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校科技论文

学校科技论文

学校科技论文

学校科技论文范文第1篇

1.科技创新能力涵义

总结前人的研究,我们认为:科技创新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是包括教育在内的各种社会事物进步与发展的共同因素。一般来讲,科技创新是指主体(人)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的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科技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可以利用的材料,并掌握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通过自身努力,创造性的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思想、观点、方法和产品的能力。

2.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高校是培养高等专门人才的机构,具有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职能。21世纪对大学生的要求将更加注重由思想品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心理身体素质等方面构成的全面综合素质,更加注重学生的开拓性和科技创新能力,这是由于当今科学技术和当今世界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变化之中,中国也正面临着巨大的发展与机遇。微电子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结构材料的应用,生命科学与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发展,以及环境科学、工程的进步,使人类的科学工程活动空间和水平拓展到一个极高的领域、高度和规模;现代科技的蓬勃发展与奇迹的不断涌现,全球政治经济的激烈竞争和广泛合作,资源,生态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尖锐矛盾,迫使人们努力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这些矛盾,对我国这个人口大国来讲,在人均资源贫瘠,中国民族工业只有走科技创新发展之路。而担负着培养高层人才的高等教育,是中国科技科技创新的关键,培养新时代的具有科技创新意识与能力大学生就成为必然。

二、当前高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对个人能力的培养

当前高校在对大学生的培养过城中,课程内容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学方法仍以课堂讲授为主。在这种课程安排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低;另外,当前高校的许多教师思想陈旧,缺乏创造性,无形之中限制影响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思想呆滞,缺少敢于质疑的品质,学业上没有创造性;而且,很多高校对学生成绩的评价实施学分量化,这种方式让学生一味的追求成绩,对自己创造能力的发展不重视,造成动手能力较差,缺乏实践能力。

2.课程安排不合理,过于详细

当前高校课程的设置,一般分为专业课与公选课。在专业的设置上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很多高校注重专业课程的安排,将所有的课程几乎都是本专业扩展,学生的学习从大一到大三,一头钻进专业课程中,不注重学科的交叉,而学科交叉是培养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尽管,近年来高校也设置了选修课,不过大多停留在表面,难以形成一定的深度。

3.重视认知教学,忽视情感教育

大学生正处于最丰富的时期,而高等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世界观、认知观为主要方向,往往忽略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而情感的丰富是发展创造力的关键,它对形成学生好的想象力,观察力和思维力有很大的帮助。当前高校教育大多注重智力的培养,忽视情感教育,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力的形成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4.忽视心理教育

科技创新人才应该是有理想、有抱负、有决心、勇于前进、并能有效的进行自我激励的人。但某些学生因为所在高校不是自己的志愿学校而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学习上缺乏动力,缺乏明确的目标,专业思想不了牢靠,成才意识差,缺乏创造精神。

5.教师忽略对备课的科技创新意识

大多高校教师在上课时,只是完成自己的课时量,按部就班的按照课程大纲的要求完成对学生的授课。在备课过程中,也仅仅是对课本知识的照搬,很少对知识点扩充,备课没有科技创新,重复老一套,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影响,授课没有科技创新,学生的学习也很难有所科技创新。

三、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

1.树立科技创新教育的理念

科技创新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具体化与深入化,是以加强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人格的培养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作为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教师应转变教育理念中那些不利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观、质量关、人才观,以科技创新教育观念为先导,加强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为核心目标,改变过去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构建新型教育体系,将科技创新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落实到每个教学环节。为此,教师在教育理念上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向培养学生会学习与创造为主的教育方式;二是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培养其科技创新心理素质;三是教师必须具有科技创新思想与科技创新意识。在高校中,教师是大学生的领路人,教师的科技创新思维、科技创新思想,是决定学生具有科技创新理念的关键,因此,教师必要具备一定的科技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意识。

2.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进行科技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就要体现创造性学习的特点。首先在教学内容上,构建一个科技创新型的教学内容体系,使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主动学相结合,专业学习与开阔视野猎取多种学科知识相结合。其次,建个创造性学习模式,在教学方法上,一是要树立学生主体观,打破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把教育教学过程变为学生主动学习过程。二是要改变满堂灌的教育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引导式方法,注意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教师队伍的科技创新意识

高校教师作为实施科技创新教育的领头人,是高校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关键。首先,高校教师要在思想上具有先进性。在学科教授中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科技创新思维、科技创新品质的提高,让学生从潜意识中形成一种科技创新理念;其次,要根据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加强创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不断深化教学的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及考试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教师不要仅仅再满足于讲课、解惑,发挥组织、引导、控制作用。最后,作为教师能够接受学生对自己的质疑,能够错误平和对待,要以自身的科技创新思维,创造意识去影响,指引大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与提高,最终激发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激情。

4.建议高效、科学的评价机制

由于现有的考试方式,高效合理的评价机制,有利于激励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形成。这方面,首先改革现行的考试体质,因为现有考试方式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测试,用考试的分数的高低来衡量学生水平高低,这种方式大大限制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学生可以给教师一定的权利,根据课程的特点,教学的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考试方式,如书面答卷,科研论文,社会调查报告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测试、考评,以让大学生积极主动地提高自己的科技创新意识与科技创新能力;其次,改变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来评价学生学习与教学质量,构建综合性素质指标体系,可以从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思想到得修养、身心健康水平、文化技能特长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再次,建议有利于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激励机制。如:对在科技创新方面成绩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励,并作为选拔优秀生,推荐研究生和颁发奖学金的重要依据。对获得国家或省级科技创新成果的学生,以及在校内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作出成绩的学生,申请免修相关课程。

