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企人才合作工作计划

校企人才合作工作计划

校企人才合作工作计划

校企人才合作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卓越计划;人才培养;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1-0059-03

2010年,教育部启动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清华大学等61所高校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一批实施高校。2011年,教育部又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并批准了133所高校为第二批实施高校。“卓越计划”实施以来,全国共计208所高校的1257个本科专业点、514个研究生层次学科点按“卓越计划”进行了改革试点,计划覆盖在校生约13万人。“卓越计划”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建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创新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扩大工程教育对外开放,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因此,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新型工业化战略部署而采取的重要战略举措,意义重大。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在实施“卓越计划”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具体的问题和困难,分析解决好这些问题,对提高我国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此,对我国高校在实施“卓越计划”和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参考。

一、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存在的问题

1.重科学轻工程的思想有待改变,高校教育教学观念有待提升。新型工业化,是我国提升整体实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跻身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需要大量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和卓越工程师。然而,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理念上,长期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科学轻工程、重研究轻技能”的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几乎所有大学的顶层设计都是“高水平”、“研究型”、“一流”,而培养“工程师”,就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才培养规格中,“工程师规格”几乎消失。

科学是探索世界的本源,工程是创造世界没有的东西,而科学与工程又是密不可分的。卓越工程师,必须兼具科学家探索精神和工程师创造力的双重品质。“卓越计划”培养的人才,不是拔尖的研究型人才,而是为企业培养的具有探索精神和创造力的杰出工程师。因此,高校必须从国家战略部署的高度,提高对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认识,培养卓越工程师,不是低水平,而是高质量;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战略选择。培养为国家新型工业化服务的卓越工程师,使命光荣伟大,任务艰巨复杂,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2.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多样性不够,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我国当前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期,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的工程技术人才,满足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满足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国际竞争力、国家综合实力的需要。然而,我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矛盾,例如:体制机制以及教育教学理念有待提升;工程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学体系单一;专业课程设置千人一面;人才培养过程与培养方式方法灵活性不强;“多样化、特色化、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不足;“务实型、动手型、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素质培养不够等。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按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划分,高校培养人才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即:重点院校培养的以学术型为主的研究型人才;一般本科院校培养的以开发型为主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高专类学校培养的技能型为主的实用型人才。社会对这三种类型的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要求是不同的,培养模式也是不同的。因此,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多元化,这样,培养的人才才能“适销对路”,才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多元化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

3.高校师资的工程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缺乏。目前,我国高校在师资培养上,提高工程能力的得力措施和奖励机制及政策有待建立和完善,例如:在学历上,一般要求具有博士学位,而有企业工程经历的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专家,因为学历不符合要求,很难加入高校师资队伍;在考核指标上,通常重视考核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成果,以及科研论文等学术指标,而工程设计、工程创新、工程实践能力等工程能力指标,很少纳入考核指标体系,这种考核评价导向,会导致教师重视学术而轻视工程。因此,我国高校师资的现状是:高校教师绝大部分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的博士毕业生,没有企业工作经历,实际的工程能力几乎为空白,他们的突出特点是“科研强、工程弱;理论强、实践弱;科研论文强、工程操作弱”。这种现状,导致了高校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的缺乏,影响了我国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以及高水平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培养。

4.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学生工程实践训练不足。“卓越计划”瞄准的是企业,培养的人才是能下到企业并能发挥重要作用的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学生能运用知识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工程开发应用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创新能力等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校的培养重点。高校由于自身的教学条件限制以及教学观念的陈旧,长期存在着重视理论教学和轻视实践教学的问题,导致学生工程实践训练不足。高校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途径,主要包括“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等,而这些环节和培养途径,只有真正结合了现代企业生产实际,才能使学生有实际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感受到工程专业的实际工程价值和意义。高校工程教育实践训练不足,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一是校内设备老化。校内结合企业工程实际的“实验”和“实训”的设备老化、投入不足、更新缓慢,这些老旧设备与现代企业快速发展的高新设备,难以匹配对接与超越,对学生的训练,难以达到工程学科前沿。二是校外实习质量不高。经费不足,实习时间短,学生实习动手操作机会不多,实习对学生工程能力提高不大。三是工程设计教学脱离实际。在毕业设计(论文)与课程设计等工程设计环节,存在着研究课题多、设计课题少、设计题目脱离企业生产实际、结合企业实际真题真做的题目少等问题,导致了学生工程设计能力不足。四是对社会实践重视不够,效果不佳。社会实践对于学生了解国情、增长见识、锤炼品德、珍惜生活等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还可以极大增加学生对我国工业企业的感性认识,对学生工程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由于高校对社会实践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所以这项工作往往都是走过场,没有达到应有的育人效果。

