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筑学概论论文

建筑学概论论文

建筑学概论论文

建筑学概论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空间,建筑,小说,电影

1 哲学空间概念

空间概念发源于西方,在人类历史中是不断变化的概念。

古希腊哲学中提出人类具有三种空间经验:虚空经验和广延经验和处所经验。处所经验反映的是物与物之间的相对关系,是空间关系论的经验来源;虚空经验反映的是某种独立于物之外的存在,是空间实体论的经验来源;广延经验反映的是物体自身的与物体不可分离的空间特性,是空间属性论的经验来源。朴素的古希腊空间概念就是建立在这三种经验基础之上的。

人们试图整合这三种希腊的空间经验,但这三种经验表面看来互不相干,各自强调一种经验,结果出现了实体论、属性论与关系论的争论。直至今日,这三种不同方向仍未被一种空间理论所整合,因而空间研究也必须从这三种不同角度出发来展开。1

到了近代,17世纪之后的数学理性和逻辑实证的基础上,空间概念在三种空间经验的基础上增加了背景观念和几何化特征。从背景角度看:空间被想象成某种与物体不同的东西,即它是独立的,但首先是所有物体运动的参照背景。从几何学角度看:空间则被想象成纯几何化的广延。因而,近代空间观念既具备背景观念和几何化特征,同时都受到三种古希腊空间经验的影响。

随着现代哲学的发展,空间研究又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康德首先提出将空间作为一种先验的观念,作为人们感知世界的工具,即空间是一种思维特性。海德格尔认为,空间是随物体出现的一种事物“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场所”来表达,某种程度是对古希腊处所经验的回归。梅洛•庞蒂从身体与空间的关系出发,以现象学的方法来讨论空间。福柯则是将权力和空间联系在一起。德勒兹强调的是空间的“流动”的特性,破除空间结构中的等级秩序。列斐伏尔是从社会学角度来解读空间。他认为空间并非社会关系演变的静止“容器”或平台,而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它产生于有目的的社会实践。空间同时既是概念化的,同时也是物质化的,既体现社会关系又属于意识形态。而杰姆逊和索雅继续从后现代社会的角度继续观察和总结空间与社会的关系。

从空间概念的演变过程可以发现,在古希腊空间实体论、空间关系论和空间属性论的基础上得到了深化和演变。今天的各种空间理论实际上仍然沿着这三条线索在发展和演化。

2 小说和电影空间理论

小说的空间研究始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约瑟夫•弗兰克在1945年提出了空间形式理论,专门研究小说领域的空间问题。为了揭示空间形式理论的内涵,弗兰克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了他的论述。首先,从创作主体的角度来看,二十世纪的作家表现出了对时间和顺序的弃绝、对空间与结构的偏爱。他们在同一时间里展开了不同层次上的行动和情节。为此,他们来回切断了同时发生的若干不同的行动和情节,取消了时间顺序,中止了叙述的时间流动。在这里,弗兰克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创作批评概念――“并置”。其次,从接受主体的角度来看,读者运用“反应参照”的方法――就是把事实和推想拼合在一起的尝试。弗兰克从空间形式的创造与接收两个方面为现代小说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范型。

电影领域的空间研究是在小说的故事叙述空间基础上,再加上其特有的银幕造景空间。英国学者斯蒂芬•希斯在《叙事空间》一书中对电影空间作了较为完整的论述。他认为,电影的叙事空间包括电影话语的银幕造景空间和故事叙述空间两种主要形式。前者主要是视觉上的镜头空间、拍摄与剪辑空间、声音空间,画内与画外空间,后者是有关叙事的叙述者和叙事视点的问题。前者和电影理论中的蒙太奇和场面调度紧密联系,而后者与电影和小说的叙事理论是一致的。综合而言,电影空间是从视觉和意识两方面同时展开的。

3 建筑空间理论

空间概念正式进入建筑领域从十九世纪开始。黑格尔认为,作为重要特征的围合是建筑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德国建筑师森帕率先提出――空间表现为围合,是建筑和艺术发展的目的。这与哲学领域的几何化的空间实体论非常吻合。

德国雕塑家艺术理论家希德布兰德却从另外一个角度提出:空间是艺术中的主要问题,连续性是建筑空间的重要特性。他强调空间中身体与眼睛的运动,人的存在对空间具有重要意义。2这与背景化的空间实体论相对应。建筑理论家席马绍将移情理论运用于建筑空间的评判中,他认为,建筑的美不在于其物质性的构件,而在建筑空间。而建筑的意图正是空间的艺术化表达。席马绍特别强调“空间的建立”是一种思维特性,继承了康德的观点,将空间作为人们的认知能力。