5.设计利于科技创新能力的课外作业

第一,作业设计应力避枯燥无味的简单重复和机械训练。作业的形式要新颖,富有趣味性,要能引起学生浓厚的作业兴趣,把完成作业作为自己的一种内在需要,形成一股强大的内在动力。只有这样,才能驱使学生主动、精细地去观察分析和思考。比如:数学的一题多解、变式训练以及把纯数学问题转化为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等,都是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第二,作业设计要富有挑战性。跳起能摘到桃子的感觉是愉快的,作业设计既要源于课堂教学,对课堂教学所获得的知识、技能、技巧进一步巩固,加深印象,又要略高于教材,努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作业设计要加大实践操作的比重。动手实践能够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的欲望和灵感,能调动其各种感官配合工作,有效地刺激大脑皮层,使大脑处于一种高度的兴奋状态,有利于学生学活知识。第四,教师必须加强对课外作业的辅导,启发学生打破旧思想框框的束缚,从不同角度积极思考问题,训练发散思维,同时要鼓励引导学生对各种科技创新性设想进行分析、整理、判断,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

6.引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地自我培养

给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后,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科技创新意识时刻积累加强。具体来讲要做到一下几方面:一是让学生要成把自己的火花时刻记录下来的习惯;二是塑造大学生富有怀疑精神,求实精神,自信心,好奇心,勤奋刻苦和坚忍不拔的品格;三是养成学生对科技创新具有大无畏的气魄;四是锻炼学生从经验、事实、材料中提炼自己思想的能力;五是引导学生具有发现问题的能力。

学校科技论文范文第2篇

Abstract: Based on the large number of literature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from 2002 to 2010 in China is analyzed from the time, the research method, and the research content respectively. Further more, some representative research papers are given under the present situation. Finally, our conclusion and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关键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分类;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Key words: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categories;research method;research content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5-0005-02

0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一直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这使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在我国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一复杂的系统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的理论,分析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要素,创建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型,探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这些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

基于众多研究,郭晓川[1]曾对国内11种科学与科技管理专业期刊1989~1994年间发表的有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198篇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和论述;原长弘等[2]也对1994~2002年间发表的243篇相关研究论出了分类统计和分析,这些阶段性的总结回顾对于国内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

本文主要研究统计了2002~2010年度中,国内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论文,分别从时间、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内容这三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同时,根据研究的现状,给出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论文研究成果,并对国内有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1国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分类

2010年,笔者在“维普中文科技期刊”上,分别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对题名或关键字进行了检索,时间是从2002~2010年,得到377篇论文,这也正说明了国内学术界对此问题的关注。纵览这些论文,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汇总:

1.1 按研究时间进行汇总笔者将得到的377篇论文,按照研究时间进行了分布汇总,如图1。从图1可以看出,2002~2010年之间的数量的总体走势呈现类M型。两次峰值发生分别在2003年和2007年。由于2010年的数据收录不全,因而2010年的相关论文数量最低。除此之外,我们可以看到,第二个峰值的数据明显高于第一个峰值的数据。这就说明国内有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学者对于这个课题的研究呈上升态势。

1.2 按研究方法进行分类按照以前学者的分类[1][2],我们将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五种:理论分析,观点陈述,经验总结,调查研究,案例分析。笔者对377篇研究文章进行了分类统计。可以发现,各类研究方法的大致格局分布较明显,约占75%的研究文献均属于观点陈述型和经验总结型;约10%的研究文献集中于理论分析型,较之郭晓川和原长弘的调查数据有一定的提高;其余为调查研究和案例分析型的文章。

笔者还发现近两年来,在调研和实证研究基础上的论文数量在逐年增加;同时,不少学者将博弈论的研究理论应用于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研究。例如汪侃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式选择的信息不对称博弈分析》一文中,从经济分析的角度出发,建立了一个不对称信息博弈模型,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式选择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分析结果进行讨论[3]。雷永等在《基于不完全信息博弈的产学研联盟形成机理研究》一文中,基于不完全信息博弈模型,分析了不完全信息下产学研联盟形成机理[4],通过分析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在博弈中各自的期望收益,探讨了产学研联盟利益的形成机理和补贴策略,认为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研发能力直接影响企业的行为选择,政府补贴收益政策也可能改变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的行为选择,从而影响产学研联盟的形成。此外,还有学者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理论基础,研究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体系。针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糊性的特点,学者利用模糊神经网络的模糊化和良好泛化能力,建立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价的模糊神经网络模型[5]。

1.3 按研究内容进行分类按照以前学者的分类,我们将论文的研究内容分为8种类型,对377篇论文进行分类统计,并与1989~1994年、1994~2002年两个时间段的论文分布情况进行了对比,可以发现图2。

在研究内容上,2002年~2010年之间,对策建议、现状与问题、运行机制的研究成为了国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重点。按百分比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对策建议、现状与问题、运行机制、制约因素、作用与优势、管理机制、转化模式、概念与理论。在百分比的高低排序上,较之郭晓川的调研结果的排序(由高到低:转化模式、对策建议、障碍因素、现状与问题、运行机制、概念与理论、作用与优势、管理体制)有很大的差异,研究内容更多的侧重于现状与问题、对策建议以及运行机制的层面。较之原长弘的调研结果的排序(由高到低:对策建议、现状与问题、运行机制、制约因素、管理机制、转化模式、作用与优势、概念与理论)高低顺序变化不大。虽然主要研究内容的排序不变,但是在各指标的百分比上变化较大。例如,原长弘的调研结果中有关作用与优势、转化模型、管理机制这几项指标的研究内容均超过总内容的10%,而2002~2010年之间,均不足10%。