5.校企互利双赢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尚不健全,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难度较大。由于高校和企业各自的工作目标不尽相同,高校主要是培养人才,企业主要是创造利润,虽然高校和企业可以形成一定的合作联盟,但是,离教育部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例如:要求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完成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等。由于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是:只有互利双赢,才能互有动力、合作长久,而当前高校在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工艺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为企业服务的水平能力等离企业的需求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校企互利双赢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尚不健全,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企业积极性不高,难度较大。其主要表现有如下“五难”:一是“企业参与难”。企业的目标是经济效益,高校的职责是人才培养,两者目标契合度存在差异,如果不是互利双赢,企业难有参与积极性。二是“对企业的选择难”。高校选择的共同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企业,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不能随便拉郎配,否则,难以达到人才培养目标。三是“资金投入难”。“卓越计划”的学生必须有一年时间在企业教学生活,这对企业的教学设备设施、学生生活设施等,均提出了较高要求,企业相关投入较大。四是“安全保障难”。安排很多学生在企业学习、工作与生活,对企业正常生产有一定的影响,企业的安全、保密、后勤压力增大。五是“实际运作难”。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是一个系统工程,对“人、财、物”的要求,“责权利”的划分,以及教学过程的实施、培养质量的保障等,都要求很周到细致,才能顺利实施,因此,实际操作运行有一定的难度。

6.缺乏回归工程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考核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有待建立与完善。高校考核评价体系导向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科研轻教学、重科学轻工程、重论文轻开发”等问题。而“卓越计划”的考核评价体系,必须回归工程导向,必须与非工程教育评价体系有区别。因此,高校必须建立和完善回归工程导向的基于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考核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考核评价体系的缺乏和不科学,会使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难有科学标准和保障,会导致人才培养质量的参差不齐。而激励机制的缺失,一方面,使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没有明确的目标性、成就感和价值观,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主动性和持久性,使学生的学习,存在着被动、盲目和随意性;另一方面,会导致教师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上缺乏动力、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提高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

1.出台配套政策,切实保障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顺利实施。要出台相应配套政策和措施,确保“卓越计划”顺利实施。一要改变高校办学水平评价机制,建立多元化办学水平评价标准,制定基于卓越工程师工程能力培养的系列政策和措施,改变高校和社会存在的“培养工程师就低人一等”的落后的固定思维,促使高校转变工程教育观念,提高对“卓越计划”的认识,营造促进“卓越计划”顺利实施的良好社会氛围。二要建立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质量标准和考核评价体系,使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质量有章可循。三要改变高校工程教育师资的准入条件、考核评价体系、职称评定标准,建立与非工程教育师资区别对待的政策,真正使有较强的“工程开发应用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工程创新能力”的人才汇聚到工程教育培养的师资队伍中来,切实提高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的工程素质、积极性和创造性。四要加强对“卓越计划”项目的过程监管,做好工作指导和监督,确保“卓越计划”规范顺利推进和高质量地完成。五要制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奖励激励机制,真正激发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加大资金投入,切实提高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积极性。一是要加大对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和企业的资金投入,提高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积极性;二是高校要加对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投入,加快更新设备设施,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切实提高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三是企业与高校要建立校企合作战略联盟,加大对校企合作办学的投入,为“卓越计划”实施提供基础和条件,为国家“卓越计划”贡献力量;四是政府要对参与“卓越计划”的企业进行政策扶持和奖励。

3.优化师资结构,切实提高高校教师的工程教育素质和水平。高水平的工程教育师资队伍,是培养高水平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关键。要改变高校师资单一结构,建设一支具有工程实践经历的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一要制定工程技术人才引进、考核和职称评定新政策。在师资引进上,不唯博士学历、不唯职称,重点考察其企业工作经历、工程技术水平能力、工程创造的价值等实际工程技术水平;在考核和职称评定上,从侧重评价理论研究和等学术指标为主,转向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应用指标为主。二要选送优秀青年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工作1~2年,积累工程实践经验,提高工程技术素质和能力。三要聘请校外优秀的工程技术专家担任高校兼职教师,承担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学任务。

4.强化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卓越工程师是为企业服务的杰出工程技术人才,他们的工程设计、应用、创新等工程能力,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重要。因此,高校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上,要改革和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一要以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重新构建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二要强化实践教学改革,以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以及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提高工程实验、工程实习、工程实训、工程设计、工程社会实践的教学比重,“真刀真枪”做设计,“顶岗实习”做实习,“校企合作”做工程,切实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素质与能力;三要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思想品德、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四要建立健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使“卓越计划”实施有章可循,切实提高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