到了二十世纪早期,关于建筑空间观念中共分为三类,其一认为建筑空间是建筑内部封闭的内空;其二,建筑空间是连续的,内部与外部空间是连绵不断和无限的;第三种建筑空间的观念将它视为身体的一种延伸。意大利建筑师和理论家赛维随后在《建筑空间论》中再次明确:每一个建筑物都会构成两种类型的空间:内部空间,全部由建筑物本身所形成;外部空间,即城市空间,由建筑物和他周围的东西所构成。从此,建筑空间作为建筑的主要内容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经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低谷,建筑空间在一部分建筑师的不断研究中,得到了新的发展和诠释。屈米和希利尔分别从两个方向发展了空间理论。屈米反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将建筑学等同于语言学的倾向,反对那种通过句法和语法的研究来探索建筑可能性的方法。英国学者希利尔则希望在建筑学内部探索一套建筑自身的规律,他总结了一套称之为“空间句法的理论”,希望凭借这一建筑自身而非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是建筑学真正能够上升为与生物学、物理学一样的科学。

4 结语

空将空间观念进行梳理,建立一个多角度出发的全面观察,将含混和模糊的空间概念分成若干线索来研究,最大限度地挖掘空间理论的潜力。其次,从当今社会文化的代表――小说和电影的角度,结合哲学等领域的发展,将建筑空间概念进行较为全面的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建筑、小说和电影三方面可以展开对话讨论的平台,通过比较,建立清晰的建筑空间谱系。第三点,就是通过对哲学、小说和电影理论中不断发展的空间理论研究,为建筑的创新提供取之不尽的源泉。

参考文献:

建筑学概论论文范文第2篇

东南大学和《建筑学报》联合主办的“亚洲视野下的建筑历史与理论的前沿”1)研讨会,会议主旨提出这样一个发问:什么是当代建筑历史与理论的前沿(问题)?对此笔者试图提出个人的回答及一些相关的观察思考。这个问题,可以从世界角度看,也可以从中国角度看。从世界角度看,当下的建筑历史理论问题,是如何面对非西方的、亚非拉世界的建筑及其历史和理论的“出现”,即如何在历史和理论层面上接受之,并通过自我改造使世界的建筑历史理论成为一个真正的多元多文化体系的问题。非西方建筑当然和西方建筑同样悠久,但不一定在(西方主导的)世界建筑学术话语中存在。而这里所谓的“出现”,特指这些建筑及其历史理论在世界话语特别是世界学术话语中的出现或出场。这种出场,有一个短暂的发展史。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西方学者书写的世界建筑史中有非西方建筑的内容,但其视野和构架却是欧洲中心论的;在1950-1970年代以后,西方中心论受到批判而非西方建筑的出场愈加显著;1990年代以来,非西方国家的建筑、尤其是亚洲、特别是中国建筑及其研讨和论述,以强劲的势头出现在世界文化和专业话语媒体中。今天,在批评西方中心论的理论思潮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中、在七国峰会被二十国峰会取代和金砖五国崛起之际、在中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以及中国引领的亚投行成为世界性银行之时,包括中国和亚洲在内的非西方国家的建筑话语的出场,气势磅礴,无法阻挡。但是,目前关于非西方国家的建筑的研讨话语,基本上是“历史的”和“地域的”,基本上不进入理论层次和思维构架领域,基本上无法和西方理论和思维构架正面交锋;西方中心论在彬彬有礼地包容接受非西方国家建筑叙述的同时,依然含蓄地保留着;以西方的世界建筑话语为基础的今天的世界建筑话语,依然没有在深层的概念和构架上转变成一个多元的、多文化的体系,尽管大家都认为这是必然的方向。如何改造自我,采用多元构架,在历史研究更是在理论思考上真正容纳非西方国家和文化的建筑经验及其内在文化思维逻辑,是目前世界建筑历史理论的前沿问题。就中国角度来看,今天的建筑历史和理论的前沿问题,是世界化,即如何在历史和理论上进入世界建筑话语尤其是专业学术话语体系中,并且改造其内在思维和构架、推动多元多文化体系的建立的问题。这个世界化,也有一个较短的近代和现代史。1930年代营造学社初期关于中国建筑在亚洲和世界的地位的论述(朱启钤、伊东忠太、梁思成、刘敦桢),1940-1980年代营造学社工作的英文写作和最终发表(梁思成的APictorialHistoryofChineseArchitecture最终于1984年出版),1980-2000年代对于中国园林、宫殿、民居等类型的大量的对外介绍(对外交流中的推介和大型英文图书的涌现),2000年以来的更广更深的多视角的论述和世界流的蓬勃展开—这些是这一历史的几个重要阶段。今天,中国建筑话语在世界上的出场,异常活跃;伴随的建筑历史理论的一定程度的世界化,也已起步。古代史的深入研究、近代和现当代史的开拓、大量的国内外的学术和课堂的交流,特别是设计实践的大量国际合作,使得中国建筑的学术内涵和外延以及国际性出场,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但是,此次中国建筑的国际化,规模虽然宏大,理论工作却还是浅显的;中国建筑依然是“历史的”、“地方的”、“异域的”,而非“理论的”。今天,在全世界批判理论兴盛(后殖民地批判、欧洲中心论批判、权力批判、女权主义批判、理性主义批判、现代性批判)的大氛围下,在设计实践和学术科研高度国际化的背景下,如何推动中国建筑及其历史和理论的世界化,使其不仅在历史层面上,更是在理论层面上进入世界话语,成为有意义的有理论价值的一部分,甚至在概念和构架上挑战、颠覆、改造现有世界建筑历史理论话语体系,是目前的前沿问题。上述的两个前沿问题,两个我们需要推动的过程,即世界建筑话语对非西方建筑的接纳和中国建筑的世界化,是互相联系的。前者与后者呼应、连贯、统一。前者需要后者,后者也推动前者。我们做好了第二项工作,就是对第一项工作的回答和贡献。

