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见习心得体会

小学见习心得体会

小学见习心得体会

小学见习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一、目前小学教育专业教育见习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院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育见习属于实践环节,分别在第三和第五学期开设。两次见习的任务不同,第一次见习为宏观见习,是从整体上了解小学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如校园文化、小学课堂管理、班级设置、课程安排、课外活动等等;第二次见习为课堂观摩,即微观见习,通过对小学课堂教学活动现场的观摩体验,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小学课堂教学活动的类型、目标、组织形式并掌握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方法,为以后进行小学教学设计和组织小学课堂教学活动打下基础。每次见习时间为一周,两次见习都采取全程跟班形式进行,各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分配到小学各年级各班(每小组4~6人),全程体验小学教学工作。这种见习方式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已经慢慢形成了一套固定的做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这种见习模式虽然便于统一管理,安排也相对简单,但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凸显。

(一)教育见习的目的、任务不明确,见习前的准备不足

目前我系教育见习的动员方式主要是:举行见习动员大会和发放见习手册。见习动员大会在思想上对学生进行鼓励,是一种口号式的动员,缺少专业性指导。教育见习不仅仅是熟悉教学工作情况、积累间接或直接教学经验的过程,更是感受教师生活,提升教育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根据问卷调查,笔者发现:在回答“见习之前学校为您做了哪些前期工作”时,有50%的学生选择了“召开见习动员大会”,20%的师范生选择“课堂教学视频观摩”,只有一小部分学生选择“教育见习专题讲座”。虽然,多数见习之前都召开了动员大会,但大会上并未对见习期间的任务进行明确。学生不了解见习的任务,将见习狭隘地理解为“听几节课、写课后感受”,大大降低了见习的效果。同时,当被问及“每次见习之前,您会主动了解见习学校哪些情况”的时候,多数学生选择的项目是“学校地理位置”,选择比例高达90%。除了地理位置之外,只有18%的学生主动了解学校的发展历史,20%的学生选择了解现任学校领导。仅有2%的学生选择主动去查阅见习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因而从总体上看,学生在见习之前并没有对见习学校有深入的了解,仅仅一周的见习时间无法让他们在见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理论建构和实践教学之前是否存在差异,见习的效果大大降低。

(二)见习时间较短,建立的实践基地学校过少

见习应该让学生了解体验到小学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如:校园文化、班级设置、课外活动、班主任工作、第二课堂、教学设计与组织等等,而在实际见习活动中,由于时间只有一周,所以通常都只是学生在课堂上听听课,帮小学教师批阅作业,同时,据部分学生反映,由于见习时间过短,有的班主任教师怕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将一周时间缩短为三天,集中听几次公开课,这样导致学生没有机会了解小学阶段整个学科设置,更不能参与体验班主任工作、第二课堂、集体备课等等活动。

(三)见习过程中,学生表现被动,指导教师也未发挥应有作用

虽然教育见习活动中都安排了教师带队指导,但指导的效果并不佳。一方面,大部分教师一般都是以组织者身份,将学生安全带到所在见习学校,然后在安排的班级里听够所要求的课时数,再将学生安全带回学校,就算完成了见习指导任务。同时,由于见习指导教师本身有教学任务也不能时时跟班检查指导。所以,对于指导见习生如何观课、议课、如何与小学生接触并召集学生及时反思总结见习心得等具体工作做得很少;另一方面,笔者观察发现见习过程中,见习生比较倾向于和同伴交流,不愿意直接主动地与在职小学教师进行交流互动,他们既没有在见习听课中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没有积极主动地发起互动。在访谈中,见习生告诉笔者,“老师们的工作任务都繁重,每天的工作一环接一环很紧密,哪有时间和我们交流。”“我怕自己说的内容太幼稚,让人家笑话。”“我们见习生一批一批地来,估计老师们都烦了吧,不搭理我们。”“我们到了见习学校,感觉自己和老师们完全没有共同语言,不好意思向他们提问。”