5.加强产学研合作,切实提高卓越工程师人才工程实战能力。一是高校要与企业建立密切的校企合作战略联盟,明确合作双方责权利,达到互利双赢。二是高校要加强自身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提高为企业服务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水平,在科学研究、产品开发、人才培养、技术咨询、工艺创新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帮助和服务,让企业确实体会到校企合作的好处,提高企业参与联合培养人才的积极性。三是企业要利用自身生产设备、技术、工艺、产品、市场和场地等方面的产业优势,为学生在企业的教育教学提供物质、场地、设备、技术、师资等方面优质服务,为学生工程能力培养,提供实战环境和条件,为国家“卓越计划”贡献力量。四是高校要将学生送到企业真正摸爬滚打1年,让学生在企业实战环境中,参与企业科技创新与产品开发设计,了解工艺流程和生产环节,熟悉工程设备操作和维修,学习和感悟企业文化与职业精神,了解国情和锤炼意志品德,全方位多领域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工程实战素质和工程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校企人才合作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卓越计划创新材料专业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联合中国工程院成立的卓越计划专家委员会,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并把“卓越计划”作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该计划实施期限为2010~2020年。目前,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1003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0%;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达到371万人,研究生47万人。该计划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2010年6月第一批入选的61所高校已开始“卓越计划”的实施,并以实施“卓越计划”为突破口,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各试点高校在学校培养标准编制、专业培养方案论证和课程体系整体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也对课程和教学方法改革进行了探索。东北石油大学作为第二批入选的133所特色高校之一,探索和研究相应专业“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在此“卓越计划”的大背景下,省级重点建设的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工程人才教育理念等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改革和探索,力在培养一批创新性强的材料应用型人才,着力解决工程材料领域中的实践性和创新性问题,但从目前来看,对于材料类专业实施“卓越计划”还面临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一、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从培养目标看,“卓越计划”明确要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根据不同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工程技术人才有本科工程型、硕士工程型、博士工程型三种。本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掌握科学的方法、擅长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技术专门人才。

以材料类专业为例,目前国内开设材料类专业普通高校近180所,涵盖材料科学与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化学、材料物理、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纳米材料与技术、功能材料、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复合材料与工程等材料科学类和材料类专业近20个。其中,东北石油大学自1999年国家专业调整后,在原腐蚀与防护专业基础上,整合铸造、热处理、焊接、腐蚀等专业,开始开设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经过13年的建设,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和专业特色,是国内唯一立足于油田并以腐蚀与防护为特色的材料类专业,具有省内唯一腐蚀领域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机构“管材防腐技术研发中心”,同时也是国内率先启动以“卓越计划”为背景培养以腐蚀为特色的创新型材料工程师的专业。因此,针对本校材料专业的特色,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具备宽广的材料科学、腐蚀科学、腐蚀防护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够在材料腐蚀科学与控制技术领域内从事科技开发、工艺设计、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工程型人才。真正做到为油田企业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的腐蚀工程师。

所以说,各高校一定要根据本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历史、办学特色和具体情况来制订切合本校各专业实际的培养目标和方案。要强调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统筹规划学生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所应达到的培养目标,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从而创建有本校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卓越计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由企业和高校联合进行培养,培养过程包括在校内学习和在企业学习两部分,普通大学均采用“3+1”模式,即有一年为实习期,工程实践时间(包括毕业设计)累计均要达到一年。在企业一年的学习阶段,强调从到企业实习转变为到企业学习,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结合生产实际做毕业设计,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这是决定并影响其教学质量最关键的因素。

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其内涵是高校和企业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即“卓越计划”的实施是随着企业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与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校与企业相互依存。但我国国情目前还没有太多的企业真正愿意介入到学校的办学之中。可以说,企业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是企业培养阶段的关键。各高校应选择在行业中有代表性、先进性的企业,要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这些企业还应有极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企业道德。但目前,国内具备这些条件的企业不是很多,个别先进的企业都追求以效益为目标,不会花费太多时间和经历在人才培养上。一些中小型的企业,为了发展,储备后备人才,愿意和高校进行合作进行人才联合培养,但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不是太先进。当然,企业在实施计划过程中也有需求,学校应考虑企业的要求。因此,建议国家制定相应的企业鼓励政策。

另外,针对“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要构建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目前多数高校课程体系设置比较滞后,都需要重新进行优化设置。课程根据其培养目标而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面向职业和实践。从实际效果出发,企业需要什么,学校就教什么。该新课程体系打破以往只考虑学科的传统,进行学科交叉融合;优化整合专业课,减少课程总门数,杜绝因教师设课;重新分配基础课与专业课学时,重新分配理论与实践学时;重新调整专业实习目标及时间;加强社会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交流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等人文知识方面的培养。

三、创新师资队伍培养

“卓越计划”要建设一支具有一定工程经历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专职教师要具备工程实践经历,有计划地参与企业实际工程项目或研发项目,其中部分教师要具备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兼职教师要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校内和企业双导师制度的建立,优化校内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发挥企业导师优势,可以促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顺利开展。校内导师由专业教师担任,全面负责学生的理论课教学。校外导师由联合培养单位技术人员担任,主要负责学生实践、企业项目、专题设计和毕业实践等环节的教学、指导和研讨。

