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民办高校;人才培养;交流合作

1.引言

校企合作作为一种适应时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高校和企业的多方面资源,对加强校方和企业的互利合作、培养实用型人才有重要意义。但是,诸如民办高校设备不够完善、企业不积极参加合作、双方缺乏沟通交流等问题仍然存在。因此,提出改善措施,加快校企合作的高效互利模式的展开,对国家教育发展、社会进步有重要现实意义。

2.民办高校校企合作概况及其中存在的问题

2.1部门民办高校设施和制度不够完善

在校企合作模式发展的初期,民办高校相对公办高校,虽然管理模式比较灵活,但是其硬件设施等仍然不够完善,例如校内实验室的设立、培训实习基地的分配等;在师资方面,教师队伍不够强大,职业素养较低;另外,民办高校的有关制度等不够健全,例如学术研究奖励制度、实验教学大纲制度、科技成果转化条件制度等与公办高校存在一定差距。民办高校内还存在一些对校企合作进行的不利因素,例如学校内缺乏和企业合作交流的场地,一些较大型交流活动受到限制;领导和师生的合作意识较淡薄;学校方面欠缺具体的制度来划分学校和企业的具体职责,资金分配不合理等。因此,为推进校企合作制度的顺利发展,民办高校本身有必要采取相关措施,加强自身设备及教学制度的构造和完善,增强自身实力水平。

2.2部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

校企合作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企业和学校的资源共享、优势互利的条件,为社会培养输出高素质高水平的实用型人才,同时促进学校和企业的不断交流学习、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实力。然而,相当一部分企业管理者不愿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合作意识不够高,企业管理者过分重视自身的眼前利益,眼光不够长远,不能正确认识到校企合作模式对企业长久、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企业部分领导者错误地认为人才培养只是学校的任务,缺乏企业和民办高校交流合作的观念,只有在企业内职位空缺时才进行人才的选拔,这样大大降低了人才选择并重用的效率,同时对推动社会高效运转产生了消极影响。因此,企业领导者应该增强合作意识,积极参加校企合作的经营模式,不断提高自身工作效益和竞争水平。

2.3民办高校和企业之间缺乏交流沟通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校方和企业及时的交流和沟通,并制定相关的交流合作制度,定期开展交流会议,以使双方达成一致意见,促进良好合作和共赢局面的展开。然而,由于部分高校缺乏主动发出邀请的积极态度和热情,缺乏健全的细节规定,合作制度只能是纸上谈兵,得不到一个积极良好的开端。其次,大部分企业只重视到自身的眼前利益,目光短浅,与民办高校的合作仅限于提供一些学生实习的场地和投资一部分教学设备等基础方面,达不到真正意义的长期合作与共赢;更有一部分企业,怀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目光不够长远,不愿参加校企合作,从而使自身企业的发展过于局限,企业与时俱进的积极性不高,这种消极保守的心态严重阻碍企业的长远发展,进而给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进道路上造成障碍,使企业、高校、学生都得不到高效的进步和发展。

3.加强双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改进措施

3.1加大投资提高校方的基础条件和健全制度

为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展开,国家应加大对民办高校的投资力度,不断完善学校的硬件设施和场地问题,加快合作模式的改革和完善。民办高校应该明确自身实力水平,充分发挥经费自筹、设备齐全、制度完善的部分优势,以校企合作模式下人才培养为重点,优化校内专业分配,深入市场调查和研究,以市场需求为重点做到不断调整,建立合理的专业体系,适应企业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培养实用性、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3.2企业改变观念增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意识

新的时代要求企业要多多交流合作以实现共赢,企业领导者应该改变固步自封的保守观念,更新自身思想观念,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加强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了解,规范企业内部合作制度和细节规定,要意识到校企合作中培养高素质高效率的实用型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企业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可以第一时间培养选拔出适合自己企业发展要求的优秀人才,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水平,同时有利于企业自身竞争实力和水平的提高,对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因此,企业领导者应该解放观念,真正了解和参与校企合作,把它作为一项长远的合作共赢模式,积极和民办高校进行交流总结,关心学校的教学进度工作,共同合作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优秀毕业人才,为今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条件。

