有裨益。笔者以八(5)班的学情为例进行阐述。

该班的第一次作文,写够字数的只有三分之一学生。针对这一学情,制定第一个专题是列写人叙事的记叙文提纲训练。从八下第二单元的五篇写人的课文开始,到教师为他们选定的五篇课外例文,然后归纳出记叙文的10段左右的提纲布局。统一训练的题目是《记一个熟悉的人》。大结构有开头、正文和结尾;中结构中有人物基本因素(肖像,与作者的关系),一件事的有起因、经过、结果,多件事的至少写三件事;小结构中要有三段具体描写。每个学生都必须先列好提纲才能进行写作,提纲符合要求了才能开始写作。这样的训练,让每个学生达到了写够字数的要求,消灭了作文低分的现象。九月份的月考,全年级的作文平均分为31.3分,也就是良好以上。

字数问题解决了,但平铺直叙、记流水账的多,作文没有质量,语言没有特色。针对这一学情,制定第二个专题是如何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也就是将事件中的某一环节放大来写。怎样放大?我们统一训练的题目是《难忘的瞬间》,在范文《在冬日里歌唱的鱼》中的片段描写到研讨中,总结归纳出怎样放大来写具体做法:善用各种各样的描写,比如正面、侧面、环境、场面,人物描写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还有联想、想象等。比如学生黄佳丽在作文《难忘的瞬间》中有一段是这么写的:“很快,我们便摘完了菜,外公把它们装成一筐背在背上。‘噔噔噔’,外公很轻松地跨上了三级台阶。第四级时,他的脚抬得很高,仿佛是在跨一道门槛,踩下去的时候像是被什么东西硌了一硌,他停顿了下,才提后脚。那个老筐子受了震动,便‘嘎叽’地惨叫一声,外公身子晃一晃,一颗小白菜随之掉在了地上。外公看到后一愣,弯下腰去捡,却不慎脚一滑,从台阶上摔了下去,背上的菜也因此散落了下来。”很显然,小作者受了专题训练的影响,描写功力不错。这种描写专题的训练快速提升了作文的质量,十月份的期中考试,全年级的作文水平为33.6分,超过了80分,整个年级的平均分也高达 79.8分。

如何选定第三个专题训练,是教师需要下功夫的。考虑到学生习作中景物描写不足,文采不够的学情,我制定的第三个专题是情景交融的写法如何在写人叙事的文章中运用。我们选的范文是陈启佑的《永远的蝴蝶》,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归纳出情景交融训练的三个点:此景需贯穿渲染全文(文章的“雨”);第二是此景因具体的人、事件、场所、道具的变化而变化,此景为点缀之物;第三是此景要有象征意义。我们训练的同题作文是《冬日暖阳》,反复修改后,优秀作品越来越多。刘宇珑同学的《冬日暖阳》中有这些句子:“午后的阳光懒洋洋地照射着大地,‘温暖’这个词竟是如此遥远。寒风凛冽,树上灰绿的叶子朝着一个方向乱飘,小草和花朵的叶子被刮得东挥西舞。”“看着一些同学在橘黄的阳光下玩耍打闹,慵懒的太阳在我的身后拉出一条长长的影子。”“那天阳光闷热而灼眼,大地被晒得有些干裂,空气中似乎还有夏的气息。”“阳光慢悠悠地转到我们身上,赖着不走了,一副看戏的模样。”“看够了戏的阳光转动着寻找下一件新鲜事。我走在路上,周围因失去温暖的阳光而越发阴冷。从此,我的世界失去了她。”“我盯着那个在我眼前懒洋洋的暗黄的太阳,发起呆。远处渐渐出现一条拉长的黑影,慌慌张张地朝我这儿走来。”“我心中的大雨终于停止,太阳在心中升起,温暖着我的心房。我发现,眼中的太阳竟是如此美丽温暖。金黄色的阳光洒在我们身上,拉出两道长长的靠近的影子。寒风停止了呼啸,树木在阳光下生机勃勃。当太阳再次升起时,我和我的影子不再孤单。”可见,这种专题训练让学生的记叙文富有文采多了。