但多年以来,多数高校都向高学历、高学位方向发展,老一辈具有很强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师已退居二线或基本退休,个别能力强返聘到原工作岗位,但数量极少。而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逐渐成为教师队伍的主力军,由于其具有高的量、高的科研经费和高的获奖,但是这些教师中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教师非常少甚至没有,实践类课程教师纸上谈兵、教学内容几乎不涉及真实工程环境等问题,这是很多高校面临的一个非常现实问题,工程型师资的缺乏已严重影响到“卓越计划”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

当然,绝大多数高校都采取学校教师主讲某门课程,聘请企业教师讲部分实践性强的章节。这里就存在企业教师的时间安排、讲课费用等,都需要校企的深度合作才能保证。基于“卓越计划”材料工程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教师必须转换角色,更新教育观念、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使自己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富有创意的学习应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切实提高专业课教师中具备在企业工作的工程经历的教师比例,确保在4年内每一届学生有6门专业课是由具备5年以上企业工程经历的教师主讲。因此,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机制,提高校内和企业教师的工程素养,是加强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基本保证。

四、科学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

如何保证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之间的相互配合,保证学生在企业实践的有效性,保证毕业设计(论文)在企业的顺利进行以及指导水平等,都存在一个教学质量保证和质量评估的问题。目前,高校传统的考核方式均是以专一的知识点考核为主,以学生答卷应试考试方式为主,仅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无暇顾及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的考核。考核内容也主要依据教材内容,死板教条,考核不具有挑战性、竞争性,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欲望和创新激情。

因此,为实现以工程教育培养模式为目标,必须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建立科学的创新、创业型人才质量评价体系。考核时应着重强调人的整体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的考核也应以确立以检测能力、素质和创新因素为主体,以偏重于对知识记忆的考核内容和评价标准转变为针对学生的能力、素质与创新因素进行检测,激励学生不遗余力地去探讨、钻研。在评价标准上,把创新因素作为最主要的评判指标,将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创业精神纳入考核指标体系。最后,对工科教师的评聘与考核从侧重评价理论研究和,转向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

五、学生积极性的培养

如何保证参与“卓越计划”学生的积极性,也是一个至为关键的因素。由于“卓越计划”的学生在大三下半年或大四学年有近1年的时间需要在企业学习和实习,这正好与多数学生复习考研或找工作的时间相冲突,多数学生会有顾虑,怕影响考研或找工作,因此也影响了学生报名参加“卓越计划”的积极性。所以,从学校层面上,高校非常有必要制定学生选拔、激励和淘汰政策。比如,在推荐研究生方面提供单独通道,或者参加研究生考试时,制定特殊政策,无疑能极大地激励学生参加“卓越计划”学习的积极性。

六、结束语

高校和企业都要正视“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并努力寻求适当的解决方法。各高校应根据各自的办学特色,研究制定切实符合本校特色和实际的“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目标,以确保“卓越计划”在工科材料类专业的顺利实施,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彭熙伟,廖晓钟,汪湛清.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需要解决的几个突出问题.高教论坛,2012,(11):60-63.

[2]陈启元.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中国大学教学,2012,(1):4-6.

校企人才合作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卓越计划;校企合作;实践教学;职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216-02

在经济转型的时代背景下,社会要求高等教育培养更多的综合素质良好、创新意识较强、适应能力较高的人才,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相应改革。实践教学作为人才培养模式重要一环不容忽视。针对高等教育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提出了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进而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一、加强校企合作在模拟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中的思考

模拟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是职业规划教育中的有效形式。

1.转变认识,调整投入。经济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模拟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作为实践教学的一种形式,应当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对高校实践教育环节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调整。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执行者,内部文化的传承以及育人模式的相对稳定性,必然会导致高校对经济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做出的反应比较慢。有鉴于此,笔者建议校方在育人工作中,需要首先转变对校企合作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可以充分发挥这一形式的育人作用,使学生借此平台充分提高动手能力。高等教育是国家育人工作的重要一环,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是这项工作的重要保障。高校分为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研究教学型、研究型等类型,不同培养层次的投入也不尽相同。在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中物质因素尤为重要,校方在转变认识的基础上,可以节约物资使用,大力支持实践教学,将有限的物资用于实践教学实际效果的提高。同时,吸引校、企内部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人才加入到师资队伍中,输送校内理论素养扎实的教师到企业一线参与实践环节,在校企合作中同步接受企业培养。

2.加强模拟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站在实施专业整体优化的高度,组织安排校内外不同阶段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内容。①分科定制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要从培养目标制订、培养方案修订、教学条件建设、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建立与完善等方面,把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与学校理论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把本专业领域生产实践与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同时,对不同的学科明确其实践教学环节应有的侧重,如理工农医类学科应强化实验、实习、创新设计和产品研发,人文经管社科类则应强调酒店实习、会计事务所业务实践、人力资源部门实习。②严格管理标准,引入企业现代化管理理念。要借鉴现代企业质量管理的理念,一方面通过企业管理规则与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之将现代管理理念内化为行为准则,进而外化为行动方式;另一方面,通过企业管理模式的应用,完善管理规定、规范实践教学运行、加强考评与反馈、构建校企互动实践教学管理反馈系统,构建高效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体系。③围绕主体,丰富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方式。强调学生在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在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中,从制定目标、任务规划、组织实施到考评与反馈等,都是以学生为主体。一方面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文档(教学大纲、指导书)的学生反馈内容的吸收,另一方面鼓励和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技术和网络技术,充分发挥经济转型期学生具有丰富信息技术的特点,及时吸纳新知识,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坚持校企结合和“共赢”,发挥模拟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在职业规划中的作用