(四)见习结束后,缺乏总结反思

多数学生认为听课结束也就意味着见习结束。在访谈中,笔者发现,当被问及“听完课后是否会积极反思”时,大部分见习生回答:“听课时,我记录老师课件上的内容,教师提问后我常常在思考该问题的答案,并不会主动思考教师的教学行为背后的用意。一节课结束我记完听课记录应该算完成任务。”可见,学生在见习期间仍然只注重教学内容而非教学过程,不会主动记录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师生互动效果等,无法理论知识与现实的教育现场联系起来,在听课时表现出思维定势。常常是“带个本子去,带个本子回来”,没有对问题的预设和思考,见习过程完全是“随波逐流”。此外,多数学校都是见习生在见习结束后,将自己写的见习心得体会及见习手册填完交给带队教师,然后,带队指导教师根据学生上交的材料以及自己的主观印象打一个分数。见习心得体会应该算是学生的反思性作业,是反映学生见习效果的重要参考,但由于见习前学生没有得到专门的指导,见习心得体会大多是一般性的感受,专题报告和研究很少。由于一般作业是由带队教师负责批阅,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老师很难从学生教育见习中存在的问题来改进自己的教学,这使得教育见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改进小学教育专业教育见习的几点建议

(一)确立教育见习课程地位,明确教育见习目标

教育见了作为教育实习和某些课程教学的一个环节之外,还应当作为课程计划中不缺少的、独立的重要教学实践性课程加以实施,应当把它放在与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性课程同等地位予以重视。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需要在实践中掌握的技能主要有:教学技能(包括备课和教案编写能力、课堂教学能力、评课能力、课后答疑和作业批改能力等)、管理技能(包括班主任工作能力、课外活动组织能力和学校工作协调管理能力等)和教育教学调研技能。根据理论教学的进度和学生知识水平,把三大技能的观摩学习进行规划,合理分解到不同批次的见习中去。各批次见习目标规划好后,应写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这样才能使见习活动目的性更强,更好地达到教育实践效果。具体来说,应当在每次见习之前明确向学生告知见习的性质、任务、要求、纪律和安排,并说明见习之间的递进关系,让其有所准备,有所提升。具体而言,第一阶段的分段目标是初步体验,学生初次走进实践基地学校,探索教学实践过程,以体验、观察为主,要求学生听课10节以上,做好听课笔记和观察记录;第二阶段目标是在第一阶段基础之上,进一步进行观察,要求学生至少自己撰写2份教案,与指导教师进行更为深入的交流,探讨教学实践问题;第三阶段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够进行一次讲课,或者由小组代表进行讲课,全体组员评课,从而直接获得实践经验。

(二)准备充分,合理安排

见习前,应当对见习生进行培训,使其明白此次见习的目的、任务、要求,使他们提前做好见习的充分准备。带着任务去见习,学生就知道自己在见习中应做好那些事。充分准备还包括提前与见习小学取得联系并告知他们见习目的及应提供何种帮助,对于接纳不了或无法提供帮助的小学应及时更换。合理安排体现在以下方面:合理安排时间,根据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安排调整见习的时间,使其能与相关课程保持一致,同时,考虑实践基地小学承担的大量接待见习生的任务,可适当扩大见习学校而不是缩短见习时间。

(三)优化指导教师队伍,使教育见习的指导专业化

学生见习过程中离不开指导教师的指导,见习指导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带领学生安全进入见习学校,管理学生见习纪律等,还应该对学生在见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这就要求见习指导教师不仅要有大学课堂教学水平,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拥有小学一线教学经验并掌握最新小学教育理念。为使教育见习高质量地完成,首先要对指导教师进行培训,比如:派青年教师进小学挂职锻炼;与小学教师结对子,搞研究;聘请业内专家或小学名师进行讲座等。通过这些措施提高指导教师的素质,对于学生在见习中出现的问题能给出专业的解答,并帮助他们发现问题,提高其教育科研能力。

(四)及时总结,做好见习评价

见结是对见习工作的整个过程以及效果进行综合的、客观的评价,也是一个消化、吸收、提高的过程。及时有效的见结是见习工作取得重要成效的保证。见习中所获得的感性经验,只有经过认真深入的总结才能转变为理性认识。在每一次见习结束之时,指导教师都必须及时召集学生进行见结。