究其原因,研究内容的变化,与国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进展是分不开的。由于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蒸蒸日上,逐步的突显出问题,学者们根据现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制定相应的运行机制。研究内容上的变化,说明了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不确定性,以及科学研究的日益深入。

2一些有代表性的研究

2.1 新的理论分析工具与方法的应用例如前文提到的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中,高校与企业的博弈模型。又如,以实物期权的方法,分析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中研发项目和市场化项目中所包含的实物期权的类型以及项目价格评估的框架[6]。梁燕在广东省高校专项课题的支持下,以广东省高校作为样本,检验了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经营的状况与科技成果转化中技术转让实际收入的相关性,为发展高校科技产业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理论依据[7]。但总的看来,新的分析工具与方法的研究还太少。

2.2 问题与对策建议的相关研究由上文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现状与问题研究以及对策建议研究已成为当前国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的主流。学者们总结出的主要问题集中在科技成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缺乏激励机制、缺乏企业人才和资金、评价机制不完善等方面。对此提出的相应对策建议有:提高研究的可行性、完善激励机制、加强校企人才的交流、建立新型的联盟模式、完善科技成果的评价机制等。在一般研究的基础上,梅姝娥等从高校科技工作的特点与一般技术创新活动之间的差别、技术交易的特点和必备条件,以及我国企业技术吸纳能力的现状等几个方面,分析了阻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8]。

2.3 制度创新持续深入李平在原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项目的支持下,从创新理论及公共管理理论出发,基于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研究和探索了地方政府的管理创新问题,侧重分析了国家创新体系中,高校、地方政府、企业三者之间关系的问题[9]。郭晓东等分析了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中,高校和企业存在的阻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种种弊端,并从体制改革角度提出了应对措施[10]。

2.4 地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备受重视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的成果之一,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中心的河北省发展高新技术的对策建议。作者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上,论证了高校在高新技术研发和应用中的地位[11]。王铁军在借鉴国内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新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的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几种适合新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12]。

2.5 比较研究进一步开展近年来,国内部分学者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转移到了国外。通过对国外著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借鉴,达到对我国高校的启示和比较作用。例如,胡冬云介绍了美国的大学技术经理人协会的运行模式和成功经验,以及其如何促进美国国家竞争力的提高和高等教育的发展。然后,作者结合中国的国情,提出了完善符合我国高校特点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建议[13]。陈兰杰在分析国内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模式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建议[14]。

2.6 研究方法继续拓展通过调查的数据显示,在国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中,多采用的是定性的分析方法,对于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的采用较少。特别是用于研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层面的机制问题。目前,已有部分学者开始在这方面有所倾注,尝试运用新的定量的研究理论,例如博弈论,灰色系统理论等方法来研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激励机制、利益分配机制、风险预测机制等问题,形成了一个新兴的研究分支。鲍新中等从博弈论的观点,分析了产学研的组建和运行的过程,建立了合作收益最优分配系数的模型,考虑了学研方技术风险条件下的合作收益分配系数,并对合作各方在协议的收益分配方案下如何进行自己的最优行动选择进行了非合作博弈的分析[15]。

3总结

2002~2010年之间,学者们对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在国家创新体系中,高校作为社会的科技型组织和教育中心,在科技创新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研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特别是针对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还将是今后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郭晓川.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现状评述[J].研究与发展管理,1996,(3):25-29.

[2]原长弘,杨鹏,惠龙等.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新进展:1994,-2002[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15(6):94-101.

[3]汪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式选择的信息不对称博弈分析[J].武警工程学报,2007,6:91-95.

[4]雷永,徐飞.基于不完全信息博弈的产学研联盟形成机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8(26):28-31.

[5]王桂月,王树恩.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2:194-209.

[6]杨家伟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实物期权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1):21.

[7] 梁燕.广东省高校科技产业发展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0,9:278-280.

[8]梅姝娥,仲伟俊.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障碍因素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29(3):22-27.

[9]李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2(3):292-296.

[10]郭晓东,韩汝军,王德青.加强体制创新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3):39-42.

[11]梁平等.河北省发展高新技术的对策~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中心[J].商场现代化,2008,25:269-270.

[12]王铁军.新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1:96-100.

[13]胡冬云.美国AUTM对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1(24):152-154.

学校科技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浙江省;高校期刊;学术影响力;提升对策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6)157-0039-03 

1 浙江省高校学术期刊概况 

根据浙江省教育厅有关部门统计,浙江省现有高校共76所。其中本科院校28所,高等专科学校2所,高职院校43所,新筹建学校3所。浙江省高校有学术期刊90多种,包括公开和非公开出版的学报有近70种(含一所高校学报的不同版别),其中普通高校学报主办的有50种。全省学报中属于教育部主管的有6种,即浙江大学的理、工、农、医、人文社科、英文6种版本)、省教育厅主管的有23种,省级及其他部门主管的21种。在职员工为274人,平均每刊为5. 48人。有高职职称的178人,刊均3. 56人,高级职称人数占刊社编辑人员的65%。办刊经费有42种学报均为校方拨款来维持其正常出刊,全省平均每种学报每年经费约为17万元。 