2如何推动中国建筑历史理论的世界化?

今天,应该如何推动中国建筑的历史理论的国际化?根据思考,我认为应该要在以下几方面努力。这些方面是互相联系的,这个单子也是开放的,可以继续发展。1)要面对和承认,而不是回避今天世界建筑历史理论的基本构架的西方性。近现代人类社会的各方面,基本都是以欧美理论或原型为基础的;世界建筑学专业的基本构架也如此,其中的历史理论论述更是如此。近几十年,非西方建筑作为历史和地域现象已经得到接受,但是建筑话语基本构架、概念、词汇、标准、参考物,依然是很西方的。2)要积极探索、并且有选择地使用西方发展了的提炼过的词汇、概念、思维。面对西方学术体系,要学习、要进入;回避、关门、另起炉灶,没有出路。对合理的确实有普遍意义的,要采纳;对不合理的狭隘的有偏见的,要质疑、挑战、去除。对西方体系,要与之对话,也可以辩论。要努力跻身于建造理论、建造话语的行列中去,积极参与正在发生的对西方中心的近现代世界话语体系的改造。3)不把中国归于西方体系,尊重中华传统原本的独立性(历史、经验、思维、伦理),强调其独特性及由此产生的对西方主导的世界(建筑历史理论)话语的突破性和革命性。这种对独特性的强调,有利于我们质疑、挑战、颠覆、重构近现代世界(建筑历史理论)话语体系。新的体系,应该是平缓、关联、多元、多极的,而不是金字塔的、树状的、中心的、排他的。4)继续从事中西比较,及东亚体系和欧洲体系的比较。比较作为方法,已经是一个思维策略;其潜台词是假设了两者的独立和平等,以及对任何一方的主导的颠覆(当然,两者的互动交流也很重要,不可忽略)。5)应该把对中国建筑的研究,和东亚地区联系起来。“东亚体系”有内在的文化思维逻辑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在和西方体系对话中,具有重要理论意义。6)应该破除“中国建筑史”就是“中国古代建筑史”的概念;把近代、现代和当代的中国建筑,作为严肃的课题,进行认真研究、分析和理论化。否则,中建历史(和理论)的学术研究,就和今天中国的大规模建设和高度国际关注的现实,太不相符,在国际平台上也显得太弱势。这个对“古代史”的突破,要求大家思考和建构古代和近现当代的“连贯性”(尽管有断裂),以及近现当代本国建筑的“中国性”。这会强化中国建筑(历史理论)在世界专业学术话语中的存在。7)在使用“中国建筑”概念的同时,要破除符号化的“民族国家”的限制,启用地理视野,还原更复杂的地理地缘关系。要关注地缘的丰富、边疆的模糊、大中华区(两岸四地)的关系、东亚的互动、亚洲各地区的互相联系,以及世界性互动(双向的、各时代的,如援外工程)。8)强调“理论”,重新理解“史”和“论”的关系,强调两者的深度统一,把纯历史研究变成历史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提高中国建筑历史经验的理论意义,即抽象的、一般的、能够面对世界的理论意义,由此跨越中国建筑研究仅仅是地域的、历史的建筑研究的局限,进入世界的理论研讨的领域。9)在思考研究的方法上,破除“建筑”,强调“社会”。为了深入研究建筑,挖掘其内在状态和重要理论意义,有必要退出建筑,在方法上突破“技术”和“形式(艺术)”的捆绑,把建筑问题和更广泛的状态、过程、矛盾、问题、构架、学术体系等,联系起来,然后回到建筑问题上,由此获得方法和视野的制高点。这个更广泛的大领域的核心学科,不是一般的人文科学(如历史学、美学、心理学、经济学),尽管这些都很重要;这个核心学科,根据我的长期观察思考,就是社会(学)理论(socialtheory,socio-politicaltheory)。这里的社会理论,包括政治理论、批判理论、哲学思考,社会学内在理论(关于权力、国家、社会分层、城乡关系等),也包括社会政治学理论和某个具体问题/专业的关系的研究和理论(如历史、美学、技术、日常生活,及由此导出的社会史、文艺社会批判、社会技术史、微观日常社会生活史等)。世界建筑学的历史理论的基础构架,已经从艺术史范畴,走向广义的社会政治学范畴,不是偶然,而是成熟的标志。