3.3民办高校和企业之间加强交流合作努力实现共赢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长远发展,需要校方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加强交流,及时了解双方的发展需求。学校应该制定和企业定期的交流合作会议,不断学习企业的文化和发展要求,做到与时俱进,培养高效实用型人才。校方和企业应该达成合作、资源共享的一致意见。由学校方面按照计划定期推荐优秀教师学生到企业内体验实习,不断积累企业的工作经验,以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在企业工作的水平和贡献。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选派优秀员工到学校内进行培训学习,讲述企业的发展情况和用人要求,同时也可以得到学校专业老师的建议和评价,达到了资源共享及人才的充分培养和合理利用。民办高校和企业可以共同组织一些积极交流的大型活动,促进学生对企业的认识和了解,以推动民办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展开和完善,不断促进教育工作的提高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4.结束语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作为一种新型的民办高校和企业合作的模式,顺应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实践的发展方向,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校方和企业应该不断积极探索合作方式,加强交流合作,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培养高水平高素质新型人才的同时,更加推进自身实力的提高和竞争核心水平的增强,从而提高社会生产力和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丽.民办高校物流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3,(26):91-91.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8-0155-01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因此,研究职业教育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深度融合,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并应用于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教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本文立足衡水职业技术学院和衡水市的地域经济,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例,深入研究基于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有效模式和机制,旨在寻找突破口,促进职业教育走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困境,营造校企良性互动的运行环境,使学校与用人单位、学生与职业岗位实现零距离对接,更好的满足区域经济与企业发展的需要。

一、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

以中央财政支持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训基地,面向整个地区大力引进合作企业,开展深层次的校企合作,使学院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成为企业急需人才的供应基地与培训基地。以企业实用人才培养为核心,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和企业单位各自的优势,实现资源互补、共同培养,为机电行业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一)推进校企对接,形成了“一主线、二证书、三结合”的高素质、高技能的教育模式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岗位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为目标,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衡水装备制造业企业群、金属制品、工程橡胶骨干企业为校企合作主基地,探索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新举措,做好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和行业指导作用的衔接,形成了“一主线、二证书、三结合”的高素质、高技能的教育模式。

(二)积极推进“基础学中做+专业做中学”的教学模式

1.构建基于典型工作过程分析的课程内容。基于典型工作过程分析教学内容构建的目的,是以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职业能力和整体素质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2.推行“双证书”制。以职业标准为依据,将教学内容涵盖相应的职业标准,做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与职业标准的要求相适应,从而使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制度相互沟通,真正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

3.人才培养过程突出职业素养教育。积极研究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的特点,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推行了“边教边学,边学边做,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教学方法,通过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来组织教学内容与安排教学。

4.积极推进过程考核。制定了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考核标准,采用学习过程考核、闭卷、口试、故障分析、实际操作、生产实践等多种考核形式,实现知识应用考核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校内考核与校外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构建了学生、教师、现场专家共同参与、以能力考核为主、涵盖知识、态度的考核评价体系。

(三)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内部培养。鼓励或安排青年教师利用暑假、节假日到企业参观实习或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到企业开展与专业相关的技术研发、技术服务,加快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的提高;二是外部引进。通过从企业调入工程技术人员及能工巧匠,作为专任教师;三是互聘。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高技能的企业人员来学校兼职,企业聘请技术经验丰富的教师到企业兼职。

(四)合理布局基于专业群的校内实训基地

机电工程系对实践教学资源不断进行有效整合,优化重组,充分考虑专业课程特色,建立了数字化实训工厂、机床电气控制实训室、虚拟仿真实验室、自动化生产线实训室等28个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满足系部所有专业学生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创新人才培养;水产养殖;校企合作;特训营;实践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适应新常态经济发展需求的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1]。当前,随着我国渔业转型升级的不断深入,对支撑渔业行业发展的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急需渔业从业人员在类型、数量和素质等方面发生结构性改变。校企合作为学生搭建的平台是学生素质和技能形成发展的根源和动力[2],因而,不断探索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新模式,将企业文化、企业标准、企业管理与学校育人深度融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是输送更多与企业需求高度吻合的水产养殖优秀人才的关键所在[3]。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水产科技学院针对现代水产行业发展转型升级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围绕新时期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需要,注重技术技能发展,关注创新培养水产未来先锋,推进产学研协同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江苏大北农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启动实施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水产饲料与营养特训营”项目。现将“水产饲料与营养特训营”的校企合作实践介绍如下。

