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职业发展文

大学生职业发展文

大学生职业发展文

大学生职业发展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 文化建设 职业发展 大学生

[作者简介]刘彦(1981- ),女,江苏盐城人,南京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江苏 南京 21116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南京工程学院校级科研基金立项项目“校园生态建设与高校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计划编号:QKJA201208)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6-0037-02

一、高校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教育

(一)高校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由全体师生一起创造的宝贵财富,是学校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学校不断发展的保障。高校文化建设是指从多个角度对高校文化展开系统的规划和兴建。高校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复杂工程,不仅关系到校风建设,也关系到校园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展,还关系到学校相关设备、设施的完善。总之,高校文化建设,一方面要彰显其教育功能,另一方面要发挥其情感功能。

(二)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教育

如今,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思考。在此背景下,重视并落实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新时代的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学生既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又要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德、健康的心理。总之,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自己所选专业,认真规划未来职业发展,并促进大学生不断提升自我,这不仅有利于今后大学生的择业就业,也有利于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二、高校文化建设对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影响

(一)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

大学生在高校课堂内接受专业知识的显性教育,而对职业的认知和职业规划能力的提升则更多受益于校园文化的潜在的隐性影响,特别是校风、教风、学风和学生社团文化的影响。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可以在多个方面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认知水平和职业规划能力:帮助大学生明确学习和生活的目标,增强其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促进大学生认清自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增强大学生对专业的认知,使其在课程的选择上目标性更强,从而减少盲从行为,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打好基础;通过在校园“小社会”的磨炼,提高大学生自律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大学生对职场中人际关系的了解;同时,学生社团活动和学生社团文化为大学生提供了认知职业的现实基础和实践平台,通过在学生社团活动中与社会的“尝试性接触”,可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职业的感性认知水平,增强大学生专业和技能学习的针对性,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参与社会的竞争力。

(二)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精神

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企业招聘的门槛越来越高,导致大学生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就对大学生提出了更为严格、多样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大学生有精湛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要求大学生有过硬的综合素质。作为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职业岗位的要求,找准自身的职业定位。一般情况下,职业能力可通过短期的强化培训予以提升,而职业精神是无法在短期予以强化的。为实现对大学生职业精神的有效强化,大学生应该接受有针对性的系统的锻炼。大学生个人通常很难独立完成此类锻炼,此时校园文化便显示出了强大的力量,校园文化可以凭借强大的感染力来实现对大学生职业精神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规范大学生的职业行为

如今,大学生自我意识普遍较强,比较崇尚自由,加上他们对当今社会缺乏了解,没有认识到全局意识的重要性,所以很多大学生都无视学校的行为规范,缺乏服从意识。而现在企业在招聘管理人才的过程中,一般要求求职者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技巧。大学生在校期间如果任意放松自己,不重视规范自己的行为,可能在步入工作岗位之后无法科学有效地规范自身的职业行为。由此可见,针对在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开展一系列的规范教育尤为重要。高校文化不仅形式多样,而且方法灵活,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积极影响,正确的思想意识会指导大学生正确的行为。

(四)塑造大学生的健康心理环境

在对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进行规划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制定科学完善的职业规划,另一方面要进行有目的、有方法的心理训练,二者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其中任何一个方面欠缺,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规划就不会真正得到落实。通过高校文化建设的开展,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坚韧品格的培养,还有助于大学生健康心理环境的形成,这对于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而言,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三、提高高校文化建设对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影响的途径

(一)协调统筹校园文化建设,陶冶大学生的职业观

1.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夯实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基础。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要素,是校园精神形态的文化氛围,与大学生休戚相关的是校风、学风、教风、学生社团文化等校园精神文化。加强校风建设,可以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职业观念的形成;加强学风建设,让大学生能系统地、有计划地对专业、社会、职业等进行分析与认知,并通过专业课程的选修进行职业素质、技能的拓展;通过加强教风建设,营造良好的、民主的、平等的教学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大学生以民主的方式和教师积极进行讨论与交流,并通过教师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鼓励大学生参加学生社团活动,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为其快速融入未来职业群体打好基础。