(五)建立高校与教育实践基地合作共赢的关系

小学见习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一、考虑是否必要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只有与实际的教学效果结合起来才能评价是否必要。要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发挥作用,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对学生认知水平、学习特点、教学目标、教学环境和资源作深入细致的分析,对课上要解决的问题要有一个估测:为什么这节课(这个环节)要用小组合作学习?不用可以么?如果要用,要解决哪些问题?什么时候进行?哪些内容适合班级集体教学,哪些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哪些内容适合个人自学?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学内容有所选择,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避免“把所有鸡蛋放入合作学习之篮”,真正提高学习效率。

二、用心提供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与指导是分不开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有效,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就越充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面对学生对某一问题独立思考与研究后的发现与困惑时,对同一问题有不同见解,意见产生分歧时,可以安排合作学习,这样有利于学生相互交流、集思广益,从而达到共同提高。

2.在教材的重、难点处设置合作,有利于学生集体智慧的发挥,有利于每个学生对教材重、难点的学习,从而使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3.在学生单独学习遇到困难时,倡导学生合作,使学生感受到与同伴合作的必要性。教师在备课时,对可能出现的困难或意外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怕出现混乱的局面。当教师面对教学意外时,必须镇静从容,及时引导,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形式多样的引导措施。

4.尽力提供全组参与表现的机会。如朗读课文,可以让全组合作完成串读。如参加班级比赛,可以先让组里进行交流讨论,鼓励他们在分工合作的基础上完成组里集体成果。从而增加团体的凝聚力,树立合作学习的良好意识。

三、让学生学会倾听

教学中,我们常看到:当一个同学发言时,还有许多同学举手,嘴里不住地喊着“老师,我、我”,有的甚至就直接打断别人,大声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我是需要的,但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也是非常必要的。倾听是对发言者的尊重,只有热情倾听他人发言,才能使发言者感到自己是受欢迎的。相反,有人发言而无人倾听时,将极大地挫伤发言者的积极性。同时,倾听别人发言能使自己从中得到启发,以触类旁通,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高效的课堂不但要鼓励学生“爱讲”,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听”,倡导学生“多思”。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要求学生具体做到:一要耐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特别是当同学的发言有错时,一定要等他把话说完,再用恰当的方式指出不足;二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三是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也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学会倾听不仅是学会学习的需要,而且也是学会尊重、学会交往、学会做人的需要。

四、不要冷落了学困生

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意在让每个成员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学习的过程,品尝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学得主动,形成深刻的体验。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亦常常看见这样的现象:一些优生频频发表自己的意见,其他学生只有旁听的份。在热热闹闹的氛围中,仍然掩盖不了“少数学生争台面,多数学生做陪客”的事实。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

首先,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评比活动,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合作,小组成员共同达到预期目标。而教师的评价不仅面向个体,更注重对小组集体成就的肯定,让小组成员在激励中感受集体智慧,增强集体荣誉感。

其次,小组“代言人”要轮换。每次学生的合作学习都由小组选出一名代表(通常由学优生担任),作为本组的代言人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对于这类学生来说,能获得同伴的信任,心中自然充满自豪感和使命感,必然会做得好些。然而对于小组内其他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呢?他们也有一种获得尊重、获得表现的需要。因此小组“代言人”不应固定,要进行角色轮换,尤其要关注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够的,有些自卑感的学困生。

再次,从纵向发展的角度关注学困生。教师要用“放大镜”去寻找学困生的长处并加以表扬,使其能扬起自信的风帆,从而主动参与小组学习,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对学优生要进行教育,鼓励他们主动帮助学困生,在小组内形成良好的协作关系,感受学习的乐趣。

五、合理进行小组评价

对小组成员的评价,可以把握以下几点:

1.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学习过程的评价,体现“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理念;

2.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正视学生的客观差异,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

3.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活动的秩序,组员参与情况,小组汇报水平,合作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

4.教师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注意从以教师评价为主向以自我评价为主逐步过渡,教师要帮助、引导学生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寻找改进的办法。