1“水产饲料与营养特训营”的举办

在江苏省教育厅的领导下,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水产科技学院与江苏大北农水产科技有限公司严格贯彻执行江苏省教育厅《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8—2019年江苏省大学生学术冬令营项目的通知》文件要求,面向江苏省内各个高职院校招生,于2019年1月12—19日在江苏省淮安市成功举办了大学生冬令营“水产饲料与营养特训营”活动。

1.1入营条件

1)招生对象为江苏省全省高职院校学习水产养殖技术、水产动物医学、水族科学与技术及饲料与营养等相关专业的2017级专科生,经所在高校推荐参加。2)要求参加者品学兼优、学有余力,在校期间表现良好。有出色的创新创业成果或省级以上表彰奖励的优先录取。3)要求参加者对现代渔业行业有浓厚兴趣,爱渔民、爱渔村、爱渔业并有较强的或潜在的创新创业能力。4)要求参加者具备一定的沟通和表达能力,能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

1.2招收人数

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水产饲料与营养特训营”项目招募来自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高校共100名学生参营。

1.3“水产饲料与营养特训营”的组织开展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与江苏大北农水产科技有限公司一起成立了一支由水产科技学院院长担任总指挥、由公司总裁担任总协调、由学校老师和企业工作人员共同组成秘书处的活动策划工作小组,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以及活动宗旨要求,精心策划特训营议程。特训营时长7d,此期间学员们深入参与了各项课程的学习,课程内容丰富多彩,主要包括当前水产行业发展形势、水产饲料生产流程、水产前沿技术、职场礼仪、水产行业专项调查等,紧扣水产发展大趋势,抓住水产养殖业痛点,让参营学员学有所感、学有所得。除了技术专业课程外,还策划安排了一系列贴近实际操作的课程、提升素养文化的课程和考察活动。通过实地考察生产基地,参与生产活动各项环节,学员对饲料生产加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参与拓展训练,提升综合素质,提高团队意识。参与“红色之旅”,参观伟人周恩来故居,领略领袖风采,升华心灵体验。特训营采用独具特色的小组竞赛方式开展学习,将参营学生分为6个小组,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日常表现、学习情况为自己的小组赢得加分,增加学习趣味性,提高学员学习热情,同时还能培养学员的团队意识,得到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

2“水产饲料与营养特训营”成功举办的体会

2.1特训营之校企合作提升了专业吸引力

我国是世界第一渔业大国,水产品总产量约占世界的35%,其中养殖产量占世界渔业养殖产量65%左右,目前水产养殖业已成为国家战略产业。但水产养殖是较为艰苦的专业,学生潜意识中“轻农、歧农”思想较严重,再加上对现代水产养殖缺乏了解,一般不愿意选择水产类专业,因而高职院校长期以来均面临着招生难,生源层次低的困境;在读水产养殖专业的学生,往往专业思想不稳定,行业热爱度低,不少学生总想转专业,或沉迷于网络游戏经常旷课,缺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精神,缺乏职业规划,对将来就业创业去向迷茫,总体形成了当前产业急需大量技术技能和一线高级管理人才的双紧缺、供需严重失衡的局面[1]。“水产饲料与营养特训营”招募了来自多所职业院校的100名学生,专业受益面广,并且集训场地直接设置在了江苏大北农水产科技有限公司。企业专家和学校骨干教师从水产业前景、水产饲料发展趋势、现代水产养殖技术模式、水产养殖前沿技术等方面为学生作了主题讲课;学生实地考察企业厂区和生产基地,生产各关键岗位负责人为学员讲解水产动保微生态发展动态、饲料产品生产工艺以及产品品质管理,从原料采购到生产加工再到销售服务的全套流程;教学之余企业专家、学校教师还与学生进行了热烈而深刻的讨论,回答了学生提出的关于专业、行业以及职业方面的各种问题;此外,参营学员还接受了设计独特的富有思想性、挑战性和趣味性的团队素质拓展训练,参观了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故居等红色景点。通过名师名家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讲授以及近距离的沟通交流,学生逐渐认知了水产专业,了解了水产行业,认识了就业,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水产养殖的兴趣和成就感,增强了学习动力和信心,同时素质拓展、红色之旅激发了学生的潜力,磨练了意志,培训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意识到要抓住水产行业目前的黄金时期,努力学习,扎实工作,超越自我,成就未来。