1.模拟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块。模拟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可以概括为两个场所、三个环节。校内、企业两个场所是空间模块,基础知识、模拟应用、实地实践三个循环环节是时间模块。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应充分利用自己的区位实力和区域影响、发挥优势,以“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共存共赢”为原则,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企业也应该充分认识和理解实践教学基地对储备人才的重要性、高效性。高校与企业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合作共建与资源交流,大胆开展模拟应用,切实搞活校外基地并提高校外基地建设和管理水平。

2.依托基地,提升职业规划能力。依托校企合作教学基地,优化辅助培养计划,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模拟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培养计划的制订坚持“兼顾校内、企业的学习,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统筹”的原则,可以综合考虑思想政治与职业道德素养提升、职业规划阶段培训、社团活动与志愿服务并行、文化素养与技能培训并行、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结合等五个方面,并与校内教学计划结合,甚至可以适当设立学分,从教学计划方面明确量化了培养目标和考核标准,从管理和服务的角度突出强调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意识的培养。

3.统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模拟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多样化。在“卓越计划”的思想指引下,统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与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进行整合、对接,使得两个空间模块和三个时间模块有机整合。在制定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发扬因材施教的中华传统,采取多样化培养模式,建立开放式培养理念,实现个性化培养。通过统筹“卓越农艺师/兽医师/园艺师/营养师培养计划”、“企业订单式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挑战杯比赛”、“专业技能比赛”、“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等活动、竞赛,提供多种鼓励创造和创新的学习环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和提升。

综合上述,在经济转型期的时代背景下,“卓越计划”的思想为高校思考如何突破发展瓶颈,如何培养综合素质好、创新意识强的人才,如何定位高校培养层次和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自身的作用等问题提供了一条思路,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无疑是这一思路指引下值得深入探索和大力拓展的做法,给高校育人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曾永卫.“卓越计划”背景下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1,(7):75-78.

[2]赵鹏.大学生职业规划中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12,(30):246-247.

[3]黄敏.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和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指导,2012,(20):43-46.

校企人才合作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校企深度合作;国际;实践教学;工程人才;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特别强调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支持与境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基地[1] 。为落实“纲要”,教育部于2012年颁发文件,提出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特别要求各高校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探索建立校企(行业)协同的新模式,聘请企业家、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强化实践育人环节[2]。显然,对于工科大学教学来说,如何建立新的机制和模式来増强学生的实践训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已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北京工业大学软件学院选择具有强烈现代应用背景的嵌入式软件与系统专业方向为重点,邀请嵌入式系统器件FPGA的国际龙头企业美国Xilinx(赛灵思)公司进行人才培养的深度合作,在几年的合作中取得显著成效。

一、工程本科教学改革思考

工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工科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是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内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上的一个重要举措,其目标是造就一大批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工作能力、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显然,高等工程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卓越工程师,其核心是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培养[3]。

但是,工科专业的常规教学方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和提高是非常有限的,致使本科毕业后在产业岗位上一般还需二到三年的训练才能具有工程师的能力。其原因是在校学习期间主要教学内容还是理论和课堂教学,普遍缺少实践教学环节,专业课程中的实验过程往往不能很好落实,没有专门课程和环节进行专业技能的实践训练,学生不知所学理论知识如何应用于工程实践[4]。

因此,工科高等教育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工程界需要的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环节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专业课程实验、科研训练、实践课、企业实习、毕业设计课题等。我国工科高校的实际情况是大部分高校专业教师没有产业实践背景,专业实验室设施落后,培养计划实践教学内容不足。引入本专业领域的企业联合教学是解决高校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引入本专业领域的国际龙头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让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直接参与上述诸方面的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能够极大促进高水平的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

二、合作企业选择

合作企业的选择是实现校企深度合作的关键。这里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和专业方向的特点。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是厘清专业特点。软件工程专业是个新兴的内涵宽泛的专业领域,它的常规内容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在计算机的应用从整机走向部件的21世纪,嵌入式软件和系统作为软件工程发展的新趋向,显现出极大的发展潜力和应用价值,相关企业的发展充满活力,其人才需求很迫切。这方面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特点是基础知识雄厚、专业方向技术发展更新快、学科交叉性强、应用面宽广。选择的合作企业要有能引领潮流、支持本专业方向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特点的实力。