3三个课题

笔者目前有限的一些工作,都试图回答上述思路的一些方面。研究采用提炼过的西方词汇和概念,也尊重并强调中国历史经验的独特性。最近的研究也关注欧洲传统和中华文化在概念思维上的正面交锋,即将两者放在同一平台上比较思考。这些工作包括3个项目,简要介绍如下。

3.1“大”与“国家”

本研究试图说明,在中华文化中,大视野(天地、万物)和国家伦理的关系2)[1-3]。在诸如“家国天下”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中,国家成为一个必然的道德范畴,在一个道德构架中和天地万物相联系。这和欧洲的情况几乎相反。在近代欧洲,在国家成型之际,“国家”是个负面的概念:国家必须存在,却是合理的、道德的、进步的个人和市民社会的对立面,需要限制和分权。反观中华文化,国家是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伦理的存在。在此文化中,大的视野,及其与全面的、伦理的国家政府的关系,无处不在:汉字(每字独特而微观、构成文字集合的大)、棋艺(围棋的量和大、麻将的大和杂)、宫廷大型典集的汇编(《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字的帝国/帝国的字)、宫廷山水画(构图、山水和“疆土”的大)、城市的联网(驿道)构成国家地理的全局、木构建筑的“大”和国家的引领(构件帝国/帝国构件)、建筑群体的大构图和国家的在场等,都是例证。研究认为,在中华文化中,整体世界观与整体国家观是联系在一起的。

3.2“建筑与政治”的理论课程

这是最近几年开设的一门研究生课程。核心重点是探索“形式”与“政治”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西方理论和中国体系之间的对话。这里的“形式”可以是美学的、体验的,也可以是空间格局的、社会构架的形式;这里的“政治”包括社会和政治的各方面和各种理论,包括哲学理论,如权力理论、批判理论和政治形式理论等。课程包括3个板块,每个板块包括西方理论的介绍、分析、解读,以及一个对应的中国案例的历史和理论的分析解读,由此构成一种张力,促进前后两者的对话或辩论。1)围绕权力和空间的关系展开,关注机构或机关建筑(医院、学校、监狱、宫廷、城市)中的政治空间和空间政治;重点介绍福柯(MichelFoucault)的理论,以及勒菲夫尔(HenriLefebvre)、西里尔(BillHillier)、马库斯(ThomasMarkus)、埃文斯(RobinEvans)、佩夫斯纳(NikolausPevsner)的有关论述;中国案例是对明清北京和紫禁城政治空间的分析。2)围绕设计批评和批判理论的关系展开,关注西方的批判哲学、批判理论和现代主义建筑批评,介绍康德(ImmanuelKant)、马克思、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School)和塔夫里(ManfredoTafuri)的理论论述,以及关于“批判建筑”(criticalarchitecture)的讨论;相应的中国的个案研究,包括1950年代北京的建筑城市设计的分析,以及对作为独特实践形式和组织形式的设计院的分析解读。3)围绕美学和政治的关系展开,关注两者之间各种可能的状态及就此关系的理论,重点介绍的是本雅明(WalterBenjamin)和朗西埃(JacquesRancière)的论述;中国的案例是“大”和“国家”的关系的研究,探讨文化、美学、技术、伦理、政治的不可分割,即政治与形式的不可分割。建筑与政治的关系,还有其他的状态和板块,需要进一步探讨。