浙江省高校学术期刊已有一些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据2013年统计数据,我省118种科技期刊中,目前sci(包括SCIE)收录的有7种,EI收录的有4种,如:《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A辑:应用物理与工程》(SCI、EI)、《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SCI、EI)、《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B辑:生物医学与生物技术》(SCI)、《国际肝胆胰疾病杂志(英文)》(SCI)、《世界儿科杂志》(SCI)、《水处理技术》(SCI)、《高校应用数学学报B辑》(SCI-E)、《高校化学工程学报》(EI)、《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EI)。 

也有一些高校学术期刊在国内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如《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A辑>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并和《国际肝胆胰杂志(英文版)》入选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浙江大学学报(英文)A辑》入选2013中国百强科技期刊名单;《浙江大学学报(英文)A辑》《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等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A辑》在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六部委2013年实施的“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项目”中,获得了A类基金资助。浙江大学附属浙一医院的《国际肝胆胰杂志(英文版)》与浙江大学儿童医学的《儿童临床与基础(英文版)》入选D类资助。《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曾被评为国家百种重点期刊。 

2 浙江省高校学术期刊近年影响因子 

浙江省的高校学术期刊中,除浙江大学系列学报外,大量的是地方普通高校学报和地方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地方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多以季刊为主。与重点大学相比,普通高校的学报学术水平相对不是很高,从表1浙江省一些高校学报2014年的测评指标可见,其扩展影响因子大于0.7的都是国内和我省的重点高校学报,如《浙江大学(农业生命科学版)》《浙江农林大学学报>《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绝大部分学报的扩展影响因子小于0.5,没有一本中文高校学报影响因子大于1的。这可能与教育系统现行学术质量评价体系有关,许多高校为了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纷纷出台科研绩效考核办法,重奖在国际上或在SCI、EI等收录的论文,而在普通高校学报上发表的论文,其科研业绩分很低甚至为0。许多部门还制订内部期刊等级目录,其结果使大量的优质稿源外流,严重地影响了地方普通高校学报的论文质量和学术水平。 

浙江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在普通高校学报中约占20%。职业技术学院与普通高校相比,其科学研究能力相对薄弱,但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迈进。由于职业技术学院办学报其整体实力相对较弱,提升发展空间有限,如与相对可比的我省普通高校《浙江科技学院学报》相比,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的各项被引指标均相对较低(表2)。因此寻找一条提升我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整体质量的路径就显得非常必要。 

浙江省高校学报主编大多具有博士学位,占统计期刊数的60%,多以兼职为主,专职办刊的只占22%。有16种学报被不同类型的国外数据库收录,国内三大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都列入的大多是浙江大学系列学报。可见浙江省地方普通高校学报在全国的影响力不高,缺乏学术竞争力。 

3 浙江省高校学术期刊影响力提升对策 

3.1 创建浙江省高校期刊出版联盟 

随着出版体制改革的推进,浙江省高校期刊也面临着新一轮的改革。2011年2月入选教育部“名刊工程”的近20家综合性学报联合创办了“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采取网络虚拟重组模式,迈出了专业化、集约化和数字化发展的步伐。浙江省现有高校学报58种,如以浙江大学为领头羊,在自愿平等、友好协商的原则下率先在我省本科院校中创建“浙江省高校期刊联盟”,建立一种各自独立、平等协作、资源共享、从而率先在我省迈出专业化、集约化和数字化发展的步伐,这对我省科技期刊的进一步繁荣发展具有推动意义,如下所述。 

1)建立统一规范的期刊联盟数字化平台,通过期刊联盟网站平台对各学报信息统一进行规范并在网站上做好宣传。各期刊编辑通过平台可以共享审稿专家库,针对稿件内容选择合适的审稿专家。还可通过数字平台,供每个读者免费阅读和下载联盟内各期刊的论文,实现期刊的开放获取。 

2)创建“期刊联盟”可打破校域界限、集中各高校科研优势,瞄准精品期刊、数字出版、集团化出版等科技期刊的发展趋势和新动向,组织培训,开展国际交流。通过联盟平台、网络推送等新型手段,强化传播效果,推动科技期刊的信息化与国际化,从而不断提高我省高校学术期刊的权威性和竞争力。 3)有利于集中资源优势,申请相关课题并寻求合作,以保障期刊联盟的长远发展,不断扩大联盟影响力,提高联盟内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2 切实提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的质量 

浙江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在普通高校学报中约占15%。职业技术学院与普通高校相比,起步较晚,最早的创刊于2000年,最晚的是2003年,有9种是公开出版的,还有一批非公开出版,其科学研究能力相对薄弱,个性化栏目不多,固定栏目的名称、主要栏目的发稿量等同质化竞争较严重。目前,党和政府对各级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极为重视,职业技术学院正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迈进。办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已成为为职校教师提供科研与学术交流平台,加快科研成果转化速度,扩大高职院校的影响面,提升办学质量、人才培养、科研水平的有效渠道。由于职业技术学院办学报其整体实力相对较弱,因此探索一条提升我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整体质量的路径就显得非常必要。可以尝试在我省职业技术院校间有条件地开展学报间的合作,形成合力,扩大各职业技术院校的学术交流平台,提升学报的学术质量。例如: 

1)由两所或多所学科相近的院校共同发起,通过学院间行政式的合同或备忘录进行合作,开展各学报之间的协作,进行栏目的重组,学报栏目的设置要配合学校的专业建设,优化整合,开设重点栏目和个性化的特色栏目,实行稿源互相推荐和流通,避免同质化严重现象。 