2.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规范引导大学生的职业观。制度文化是良好校园文化形成的基础,能引导大学生形成符合社会的、良好的价值观、职业观。在制度文化建设时,首先,需要健全制度,在健全制度的过程中要注重制度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强化其引导、激励作用;其次,需要根据大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有目的、有意识地对相关制度的意义、内容等进行舆论宣传,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最后,需要通过正面引导促进大学生树立积极的职业观念,并在学习中围绕职业目标不断调整自己,并在获得学校褒奖过程中树立自信,成为制度的执行者与传播者,形成良性循环。

(二)发挥校园各方力量,完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

现阶段,部分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往往流于表面,没有实际的效果。形式上的高校文化建设并不是当今大学生所需要的,对大学生的成长无法提供有益帮助。要想实现职业规划教育的专业化,需要将高校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应针对入学新生做好相应的专业介绍工作,不仅要介绍该专业的学习目的、学习内容,更要介绍该专业的大学生可能从事的职业现状以及走势,并针对大学生可能用到职业技能展开细致阐述。但专业介绍属于一种短期指导,不会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提供长期的帮助。因此,在建设高校文化时,应综合运用多种方式,为大学生提供和实际工作近距离接触的机会,让他们找出自身职业规划的不完善之处,并对其进行适当调整。在高校文化建设过程中,专业教师应积极参与其中,为大学生答疑解惑,帮助大学生制定更为合理的职业规划。

1.让网络、图书馆、高校文化三者之间形成有效互动。在高校文化建设过程中,无论是校园网,还是图书馆,均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所以应充分发挥校园网和图书馆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同时,在举办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应适当穿插对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正确引导和有效指导,从而帮助大学生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例如,在校园网中增设一大专栏,专门介绍职业规划的有关内容;在图书馆中划出一个阅览区,专门提供职业规划方面的书籍,从而丰富大学生对于该方面的知识。如此一来,网络、图书馆、高校文化三者之间便形成了良性互动,这将有力促进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规划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2.加强师生一对一交流,让职业规划教育更具个性化。进行高校文化建设时,应该结合大学生的个体差异,使高校文化更具个性化,进而让职业规划教育更具个性化。首先,可以举办相关主题活动,对大学生提出的一些常见问题、共性问题进行集体讨论和解答;其次,以班级为基本单位,为班级中的每一位大学生建立对应的个人职业规划档案,记录下他们在校期间的点滴成长;最后,为保证该项教育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应定期开展上述活动,并将它们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中,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3.让校园文化始终陪伴学生。对于大一新生而言,由于刚接触大学生活,往往会显得无所适从。因此,对大一新生做好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规划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此阶段工作的有效落实,需要学生有客观的自我认知,并有明确的职业理想。所以,此阶段的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规划工作应结合大一新生的身心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对自身有一个综合、正确的评价,最终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准确定位。以大一新生为主要对象的高校文化活动,应强调“发现自我”这一理念,并对其职业规划意识进行积极引导;以大二和大三学生为主要对象的高校文化活动,应强调“培养自我”,不仅要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而且要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以大四学生为主要对象的高校文化活动,应强调“转变自我”,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职前培训,不断深化他们的角色意识,帮助他们更快地完成从“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值得注意的是,高校文化建设应紧紧抓住高校文化强渗透性这一优势,让其有机融入大学生的业余生活。一方面,实现对学生休闲方式的科学引导,实现对学生休闲时间的高效管理;另一方面,实现对学生休闲行为的严密监管,从而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校园休闲文化,以实现对大学生身心的最大限度的调动,让他们对自身、对人生、对社会展开深入的剖析和思考,对个人价值展开客观评估,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

总而言之,针对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问题展开相应的规划教育,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不仅涉及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而且涉及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另外,职业规划教育也是一项长期工程,应将其当作一项持续、积极的职业教育工作来抓。仅凭高校开展短期的职业规划教育是没有办法实现上述目标的,它的实现应建立在高校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只有在大学校园中营造良好的职业教育氛围,并对大学生形成全方位的、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才能使职业规划教育得到落实,最终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0(16).

[2]王鸣柳,廖克玲.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探索[J].学园:教育科研,2012(1).