小学见习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或群体,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上的一种教学方式,即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在传统集体教学师生单维交流中,教师垄断整体课堂的信息源,而学生处于被动局面的状况,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能够得以充分的发挥。

小组合作学习之所以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是因为它具备以下优势: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学生是未来的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社会人的主体性,而主体性并非是游离于社会的,它必须将个体融入群体之中,并自觉地为这个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当学生进入班集体时,就已进入了一个特有的小社会,他们必须在集体中发挥个人的能动性,在吸取集体的帮助教益和服务集体的活动中,使自身得到发展与提高,从而适应这个小集体。小组合作学习,首先使学生在小集体中相互适应,通过适应这个小集体,逐步过渡到适应大集体,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之所以说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原因在于:

1.它创造了学生互相认识、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他们学会了把自我融于群体之中,小组的成员成了他或她的几个好朋友,一起学习,一起活动。使之感觉自己难以离开这个可爱的群体,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合群性。这也是一个人具有社会适应性所具备的基本素质。

2.培养了学生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的好品质。要想适应社会,能与别人密切交往,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他人能热心帮助,真诚相待。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感到要想使自己在学习上有所收获,必须做到小组之间的每一个成员相互帮助,相互取长补短,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从而培养了小组成员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帮助本组成员共同提高的好品质,成为他们在适应社会中所必备的条件。

3.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和健康个性的养成。社会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是在人的活动中,尤其是在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成员之间合作的机会,增加课堂上学生之间合作、互助的频度和强度,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社会化程度的提高。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一个具有自觉能动性、自主性和独立性的人,是一个对事物有自己独创的思维与见解,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具有社会交往能力的开放型人才。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这类人才的有效途径,小组成员能够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语言、思维及胆量的训练。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他们能够大胆地将自己的见解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在交流中逐步培养学生能主动与别人交往,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三、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需要满足论”认为,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最主要场所。学生到学校里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能够充分表现自我的氛围,为每个学生个体提供更多的机遇。人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使之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使每个学生进一步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他们的主体地位被大大地肯定与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正确率

在问答式的课堂教学中,老师提出问题时,经常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不思考;二是结果完全错误或结果正确但方法单一。小组合作学习,可使思考结果不正确的学生及时得到纠正;不愿思考的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氛围中不得不去思考、讨论找到问题的答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组内的每一位学生都树立起集体中心意识,增强学生为捍卫集体荣誉而学习的强烈动机,这种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正是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具体体现。

五、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

传统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一节课下来,与学生的交流是非常少的,更谈不上师生关系的和谐了,而小组合作学习,师生都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师生之间对于某个问题的答案可以相互交换意见,交流思想,交流多了,师生关系自然也就和谐了。

当然,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时,也会遇到一些操作起来有很大难度的问题,我认为这也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弱势所在。

第一,对于班额大的班级,我们经常会为学生的合理分组和座位安排绞尽脑汁。

我们现在的班级教学,大多是教室小学生多,分组排座时占用的空间更大,学生只能更拥挤得坐在一起,根本没有足够的空间进行交流,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第二,在这样开放的课堂上,教师难以对学生进行调控。

以前,老师站在讲台上,学生整齐地坐在课桌前,有走神的,有做小动作的,我们都可以一目了然,但现在这些问题我们就难以发现,更难以调控了。

第三,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否切实有效难以衡量。

小学见习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二:见习时间;2008年4月7日----2008年4月11日.

三:见习地点;阳江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小学.

四:见习班级;五年级(2)班.

见习过程:

当得知学校安排在学期的第七周到附小见习时,心理有很种说不出的紧张与激动。紧张见习时间到了,也意味着我们要零距离的接触那三尺讲台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激动那过去了好几年的小学生活,现在回到去感觉会是怎么样的?是否感觉依旧?