2)由第三方机构,如省教育厅或新闻出版广电局报刊处对各非公开出版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的质量进行认定和评价,确认相互间的互认资质。 

3)各院校的教师可在互认的学报,在课题申报、职称评定等相互认可。从而吸引优质稿源,提升学报的学术质量。口13.3注重组稿,提升高校学术期刊的影响力 

3.3.1 以基金论文为主,突出“学术”二字 

高校是科研基金论文产生的主要场所之一,高校学术期刊要关注和跟踪校内的重要课题和科研成果,积极发挥编委的作用,努力将这些科研基金论文和科研成果吸引到本校学报发表。因为基金论文多是科研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往往观点新颖、方法科学、结果可靠、结论正确,具有被引用、推广和应用价值。好的基金论文多会引起该学科的巨大反响,从而提升学报的影响力。 

3.3.2 关注被引频次,体现其学术地位 

高校学报中的综述性论文往往被引频次最高,可见对其提升学报的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综述性论文是作者对一定时期范围内某一学科领域的有关文献进行系统归纳分析、系统论述并提出自己观点的综述性论文,具有特定主题、高质量、权威性、经验性和指导性功能。科研人员在研究过程中,往往需要关注该领域的热点和前沿动态,了解进展。因此,相对于其它类型的论文,综述性论文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并获得更多的引证。 

3.3.3 跟踪课题进展,多发首创性论文 

学术期刊的编委对期刊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学报编委往往由学科领域的权威专家、学科带头人组成,编委除了在决定出版方针、报道重点,以及撰稿、审稿、组稿、荐稿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外,还可帮助搞好期刊协办工作,组织学术活动等。这对提高期刊学术质量、增强期刊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编委对其自身的刊物有更高的忠诚度与关注度,是刊物被高引用的基本保证。科研院所、重点高校具有高质量科研成果产出的条件支撑,要跟踪这些部门的课题进展和科研人员的动向,搞好联谊,增进感情,吸引博士生导师、部级人才计划、重点实验室主任、学科带头人的原创性实验论文,以提高学报的国内、国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如《国际肝胆胰疾病杂志》创刊至今,对策划、选题、组稿已建立自己一整套思路和做法,如:召开执行编委定稿会议,选定每期的重点号,有的放矢进行选题策划;跟踪学术研究进展,根据相关领域最新动态和研究方向选题、组稿和约稿;根据主编的意图和编委的引导组稿等,使期刊的学术质量不断提高。 

3.3.4 搞好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学报的社会影响力 

高校资源丰富,拥有较多的知名专家、学者,并且大多数高校与国外院校合作密切,所以高校学报要充分利用这些优秀资源,举办高层次的学术交流活动,如论坛、峰会和国际性学术会议。在国外,期刊与会议结合十分密切,很多高层次的学术交流都是由各大期刊发起。学术会议能促进知识传播,各种会展能带动科技向产业转化,从而提升学报的社会影响力。 

学校科技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理论 高校科技管理 借鉴 创新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高校不仅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每年都向社会输送数以百万的高校毕业生;而且高校也是科学研究、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国家很多重大科技项目都由高校承担,很多重大科技发明、科研成果都来自高校,很多科技大师也出自高校。“高校是国家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领域创新的重要力量,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聚集了大量丰富的人才资源和科技资源。”以江苏大学为例,仅2014年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45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项,国家博士后特别资助19项,国家博士后面上项目30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72项,全年科研总经费达6.61亿元。获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44项,其中一等奖9项。授权发明专利485件,SCI收录论文1210篇。4个学科进入了ESI全球前1%。2014年世界大学排名中心全球大学排名学校进入TOP1000,列中国大陆高校第62位;《2015中国大学评价》学校综合实力列全国高校第55位,学校的办学声誉进一步提升。高校在我国科技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伴随着高校科技工作的蓬勃发展,“高校科技管理人员在我国科技事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高校科技管理也成为我国科技发展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科技浪潮汹涌澎湃,我国科技事业突飞猛进的新形势下,要做好高校科技管理工作,就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精神,认真汲取和借鉴世界上各种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手段,加强和改善高校科技管理工作,新公共管理理论就是值得借鉴的一种先进的管理技术理论。

一、 新公共管理的背景及主要思想

起源于20世纪70-80年代的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 NPM),是兴盛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也是西方国家普遍流行和影响较大的公共行政管理改革的主体指导思想之一。新公共管理理论是将现代经济学理论和现代私营企业管理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相结合而应用于公共管理部门的结晶。“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管理是社会发展和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运用复杂的信息技术、组织技术、物质形态的商品生产技术等来有效地管理劳动力要素,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保证。”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管理的政治性质,崇尚市场取向的管理,推崇自由化的管理,倡导企业家型的领导者。

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运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实行福利国家政策,经过古德诺、威尔逊、韦伯等人的进一步发展完善,逐渐形成了传统的行政管理理论和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中叶,西方国家普遍实行传统行政管理模式和福利国家制度。但是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发展,传统行政管理理论和模式不断受到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挑战与冲击。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传统行政管理模式造成的通货膨胀、经济衰退、福利国家导致的高税收、财政危机以及政府工作效率低下等诸多弊端,引发社会民众的普遍不满,最终导致意识形态领域和公共行政管理领域的改革运动。在这样复杂的社会背景下,新公共管理理论应运而生。