2.企业与专业的关联度。我们还要考虑的是所选择企业与专业的关联度。与计算机不同,嵌入式软件与系统实现与应用的关键是把软件和系统“写”在一个芯片上,然后植入在一个应用系统中发挥大脑式的指挥与控制作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是当前被广泛采用的一种嵌入式技术与器件。美国Xilinx(赛灵思)公司是FPGA的发明者,是嵌入式器件与技术的国际引领者,选择和引进Xilinx公司合作培养卓越软件工程人才具有极大的技术与国际化优势。

3.企业的大学计划。大型跨国企业一般都有自己的大学计划和专门的机构和队伍,用以寻求高校的技术合作和产品推广,选择的合作企业应该有完善强大的大学计划。美国Xilinx(赛灵思)公司有着遍布全球的大学计划和专职队伍,有众多的高水平国际合作大学,在合作中能够保障合作机制的落实和国外名校优质教学资源的引进。

4.企业的利益诉求。企业是以利润作为主要目标的,与高校合作办学有其自身利益诉求。选择合作企业要考虑企业的利益诉求,在合作中我们要关注并合理支持企业的利益诉求。美国Xilinx(赛灵思)公司要开拓中国市场,北京工业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嵌入式系统的科研教学实力在全国名列前茅,与其合作能较好地支持Xilinx的企业利益诉求。同时,在合作中北京工业大学能够引进本专业方向国际上顶尖的人才培养资源,从而达到强强联合、校企双赢的效果。

三、主要合作教学方式

在与美国Xilinx(赛灵思)公司的深度合作中,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教学工作。

1.联合开办实验班。为了更加有利于校企开展深度合作,充分发挥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教育教学改革平台作用,北京工业大学专门设立了一个嵌入式软件与系统实验班。由我们和Xilinx公司共同进行实验班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卓越工程人才培养工作,Xilinx公司参与了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部教学环节,在几年的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共同制订培养计划。培养计划是学生学习的纲领,培养计划代表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在修订培养计划时,和Xilinx公司的大学计划负责人及高级技术人员一起进行认真深入的讨论,力求能够反映企业对工程技术人员的知识范畴和实践能力需要。

3.合作支持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我们对嵌入式软件与系统实验班的学生在入学后都安排一位校内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承担指导工作的教师由教授和从国外留学回国的高层次教师组成。对于安排在企业实习或做毕业设计的学生,企业再配备一名高级技术人员作为导师进行现场指导。让学生在导师的科研活动中进行学习,促进了参与式教学。学生对导师制给予了积极配合和极高评价。

4.安排企业专家任课。由企业生产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员给学生上实践课,能够使学生实践技能有根本性的提高。在我们的合作教学中,Xilinx公司选派高级技术人员来校讲授专业实践课。为了方便来自国外的专家集中授课,我们还特别安排了小学期专门进行这一类实践课教学。让学生在领略产业对技术与人才的现实需求中进行学习,促进了启发式教学。

5.引进国际名校教授任课。Xilinx公司的大学计划联合了本专业方向在美欧等地的许多著名高校。在合作教学中,Xilinx介绍了一些合作高校的专家教授来北京工业大学为学生上课,近年参与的国外高校有美国Stanford大学、英国Strathclyde大学、澳大利亚Queensland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

6.合作开设新生研讨课。开设新生研讨课是近几年一些高校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方式。我们为实验班在入学后开授了新生研讨课,安排两位教授担任讲课教师,一位是本专业方向的著名教授,一位是Xilinx公司的高层技术管理人员。让学生同时在学术性和应用性两个方面领略前沿技术知识和研讨学习方法,促进了讨论式教学。

7.建立企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基地。Xilinx公司在国内外有许多子公司和合作企业,这些企业成为我们联合培养人才的实践教学基地。在合作教学中,我们可以安排学生到这些企业进行实习训练和毕业设计课题,企业还为实习学生提供了一定的生活费用支持。

8.建立企业专项实验室。在几年的深度合作中,Xilinx公司在北京工业大学软件学院建立了良好的专业实验环境。Xilinx公司投入了2000万元的经费和设备,建立了国际最高水平的FPGA实验室、设立了面向全国高校的学生设计竞赛、组建了有全国80多所高校参加的高校FPGA实验室联盟,对我校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Xilinx公司的支持下,我们打破实验室常规管理方式,适时长期发放给每位学生一块FPGA实验板,让学生可以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在实验室外随时随地做实验和科学研究,促进了探究式教学。

9.共同创办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8年,我们和Xilinx公司联合申请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北工大-Xilinx嵌入式软件与系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获得教育部的批准,为我们校企深度合作提供了一个部级的平台。几年来,我们多次进行校企专家共同研讨,分析总结嵌入式软件与系统发展的技术特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并在专门设立的实验班上进行试验和实践,不断取得校企深度合作的新成果。