第一天:带着心理的紧张与激动开始了我的第一天见习,这次进附小见习的同学有两百多人,学校将大家分成小组,分别到不同的班级见习。第一天起得很早,早早的拿着凳子到附小大门前集中,系主任讲完见习的一些要求后大家就分到自己安排到的各个班级。到教室时还没上课,满教室里都是小学生的嬉闹声,小学生在眼前走来走去,跑来跑去,盯久了觉得眼睛发困了,在心理想:小孩子见到生人表现应该有两种一,见到生人会害羞,小声的在下面嘀咕;二,为了让自己更显眼,更卖力的吵闹。一会上课时间到了,第一节是班会课,班主任讲了一些有关学习和生活的近况,从中学得作为一名好教师首先要在学生当中树得威信,特别是班主任。

时间很快的过去,进入正课,课前都是由一名学生上讲台带读课文、单词和概念等,很好的平静了嬉闹的心理,平静下来进入课堂,一上课就大家都很认真的学习,快速笔记,想尽自己的能力把老师每一句话,每一个解决问题,提出的好疑问等等,一概记下来。可在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学得授教经验,但感觉身心受到折磨,耳朵饱受煎熬,学生回答问题都很积极,有些同学迫于表现自己举手时自己都先站起身来,小学生就象鸦雀打破蛋一样,那高音夹杂刺耳的童声,与我们现在的大学生真有天壤之别。上语文课感觉很好,虽然课前老师给了我们一点不大好的印象,但不课否认她讲课真的很好,感情很丰富,引入、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等都很好,特别是在学生自学课文与回答问题时给出的不同评价给予学生很好的鼓励与带动,学生也很自觉的自学,踊跃回答问题,思想敏捷。一节课下来老师都很有条序,学生也很有兴趣的学习。数学是评讲单元试卷,其中用了正方体、长方体等事物造型,这样能让学生更真实的感觉到问题的存在性与解答性,很多学生的回答都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现在的小学生思维都非常敏捷迅速,解题方法也很新颖,很多学生都很感兴趣的在研究问题的不同解答,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小孩子毕竟是小孩子,单纯的想法,想什么说什么,有时候回答出来的问题在孩子的世界里是没什么的,但在我们大人的世界里那些都会让人有点尴尬,但孩子的天真也清楚的告诉了我们,他们是对的。

第一天见习完毕,学到很多知识那是肯定的,但耳朵里感觉翁翁作响,回到宿舍感觉身边还是唧唧喳喳的嘈杂声,感觉有点晕眩。

第二天见习,经过第一天的见习已经掌握小学的作息时间,上课时间还没到前不敢早早去教室,真的小孩子的单纯生活有时真让人哆嗦,下课时间是小学生的幸福时刻,但那便是我最难熬的时刻,一直在心理想,几年前的自己是否也如此调皮捣蛋?

今天第一节是上英语课,英语老师讲课也很好,语速相当,讲述流利,学生也很积极学习、踊跃回答问题,让我不可思议的是,因为那些小学生思想单纯所以记东西简单呢,还是现在的年轻人脑袋也先进发达了呢?有时候老师提出的问题我都还要想一下下的,小学生都抢在我的前头回答了,而且回答的准确律也很高,可以达到百分之九十九的。

今天还跟去上了体育课,看到学生在玩耍,听着那开心的笑声,很想也跟着一起玩耍。

第三天,依旧听课,因为我们听课都坐在后面,所以跟后排的小学生慢慢的熟悉了,在上数学课前一名学生要我做‘学习园地‘老师留下的思考题目,要我解答了告诉他,我想:是的数学不错哦!真是问对了。还很开心的解答起来,当结果出来时,才想到小学而已,他们有学这样的解答方法吗?问了一下真的没有,真苦恼。“那我想个简单的方法告诉你好吗?”在我正为怎么使用最简单最初的解答方法来指导他时,上课时间到了。因为是评讲试卷,所以我也有点分心,在想我自己要解答的问题,还没想出来时老师也讲到那道题了,而且方法简单到我都晕了,原来这么简单也行?真有点不感抬头了,即将步进教学行业的我竟想不出这样的解答方法,真有点惭愧。

第四天:早上依旧听课,下午上美术、数学测试和体育,可能大家觉得那些课没什么好听的,都没去。可能是对美术的兴趣爱好吧,下午我都提前去教室了,上课前后排小男孩问:“姐姐,下午怎么就你一个人来了,其他人呢?”“其他人没有来啊!”“他们为什么不来呢?”“因为不想来啊!”“为什么不想来呀?”“嗯、嗯……”真的答不上来了。小孩子都是单纯的,一问便想问到底的,但又问到了最中肯的、最敏感的问题了,我都不知道怎么答。