大学生职业发展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文化产业;办学理念;专业设置;教学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3)03-0073-04

面对文化产业速猛发展这一世界潮流,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根据自己的文化特色努力发展文化产业,并使之成为经济增长点。我国同样也明确提出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以增强国家软实力。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105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75%,增速高达31.57%。文化产业发展必然需要大量技能人才、创意人才、专业人才,而高职院校必然责无旁贷地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因此,认真分析高职教育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对现状作出相对全面合理的分析,理性反思并提出高职教育对接文化产业发展对策,对于推进高职院校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都有重要的指导和现实意义。

一、高职教育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机理分析

(一)高职教育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首先,高职教育为文化产业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随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升级以及新技术在文化产业的广泛应用,推动文化产业信息、数字、动漫、软件等新业态、新企业、新模式的成长,发展传统文化产业也要走科技发展之路;文化产业又是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

更强调人才的创意,以智力型为主,需要大量的技能人才。[1]而这些技能型人力资源主要是通过高等职业教育来培养的;其次,高职教育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高职院校拥有一定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仪器设备、图书资料,能够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高职院校可以将自身文化创意通过中介机构向文化企业转移,使之成为现实的生产力;根据地方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来调整专业结构和科研方向,使高职院校对接文化产业发展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高职院校可以发挥人力资本和创意资本的优势,为文化企业提供文化创意,开发新技术、新产品;高职院校对接文化企业开展人力资本培训,推进文化企业的创意更新、技术改造、员工培训等活动,为文化产业发展增添活力;高职院校还能提供决策咨询、管理咨询,提高管理和决策的科学性;第三,高职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技能和素质。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求现有劳动者的知识素质和技能不断适应形势的变化,需要高职教育对劳动者进行继续教育和在岗培训。高职教育可以发挥自身文化产业教育资源优势,对没有受过文化产业专业教育、没有掌握文化产业发展技能的员工开展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推动文化产业建设和社会发展、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知识与

技能素质做出重要贡献。

(二)文化产业发展对高职教育的促进作用

首先,文化产业发展为高职教育提供办学经费支持。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越高,公共财政收入越多,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就可能越大,如浙江省经济较发达地区,高职教育就比较发达。文化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文化产业对技术的需求十分迫切,文化企业与高职院校开展合作,可以给予高职院校更多的经费支持,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其次,文化产业发展扩大了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文化产业可以推动经济发展,经济越发达的地区,人民对教育需求就越强,进而扩大了高职教育的生源市场。随着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对从业人员的文化才能、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需文化技术人才、文化产业管理人才、文化创意人才,也需要在职人员进行再教育和职后培训,这些都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三,文化产业发展可以更多地吸纳高职院校毕业生。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企业的增多,无疑将相应扩大高职教育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增加了就业机会,改变了就业结构,提高了高职毕业生吸引力,增强了当地文化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促使高职院校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招生数量,促进了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2]

二、浙江高职教育对接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浙江文化产业与高职教育概况

2011年,浙江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超过1000亿元;民营文化企业4万多家,规模以上投资总规模逾1300亿元。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综合指数全国第四。[3]随着浙江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文化产业人才奇缺,已经成为制约浙江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瓶颈。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学历层次偏低,专业技能缺乏,其中媒介、网络、游戏、娱乐产业中具备专业学识又有实际经验的管理人才严重缺乏。浙江高职院校急需开办与文化产业有关的学科专业,承担起培养文化产业发展所需要人才的责任。2010年, 浙江省51所高职院校中开办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院校有32所,学生超过3万人,文化产业及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已成为近年来高职院校新办专业中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

(二)浙江高职教育对接文化产业现状分析

总体而言,浙江高职院校对接文化产业发展在日益增多,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从对接频率或比重上看,高职院校对接文化产业发展的能力还不强。根据对200家文化企业的调查,高职院校对接文化企业的次数一般、很少或从未对接过的企业占总数的77%。从对接领域上看,高职院校与文化企业之间合作形式单一,根据对200名从事高职院校文化产业相关专业教学研究人员的调查,只有39%的人员可以提供创意服务、技术服务、工艺服务、设计服务,并没有其他多方式、多层次、多渠道地对接文化企业。从对接质量上看,高职院校与文化企业间合作效益低下,从200家文化企业的调查看,分别有25%的企业认为高职院校培养的与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学生“不适合市场需求”或“不适应企业环境”。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培养目标与文化产业发展需求不符合;二是专业设置与文化产业发展特色不对称;三是师资力量与文化产业发展速度相脱节,师资力量不足已成为目前制约高职教育对接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四是培养质量与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有差距,高职教育培养的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学生无法满足企业对具有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的人才需求。