3.3《英文中国建筑研究读本》的编辑构架

这是英国Routledge出版社委托的项目,是覆盖世界各学术领域的一套丛书中的一种,英文书名为RoutledgeHandbookofChineseArchitecture:SocialProductionofBuildingsandSpacesinHistory,由我和东南大学的陈薇及李华老师合作主编3)。“中国”(及“中国建筑”)成为一个绝对的单元,受到“民族国家”的符号化的局限,这是一个问题。尽管如此,作为一本全英文的当代的中国建筑研究论文的精选读本,对于推动中国建筑历史理论的世界化,应该是有益的。作为编辑而成的读本,书的构架极为重要。本书遵循了几个基本的构架原则,并由此推出全书的组成部分和每部分中的课题。这些原则是:1)破除“中国建筑”就是“中国古建筑”的概念,把古代、近代、现代、当代都纳入组稿和思考的构架中。2)采用建筑的“社会生产”的概念,视建筑为社会产物和社会场所,而非技术理性或美学形式自身的问题。3)聚焦建筑和建筑空间的“生产者”(生产的人群和机构等),并考虑生产者的各种类型、状态(如“工匠“”建筑师“”设计院”等)。4)在方法上优先考虑“国家”这个最主要的建筑生产者或生产机构;这是从古代到当代中国的一贯现象,为我们寻找各代中国建筑的连贯性提供一个思考;有了国家这个主要生产者,其他生产者也可由此推出:士大夫、民间工匠、自由个人建筑师、设计院等。5)采用并协调一系列重要的概念:生产者及其机构、形态与空间、城乡各场所、知识和技术的制度化、历史断裂和历史境遇。6)尊重和强调某一历史阶段的独特性(独特历史境遇)。7)强调当代视野,即全书提供的历史,是当代观察和研究的历史,而非绝对的历史复原。在这些构架原则下,全书分为5大部分,每部分有3~5个专题,每个专题下有几篇文章。这5大部分是:古代传统;民国早期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当代-世界的中国;理论探索。第1部分的专题是:国家的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士大夫的实践领域;民间工匠实践和民间生活世界。第2部分专题:“建筑学”的到来(职业、学科、教育体系);近代建筑技术与风格;近代城市建设与空间组织。第3部分专题:国家的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实践、教育和设计知识的制度化;社会主义中国的建筑(民族主义和现代主义)。第4部分专题:个人建筑师;国家设计院;中央商务区(世界的物象);城镇村乡连续体;地缘关系(台湾和香港的实践)。第5部分专题:世界观;政治伦理;研究方法。

4结语

建筑学概论论文范文第3篇

注意一下近期国内的建筑杂志,就会发现中国建筑界围绕建筑理论问题的讨论已经有些时日了,讨论的核心仍然是上个世纪50年代论文联盟提出的“经济、适用、美观”这样一些十分基础的建筑理论原则问题。是否这三条原则就覆盖了建筑理论的全部?或者说这三条原则是否就是建筑理论的基本范畴,是否还有其他的范畴存在?事实上,我们面前的这套由笔者翻译的英国人戴维·史密斯·卡彭(david smith capon)的建筑理论著作就是为了尝试着回答这样一些问题而写的。

这套建筑理论著述分为上、下两册,上册是作为理论基础而架构的,是一个涵盖了西方古代、中世纪与现代哲学史与建筑理论史的概要性阐述。作者沿着古希腊的形而上学、早期和中世纪的基督教教义,直至现代哲学的种种概念和“范畴”,把从西方哲学史与建筑理论史上衍生出来的几个基本的与派生的理论范畴作为核心纲要,从建筑理论与哲学问题两个方面分别进行了探讨,从而找出哲学与建筑中的联系,并把所有建筑概念贯穿起来,从哲学角度对古代建筑理论和现代建筑理论进行了评判。作者在书中系统分析了构成西方“好”建筑的理论是什么,分析了古代建筑概念的来源,并引经据典地将20世纪以来的重要建筑师与建筑理论家在他们著作中所阐释的种种相关的思想加以比较,十分细致地做了一番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理论阐释。