20世纪70-80年代,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出现了一场改革力度、时间跨度都空前绝后、声势浩大的以新公共管理为旗号的公共行政管理改革运动,产生了极其深远的社会影响。人们普遍认为,有别于传统公共行政管理的、新的公共管理模式正在出现。在这场改革运动中,西方国家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行政管理改革模式实践。英国在1980年推行了财政管理创新和减少政府机构规模的改革措施,继而推进政府改革和发挥市场机制在公共行政管理中的作用。美国从联邦政府到地方政府则积极推行“重塑政府”运动,借鉴私营企业管理的理念、技术和方法,来指导政府管理的改革,提升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效率。其他西方国家也开展了各种不同模式的公共行政管理改革运动。这场行政管理改革运动对传统的公共行政管理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严肃的批判,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经济学及现代私营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这场行政管理改革运动摒弃了官僚制度,公共行政管理由过去重视“效率”转向重视管理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由自上而下的控制模式转向争取成员的认同和争取对工作绩效和组织使命的认同。“重塑政府”运动的积极倡导者盖布勒和奥斯本,总结了美国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改革实践和经验,宣扬政府管理的新改革模式。胡德把西方国家推行的公共管理改革运动所体现出来的政府管理新模式称作新公共管理典范。“新公共管理”实践催生出有别于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理论新范式。这就是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产生具有极其深刻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和复杂原因。

新公共管理理论以现代经济学理论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其主要思想是主张在政府等公共管理部门广泛采用现代私营企业成功的管理理论、技术、方法和竞争机制,重新定位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能和管理手段,政府的管理职能是掌舵而不是划桨,公共管理人员要具有在政治环境下从事公共管理工作的能力。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建立分权管理模式,实施绩效型管理。追崇服务理念,强调服务型管理,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成功经验,坚持“顾客驱动”的价值导向,重视公共服务的产出,提高管理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充分借鉴和利用各种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方法,积极进行公共管理改革创新。引入竞争机制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倡导在人员录用、任期、晋升、工资及其他人事行政环节上实行更加灵活、更加富有成效的服务型管理机制、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对高校科技管理的借鉴

新公共管理理论是西方国家在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科技条件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的公共管理理论,代表了西方国家公共管理改革的一种发展趋势和方向,在具体实践中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西方国家公共管理的效率和水平。高校是一个规模庞大的社会组织,高校科技管理体制是一个复杂的管理系统。作为公共管理一部分的高校科技管理,其管理具有公共管理的基本特征。随着高校的改革开放步伐与国际化趋势,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进步,高校科技管理工作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进步和成绩,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进一步增强。现代高校科技管理工作应该有它独特的、实用的、符合新时展要求的工作体系。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以改革的精神进行深入地探索,改进高校科技管理工作的方式。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工作效率越来越高,新公共管理理论已被更多的管理者所接受。新公共管理理论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文化和管理手段,相对于常规公共管理是一个更高层次的理念。对于改进和加强高校科技管理工作具有积极的作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与时俱进和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如何借鉴新公共管理理念,在高校科技管理工作中,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人的聪明才智,使高校科技管理工作实现虚功实做,取得成效,提升高校科技管理的质量和水平,这就是本文致力探索的一个问题。

1.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推行分权管理。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在公共管理部门采用现代私营企业成功的管理方法,而现代私营企业管理的一个成功秘诀就是用人为善。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高校的科技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把人才管理放在首位。以人为本是一切成功管理的源泉,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人是管理的核心和动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确立人在科技管理中的主导地位。以人为本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既是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也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精神要求。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对责任和结果的强调,建立适应高校科技管理队伍特点的较为科学合理的分权管理制度,提高科技管理者的权威、权能和灵活性,对科技管理者的能力和权力给予更多的信任而非施加更多的行为控制,就像新公共管理理论提倡的那样,“让管理者来管理”。在管理机制上强化岗位聘任和岗位考核,打破职务终身制,增强科技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科技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办事效率,促进高校科技管理队伍朝着人性化、专业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2. 追崇服务理念,实行服务型管理。管理的本质就是服务,高校科技管理的宗旨就是服务于科技研究。借鉴新公共管理对服务理念的追崇,在高校科技管理工作中要突出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实行服务型管理。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高校科技管理人员要克服官本位的观念,转换功能角色,由传统的“行政”、“管理”向“顾客驱动”和“服务”转变,树立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意识,建设服务型管理部门。高校科技管理人员应及时了解高校各学术梯队构成及研究方向、研究进展,为他们提供国内外有关研究方向的信息资料,发现和搜集科学问题。同时应积极解决科技人员和科技成果服务社会过程中的问题,为科研人员和地方经济发展搭建对接平台,当好科技成果转化的红娘。从被动的、封闭的、传统的服务功能模式转变为主动的、开放的、创新的服务管理模式,更加切实有效地促进高校科技工作的发展。