三、浙江高职教育对接文化产业发展对策之思考

(一)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创新办学理念

要树立现代高职教育发展新理念,使高职院校文化产业相关专业教育面向文化企业需求,面向文化市场发展需要。要突破条条框框,在国家法律的允许范围内,积极探索提高教学质量、扩大教学规模的新路子。[4]一是要提高认识,从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高度、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的角度、提高文化创意人力资源优势的目标,充分认识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二是要树立理念,高职院校在对接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要牢固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服务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企业职业岗位的用人需求,服务于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需求;三是要明确目标,高职院校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发展目标是培养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而不是学术型人才,要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为重点,培养有知识、有文化、有技能、有素质的人才。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

高职院校要结合企业、中介、事业部门等文化产业发展主体的人才需求,尽快设置一批与之相应的、实用的专业,使专业设置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密切联系,实现两者的“无缝对接”。一是要明确专业需求。浙江高职教育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发展必然根据浙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的构筑“一核三极七心四带”总体布局要求,以文化产业初步形成的集聚态势和地域特色为基础,建设符合浙江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高职教育事业。以“动漫之都、休闲之都、创意之都”知名的杭州,要重点发展文化创意、新闻出版、影视服务、数字动漫等相关专业;温州要以印刷业、文化产品制造业、文化旅游等优势文化产业为基础,发展相关高职教育专业;以金华、义乌、东阳为主体的浙中城市群要利用商贸影视文化既有基础,进一步发展影视制作、网络游戏、品牌会展、文化产品流通等相关高职专业;二是要找准专业定位。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由几十个行业组成,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多元的。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要定位准确,不能太空、太高、太大,要结合自身实际和当前用人需求,着眼于提高学生能力,及时作出相应调整;三是要强化专业特色。针对文化产业种类繁多的特点,不同类别有着不同的实际状况,这要求专业设置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人才培养的特殊性,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兼顾一般,在统一中寻求特色发展。高职院校要根据自己特点与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传统专业的现实优势、师资结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专业发展特色。[5]

(三)以提高技能为主线,优化教学课程

高职教育强调的是教学内容的实践性、针对性和职业性。高职院校要结合文化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强调学生文化产业实践职业技能的训练,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一是编写符合实际的教材。组织具有深厚文化理论造诣的、文化产业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学能力强的专家队伍编著相关教材,形成文化产业相关专业教材体系;教材要紧密结合文化产业发展公共政策,全面地准确地把握文化产业发展方向;教材要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案例分析的内容;二是把握专业核心课程。借鉴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相关理论和具体实践,优化现有课程体系,提升课程内容针对性和实用性;要加强调查研究,核心课程的设置要符合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岗位实际用人需求,核心要体现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6];三是设立特色课程或校本课程。各高职院校要根据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特色、自身的研究基础、师资力量、办学特色等,建立具有符合自身院校发展特色的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相关专业人才。如台州要根据工业产品设计特色,设立工业设计、文体制造等课程;丽水要根据生态工艺文化特色,设立生态文化旅游、工艺品制造、艺术设计等课程;四是创建实践课程体系。按照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不同阶段,建立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等不同的课程模块,督促学生加强实践,强化教学与研究、教学与生产、教学与实践的结合,使不同培养阶段相互衔接,各有侧重,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以提高能力为重点,完善师资配备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学生成才的引路人,专业建设的主力军。[7]高职教育对接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是要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努力建设一支知识结构合理、文化素质优良、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是加强专业培训。加强在岗教师的专业培训,加快全省统一的高职师资培训基地建设,开展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岗位研究和教学任务研究;建立高职教师定期实践锻炼制度,鼓励教师到各类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企事业参加交流、调研,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创设多种教师交流平台,设置相关专业教研组织机构,强化教师之间的沟通联系,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二是培养校外兼职教师队伍。实践证明,校外兼职教师可以有效解决校内师资不足、教师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兼职教师来自文化企事业单位第一线,具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和一定的理论基础,在教学中能理论联系实践,能够广泛采用案例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能够提升师资队伍整体能力,提高文化人才培养质量;三是加快产教研一体化。通过建立校政联盟、校企联盟等方式,加强高职院校与政府、企业、文化中介组织、各类文化产业发展协会等之间的合作,努力使教师的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紧密结合起来。鼓励教师通过开发项目、挂职锻炼、担任顾问等多种形式,深入生产经营企业,参与文化企业的生产、研发、改革、运作、管理、营销等各环节,解决教师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欠缺的问题。