2.2特训营之校企合作增强了行业适应能力

当前,水产类专业校内很难提供水产养殖高技术人才培养的实境条件,教学内容也较为宽泛,与企业需求有一定的差距。特训营期间,企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针对性的就业岗位,将理论、实践、服务全方位融合,理论教学既贴近市场前沿又与工作岗位及生产一线案例结合,实践教学贯穿全过程,让学生真正接触到了最实用的生产技术,获取了更多的实践知识和技能,也能使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并进行综合运用。此外,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在于学生对于专业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还在于其职业道德素养和心理素质,只有具备了优良的职业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才能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发展、创新[4]。特训营期间,学生亲身感受企业的工作氛围,了解企业的发展愿景,接收企业文化的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在职业素养和人格品质方面都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提升。这些对于参营的大专二年级学生是非常好的提前感知和参与的机会,在之后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甚至毕业进入企业后,能很快适应企业的运作模式和管理体制,能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符合职业目标的实践岗位进行有效锻炼,大大缩短了学生综合技能运用与企业实际岗位需求的适应期,也为更好地提升水产养殖专业毕业生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3特训营之校企合作调动了教师与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企业的生产任务与社会需求是分不开的,学校教师在带队学生参与冬令营的活动中能及时掌握水产行情动态,了解一线水产养殖需求,获得学生培养的新导向,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和提高科研能力,积极进行课程开发,设计教学方案,使教学内容和科研项目更加切合现代养殖生产企业的实际需求。此外,特训营小组竞赛的学习方式,启发专业教师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注入式教学模式,大力创新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如案例式、专题式、研讨探究式、设计实践式等形式,培养学生探索性学习实践的能力。特训营期间,企业专家通过与学生的深度交流,对于当代高职学生的个性特点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对部分学生的问题及顾虑,能给予针对性的关怀和引导,这些及时而有效的思想干预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看待专业,积极进行专业学习和实践[5]。企业能够接触到所需的储备人才进而进行培养,避免了人才培养成本和时间上的浪费,实现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的顺利对接,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高技能人才紧缺的问题。已有我校多位毕业学子选择在该公司实习,毕业后留在实习单位工作。

2.4特训营之校企合作推进了专业与产业深度对接

特训营期间的校企合作实践启发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水产科技学院全面建立人才流动机制,派出年轻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参与企业生产经营,同时聘请行业管理专家和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教学,打造既懂生产又懂教学的高水平联合专家团队。依据现实企业人才需求深度剖析岗位技能,共同设置工作任务,开发综合性、连续性和针对性的功能模块实践课程群,把课堂搬到生产车间,实现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的紧密结合,丰富学生的职业岗位群知识,提高实践技能水平,培养综合分析能力、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等这些职业岗位能力;同时,将企业优秀文化渗透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学生职业态度、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培养。校企无间协作,无论对水产养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高学院在国家高职院校中的知名度,还是对企业持续创造财富,都是一个“双赢”的过程[6]。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范文第4篇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均需要大量质量好、适应能力强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已经成为我国高等高职教育发展与改革的目标和切入点。而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则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所以,如何在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探索出符合实际的改革发展道路已成为高职教育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一、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

(一)理论+实训模式

理论+实训模式是在专业技能的基础上,以企业实际生产管理环境为标准建立实验实训中心,实现理论学习和实践培训相结合。

(二)工学交融模式

在理论+实训模式的过程中,在资金投入,运营管理,师资力量等方面都难以为继。结合企业也开始重视人才培养和职业教育的投入,工学交融校企合作模式应运而生。

(三)订单式培养

订单式培养的特点是“按需分配”,即企业根据大量的员工需求向学校下“订单”,按照企业需求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企业负责接受全部毕业学生就业。