小学见习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一、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力求认知和探究事物的心理倾向,它是由获得该方面的认知在情绪体验上得到的满足而产生的。中学生的学习动力更多地来自兴趣,尤其是英语这样一门学科,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没有太多的接触机会,所以培养学习兴趣就更显得重要了。只有当学生表现出学习英语的兴趣,并形成英语学习动机,学习效果才会好,学习效率才会提高。

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中,学生相对是紧张的,尤其是占全班人数较多的中等生及后进生,他们在听课方面有压力,有听不懂、学不会或学不精的可能,又有焦虑情绪,担心被老师提问。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间是平等的,他们之间的交流是轻松的,即使学得不好,向同学请教、学习也比较容易。另外,学生在向全班同学表达看法之前,有足够的时间思考问题,并且有机会和小组成员互相交流看法,获得及时的反馈,并进行必要的更正,因此犯错误的概率随之降低,成功的可能性增大了,学习兴趣也就提高了。

二、学生参与率高

传统的课堂是大班教学,老师一个人讲,学生们都在听,所以老师不可能关注到每一个人,课堂上难免会有学生跑神,因而,学生课堂精力流失率较高。小组合作学习等于把一个大班分成了若干个小班,不存在老师看全班同学的现象,每个小组由组长负责,一个组长最多负责3―5个学生,1∶40与1∶5相比,每个学生的被关注率大大地增加了,自然就降低了学生的精力流失率。另外,教师闭上了嘴,把绝大部分讲话时间让给了学生,小组活动时,有多少个小组就有多少个学生同时在讲话,当小组内两两对学时,全班50%的学生都有了讲话的机会。

这是学生在形式上的参与,更有学生在学习质量上的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可使思考结果不正确的学生及时得到纠正;不愿思考的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氛围中会主动思考、讨论,寻找问题的答案,激发学习兴趣,使组内的每一个学生都树立起集体中心意识,增强为捍卫集体荣誉而学习的强烈动机,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同时,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展开学习,对于已经掌握的知识可以一带而过,对于不理解的则有更多的时间来学习,也多了更多属于自己的提升、加深知识学习的时间。在宽松的气氛中,他们不但在求真,而且在求细,很多时候,相互争论、较真,但正是这种碰撞,使他们调动了多种身体感官参与学习,真正地深入到了知识中。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效率成倍地提高了。

三、深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弘扬人的主体性,主张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培养其自主意识、自主能力和自主习惯,使其成为具有主体性人格的人。一个具有自觉能动性、自主性和独立性的人,是一个对事物有自己独创的思维与见解,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具有社会交往能力的开放型人才。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这类人才的有效途径,小组成员能够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语言、思维及胆量的训练。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他们能够大胆地将自己的见解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在交流中逐步培养主动与别人交往,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的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把学生真正看作是学习的主人,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唤起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才能促使全体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同时,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使每个学生都平等地参与学习,并有充分发言和表现自己的机会,这样,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就感,也就增强了自主学习的信心。

在课堂中,我们倡导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验尝试、探索、发现、成功的快乐,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使他们的智力、能力在自主参与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小组成员有共同的目标,要为解决小组共有的问题而集思广益,共同献计献策,一起思考、探索、研究,他们构建了一个小集体,并且很自然地把自我融入这个群体之中,相互之间建立起了一种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因为每个人的贡献都是小组成功不可缺少的,每个人的价值和重要性都在小组成绩中得以体现,这样他们的集体荣辱观就形成了,而这正是一个人在集体中与人合作的必要条件。

小组成员之间有大量的时间共同学习,所以他们就有了更多的互相了解、互相交流的机会,他们就很容易发现别人的优点,从而可以及时地取长补短。当然,这需要教师科学正确的引导与配套的评价体系的跟进。

倾听能力也是合作能力的一种。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要在学习上有所收获,必须做到与组内成员相互帮助,取长补短,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才能与组员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