(五)以产学结合为准则,强化技能培训

实践性、应用性是高职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鲜明特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产学结合、技能训练。要多渠道加强学生实践课程,切实提高实践课的质量。一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2011年,中央财政下拨高职专业建设补助20亿元,支持1000个专业进行重点建设。要善于抓住机遇,按照教育部相关标准,按照现代企业的生产实际情况建立高水准的校内实践实训基地,实现实训教学与生产实际的接轨,使学生能够处于真实的职业氛围之中,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强化学生基本的实践技能训练。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基地搞创意研究,努力实现文化产业的工艺创新、技术创新,并使成果实现转化和新产品的生产,以增强基地的自我发展能力;二是加快推动校企合作。加强校企合作是推进职业学校与企业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内在需要,是提升职业教育对接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搭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部门、教育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和高职院校之间的信息沟通、资源共享、合作交流的平台,实现职业教育和文化产业的有效对接。加强构建文化产业中介机构和文化市场信息平台,为校企之间合作交流牵线搭桥,促进学校、企业与中介机构、信息平台的联系,使高职院校和文化企业能够实现对接;三是创新学生培养模式。鼓励职业院校发挥专业特点与行业优势,以项目为纽带,将企业的实际生产操作流程真实的引用到教学过程中,将教学与生产合为一体,实现教学方式项目化。大力推行订单式培养模式,加强政策引导,倡导企业参与高职院校设定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实践内容,开展文化企业的“订单式”培养、“冠名班”教学,以解决实习实训场地缺乏和专业发展经费不足等问题,让文化企业广泛参与高职院校教学,使文化企业成为高职教育主体,拓展高职教育资源,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惠林,陈晰.中国文化产业评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71-72.

[2]宋丽丽.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现状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0(3):48-50.

[3]编纂委员会,浙江文化年鉴2011[M].北京:中华书局,2012:24.

[4]张秋月.解析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1(6):21-24.

[5]陈亚民.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09(3):22-25.

大学生职业发展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秘职业;规划教育;重要作用

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是目前高校通识教育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大学阶段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对每一个大学生而言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职业生涯规化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能够联系专业发展、个人职业倾向,制定恰当的择业决策意味着其成功职业生涯的开始。本文仅以保山学院文秘专科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现状与教学效果,就边疆地方高校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进行改革做粗浅探讨。

一、边疆地方高校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现状分析

通过对保山学院文秘专科学生于该类课程的学习过程、结果的调查与反馈,发现在其三年的学习过程中体现出以下现象:

1.学习行为变化不大,职业理想缺失。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边疆地方高校高职高专教育在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类课程设置方面,不仅相关专业教师缺乏,教学指导也不到位,而且根据不同的专业、学生来建立具有专业差异化的课程设计体系与教学内容很难;以理论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一成不变,以“大锅饭”的形式来开展教学;课时少,教学内容多,任务重,导致其时效性、针对性大打折扣。因此高职高专类学生在学习行为改变、职业理想树立等方面取得的成效仍不是很明显。

2 .盲目准备,职业方向不明确。在大学阶段以通识教育的形式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类课程,其目的在于以大学生人生发展为起点,强化低年级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让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从不同方面为将来的发展做好充足的准备。但是,目前高职高专类学生在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方面仍然存在准备盲目性,方向不明确的状况,表现为一类人选择于课业之余兼职打工,不论行业分类一味追求增加进入社会的经验值,却不懂得与专业挂钩进行兼职选择;一类人通过考证来提升所谓的能力“筹码”凭证,却忽视了真正的专业技能水平、综合素质与职业发展规划的必然联系,因而导致此类学生对自身职业发展期望过高,反而无法确定职业方向。