下册则是对西方建筑理论,特别是西方现、当代建筑理论的一个系统的描摹。其内容主要集中在基本理论与派生范畴的理论阐释上,聚焦于最近许多年来散见于各种著述中的建筑理论,并将之整合为一个明晰的学说。书中所涉及的形式主义、极少主义、手法主义、功能主义、理性主义、粗野主义、实证主义、浪漫主义、表现主义、古典主义、结构主义、有机主义、现代主义、未来主义、激进主义、解构主义、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每一种运动都对20世纪的建筑思考产生了影响。作者把这些从西方哲学史与建筑理论史上衍生出来的几个基本的与派生的理论范畴作为核心的纲要,依次做了分析,并引经据典地将20世纪以来的重要建筑师与建筑理论家在其著作中所阐释的种种相关的思想加以比较,十分细致地做了一番由

转贴于论文联盟

此及彼,由浅入深的理论阐释,其内涵是丰富的,其逻辑是缜密的,其内容也是充实的。其中的许多观点,几乎是切中我们当前所面临的建筑时弊的。

要读懂这样一部两册本的涵盖了西方两千多年哲学范畴史与建筑理论史的理论性很强的著作是需要花一些气力的。既需要有扎实的西方哲学史与思想史的理论功底,也需要有敏锐而明晰的建筑理论与建筑创作的深刻体验与感觉。在初读的时候,可能会在一些抽象的理论表述上遇到一些迂回曲折的概念纠葛,或论文联盟是因为理论基础的薄弱而有不甚明了的感觉,但若下一点仔细而反复的阅读功夫,相信还是能够有大的收获的。重要的是,即使我们不能够深刻地了解或完整地接受这一奠基于西方哲学范畴史基础之上的完整的建筑理论体系,但是若能够从本书的字里行间感悟到一些较为深刻的理论内涵或创作原则,也是不无裨益的。