二、当前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缺乏足够的合作动力

1、企业对待人才的观念落后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企业的积极性不高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这与企业的人才观有着直接的关系。对于企业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校企合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收益在短期内难以显现,这就使很多企业宁愿去高薪挖人,也不愿意付出成本去培养属于自己的人才。

2、用工管理制度不完善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为学生身份特殊,有别于正式员工,企业在长期的校企合作中一直未能明确出台针对学校实习生的规范管理制度。具体表现在:一、薪酬制度不完善,学生只能获得极少的酬劳;二、作息时间不规范,学生经常面临加班、赶工等情况;三、休息请假制度不完善,企业对学生请假休息控制或严或松,没有始终如一的管理规范,无形中放松了管理;四、学生食宿及安全条件存在不足。

(二)高职学生生源素质需进一步提高

在实际调查中我们发现,地域差异逐渐成为影响学生报考的重要因素。根据安徽某学院招生就业中心对入校新生问卷调查数据资料统计显示,2012级学生中86.33%的学生选择学校的主要依据是学校所在地区(合肥为主),地域因素一度成为高职类学生填报志愿的首要影响因素,这势必会给其他地区学院招生数量和质量带来不利影响。造成学校生源质量不断下降。同时网络技术发达和计算机、智能手机的普及,容易使学生沉溺于网络世界,造成身体素质下降、精神空虚、自闭等不良后果。

三、推进和完善校企合作模式的对策分析

(一)强化企业主体地位

1、健全管理机制

学生最直观的感受来自于工作和生活的环境,企业要予以充分重视,为实习的学生提供合理的食宿安排和安全保障,同时在工作时间、工作内容、劳动强度、报酬及请假休息等制度上进一步完善,切实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合理、有效的实习成长环境;其次,企业要加强实习学生的认同感。对此,企业要建立合理的指导机制,发挥“传、帮、带”的作用,真正从技术和经验上让学生得到锻炼。企业还要加强与学校的联系,及时反馈学生情况。

2、完善人才交流和资源互补机制

学校老师偏重于理论教学,对新技术的敏感度没有企业迅速,实践动手能力偏弱;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主要还是以中高职院校培养为主,造成大部分企业的实践技术型人才文化程度偏低,缺乏一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使企业在内部人才培养方面形成阻碍,不利于企业的人才储备和长远发展。如果能够以经济实体作为杠杆,实现二者优势互补,就会将合作的收益最大化。

(二)提高学校动态管理水平

1、教学方法及内容动态调整

校企合作对于学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校内和校外两个方面。学生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时,因为相对于普通专业,任务重、时间紧、压力大,久而久之往往会给老师和学生带来较重的思想负担。对此,学校要及时改良管理制度,定期从学生获得教学反馈,随时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提供专门的心理辅导,缓解精神压力;组织开展有益身心的文体活动,让繁重的学习变得不再枯燥。

2、提高学生日常管理水平

为了保证学生有一个健康有序的实习环境,学校必须加强实习的动态管理。首先,在学生实习之前,学校必须进行严格的培训,明确告诉学生实习的目的、意义、方法、安排,重点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其次,建立完善的动态管理系统,一是保存学生的完整信息;二是成立专门部门或由专人负责对学生的跟踪管理,在实习学生中成立学生自律机构等方式,实时掌握学生的安全和心理动态;对于学生反映的问题要及时响应,迅速处理,赢得学生的信任;定期不定期派遣老师赴企业与企业进行沟通,对实习情况进行动态修正;三是提前规划,根据学生实习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建立相应的应急机制,在问题出现时做到有条不紊,各司其职。

(三)以省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试点为契机提高生源素质

1、注重提高生源整体素质

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给予学校和学生更多的自。学生参与自主招生录取的难度是明显低于普通高考的,又可以在4月份就提前结束繁重枯燥的复习生活,释放精神压力,这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是理想的选择。对于学校来说,通过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一般报到率较高,从而可以保障基本的生源数量。