3 .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简单化,缺乏对变量存在可能性的考量。生活无处不存在变化,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学习也是一种不能绝对计划的变化过程。对高职高专,尤其是文秘专科的学生而言,理论知识学习是不能或缺的,但专业技能水平则是一种变量可能,它可以通过练习、考核来提升水平,这也就意味着文秘专科学生在学习并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时,必须结合自身专业学科学习水平的变化来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调整。但是目前边疆地方高校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类课程仅仅局限于教学阶段的实践尝试,相较短视化,过于简单化和教条化,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对学生未来学习效果的变化考量较少,缺乏更直接的指导和干预。

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的改革措施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开展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不能单纯的传授一些基本的理论、方法,而是要结合专业特点,结合学校所在地区社会的需求传授给学生一门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社会、提升自我的技能。由此可见,高职高专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不够完善和科学,存在改革的必要性。试就此做出改革建议:

1.修订人才培养模式,将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贯穿专业学程。

高校教育其根本目的就是要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适用的人才,因此高校可根据专业特色与就业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模式,将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类课程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中。可以采取以增加课时、社团活动、社会调查、专业见习等方式相结合的形式,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课堂到课外,从理论到理念潜移默化地融汇于学生的学习、生活、观念行为中去,真正落实贯穿于整个学业过程中,实现教育的目的即除去教育所能给予学生的能力。

2 .结合专业特色,合理建构课程设计体系,强化认识功能理念。高职高专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类课程最需要改革的地方,就是打破教育的“大锅饭”,结合专业特色,合理建构课程设计体系,强化专业功能,树立职业理想。文秘专业可以以专业服务性强、专业综合性突出、就业路径广等专业特色,将专业学科教学与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学相结合,完成跨科目、跨领域的教学实现,强化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对自我的认识,合理对自己进行评估,实现专业学习下的有效自我管理,进而明确服务社会、提升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职业理想。

3 .结合社会需求,借助实践基地,加强课程实践训练。在高职高专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可根据学校当地地方经济特色、社会需求,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发展产学合作,并借助实训、实习基地强化课程的实践训练指导力度,引导学生结合专业学习提升个人能力,增强个人实力,塑造充实、完美的自我。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个人职业竞争力得到增强,才能使学生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远大的理想得到实现。

4.与校园活动衔接,深化职业规划理念。教学不仅仅只能在固定的空间、时间,以固定的形式存在,教学本应该是一种更加自由多变的理解、接受和再创造的过程。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学更应积极地展现这种自由变化的过程。文秘专业的课程设置决定了学生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来展现专业特点与提高专业能力水平,而实践也可以在丰富的校园活动中完成,使职业规划理念通过各种活动计划、文案、流程等有形的外在表现,使文秘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学习与专业学习相联系,举一反三式的深入其心。

总之,职业生涯规化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能够联系专业发展、个人职业倾向,制定恰当的择业决策意味着其成功职业生涯的开始。而能够给予他们完善的,科学的,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和指导更是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吕雪平.论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重要作用 [J].科技创新导报,2014(36):238.

大学生职业发展文范文第4篇

摘要:校园文化环境与企业文化环境的反差导致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发展后劲不足,专业文化作为专业建设的灵魂,是实现创新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通过对专业精神文化、专业职业文化、专业物质文化等方面的建设探索,在提升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和专业可持续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关键词 :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文化

作者简介:黄信兵,男,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电气自动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20-0027-02

通过对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跟踪调查发现:虽然近几年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在学生技能培养与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且在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仍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需要一段较长的岗位适应期;企业管理者反映毕业生难以融合到企业氛围中来,职业发展后劲不足。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在校时的文化环境与进入企业后的文化环境存在巨大差异造成的。因此,高职院校除了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培养之外,还要进行专业文化的熏陶,使学生逐步了解、习惯和自觉遵照相关职业要求,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能较快地顺利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从而提高其就业的适应力和竞争力。[1]

一、专业文化的内涵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依据主要是职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学生在学校期间所进行的专业技能培养和所受到的文化熏陶是其进入工作岗位后的重要基础,因此,需要各专业要形成有特色的专业文化,缩短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差距。[2]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对专业文化做出明确定义,参照学科文化的定义,我们可以把专业文化界定为:在根据社会经济发展,专业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观、知识与能力体系及从事专业教学与研究的全体成员特有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的总和。[3]可以看出,专业文化是专业建设的核心与灵魂,是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一种为专业师生所认同的职业价值观、行为准则。