3. 强化目标控制,实施绩效管理。中国和西方国家具有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因而在公共管理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西方国家具有长期以来形成了行政法制化传统,其公共管理问题主要集中于管理绩效。中国的公共管理则面临行为的法制化和管理能力不足而带来的双重困境。特别是高校科技管理工作,高校科研人员从事的是创造性活动,对高校科研机构、科研活动和科研人员的管理,尤其需要淡化具体行为和具体过程,注重强化创新目标和实际绩效。新公共管理理论在提升科技管理能力和改善科技管理绩效方面,毫无疑问具有明显的借鉴价值。按照新公共管理理论和现代经济学的观点,只有当科研效益大于科研成本时,高校科研管理的行为才是合理的、有效的。将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如目标管理、绩效评估、成本核算等引入高校科技管理中,由过去重视工作过程和投入,转向重视结果和产出,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制定奖惩措施,发挥其激励作用。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突出资源配置与人员的业绩和效果结合起来,实施绩效管理。不仅将绩效在宏观层面上与资源配置挂钩,也在微观层面上与个人的分配、奖惩、晋升相关,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增加其荣誉感和成就感,激发其进取心和创新意识,提高管理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4. 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工作效率。竞争机制是基于市场导向的自然延伸,是现代企业管理及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灵魂。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竞争机制可以激发活力,鼓舞士气,促进革新,提高工作效率。借鉴新公共管理倡导的竞争机制,在高校科技管理工作中,在用人机制上,由过去的身份管理转变到岗位管理,因势利导,创造合理公平科学的竞争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活力,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优胜劣汰竞争机制和切实有效的双向选择激励机制,通过组织激励、目标激励、经济激励、评价激励等手段,做到能者优者上、庸者劣者下,提高管理质量、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在高校科技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必须坚持适度、适当的原则,防止竞争过度和竞争失当。

5. 利用互联网+,提升管理水平。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主要思想是主张在公共管理部门采用现代私营企业成功的管理理论、技术、方法,而现代私营企业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借鉴和利用一切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方法,不断进行管理创新。管理创新是现代私营企业管理理论的灵魂。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创新发展,现在互联网技术几乎融入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我们日常工作与生活中的不可或缺。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及其不断创新进步,催生了众多的新生产业和新生经济形态,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电子商务、互联网医疗、互联网交通等,这也为提升高校科技管理水平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技术手段。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国务院《“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给“互联网+”的发展前景绘制了清晰明确的路线图,标志着“互联网+”的部级顶层设计正式亮相。“互联网+”及大数据技术,“对于实现科学技术研究的科学选题,避免重复研究,监督学术道德和诚信,实现研究数据共享复用,进行研究成果转化对接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高校科技管理要乘“互联网+”行动计划的东风,“整合更多互联网数据平台,构建一体化科研管理信息数据平台,加强外部需求数据库和高校科研成果库建设、匹配和对接,加强‘大数据’宣传,推动科研人员转变观念。”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促进高校科技管理标准化、现代化、信息化水平,提升高校科技管理不断迈向新的更高台阶。

综上所述,新公共管理理论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理念,其所提倡的一些积极的思想和方法,比如以人为本、分权管理、竞争机制、服务管理、绩效管理、管理创新等,对我国高校科技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在高校科技管理中,充分借鉴和利用新公共管理理论和其它先进的管理理论、技术、手段和方法,有利于提升高校科技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但是,新公共管理理论是发源于西方国家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显然对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科技管理不能全盘照抄照搬,就像西方国家的民主自由理念不一定完全适用于中国一样。我们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地看待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我国高校科技管理,只有通过辩证地分析,详细地论证,才能对新公共管理理论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促进我国高校科技管理事业又好又快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卓玲.提高高校科技管理人员素质,推动科技服务社会[J].科技管理研究,2011(12):11-13

[2] 袁寿其.在江苏大学三届四次教职工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R].江苏大学,2015-03-01

[3] 曾D,王刊.浅谈高校科研管理价值观[J].科技管理研究,2011(18):61-64

[4] 黄小勇.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借鉴意义[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4,8(3):60-63

学校科技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科技论文;写作技巧;培训

作者简介:薛亚东(1971-),男,山西芮城人,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系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编号:IRT102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4-0177-02

现在的大学教育越来越注重卓越人才的培养,但作为高校教育的基础——大学教师教学、科研等综合能力的训练与提高尚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一所大学,只有拥有了一流的教师队伍,方有可能培养出国家所需的卓越学生,因此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与迫切。[1]教师的综合能力涉及多个方面,包括扎实的理论基础、教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研究交流能力等等。为了宣传与交流科研成果,各种论文的撰写就非常必要,如何撰写科技论文,特别是撰写外文(英文为主)的科技论文,在高校国际化交流方面显得更为迫切。为此,已有不少高等院校在最近几年提出了教师写作方面的培训项目,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也推出了专门的写作培训课程。[2]另外,国外大学几乎都设置有相关机构开展学生、教师的写作与交流培训。考虑到国外大学在这方面开展的工作较早,已经建立了较完善的组织,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制度与方法,因此本文拟通过国内外大学写作培训模式的比较,提出完善我国大学写作交流项目的一些想法与建议,希望藉此推动大学教师写作培训项目的开展。

一、教师写作培训的目的

在高等学校,一方面学生要撰写毕业论文,另一方面指导教师要通过撰写科技论文来达到交流科技成果与推动科技发展的目的,因此论文写作能力就成为论文撰写的关键。

从目前国内高校教师的任职经历来看,大多数教师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是通过自学、模仿或导师指导的方式而训练获得的。这种形式的能力训练突出的是自我学习和总结。作为一种科技交流,科技论文的写作有其自身的要求与特点,比如论文的框架组成、描述的用词与语句安排、图表与文字的搭配等等,都有着与其他语言作品显著的差别,而这方面的能力如果通过专门的训练会取得显著提高。

目前能撰写外文科技论文(特别是英文)已成为对高校教师的一个基本要求。但通过初步调查可以发现,我国高校在英文科技论文写作培训方面还没有固定的机构或者组织,且已有的培训多注重形式,没有考虑到实践可行性,更没有可持续性的规划与实施思路。[3]