2、灵活的考试形式选拔优秀人才

由于考试内容由招生学校自主命题,学校就可以更为全面和专业地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自主考试中,应该着重考察以下内容:一是学生的高中基础知识,尤其是英语和数学,这是以后学习和发展的根本条件;二是可以通过笔试、面试和简单的实践测试来考察对所报专业的兴趣爱好和了解程度;三是学生的基本素质,如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心理素质、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等,获得更为全面的学生综合评价。自主招生灵活多变的考试形式也同样为他们打开了通往求学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陈解放.轮新形势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适应性调整[J].中国高教研究,2007

[2]刘紫婷.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

[3]青木昌彦.企业的合作博弈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蒋洪平.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色及其借鉴[J].职业时空,2007

[5]李波.国外职业教育课程的经验借鉴[J].当代教育科学,2009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范文第5篇

一、山东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创新实践的主要背景

(一)企校合作培养人才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1、企校合作培养人才现状

2006年以来,为贯彻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山东省经贸委、教育厅、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若干意见》,省经贸委、教育厅联合下发了《关于组建省级职业教育集团的意见》、《关于实施企业职业教育 “十、百、千工程”的意见》,极大地推动了我省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全面合作。企校双方以需求为导向,合作培养人才的规模不断扩大,领域不断拓展,模式不断创新,探索形成了订单培养模式、职教集团模式、“N+X模式、“三元制”模式、“双向嵌入”模式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大批技能型人才,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双赢和共同发展。目前,企校合作已成为职业院校改革、发展的一个根本方向,也促进了行业企业职业教育发展。

2、企校合作培养人才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关于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在认知上存在极大的误区或偏差。

一是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属于职业教育范畴。国家历来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都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决定了它必须同企业紧密结合才能完成自身的历史使命。因此,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往往被贴上职业教育的标签。其实,普通本科院校同样肩负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尤其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面临普通高等教育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与现代产业和企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不相适应,造成教育与产业的困惑与矛盾越来越大,企校合作培养人才不再是职业教育的专利,必须置于整个高等教育大教育观下开展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工作,才能适应区域经济和产业企业发展的需要。

二是企校合作培养人才是“剃头挑子一头热”。社会上有种观念认为,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基本是学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关系,而企业不是企校合作培养人才主导者,对开展企校合作不积极,主动寻求学校合作的企业也属凤毛麟角。这一观点单方面突出了院校的功能和地位,忽视了企业对培养人才的需求和作用。事实上更多的企业愿意开展企校合作,为企业发展储备人才和培养后备军。关键是能否创新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工作,走出一条更加符合企业需要的新路子。为消除理论认识与实践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加强政府引导,推动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工作创新,寻找新途径,实现新突破。

(二)山东人才供需现状和产业发展要求创新企校合作培养人才机制

1、人才培养供需存在结构性矛盾

山东大学生供应数量和结构与企业、产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全省工科专业人才供给总量不足,企业需要工程技术类人才占人才需求总数的89.65%,而院校毕业生工程技术类仅占应届毕业生的49.68%,差距达40%。山东工科高校少、专业少、毕业生到外省就业多,造成全省工科人才缺乏。截至2010年,国家工科专业目录内专业207个,山东仅89个,相差118个(不含战略新增专业),专业设置和人才供给缺口很大,导致大学生培养出现“结构性过剩”,基础学科、传统专业人才相对过剩,面向新兴产业、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的学科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同时,大多数院校是培养理论型、研究型人才,而企业需要的是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实用型人才,加上许多院校重理论课、轻实践课,学用脱节,毕业生动手实践能力较差,创新和就业能力不足,形成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聘人才难的“两难”问题。

2、山东产业发展对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

“十一五”以来,山东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加快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鲁南经济带,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推动了产业调整振兴、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产业集聚集约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是,学科专业设置要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不断加强工科专业建设;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围绕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加强特色重点学科建设,支持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扶持优势传统学科创新发展,重点向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空白学科和应用学科倾斜。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是,人才培养要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不断优化人才培养层次,改进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培养创新型人才,注重培养实用型人才,提高大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

二、山东企校合作培养人才的创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