学生一会儿写人,一会儿写事,一会儿写景。我们在批改习作的时候,感觉文章不流畅了,很多情节很唐突,似乎需要什么,它就出现了什么,作文很造作。针对这个学情,我制定的第四个专题是伏笔照应手法的运用。也就是景、人、事要相互关联,互相照应。这一个专题的训练主要以学生的良好作文为例,教师重点评改伏笔照应手法的运用。例如学生江文炜《冬日暖阳》的修改稿中伏笔照应的地方就很多,现摘录如下:

冰冷的水打在脸上,我的神经顿时惊醒:糟糕,差点忘了,今日,我要自己解决早餐。爸妈已经上班去了,今日的餐桌上没有热气腾腾的早餐,肚子“咕噜咕噜”唱起了空城计,寒冷则乘虚而入,我不禁打了个寒噤。(此处修改非常好,交代了为什么要出去买早餐。原文没有爸妈出去上班的情节。)“自己去买早餐吧!”我裹上厚厚的大衣,穿上温暖的棉鞋,拉上门,在斜坡上飞一般地奔向阳光里(斜坡是修改后加上去的,为后文多次出现斜坡埋下伏笔)。冬日的阳光是温和的,没有春天的湿热,没有夏天令人窒息的酷热,没有秋天的干燥。我在阳光的簇拥下,小心翼翼地端着早餐,慢慢地朝往家的斜坡走去(此次有“斜坡”照应)。碗中的大鸡蛋在阳光的照射下,金黄金黄的,我不禁吞了吞口水,加快了脚步。(此处有鸡蛋花的细节描写,为后文鸡蛋花倒在地上埋下了伏笔。)“嘿呦……嘿呦……”斜坡上(此处第三次出现斜坡)一个骑着破三轮车的老人挡住了我的去路。他的双手紧握着车的把手,根根青筋暴突起来,粗大的毛孔渗透出一颗颗被阳光照射得晶莹剔透的汗珠,那汗珠慢慢汇集起来,流入他那沟壑般的皱纹中,顺着深深浅浅的皱纹的河流,滴在斜坡上(此处第四次出现斜坡)。就差那么一点点了,怎么办?”我迟疑着。早餐的温暖,通过我的右手,源源不断地传到我的左手,传到冰冷的三轮车上。“孩子,松手!”老人又一次命令我。我的右手慢慢地松开了,随着散落的,还有那只金黄的荷包蛋――在阳光的照射下发着耀眼的光。(此处荷包蛋和前面的描写有照应。)刺骨的冰冷从我的两只手传入了我的身体,我不禁打了个寒噤,但我却并不觉得寒冷。终于,在我与老人的不懈努力下,三轮车缓缓地上了陡坡(此处第五次出现斜坡)。

学生通过自己习作的反复修改明白了伏笔照应写法的运用,克服了作文唐突造作的现象。

三、针对性

以学情为基础扎实地实现作文过程教学中的针对性,真正营造好人人爱写作、个个有话说的良好写作氛围。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出口,是实现学生用笔与世界对话的途径。第一个针对性是确保每位学生有话说,想说。每周2篇日记的“我手写我见我想”的片段训练。分享好的,让学生们养成写作的习惯。第二个针对性是结合学生思想行为的变形重点,编写学生们自己的班级周报,让学生的心声有发表的园地。本学期到目前为止,编辑班报10期,参与发表文章的学生占班级的三分之二。第三个针对性是组织90分以上的学生编写“研墨飘香”的读写报,成立年级“研墨飘香”文学社,亲自指导他们编写读写报,向年级80分以上的学生印发。本学期学生编写周报5期。第四个针对性是选送优秀习作到报纸和杂志发表,本学期共推荐10篇佳作,已发表的习作有4篇。第五个针对性是发动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征文、作文比赛。十月份区组织的现场作文比赛,我班伍华煊同学获一等奖;区组织的《一封家书》的征文比赛,我所带的两个班级就有十多个参赛。报刊组织的全国性比赛,只要有就利用好,发动学生参加,参加的过程就是针对性地培养他们写作能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