二、专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提升专业建设内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明确指出,高职教育必须为服务经济,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院校的专业文化具有职业性的特征,专业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围绕具体的职业岗位,提升学生的专业职业素质,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具有创新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二)锻炼和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实现“零距离”就业

通过专业文化建设,让学生感受到有企业特征的文化的熏陶,有助于增强学生职业自信心、自豪感等,使学生具有勤奋、创新、合作、诚信、守纪等方面的优良品质;让学生了解专业岗位的职业要求,认同专业职业岗位的价值,明确职业目标,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就业后能快速地成为一个合格的职业“人”;学生主动参与专业文化建设,加深对专业职业的认识,提升职业素养,同时,锻炼和培养了活动组织能力、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推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专业文化作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能够形成师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展现良好的精神风貌,获得行业企业的认可,有利于推动校企合作,深化校企融合,校企共同建设专业,实现文化育人,从而实现专业的良性发展。[3]

三、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文化建设的内容

高职专业的建设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专业文化的建设需要以专业特色为核心,立足区域经济发展,深化校企合作,培养高质量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作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应从专业精神文化、专业职业文化、专业物质文化等三个方面进行专业文化建设。

(一)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文化精神层面建设

专业文化精神层面建设包括专业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规格及目标等内容,并通过具体的载体予以呈现,是引导师生思维和行为的源泉,是专业文化的核心。[4]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组织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师到广东省电气行业协会、擎天实业有限公司、普华灵动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进行调研,明确了电气自动化专业定位是培养创新性技术技能型人才,在了解自动化设备安装与调试、电气控制系统开发等专业职业岗位(群)职业理念、工作过程基础上,通过“头脑风暴法”凝练专业理念。同时,通过举办科技文化节、生活节等活动加深精神文化的普及;开设电气自动化专业文化选修课程将精神文化贯穿于日常教学中;开设电气自动化技术发展历程、本专业中外著名企业家、本地区相关企业等专栏;搭建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文化网站。

(二)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文化职业层面建设

加强专业职业文化建设使学生具备相应的岗位职业素养,缩短企业适应期。通过创设黑板报等职业文化专栏,图文并茂地介绍电气自动化行业发展现状、岗位工作职责等;邀请优秀校友开设职业生涯发展经历讲座,分享个人职业发展的得与失,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引起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举办职业生涯设计大赛,提升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水平;开展以职业道德为主题的主题班会,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邀请企业精英人士根据工作经验开展专题讲座,培养职业情感和职业道德;举办企业冠名的校内技能竞赛,如“擎天杯”电气故障排除技能竞赛等,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分工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5]在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技能等方面形成运作机制、发展机制。

(三)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文化物质层面建设

通过专业发展历史和主要成果展、优秀校友事迹展、专业技术能手展、专业新技术及新工艺发展趋势展、专业名人格言警句等布置,体现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特色的职业环境;根据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特点,在实训场所悬挂生产流程、安全规程、操作流程、电气自动化行业企业精神等营造企业氛围;根据专业理念,发掘师生创意潜力,设计励志格言、专业格言。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和感悟专业精神,充分得到专业文化熏陶。

总之,优秀的专业文化能让学生对所学专业以及将来从事的职业增加认同感,学校应通过多途径、多渠道、多形式的专业文化建设,使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憧憬自己的职业,有助于高职院校培养创新性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柳,肖传统.企业文化融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0(8):174-175.

[2]李建荣,姚婷.校企文化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21):33-35.

[3]刁爱华.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的专业文化建设探索[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4(13):81-82.

[4]陈国芬,竹潜民等.高校专业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纺织服装教育,2014(29):200-202.

大学生职业发展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可持续发展;教育体制;互动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99-02

人的可持续发展是人全面、综合、协调的发展,其既能满足个人现实价值实现的需要,又保证其身心和谐均衡和素质、内涵持续深入提升,以维持恒久的发展力。离开了人的全面的可持续发展,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没有了价值和意义可谈。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费德里科·马约尔所说:“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予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予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这也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理念所在。

一、高职对第一线人才可持续发展培养的实施路径

1.建立全方位并且具备科学根据的教育价值观,在进行高职教育过程中,把第一线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主要目标。高职教育过分强调实践性,对于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岗位应用、实用为准,过分强调应用技术教育,忽视、忽略了对学生的职业人文素养教育,导致把学生培养成了“工具人”或“机器人”,以至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出现不足。高职教育应该改变单纯职业技能传授的观念,加强对学生进行人格完善和综合素质提升的教育。