建筑学概论论文范文第4篇

2014年4月宁夏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课程时间

2014年10月宁夏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课程时间表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层次 4月19日(星期六)上午 4月19日(星期六)下午 4月20日(星期日)上午 4月20日(星期日)下午   公共课   00429 教育学(一) 00009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031 心理学 00012 英语(一) 02199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00420 物理(工) 02197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00015 英语(二)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2198 线性代数 0418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020 高等数学(一)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022 高等数学(工专)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023 高等数学(工本)   04184 线性代数(经管类)   04729 大学语文   英语顶替课   00318 公共政策   00031 心理学 08046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020203 会计 专 00157 管理会计(一) 00146 中国税制 00041 基础会计学 00144 企业管理概论 00155 中级财务会计 020207 市场营销 专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178 市场调查与预测 00041 基础会计学 00144 企业管理概论 00179 谈判与推销技巧 00177 消费心理学 030112 法律 专 00247 国际法 00245 刑法学 00260 刑事诉讼法学 05677 法理学 05679 宪法学 040101 学前教育 专 00384 学前心理学* 00413 现代教育技术 00387 幼儿园组织与管理 00383 学前教育学* 00394 幼儿园课程 00385 学前卫生学 050114 汉语言文学 专 00535 现代汉语 00530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00506 写作(一) 00532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050207 英语 专 00595 英语阅读(一) 00794 综合英语(一) 00522 英语国家概况 00795 综合英语(二) 00831 英语语法 050212 阿拉伯语 专 06755 阿拉伯语综合技能(二) 06756 阿拉伯语语法 06758 阿拉伯语阅读   080801 房屋建筑工程 专 02391 工程力学(二) 02393 结构力学(一) 02386 土木工程制图 02389 建筑材料 00712 建筑工程定额预算 02394 房屋建筑学 081201 化工工艺 专 02481 物理化学(三) 02173 无机化学(二) 03146 化工原理(二) 00144 企业管理概论 080701 计算机及应用 专 02316 计算机应用技术 04730 电子技术基础(三) 02141 计算机网络技术 02323 操作系统概论 02318 计算机组成原理 100701 护理学 专 00488 健康教育学 02903 药理学 02998 内科护理学(一) 03001 外科护理学(一) 02901 病理学 02996 护理伦理学 100905 中医推拿按摩 专 06101 经络学 06106 推拿手法学 06102 腧穴学 06112 推拿治疗学 020115 经济学 本 00139 西方经济学 00141 发展经济学   00140 国际经济学 020204 会计 本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150 金融理论与实务 00160 审计学 00158 资产评估 020208 市场营销 本 00185 商品流通概论 00150 金融理论与实务 00184 市场营销策划 00183 消费经济学 020210 旅游管理 本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198 旅游企业投资与管理 00191 旅行社经营与管理 00053 对外经济管理概论 020218 人力资源管理 本     06089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 11760 人力资源政策与法规 020224 房地产经营与管理 本 00329 城市规划与管理 00054 管理学原理 00972 房地产项目评估 06567 项目投资与融资 06568 房屋建筑概论 020226 商务管理 本 0939 商业伦理导论 00940 战略管理教程 00184 市场营销策划 00952 国际市场营销学(二) 00947 国际商务管理学 020282 采购与供应管理 本 03616 采购战术与运营       030106 法律 本 00249 国际私法 00246 国际经济法概论 00167 劳动法 00226 知识产权法 00258 保险法 00233 税法 030108 律师 本 00247 国际法 00224 律师执业概论 00926 司法鉴定概论 00266 知识产权法 00249 国际私法 00246 国际经济法概论 030302 行政管理学 本 00318 公共政策 00315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01848 公务员制度 00034 社会学概论 00923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040102 学前教育 本 00398 学前教育原理 00403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学 00881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 00467 课程与教学论 00402 学前教育史 040107 教育管理 本 00452 教育统计与测量 00455 教育管理心理学 00445 中外教育管理史 00450 教育评估和督导 00453 教育法学 040110 心理健康教育 本 05626 变态心理学(一) 06056 心理学史 05622 临床心理学   050105 汉语言文学 本 00037 美学 00819 训诂学 00538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00537 中国现代文学史 050201 英语 本 00087 英语翻译 00840 第二外语(日语) 00832 英语词汇学 00604 英美文学选读 050408 音乐教育 本   00735 音乐教育学   00730 中外音乐史 050437 艺术设计 本     09235 设计原理   060102 历史教育 本 00772 世界近代史新体系 00769 世界当代史专题 00769 中国传统文化 00768 中国古代经济史 10477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080307 机电一体化工程 本 工业造型设计 02243 计算机软件基础(一) 02200 现代设计方法 02238 模拟、数字及电力电子技术 080702 计算机及应用 本 02324 离散数学 02326 操作系统 02325 计算机系统结构 04741 计算机网络原理 080806 建筑工程 本 02439 结构力学(二)   02275 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 02446 建筑设备 082206 工业工程 本 02825 机械基础 02647 生产管理与质量工程 02897 企业经营战略与市场营销 02629 基础工业工程 02633 现代制造系统 02187 电工与电子技术 082218 电子政务 本 03342 电子政务案例分析 00315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03335 公共管理学 04741 计算机网络原理 090102 农学 本 02670 作物栽培学(二) 02678 农业推广学 02677 田间实验与统计方法 02680 农产品加工 090115 园林 本 02662 植物生理学 07899 园林建筑设计 07894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 07427 园林生态学 090202 林学 本 04216 森林规划与设计 04215 观赏树木学 05042 自然资源学 04214 林业GIS 090403 畜牧兽医 本 05945 禽生产学 02678 农业推广学 06698 牛生产学 02795 动物营养与代谢病防治 100702 护理学 本 03203 外科护理学(二) 03009 精神障碍护理学 00182 公共关系学 03007 急救护理学 100805 药学 本 05522 有机化学(五) 02173 无机化学(二) 03031 药物分析 03034 药事管理学 999999 教师资格   (补修课程)   00429 教育学(一)   00031 心理学

建筑学概论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结构;可靠性;分析

1 建筑结构可靠性理论的渊源

1.1 以概率法分析为核心的可靠性设计

过去,随着材料力学的兴盛,结构设计被纳入弹性力学的分析范围,工程师凭借多年的经验选取一定的安全系数确保结构的可实施。而后随着人们对材料力学及其结构破坏性能的深入了解,逐渐建立起破损阶段设计法、平均值计算法等单一的安全指数计算法。到了20世纪,前苏联和美国的一些发明家提出了极限状态设计法和失效概率与安全特征等一系列学说,使得建筑结构可靠度理论逐渐成型并得到应用,而这些最初的建筑结构可靠度便是基于概率粗糙的计算、设计出的。

1.2 结构体系的可靠度设计

基于概率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无法突出材料的抗压性、经济型、效益型,不能很好地适合客户对不同结构的不同设计要求。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基于概率的设计法遭到淘汰,而基于结构体系的可靠度设计法成为主流,这种以结构体系为基础的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法帮助材料全寿命及使用费用和效益达到最优化,不仅满足了客户的不同需要,更提高了使用性能,成为即经济又时尚的设计方案。