最近几年,由于职称评定或者考核的要求,高校教师在教学、科研的同时,还需要发表足够数量的科技论文,这种要求可能导致出现论文重复发表、抄袭、数据造假等学术不端。虽然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缺乏论文写作的系统培训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在国外大学写作培训项目中,通常会安排专门的课程来讨论如何分辨重复发表、抄袭等行为,从而避免出现因疏忽而引发的不良影响。

对比美国科罗拉多州矿业大学(CSM)的语言培训项目可以发现,其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如何撰写论文(包括学生毕业论文、科技论文、研究报告等)、论文的语法与表达、对英语是第二语言人员(ESL)的语言培训、论文相关的伦理与道德等。而国内写作培训的主要内容是: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英文科技论文的写作、毕业论文的写作、论文学术规范知识。另外,CSM写作项目的初衷与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从而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更具竞争力、更有自信、更易成功,并最终取得更高职位从而影响他们所从事的领域甚至是整个世界。从这个意义上看,开展高校的写作培训项目目的明确、意义重大。

二、写作培训的形式与方法

当前国内高校开展的写作培训项目还比较少,尽管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推出了在线培训课程,但课程只针对教师,且无法系统考虑写作培训目的,因此对比美国高校的写作培训项目,探讨适合国内高校的写作培训形式与方法尤为重要。

作为一种能力培训,讲授与训练必须相结合方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培训首先应该明确培训的目的,根据目的制定培训课程大纲。可以通过集中讨论授课、集中专题讨论(针对某一方面开展专题研讨,如针对论文用词、语法和表达等)、分散教学讨论(针对某问题所涉及小群体开展的讨论)等形式进行培训。另外,还可以开展基于网络的在线培训。从实践情况来看,网络在线培训具有方便、灵活等优点,但也存在针对性差、不能起到积极督促作用等缺点,因此建议综合这两种模式,开展面授讨论与网上在线培训相结合的培训形式,以达到高校教师写作(包括学生写作)能力培训之目的。

在具体培训方法方面,由于培训对象多数已具备科技论文写作的基本能力,因此培训以理论方法为辅,实例讨论教学为主,并结合培训进展以及教师正在准备的论文进行实际训练点评,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由于培训内容涉及的面较广,因此针对不同内容所采用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在科技论文伦理道德培训方面,除了讨论辨别重复、抄袭的技术定义与方法外,更需要结合实例,辨明可能出现的学术不端等行为。另外,对学术不端涉及的法律、规范方面要做出解释,培养良好、严谨的治学与研究操守,这也是我国科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三、写作培训机构或平台

1.培训机构

高校写作培训项目的重要性毋庸赘言,但如何去实施、如何保证实施的效果则还需要软硬件方面的保障。从国内多数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都已经具备开展写作培训的条件,特别是有外语系或学院的高校,都已具备了培训所需的基本师资力量。但作为一项系统培训工程项目,建立相应的培训组织机构非常必要。[4,5]在CSM,写作培训是由人文科学与国际研究系来承担的,在美国的其他高校也基本是由语言与人文学科系来承担写作培训项目。通常情况下,培训机构有专门的工作人员,但多数人员都是兼职工作。培训机构有自己的办公室与培训场地,机构运行所需费用来源于学校拨款和社会捐赠。

2.人员

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包括专职人员、兼职人员、志愿者以及特聘的专家。人员数量根据学校规模不同从3~5人到十余人不等。专职的工作人员通常具有文学、语言学、科学与哲学方面的硕士或博士学位,并具有多年从事培训的经验。可以看出,国外高校对写作培训人员有很高的要求,以确保在用词、语法、表达方面的准确性。在我国,培训人员多由有中文语言学和英文语言学、文学等专业背景,同时兼顾科技专业背景的教师组成。除了安排固定的培训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培训内容聘请校内外的专家进行讲座或讨论,特别是可以聘请国外的专家,开展英文科技论文撰写的讲座。

3.网站

网站是现代社会信息和交流的重要渠道,因此高校的写作培训项目也离不开网站的建设与支持。培训机构的网站通常挂靠在所在学校的院系下面,主要作为两个方面的平台:信息平台与培训平台。信息平台用于介绍机构、培训科目的设置、培训人员组成,以及培训信息等。培训平台更多是一种交流平台,提供在线培训课程、培训相关资料,以及培训教师与学员之间的问题交流。

从CSM多年的培训经验来看,写作培训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非常好的能力训练,这与学校的重视、培训教师的认真负责是分不开的。培训机构印刷了大量的培训资料,并免费发放给学员。同时,培训机构与其他高校的培训机构也建立了多方合作关系,以保证新思想、新技术与新方法的快速推广应用。

四、结论

国外高校,特别是美国大学基本都设置了专门的语言写作培训机构,用于开展相关的培训项目,这些培训对提高大学生、高校教师的写作、交流能力起到了推动作用。在我国,专门的科技论文写作培训项目开展的还较少,高校的发展对此提出了更为迫切、更高的要求。同时大多数大学具备了开展写作培训的软硬件条件,需要高校领导能更加重视,并从经费与制度方面给予保障,从而推动大学语言写作培训项目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蒋伟.高校教师队伍素质建设现状及改革对策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4,(3):70-73.

[2]池塘.全国高校教师网培计划助中青年教师提高专业能力[J].中国远程教育,2012,(12):12-16.

[3]陈国火.改变培训方式,更新培训观念——教师网络培训模式的策划与探索[J].教育信息化,2004,(4):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