2.建立健全终身学习的现代高职教育体制机制,为第一线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证。一是建立全景的职前与职后贯通,学生在学习期间,不断学习理论知识,还要制定实践课程,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相统一,学生在校期间要经常到企业“顶岗实习”,企业职工也要时常到学校“回炉”学习及接受新知识培训教育。二是健全、完善“放”。高职院校要积极向社会“开放办学”,学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成为共同办学主体,探索并巩固深化合作办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三是地方政府根据当地产业发展与人才战略,优化区域政策环境,支持和引导行业企业承担高职教育任务,吸引企业能工巧匠从事高职教育教学。四是政府通过制定税收优惠、企业办学成本列支、项目激励、安全责任分担等政策措施,引导企业与院校共同建设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在设备、技术、管理方面直接投入,增强学校办学装备水平与社会服务能力,促进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保障第一线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3.实施职业品质、职业精神、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全方位教育,将可持续发展落到实处,第一线人才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道德、文化、知识、技能等底蕴的积累。第一,立足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重德崇能作为根本任务,职业道德素质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录用人才的必要条件之一,学生应学会关爱、包容他人,要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感,对奉献意识、服务意识以及其他社会公德意识的认识教育,有了道德品质支撑,才能形成稳定、良好的职业诚信、职业责任、职业素养及职业品质、职业品格。第二,着力于对第一线人才职业精神的熏陶培养,强调人的基本素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企业价值观和核心技能相协调、匹配,强调人才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自觉和文脉传承。第三,致力于将行业、企业的价值要素和现场情景融入校园文化,强调养成职业意识,形成良好职业习惯。校园文化,以师生互动价值观为核心,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陶冶情操,发挥校园文化“人文校园”的教育功能。

二、山东经贸职业学院创新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主要做法

1.构建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近年来,山东经贸职业学院大力开展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教育,创造性地提出了梯度课程体系模式和“模块固定、学分必修、课程选修”的教学模式,即根据综合素质教育内容确定了“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教育”、“文学与历史”、“哲学与思维”“艺术与审美”、“心理素质与职业生涯”、“通用职业技能”、“经济与管理”、“数学与自然科学”、“体育与军事”九个课程模块,每个课程模块下设3-7门不同的课程,每个模块下的课程又划分为综合素质核心课(必修课)和综合素质选修课两种形式,利用这些课程对学生进行相应模块的教育,既保证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照顾了学生的个性需求。

2.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三结合综合素质教育模式,加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将校园文化活动系统化,构建了包含文明道德安全法纪等主题教育活动,以“读经典名著”、“观经典影片”和人文素质讲座为核心的人文教育活动,征文比赛、辩论赛、运动会项目、越野赛项目、书法大赛、各种体育、文艺比赛等文体艺竞赛活动,以学院“科技文化艺术节”、“技能大赛活动月”、“读书月”等学术活动为载体的丰富多彩的学生科技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和各种社团活动等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活动组成的的特色体系。

3.推行“互动学习”教学改革,注重激发和发掘第一线人才的个性和潜力。“互动学习”课程教学改革是以学生为主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大班理论授课,小班分组讨论的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积极实施“案例探讨式、课堂互动式、开放交流式”等教学方法,多方位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效培养第一线人才。核心课程学习重点在学生的专题讨论会中深化,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在启发同学敏捷的思考力和积极的创造力。

4.建立了完善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考核体系。根据综合素质选修课程、综合素质拓展项目开设及学生参与活动情况,实施了《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证书》制度,测评学生综合素质成绩,颁发《大学生综合素质养成证书》,归入学生个人档案,开发了《大学生综合素质认证系统》,从而实现了综合素质证书认证的电子化、网络化。同时进一步制定了《山东经贸职业学院综合素质选修课管理办法》,加强综合素质选修课程的管理。

参考文献:

[1]李进.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与第一线人才可持续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10,(12).

[2]邱学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途径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3).

[3]李进.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与第一线人才可持续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10,(2).

[4]张尧学.实现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9,(z1).

[5]李进.关于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考[J].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2009,(10).