1.3 以功能为基础的可靠性设计

对建筑的设计要求不仅仅在于安全性能,更包括周遭环境、振动、景观、城市地域特征等一切功能需要。然而不同的机构承担风险的能力不一,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和功能的要求,以可靠指标为保证,结合功能要件进行“以功能为基础”的可靠性设计,即提高了建筑保护维修工作水平,又实现了经济目的。

1.4 非概率为基础的可靠分析

非概率的可靠性设计主要考虑到结构的不确定性,对于不确定性的分析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原始数据较少,不确定因素较多,使得可靠度计算出现大的偏差,失效模式等计算法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二是基于模糊理论,实践中的工程数据通常不能与理想数据完全吻合,因此侧重对于结构的模糊性要求,更能贴合实际,符合常规优化分配方案。

2 影响建筑结构可靠度的因素

工程事故多发多是由于违反规范、可靠度设置不精确、失效概率大,抵御能力差造成的。工程可靠度的建立需要综合考虑工程前期设计、具体施工、建后使用等造成的不确定因素,杜绝违规操作,提高可靠度,降低结构失效概率,减少风险,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2.1 随机性

随机性是指条件与结果之间,因为不可预测的事故而出现不充分的因果关系,造成施工中建筑结构可靠度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问题的出现小则影响施工进程,大则危及他人安全,因此事物的随机性是建筑结构可靠度构建中不容忽视的因素。

2.2 认识不足

对事物的认识要将与之关联,相互作用的构成要素综合起来考虑,缺少一个方面即会造成对事物认识的不完善。在施工过程中,工程师大多引入经验参数对事物及其不确定性进行综合的分析评估,现阶段还没有完善的处理数学方法。

2.3 使用状态缺陷

使用状态缺陷包括可见裂缝和结构变形等等,主要由于配筋量小,结构设计不当,条件多变混凝土收缩等非荷载因素造成,使用状态的缺陷虽然对承载力没有大的破坏,但仍不能很好的满足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适当增加配筋,完善构造措施,提高工程质量,是弥补缺陷,增加市场份额的最佳选择

2.4 施工质量低

施工质量低下一直是导致事故的主要原因,管理不够完善,施工过程中的对于质量的监督、验收的监管力度不强,质量检测手段原始,不符合验收标准等等,这些都是导致施工质量低下的因素。解决建筑市场的混乱环境必须从提高施工质量抓起,避免安全事故的多发,提高建筑质量,降低失效概率。

3 对调整建筑结构可靠性的几点建议

保证建筑结构可靠性的基础措施便是在正常设计、施工的前提下,保证安全可靠,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抗风险能力,避免大的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提高建筑机构的可靠度不是单纯的提高安全参数,而是应该从荷载、状态缺陷、功能、结构、概念等全盘审查,整体调整,多方面归纳,从实际出发,立足科学,校准建筑结构可靠度。

3.1 完善可靠性理论及设计方法

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和失效概率设计法都是将建筑结构可靠度进行量化的一大进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进步,基于概率的可靠度计算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其基于单一安全指数的设计方案也不符合多变化的建筑结构市场要求,因此结合定量统计和社会人文因素,我们应该结合施工经验不断提出修正、完善的可靠度理论,适应时代的变迁,以功能和结构为可靠性理论的核心,努力配合市场需求。

3.2 注意间接作用力对结构的影响

间接作用力包括适度、收缩、沉降、徐变等因素造成的结构畸形,承载能力下降,裂缝等工程质量和使用状态缺陷等一系列问题,由于间接力造成的事故纠纷也占较大比例。因此,针对“间接力对结构的破坏”问题,我们应该从理论和工程实践两个方面着手,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法,填补裂缝,提高钢筋配置比例,使用耐腐蚀、耐高温的新型建筑材料,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提高工程质量。

3.3 提高施工质量

施工质量是影响建筑结构可靠度的重大原因,我国的施工保障政策还很不完善,保障力度较为薄弱。施工不仅体现在施工过程,还包括施工验收和施工质量监管,建立完善的施工验收方法,在可靠度理念的支撑下利用抽样检验的方法把好质量的关卡,充分将法制化运用到施工管理中来,严格按照程序强制验收,同时开展实践与理论工作,提高施工质量水平。

4 结语

本文从建筑结构可靠性的由来和发展历程着手,简略的描述了建筑结构可靠度计算法则从“概率”到“功能”的基础理论。分析了我国建筑市场存在的建筑结构可靠性问题,提出了提高施工质量、加强理论探究、完善建筑结构的关键性建议。

参考文献

[1] 杜军,戴虹,赵鑫.对建筑结构检测与安全评定的探讨[J].才智,2009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