10.共同创建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011年,我们和Xilinx公司再次联合申请了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部级实践教育中心为企业深入参与工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在我们共同创建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合作中,Xilinx公司不仅自己深入参与,还引入伙伴企业参与,为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提供了新的场地和企业资源,把校企深度合作推向了新的境界。

11.共同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0年国家推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高校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在第一批入选专业中,我校软件学院的两个专业获批,其中一个就是和Xilinx公司合作的嵌入式软件与系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我们校企深度合作提供了又一个部级的大平台,我们还将积极合作,深入探索,让国际校企深度合作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合作效果分析

在与国际名企Xilinx公司深度合作培养卓越嵌入式软件与系统工程人才的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合作办学成果,建立了多个部级教改与人才培育基地,实现了本科教学国际化,提高了教师水平,促进了卓越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

部级教学基地不仅是办学水平的标志,更重要的是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更高层次的平台,有利于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在和Xilinx公司的深度合作中,充分发挥高校和企业的优质资源,共同申办了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北工大-Xilinx嵌入式软件与系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合作专业方向嵌入式软件与系统被教育部选为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专业。更为可喜的是我们校企合作的嵌入式软件与系统专业方向工作作为主要内容之一还获得了部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这使得我们的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工作能够直接和国家目标衔接,保障了校企深度合作培养人才的水平和质量。

国际化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与Xilinx公司的深度合作,我们引进了国外名校本专业方向的著名教授和国外IT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来校为本科生上课,选派学生去国际著名企业进行实习和实训,和国外高校学生同台进行设计竞赛等,较好地实现了国际化教学和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效果。

教师水平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我们引进国外名校教师来校上课,直接提高了人才培养工作水平。与此同时,校内教师与国外教授专家共同参与培养方案制订、教学研讨和教学辅导等工作,青年教师作为助教协助外教开展教学工作。显然,在合作过程中我们校内教师直接从中学习到国外名校的教学方法,提高了我们的教师水平和教学水平。2010年,我们和Xilinx合作形成的嵌入式系统教学团队被评选为部级教学团队。

校企深度合作的直接受体是学生,在我们的合作中对学生产生影响和效益是显著的。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接受国外名校名师的授课和指导,学生可以使用国际先进的实验设备和装置做实验。这些校企深度合作所形成的优质教学条件和资源让学生的工程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多次国内外科技竞赛中获得好成绩,显示出校企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效果。

在几年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与国际名企深度合作是培养卓越工程人才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在这里,我们特别强调深度合作是想区别于传统的校企合作,传统校企合作是做在面上的,而深度合作是要深入到实质中,达到表与里的统一、感情与利益的融合,最终让校企双方都有明显的收益,共同结出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硕果。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省略/jrzg/2010-07/29/content_ 1667143.htm.

[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Z]. 教高[2012]4号.

[3] 韩如成. 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09(6):77-79.

校企人才合作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方案;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126-03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其主要目标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山东理工大学为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试点院校,三年来,我校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及工作方案”要求,结合我校具体情况,以战略高度科学规划,密切校企合作,突出我校办学特色,扎实推进试点工作。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简称“机制”专业)是我校首批三个试点专业之一,为确保试点工作有效实施,根据该专业教学现状,决定自2010年起,每年从入校新生遴选40名同学,组成“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班(简称“卓越班”),待培养方案成熟后,再推广到整个专业。

一、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培养方案的制定

作为对我国现有工程教育模式的重大创新和突破,“卓越计划”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改革措施主要是通过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得以实现的,其中面向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试点专业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我校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提出了专业培养方案制定原则:坚持基础知识、工程能力、综合素质协调发展,全面提高的原则;坚持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优化的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教学,特别加强工程实训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注重发挥学生特长的原则,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各专业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2010年6月,我校与十余家大、中型企业组建校企联盟,签订“卓越班”学生合作培养协议;从企业聘请十余名专家作为学校兼职教授,共同制定“卓越班”培养方案。在方案制定中,根据通用标准、行业标准和学校标准的要求,突出行业参与,注重实践重视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具有扎实宽厚的基础知识,具备以现代设计理论、先进制造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为主线的核心应用能力,具有现代科技观念、综合人文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组织领导能力以及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规定了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基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所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称之为“工程师职业的核心素质”),如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实验、测试、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以及具有设计机械系统、部件和过程的能力,具备零部件制造工艺设计能力以及机械装备的安装、调试、检测、故障诊断的能力等。

2.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所需要的辅知识和能力(称之为“工程师职业的拓展素质”),如具有数学与自然科学和机械工程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较好的人文素质和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和较强的社会责任、职业道德、团队精神、人际交流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

3.为适应新的工程环境所应具备的能力(称之为“工程师职业的时代素质”),如具有较强的成本意识、质量意识、市场意识、环保意识与国际合作与交流能力等。

根据培养目标和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程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课外科技创新训练体系、质量评价体系以及管理运行机制,彼此互相支撑,构成完整的、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构建

培养方案对学生各种能力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而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靠课程实现的。根据“卓越计划”总体要求和该专业能力实现矩阵的要求,进一步整合和重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重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突出能力培养,将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设置的每一门课程和实践环节都能够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合理规划课程内容,建立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机制,将相关学科专业的前沿和最新发展以及企业的生产实际引入课程,从而保证教学内容的持续有效性和对社会的适应性。在校内的学习中,除了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设计方法、基本加工技能外,应该将企业的实际案例和工程项目引入到专业课的教学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交流沟通、团队合作和竞争能力;选择国际认可度高的职业(执业)资格证书,将认证课程列入教学计划,通过日常教学与集中培训,使学生毕业前获得1~2个资格证书。根据“卓越计划”对“3+1”教学模式的要求,即在企业学习时间积累达到一年,我校机制专业安排了总计42周企业学习时间,大多为集中实践环节。企业学习阶段鼓励参与企业实际产品的开发设计、工艺编制、生产加工、质量检测等全过程,并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生产工艺改造、技术革新等创新性工作,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社会责任、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

三、实施办法和保障措施

现阶段,卓越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我校加强培养模式内涵和规律研究,以教学方法和模式改革为突破口,重点做好校企联合和优化课程体系的建设任务。校企合作有利于加强社会服务职能,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课程体系优化和教学改革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学生的成才成长。围绕上述重点工作,建立健全组织管理体系,加强政策保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探索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研究建立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

1.健全、完善组织管理体系、政策保障体系。为保障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我校及时出台了《山东理工大学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各试点学院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卓越计划工作小组,各试点专业成立由专业负责人为组长的专业课程建设团队。另外我校还成立由分管副校长、试点专业负责人、合作企业负责人、企业技术骨干等组成的卓越计划校企协作组,负责企业学习阶段的具体实施方案的制定,协调校企关系。我校还进一步加大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经费支持力度,并在师资配备与培训、教学实验场地、教研立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2.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建设。在学校教学资源许可的情况下,聘请校内外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和高水平师资参与卓越班学生的教学和指导工作,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逐渐建设一支整体素质较高的教学团队,为卓越班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

3.探索适应卓越班的教学模式,注重多种教学模式的融合互补。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模式的运行质量、教学方式方法的有效性。遵循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探索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将卓越计划试点与已有的质量工程项目和其他教学改革项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共同推进。特别是借鉴早于卓越计划开始实施的CDIO教学模式改革的相关经验,将CDIO教学模式引入卓越班的教学中。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以项目设计为导向,以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团队为组织形式,将项目实施作为主线贯穿课程设置的全过程,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做事经历,培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自我获取知识能力和创新精神。将科研成果直接引入到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和实验室里就能直接接触到科学前沿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注重教材建设,教材内容和编排融入企业实际案例和工程项目,逐步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卓越工程师系列教材。

4.建立互惠双赢的校企合作新机制。创新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的新机制是实施卓越计划的关键步骤和重点任务。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促进校企合作,对于校企双方都具有积极意义。对于企业来讲,加强校企联合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要求;对于高校来说,不但有助于高校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而且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落实卓越计划的重要手段。与企业联合组建卓越工程师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成立由校企双方组成的企业学习阶段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采用校企联合、学校和企业双导师培养模式,学校学习阶段以学校导师为主进行指导,企业学习阶段以企业导师为主进行指导,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实践的无缝对接。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卓越培养计划的兼职教授,为学生讲授相关专业课程,并担任学生企业阶段培养的主要导师。将课堂搬进企业,把企业工程师请到课堂。不断派出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为期半年的实践训练,熟悉企业各部门及岗位的工作流程、主要职责以及产品的主要工艺过程。

5.研究和探索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充分利用试点学院的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优越的教学资源,在导师的指导下,以学院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和实验室为依托,以大学生科技竞赛、学校创新训练计划和创新实验计划为契机,通过建立创新团队引导卓越班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创新实践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全面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自主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学院采取适当向卓越班倾斜的政策,拿出一部分经费,专门面向卓越班学生开展创新项目立项,推动卓越班创新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6.研究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卓越班运行机制。高效的管理及运行机制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做好卓越班学生遴选工作是实施卓越计划的重要前提,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选拔原则,选拔一批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的学生,组建卓越计划试点班。卓越班采用小班授课,实行班主任制和科研导师制,采取一系列倾斜优惠政策,优先享用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逐渐建立和完善实验班学生选拔、激励和淘汰机制,提高实验班学生荣誉感、使命感和危机感。在班级管理方面实行辅导员、班主任指导下的学生自治管理模式。

四、结语

从2009年起,我校卓越计划的发展经历了由构思论证、积极申报到成立领导机构、组织实施等由浅入深、逐步完善的过程。卓越计划的实施不仅提高了我校人才培养质量,而且在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专业建设、教学团队和课程建设以及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32(2):47-55.

[2]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